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素质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二)素质结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1.生理素质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作用。2.科学文化素质(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2)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3.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先天生理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表现为心理品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教师心理素质又可分为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

二、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可以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一)认知品质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1.敏锐的观察力;2.准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优良的思维品质;5.善于分配注意力。(二)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1.成熟的自我意识:(1)健全的自我认知;(2)积极的自我体验;(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2.教师的情感特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2)教师应有的情操;(3)教师的责任感。3.教师的意志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4.教师的动力特征:(1)成就动机;(2)求知欲。(三)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1.自我定向适应性:(2)生理适应;(1)生活适应;(4)学习适应。(3)职业适应;2.社会定向适应性:(2)人际环境适应;(1)社会环境适应;(4)职业角色适应。(3)应激情境适应;三、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概述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含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可以界定为与教师的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的总和。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是基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和特定职业结合的产物。(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特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需求)和教育能力。1.职业意识:(1)教师的职业需要;(2)教师的职业价值观;(3)教师的职业道德;(4)教师的职业气质。2.职业知识和技能:(1)教师的知识结构;(2)教师的技能结构。3.教育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1)教学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3)自我发展能力;(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及其培训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1)稳定性;(3)综合性;(2)基础性;(4)发展性。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2)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途径。(1)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3.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模式:(1)校本培训模式:①技能型培训②实践型培训③评价型培训④理论型培训⑤研究型培训;(2)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PDS;(3)

入职教育模式。

【二】教师的自我意识

一、教师自我意识及其特点(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类型1.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在对自身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体验基础上,不断调节自身行为,力求达到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2.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类型(1)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来分析: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具体包括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2)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分析:分为知、情、意三个维度。具体包括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感受与体验、自我监督与控制。(3)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分析:分为生理、社会和心理三个维度。具体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4)从意识活动中的自我观念来分析:分为现实的、投射的和理想的三个维度。具体包括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二)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内容及特点1.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1)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等;(2)教师自我意识水平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教师必须借助自我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时间与进度的安排、差生与优生的对待、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2.教师自我意识的内容教师自我意识的内容除了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外,主要指向其对自身教育教学的意识,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的明确,并始终围绕课堂目的开展教学活动;(2)教学内容正确,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3)教学方法适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4)教学语言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并抑扬顿挫;(5)教学安排计划性强、组织严密、有条不紊;(6)教学气氛热烈,教师注意调节自身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双方都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中3.教师自我意识的特点(1)内容具有广泛性与教育性。它不但包括自身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方面的内容,而且还特别包括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内容。(2)作用具有双重重要性。它不但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发展。(3)水平的提高具有主体自觉性与社会期待性。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对自我的观察与反思一方面出于自觉,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和压力。(三)提高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途径1.通过他人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2.通过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3.通过对自身活动结果的反思来认识和提高自我。

二、教师教育效能感及其作用(一)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效能感概述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功能与影响因素(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与一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但与人们对所拥有的能力能够干什么的判断有关系。(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①选择行为;②努力的付出与坚持不懈;③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④行为的产生者与预告者。(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①对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②替代性和想象性经验;③评价与劝说;④生理与情绪状态。2.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效能感的关系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个人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对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自己是否有铯力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和信念。(二)教育效能感的结构和功能1.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结构(1)一般教育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整个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2)个人教育效能感:一方面指教师对自己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教育作用到底有多大的信心和判断,另一方面特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搞好教学、教好学生的信念。2.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上。(三)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2)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1)教师教学效能感在教龄、学历和性别上的差异;2.影响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因素:影响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学者提出

了不同的看法。三、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一)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关系教师自我意识的水平和性质必然影响其教育效能感的水平和性质,并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教师已有的教育效能感也会影响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1.教师自我意识对其教育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教师教育效能感对教师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二)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1.教师自我意识的培养。(1)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测量:高顿发展了一种对自我意识进行定性测量的方法——“我是谁” (2)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方法:①交往法;②对比法;③活动法;④反思法。2.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培养(1)针对效能来源培养教师的教育效能感;(2)培养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具体方法:①强化法;②榜样法;③归因训练法;④教学策略训练法。教师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人际关系

一、教师人际关系及其形成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1.人际关系的结构:(2)(1)人际认知;;人际情感;(3)人际行为。2.人际关系的反应类型:人际关系行为模式与个体的个性相结合,形成其特有的人际关系倾向。(1)谦让型;心理学家霍妮将人际关系反应类型分为三类:(2)进取型;(3)分离型。

(二)师生关系1.师生交往:师生交往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一般说来,师生交往有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三种形式。2.尊师爱生: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尊师爱生。3.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1)了解和研究学生;(2)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3)有效处理师生冲突。

(三)教师间关系1.教师间关系的重要性: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达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教师顺利工作的保障。2.教师间关系的现状:(1)教师间竞争的加剧;(2)教师之间交流的减少;(3)学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4)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3.提高教师人际关系的质量:(1)互通信息,增强交往;(2)互勉共进,团结协作;(3)互相尊重,心理相容。

(四)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隶属关系,又是一种同行、同事关系。要处理好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从教师方面来说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协调关系,友好合作;(3)顾全(2)充分理解,争取支持;大局,尊重服从。(五)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一种以同一目标为中心,建立在彼此信任、谅解、支持基础上的人际关系。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达到以下几个角色要求:(2)作为一位沟通者;(1)作为一位倾听者;(3)作为一位协商者。二、教师威信及其形成

(一)教师威信的构成及作用1.教师威信的构成:教师的威信按内隐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仪表威信、知识威信和人格威信。2.教师威信的作用:教师威信对于学生和教师自身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自觉实现教师的要求。对教师来说,威信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1.开始阶段——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产生;2.形成阶段——教师的榜样性与学生的向师性;3.巩固阶段——教师与学生的长期交往和共同活动。(三)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要因素1.客观因素: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2.主观因素:(1)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威信获得的重要条件;(3)重视第一印象,珍惜“自然威信”;(4)教师的仪表和风度是

