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_三环外交_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_张瑾

_三环外交_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_张瑾

_三环外交_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_张瑾
_三环外交_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_张瑾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

 2004年增刊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三环外交”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

张 瑾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9)

摘 要: 本文从“三环外交”和英美特殊关系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入手,介绍战后

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在经济领域、联合抗苏以及建立西方国家联盟等方面的表现。英美特殊关系成为“三环外交”基石的原因,是英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双方的亲密合作,联合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蔓延的共同渴望以及战后英国实力下降等等。英国将英美特殊关系作为“三环外交”的基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战后初期英美关系中也存在着矛盾。

关键词: “三环外交”;英国;美国;英美特殊关系;丘吉尔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4)增刊-0139-05

收稿日期:2004-06-10

作者简介:张瑾(198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①Alex May ,Britain and Europe since 1945,London and New Y ork ,1999,p.91

“三环外交”是丘吉尔为二战后的英国构想出

来的外交战略基本原则,对战后英国外交政策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试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入手来探讨“三环外交”政策。

一、“三环外交”、英美特殊关系的

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由旧格局向新格局转化,各种国际力量分化组合,形成新的力量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既是英国光荣的顶点,又是它衰落的新起点。英国政治家丘吉尔为恢复大英帝国昔日的荣耀,在被动中争取最大限度的主动,在1948年10月9日的保守党年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三环外交”政策。他指出:“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英帝国、英语世界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你们可以看到,我们是在这三环每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

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①

这一政策可以概括为三个大圆环,即同时兼顾英国与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系。在三个大圆环

中,英国是在三环的每个环内都有份的唯一国家,

位于三个圆环的相交点。

“三环外交”是战后英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英国目前外交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丘吉尔构想“三环外交”政策的目的不外乎如下几点:其一,力图通过建立英美“特殊关系”,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继续维持自己世界大国的形象;其二,稳定和控制住殖民地这个阵脚,利用英联邦来维系殖民利益;其三,利用联合起来的欧洲,与美苏相抗衡,进而主宰欧洲。总之,力图使英国处在“三环”的中心,从而再现昔日大英帝国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

英美特殊关系是三环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英国深知,仅仅依靠自己和西欧联合起来的力量,预防德国的东山再起尚可,但要应付来自苏联的强大挑战则不堪其任。只有将美国的力量与英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使“三环外交”真正奏效,可以说英美特殊关系是“三环外交”的支柱。

其实早在1935年,当时的英国首相鲍尔温就在艾伯特大厅演说中展望了英美联合的前景:“我

9

31

一向相信,在世界任何地方,无论是欧洲或东方,

抵御战争最大的保障将是大英帝国与美利坚合众

国的密切合作。”①“英美特殊关系”一词最早出

现在1944年的英国外交文献中,当时英美两国正在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可以说,两国这种特殊关系在二战过程中就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著名演讲,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这一关系。他指出,

“新的战争和暴政的危险威胁着世界,其根源是苏联的

存在和战后各国革命运动的兴起”

②。他强调,“只有操英语的国家结成联盟才能拯救世界”,③“这种联合不仅要在英美两个国家的社会体系之间不断增长,而且应该在军事参谋部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研究可能发生的问题,研究武器和条例的标准化,甚至交流技术,交换技术学院的学生和教官,同时必须保持建立在共同安全基础上的现实条件,共同使用两国在世界各地的海军和空军基地,以增加美国海军和空军的机动性,同时

增强英帝国的军事力量”

④。这实际上是鼓吹英美通过建立特殊关系以主宰世界。

英美特殊关系在丘吉尔战后提出的“三环外交”中被视为英国外交的基石和政策重点。“通过影响美国来影响世界”被认为是战后英国外交的重要谋略。战后历届英国政府几乎都把英美特殊关系作为英国对外关系的支柱,因为“有了这一

环,则可以巩固第一环,建立第三环”

