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认识光源,二是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三是研究小孔成像。这里面包含两个概念:一是光源,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小孔成像实验盒的实验,在此基础上再组织思考、讨论,千万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3、师: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

(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应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设计意图:科学课不能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应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设计实验验证,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三、研究“小孔成像”

1、师: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8页的内容。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

3、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制作过程。

(2)师指出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活动,交流,评比。

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指导学生画出小孔成像图。说出光的传播规律。

设计意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有难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看、思考、讨论,千万不要急于将原理告诉学生。

四、总结拓展

1、师:今天科学课上,我们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师:实验中我们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山东省邹平县月河初中马红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4.(激疑)“折射断筷”、“水中硬币升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否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解释呢?(学生讨论后产生了新的疑问:刚才的结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规律而“折射断筷”、“硬币升高”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形成的) 探究3(屏显):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偏折?如图3。 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讨论交流: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 ②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 实验验证:①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如图4;②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很高) ③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 ④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这次我们参加全县特岗物理教师优质课的比赛,本次参赛的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折射》的教学内容,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可以说,这节课的设计参考了很多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渗透了我们新课程标准下提倡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理念。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好奇、好动和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段很有趣的视频海市蜃楼和硬币重新(同时适当地加入文字和声音),在学生刚进入兴趣的时候接着就展示了一组真是而又罕见的的图片三日同辉,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一个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教学光的折射,紧接着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筷子变弯让学生得出当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偏折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以实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 一.课堂亮点 1:本节课以的海市蜃楼短片开篇,引起学生集中注意,顺势引入折射现象,然后以教学中先进的仪器激光演示仪中加水偏折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三线两角的关系,在探究中得出结论,最后进入探究生活之旅,最后以美丽的海市蜃楼和和语言故事青蛙坐井观天收篇。整个流程处处衔接很自然有乐趣,给学生以亲近,充满趣味的感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2:本节课安排了学生实验,用激光摄入玻璃时让学生自己观察什么是光的折射,由于条件的时间的关系,学生自主探究折射规律改为老师自己用激光演示仪让学生观察总结光的折射规律和光路可逆,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和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实践, 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和习惯。 3讲练结合,各个击破,例题的选择恰到好处,本节两个重要知识点,折射现象和折射规律都 有配有例题,很好的巩固了知识点 4:概括精当,方便同学们理解记忆:书本和许多多资料上对光的折射规律总结得繁琐,不方便学生记忆,我在上课时,大胆改革,把规律概括成20个字,三线共面,法线居中,空气角大,垂直不变,光路可逆,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很快就记住了 5:重点难点都很好的进行了突破,时间把握比较准,有主次之分。 二:不足之处:我本人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进行探究两角的大小关系和光路可逆时不够精炼,由于是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中角度大就行了,我在这地方进行了角度的准确读数并且三次,显得有点啰嗦又耽搁了一两分钟的时 间。

优秀教学设计-光的折射教学设计Word版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具 准备 演示用:多媒体课件、激光笔、水槽、光的折射演示装置 学生用:激光笔、背板为毛玻璃透明玻璃水槽、矩形和半圆形玻璃砖、 玻璃杯、适量的水、硬币、铅笔 教学 流程 教学活动 引入 新课 1、【视频导入】:播放“海市蜃楼”(视频课件) 2、【实验引入】:分组观察:观察玻璃杯中的两枚硬币,制造悬 念,创造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 生的兴趣。 新 课 教 学 一、光的折射 【教师活动】〖启发〗杯中没有水只看到一枚硬币,为什么有水就看到两枚硬币?看到水中的硬币,光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活动】1、讨论猜想: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特点。 2、探究实验: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空气射入半圆形玻璃中是如何 传播的?并绘制看到的光路图。 师生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上面实验中光折射时好像有什么规律,类比反射规律,你能猜测并概括一下吗? 【学生活动】类比归纳:共面,异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师生活动】光发生折射时光路遵循什么规律呢?请各小组依据我们准备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鉴于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可见度不大,安排为分组实验,分组探究内容: 1.探究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的规律 2.探究光从玻璃进入空气时的折射规律。 3.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吗? 对于实验做以下几点要求: (1)、认真观察光进入另一介质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行进?如果改变方向,是向界面 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2)、实验时,应至少改变三次入射光线的方向,每次都让学生说明入射光线怎样 改变了,使学生注意观察水中折射光线的方向. (3)、关于折射光路可逆性的探究,可以请学生先猜想,并用 光路图把自己的猜想表达出来,然后设计实验。可启发学生借助 玻璃砖的两次折射设计实验,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 的位置,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让学生观察光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根据这一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让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并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因为我们知道光在空气中、水中以及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不仅操作简单,而且现象也很明显,如果进行探究实验的话,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很容易达到探究的目的。小孔成像的实验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分组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及时指导,明确的指出观察什么。否则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应该观察哪里,然后由学生自己辅以作图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性质、特点,最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其它实例,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 由这节课我也总结了一下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运用实验、有效的提问、引导和讨论等策略,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同时辅以相关课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最后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相关联的物理知识,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认识过程。 篇二: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首先介绍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图找出各种光源,区分出不同的类别,引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整节课为概念教学而教学,学生学得扎扎实实,但却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能力的目的。 我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是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课的导入部分,教师为学生首先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 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认识光源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光源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光的研究兴趣。又如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亲自反复实验比较如何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中开展头脑风暴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光源,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淡化了知识,让学生在感知寻找辨析中认识光源。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首先把教室中的窗帘拉上,并关闭了所有的光源,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着进入教室,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这时自然引导学生想各种方法使教室亮起来,拉开窗帘,让太阳光进来,打开灯,让灯光照亮教室。学生一下就感知到了光源。教师再适时的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