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

三、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一)教师威信维护与发展的主要内容:(1)巩固已获得的威信;(2)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发展低水平的威信为高水平的威信;(3)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4)提高威信的教育影响力。(二)教师威信维护与发展的策略:(1)胸怀坦荡,实事求是;(2)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威信;(3)以“艺”强威,以“情”辅威,以“宽”立威;(4)不断进取,言行一致;(5)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发展威信;(6)长期坚持,从多方面完善自我。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问题及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教师心理问题概述1.教师心理问题的内涵教师心理问题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教师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2)教师心理障碍问题;(1)教师心理成长问题;(3)教师心理变态问题。2.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1)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接受调查的教师其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2)心理障碍在教师人群中的分布广,小学教师多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多于高中教师,城市教师多于乡村教师,其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3)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多样化,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离,性格忧郁孤僻和逆反心理较强。3.研究教师心理问题的意义(1)个人意义:①有助于身体健康;②使教师更加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念等,从而使教师对教学更投入,增强教学效能感。(2)教育意义:①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深刻的影响;②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地进行。(3)社会意义: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很大,并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有积极意义,它不但可以增强国家的教育竞争力,而且对改善整个社会风貌及促进社会的发展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特点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认知问题、情绪问题、个性问题和行为问题四类。教师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严重性和弥散性等特点。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1.心理健康的含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2.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1)是指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包括良好的认知品质、稳定一致的情绪状态、坚定的意志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2)是指教师的各种心理关系,如良好的人际关系;(3)是指教师在教学、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维持良妤关系,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认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1)认知能力正常;(3)意志品质健全;(2)情绪反应适度;(5)个性结构完善;(4)自我意识客观;(6)人际关系协调;(8)人生态度积极;(7)社会适应良好;(10)活动效能吻合年龄。(9)行为表现规范;2.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健康的教师心理应符合以下标准:(1)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育工作;(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健全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4)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调控;(5)意志坚强,对困难和挫折表现出坚强的心理韧性;(6)具有教育独创性;(7)对教育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1.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需要2.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3.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二、教师心理问题的矫正(一)心理素质培育1.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2.培养心理素质的方法:(1)纠正认知偏差;(3)完善个性结构。(2)学会控制情绪;(二)

咨询辅导1.心理咨询辅导的内涵:咨询者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遵守咨询原则,应用咨询的技巧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挥个人潜能,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咨询辅导有很多形式和种类,如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还有电话咨询、现场咨询、门诊咨询等。2.咨询辅导的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3)人本主义理论;(2)行为矫正理论;(4)理性情绪疗法。3.咨询辅导的方法:(1)积极求助咨询;(2)配合诊断检查;(3)切实贯彻实施。(三)心理自助1.教师心理自助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消除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3)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1)情绪宣泄法;2.心理自助的方法:(2)身体放松法。(四)专业性发展教师心理健康与其职业直接相关,因此,应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来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具体来说,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学校的管理完善、社会的协同支持来解决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三、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一)完善自身人格1.完善自我意识;2.端正人生价值观;3.塑造良好性格;4.富有创新精神。(二)保持平和心态1.接受自我,学会自我调适:(1)接受不完美的自我;(2)充分发现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2.安贫乐道,正视理想与现实。3.坚持不懈,正确对待成功。4.处变不惊,直面压力与挫折:(2)端正教学态度;(3)寻求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认知重组,正确地认识压力;(4)增强自控能力;(5)自我放松,培养多种兴趣;(6)发展对压力的理智反应。(三)提高整体素质1.教师整体素质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如果教师素质结构和谐完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各成分能够协调有效地运行,可以认为该教师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反之,如果教师素质缺乏或者是结构不完整,就容易导致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良好地适应,甚至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2.教师整体素质的自我提高:(1)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和谐;(2)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素质;(3)培养科学文化素养,完善能力素质;(4)健全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四)体验职业乐趣1.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感悟生命之趣;2.教师要沉浸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充实的职业生活;3.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共刨教育幸福,享受育人之乐。

【五】教师的认知

一、教师认知问题的类型一认知及职业适应教师认知及其特点概述教师认知是一种领域性的认知它是教师以自己的一般认知能力为基础为适应教师角色规范的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征。教师的认知与职业适应不同职业对其从业者有不同的认知特质和认知方式方面的具体要求。认知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二教师认知问题的类型及表现教师认知的结构性问题观察力偏低想象力欠缺思维方面的问题注意方面的问题记忆方面的问题。从社会认知角度看教师的认知问题教师在社会认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认知偏差和自我认知偏差而集中体现在人际方面期待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三教师认知问题诊断的方法诊断教师认知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观察法、设话法、问卷法、标准测验法、情境测验法、投射法、作文法、事例分析法等。二、教师认知问题的成因一社会因素商品经济冲击职业投入度不高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产生职业倦怠现象从事第二职业教育感知能力下降。知识经济冲击学习步伐没有

跟上。应试教育”冲击好教师、好学生标准有误。二学校因素学校类型在我国学校有重点和非重点、公办和民办之分。学校人际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校人际关系主要有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三种。三自身的因素

生理方面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身体健康状况。心理方面职业责任感和

角色多重性归因倾向自我效能感人格影响。四家庭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婚姻质量家庭生活的影响。三、教师认知问题的调适一认知干预理论

及其应用认知干预理论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自我管理理论。认知干预理论的应用二教师认知问题调适的基本方法认知家庭作业合理的情绪想象自我管理作业套餐学习知识更新观念在自我评定中发现认知问题从学生的评定反馈中发现认知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克服认知问题具体教学认知问题的调节①教学感知觉训练②教学想象训练③操作思维训练④注意力训练⑤创造性思维训练。

