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编辑本段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历史上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

古代的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它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种或某一些具体的"原初"物质,带有朴素、直观的性质,缺乏科学的论证。一般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结合。它看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客观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是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它把封建的等级制看作是体现神的意志的永恒不变的秩序。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生产技术的需要推动着经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眼光从神转向人,从天堂地狱转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从而促使唯物主义哲学的复兴。但这时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不够用了。这

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的画面。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自然科学获得日益迅速的发展,进入了以实验为基础的阶段。科学家们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对有机体进行解剖学的研究。这种分门别类研究的方法是以后人类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孤立地、静止地考察事物的方法被F.培根和J.洛克从自然科学移到哲学领域后,形成了形而上学的长期统治,造成了几个世纪在思维方式上特有的局限性。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材料的大量积累,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归根结柢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天体演化学说、地层变迁学说、生物演化学说,以及胚胎学的出现和能量守恒定律、细胞的发现,日益使人们感到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进化和退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I.康德以他的天体演化学说第一个打破了形而上学的缺口,开始了辩证法在近代德国哲学中的发展。这个发展在G.W.F.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是黑格尔的一大历史功绩。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代表着德国软弱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认为他的哲学是绝对精神的最高体现,是客观精神发展的终结,普鲁士王国则是绝对精神在世俗的表现。他把现实世界的发展颠倒为绝对精神的发展,因而他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L.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过程中,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但费尔巴哈哲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不足以彻底清算黑格尔的辩证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哲学发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才使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辩证唯物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它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一起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个别企业的高度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开始激化,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布工人起义。工人阶级已经迫切要求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工具,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自身解放斗争的自觉性。当时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也日益暴露了客观世界的唯物辩证的本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使阶级关系明朗化、简单化,并清楚地暴露了阶级矛盾和物质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国家

间、民族间和地区间的隔隔绝孤立的状态,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同时,自然科学中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C.R.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三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也提供了关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及其过程之间联系的清晰的图画。这一切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客观可能。

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保守的哲学体系,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联系和发展的思想,矛盾是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思想,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摒弃了它的社会历史观、宗教、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科学地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发现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由此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形成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论论证的统一过程。

编辑本段

创立和传播

义自然观;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40年来的哲学斗争作了科学的总结。

在19世纪末,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狄慈根和德国的F.梅林、K.考茨基,法国的P.拉法格,意大利的A.拉布里奥拉,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人积极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以及种种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哲学,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虽然,他们中间某些人的某些著作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甚至后来普列汉诺夫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成了机会主义者,考茨基堕落成为叛徒,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传播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日益激化,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动荡。已得到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这时第二国际内部出现了一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和他的战友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判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理论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思潮,从哲学上对这些理论和思潮进行了清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十分重视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他揭示了物理学危机产生的原因,彻底地批判了与物理学唯心主义紧密相关联的马赫主义及其修正主义理论,指出克服危机的途径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去代替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列宁指出,原子是无限可分的,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无论从广度上或深度上都是一个不断发展永无穷无尽的过程。列宁制定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统一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个定义不受人们对物质结构的具体的历史的认识所局限,它反映无限丰富多样的物质表现形式的共同的深刻的本质,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

列宁深刻地具体地分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批判了修正主义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捍卫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他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原理,批判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把事物的运动看作是由外力推动的纯粹量变过程的形而上学发展观,指出辩证的发展观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看作是客观世界和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为发展是一个充满丰富内容的事物自己运动的过程。列宁批判了把辩证法当作实例的总和,把辩证法和认识论割裂开的错误,指出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辩证法的科学性要靠人类全部认识发展史来验证。他强调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第一本质到更深本质的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过程。列宁提出了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强调真理的具体性,指出具体分析具

体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他还发挥了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统一的思想,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作了透彻的论述。列宁在他的著作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和范畴都作了深刻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共产党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

各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结合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对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重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的结合,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创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矛盾论》和《实践论》中,他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着重地阐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同时是认识的目的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指出正确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毛泽东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着重研究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强调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能把辩证法当作死背硬套的公式,而必须把它同实践、同调查研究密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使哲学进一步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邓小平简要而科学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文选》第 242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前进,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丰富和发展。

