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任课老师:韩吉木斯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类

年级:2009级

班级:工商管理一班

学号:00917055

姓名:宋雅洁

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独特的观念、理论、制度与道路等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模式。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体现。我们只有从多维度、多层次来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一道路前进,将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所共同揭示的。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再来看一下事物的普遍规律与发展。

首先,联系与发展具有普遍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构成辩证法的体系中,存在诸多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与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发。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过程中总要经过一系列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是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事物发展过程中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还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面对规律,人们不能藐视、创造和消灭,但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可以具体体现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方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具有普遍指导性。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一个由特殊到普遍,又由普遍到特殊的辩证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处在辩证联系之中。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一定要同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相联系。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孤立地强调中国特色,脱离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从而失去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同时,社会主义的共性也只能在有各国特色的个性中并通过这些特殊性而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没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不同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社会主义作为思想理论和运动,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但这些仅是普遍性方面。事实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国家,它的具体表现又不完全相同。经过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面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从较多地看到与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转为强调在开放的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是从思想和运动发展为制度的。作为一种制度,它有着本质的规定,具有区别于剥削制度而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规律和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17、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同时也区别于现时代西方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资本主义这个特殊社会形态的分析,揭示它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形成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构想。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由特殊到一般,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列宁、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与战争为主题的时代,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

命胜利、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都带有鲜明的本国特色。如列宁的“苏维埃国家”理论带有俄国特色,毛泽东同志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带有“中国特色”。邓小平同志更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由一般到特殊,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切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突出和保持中国自己的特点。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明,中国具有自己的国情,属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建设,都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要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和发展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时代潮流相应、与世界文明相通的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具有世界眼光,注意向世界学习,要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建设面向世界、立足本国的社会主义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历史并未终结_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一、历史终结了吗① 苏联解体后,美国的福山唱出了既是哀歌又是赞歌的“历史终结论”。哀歌是对社会主义唱的,而赞歌是对资本主义唱的。 福山认为,资本主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更确切地说,终结于美国式的资本主义。 福山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其历史终结论具有强烈的黑格尔色彩。历史的终结状态就是绝对精神的圆满状态,绝对精神永远能把对立面转化为自己的构成部分。在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中,美国就是绝对精神在经验世界中的影子。这个历史终结论要得以成立,则美国这个影子必须满足如下假设:或者假设美国(或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了;或者假设美国有超强校正能力(即自我修复能力)。前一个假设很强,后一个假设则弱一些,更容易满足。事实上,美国已经出现了大问题,所以,强的假设就无法在经验中得到验证。我们坚持同情原则,在弱的假设上去理解历史终结论。 在问题上,本文与其说是以福山为靶子,不如说以之为话头。历史终结论只是一种对待历史的观念,它并不一定表现为资本主义终结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终结论乃是常见的一种思维形式。终结论是形态(或模式)的终结,而不是事件的结束或历史时间的结束。人们设计某类事物或某种生活形式的未来状态,将之描述为A。后来,人们可能设计出更好的状态B,用B来取代A。再后来,人们设计出C,用C来取代B……放在很长的历史时段中考察,新的形态可能不断被设计出来,人们可能无法找到最终形态,但是,对于特定个人与群体来说,他在特定时段中不可能设计出无限多的新形 态,他必定将某种形态作为最终形态。如果后人设计出了更好的形态,则后人认为前人具有局限性。所以,终结论与局限论是同一观念的两种表现,历史终结论与历史局限论也是同一观念的两种表现。对于社会主义信仰者来说, 历史终结论可以表现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终结论。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这也是一种历史终结论,只不过这种终结论认为三纲五常是而且应该是天经地义、永远不变的。无论什么具体的历史终结论,它都必须假设终结形态具有超强校正能力。当今流行的历史终结论,也只是一种特定的终结论,它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资本主义胜利论(或资本主义终结论)。而其他各种胜利论以具体形式或先或后、或强或弱地表达了历史终结论,这些具体的胜利论都可以视作历史终结论的变式,例如,民主制度胜利论、自由市场经济胜利论。胜利是相对于对手而言的,如民主胜利论乃是宣称民主制度对专制制度的胜利(这种论调把专制视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殊不知,马克思的理想乃是希望人获得自由、 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所有这些胜利论都假设了胜利者(即具体的终结形态)具有超强自我调节能力。 既然终结论是常见的思维方式,那么,在问题上,本文不打算一般地批判终结论或历史终结论,而是批判一种特定的历史终结论,即历史终结于美国式资本主义。 如何否证这种历史终结论?本文选择了经济角度,试图凸显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至今仍然存在,只不过改变了表现形式,而美国(可以扩大到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今资本主义)仍然没有克服这些矛盾,所以,美国不具备超强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在经 作者简介:喻包庆(1976—),男,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理论部讲师,法学博士。 喻包庆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理论部,上海201620) 摘要:从美国金融危机可以看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并没有消除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美国模式并没有超强调节能力,因此,历史并未终结于美国模式。 关键词:历史;终结;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0)09-0005-05 历史并未终结 ———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