【六】教师的情绪一、教师情绪问题的类型(一)情绪及职业适应情绪的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情绪的类型对于情绪的分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通常喜、怒、哀、惧被认为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教师情绪与其职业适应教师情绪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①情绪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影响②教师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③教师情绪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情绪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教师情绪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职业适应良好教师的情绪特征。(二)教师情绪问题的类型及表现当前教师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自卑、嫉妒、焦虑、抑郁、消沉等。三教师情绪问题的诊断教师情绪问题诊断的常用方法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临床检查法。教师情绪问题常用的诊断工具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康奈尔医学指数张氏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二、教师情绪问题的成因(一)社会因素教育改革的冲击社会高期望与多角色负荷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偏低。(二)学校因素学校管理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工作负荷过大人际关系紧张。(三)家庭因素家庭成员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

与配偶的关系与亲戚的关系。家庭事件的影响家庭状况的不满意子女的教育抚养问题。(四)自身因素先天因素已有情绪体验身体健康状况挫折耐受力。三、教师情绪问题的调适(一)教师情绪问题调适的基本理论认知论的观点

理论不合理信念的特征①绝对化的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透顶。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完形学派的观点。(二)教师情绪问题调适的基本方法觉察自己的情

绪探索引发情绪问题的原因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身心松弛法宣泄转移注意力要学会与不合理情绪辩驳积极主动地对自己发问。

【七】教师的人格一、教师人格问题的类型教师常见的人格问题主要分为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包括自卑、焦虑、抑郁和孤僻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强迫型、偏执型、攻击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本节将详细分析教师常见的人格问题介绍人格缺陷的类型、成因和特点以及人格障碍的类型、成因与诊断标准。(一)教师人格及职业适应人格及教师人格人格也称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教师人格是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符合教师职业角色规范的、稳定的、独特的个体心理特点的总和。人格与职业适应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和模式要求。霍兰德的性格类型——职业匹配理论将人格分为6种类型并与456种职业进行匹配。强调人格与职业的适应关系及个人职业需要的满足。教师职业对教师人格的要求教师人格对教育教学的影响①教师人格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②教师人格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师职业对教师人格的要求从教者应具备基本的教师职业人格特征才能胜任教育工作。

①在能力方面学识渊博教学方法好②在气质和性格方面热情开朗诚实谦逊和蔼可亲

乐观情绪稳定③在活动倾向性方面兴趣广泛关心、热爱、尊重学生教学态度认真严格

要求学生。(二)教师常见人格缺陷的类型、成因及特点人格缺陷指身心遭受损害后导致的人格上的一种持久的缺损状态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教师常见人格缺陷的类型及特点自卑个体在同他人进行比较后感到自我适应性差某方面或几方面不如他人因而表现出无能、软弱、沮丧、精神不振等心理不平衡状态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焦虑在知觉到危险后产生的无方向

的唤醒状态。焦虑作为一种状态随着自己神经系统的唤醒表现为对忧虑的、紧张的、主观激动的情绪体验。抑郁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状态表现为心境郁闷苦恼情绪低落寡欢性情孤僻沮丧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不愿与人交往精神萎靡倦怠无力等。长期发展下去

会导致抑郁性精神病。孤僻即我们常说的不合群指不能与人保持正常关系、经常离群索居的心理状态。教师常见人格障碍的类型与诊断人格障碍的定义及分类人格缺陷发展到经常的、严重的程度就是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又称“心理病态人格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通常定义为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人格障碍分类以行为怪癣、奇异为特点。包括偏执型、分裂型人格障碍以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包括癔病型、自恋型、反社会型、攻击型人格障碍以紧张、退缩为特点。包括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教师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教师群体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强迫型、偏执型、攻击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二、教师人格问题的成因(一)社会因素社会文化传统社会变革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冲击教育改革的冲击高科技发展对教师人格的挑战。社会期望的影响社会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二学校因素学校行政管理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自主权奖惩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在学校中的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压力职业压力造成的教师人格问题。三家庭因素教师的成长经历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结构和功能重大家庭生活事件。教师的家庭状况教师的婚姻生活状况教师的家庭经济状况教师子女的发展状况。四自身因素生理因素遗传因素身体外貌

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因素认知失调价值观教学期望。三、教师人格问题的

调适一塑造教师健全人格教师健全人格的特点健全人格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主要的特征内部心理和谐发展具有宁静的心境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够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教师健全人格的特点良好的心理状态成熟的自我意识崇高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勇于创新的精神良好的性格等。塑造教师健全人格的必要性时代的呼唤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职业角色的需要塑造教师健全人格①完善人格认知②熏陶人格情感③培养人格意志④锻炼人格行为。二教师常见人格缺陷的矫治方法教师人格缺陷的矫治要视其严重程度而定。一般来讲它有治标和治本两大类。治标

是指药物治疗通过服用药物或注射针剂来减轻症状治本是指心理治疗指具有人格缺陷

的人进行短期或长期的训练调动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进行治疗。自卑的矫治改善认知法自我暗示法。焦虑的矫治方法药物治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放松疗法。抑郁的矫治方法药物治疗法支持疗法宣泄疏导法。孤僻的矫治方法社交训练法兴趣培养法。(三)教师常见人格障碍的矫治方法教师人格障碍的矫治方法主要有精神分析疗法、行为主义疗法、认知疗法和个人中心疗法四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矫治听其自然法当头棒喝法。偏执型人格障碍矫治方法认知提高法。该方法属于认知疗法自我疗法。该方法属于个人中心疗法敌意纠正训练法。

攻击型人格障碍矫治方法系统脱敏法。该方法属于行为主义疗法又祢交互抑制法

厌恶疗法。该方法是行为主义疗法的一种又称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依赖型人格障碍矫治方法习惯纠正法重建自信法。

【八】教师的行为

一、教师行为问题的类型与诊断行为与行为习惯行为人的外在的可观察到的行动或活动的总称。行为是个体存在的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人的行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

行为习惯行为经验的累积多次在某一情境中重复使用某一行为会产生行为的“定型”效应

使该行为在相似情境中易于发生即习以性成形成行为习惯。教师行为与职业适应教师行为的特点教师行为指的是教师活动或行动的总称。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是一种

