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案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案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案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课程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学习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

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学会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养成。

通过共同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影响,学生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史实,知道各民族友好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培养其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

学生通过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促进其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1. 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和已有经验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对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已有初步的了解;现实生活中,民族间友好交往的事实对学生的影响较深。

2. 初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长期融合的史实,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材分析〗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材处理

1. 将课文中的第一目(楷体字部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列为学习的内容。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纳入学习范围有利于学生对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措施的理解。

2.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中加入相关的图片。

由于民族融合对初一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学习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时,将反映当时民族融合的一些图片出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1. 组织学生搜集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2. 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剪辑歌曲《爱我中华》等音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板书设计〗

〖教学方法〗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的活动采取分析讨论、表演课本剧表演等形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影碟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同学们对这首歌一定都很熟悉,那么,哪一名同学来说一说,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思?

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理解(略)。

教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杂居相处,亲如一家。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问题,现做一个现场调查。

(教师现场调查班级里的民族分布情况)

教师:请这些少数民族的同学告诉大家,你生活在这个社会、这个集体中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略)。

教师:我们国家民族间友好相处、互相融合的现象古已有之,尤其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的融合更为显著。具体的情况如何?这也是本节课我们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讲授新课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逐渐汇聚。那时侯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内

迁?下面,请同学阅读书本的第一目,了解“五胡”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布在什么地区?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书读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逐渐内迁,汇聚中原,和汉族人民一起杂居相处,在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上都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课题)民族大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下面,我们就以鲜卑族为例,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情况。鲜卑族的拓跋部在北方建立了魏国,定都在平城,史称北魏。同学们想一下,北魏皇帝处在一座远离中原的城市,想要很好统治中原人民,容易吗?

(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平城的地理位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平城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因素)

学生回答:(略)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师:同学们想像你就是北魏孝文帝,你想加强对中原人民的控制,会怎么办?

(各小组学生交流并各抒己见,教师给予评价和引导)

教师:那么,孝文帝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看一个课本剧就知道了。

(学生表演北魏孝文帝迁都的课本剧)

教师: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更好地控制黄河流域,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请同学们看书,总结一下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教师:同学们推测一下,孝文帝的这些汉化措施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使得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学们看下面这幅图,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服饰,能发现什么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穿汉化服装的少数民族贵妇图和北魏孝文帝像)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再看这两幅图。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反映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方面交融情况的墓室砖画)上面这幅图是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下面这幅图是两名汉族贵族正在吃烧烤食品。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烧烤也是少数民族的吃法,而魏晋时在中原地区却很风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少数民族不但在饮食上对汉族人民产生了影响,在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北齐“校书图”)同学仔细观察中间坐着的这个人,他坐的正是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到中原地区的胡床。少数民族的方凳圆凳也传到了中原地区,成为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习惯。在当时“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比比皆是。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鲜卑族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请同学们议一议,你怎么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表见解)

本课小结

民族关系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今天学习了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史实,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民族融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北魏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以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堂测评

1. 你能将属于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内容放入相应的位置吗?(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前完成练习)

2. 历史猜想(教师出示“五胡”“孝文帝”“洛阳”等名词,小组各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甲同学用与历史相关的语言表述教师出示的名词,乙同学面向全体学生猜词。如教师出示“五胡”后,甲应该这样表述:两个字,历史上对魏晋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合称)

3. 师生共评(依据“历史课综合评价表”)。

〖教案说明〗

依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理解《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节教案。其中,编排课本剧需要教师参与指导;历史猜想也可放在课前,用于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课堂评价表每周上课前由历史科代表下发给各组组长,学生完成后,由科代表收齐交给教师。

〖教案点评〗

该教案构思新颖,学生活动设计合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要求。教案中“你就是孝文帝,你想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会怎么办?”的假设以及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都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篇值得参考的教案。

指导教师:尹相形(大庆市萨尔图区教师进修学校)

附一历史课综合评价表

说明:(1)自评采取文字形式,互评和师评分别为A、B、C三类;(2)互评由各组两名组长完成。

附二课前编排历史剧的参考资料

资料一(学生收集的资料)

魏孝文帝是一个在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此,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要数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的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他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大军继续南下。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同意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给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什么道理来,就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资料二(教师收集的资料)