编辑本段

基本内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辩证唯物主义实现

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彻底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47~148页)。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归根结柢决定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社会历史也是统一物质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运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

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关系的各个侧面,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各个环节。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斗争与统一、质与量、肯定与否定,以及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等,这些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范畴可以帮助人们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较全面的认识。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 "细胞" 入手,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全过程。列宁指出这种方法是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问题的分析等,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范例。

认识是辩证过程

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出来,并使它为人们的目的服务时,就证明了人们确实认识了这一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人脑,从而创造了认识的物质器官。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不能自然地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必须改造客观世界,而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5页)。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必须回到实践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实践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实践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和感知越来越多的现象,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只有通过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才能拨开笼罩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迷雾而暴露事物的本质。洞察事物本质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在人类长时期的实践发展的历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各

种仪器,扩大和增强了人感知现象的能力,人类还在实践中创造了电子计算机作为人们理论思维的得力助手。正是实践才使人类有了动物所没有的认识能力,离开了实践既无法感知事物的现象也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因而也不可能有认识及其发展。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即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真理是不可穷尽的。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

辩证法、逻辑与认识论的一致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又是认识的规律,也是思维辩证发展的规律。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是支配着外部世界的辩证发展的规律,而认识规律、思维规律的辩证法则是主观辩证法,是对前者的反映,即辩证的思维规律。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而认识发展的规律和逻辑理论思维的规律是人们对客观辩证规律的自觉反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领域的理论,它在认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反映客观辩证法。而认识既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又是通过一系列逻辑思维的抽象过程进行的,即通过概念的矛盾运动进行的。逻辑的主要内容就是概念的矛盾运动。因此,逻辑学同时又是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统一。它们在内容上一致的基础是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即客观辩证法;自觉地实现三者一致,把它们统一起来的基础是社会实践。人类在认识过程和逻辑思维中自觉地反映客观辩证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指导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结束了从原则出发构造体系、建立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包括一切专门科学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在总结各门科学优秀成果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它把唯物主义的路线贯彻到社会历史的领域,科学地解释了实践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发展中的基本作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和直观性。它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错误发展真理。辩证唯物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

开辟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哲学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特别强调哲学在人类从私有制、剥削制度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斗争中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它是彻底革命的、批判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各门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坚实的客观基础,哲学则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科学一旦进入理论的领域,必须有理论思维的帮助,而学习哲学是发展和锻炼理论思维能力的唯一有效的手段。

恩格斯指出:"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象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2页)。自然科学的进步加深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工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只有自觉地、科学地总结概括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才有哲学的真正发展。自然科学是具有高度精确性的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成就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列宁指出,要捍卫、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必须同现代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要注意自然科学领域内最新革命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辩证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第一次把社会科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使人们在社会的发展中找到了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又成为推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的巨大力量。

科学离不开思维,因而科学也离不开哲学。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33页)。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人类全部认识史的概括和总结,它的科学性又受到人类全部认识史的检验。它是指导科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思维方法。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不能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现成的答案;它不是教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不承认有什么到处适用、永恒不变的僵化的抽象公式,它反对死搬硬套教条,而提倡虚心倾听具体科学的呼声。它为具体科学提供理论思维方法;又从各门具体科学中吸取营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

中某一特殊领域的规律,哲学要揭示的却是统一的客观世界的最一般的规律。"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毛泽东选集》第 1卷,第284~285页)。辩证唯物主义是从各门具体科学揭示的特殊规律中概括出来的,并从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不断补充、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统一世界共同本质的科学认识。因此,它可以指导各门具体科学,为它们提供正确的理论思维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是推动各门具体科学发展的普遍有效的认识工具。