育人活动教师职业因其活动性质和对象的特殊性教师行为具有目的性、主动性、服务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教师行为对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教师的行为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师的行为带有教育性。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注重言传身教那么适宜的教师行为会增强教育效果加快教师的成长。反之如果教师授课随意举止轻浮言语粗鲁衣冠不整生活习惯不良等必然会对学生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教育效果。二教师行为问题的类型及表现教师行为问题的含义与研究意义教师行为问题的含义教师行为问题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或者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不符合教师职业的角色期待的、对学生身心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心身健康的不当行为。研究教师行为问题的意义教师的各种行为问题对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都有消极影响。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困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师源性伤害。因此研究教师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对教师行为问题提供诊断方法分析教师行为问题的产生根源便于我们把握教师行为问题的概况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心理学原理对教师行为问题的调适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以期引导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矫正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行为问题的类型及相应表现概括起来教师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教学行为问题、交往行为问题和生活行为问题。三教师行为问题的诊断教师行为问题诊断的标准不符合教师职业需要和职业角色、对

学生及其自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都可以看成是行为问题需要教师自己或者在外界的帮助下对这些问题行为进行调适和矫正。教师行为诊断的原则在进行行为问题诊断中应遵循多方法、多途径测评多指标考察和多方面人员共同商议作出决定等基本原则。教师行为诊断的基本方法——教师行为评价教师行为问题的评价方法也就是教师行为问题的诊断方法。具体而言教师行为评价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教师行为的社会评价教师行为的集体评价教师行为的自我评价。二、教师行为问题的成因一社会因素社会文化传统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对教师行为观念的束缚社会公众舆论的偏见。社会经济地位教师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可以塑造、影响、调节教师行为并引导教师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变化。社会期望社会以及大众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人际关系教师与外界的人际互动不够充分会导致教师行为问题的产生。

职业压力师资的供求关系直接涉及教师的地位。二学校因素学校管理特点学校

的组织管理形式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教师的工作待遇。校园环境气氛校园的物理环境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人际交往状况三家庭因素家庭成员变化

家庭氛围紧张家庭环境变迁家庭经济拮据。四自身因素个性心理特征教师性格对其行为的影响教师气质对其行为的影响。文化修养及教龄因素教育认知观念工作心理挫折。三、教师行为问题的调适一教师行为问题调适的基本理论行为治疗理论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①反应学习理论。②操作学习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治疗的理论假设①问题行为是后天习得的。②各种问题行为是相互独立的。③问题行为与特定的不良环境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④改变不良的环境重新学习可以使问题行为得到矫正。行为治疗的基本过程①确认行为问题据此可以确定治疗目标选择治疗技术和方法②以适当的技术方法对行为问题进行矫正帮助行为者建立起新的行为方式③记录靶行为的基准水平以及变化过程以评价治疗过程。认知行为矫正理论认知行为矫正的理论假设认知行为矫正的前提认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二教师行为问题调适的原则及基本方法教师行为问题调适的目标与策略目标引导教师认清自己的行为问题调适其行为以适应社会、学校乃至整个人际环境的变化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策略充分考虑行为调适对象的特点对进行调适的方法及其效果要有正确的认识。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并要先易后难信守“最少干预”原则同时遵循“不贴标签”原则。

教师行为问题调适的基本方法行为调适的方法①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方法②提高行为发

生率的方法。认知行为调适的方法①自我指导训练②问题解决训练③自我监控训练。

心理剧疗法音乐疗法运动疗法家庭疗法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教学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尹俊恒 内容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师的健康人格对学生健康的培养的影响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当今社会尚且不易,况且做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来正确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以使其对世界有个正确的态度,能充满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是多么的不易,但是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的教师必须要尽其所能做到。塑造健全人格、提倡仁慈,施以宽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学生中应是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师生关系好,学生认为老师欣赏他,信任他,于是学生就有信心,愿意主动地参与学习,敢于大胆地想象,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来起着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既有高科技的挑战,又有生态危机,人口问题,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高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两大技术,成为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标志,它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和生活方式。给以阅读、写作、计算为三大基石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有紧迫的对策是:在教育系统中确立和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的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和行为方式。跨世纪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面临的挑战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来完成国民素质的改造工程。其中教师的健康人格对学生健康的培养的影响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安宁平静的稳定状态。"从很多心理学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心理健康的内容应该包含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个是情感要素;一个是思维或智力要素,而且两种要素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情境之中。情绪健康是指个体的自我感觉和状态方面的健康。美国心理学家迪思·夏皮罗将情绪健康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l)、追求健康的决心和努力;2)、对不同环境的机动性和适应性;3)、感到生活有意义和值得肯定;4)、懂得自我不是宇宙的中心5)、同情他人; 6)、在为别人服务时能够做到元和;7)、有对身心的控制感觉,自己能够做出促进健康的选择和决定。思维健康是指人们根据现实情况去认识世界,并能对现实世界发生的情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对生活的处理具有理性判断的能力。其基本特征是:1)具有面对现实与接纳现实的能力。2)、承担责任的能力。3)、组织与建构人际关系的能力。4)、合理运用组织策略的能力。孔具有理性的,批判性的

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心得体会 中国有句俗话叫“名师出高徒。”今天的西方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由此可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特别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备怎样心理素质呢? 一、爱心,是力量的源泉 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就是说,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表率;二要忠于自己的职业,即热爱教育事业,把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全部奉献给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爱是学生奋进的力量源泉,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师生彼此沟通的桥梁。 热爱学生这一师德,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教师的爱应该公平地洒向每一个求学的孩子。无论是聪明的或是“愚钝”的学生,总有其个性品质中的某个弱点或优点,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征参与到教学中来,并适时地用爱心来引导感化他们,教师绝对不能疏远、孤立学生,而是想 办法接近他们、关心他们,考虑他们的经历,并努力激发他们每个人的自尊心,使他们相信老师的良好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亲其师,信其道”。爱是相互的,只有以一颗诚挚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才能亲近和信任教师。随意的批评、肆意的挖苦、动辄打骂、撵出课堂、向家长告状等,都是错误的教育方法,这样做带来的是师生的对立,不仅逼出了学困生,而且