490年,冯太后死,魏孝文帝开始亲政。他亲政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北魏自398年定都平城后,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城作为都城已不适应。经济上,平城寒瘠,而交通运输不便,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常发生困难。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北受柔然的威胁,经略上,南方又显得遥远。政治上,由于各族人民不断反抗,北魏统治者迫切要求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为此,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但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由于这些原因,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493年,孝文帝以南伐的名义,率20万大军南下。到洛阳后,秋雨连绵,孝文帝却假装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他利用群臣不愿意南伐的心理,宣布定都洛阳。次年,他回到平城,巡视了北方军镇,然后正式迁都。

――选自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资料三(教师收集的资料)

秋七月癸丑,以皇太子立,诏赐民为人后者爵一级,为公士;曾为吏属者爵二级,为上造;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粟五斛。戊午,中外戒严。是月,萧赜死,孙昭业僭立。

八月乙酉,三老、山阳郡公尉元薨。丙戌,车驾类于上帝,遂临尉元丧。丁亥,帝辞永固陵。己丑,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百余万。太尉丕奏请以宫人从。诏曰:“临戎不语内事,宜停来请。”

壬寅,车驾至肆州,民年七十已上,赐爵一级。路见眇跛者,停驾亲问,赐衣食终身。戊申,幸并州。亲见高年,问所疾苦。九月壬子,诏兼员外散骑常侍高聪、兼员外散骑侍郎贾祯使于萧昭业。丁巳,诏以车驾所经,伤民秋稼者,亩给谷五斛。戊辰,济河。诏洛、怀、并、肆所过四州之民:百年以上假县令,九十以上赐爵三级,八十以上赐爵二级,七十以上赐爵一级;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帛二匹;孝悌廉义、文武应求者,皆以名闻。又诏厮养之户不得与士民婚;有文武之才、积劳应进者同庶族例,听之。庚午,幸洛阳,周巡故宫基址。帝顾谓侍臣曰:“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用伤朕怀。”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壬申,观洛桥,幸太学,观《石经》。乙亥,邓至王像舒彭遣子旧诣阙朝贡,并奉表,求以位授旧。诏许之。丙子,诏六军发轸。

丁丑,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

――选自《魏书帝纪?高祖纪下》

资料四(教师收集的资料)

孝文帝(467―499),名拓跋宏,后改名为元宏,鲜卑族杰出的政治家。471年―499年在位。由于即位时年仅五岁,因此实权掌握在太皇太后冯氏手中。在冯太后临朝时,为巩固封建统治,曾改革吏治,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孝文帝亲政后,进一步进行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485年颁布均田令,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并对以太子恂为首的反对势力进行严厉的镇压,太子恂被毒酒赐死。他的改革加速了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各族的大融合。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主要有:①平城位置偏北,交通闭塞,粮食供应十分困难;②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在北方要君临中原,必须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消除民族隔阂;③平城是鲜卑族保守势力比较集中的地方,不利于改革;④洛阳地处中原,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的都城,且为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又是水陆枢纽。为此孝文帝决定定都洛阳,并于494年正式迁都至洛阳。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sy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 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 学生活动 答题方法:按教师指定要求回答与学生自由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学设计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第第1919课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图,具体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2.通过表演历史小短剧孝文帝设巧计迁都,加深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而成的,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认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孝文帝改革(2)难点初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就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吸收.交融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 引导学生从南方六朝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进入新课】 一. 一.边疆民族的内迁边疆民族的内迁出示材料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五胡六国.采桑图耕耙图扬场图 1.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学生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合称“五胡”) 2.他们内迁到了什么地方(学生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黄河流域) 3.边疆少数民族为什么内迁(学生东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补充兵源和劳动力的目的) 4.内迁之后的民族过得什么生活(学生进入内地后,汉族统治者不断向内地各族征收重税,征派兵役.徭役,甚至把他们掠卖为奴婢) 5.他们为什么回受制于汉朝统治者(学生因为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