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是在总结人类一切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又是在同一切非科学的思想进行严肃斗争的过程中成长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是由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全部历史所证实的,并将自觉地接受人类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发展的检验。因此,只有坚持严肃的斗争才能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纯洁性并促使其健康地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它不把唯心主义看做纯粹的胡说和凭空捏造,它认为一切错误思想体系都有其认识论的根源和社会根源。列宁指出,唯心主义"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地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列宁选集》第2卷,第715 页)。人类认识过程自身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在客观上为把其中某个方面、片断孤立地加以夸大、绝对化的唯心主义提供了产生的可能。社会中反动阶级和一切腐朽势力则极力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旧哲学形成的传统思想也是一种不可低估的强大习惯势力。现代自然科学的一切新发展在客观上都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但是,这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任何自然科学,任何唯物主义,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哲学论据,是无法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坚持斗争的。为了坚持这个斗争,为了把它进行到底并取得完全胜利。自然科学家就应该做一个现代的唯物主义者,做一个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自觉拥护者,也就是说应当做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列宁选集》第 4卷,第608~609页)。

辩证唯物主义由于自身的科学性不断增强和其影响不断扩大,除了各

种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外,还出现了专门攻击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

学和企图把辩证唯物主义排除出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哲学折中地调和起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它们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其基本实质却是共同的。他们否认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必要性,否认论证世界的客观性、物质性和统一性的可能性,把这一切斥之为没有价值的纯粹思辨。它们用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攻击唯物辩证法,或表示"赞同"辩证法却否认自然界存在着客观的辩证法。在认识论中,它们用混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办法反对反映论。它们抽掉了认识和理论思维的客观的、科学的基础,为主观地、任意地解释世界制造借口。

为了客观地、科学地认识世界,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有成效地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些哲学的挑战。要客观地、全面的认真研究这些哲学,在指出这些哲学体系的错误时,不回避或抹煞其中所援引的一些科学的材料,还要揭示它们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根源。要在指出它们把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片断孤立地片面地夸大、绝对化的同时,不忽略在其展开的分析中发现的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提供的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以批判利用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一切哲学的否定是有分析的、辩证的否定。只有持这样严肃的态度,才能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并推动辩证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

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发展的,是为无产阶级争取共产主义事业胜利服务的。它是全部共产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的哲学基础。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证明,辩证唯物主义一旦脱离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就将丧失生气和力量;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就将产生失误和遭到挫折。二者相成相长,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共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与马克思

唯物史观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人们没有异议。有一种说法: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类社会领域中的推广和运用。人们从这里推出一个结论:先有辩证唯物主义,后有唯物史观。但唯物史观出现于1845—1846年,辩证唯物主义是后来才有的。据考证,狄慈根首先于1886年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领域中的漫游》中提出这个概念,后来,普列汉诺夫于1890年在《黑格尔逝世60周年》中第二次提出这个

概念。他们的称呼符合恩格斯的思想。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基础地位的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基础和认识论基础。第一次以“辩证唯物主义”名称推出的是德波林的文章(1909)和书(1916)。苏联20年代末就出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大致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到30年代不断完善。斯大林于1938年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当时通行的哲学体系的简本。因此,说这个体系是斯大林创造的是不对的,它起源于恩格斯,完成于苏联哲学家。中国解放前后均采用此体系,只是解放初期苏联专家采用过斯大林简化的体系。

编辑本段

关键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是否符合马克思的思想?

关键问题有三:

(1 )马克思是否同意物质本体论或自然本体论,亦即马克思讲的“唯物主义”中的“物”是否只是人类社会或实践,而不是自然物质?

(2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否只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只是头脑里的而不是外部世界的,只是方法论而不是世界观?