还“制造”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严厉的训斥和蛮横的打骂只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却不能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疏漏之处,有时甚至会造成破罐子破摔,消极厌学的不良后果。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告诫人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如果我们用爱心去代替教鞭、冷眼和讥笑,那么,通过这种点滴入心,润物无声的感化,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机智感,是课堂教学的救生剂 有人把教师比喻成一名出色的演员,其实一点也不过分。而且教师所演的角色是多元化的,他不仅是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播者和纪律的执行者,同时还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基础、心理素质、个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演员在演出中救场如救火,而作为一名出色的演员的教师,也应该灵活地应付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机智 感。一旦情况发生,如果教师束手无策,观望不前,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令人泄气的不良后果。如果教师能够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处理好意外情况,就会重新激起学生继续学下去的兴趣。 教师要想具备高度的教育机智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的积极努力,才能获得的。教师要精心创设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和同志,用博大的胸怀与学生交流感情,用赤诚的心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要,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学生同志式的探索真理,鼓励学生与老师展开争鸣,鼓励学生批评自己教学中的错误,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与选择自由,正视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为此,教师应该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多去接触、研究、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他们的知识状况,生活经验,思想情况,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在备课上、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把教材处理成学生易于接受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素质测评》真题和答题技巧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素质测评》真题 本测评共有200道题,都是有关个人的兴趣和态度等问题,每题只选择一个答案,每个人对这些问题是会有不同看法的,回答也是不同的,因而对问题如何回答,并没有“对”与“不对”之分,只是表明你对这些问题的态度,请你要尽量表达个人的意见,不要有顾虑,有些题目你可能从未思考过,或者管道不太容易回答。对于这样的题目,同样要求你做出一种倾向性的选择。 1、在旅游之前,我会事先小心地计划。 A. 是的 B. 不一定 C. 不是的 2、我心情紧张时胃就不舒服。 A. 是的 B. 不一定 C. 不是的 3、在有些场合,我会担心别人看不起我。 A. 是的 B. 不一定 C. 不会的 4、在公共场合吃东西会让我感到不自在。 A. 是的 B. 不一定 C. 不是的 5、知道别人在看我和议论我时,我会感觉不自在。 A. 经常如此 B. 偶尔如此 C. 从未如此 6、假如把每次考试的试卷拿到一个安静,无人监考的房间去做,我的成绩会更好一些。 A. 是的 B. 介于A,C之间 C. 不是的 7、我常常想到将来要做的事。 A. 是的 B. 不确定 C. 不是的 8、 找出以上图形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a B. c C. d 9、在专心工作时被打扰,你会生气吗?

A. 会 B. 不确定 C. 不会 10、我不喜欢依赖别人和求人做事 A. 是的 B. 视情况而定 C. 不是的 11、你是否常常觉得书本比人更有趣 A. 是的 B. 不一定 C. 不是的 12、有太多的琐碎小事需要去做,以至于有时候我却忽略了它们。 A. 是的 B. 不一定 C. 不对 13、如果所有的甲都是乙,有些乙是丙,那么,“一定有些甲是丙”这句话是。 A. 对的 B. 不一定 C. 不是的 14、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觉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自己太逊了。 A. 是的 B. 不一定 C. 不是的 15、我常常喜欢找人聊天以减轻烦恼。 A. 是的 B. 不一定 C. 不是的 16、我努力完成我的目标。 A. 是的 B. 偶尔如此 C. 不是的 17、一说起“竹篮打水”,便马上会接“一场空”。 A. 是的 B. 偶尔如此 C. 不是的 18、无论什么事情我都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 A. 是的 B. 偶尔如此 C. 不是的 19、我喜欢很多人在我周围。 A. 是的 B. 偶尔如此 C. 不是的 20、不论到什么地方,我都能清楚的辨别方向, A. 是的 B. 不一定 C. 不是的 21、我有时不能做到我应有的可靠或可信。 A. 是的 B. 不一定 C. 不是的 22、我觉得我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不该做的。 A. 经常如此 B. 偶尔如此 C. 从未如此

如何有效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如何有效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今天下午学校开运动会,上午唯一的一节课被班主任要去训练班上的方块队,呵呵,我乐得逍遥。 随意翻看案边的书籍,找出了一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好像是参加新教师培训的时候发的,可是一直都没看,今天拿来翻翻。因为最近一直在思考教师职业懈怠和教师心理的一些问题,恰好书中有一个专题讲“提高心理素质”就细读了,其中的一段数据,让我颇为吃惊。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一般在20%,而我国若干省市的多项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捡出率或接近50%,或略超出50%。”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 1、社会适应不良。 2、人际关系紧张。 3、情绪不稳定。 4、心理失衡。 5、不良的个性特征等。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呢?我们需要掌握心理调适的一些方法,特摘抄下来与大家分享。

1、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教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归根结蒂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因此,教师应钟爱自己,善待自己,帮助自己,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2、形成正确地自我认知。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并接纳自己,不宜自我期望值过大,过于追求“完美”。否则,一旦过高的目标不能实现,就会产生很强的挫折感。 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人类的心理适应本质上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教师要具有广泛地良好人际关系,将自己和谐地融入学生之中,融入教师群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保持健康的心理。 4、调解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教师应学会运用积极地心理防御机制与科学的调试方法,逐步做到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刺激,以预防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产生。如转换思维方式,多角度的思考,及时消极情绪;及时转移、暂离引起不良情绪的环境,以利于尽快地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采用“精神自慰法”来自我安慰、自我解嘲及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等方式适度宣泄。 5、强身健体,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条件。教师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体质,振作精神,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群体,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因为教师的心态直接要影响到学生,甚至会对很多学生的人生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很强的业务能力,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但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发展和顺利工作,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才会更多地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会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理解和宽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而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则会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造成危害。甚至会影响和决定学生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也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教师的神圣职责对教师的过高和过严的要求,无疑会给教师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另外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会有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对教师造成一些影响。 1. 注重实践操作性与理论系统性的有机结合 以有效地提升教师对教师心理健康重要性的理解,掌握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为目的,充分体现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