⑤。二、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的表现

战后初期的英美特殊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战后初期英国由于经济困难,于1945年12月6日与美国签订了《英美政府财政协定》,尽管贷款条件相当苛刻,但如果没有美国的贷款,英国无法渡过战后初期的经济难关。不久,美国基于抗衡苏联、控制西欧以及复兴国内经济的目的,于1947年6月抛出了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立即得到英国的积极响应。1948年7月,英美两国政府达成在英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

《英美经济合作协定》。英国是马歇尔计划受援国中接受援助份额最大的国家,可以说“马歇尔计划在加强了英美两国经济联系的同时,也加深了英

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

⑥。这使英美经济关系进一步加强,为两国特殊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联合抗苏方面,1947年初的希腊内战迫使英国向美国求援,1947年5月29日,美英签订了《改组双占区经济机构的协定》,以共同对付苏联。在1948年6月的柏林危机中,英国政府也对美国的对抗政策予以全力支持。英国外交大臣贝文不仅主动建议向柏林空运补给品,而且还明确表示美国的B -29飞机可以进驻英国本土,并同意在英国的东盎格利亚建立美军的战略空军基地,从而使“英美间在战略上的特殊关系实际上已经开

始具有对付苏联的军事同盟的性质”

⑦。1948年7月17日,英国又同美国签订秘密协定,美国据此获得了在和平时期使用英国军事基地的权利。截止7月18日,已有60架可携带原子武器的美国重型轰炸机飞抵英国本土。这些事实表明,英国开始推行以美国为首、以欧洲联盟为基础的积极的欧洲防务冷战政策。

在建立西方国家联盟方面,从1948年布鲁塞尔条约组织诞生到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英国和美国一起充当了组织欧洲军事集团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战后组织西方军事集团联盟的设想最先由英国战时内阁提出,而在战后初期西欧极度孱弱的情况下,这一计划的实施只能靠美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英国和其他一些西欧国家认为,欧洲防务的关键是由美国承担保卫欧洲大陆安全的义务。而美国则强调,一个软弱和四分五裂的西欧不能与苏联抗衡,只有西欧先联合起来,然后美国才能考虑对其安全承担义务。因此,战后不久,英国就以推动西欧防务联合为手段,把建立西方集团、将美国与西欧安全牢牢拴在一起作为其首要的外交目标。1948年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对英美关系来说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标志着西方朝着共同对付苏联迈出

41①②③④⑤⑥⑦陈乐民主编:《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陈乐民主编:《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陈乐民主编:《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62-63页。刘乐华等编著:《丘吉尔》下册,京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1页。萨本仁、萨支辉著:《丘吉尔与英国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萨本仁、萨支辉著:《丘吉尔与英国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332页。[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548页。

了关键性的一步;另一方面,它标志着英国在对苏

联的冷战对抗中已无法独行其事,自身力量薄弱迫使英国接受了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意志,把与美国合作对付苏联作为既定政策。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美国承担起对欧洲的安全防务责任,英美间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的这一系列表现使英美两国在各方面具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英美“特殊关系”得以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下去,但同时也使英国为维持这种关系付出了巨大代价,因为“英国作为实力弱的一方,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努力来得到

美国的信任而非义务。”

①三、英国将英美特殊关系作为

“三环外交”基石的原因

丘吉尔作为当时英国政坛的重要人物,对世

界权力政治的现实了如指掌。他认为,英国如果和美国较劲,等于是一位老态龙钟的老头和一位年少气盛的毛头小伙较量,谁是胜者自不必说,还会破坏世界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的大业,所以

他“始终主张英美保持亲密关系”

②。在他看来,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与战时同样重要”

③。英美特殊关系在“三环外交”中被定位为基石,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英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亲密合作为战后英美特殊关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历史上看,英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血缘联系。乘坐“五月花号”到达朴利茅斯的英国人是北美第一批外来移民。几百年来,随着欧洲移民不断增加,北美地区形成了一个以英语为基础、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背景的美利坚民族。由于这些移民基本来自欧洲,又多是英格兰等地的清教徒,因此,他们的文化思想源头是与母国基本一致的,即以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教义为基础的欧洲文化,在政治、法律乃至风俗方面基本沿袭欧洲的做法与习惯。文化上的同源性,思想认识、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相似性,加之两国在经贸、学术领域的密切往来,使得两国人民有一种心理的亲切感。英美两国共同的语言、大致相同的