2019-2020年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拔高训练十六

2019-2020年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第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拔高训练十六 ?第1题【单选题】 下列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无关的是( ) A、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洛阳的地理位置优越 C、为了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D、为了逃避北方的战乱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是( ) ①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②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趋势③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④社会上佛教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 A、改穿汉服 B、改用汉姓 C、学说汉话 D、学习汉礼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赤峰中考)读图说史:读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胡风国俗”后,鲜卑人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生活在北魏的鲜卑贵族青年可能经历( ) ①学汉语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敕勒歌》是南北朝的一首优美和谐广为传诵的民歌,它产生在( ) A、匈奴族 B、羌族 C、柔然族 D、鲜卑族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答案】: 【解析】: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03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能力方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民族融合。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北魏是怎么样发展前大起来的,还有北方似乎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主要内容: 出示孝文帝改革内容并帮助学生从中归纳出改革的作用。 北魏建立以后,文武百官没有俸禄,战时掠夺,平时贪污,成了官吏发财的手段,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造成北魏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给官吏发俸禄,一方面严禁贪污,规定贪赃绢一匹即处死刑,而且令下以后马上执行,当年就惩办了40多个贪污的官员。 由于长期战争,人民流离失所,许多人成了无地的流民。大量流民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为拥有土地的农户越少,国家所能收的土地税就越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北魏政府从485年开始,将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得到土地的农民需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和徭役。这项措施没有触动大地主的利益。实行这一措施的结果是: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实际是鲜卑统治者学习汉族统治经验的一个突出事例,即通过控制农民和土地获得财富,以保证封建政府的收入。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孝文帝在迁都前后还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汉话、鼓励同汉人通婚。以上政策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3)、改革的历史作用: 归纳: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并加以具体阐述。(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变化,他们由官府控制,改为允许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商品交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首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改革之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提高,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过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得到了调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自五族内迁以来的二百年间,上百万人口从北而南,十几个政权交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虽然仍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但民族融合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促使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01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识记: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理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中原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全面思考问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意义(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综合思维概括表述归纳列举本课的知识点:黄河流域的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民族融合是指若干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逐渐形成新民族的过程,属于“自然同化”范畴。 民族情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以北的哪些少数民族开始向中原地区迁移?到西晋时,出现了什么情况? (有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族向中原地区迁移。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

劳动人民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但是,他们同时遭受汉族官僚地主的压迫,历尽苦难。西晋末年,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匈奴的一支武装还灭了西晋。) 2、西晋灭亡后,南北各出现哪些政权?史称什么? (此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317年,西晋皇族逃到江南建立新的政权,史称“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夺得政权,江南先后经历四个朝代的更替,史称“南朝”。) 过渡置疑:黄河流域“十六国”最后演变成什么朝代?他们的活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106-107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思考回答: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个世纪?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这时,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5世纪,鲜卑族,民族融合) 2、当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在服装上的表现如何?(南朝的汉族乐手穿上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裤褶服”,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穿上了汉族服装。) 过渡讲解:这说明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指导学生阅读107-108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课文、“文献资料?《魏书》摘录”、“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等,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篇 Lesson plan of the great fusion of Northern Nationalities 编订:JinTai College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2篇 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2、篇章2: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与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轻易突破难点,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的历史课老师带来了新的任务,大家准备好了吗?大家听过木兰从军的故事吗?《木兰诗》还记

第20、21、22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_________(2)地点_________(3)民族_________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_________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_________ (2)服饰_________ (3)姓氏_________ (4)联姻_________ (5)汉制_________ (6)学礼法,尊孔子_________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神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二、论从史出→阅读材料后再回答: “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答: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课程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学习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 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学会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养成。 通过共同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影响,学生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史实,知道各民族友好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培养其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 学生通过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促进其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1. 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和已有经验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对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已有初步的了解;现实生活中,民族间友好交往的事实对学生的影响较深。 2. 初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所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长期融合的史实,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材分析〗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材处理 1. 将课文中的第一目(楷体字部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列为学习的内容。

上历史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大屏幕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受: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教师引导: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的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时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课件展示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2、(课件展示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图片) 3、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 4、(课件动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图)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请阅读课文,说说具体情况。 5、(课件显示民族融合趋势表现图)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6、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跃作答) 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 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 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才能加强同汉族的联系,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巩固我的政权。 D、我要移风易俗,吸收中原的文化,用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来治理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7、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 8、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 (学生答后)继续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小两组竞相回答,)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设计