《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的 研究》读书报告 哲学系12级龙婕1200014955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来源,第二部分作者对生产力决定论作了批判,并且提出了一种替代性理论,最后一部分,作者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础和上层建筑。本文我主要论述前两部分,即对马克思所提出的生产力决定论和作者对此提出的反驳作说明。 要想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各种观点,首先要对他们在著作中所提到的关键概念有所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关系、生产方式这四个概念,首先应该被加以解释。科恩和麦克默特里对马克思著作中的生产力的概念总结为“任何被用于或能够被用于创造某种物质使用价值的东西”1,因此,生产力是“生产主体能够运用的某种设施,(部分)作为这种运用的结果,生产得以进行”2。生产关系的概念从它的作用加以界定,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生产力的使用权,决定生产过程的产出,即社会财富的分配形式。关于劳动关系。目前有两种解释可供选择,一种是将劳动关系视为一种独立概念,另一种是将其视为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对于生产方式的使用,马克思本人也存在着至少两种以上的使用方式,它可能是指执行生产的方式,有时候也被用以指代生产力。对这些基本术语的理解,对我们理解马克思观点有重要影响。 马克思首次以成熟形势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相信他已经发现了历史的真正基础,那就是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它所产生的市民社会。受到达尔文、傅立叶、圣西门、亚当·斯密等人的影响,主要是黑格尔和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使马克思形成了这样一种历史观。著名的“四阶段理论”将人类社会划分为狩猎、放牧、农业、商业四个阶段,划分的标准是人类谋求生存手段的不同,亚当·斯密在这个框架下进行研究,每个阶段有与之相对应的所有权关系、法律等我们暂时称之为“上层建筑”的东西。马克思和斯密一样,相信人有自主能动的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的倾向,强调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性。“那些使一定的生产力能够得到利用的条件,是社会的一定阶级实行统治的条件”3。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论证“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他们根 1麦克默特里:《马克思世界观的结构》,普林斯顿,1978年出版,第55页。 2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32页。 3

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广义的马克主义精神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演讲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尤其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没有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人生立场和人生态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彼此联系的,相互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不断地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的知

识思想不断涌现,各种消极腐朽的东西也影响着学生。所以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树立科学的马克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具有重要的影响。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生在对待各种事物时缺乏理论性的指导,所以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与实践应用于统一,作为一名大学生从自我做起,勤于功课,精于专业,提升自我,贡献社会,做一名有用的社会人才。 2、追求高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你确定了怎样的人生目的就决定了走怎样的人生道路,又有怎样的人生态度,选择什么样

