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印刷油墨性能指标检测检验方法.

印刷油墨性能指标检测检验方法.

印刷油墨性能指标检测检验方法

实验一油墨细度的检测

1.实验原理

油墨的细度表示油墨中颜料(包括填充料)颗粒的大小与颜料颗粒分布在连接料中的均匀度。将油墨稀释后,用刮板细度计人眼测定颗粒研细程度及分散状况称为油墨细度,以μm表示。(表示油墨颜料颗粒的最大直径的分布范围)

2.实验器材

(1)0~50微米刮板细度仪一套(每一刻度为2.5μm);

(2)0.lml吸墨管一支;

(3)注射器(每刻度0.1m1)或滴定管一支;

(4)调墨刀;

(5)放大镜(5~10倍);

(6)6号调墨油(粘度140~160厘泊/25 oC);

(7)玻璃板一块;

3.实验步骤

(1)取墨:用吸墨管吸取或调墨刀取一定量的受试油墨(例如0.5m1)于玻璃板上。

(2)加调墨油调节油墨流动度:根据流动度的大小用注射器加入6号调墨油进行稀释。

稀释范围:流动度在24mm以下加18滴(或以每滴0.02ml计算,加上0.36m1)。

流动度在25~35mm加14滴(或加0.28m1);

流动度在36~45mm加10滴(或加0.20m1),流动度在46mm以上不加油。

1.带有微米刻度的凹槽2.刮刀与刮板垂直90℃操作3.刮刀

图1 刮板细度仪操作示意图

(3)刮墨:用调墨刀把油墨油与试样油墨充分调合均匀,挑取已稀释均匀的油墨,置于刮板细度仪凹槽深度约50μm处,将刮刀垂直横置于细度仪凹槽处的油墨之上,刮刀保持垂直(如图1所示),双手均匀用力自上而下徐徐刮至零点处停止,使油墨充满刮板细度仪凹槽。

(4)细度观测:刮好后即将细度仪表面以30 o角斜对光源。用5~10倍放大镜检视颗粒密集点数值(在一个刻度范围内超过15个颗粒的算深刻度数值,不超过15个颗粒的算浅刻度数值)。

4.注意事项

(1)油墨稀释时,必须调匀,不能用力研磨。防止掉入灰尘。

(2)双手横执刮刀时,用力不宜过猛,勿使一边偏重,细度板槽外两边油墨必须刮净。

(3)油墨细度检验需重复2-3次,取平均值,如果相差一刻度应重新测试。

(4)吸墨管、调墨刀、细度仪用后必须用软布或棉纱擦净,并涂油脂防止锈蚀。

细度检测实验报告

实验二油墨粘着性(tack)的检测

1.实验原理

油墨粘着性(tack)是油墨涂层在分离时所产生的抵抗的力。粘性仪在旋转的情况下测试阻止油墨薄层分离或被扯开的阻力力矩,用力臂的大小表示,仪器只给出这个力的相对大小,故没有量纲,单位为1,以数字表示之。

2.实验器材

(1)油墨粘性仪YQM-1型一台;

(2)金属注墨器一个;

(3)调墨刀一把;

(4)秒表一块。

3.实验仪器YQM-1型油墨粘着性测试仪简介

(1)仪器结构如图2。

1.水平调整螺丝2.弹簧3.恒温调节水管4.分离力传递拉杆5.游标6.称量平衡准星

7.标尺8.油墨分离力传递胶辊9.金属辊10.匀墨胶辊11.电动机12.齿轮组箱箱

13.变速柄14.曲柄15.油墨粘着力测试挂钩16.水平仪17.注墨器18.平衡横梁19.底座

图2 油墨粘性测试仪

(2)仪器测试原理如图2所示。

这个仪器主要由两个辊筒组成如图2中的8,9,12。1是金属辊,中空,可通入循环水保温。9辊的轴与动力连接。2是合成橡胶辊,以自身重量自然压在9辊上。两个辊筒都是装在框架5上的,框架连同辊筒都以3为轴而可以摆动,框架下端的6是平衡锤。7是杠杆,可以加重来平衡整个系统的摆动。图3中(甲)是仪器静止的状态,(乙)是在辊筒没有油墨时的转动一个角度,(丙)是在杠杆7上加一较小的重力G使整个摆动系统重新平衡的情形,(丁)是当辊筒上涂上油墨后,由于油墨粘性而使整个摆动系统产生一个转距的情形,(戊)

是杠杆7再加重力W使整个摆动系统再一次平衡的情形。实际上W是以平衡跎的力臂长短来表示的,平衡后力臂越长表示油墨的粘着性(tack值)越大,力臂越短,油墨的粘着性越小。