(3)认识、思想是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回答是:马克思对辩证唯物主义这些基本观点都是同意的,有两种根据:

一是文本上的根据: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7页上,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征,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这完全是对物质世界观、自然本体论的肯定。在第77页在谈到劳动是现存世界即地球的变化的基础后,他说:“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而整个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这是指对于最早从自然界分化出来的人们,劳动并不是现存世界的基础。后面他指出今天的地球绝大部分已为人类的实践改变过,但也承认还有些地方完全是原来的状态。显然,他决不怀疑地球本身的客观存在,地球以外的广大宇宙的优先存在。

马克思对于辩证法的客观存在也是完全肯定的,马克思明确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

然相反。”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P112)这就是说,辩证法是客观存在的东西的反映,这不仅承认了客观辩证规律,也承认了反映论。

在第1卷第76页上他也明确强调了反映论的观点。与现今一些人用实践观点来否定反映论不同,马克思强调应该客观地反映外部世界由于实践而发生的变化,费尔巴哈的缺点正是他忽视反映实践引起的变化,而不在于他承认人能正确反映外部世界。马克思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此外,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这种观点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条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去理解。”[2](P54)这句话往往被人们误解为否定认识的客观性,其实他只是认为它的缺点在于忽视实践,忽视认识的主体性,只是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不是说不应从客体方面去理解。他批评费尔巴哈看不见主体在客体中的作用,并不是批评他肯定反映论,肯定认识的客体性,肯定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总之,从文本上认为马克思否定物质本体论、客观辩证法和反映论,是难以成立的。

二是马恩关系上的根据: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一词,但这个称呼符合他的思想应毫无疑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即唯物主义世界观来自《反杜林论》,客观辩证法来自《自然辩证法》,反映论来自《费尔巴哈论》,这三本书内容上也有很多交叉,确切点说,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来自这三本书。现在的问题是,恩格斯在哲学上是不是离开了马克思?回答是否定的。由于马克思在50年代以后,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政治经济学,形成了两人之间自然的分工,恩格斯承担了哲学(世界观)的研究和建设,其成果就是《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目的很明确,即建设哲学。《反杜林论》虽是一本论战性著作,同时也是一本学科建设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框架就是在这本书中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对《自然辩证法》与《反杜林论》都是支持的,而且很欣赏。马克思读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谈自然辩证法纲要的信的第二天回信说“非常高兴”。《反杜林论》他逐章阅读过,其中有一章是马克思撰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马克思的哲学,不是由于其中句句话都是马克思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等于马克思的哲学,也不等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它之所以被称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因为其基本观点是两个创始人提出来的,它是一门科学,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循其哲学思路加以建设、发展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其根据不是谁说了什么,而在于其观点经受了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检验。

编辑本段

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编辑本段

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

1二者同属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二者相互渗透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果只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那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辨证唯物论还揭示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即在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状态及发展趋势。如果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来谈联系、运动、发展,那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掌握唯物论,要从最基本的概念——物质入手。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要正确理解物质概念的内涵,就必须抓住它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是共性,是意识所没有的。

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

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辨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条红线。二者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但是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研究世界的本质要用辩证法的观点,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研究辨证法要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彻底的唯物论,又是彻底的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的中国版

早在中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墨家思想,创始人是墨翟。

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规则

在已知条件下无法判断事情真伪时,默认为真;直至事实证明该为伪为止,推翻该论点。

(墨翟作出"鬼神之有"错误论断,中共在发展历程中的几次重大错误等,都是遵循该规则的。)

谈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谈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属于唯物主义阵 营,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的属于唯心主义阵 营。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是,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 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 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比较齐全的几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一般指古代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历史阶段。如中国古代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气(阴阳、元气、精气),古希腊用原子、水、火,古印度用“四大”(地、水、火、风)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天不变道亦不变) (没有运动的物质)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A项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是物质,显然不符合题意;B项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是精神,也不是题中所犯的错误;D项是否认物质

和意识的区别,和题干所犯的错误无关。这样将ABD三项排除,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 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也叫机械论。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归结于物质性东西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取消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有

最新整理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资料

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一、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 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 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 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 活火;“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 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 道”。 老子《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孙天平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孙天平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孙天平 谈谈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 孙天平 引言最后说: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非常明白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以这个定义是站得住脚的! 很显然,两者的观点是相反的,所以,后来就发展到,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就反对唯物主义。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一点不奇怪,是对理论偏面认识定义的结果。 看看“太极图”理论就明白,阴阳是“对立对应”和“互相包容”的,您能说哪个对,哪个错吗?这就是古代对“阴”的偏见,形成了“阳君子,阴小人”“男尊女婢”“阳吉阴凶”等说辞,左右了历史的走偏,这就是“理”偏道就偏的结症。人们终于发现,阴和阳同样的重要。现在的社会发展不平衡,就是此理论的恶果。 如果这样理解,唯物和唯心都离不开,去掉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故,“互相包容”之阴,显得更为重要。 为什么呢? 1、只有“对立对应”,事物就得废弃,不能成功。