《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光的行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设; 2、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3、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源; 4、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规律 教学难点: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教师准备:有关光的视频、图片、 学生准备:手电筒、硬纸板 课时数:2课时 预习设计: 1、晚上注意观察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2、你所知道的能够发光的生物有哪些? 3、和家长交流:月亮本身发光吗? 4、小实验:课本17页下面的实验 思考: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复习导入新课 2、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4、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5、质疑,这节课你想知道什么? 二、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各种光源的图像资料。 2、提问:这些画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师述:我们把这些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呢? 6、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 7、讨论: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给这些光源分类吗? 8、学生交流:是怎么分类的? 9、谈话:我们也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那 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 10、谈话:对于光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 11、揭题:你知道,光是怎样行进的吗? 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初中物理《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1.学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 (学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

4.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现象 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 (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提供激光手电筒、方形玻璃砖、香、火柴、盛水烧杯、纸盖) 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体验实验过程,感受猜想正确的愉悦) 4.学生归纳“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探究1(屏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图1。(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 1.学生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学生可能的猜想如图2) 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璃)中的传播途径) 5.交流实验结果 ①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 ②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 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 教师屏显:结论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探究2(屏显):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 1.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 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 3.交流,①如何定义折射角?②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③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适时表扬表现好的组并屏显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2.1光的行进(1)教案-附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1.光怎样行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 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是谁, 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是谁, 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是谁, 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4.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二、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各种光源的图像资料。 2.提问:这些画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谈话:我们把这些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呢? 6.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 7.讨论: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给这些光源分类吗?

8.学生交流:是怎么分类的? 9.谈话:我们也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 10.谈话:对于光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 11.揭题:你知道,光是怎样行进的吗? 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2.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3.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4.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5.谈话:刚才大家对光是怎样行进的进行了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6.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讨论:如果要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8.学生小组活动。 9.学生小组交流: △你们是怎么做的? △发现了什么? △实验说明了什么? 10.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四、引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 1.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 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回答。 4.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就曾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光线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个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五、总结全课,学习制作小孔成像仪 1.谈话:原来光线通过小孔还能成像,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做个小孔成像仪,好吗?2.教师介绍小孔成像仪的制作方法.步骤。(课本P16) 3.学生制作小孔成像仪,并玩一玩,试一试怎样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的清晰的像。4.学生交流本课的学习体会.感想。