文化背景和文化上的趋同为其民众在一些问题上的认知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思想基础。这些都使得英国和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最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为两国特殊关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的亲密合作也为战后特殊关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战时,英国在支付武器购置费用方面发生困难,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英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使英美关系得到明显加强。不久后的大西洋会谈将英美关系推向新高峰。在此后的战争进程中,多次重要会议和首脑会谈使英美两国的特殊关系得到保持和加强。到战争结束时,这种特殊关系已经相当稳固。在军事和技术方面,双方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经济方面,美国给予英国极大的支持和慷慨的援助;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两国在盟国首脑会议上共同规划战后世界格局,共同安排战争善后问题。在欢庆胜利时,英美两国都对这种源于共同文化传统和安全利益的“特殊关系”大加赞颂,丘吉尔和罗斯福都清晰地认识到,维持两国战时友谊对维护世界现状和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未来走向具有很大的重要性。这就为战后英美“特殊关系”的继续保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与美国联合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蔓延的渴望促使英国必须建立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二战结束时,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已不复存在。作为战胜法西斯侵略势力主要力量的苏联,在战火中锤炼了一支以陆军为主体的1200万人的武装力量,并于1949年试爆原子弹成功,成为强大的政治军事强国。同时,随着东欧一系列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空前强大。但这时西欧却面临经济绝境,政局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欧洲的东西方力量对比失去了平衡,“恐苏症”、“恐共症”在西欧迅速蔓延。丘吉尔“断定苏联人已划分了欧洲,企图把他们控制的欧

洲大陆的一部分分离出去”④。他认为,“苏联的

威胁已经取代了纳粹敌人的威胁。但是与之相抗

衡的伙伴关系尚未形成”⑤。正因为英国“深感依

1

41①

②③④⑤

[英]温斯顿?丘吉尔著,斯祝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下部第3分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832页。

W arrenI.C ohe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F oreign Relations ,Ⅳ,New Y ork ,1993,p.29.Helen Lownie ,ed.,The Illustrated Rise &Fall of the British Em pire ,New Y ork ,1999,p.2931[苏]特鲁汉诺夫斯基著,张德广等译:《丘吉尔的一生》,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351页。C.J.Bartlett ,British F oreign P olicy in the T wentieth Century ,London ,1989,p.901

靠自己和其他西欧国家的力量难以同苏联抗

衡”

①,而在美国是有能力和苏联对抗的资本主义世界唯一保护人,所以英国企图利用其在地缘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在安全防务方面与美国保持密切合作,强调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借以抗衡苏联,从而防止共产主义扩散。

第三、二战后英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已大不如前,它只能把目光转向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希望通过建立两国之间的特殊关系来维持它的大国地位

二战使英国损失了250亿英镑的财物,丧失了战前大部分黄金和美金储备,减少了70%的出口贸易和40多亿美元的海外投资,工业总产值也比1938年减少了20%多。二战还加速了英殖民帝国的瓦解。可以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打击,随着英国自身经济发展中难以克服的弊端作祟,英国在跌宕起伏的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在几经沉浮后,正在滑向世界二流国家的行

列。”②与此同时,美国的实力却大幅上升。“美国的债务保持不变,但战时美国国民收入增加了

一倍,之后五年内又增加了一倍。”

③美国还利用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困境,通过在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以咄咄逼人之势加紧对欧洲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

面对这种令人沮丧的情形,当时的英国工党政府决定奉行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政策,通过加强英美“特殊关系”把美国拖住,以美国为靠山,尽力维护日暮途穷的“大英帝国”。

四、分析与结论

丘吉尔的“三环外交”是理想化的外交,有强烈的大国情结。但这一政策“并不是冷战后丘吉尔凭空创造出来的,这是他根据英国的外交传统和二战中的经验及战后英国相对衰落的发展趋势和世界力量对比的新情况,为挽回英国的颓势、保