1.金属辊2.油墨分离力胶辊3.动力轴

4.轴5.框架6.平衡锤7.杠杆

图3 油墨粘着性测定原理图

4.实验步骤

(1)机座调水平:将仪器置于稳固的实验台上,调节水平调整螺丝①使水平仪16处于水平位置。

(2)调温:开启恒温浴开关,使红绿灯同时发亮,红灯亮时表示电热工作;升温至32 ℃(温度调节是用恒温水浴器盖上的温控接触开关进行的),并保持在32℃。

(3)恒温:将变速杆置于低速位置上,抬起手把⑥把合成胶辊⑧搁于金属辊⑨上,亦将有8磅压力的墨辊压于金属辊⑨上,开启马达开关,旋转15分钟,使测试系统恒温。

(4)调节标尺的平衡:在停机状态下,把游标上的刻度调到“0”。检查标尺是否与辊子平行。如果不平行,就用杠杆4上的螺栓上下转动使之处于平行状态。

(5)调节第一平衡:将游标⑤置于标尺上“0”的位置,开动机器,把制动器15合上并观察标尺⑦是否平衡,如果不平衡,则可调节左边后面连于金属辊⑨上的平衡螺旋,使标尺处于平衡状态,为第一平衡(即为仪器平衡),停机时先关制动器,再关闭开关。

(6)上墨及测定:在吸墨器17内灌满调匀的油墨,然后将墨坷匀涂在合成胶辊⑧上,先用手旋转马达轴,使辊子旋转而墨匀涂于辊子上,然后再打开开关使辊子旋转1分钟,把制动器合上再开始测定数据,在一分钟内测定并读出游标所指示的数值。此值即为此墨之粘着性。

(7)如果测试取中速或高速,可以改变变速杆13的位置。但必须在关闭机器的状态下方可变速。5.注意事项

(1)将齿转组箱内转动到轻松易动位置后,方可开动电钮,马达开动后,不可移动变速棒,以免损坏齿轮。

(2)油墨必须用注墨器轻轻均匀涂于胶辊上。

(3)测试完毕后迅速将仪器各部位擦试干净。

(4)匀墨辊的两端应经常加油润滑。

(5)条件: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室温t=23±2℃,RH=50%~60%)。

实验三油墨粘性增值的测定

1.实验原理

油墨粘性增值,是为了考察油墨在高速辊的剪切作用下粘着性(tack值)变化的大小,是观察在印刷时油墨的稳定性。测定油墨粘性增值是利用测粘性的时间不同,观察油墨粘着性(tack)值的变化情况。

2.实验器材

与检测油墨粘性相同。

3.实验步骤

按照油墨粘性检测的方法,当第一分钟粘性值测定后仪器继续运转,再记录第15分钟时的粘性值。4.计算方法

15分钟粘性数值,减去1分钟时的粘性数值,即为粘性增值数。

实验四油墨飞墨的检测

1.实验原理

油墨飞墨是观察油墨在印刷时,油墨脱离墨辊的离散情况,实验测定油墨飞墨是利用粘着性仪运转时,油墨层分裂,墨滴飞离墨辊进入空气中时,观察油墨粘性仪横梁上白纸的粘墨情况。

2.实验器材

与检测油墨粘性方法相同。

3.实验步骤

(1)定性:按油墨粘性检测方法进行测定,当油墨粘性仪开启一分钟后,在横梁上放一张白纸,继续转动1分钟后取下白纸,观察白纸上是否有墨,根据白纸上粘附的油墨多少来判断飞墨程度。(2)定量:可以用天平称量,即先把白纸的重量q称一下,再把再把飞墨后的白纸的重量Q称一下,Q-q=W即为飞墨的量。

4.实验记录

实验四油墨飞墨的检测

1.实验原理

油墨飞墨是观察油墨在印刷时,油墨脱离墨辊的离散情况,实验测定油墨飞墨是利用粘着性仪运转时,油墨层分裂,墨滴飞离墨辊进入空气中时,观察油墨粘性仪横梁上白纸的粘墨情况。

2.实验器材

与检测油墨粘性方法相同。

3.实验步骤

(1)定性:按油墨粘性检测方法进行测定,当油墨粘性仪开启一分钟后,在横梁上放一张白纸,继续转动1分钟后取下白纸,观察白纸上是否有墨,根据白纸上粘附的油墨多少来判断飞墨程度。

(2)定量:可以用天平称量,即先把白纸的重量q称一下,再把再把飞墨后的白纸的重量Q称一下,Q-q=W即为飞墨的量。

4.实验记录

实验五油墨粘度的检测方法一

一、QNP型平板粘度仪

1.实验原理

测量油墨在一定剪切力τ作用下,所产生的速度梯度,通过记录不同时刻油墨的铺展直径,再经过换算,可以绘制油墨特性曲线和流变曲线,从而得到油墨的塑性粘度,屈服值,丝头长短和软硬程度。