2、唯心和唯物,都是道的核心,少了谁都不行。这就是四象的决定:阳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中有阴种存在的式。。 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也没有被打倒,既然都存在,就是“互相包容”的问题了。 事不过三,过了三就是规律,对规律怎样办,还用再说吗!2016.4.19 网引: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阴中阴)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地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地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地唯一标准.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地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地实物中寻找世界地本原.如中国古代地五行说,古希腊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地学说.代表性地观点如,荀子讲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张载讲地“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古希腊泰勒斯地“水是万物地始基”等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基本特征是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是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地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地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地物质性地基础上,用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观点看问题地观点. 这里要特别强调地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地划分. 主观唯心主义地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地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地真实地存在和世界地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地产物.如贝克莱认为,世界上地一切都是“感觉地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笛卡儿地“我思故我在”;庄子讲地“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地“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客观唯心主义地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地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视为独立自成地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地本原和万物地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地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如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地影子”、“人为天命所主宰”.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行,理是万物之本”. 两者地主要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概念理念. 年军转干考试法律知识之行政法复习必备 军转干考试法律知识之行政法复习必备法律概念 行政法: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地社会关系以及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规范地总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行政关系: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地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地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地各种社会关系. 行政法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地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地基本准则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遵循地共同准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在法律规范明示或默示地范围内基于行政目地在合理判断地基础上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佑作为地权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国家行政机关:指一个国家地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设置地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地机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行政主体: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地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地法律责任地组织. 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地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地权能. 行政机构:指构成国家行政机关地各要素地排列组合方式. 行政职责: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地法定义务. 行政优先权: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所享有地种种职务上和行为上地优先条件. 行政受益权:行政主体从国家所享受到地各种物质利益条件. 行政机关:指一个国家地统治阶级根据其统治意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设置地行使国家权力组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地机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派出机关:指由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有权机关批准在一定区域内设立地代表该人民政府

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观点

. 古今中外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各自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一、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物质第一性,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第二性)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欧洲德谟克利特和伊壁

鸠鲁的原子论,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 . 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 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 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等。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老子《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在中国古代,代表观点是“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用“水、木、火、金、土”五大要素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在古希腊,泰勒斯把水定义为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不可分、不可灭、至小无外的“原子”在“虚空”中的无规则运动而产生的。《管子》一书中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无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张载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象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成为明代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刘禹锡的“五行之气”、“天与人交相胜”;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气者,理之依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门捷列夫拒绝承认电子的存在,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从而限制了他的研究的发展。 拉美特利说“人是机器”。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英国);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德国); 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奥地利)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人须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立身其中,须大作一个人。” 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练习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练习题 1.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据此回答1~2题。1.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表明(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C、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 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 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3.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 ①唯物主义的态度②唯心主义的态度③客观的看待事物④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4、甲说:“我在故我思。”乙则说:“我思故我在。”从甲乙两人的观点可以看出()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②甲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5.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B.“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D.“物是观念的集合” 6.富贵在天,生死由命这是属于()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7.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下列说法,与王守仁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我思故我在②气者,理之依也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⑤存在即被感知⑥物是观念的集合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④⑤⑥D.①③⑤⑥ 8.李某宣称,世界末日就要来临,对此,现代科学和政府都无能为力,只有李某才能拯救人类。从哲学上看,这些言论() ①是与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②是与无神论根本对立的有神论 ③否认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④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 9.“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②第一种属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观点分类举例