的人生价值标准,而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3、确立积极地人生态度 在人生实践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就可以正确的把握人生,取得成功,我们必须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乐观积极对人生充满自信,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自强不息,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确立积极地人生态度,旨在树立起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直面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未来。 我们必须今早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立下远大的理想与志向,朝理想目标,百折不挠,勇敢前进。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阐释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人类文化中有关人生观的思想评析,对中西文化进行概要比较,对当代社会特点加以分析,从而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进行新的阐释,对其中的一些重要关系,诸如个性发展和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奉献与享受的关系,目的与和手段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得与失的关系等等,进行辩证得分析,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性全面发展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观,使得马克思主义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思维,而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和当代实践相结合,把思想理论教育科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结合起来,对新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个别章节中存在的理论深度不够,概念堆砌,和某些形而上学的观点有所纠正。 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进行新阐释,说明当点,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人生观中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人生问题是大学生最实际的问题,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自觉性如何却因人而异。正如一首古诗所云:“不

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对自己经历的事情未必有深刻的认识。大学生的成分很复杂,其生长的环境、个人的经历有所不同,知识结构、心理结构、人格特征有所不同,所学的专业也不同,而且人的感性和理性并不统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个人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形成比较深刻与合理的人生观念。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既成的文化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也没有统一的人生理论和人生实践模式可供选择。因此很有必要对人生问题展开探讨,以帮助我们形成比较自觉、合理的人生观念和态度,指导我们的人生。 一、积极探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与社会文化互动的产物,一方面受到特定时代文化观念、时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人的自由选择相关。人的本质不是先定的,而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社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特定的空间,而个体自我的努力和追求也决定人生的质量。人的个性决定人生观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统一的模式和评价的标准,这就决定人生观的复杂性,因为人生观既具有人类理性的成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的色彩,与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实践相联系,处在动态的过程中。个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人生观。但是,从一般的人类文化的角度看问题,人生观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文化要素,有一般的特征。人生模式也有一定的类型,可以进行价值评价。 (一)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系

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涵义:(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1)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2)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摘要: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大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看法, 用这样的看法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因而对人生产生了一系列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人生观。人生观不同, 对人生许多根本问题的态度也不同。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作为整个中华名族的综合素质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简单涉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问题,而且必然还要进一步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社会问题。新的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指南,是大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正文: (一)世界观的概述 一、世界观的释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世界观的特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联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这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一统天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人们正确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

郭沫若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与不足_何晓明

应该出现一点争论,就不去研究了。有些问题要讲清楚,是需要深入展开讨论的。”说到社会经济形态问题,他说:“关于社会经济形态问题,即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问题,以及中国历史为什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是可以也是应该讨论的,但是不要停留在字面上、概念上,要深入一些、实际一些。”他认为,中国的历史学应该很好地总结一下。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到今天已经九十多年了。史学的成绩在哪?大家共同的认识都有哪些?不要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中国历史学在世界历史上应该有它一定的地位。不能一切肯定,也不能一切否定。实际上,用某一种意见、观点来一统天下是不可能的。毛泽东主张历史学要“百家争鸣”,所以我们要认真地讨论。他呼吁:“现在,我们应该考虑中国的历史学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像现在这样冷清,不正常。”他认为,老问题还是可以讨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哪些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讨论。有的研究不一定能得出大家都同意的结论,但是大家共同来建设,共同来研讨,是有好处的。①林甘泉先生讲的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个人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哪些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讨论”,这就是一种辩证地看待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态度,这就意味包括郭沫若在内的老一辈史学家的学术观点也是可以讨论、可以总结的。 今天,我们研讨郭沫若,不仅仅是要公正地确认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是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个很好的机会。结合具体的史学家来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比空泛的研究更能深入,对推进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更有实效。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同时也要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郭沫若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与不足 何晓明(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郭沫若是毫无疑义的开山式人物和人格化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辉煌成就与不足,在他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中,都有典型的体现。 第一,郭沫若是第一位主动、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学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者。 一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都是从李大钊的《史学要论》讲起。如果说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在中国史坛率先高扬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那么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指导中国历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在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郭沫若是最早提倡唯物史观指导地位的学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对此大事件,郭沫若“虽然没有见到太阳,但对太阳的热与光已经感受到了”,并且“对于这新社会生出了作进一步了解的要求”。②1919年,在诗歌《匪徒颂》中,他热烈赞颂包括列宁在内的“古今中外的真正的匪徒们”,为一切“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学说革命”的“匪徒们”三呼“万岁”。1921年,在《女神》序诗中,郭沫若称“我是个无产阶级者”,愿意把“私有”的《女神》“公开”,去唤起“可爱的兄弟姐妹”。1922年10月,他明确 ①② 参见林甘泉:《让史学研究热络起来》,《中国史研究动态》2016年第5期。《郭沫若同志答青年问》,《文学知识》1959年6月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四种基本视角