2.实验器材

(1)QNP型平行板粘度仪(结构如图4);

1.透明上板2.上板支柱3.下平板(金属) 4.支柱的卡棒

5.卡棒支承架6.弹簧7.活塞8.活塞中部凹槽9.活塞筒10.受试油墨

图4 平行板粘度仪主结构图

(2)调墨刀;

(3)秒表。

3.实验步骤

(1)清洗:用软布和溶剂清洗仪器的装墨孔和上下平行板,使其干燥。

(2)调整仪器水平:利用水平仪调节支脚螺丝达到水平。

(3)装墨:移开上平板,拉下活塞7将墨装入墨孔内,墨面与下平行板表面平,注意不要产生气泡和空隙。

(4)测试:将上平行板支杆支好,将上平行板放在支杆上,将活塞7向上推,使活塞顶面与下平板板面平,油墨被推至下平板中心,此时卡棒4靠近活塞的一端由于弹簧6的作用而陷入活塞中部凹槽8内,同时卡棒的另一端向活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而使左、右两根支柱同时下落,上板即随之水平下落,于是油墨受压向四周扩展,在上平行板下落的同时启动秒表。

(5)读数:读取5s,10s,20s,30s...100s,120s等时间油墨受上平行板压力向四周扩展的直径(精确至1.0mm)

--------------------------------------------------------------------------------

4.计算方法

(1)粘度:

粘度的计算是根据剪切应力τ和剪切速率D求得的,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粘度值。

式中:τ—剪切应力(达因/厘米2 ) R—时间t时的铺展半径

D—剪切速率(秒-1) g—重力加速度(980cm/S2)

W—ll5克是上板的重量v—油墨的体积(0.5cm3)

t—为测定的时间(秒) π—圆周率(3.14)

(2)屈服值:

在平行板之间的油墨所受到的剪切应力是逐渐减小的,(因上板压力固定不变,而受压油墨的面积的直径却越来越大,那么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剪切力就越来越小,)当剪切应力减小到与油墨的屈服值相等时,油墨的铺展直径就达到了最大,则油墨的屈服值和平板粘度仪测得的油墨最大直径Rm 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

根据流变理论,得到平板粘度仪所测定的油墨屈服值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其中有一公式为:

式中:S0—屈服值

Rm—油墨铺展的最大半径(cm)(一般以30min时油墨的铺展半径代入)

w—粘度计上板的重量115克

π—圆周率(3.14)

g—重力加速度(980cm/S2)

v—油墨的体积(0.5cm3)

实验报告

油墨品种*如果利用公式直接求出屈服值,需要测出最大铺展直径D(30分钟时的直径)。

实验要在恒温恒湿条件下,t=25℃±1℃,RH=65%±5%

*屈服值还可以通过将τ-D流变曲线上直线部分外延与τ轴相交的交点求出。单位为dyn/cm2。5.思考题

在试验中,随着时间延长,油墨所受到的剪切应力越来越小,为什么?

实验六油墨粘度检测方法二

利用“NXS—1型旋转粘度计”进行测量

1.实验原理

本仪器采用的是一个同步电机④作驱动,采用同心圆筒上旋式结构对二筒间隙中的油墨产生剪切,油墨产生的扭矩使,外筒①固定,内筒③旋转,被测物料②充满在二个圆筒的间隙之间。当内筒③以不同的角速度ω旋转时,弹簧⑥作一定角度的偏转,此偏转角度就由锥形刻度盘⑧读出。将角速度ω换算为D,将旋转转矩M换算成剪切应力τ,可以求出相应的粘读大小刻度盘上指示格数的多少与粘度成正比。

1.外筒2.物料3.内筒4.同步电机5.框架

6.测量弹簧7.指针8.刻度盘9.吊丝

图5 旋转粘度计测量原理示意图

2.实验器材

(1) NX-11型旋转粘度计;

3.仪器简介

(1)结构—测量头,恒温水浴,测量系统、显示系统等组成。

(2)有5个测量系统—A、B、C、D、E系统;

4.安装仪器及测量前准备

(1)选择好适当的测量系统和物料,把测量筒放入保温筒内。

(2)调节底座水平度:将所附的水准泡取出放在外筒上,调节底座的三个螺丝,使水准泡对中即可。

(3)安装转子:将转子柄有凹槽的一方对准测量头连轴套上带螺钉的一方,轻轻将转子柄垂直塞进连轴套,塞到底后再用小起子旋转螺钉。操作时最好在配合处涂一层薄油膜,便装卸。