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课标内容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2、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时间内迁的主要民族及其影响北魏建国和统一北方的年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北朝政权名称北周统一北方。 ①通过对少数民族内迁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 ②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②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三、教学纲要 (一)北方的统一 1、西晋统一南北 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 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4、东晋和十六国 (二)迁都洛阳与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迁都和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统一北方 四、重点难点分析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略) 2、新课教学 (一)北方的统一 1、西晋统一南北 提问: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结束的? 教师提示三个年代:263年、265年、280年。然后说明: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标志三国鼎立时期结束。 2、西晋时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 提问: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是在何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他们迁人内地后分布在什么地区? 第一、二问学生看书能够回答。第三问应运用《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行讲解。 匈奴人内迁后,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南部。羯族人是匈奴族的另一支,随匈奴人南迁,分布在山西东南部。鲜卑人原居住在东北地区,后逐渐占据原北匈奴旧地,控制了从辽河流域到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还有一部分迁居长城以南。氐族人原居甘肃东南部,后来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和甘肃东部。羌族人则在陕西和甘肃东部一带同汉族杂居。 3、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提问: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看书后展开讨论,然后教师作如下归纳: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内迁各族大都仰慕汉族文明。(以匈奴贵族刘渊为例说明。) ②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对汉族产生了影响。 ③各族的生产技术和经济相互影响。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和技术,少数民族