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反思 篇一:科学是什么教学反思 1.1《科学是……》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很兴奋,刚开始在他们大脑中科学就是做实验,通过看第2页的图片和回忆他们小时候做过的观察蚂蚁,拆玩具,看影子和看小鸡出壳,让学生知道“因为好奇,才去观察”的想法和和科学家特别类似。 在学习了解琴拿纳和牛痘的故事中,让学生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为以后的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篇二: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磁铁的力量》教学反思 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磁铁有磁性”是本单元的第一课的内容。激趣导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铁”,从引导到“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磁铁有磁性这一最基本的性质的认识。然后通过交流在观察中的发现和产生的问题,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加深和扩大学生对磁铁的认识,并最终指向综合运用。纵观这堂课的教学,让人有喜也有忧,为能更好地惩前毖后, 现反思如下: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几根小铁丝后重新粘合,并在手中放入磁铁。当我将乒乓球放在手上时,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当学生看到这里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乒乓球怎么会粘在老师的手上”正是小魔术产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 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课本50页上的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学生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孩子们的预测是否准确。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由于是常态的科学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还是不够大胆,使学生动手探究的时间受到限制。但由于考虑到尊重教材活动的先后安排,也不敢尝试大环节教学。因此在了解磁铁的形状、生活中的应用及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以上几个活动的教学花去了不少时间,没有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重点部分,显得重点活动没有深入地 展开。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反思 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

初中物理_光的折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探究光的折射定律 一、实验器材:玻璃砖一块、大头钉四枚、硬纸板一片、铅笔、橡皮、刻度尺、量角器 二、实验步骤: 1、把玻璃砖平行放在硬纸板上,画出边界 2、在玻璃砖的一侧任意A、B两点固定两枚大头钉并用直线AB连接交界面与B点(与玻璃砖界面不垂直) 3、在玻璃砖的另一侧C点固定第三枚大头钉,同时遮挡住第一、第二枚钉子并连接BC 4、在玻璃砖C点同侧的D固定第四枚大头钉,同时遮挡住第一、第 二、第三枚钉子并连接CD 5、用量角器分别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6、逐渐增大AB的倾斜程度,重复步骤2345. 7、将AB两点改为与界面垂直,观察AB、与CD的关系 8从AB一侧逆着观察CD侧,说明现象

三、实验数据记录 四、实验结论:光的折射规律 1、、分居两侧 2、、、在同一平面内; 3、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折射光线向法线, 折射角入射角; 4、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 5、光线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折射光线法线, 折射角入射角; 6、当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 7、光发生折射时,光路是。 《光的折射》学情分析 一、八年级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都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学习精力充沛,感性认识丰富,求知欲望强烈,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 二、教学措施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创、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3、创设条件让学生探究他们自己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2、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为他们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预习、课堂展示来实现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光的折射》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的基本知识点,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解决相应的

光的折射教案(公开课)

4.3 光的折射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光的折射》第三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三、难点和重点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四、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五、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新课程标准注重“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本着这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落脚于实验探究,力争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以实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力求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牢牢把握“兴趣”这个学习的原始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以震撼视听的电影短片开篇,引起学生集中注意,顺势引入折射现象,然后以简单而奇特方法演示光的折射路径,以分组实验带学生零距离感受光的折射,在感受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进入探究之旅,最后以美丽的海市蜃楼和神奇的传说收篇。整个流程处处有乐趣,彻底甩掉了传统物理课堂生硬枯燥的面孔,给学生以亲近,充满趣味的感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二、力求落实学生科学地自主探究 诚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项问题,由于是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的属他所有”。教师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以

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验活动和自主探究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和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和习惯。 三、力求以教学创新实现减负增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一个国家需要创新,一项事业需要创新,一节课也需要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光的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理解难,探究更难,教学设计中采用两点定线法,简化设计难度,又充分利用学生玩乐中已有的激光枪瞄准的经验,方便实验操作,很好的攻克了这一难点。对于光的折射规律的归纳,如果老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结论就会纷乱细杂,淹没主题,如果引导过度,又会限制学生思维,甚至会自觉不自觉暗示结论,失去探究的意义。实践证明,本课用类比法引导,恰倒好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光的折射学习分析 【任务分析】 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节课学习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为学习凸透镜的知识打基础,所以本节既是光的传播三种情况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凸透镜知识的铺垫。教材中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了折射现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时间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领略物理的美妙,体会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课程标准。我充分领会这一教