持英国的大国地位而提出的一项外交方针”

④。这一思想一出笼,“不仅因其具有的独特性引起了公众的浓厚兴趣,而且也因其具有的务实性而为英国政治家所接受,从而为以后相当一段时

期的英国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

⑤。英国将英美特殊关系作为三环外交基石取得了一定的积极后果。西欧是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重点,美国对西欧的需要并不亚于西欧对美国的需要。利用西欧企求“保护”的心理,美国希望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由复兴西欧到武装西欧,最终达到控制西欧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由于其广泛的国际联系和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关键地位,成为美国实施其战略的关键因素。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能够活跃于欧洲和世界舞台,“三环外交”的执行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英国与美国结盟并不意味着接受美国的统治,而主要是为了对付苏联在欧洲的军事优势,获得与美国的平等地位,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发言权。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的英国外交政策,确实使英国保持了一定的权力和威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英国当时的预期目标。

另一方面,尽管“战后以来历届英国政府几乎

都把英美特殊关系作为英国对外关系的支柱”

⑥,但最终也未能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目的,它们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对美国来说,控制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是实现其全球称霸战略的重点;但对英国而言,恢复昔日大英帝国的雄风是其追求的目标。“特殊”关系下的美英两国各有所图,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必将贯穿始终。在英美两国外交界,“英美特殊关系”常常是英国提得多,而美国提得少,或者根本不提。这反映出英美两国明显的地位反差,以及英国可怜又可悲的处境。在经济领域,美国不断加强对英国的渗透和控制,如马歇尔计划规定,英国必须将本国的财经情报提供给美国,接受其控制和监督。在军事上,英国被迫允许美国在其本土建立军事基地,并在共享核机密这个问题上受到美国不公正的对待。二战期间,英国曾将在其本土进行原子武器研究的资料和科学家送到美国和加拿大去支持那里的核武器研究,战后美国却拒绝与英国共同分享核机密,单独垄断核武器。在殖民地问题上,美国更是在世界各地不断排挤英国势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

2

41①②③④⑤⑥

王振华、刘绯主编:《变革中的英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53页。

计秋枫、冯梁等著:《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342页。王福春、张学斌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7页。Jonathan H ollowell ,ed.,Britain S ince 1945,London ,2003,p.31高英彤著:《帝国斜阳———日渐衰微的不列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冉隆勃、王振华等著:《当代英国———政治、外交、社会、文化面面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4页。

速了大英帝国殖民体系的瓦解。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著作:

1、[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2、萨本仁、萨支辉著:《丘吉尔与英国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3、刘乐华等编著:《丘吉尔》下册,京华出版社,2003年版。

4、陈乐民主编:《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5、[苏]特鲁汉诺夫斯基著,张德广等译:《丘吉尔的一生》,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6、[英]温斯顿?丘吉尔著,斯祝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6卷下部第3分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7、冉隆勃、王振华等著:《当代英国———政治、外交、社会、文化面面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8、高英彤著:《帝国斜阳———日渐衰微的不列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王福春、张学斌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0、计秋枫、冯梁等著:《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11、王振华、刘绯主编:《变革中的英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

12、[英]布赖恩?拉平著,钱乘旦等译:《帝国斜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卫林等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美]戴维?麦卡洛著,王秋海等译:《杜鲁门》(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15、[英]亨利?佩林著,沈永兴等译:《丘吉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二、英文参考论著:1、C.J.Bartlett,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London, 19891

2、Ritchie Ovendale,Anglo2American Rel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19981

3、Alex M ay,Britain and Europe since1945,London and New Y ork,19991

4、Helen Lownie,ed.,The Illustrated Rise&Fall o f the British Empire, New Y ork,19991

5、W arrenI.C ohen,The Cambridge history o 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Ⅳ,New Y ork,19931

6、Jonathan H ollowell,ed.,Britain Since1945,London,20031

三、中文参考论文:

1、尹成法:《“三环外交”和战后初期英国的欧洲政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徐凤传:《浅谈邱吉尔的“三环外交”》,《临沂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3、李世安:《英国与冷战的起源》,《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

4、王振华:《英国外交的几个问题》,《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5、李江红:《战后英国外交坐标的失落———浅析战后英国在英美特殊关系中的得失》,《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6、袁红:《论英美特殊关系时期的矛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7、冯梁:《英美特殊关系: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欧洲》,2002年第4期。

8、金海:《四十年代丘吉尔外交思想》,《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3期。

9、刘忠堂、刘延胜:《英美特殊关系形成的历程及影响》,《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0、程佩璇、崔剑:《试论英国与“冷战”的起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1、纪胜利:《英国“三环外交”政策论略》,《求是学刊》,1995年第4期。

(责任编辑:萧用)

Abstract: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Anglo2American S pecial Relationship at early time of post2war at the aspects of economics,anti2S oviet and western country alliance on the bases of the meanings of the“three circles”diplomacy,Anglo2American S pecial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There are three reas ons of why the Anglo2American S pecial Relation became the basement of the“three circles”.They contains the same culture between Britain and America,the close cooperation in the Second W orld War,the need to oppose Russia and communism and the decline of British power.The Anglo2American S pecial Relation gained s ome effort to Britain, but there were still many con flicts between the tw o countries.

K eyw ords:“Three circles”;Britain;America;S pecial Relationship;Churchill

341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共体拟议创建过程中,曾积极邀请英国参加,但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了一个“小自由贸易区”(也称七国自由贸易区)……在两大经济集团的抗衡发展中,七国集团显然不敌欧共体。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于1961年8月要求加入欧共体。但法国总统戴高乐运用否决权拒绝了英国的申请。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1973年1月,欧共体接纳了英国。 材料二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是去是留,再次在英国人中引起热议。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材料三如果说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QQ群”,美国是群主。随着美国特朋普总统上台、英国脱欧,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目前这个“QQ群”有散群的危险。 ——以上材料均据新华网、央广新闻等网站资料整理请回答 (1)据材料一,英国对加入欧共体持何种态度?概括英国最终被欧共体接纳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该“QQ群”是否有“散群”的危险?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答案】(1)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 (3)有;西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而自1961年开始英国开始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并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拒绝加入到积极加入。依据题干“到60年代,英国对欧共体的出口贸易增加幅度较大,加强了英国对欧共体的依赖。面对严峻的现实,1969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考虑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遂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对此,英国表示调整外交政策,放弃英美特殊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对欧共体的经济依赖加大,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英国放弃英美特殊关系。 (2)依据题干“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的不断发酵,”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英国一直存在“脱欧”的声音;近年来随着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问题。依据题干“2016年6月英国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显的阻滞。”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产生了明