(4)安装测量系统:测量系统共五套,如表l所示。表1

(5)调零:松开有机玻璃罩上的三个螺钉,并慢慢地转动刻度盘上“0”位对齐,并上紧三个螺钉。

测量可以按物料的估量粘度值,选用适当的测量系统和量取适当的物料。双手拿住装好转子的测量头,把测量头的起始刻度线面对操作者,垂直将转子徐徐放人外筒。定位后,将套在外筒上的螺套旋紧固定。

(6)物料恒温精度及物料的用量同测量精度的关系:物料粘度不同,恒温时间不同,粘度越高,所需时间就越长。为使测量系统和物料温度均匀,一般必须恒温1小时以上。物料必须装至全部浸没转

子的工作高度。

(7)测试:开启电源,指示灯亮。转速开关要预先置于“0”,待仪器预热半小时后再测量。仪器预热同物料顶热同时进行,读数在选定转速后半小时到1分钟内即读。

5.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1)一般常数的计算公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η—粘度(泊)

τ—剪切应力(达因/厘米2)

D—剪切速度(秒-1)

M—总扭矩(达因·厘米)

Rc—外筒半径(厘米)

Rb—内筒的半径(厘米)

h—内筒工作高度(厘米)

Ω—内筒的角速度( )

(2)测量牛顿流体的绝对粘度

<1>测量方法

①改变转速:把转速由“0”缓慢增加,仪器读数即发生改变,为提高测量表度,我们通常在20-95格的范围内进行读数,同时记下转速开关的位置。

②选择测量系统:刻度摆动在±1格以内为正常现象,读数取平均值。如果刻度有更大幅度的摆动,通常是由剪切速率太高引起的,必须更换测量系统,选取小尺寸的转子,重新测量,如摆动仍然很大,应当怀疑物料本身,可换用粘度相近的标准液试验。

③转速置于最高档“15”,读数仍不足50格,或者转速置于最低档“1”,读数已超过100格,都属测量系统选择不当所致,必须更换测量系统重新测量。

④读数:在测量过程中,当转子不停地旋转时,某些物料属于触变体,时间增长读数越来越小,为了避免这个现象,通常在转速选定后半分钟至1分钟立即读数。或自行选定读数时间。

⑤测量结果和物料:物料必须装至转子工作高度全部被浸没,转子上面的凹槽有少量物料为最佳。当物料太多时,必须用针头套上塑料管伸近凹槽将过多的物料吸走,以保持物料高度恒定。这与测量的精度有很大关系。

表2 本仪器主要参数的计算结果

<2>计算方法

根据“仪器常数计算表”(表3)计算被测定粘度值。

η=Kα

式中:K为单位刻度的粘度值,通常称“仪器常数”,单位:厘泊/格

α为读数刻度

(3)非牛顿流体的测量和计算:

<1>流体剪切应力τ与剪切速率D的关系称为流变特性。牛顿流体的流变性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非牛顿流体则是曲线或不通过原点。粘度值只能反应牛顿流体的性能,流变特性曲线则可反映非牛顿流体的性能。

<2>测量流变特性的把转速由“0”逐渐增大,记下相应的刻度数。为了提高测量精度,一般低于20格的数据不应记入。读数时间仍以选定转速后半分钟至1分钟为宜。

<3>根据计算表3,查出或计算相应的Z、D值。表中Z值为每格的值,通常称“转筒常数”。用它可以计算出各测量的τ值:

τ=Z·α;

例:测量系统:c;

Z=44.81(达因/厘米2);

读数刻度α:22 35 46 60 84

转速:6 7 8 9 10

此时,τ(达因/厘米2)=Z·α

τ:98.5 1568 2061 2689 3768

D(1/秒):12.25 17.03 22.41 29.13

根据最后两组数据可绘出刻物料流变特性曲线。

<4>表观粘度

流变特性曲线上,特定点的粘度值称为该点的表观粘度。

利用公式η=τ/D,按上述方法求出某一点的剪切力和剪切速度,即可求出该点的表观粘度。

(5)判别曲线的流型:可以用坐标纸给出D--τ流变曲线,根据曲线特性判别。

转速分级

转速转/分

Ω秒-1

测量系统

(Z.R.h)

实验七油墨粘度检测方法三

利用“QND—4型福特杯粘度计测定”

1.实验原理

一定体积的液体在某温度下全部通过小孔流完所需要的时间,用秒表示,称为条件粘度。

2.实验器材

(1)QND—4型粘度计;

(2)秒表;

(3)温度表;

(4)烧杯;