小学科学_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行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光的行进》教案 一、认识光源及其分类 (一)认识光源 播放绚丽的和光有关的视频,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是不是很美啊!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生答。(预设“光”,板书“光”) 师:光不但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还产生了很多有趣又神秘的现象。你知道有趣的手影是怎样形成的吗?(PPT图片)彩虹为什么有七种颜色?(PPT图片)神奇的海市蜃楼又是怎样出现的呢?(PPT图片)对于光,你肯定还有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光进行初步探究,了解一些基本的光现象。 师:光是从哪里来的呢?(贴上自制卡纸箭头)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找一找你所理解的光源,你带来了什么?生答。(预设:手电筒、蜡烛、发光玩具……师:打开来给大家看看) 师:你为什么认为它们是光源啊?说说你的理由。生答(预设:因为它们能发光)。 师: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板书:光源) 师:(拿出手电筒)刚才大家也说到了手电筒是光源。老师这个手电筒现在坏掉的,没有电了还是光源吗?生答。(预设:可能有的学生认为是,有的学生认为不是,师可继续追问:现在这个手电筒还能发光吗?以此引导现在手电筒不是光源了) 师追问:我们能不能直接说“手电筒”就是光源?怎样表达更准确?生答。(预设:正常发光的手电筒。师引导:还可以怎么说?)师:正在发光的手电筒,现在我们看光源的准确定义:

师ppt展示:自身能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光源?生答。(预设:学生可能还是出现不准 确表达如手机是光源,教师要及时纠正或由学生来纠错) (二)光源的分类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光源,下面我们来给它们分分类吧!(出示 ppt部分光源图片)(可根据教师给出的光源,也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光源进行 分类) 但注意要有一定的分类标准。把分类结果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活动,师观察并把学生不同的分类方法拍照。 师:我们来看大家的分类结果。(同屏展示)请组来介绍。小组介绍本组是怎样分类的。 师总结评价: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同学们这些分类方法都是合理的,在科学上我们一般情况下把光源分为两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ppt展示分类) 二、认识光的行进规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光源,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光源发出光后是怎样行进的?(师板书标题“光的行进”)生答(预设:直线) 师:什么是直线?生答(预设:没有弯曲的) 师:你能不能在黑板上画出来? 师:现在你有没有准确的证据证明光是沿直线行进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 师:通过实验探究收集证据。既然实验首先要有实验材料,下面请每个小组先选取实验材料,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并

光的传播教学设计(参赛)

《光的传播》教案设计陈水云 广东云浮市罗定廷锴纪念中学 一、教学背景: 光的传播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但他们对光有非常丰富的感性认识,虽然他们整体实力不强,但是他们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的、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是光学的基础,是在小学科学课学过的有关基础知识上的延续与补充,是学习光现象以及相关知识所必须的首先要知道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 2、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五、教学难点: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的能力 六、教具仪器: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 明硬纸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牛奶)、果冻。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实验和演示实验、板书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知道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光速。学习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实现了教学目标介绍或启发学生如何让光在水中、空气中现形,水中加入少许牛奶或粉笔灰,空气中喷洒烟雾,观察光在水或空气中的传播路线。并且在课堂中除了丰富的探究实验以外,还增加了很多唯美的图片和视频,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的理解和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去解决相关的物理现象。 不足之处是,学生演示的实验效果不太好,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较弱,实验器材较为简陋,由于课堂容量较多,加上图片、视频有点过多,所以巩固练习练得较少。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江宁区横溪中学王吉中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在初中物理光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所以本节应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规律,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体会探究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应用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 二、实践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杯中盛满水,把铅笔斜插到杯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铅笔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三)光的折射规律 (四)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 1、水中叉鱼 2、.池水变浅 三、知识小结 四、布置作业 三、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并在与小组成员交流协作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并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1、以光的折射规律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探究出光的折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3、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4、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四、存在的问题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2、在进行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没有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而是直接给出结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利用两枝激光笔同时进行演示实验得出。 3、本节课是以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为主线展开教学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光的折射的作图教学和练习,培养学生规范作图的能力。 4、时间的控制不是很好,最后的课堂反馈没及时完成。