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四种基本视角 作者:于学强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网络编辑:胡毅发布时间:2010-07-21 点击数:319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摘要:推进社会和谐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为此,必须把握四种基本视角: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不是教条主义而是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作用:不是一无是处而是无所不在;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发展: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兼收并蓄;马克思主义的外在表象: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表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深入发展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实践进程密切结合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探索前行的历史。今天,推进社会和谐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为此,必须把握四种基本视角。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不是教条主义而是基本方法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首先应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将其作为神圣不能变通的教义加以盲目崇拜,还是着眼于遵循其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1.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作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与恩格斯反对将他们的学说固化。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作为第一个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先行者,列宁曾指出:“从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必须普遍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是一种超出了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的东西。”[2]中国的革命者,在革命早期曾犯过教条主义的错误。后来,毛泽东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本本主义,指出教条主义“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3]。所以,“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4]。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的重大历史课题,其针对指向也是教条主义。他指出:“什么叫教条主义呢?教条主义就是脱离自己的现实。”“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主要是教条主义倾向,是值得引起我们严重注意的。”[5] 2.社会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是历经社会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证明了的。实践中教条主义的做法对革命与建设的负面影响是至深的,革命与建设为各种各样的教条主义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提要本章重点掌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以及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和实际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根源,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要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首先要对哲学的一般性问题、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作为对人类精神家园进行关注和探索的学科,必须是人类思维能力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和人类文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以后才得以产生的,即满足温饱以后,才有可能去反思生存的状态。所以,西方闻名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不是一门具体的技巧、知识,而是一门高贵、神圣的求知之学。人们是由于对外部事物和自身境况的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其目的是为了解惑和求知。因此哲学的英文Philosophy,其本意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之学,绝不是各种智慧的总汇,而是把智慧作为研究的对象。即,要去探究和理解人有没有智慧、能力去认识、改造世界?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人又是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所以,哲学是在人们认识、掌握和解决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并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从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哲学与意识形态等三个方面去阐明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同周围的各种事物打交道,力求认识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改造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渐渐的,人们逐步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而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哲学是探究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一门学问。 所以,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宗教思想虽然也是一种世界观,但它只是以对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为基础,依靠人们对偶像的崇拜与畏惧的情感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因此,哲学和朴素、自发的世界观、宗教世界观等虽然有联系,但是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2·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下功夫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之一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3·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违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从根本说上,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次练习有25题,你已做25题,已提交25题,其中答对25题。 当前页有25题,你已做25题,已提交25题,其中答对25题。 1.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A 问题解析: 2. 世界观是()。 A、关于世界的观点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世界上的所有观点 D、世界大观的简称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B 问题解析: 3. 方法论是()。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 B、一种方法 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 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5.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6. :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7. 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C 问题解析: 8.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 参考答案:D 问题解析: 9. 《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从人类文化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