3.仪器简介

QND-4型福特杯,结构如图6所示。

1.流出口2.压紧螺母3.杯体4.支架5.定位顶丝6.支柱

7.水平仪8.调水平支9.底座10.固定脚

图6 QND-型涂料粘度计

4.实验步骤

(1)清洗:测试前应把粘度杯内,尤其是流出口的部分要擦洗干净。

(2)调水平:调整支架水平螺钉,使粘度杯处于水平位置。

(3)测试:测试时在粘度杯漏嘴下面放置容量为150ml的烧杯。用手指堵住流出口后,将被测试样倒满粘度杯中。将多余试样刮到粘度杯边缘之凹槽中(注意此时试样中不应有气泡),然后移开手指,让液体自由流出小孔同时开动秒表计时。

5.实验结果计算

(1)当试样流丝中断并呈现第一滴时,停止秒表。此时秒表所指示的时间即为该试样的条件粘度值。

(2)同一试样的条件粘度值,应作三遍,求其算术平均值。每次测定值之差不应大于平均值的3%。

6.注意事项

(1)粘度杯要经常校正。校正的方法是在25℃±1℃的条件下,用蒸馏水重复以上操作步骤,所测定的值应为11.5±0.5秒。若不在此范围内,粘度杯则应予以更换。

(2)粘度计使用完毕后,要擦试干净放置保存。

实验八油墨粘度检测方法四

利用“拉雷粘度计测定”

1.实验原理

拉雷粘度计用电子方法测量棒自上而下经过10厘米距离所需时间。

它是用一根很短的金属厚壁管中一根经过精磨过的,可以自由自在的在管中通过的金属圆棒,圆棒通过油墨槽,在10cm的距离内自由下落,下落时间和粘度成正比。加不同重量的砝码,给以不同的切变速率,就可以绘出曲线图,求出粘度和屈服值。

2.实验器材

(1)拉雷粘度计;

(2)恒温水箱;

(3)砝码;

3.仪器简介

(1)拉雷粘度计:又称为落棒粘度计,结构如图7所示。

1.底座

2.支架

3.止动板

4.金属厚壁管

5.圆棒

6.试样槽

7.上电子眼

8.下电子眼

图7 拉雷粘度计结构示意图

(2)砝码:配有不同重量的砝码,有50克、200克、300克、400克、500克等;

(3)恒温水箱:如图8所示,按照调节的方法把温度调节到所需要的温度。

1.菜单选择

2.回车键

3.温度指示灯

4.温度显示器

5.调节数字键

6.参数消除按钮

7.选择模式显示器

8.温度范围调节器

9.开关

图8 调节水温结构示意图

4.实验步骤:

1.设置温度:首先要打开恒温器把温度设置好,使温度上升到设定的温度之后,就可以进行测试。2.加墨:在金属圆棒下方5厘米左右的范围内,适当均匀沿圆周涂一些墨,大约用1ml,把金属圆棒插入厚壁管内,左右转动把墨匀好,墨不要溢出,用下方的止动板托住圆棒。

3.测试:测试时把止动板拔开,圆棒P就靠自身的重量下落,计时器开始计时,落到10cm处计时器就停止计时,通过计时器把下落的时间Δt测量出来。然后再加上不同克重的砝码M,进行重复试验过程进行测试,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组(圆棒+砝码)和Δt的数值。

5.数据处理:

1.计算法:把每组的重量(圆棒+砝码)和Δt代入剪切应力τ和剪切速率D的公式,计算出τ和D:τ={(p+M)g}/(2pal);

D=L/{Δt(b-a)};

式中:L—下落距离10(cm)l—厚壁管的长度(cm)

b—厚壁管的半径(cm)a—圆棒半径(cm)

p—圆棒的重量(g) M—加在圆棒上的重量(g)

g—重力加速度980(cm/s2) Δt—圆棒下落所需要的时间(s)

只要测定若干对圆棒+砝码)和Δt的数据,就可以按照公式求出τ和D,并可以作出油墨的流变曲线。

2.作图法:

利用拉雷粘度计的附图,如图9所示,横坐标表示切应力,纵坐标表示时间。把测定的每一对加在

棒上的重量和下落的时间,划在图上,至少要测试四对这样的数值。如果测试的油墨是属于塑性流体,这些测定点的曲线是一条不过圆点而与切应力轴相交的直线,交点的切应力值就是被测油墨的屈服值。此时通过原点做一条平行于此线的一条直线,直线的另一端的交点就是被测油墨的粘度值。如果测定的油墨是牛顿流体,得到的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说明油墨没有屈服值,而直线另一端的交点就是被测油墨的粘度值。

根据经验,一般油墨粘度大于400泊时,所加的重量在500-1500克较好,粘度小于200 泊时,所加的重量在200-1000克较好。

实验九油墨乳化率的检测

1.实验原理

油和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乳化,本实验采用机械搅拌方式进行油墨乳化实验,在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油墨与润版液,在规定的条件下搅拌一定的次数,称量最后受测油墨加吸水量的总重,算出吸水量。最后根据油墨乳化率重量计算公式计算受测油墨的乳化率。