体,注重实践的操作性与理论的系统性,为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搭建认知框架,突出在实践层面的操作性。 2. 注重案例讲授,促进教师深入思考 通过对大量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代表性、富有启发意义的案例进行诊断分析,阐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心理问题的分类等,给教师留下感悟、理解的空间,以提升教师举一反三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中,理性地来面对每一个问题,化解和消除容易对心理健康产生危害的不利因素,让我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心态投入教育教学中。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水平教师要时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保持心理的平衡。我们应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养成良好的规律和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身心健康,理智的处理好来自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以饱满的热情和优良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摘要: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教师素质心理素质自我提高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世界教师组织联合会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素质,有赖于其教师的素质”。新的世纪,对人的要求更高,更全面,没有良好的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更谈不上在改造社会和创造社会中有所作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教师素质的概念及构成 关于教师素质的定义描述较多,如: (1)“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2)“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 有关教师素质的结构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如: (1)“教师素质结构应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七项因素”。 (2)“教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智能、个性三方面的静态素质和协同性、系统性、事业性三方面的动态素质”。 (3)“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等”。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地影响尤为重要。“教师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他教授什么更为重要。”(Karl Menniger) 二、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指表现在教师身上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意志品质、情感过程、职业兴趣、智力与能力、人格特征和教育信念等。 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从能力方面看,教师的基本能力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力等。这些能力是从事教育事业必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此外,教师的特殊能力还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决策、教学监控等多方面,如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教师的智力和能力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带学生走进了知识的殿堂,而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坚韧不拔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不但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

教师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途径

非示范性高中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 非示范性高中教师位置较特殊,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尤为重要。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教师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心理调节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是承担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途径。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会低于身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危害。"这就是说,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最直接的因素,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 一、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保证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平庸的教师,无视教育的伟大和自身的使命,只会照本宣科,不思进取,不信学生有创新潜能,不会发现学生创新的火花,只会用冷眼,教鞭摧残创造幼芽;新型教师有较强的创造意识,用创造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主体精神。“教师素质结构应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七项因素”。在工作中应该不断提高各项素质。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特征,使传统形态的“说教”变为学习者思维形态的感悟,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完备性。教师应不求人人语数优秀,必求每生各科合格,做到让每生有所长,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处理好“减负”与全面负责的关系。帮助学生立志、乐学、慎思、立志是学习的动力;乐学可以使学生持之心恒,坚持不懈,慎思能使学生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处理好师生、教学的辨证关系。做到转化有决心,提高有信心,思想要关心,辅导要耐心,对学生有爱心,以朋友的真诚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自古以来,中国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识。今天全球化的网络知识已使人目不暇接,而知识进入书本就陈旧了。因此,提出了“联系生活,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虽然知识的传统是有限的,有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就更无限了。变“教书匠”为“研究型”教师这是时代的要求。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要全面提高适应素质教育的业务能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要具备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教师应掌握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语言实验、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遵循教育规律,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参与“素质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对“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教育地位和作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研究系统的学科方法论。这是每一个教师的工作需要。如,学科教育中的理论问题,学科知识的学与教,学科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学科改革的方向,如何迎接知识的挑战。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广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成果。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

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素质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二)素质结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1.生理素质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作用。2.科学文化素质(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2)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3.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先天生理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表现为心理品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教师心理素质又可分为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 二、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可以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一)认知品质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1.敏锐的观察力;2.准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优良的思维品质;5.善于分配注意力。(二)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1.成熟的自我意识:(1)健全的自我认知;(2)积极的自我体验;(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2.教师的情感特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2)教师应有的情操;(3)教师的责任感。3.教师的意志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4.教师的动力特征:(1)成就动机;(2)求知欲。(三)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质之一。1.自我定向适应性:(2)生理适应;(1)生活适应;(4)学习适应。(3)职业适应;2.社会定向适应性:(2)人际环境适应;(1)社会环境适应;(4)职业角色适应。(3)应激情境适应;三、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概述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含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可以界定为与教师的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的总和。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是基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和特定职业结合的产物。(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特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需求)和教育能力。1.职业意识:(1)教师的职业需要;(2)教师的职业价值观;(3)教师的职业道德;(4)教师的职业气质。2.职业知识和技能:(1)教师的知识结构;(2)教师的技能结构。3.教育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1)教学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3)自我发展能力;(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及其培训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1)稳定性;(3)综合性;(2)基础性;(4)发展性。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2)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途径。(1)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3.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模式:(1)校本培训模式:①技能型培训②实践型培训③评价型培训④理论型培训⑤研究型培训;(2)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PDS;(3)入职教育模式。 【二】教师的自我意识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该具备以下心理素质: 一、获取知识的渴望心理。一个信息闭塞、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教师,连胜任教学都是困难的,又何谈创新?闭塞、贫乏、寡闻,再没有学习的渴望,势必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学习,获取新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知识的储备越丰厚,可供调用的知识信息就越多,运用起来就越灵活,产生新思想的可能性好就越大。 二、正确认识教师权威的自醒心理。教师的权威心理,是传统教育方式及行政权力赋于教师的一种特有心理;学生必须唯师是听,唯师是从。事实上,教师的这种权威心理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觉得教师应该有一种正确认识教师权威的自醒心理。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这首先就要发展学生个性,即让学生在气质、情感、兴趣、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得到发展,让学生的心灵获得自由,让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独特得到尊重,让学生思想中的创造因素得到鼓励。而要做到这一点,必要的前提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清除教师绝对权威的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扫除障碍。 在现在和未来的教育中,教师再不能武断地传播知识,而不容学生提出质疑;再不能强迫学生记忆,而忽视授予学生发现知识的方法;再不能滥施权威,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评定学生的优劣。事实上,面对未来尚不知晓的世界,已不可能完全由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学生自身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只有学会以平等的态