七年级历史上册 (20.21.22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案

第20课时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方统一 (1)北魏的建立 ①时间:后期。 ②民族:族。 ③都城:。 (2)统一的实现:年,北魏统一。 2.民族融合:的各族人民长期相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趋势。 1.原因 (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不能满足需要。 (2)平城位置,不利于北魏对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文化。 2.概况:洛阳发展快,多,繁荣。 1.措施 (1)朝廷中必须使用语,禁用语。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 (3)改鲜卑贵族姓氏为姓氏,拓跋改姓。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 (5)采用汉族的、。 (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以治国。 2.作用:促进了,汉文化得到更大发展。 3.北朝:北魏和由它分裂后而先后出现的四个王朝,统称为。 二、课堂学习 1、自主学习: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基础训练学习笔记内容。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①“北俗之语”是指什么? ②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由谁主持的改革? ③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措施?用22个字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三、拓展延伸:如何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 四、系统总结: 理清西晋到隋的发展线索。 五、巩固训练: 1、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的决心的措施是 A、使用汉语 B、改汉姓 C、与汉人通婚 D、迁都洛阳 2、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一政权 A、北魏 B、北周 C、前秦 D、西晋 3、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守旧势力的阻碍 B、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D、顺应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 4、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古都,下列哪一王朝的都城不在洛阳 A、西晋 B、曹魏 C、北魏 D、西汉 5、我国历史上的"北朝"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哪个王朝 A、前秦 B、西魏 C、北齐 D、北魏 6、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 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 7、阅读下列材料: 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中的“皇帝”是历史上的哪位皇帝?材料反映出这位皇帝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除上述材料反映出的改革措施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请举出三例。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你认为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能看图说出西晋西部和北部大量涌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其分布地区,学习试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具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教科书,具体感知这一历史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在结合课后收集的民族友好交往的小故事,加深对这一时代民族大融合特征的理解;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见解,教师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史实,培养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实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魏晋南北朝的前面是中国的秦汉时期,历史特征是大一统,它的后面是中国的隋唐时期,历史特征也是大一统,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但他绝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低谷。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提问:①江南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 ②有哪些边疆少数民族迁徙到中原地区? ③这些少数民族最初生活在什么地方?现在他们又来到了什么地方?(课件演示)这些是什么人居住的地方? ④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不同,那么他们和汉族的生活习惯有什么区别吗? ⑤有着这么多的不同,他们还能和平相处吗?尤其是汉族统治者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征派兵役。甚至把他们掠买为奴隶。更加剧了民族矛盾。 ⑥如果不能和平相处的话,怎么办?如果有矛盾的话,怎么解决呢?(由学生讨论,得到答案) 这一时期每一个少数民族为了在共同的土地上生存下去,都展开了纷繁复杂的战争,各族人民多次起义反抗汉族统治者,并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据政权。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各个民族为了共同对抗他们的敌人,相互联合起来,在联合的过程中,逐渐对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出现了认同感民族之间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就叫做十六国时期。十六国在中原大地上象走马灯似的来去匆匆的过客。经过几十年的征战,最终结束了十六国时代的是公元439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北魏实现了前秦以后的又一次统一,前秦保持北方的统一不到10年,北魏的历史,远比前秦威武壮观,意义也极为深远,引得多年来人民探寻鲜卑族的历史渊源(讲述鲜卑族拓跋部的发展史)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严重环节。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优秀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了伏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严重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提问设疑,激发兴趣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亲如兄弟,和睦相处。那么,在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没有!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这节课将会给大家揭开谜底!(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比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3、初步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1、根据“自学提示”,独立阅读文本,初步把握本课所要了解的知识点。 (“自学提示”见“学案”) 2、展示自学成果,形成本课知识框架(完成板书主体内容)。 四、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以下问题先分组讨论,然后反馈展示、点拨引导归纳。) 1、为什么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说说你对“民族融合”的理解。(提示:回顾前一课内容,结合本课教材回答) (依据前一课东汉末年以来“少数民族内迁”及本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的“民族融合”作答。)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认识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比较探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创设一系列有趣的历史问题和活动,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最佳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独立创新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从而科学高效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2、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北朝民歌《敕勒川》的有声flash动画,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的风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识记北方的再次统一以及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的史实;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及影响。”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课文第一目“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①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它是何时统一黄河流域的? ②黄河流域的各民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出现了什么趋势?他们相互之间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③如何理解“民族融合”? 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 教师结合地图总结: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民族界限逐渐消除,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拓展思考:面对民族融合的这一趋势,如果你是当时北魏的皇帝,你该如何去做呢?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两种情况:(1)继续保持鲜卑族的文化传统(2)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改革。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同意第二种观点。 2、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目标题:“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课件出示孝文帝的图片和相关文字介绍。 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七年级历史上:第22课_北方的民族汇聚_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班级:姓名:小组:编号: 审批人: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知道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改革家。 2.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认识到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预习检测】 请看课文第113页“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一目的图文,回答下列1-2题: 1.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哪些少数民族? 2.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方面呈现出什么趋势?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114-115页“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这些民族?为什么?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历史背景 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 ___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②______________成为时代的主流。 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加强___________ ①494年将都城从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②汉化措施 措施改穿_________; 学习_________; 采用_________; 与汉人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铜陵市十二中学陈康民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及历史作用;北朝政权的更替。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民族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思路】 重难点的解决办法: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难点:对民族融合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解决办法: ①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②采用学生列表归纳的方法,学习北朝的更迭。 ③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合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④采用讨论的方式,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述。 (学生可以争论、质疑)。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并辅以CAI课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及相关资料;制作CAI课件;设计启发思考题等。 学生:准备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故事及北魏迁都洛阳历史剧的演出,了解体验古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方式。

师生: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共同编写历史剧剧本及排练等。 【教学资源】 ①多媒体设备。 ②《北魏疆域图》、《南北朝形势并立图》、《鲜卑拓拔部发源地》、《北魏骑马俑》等。 ③有关民族大融合的思考题(幻灯片)。 【教学过程】 幻灯片展示本课学提要。 导入新课: ①联系教材:幻灯片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发展示意图”。 ②听学生讲冯太后和北魏孝文帝的故事引入。 讲授新课: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割据混战状态。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他们后来建立了北魏。 通过教师导语,学生根据下面的思考题自学。 ①、鲜卑是个怎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②、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哪一年? ③、结合上节课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内容,想一想,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你是怎样理解民族融合的? 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必要的讲解和说明。讲解的同时分别以幻灯展示板书的内容: 1、北魏的建立定都平城 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这个新生的、充满活力的政权,在他一建立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北魏的统治地盘是封建制早已确立的中原地区,而拓跋部却是落后的部族。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拓跋部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巩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等)。 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登上了历史舞台后,顺应了当时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迁都洛阳并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

北师大版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2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所属学科:历史 适用年级: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 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学会评价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和的情况。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在冲突与交往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让学生理解一个国家的强盛是靠各民族齐心合力的结果,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教学理念及方式: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论从史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的活动采取分析讨论、探究等形式。 教材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