2.实验器材

⑴小调墨刀;

⑵天平;

⑶量筒、烧杯;

⑷MJ-RH100型油墨乳化仪。仪器外观图如10所示。

图10 油墨乳化仪外观图

3.实验步骤

⑴称量:称出清洁、干燥的墨罐与放在其中的两个搅桨的皮重,并记录之。随即在墨罐中央称入受测油墨50±0.1g并记录其总重。

⑵安装:把墨罐放于旋转台上,两个搅桨连接在旋转轴上。

⑶加水:在烧杯中注入100g润版液,量出50g加到墨罐中。

⑷搅拌:在转数设定器上设定转速和乳化时间,启动油墨乳化仪。随时检查在搅拌过程中的墨罐内容物。如果全部水在油墨中消失,应再加一点水以保持在油墨表面有一层多余的水。

⑸停止搅拌:当油墨乳化仪停下时,关闭电源开关,将搅拌头上扬至最高点,卸下两个搅桨并置于墨罐内。

⑹过滤游离水:从旋转台上取下墨罐,同时握住搅桨将其放在墨罐边上,慢慢将墨罐

内游离水倾入贮有未用过水的烧杯内,用非常慢的速度搅动墨罐中的油墨,将新出现的游离水倾入烧杯内。

⑺称量总重:称量墨罐和包括搅桨等内容物的总重并记录之。

⑻重新固定墨罐:用两把小调墨刀将墨罐边上和粘在搅桨上部的油墨刮到墨罐中央。将墨罐放回旋转台上固定好。

⑼重复操作:重复2-8的操作以依次完成下一搅拌周期。每一搅拌周期结束都要晃动烧杯以使回收水和未用过的水(或上一搅拌周期剩下的水)混合,以保持搅拌时油墨表面有一层多余水的原则,逐次在油墨中加水。

注:要分10个搅拌周期做测定,每一搅拌周期的时间间隔为1分钟;即每经过1分钟的搅拌都要称量出油墨的吸水量,g。但也可以根据需要不全部做10次。最常用的方法是做1、2、3、4、5和10分钟的时间间隔测定,每一次测定都要称出油墨的吸水量。

4.实验结果计算

油墨乳化率(%)=吸水量/(墨量+吸水量)

5.注意事项

⑴仪器运转时绝对禁止用手触摸搅拌浆;

⑵搅拌头仰角调整:将后挡板拆下后调整限铁位置。

实验十油墨印刷适性的检测

1. 实验结果

利用YQ—M—4型油墨印刷适性仪检测油墨的印刷适应性,它是在选定的印刷速度,印刷压力下,打印出油墨的印样,然后对油墨的光泽、密度、转移性及固着速度、干性、抗乳化性进行检测。2.实验器材

(1)“YQ-M-4型油墨印刷适性仪”一台;

(2)调墨力;

(3)秒表;

3.实验仪器的构造及原理

(1)外观构造如图11(1)所示。

1.变速手柄2.滚筒调启开关3.联动开关4.止动碰轮5.夹纸凸轮

6.夹纸转臂7.压印滚筒手轮8.夹纸牙9.压印滚筒10.压印电子离合器

11.止动电子离合器15.变速箱手轮23.碰轮

图11(1) YQ-M-4型油墨印刷适性仪正面视图

(2)主要技术参数

①压印速度:机械有级变速四档

VⅠ= 0.3m/s;

VⅡ= 0.6m/s;

12.匀墨手轮13.水棍手轮14.匀墨开关16.油标17.压印开关

18.下滚加压手柄19.调压阀20.压印手柄21.上滚筒加压手柄22.压力表

图11(2) YQ-M-4型油墨印刷适性仪侧面视图

VⅢ=0.9m/s;

VⅣ=1.15m/s;

②压印力为线压力:O-15kg/cm

③印样尺寸:

a.4个印样(每个印样为200x47.5mm 2);

b.2个印样(每个印样为200xll5mm 2);

c.1个印样(为200x250mm2);

④均墨辊转速:550rpm。

4.实验步骤

(1)压印试样的制备:接通电源,电源指示红灯亮,即可开始正常工作。

①首先要选择压印速度

扳动变速手柄(1)到所需要的速度档位。因变速箱为齿轮变速,当搬动变速手柄时要轻轻转动变速箱手轮(15),以防轮齿相碰挂不上档。在换档时要同时调整碰轮(23)到相应位置。