唯物主义 我在故我思 子不语怪力乱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量力而行 舍天地则无一道 无期器则无其道 朴素唯物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王充: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范镇: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空气”是世界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火”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德谟克利特:“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五行说《尚书.洪范》: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世界统一于“元气” 元气一元论 阿拉克西美尼:气通过浓缩和稀释形成各种实体 王安石:形者,有生之本 天地为万物之本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 原子是“宇宙之砖” 霍尔巴赫:自然界是由无数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的。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刻舟求剑 辩证唯物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拍脑袋决策” 掩耳盗铃 主观唯心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阳明(王守仁):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九渊(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将冰凉的手伸进一盆温水感到水热……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改造的非我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人的灵明决定天地万物 客观唯心 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理主动静,未有这事,已有此理。子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晋城市矿区中学李艳华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2)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3)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三、教学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六:讲授新课: 课堂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哲学的基本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看一下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的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看书11页的探究活动 我们来看看,根据我们上节课所讲的内容分析一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能这样区分的吗?我们应当怎样区分二者呢? ——谁决定谁。如果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那这便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我们现在学的必修四,主要是谁的哲学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在问题出来了,是不是只有马克思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呢?在马克思之前是不是就不存在哲学、哲学家了呢?如果存在,之前的哲学又称什么哲学呢?今天,我们要弄个究竟的就是唯物主义在人类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到底经历了那些基本形态呢?现在我们就借用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演绎唯物主义的发展状态。我们的线索是:实物——原子——放射物和电子。 (一)古代有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论,是古代人们对世界的一种比较正确的看法。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接着,赫拉克利特又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而在中国,则存在“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杂,以成万物)。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坚持了以“物”为本。但是这却把世界的复杂简单化。他们对世界观本原的认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不可能被科学证实。这便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二)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了中世纪的冬眠后,在近代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一大批科学家(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以他们的实践和理论推进了科学的发展,从而把哲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那么这个推进的过程是怎样的呢?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单位,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编辑本段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发展中积极方面,即唯物主义因素和辩证法因素的吸取、发展和升华。 历史上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 古代的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它把世界的物质性归结为一种或某一些具体的"原初"物质,带有朴素、直观的性质,缺乏科学的论证。一般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结合。它看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客观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是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它把封建的等级制看作是体现神的意志的永恒不变的秩序。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生产技术的需要推动着经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眼光从神转向人,从天堂地狱转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从而促使唯物主义哲学的复兴。但这时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不够用了。这

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的画面。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自然科学获得日益迅速的发展,进入了以实验为基础的阶段。科学家们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对有机体进行解剖学的研究。这种分门别类研究的方法是以后人类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孤立地、静止地考察事物的方法被F.培根和J.洛克从自然科学移到哲学领域后,形成了形而上学的长期统治,造成了几个世纪在思维方式上特有的局限性。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材料的大量积累,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归根结柢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天体演化学说、地层变迁学说、生物演化学说,以及胚胎学的出现和能量守恒定律、细胞的发现,日益使人们感到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进化和退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I.康德以他的天体演化学说第一个打破了形而上学的缺口,开始了辩证法在近代德国哲学中的发展。这个发展在G.W.F.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是黑格尔的一大历史功绩。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代表着德国软弱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认为他的哲学是绝对精神的最高体现,是客观精神发展的终结,普鲁士王国则是绝对精神在世俗的表现。他把现实世界的发展颠倒为绝对精神的发展,因而他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L.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过程中,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但费尔巴哈哲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不足以彻底清算黑格尔的辩证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以往哲学发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才使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辩证唯物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它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一起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个别企业的高度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开始激化,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布工人起义。工人阶级已经迫切要求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工具,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自身解放斗争的自觉性。当时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也日益暴露了客观世界的唯物辩证的本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使阶级关系明朗化、简单化,并清楚地暴露了阶级矛盾和物质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国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浠水县高中袁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2)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3)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结果?——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讲授新课(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PPT课件) 1、什么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我们现在学的必修四,主要是谁的哲学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在问题出来了,是不是只有马克思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呢在马克思之前是不是就不存在哲学、哲学家了呢如果存在,之前的哲学又称什么哲学呢今天,我们要弄个究竟的就是唯物主义在人类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到底经历了那些基本形态呢 其实唯物主义的发展状态,是与具体科学分不开的。 2、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缺乏科学的根据与论证,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