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人类文化的内在逻辑,论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并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连个路径分析了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人类文化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的权威辞书《辞海》(1999 年版)中,文化被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它解释道,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人类文化(狭义)的发展尽管有其独特性,但它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政治活动等密切相关,并构成一个整体。因此,本章在论述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时,将文化理解为广义的文化,便于该论题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考察,更具科学性和完善性,文化的论证思路可以归纳为文化发展的横向结构(图1)和文化的纵向结构(图2)。 图1 文化的纵向结构

图2 文化的纵向结构 1.1物质文化的“正-反-合”发展过程 300万年前自有人类以后,人类社会呈现加速度的前进态势。在这个过程中,从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划分,人类经理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角度划分,人类社会也经历了五个时代:石器时代---渔猎社会,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农业社会,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社会,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和生物时代---正在到来的生物社会。我们还可以从认为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自觉程度将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自在阶段、自为阶段和自觉阶段等三个阶段 1.1.1古代社会—自在 按照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自觉程度来划分,古代社会是以生态自然为基础的自在阶段。“自在”即人类相对而言没有主动性、自觉性。这一阶段是指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按照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所指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在这个阶段,人人类发展过程中从不自觉开始,在生存竞争中只能依赖自然、既不自由,不得不符合自然生物规律的“无奈”阶段、该石器生产力水平和人的思维水平都很低下,人类长期处于为维持生存而依赖环境靠天吃饭的自发状态。 1.1.2 近代社会—自为 按照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自觉程度来划分,近代社会是科学技术发挥革命性作用的自为阶段。“自为”即有一定的自觉性,指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了很多自由。这一阶段是从

从《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从《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共产党宣言》又称《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了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而《共产党宣言》不只是代表了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同盟的一个呼唤和指导,同时也表现出了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内涵与思想方向。通过探讨研究《共产党宣言》也可以从这之中剥离出马克思本人关于自有的看法与观点。 何为自由?哲学上的自由是表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任性不是自由,无知不能获得自由,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和动物本身一样是不自由的,因为当时的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规律几乎没有什么了解或是了解甚微,同时也没有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只有当对于自由,对于这个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人才可能获得自由。而当人对于自由与世界的认知慢慢建立起来之后,人也就产生了对于自由的看法,也就是自由观。 早在古希借罗马奴隶制度下,人们便对自由这一概念就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那时人们对自内的理解主要是指人身自由,即从人身奴役下解脱出来。同时也包括,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是人们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权利的角度对自由问题所作的探究。与此同时,一些哲学家还从因果决定论出发,认为人的自由就是服从决定一切命运的力量。唯物主义者把这种决定力量看作是自然界本身及其规律。而到了近代,哲学家们进一步的对自由的本质作出了相应的阐释,把人看做是理性的动物,更加的突出了人的理性自由。特别是黑格尔所提出“内在的必然性即是自由”更是深入的碰触到了自由意义的核心。他提出“自由以必然为前提,包含必然性在自身中。”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只有正确地认识了必然才有真正的自由。而这个观点也非常的受马克思和恩格斯两大哲学巨头的赞同。历史长河之中无数的对于自由问题所阐述的观点,虽然有其缺点和局限性,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这些缤纷的观点也就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形成的养料。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产主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在《共产党宣言》之中,对于资本主义自由观的批判也就占了相当重要的部分。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而资产阶级却把消灭这种关系说成是消灭个性和自由!说对了。的确,正是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在现今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范围内,所谓自由就是自由贸易,自由买卖。”(《共产党宣言》第二章) 在资本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社会中,自由的概述可以用贸易或买卖来形容,在这种资本、金钱至上的社会理念当中,人是不被重视的一方,这之中的“人”自然也就获得不了真实的自由,因为这样的社会当中人会被金钱、资本所限制,而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于资本主义自由观的辩证批判在于它确实的承认了资本主义自由观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解放人是有不小的成效的。特别是它成功的剔除了,宗教和政治上的剥削对于人实现自由的实践上的制约。就如《共产党宣言》之中所说:“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