度与学生共同商讨,和学生做一个探索中的合作伙伴,在知识面前应该忘却师生界限,这样才能达到在教学相长中共同提高,使师生都能在这种氛围中发挥最大的创造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有教无类的博爱心理。创新是新世纪一代人的发展道路,不是只让少数尖子去创新。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大发明家,还要培养千千万万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也说是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获得成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博爱是很重要的。 教师要做到博爱,首先要具有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心理,承认学生在认知、理解和各种能力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水平以及在创新思维中所反映出的差异程度。要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特点,针对不同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竞争的机会。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强有弱,创新能力有大有小,因此,教师要做到不以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的优劣,不以智商高低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小。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同样的口吻、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一个否定的目光或者一个消极的词语,都有极大的“杀伤力”和“摧毁力”;而教师一个肯定的目光或教师一句鼓励的语言,又有着使学生充满自信并获得成功的巨大能量。 四、勇于探索的创新心理。有研究发现,教师在创新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新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表明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测试题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测试题 (一) 测试题目:你的钥匙掉落在水池附近,当你在寻找它时,请运用个人的想象力,猜想它是下列哪种材料制成。 A、铁 B、木 C、金 D、银 E、铜 结果分析 A:你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很少做无谓的空想,用常人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很和谐,不惹是生非。但现在的你可能正处于人生低潮。 B:你的内心似乎暗藏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或者是觉得非常疲倦。感觉做任何事都比较麻烦,缺乏尝试新事物的冲劲,现在的你正渴望依附在强人身上。 C:你现在的事业非常旺盛,在你的周围充满着意外的机会,可以使你实现梦想,得到收获。而且新事物也会接连不断带给你好运。 D:你面对问题仔细思考后,可以马上做出反应,是运用智慧找出合理解决方案的人。你在接受对方的意见时态度非常谨慎,

因此面对对方的求婚或是向对方示爱,目前是最适当的时机。此外你的财运也非常强盛,有致富的可能性。 E:你是超级的自信家。能力突出可以利落地处理事情。但是面对讨厌的东西时,即使是上司或长辈的叮咛、命令也都充耳不闻,因为你认为自己才是最主要的。你似乎可以兼顾得很好。目前正是你放手一搏,尝试新事物的最好时机。(完) (二) 测试题目:请发挥你的想像力,想像冬天被冰雪覆盖的山顶,以下哪一种画法最接近 A:用曲线描绘山顶 B:画出平坦的山顶 C:锐角凹凸的山顶 结果分析 选A的人 这个选项表示她是温和且富有平衡感的女性,既想当职业妇女又想服侍丈夫,能以自己单独的力量完成而满足,然而人的精神和能力都有界限,如果你太过期待她会赚钱,在家又很勤快,也许她会因为精神紧张与受到压抑而崩溃。 选B的人 这种女性较为保守,会成为专职主妇,同时她也非常重视家庭生活,不喜欢你太专注于工作,所以千万要牢记,工作之余,

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2050 更新时间:2007-5-18 教师心理素质 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声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心理素质就其结构来讲,可以从多角度划分。从形式上划分教师心理素质是与个体自我意识相关的,心理素质的各种成分可具体分为:1.教师角色认知。指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以及对教师职业与社会其他职业的关系的认识。只有清楚的角色认知才能在社会情境中找准定位,恰当行事,做到与现实保持一致,达到良好的角色适应。 2.教师角色体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受到社会及家长、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和期待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良好的教师角色体验可以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避免“自我牵连”或“殃及无辜”。 3.教师角色期待。是教师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对自己角色行为的看法和期望。 4.教师品格。如果把教师看成学生的楷模,则更注重于对教师人品上的角色规范。在教师人格上,西方学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效能的教师要具有合作、民主、体谅、忍耐、公正、了解学生,给予鼓励等12种特征。 5.教师自我意识。主要指教师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 教师心理素质最核心的成分是其实质内容,它支配和调整着教师工作中的行为表现,也决定其能否胜任教师职责。教师心理素质的制止内容大致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也可以说是成功教师应具备的五种心理能力。 1.角色适应力——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师的角色适应力不仅指教师要适应角色转换,而且在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转换上也要适应。 2.心灵感悟力——尊师爱生的基础。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这样才能破译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称言下之意,包括对 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3.情绪控制力——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教师情绪控制力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慰藉,也会给学生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4.心理承受力——诲人不倦的基础。教师要协调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四个方面的关系。生活在一个有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强的教师,对教育环境、学生状况、领导素质、社会公正、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随时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即使在挫折状态下,也会采取正确的方式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并从挫折中学会坚强和奋进。 5.教育表现力——教师机智的基础。教育表现力是个人这种本能倾向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教育表现力强,不仅意味着个体敢于展示自我,更意味着教师在职业工作中善于发

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网络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21世纪是民主法制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激烈竞争与充分合作的时代。在新的世纪里,我国已正式加入WTO,入世将对我国的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国际资本和外国办学机构也将更大范围地进入我国教育市场,这将促使我国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主动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结合当代的教育理念,大力推广素质教育。要抓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在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压力重的今天,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心理素质的理想模型 教师心理素质是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素质。它是教师职业的社会职能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文化价值规范。首先,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专门传递者,自身必须建构富有教化功能的文化心理素质。教师必须具有长于获取文化历史成果的学习心理素质、善于将文化历史成果教育化的教学心理素质和将文化素养人格化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二,教师作为人的社会化的专门指导者,应不断提高社会心理素养的成熟度。一是应主动帮助学生家长尽可能改善家庭学习环境,

发挥家庭的社会化功能,以配合学校促进学生社会化;二是善于协同社区对学生作生活和职业辅导,做学生从家庭、班级走向社会生活的引路人;三是积极参加社区的组织,与社区非教学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积极交往和沟通,成为社区文化和社区教育的积极分子。第三,教师作为学习者人格发展的专门辅导者,必须具备心理辅导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履行人类文化传递与人的社会化的指导职能中,必须以学习者自主的学习、交往和自我意识为中介,才能实现文化历史成果在学习者身心素质结构中的内化和学习者社会角色的人格化。第四,教师作为在文化传递中实施人格社会化的教育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教书、育心、成人”的综合心理素质。把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性职业,这是教师职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教师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教师心理素质和教师心理健康是关系密切的一对概念。社会心理学界定: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实践中生成和积淀的人格心理品质、教育专业才能和社会文化素养的合金。其中人格心理品质是教师教育素质的心理形式,社会文化素养和教育专业才能是教师心理素质的社会文化本质内涵。教师心理素质是一个结构和过程相统一的