什么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什么是唯物主义——彭哲也 唯物主义最基本的思想就在于承认物质与意识相区分,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先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简单地说,只要承认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这就是唯物主义。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上帝让一个神去统计这个世界上好人和坏人各为多少。这个神先去统计这个世界上的坏人有多少,结果却深感工作量之大。于是他改变方法,转而专去统计好人有多少。结果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 既然这个世界上的唯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各不相同,但真理只有一个。所以我们简单地定义一切反唯物主义的都是唯心主义,这样就简单地明白地定义了唯心主义。 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这个世界上意识与物质没有区分,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意识而没有物质。既如此,物质对意识的终极决定作用当然就不存在。主观有神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不灭的。这样就直接或者变相地承认了人死后人的意识化为灵魂。既然意识是不灭的,那么物质对意识的终极的决定作用也就不复存在。彻底的客观有神论认为,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而神是自造的。彻底的客观有神论所谓的神必是人格化的。所以这种神可以归入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意识的范畴。由于客观有神论认为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那么对这个世界起终极决定作用的当然就是神了,那么对人的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当然的就是神了,而不是物质世界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东西是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更有一种二元论哲学,这种哲学否认物质决定意识,也否认意识决定物质。但它既否认了对意识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那么它同样的是属于我们所说的唯心主义的范畴。还有一种泛神论。这种泛神论所谓的神未必是人格化的,但这种神是所谓的超自然力量。如果这种超自然力量存在的话,那么对这个世界起终极决定作用的无疑的也是这种超自然力量。所以同样的是,泛神论也否认了物质世界对意识的终极的决定作用。 从上面我们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定义来看,我们可以非常明白地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以这个定义是站得住脚的! 1、对立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部分组合而成的。例如,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原子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相反电荷的氢核和电子所组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统一思想来自黑格尔。 毛泽东所著《矛盾论》对对立统一有详细论述。 2、质量互变 物质的属性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质是指物质的性质,而不是质量;量是指衡量物质处在的某种状态的数量。从量变到质变,就是说物质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在每次由一种性质变化到另一种性质的过程中,总是由微小的变化(称作量变)慢慢积累,微小的变化的积累最终导致物质由一个性质变化到另一个性质。 3、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原理来自黑格尔的正-反-合三阶段论:“正”态事物由于内部矛盾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三、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这一问题有很强的想象能力,但没有一个理性的把握。要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自己总结,本框内容比较复杂,要详细分析,并要控制好课堂纪律。 (一)导入: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回答:“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 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不同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二)进入新课: 一、唯物主义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分歧): 对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⑴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解决探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训练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训练题 一、分别说明下列观点属于那种哲学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1.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3.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客观唯心主义) 4.王夫子“气者,理之依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5.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客观唯心主义)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7.“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8.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9.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1.古印度“四根说”:地、火、水、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2.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成百物。(《国语·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辩证唯物主义) 14.水是万物之原,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5、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5.贝克莱: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主义) 16.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 18.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9.上帝创世说(客观唯心主义) 20.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观唯心主义) 21.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主观唯心主义) 22.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客观唯心主义) 2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84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①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②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③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8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⑴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86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⑴联系性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⑵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⑶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推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87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⑴唯物主义

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⑵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88矛盾的特殊性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⑴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⑵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8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⑴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⑵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⑶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90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⑴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⑵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⑶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91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从事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往往是因为只看到直接联系,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 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提高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与实践,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二、重点和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图表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传统板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4、本课讲述的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什么? 【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活动一:有人认为唯物主义就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 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 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讲授新课】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及其观点: 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1、播放PPT,学生思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 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泰勒斯(古希腊)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东汉)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学生回答: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12 相关观点。 2.播放PPT,学生思考: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和局限性分别是什么? 17 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的最高概括和认识成果。 学生回答:进步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A.把物质归结为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