英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

2007年5月阿拉伯世界研究 May , 2007 第3期Arab World Studies No. 3. 安全研究 英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 王业昭 摘 要:自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英国通过对美国采取追随外交,在历次伊拉克危机中扮演着和美同样重要的角色。本文试以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伊战后重建为研究个案,对英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追随外交进行了梳理,认为其传统的“三环外交”在后冷战时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将英美“特殊关系”置于三环之首,且对美的追随外交愈演愈烈。 关 键 词:伊拉克问题;英国外交;追随外交 作者简介:王业昭,硕士,皖西学院外语系助教(安徽六安 237012)。 文章编号:1673-5161(2007)03-0049-07 中图分类号:D371 文献标识码:A 伊拉克战争结束已四年,但伊政局仍动荡不安,战争发动者美国深陷恐怖泥潭,小布什政府对伊政策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和批评。众所周知,英国是美国伊拉克政策坚定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但随着英军在伊军费和伤亡人数的增加,英国内要求从伊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迫于压力,布莱尔首相于2007年2月21日公布了从伊部分撤军的计划。一些分析家据此认为伊拉克问题可能是英美关系的分水岭,英美“特殊关系”已出现裂痕,英国已开始改变外交上的追随美国政策。其实早在冷战结束时,一些英美学者就对英国的追随外交提出过质疑,认为既然两极对抗格局已消失,来自苏联的威胁也已消除,在后冷战时代保持英美“特殊关系”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英国应放弃对这种特殊关系的追求,把外交重心移向欧洲大陆。英国学者克里斯多夫·库克甚至断言:“老布什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位把英国视为亲密伙伴的美国总统。”[1]411 后冷战时期的英美“特殊关系”是否真如上述所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冷战后,在历次国际重大事件中英国始终紧密追随美国,不但没有弱化此种关系,反而对其传统的“三环外交”①进行了调整,将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置于新“三环外交”之首。英国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伊战后重建中的外交政策使得这种调整与转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海湾战争:英对美亦步亦趋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当日占领了科全境。国际社会对伊拉克入侵①“” 三环外交是1948年丘吉尔在英国保守党年会上提出的,他宣称二战后英国的外交存在着三大环:第—个环是英联邦、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英美在内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从丘吉尔的“三环外交”中可以看出,他并未将英美“特殊关系”置于首位。参见Robert James, Winston S. Churchill: His Complete Speeches,1897-1963, V ol.8, NY: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1974. 49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

孤立主义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一般是指英国不在和平时期同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其基本要旨是保持充分的行动自由,以避免受事前盟约的束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保持英国的霸权地位。尽管孤立主义思想或主张在当今英国的对外政策中已经不占支配地位,但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它曾指导甚至主导了英国的对外政策。对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英国的孤立主义(也曾被冠以“光辉孤立”之名,1896年1月,财政部长福斯特在议院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演说时第一次用了该词)外交思想源于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均势理论。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权力大致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大致相等的权力。均势外交思想古已有之。可以说,英国的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源于均势外交思想,是英国为维持利己的国际环境和秩序而推行大陆均势的必要手段。英国作为独处一隅的岛国和殖民地大国,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其是有利的。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大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洲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步强大和其海上霸权地位的确立,在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中采取孤立政策,既可避免卷入列强间的冲突以保持行动自由,又可避免对欧洲其他国家承担不必要的保障义务,还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这决定了英国当时对欧洲采取孤立手段以维持均势具有必然性。英国是在实力强大的基础上实行孤立主义的,英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及随之引起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是其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产生的物质前提,使英国具备了孤立的实力。英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产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客观前提。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具有地缘战略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英国的国家利益是催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国内动力和决定性因素。通常认为,1902年的英日同盟协定的签订即标志着孤立主义政策的结束。但实际上英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表面上已经寿终正寝,但其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均势外交传统未变,其孤立主义的外交思想仍然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仍继续影响着英国的对外政策。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外推行的绥靖政策实质上是英国传统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继续。英国也为其所推行的孤立政策付出了沉重代价,绥靖政策使英国再次遭受打击,并导致大英帝国的最终衰落。英国孤立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不与他国结盟,孤处一隅而以独善其身为荣,借以保持行动自由。但之所以在施行之初维护了英国的利益、避免英国卷入不必要战争连带维护了整个欧陆相对的和平,是因为英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使其有能力操纵整个局面,有能力利用国家间的矛盾,对其盟友进行军事援助甚至进行直接的武装干涉,可是随着德国等其他新兴力量的崛起,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遭到动摇,其干涉和操纵这个它一手建构的体系的能力也随着经济和军事力量的衰落而下降,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已经无法应付群雄角逐、纷争不断的局面,大英帝国的利益到处经受着空前的压力。“在远东地区,俄国扩张速度的加剧,法俄同盟的建立以及德国介入远东事务等事件的发生。俄、德、法三国势力的联合使英国在列强对远东的争夺中处于劣势。“光辉孤立”政策听起来虽然情感上让人满意,但却不是一项长久之计,到最后只好无奈于放弃 而与英国这个有着长久历史的国家不同,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力量,其深为人知的孤立主义却有着相对更长的形成过程和超越制度层面的意义。因而我们可以说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政策的特点在于政治上不介入国际权力之争,贸易上积极进行海外拓展,从而为自身的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但由于欧洲均势破坏,阻止德国称霸世界攻势的需要加之美国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 英美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英美语言差异 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 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 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 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 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浅析21世纪初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现状_特点及启示