光的行进

《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西安市莲湖区前卫路小学焦林 《光的行进》是五年级科学上册《光与色彩》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探究光在同一物质中的行进路线。具体分为三部分:(1)认识各种各样的光源; (2)探究光在空气中是直线行进的; (3)认识小孔成像,通过做小孔成像实验感受光学世界的奇妙。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生活实例、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是直线行进” 的想法,能运用所学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2.知道“光源”概念,能识别光源;了解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光学世界的奥秘,愿意大胆交流;喜欢动手制作“小孔成像”装置。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2.难点: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实验。 3.关键:⑴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对比实验;⑵教师给以语言或图片提示。 三、教学准备 不锈钢卷尺(或大的钢球)、暗盒、带孔的卡片、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细直铁丝、激光笔、喷壶、玻璃水槽、手持照明灯(或大手电筒)、铁架台、蜡烛、高锰酸钾颗粒、水、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学生要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 四、教学时间 共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㈠提出问题,形成假设 1.(师生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后)出示点燃的蜡烛谈话:每位同学都可以看见烛光,说明光行进的方向是向哪的?(之后出示"闪闪发光"的不锈钢卷尺)继续谈话:它们都在发光,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除了强弱大小等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 2. 学生讲述见解:蜡烛本身发光。钢珠本身不发光。 3.教师将不锈钢卷尺放进暗盒里,请两个学生观察,确认不锈钢卷尺不是自己发光的。 4. 教师讲述:像点燃的蜡烛这样,会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不锈钢卷尺本身不发光,就不是光源。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属于光源? 5. 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光源的辨析题,学生对光源进行判断,说明理由。 6.(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鼓励后)出示手电筒、铁架台,将铁架台的铁杆立于手电筒和黑板之间,谈话:请根据光源(当然还没有打开)和铁杆的位置画出铁杆的影子在黑板上的位置。 7. 学生分组交流后,学生3人同时上前分别画出铁杆影子的位置,并回答“为什么要把影子画在这里”。 8.学生讲述理由。(教师提示:可以从光行进的路线角度考虑。) 9. 教师提出问题:光是直线行进的吗? 10. 学生猜测。 ㈡设计方法,搜集证据 1.谈话:我们需要证实我们的想法。你认为可以使用哪些科学方法寻找证据。(之后教师出示三种方法:一是从生活中找出光是直线行进的实例,二是使用观察的方法,三是对比实验验证。) 2. 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光是直线行进的实例,讲述并记录。(教师引导:出示激光束、霞光的图片。) 3. 教师演示与讲述:(用激光笔照射白墙,墙上出现一红斑。)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是不可见的,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东西来见到光行进的路线。(教师用喷雾器在激光笔和墙之间喷水雾,学生观察激光束的传播路径。) 4. 教师提供激光笔,学生操作激光笔,让光在桌面上行进,观察到光行进路线。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1光的传播 教学反思

光的传播教学反思 板芙一中物理科组:张迎新 1.备教学思路。在备课过程中,重视教学思路的准备,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程序的连续性、以及语言的组织、过渡语言的准备上,尽是做到语言简练,不啰嗦不废话。 2.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为光的传播路径,所以安排了实验探究。 3.目标引领。按照我校教学要求,进行目标引领,当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回看学习目标,边看学习目标,边进行小结。既前后照应,又达到了小结本节课的目的。使得授课前出示的学习目标不再是虚设。 4.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PPT课件简捷实用,节省的备课时间,为备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5.对抽象内容利用flash进行展示。 6.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不容易看到,引导学生想办法,然后我出示喷雾器,在空气中制造“雾”,使学生看到了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的,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本节的重点内容――光的传播路径――设计了分组实验。 7.当堂训练,提高课堂效率。当堂训练是我校课堂教学的一贯主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也符合我校物理组进行的课题研究。 8.启发引导,层层深入。学生能够按照我的启发,一步步深入地进行探究,效果理想。 9.联系生活实际。树阴下的许多圆形光斑常见,是怎样形成的呢?站操或者上体育课时,前后同学如何才能站成整齐的一排呢?提出这样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现象,容易理解。 10. flash课件 有的实验能够演示、或者录制视频进行播放,但也有不能够进行实验再现的,例如日食月食、光进入不均匀的大气层后发生偏折、小孔成像时光的传播路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使用了flash动画。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贵阳市第五届优质课比赛 初中物理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学校:贵阳二十八中 姓名:于茜 第四章第三节光的折射 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体现“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基本需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努力做到以新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交流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第四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在之前有“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之后有“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等学习内容,在本章的学习中确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深入学习和了解多姿多彩的光的世界的必然知识准备。同时“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规律”也是《课程标准》中的三级主题内容之一,对于八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对光的世界已有一定的视觉体验和感性认识,如:“反光”、“水池变浅”等,通过“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等知识的学习,已逐步建构一定的理性知识基础以及科学探究自然规律的初步能力。 2.学习任务:通过对常见折射现象的介绍及认识,引导学生应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已有能力和方法探究出“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常见有关折射现象的观察认识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时会产生不再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体会对光的折射规律探究全过程的体验,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