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素质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 (二)素质结构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 1.生理素质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起基础作用。2.科学文化素质(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①对教育事业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乐于从教的敬业精神。②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人本精神。③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和严格自律的

1.敏锐的观察力;2.准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 4.优良的思维品质;5.善于分配注意力。(二)个性品质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1.成熟的自我意识: (1)健全的自我认知;(2)积极的自我体验;(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2.教师的情感特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2)教师应有的情操(3)教师的责任感。3.教师的意志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4.教师的动力特征:(1)成就动机;(2)求知欲。 (三)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

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

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合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动整个人类生存与延续方面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曾将"天,地,君,亲,师"供奉一堂,使为师者成为"无所不知"的人之楷模,备受尊崇。很少有人怀疑教师有人格及心理适合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持续更新,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协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因为信息源急剧增多,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教师如果以有限的知识或权威的地位很难驾驭课堂。难怪很多教师都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的感觉。所以,随着社会的变迁,教师只有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景,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合水平,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增强教师角色责任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持续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过去,教师在工作中以追求物质利益为耻,以"园丁"或"蜡烛"似的无私奉献精神为职业理想。不过,随着商品意识持续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教师固有的道德价值观开始动摇、解体。教师行业出现不安心工作、人员流动、跳槽等现象就不足为怪了。我们很难肯定当前从事教师这个职业的人,都是热爱本职工作,能够担负起教师角色责任的人;已经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未必都适合做教师或者能够安心地从教。所以,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合和社会适合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先决条件。 (一)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实教师的头脑。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师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水平。有的教师工作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认可,上课学生不爱听,问题就在于他们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当前,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假如还不能把握住教学角色,

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什么是教师心理素质?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由此可见,教师心理素质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影响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状况,我们在重视教育成效的时候更要关注教师心理,关注教师这一行业。依据心理素质的基本划分可将教师心理素质现状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师角色认知。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分离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他们所关注的只是如何传道授业解惑,而今现代教育普及,一批批的专业教师被培养出来,教师早已失去了圣人时期的光芒,就连教师自己也不对这个职业保持崇敬心理,现在很多人民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或迎合学校,却从不反思自己,反思教师这个职业,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如何才能使教师这一职业为广大民众所崇敬? 2、教师角色体验。教师只有对这份职业保持崇敬感,兢兢业业,才会获得社会及家长、学校学生和其他教师的不同评价和期待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崇敬感丧失后,他们敷衍了事,浑浑噩噩。2011年新课改以后,许多教师无所适从,教得痛心,学生更是学得反胃。 3、教师角色期待。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对教育行业的冲击也影响到教师的价值观。他们在洪流之中自身难保,没有过多的想法和独立的思考,更多地是陷入迷茫状态。他们不知道如何教学,不知道教育的真正目的,只是一天一天地对着考点重点讲解。 4、教师品格。在这个强调民主和和谐的年代,教师也打上了民主与和谐的标签,可是同样接受应试教育的教师只是想着怎样完成课时任务,而忽视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引导。除了上课,教师很难在课下与学生沟通,通信的便利,使得师生不必见面就可以通讯,可是师生间的问题根本不能通过电话解决,必须面对面深入交流及沟通,共同找出解决方案。 5、教师自我意识。现代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使得教师心理还受学生影响,即使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不能给当代教师积极的鼓励,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患得患失,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这导致了教师的迷茫,迷茫该给学生什么才能心安。 诗人王小妮,被分配到一所海岛大学教书,却意外地发现当代大多数大学生困惑迷茫,贫乏淡漠,但她仍然希望在绝望找到善和希望。也许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我们依旧希望用微光照亮身边的人。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关键时期,但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围绕考试转,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片面追求升学率”,走的始终是应试教育的路,用单一的模式去教育青少年,力求培养的是一种规格的人。我们期望学校不再是一个充满金钱和利益的集合地,就要从应试教育的圈子中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调整观念,而后学生和家长及时调整自我,改变观念,教师可引导其观念的转变。 教师带给学生一些新鲜知识,多传达一份希望,更多地从精神上给与关怀,使学生知道读书其实不代表什么安定和伟大的前程和未来,但读书改变人的心境,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职责。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在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与时俱进。爱校、爱岗、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铸就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教师优秀的心理品质,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下面就怎样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多元化,在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大;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在不断的提升,诸多因素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据调查表明,教师的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以上,绝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的还存在着一些身体疾病,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教师身心素质的培养。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正视它,面对它,不要拒怕,正确的对待,主动检测自己的身心健康,注意自我调节和医治,认真学习和掌握身心健康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应对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各因素的能力,牢固树立起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二、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有人说,健康的心理来自于健康的体魄,和谐的环境,正确的疏导和科学的诊治。 第一,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愉悦的心情,畅快的工作,

和睦的家庭等因素,是营造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关键,是心理健康素质形成的首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说过,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因此,在生活中,要有计划、有目的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保证早、中、晚三顿用餐,注重营养需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珍惜生命,关爱身体,定期体检,发现病情及时诊治;要了解一些健康知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劳逸结合,急缓有致,科学用脑,身体好了,心情才能好;心情好,家庭才能好;家庭好了,工作才能干好,才能有效的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第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补充教师心理健康素质营养。 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 教师要加强人际交往,积极参加一些校内外的活动,能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与自然相融,开阔视野,调节心情,陶冶情操,培养兴趣。能够在与人的相互沟通思想感情交流中锻炼交往、倾听、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传递正能量。教师要志存高远,能正确认识自我,对同事,对家长要主动的交往,热情的服务,处事大方、豁达开朗,光明磊落,心胸宽宏大度,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