②装墨:在注墨器中装上被测的油墨。

③上墨:用注墨器按所需的墨量把油墨注在胶辊上(一般情况下,满板辊上墨量为0. 5ml,两段辊每段为0.25ml,四段辊每段为0.1ml)。

④匀墨:

a. 首先调压:打开匀墨开关(14),调整调压阀(19),使压力表指针在0.3MPa(胶辊线

压力为3kg/cm)。

b. 扳动加压手柄:把加压手柄搬向匀墨方向(使用上胶辊则扳上辊加压手柄(21),使用下辊则扳下辊加压手柄(18),两辊同时使用时,同时扳两手柄),一般匀墨一分钟。

c. 等待压印的操作方法:在不关掉匀墨开关的情况下,把加压手柄扳向压印方向,此时胶辊将移向压印辊筒,同时调整压阀到所需要的压力(一般为0.5MPa,即胶辊的线压为0.5kg/ cm)等待印样。⑤备试样:在匀墨的时间里即可把待印的纸样夹好。上纸过程如下:

a.断电:首先断掉辊筒调位开关(2)使两个电磁离合器(10,11)同时断电;

b.放纸:把压印辊筒(9)转到夹纸夹(8)打开的位置,把纸放入;

c. 夹紧试样:再继续转动辊筒时,当转臂(6)越过凸轮(5)凸出位置时即把试样夹紧,此时立即打开辊筒调位开关,上好印样的辊筒即刻停好待印。

d.注意事项:手动压印辊筒时,转动方向必须是从图25(1)中的正面图上看为顺时针方向,而不能逆转。如逆转止动碰轮(4)将把联动开关(3)的压杆掀起而不能转动。

⑥压印:以上程序做好之后,只要把压印手柄(20)往上提起一次,即可完成一次压印。

注意:当提起压印手柄,压印转筒开始转动时,必须立即把手松开,否则当压印结束后,止动碰轮碰压联动开关的止动开关后,使其压印开关起不来,将发生两离合器同时工作的错误动作。

⑦停止:压印后拿下试样,先关压印开关,再把胶辊的加压手柄扳向匀墨端,待胶辊即将接触匀墨辊时,把加压手柄扳到“停”位置(即中间位置),此时两辊即可脱离接触,把减压阀减压,关掉匀墨开关。

(2)油墨固着时间的检测

①印试样:可用满版的胶辊,同压印的方法一样印出水张满版的试样来,裁成l0mm宽的试条数张。

②首先把胶辊清洗干净,按照压印的方法使胶辊处于待印的位置。

③贴试条:每隔一定的时间间隔,用透明胶纸,把试样有墨的一面按顺序贴在一张200X25mm2的白铜版纸上。

④压印:把贴好的铜版纸夹在压印辊筒上,按照前面讲的压印方法进行一次压印。

⑤固着时间:压印之后看试样压在铜版纸上的印迹,随着次数增加,印迹将逐次减轻至看不见为止,查印迹的条数,乘时间间隔,即为此油墨的固着时间。

注意:测固着时间时,一切操作方法都同压印方法一样。

(3)抗乳化性能的检测

①匀墨:抗乳化性能试验只能在下辊进行,在下胶辊上按照印试样的方法把墨上好。

②使水辊与胶辊接触:顺时针方向转动水辊手轮(13),使水辊和胶辊接触,此时就使已涂上墨的胶辊带上水。让水和墨在接触的情况下,匀墨一定时间,然后印成试样。

③鉴定结果:从印出的试样中可以看到,如果油墨抗乳化性能好则试样无影响,如果抗乳化性能不好,则试样质量变差(可以从油墨的密度、光泽、颜色等适性的变化情况分析)。

5.注意事项

(1)每次使用后要认真清洗墨辊上的残墨,保持胶辊的清洁及光洁度。实验完成后,胶辊和匀墨辊要分离开,不要长期挤压胶辊,以防变形。

(2)长时间不做抗乳化试验,要把水辊系统拆下,以防空摩擦水辊支臂。

(3)在日常工作中,胶辊轴颈处油孔及上下匀墨辊、支持水辊支臂处的油孔,及轴向移动导轨处要经常施以稀润滑油。

(4)该仪器工作环境为:t=25℃±2℃,RH=65±5%。

实验十一摩擦干燥测定法

1.实验目的

测试油墨和纸张结合时完全干燥的时间。因印品只有完全干燥时才能进行下步的工作,什么时间才能认为油墨的膜是完全干燥呢? 这需要测定而干燥仪可以测出印品达到摩擦不沾脏所需的干燥时间。

2.实验原理

在确定的位置上纸经反向摩擦而不再蹭脏了,在时间的间隔里反复固定出现的这个摩擦运动。起因于底座印距离,因有一个运动压力刀片,在很短时间内运动的顶盖压着它,使得印好的纸条和下擦纸相互接触,产生了印迹,根据印迹的多少及时间的间隔就可计算出干燥的时间。

3.实验器材

(1)取样及处理:切取试样50×320mm若干条,并按GB450--79的规定采取和处理,并在恒温恒湿条件下测定。

(2)测试设备——干燥测定仪(如图12所示)。

结构:①测试部分——包括顶盖一个;底座一个,上带有一个刀版;

②时间控制部分:时间间隔控制表一个,可以在5~120分钟内进行调节。

1.起始位置钮

2.使刀起动钮

3.开机钮

4.定时表

5.盖板

6.指针

7.刻度(共12格)

8.塑料薄膜

9.样品夹子

图12 干燥测试仪结构图

4.实验步骤

(1)取下顶板:先把顶板借助于顶板托针的帮助,往右推,使其滑到正常的位置上,托针此时会从左边的板架上滑出,再把顶板使其成45°角举起,向左边轻轻地拉出板架。

(2)打开电源:打开仪器开关,压下“power”电源按钮,这时电源指示灯亮。

(3)选择时间间隔:调整时间间隔最低限为5分钟,最长时间为120分钟。按“Start" 按钮后,刀片开始起动,记下时间间隔,11次摩擦的时间值都在表上可以看到,在第12次摩擦后“终止试验”灯亮。

(4)在塑料薄膜上安装垫纸:在每一个试验条件下将安放一个垫纸条,至少它们的宽度

--------------------------------------------------------------------------------

--------------------------------------------------------------------------------

--------------------------------------------------------------------------------

是相等的。也可以采用在所有的试验条件下使用一张纸做垫纸。长度至少不小于320mm。

塑料薄膜上要全部放上垫纸。将垫条的一端推人铝夹条和塑料薄膜之间放平,并用弹性夹夹住,将垫条的另一端装入对面的铝夹条和塑料薄膜之间,用弹性夹固定住;并推动纸使之绷紧。

注:所安装的纸条不能重叠。

(5)在顶板上安装试验条:把印刷试条裁成50×320mm的尺寸若干张,并列着放在顶盖的里面,两端在顶盖的边上用弹性夹夹好,试条要放平直,互相之间一定不能重叠。

(6)安装顶板:把板上带有刻度的一面朝向底座上带有刻度的一面安装,下面刀要回到零位。

(7)试条的印刷:在IGT主机上打印样条。首先调节印刷速度为恒速0.2m/s,把扇形器放在起始位置,中央的档块放在恒速位,印刷压力调节到625N。在匀墨器上匀墨(墨量可根据你所选择的墨膜厚度而定)。匀墨90秒,再把5cm宽的胶盘放上匀墨30秒后,拿出放到主机第一个轴上,进行印刷。

(8)开机:按动右侧钮机器启动,合上压,再按动左侧钮,扇形器启动开始工作。试样印完一张。

(9)测试:取下试条放在顶板上按要求夹好。把顶板放在干燥仪上,把时间间隔调整好,时间间隔上有一个小白点是定时用的,红针表示在定时这段时间里所走的时间。按动“Start"工作钮,运转指示灯亮,读数指示灯灭。

(10)终止试验:试验终止时,运转灯将熄灭,读数指示灯亮。按复位(reset)按钮,压力刀片将返回它的最初始位置。

5.实验结果评价

(1)把划有印痕的试样拿出来,数一数它一共划了几道印,用所定的时间间隔乘以印痕数目,就是干燥时间。

(2)同时可以放几种试样相互比较,可以看到一种墨在不同纸样上干燥所需的时间或者是同一种纸用不同的墨印刷所需的干燥时间。

6.注意事项

(1)为避免损坏仪器内部零件,必须使试验条和垫条在顶板和塑料膜上安装好之后方能进行试验。只有在顶盖拿走以后,才可在没有试验条下操作。

(2)在塑料薄膜及顶板上安装纸条时绝对不能重叠。

(3)试验条及垫条总厚度不能超过0.8mm。

(4)仪器在工作中间想了解擦脏情况,最好是在一个摩擦动作完成之后,马上把上盖揭开,绝对不能在摩擦进行中揭开顶盖。

(5)当在试验中产生电流中断现象时,在总电源恢复之后,试验要重新做。压力刀片要回到起始位置,读数指示灯亮,试验方可重新开始做。

连续调凹印是用以鉴定纸张的质量,评定网点的丢失。四级色调版可以测试油墨密度颜色的。6.注意事项

在用IGT凹印版进行印刷之后,要快速地用醋酸乙脂清洗版面,这种清洗剂会侵蚀橡胶,因此要注意避免接触。

下载文档原格式(Word原格式,共13页)
相关文档
  • 检验检测方法的确认

  • 钢材性能指标及检测

  • 常用数值分析方法

  • 相关检测方法

  • 钢材性能指标

  • 钢材主要性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