·当代世界· 浅析21世纪初 美国多元文化外交的现状、特点及启示 翟雪松1,王光照2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综观整个美国外交史,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贯穿于美国历史始终。美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手法和核心架构体系均与其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特征密不可分。21世纪初,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其文化外交在实施主体、手段和目的等方面也产生了多元化的轨迹。这种多元的文化外交模式对当今国际交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研究美国的多元文化外交,不仅是站在其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美国21世纪初的外交政策和理念。更重要的是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探索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外交的前沿。这无疑对于健全我国文化安全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的文化外交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文化外交;美国;多元文化;文化殖民 中图分类号:D8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08)08-0087-05 综观整个美国外交史,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特征贯穿于美国历史始终。美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手法和核心架构体系均与其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特征密不可分。考察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战后美国移民结构的变化到20世纪60-70年代民权运动的高涨再到20世纪末席卷全球的信息产业爆发,每一次的社会文化调整和对外活动都有可能形成多元文化中的新元素。美国的多元文化外交机制就一直在这种不断兼容中调整、形成。当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被提及时,很多学者称之为“文化革命”的开端,认为它既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21世纪初,布什政府在延续上届政府文化外交政策的同时,加大了文化外交深度和广度的探究与实践。特别是“9·11”和美伊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多元文化外交在这一时期异常活跃。文化外交已经成为继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之后的新的外交形式。 一、文化外交的定义 “文化外交”一词最早见诸于1934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即“英国议会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外交手段,就是致力于海外英语教学。”[1]这个概念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后来美国外交史学 收稿日期:2008-05-25 作者简介:翟雪松,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硕士生,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 王光照,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英美特殊关系

<著者>=姚雷 <中文文摘>=本文主要用国家利益的概念,从考察英美“特殊关系"的历史发展入手,揭示了“特殊关系”的实质,论证了“特殊关系”并非国际关系领域里一个永恒的特征,从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利益是决定一国对外行为的最基本动因,国家实力则是实现其对外目标,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 全文包括:导言、正文、结论等。导言考释了“特殊关系”的概念,指出其历史特征是战时联盟的产物,其本质特征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特定利益的产物。 正文由三章组成,主要内容如下: 1、二战结束直到五十年代中期,“特殊关系"的现实表现是竞争与合作并存。 “特殊关系”是不平等双方的结合,美国是战后两极体制下的一极,英国是充满大国意识并企图维持大国地位的二流国家。战时联盟的友谊,美国对欧洲的战略设计及其世界战略目标的需求,英国残存的世界影响及其恢复本身地位的远景规划,共同的西方价值体系,促使“特殊关系”在这一时期程度不同的表现在许多领域。然而,对利益筛取的不同及国家实力的差异又使“特殊关系”始终与竞争相伴。本文主要从经济、军事安全和战略协调及区域选择上展示了这种合作与竞争关系。 伴随着世界政治力量的不断整合,英美双方利益追求和国家实力的变化,“特殊关系”在沿着合作的基线走了一程后,最终在一方国家实力膨胀、一方实力急剧衰微,于利益和目标不一致时破裂。苏伊士危机印证了这一点。 2、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特殊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淡化。 多极格局最终成为这一时期国际政治的特征,美国意识到了自身实力的相对衰落,用灵活的手段,标以缓和的形式替代咄咄逼人的遏制模式,谋求不变的全球利益。与欧洲建立了新的伙伴关系,强调美欧日的合作。英国也最终意识到其可悲的二流地位,毅然转向欧洲。这就意味着英国的利益选择在欧洲,其为美国担负世界义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英国沦为欧洲一员,丧失了在欧美矛盾中灵活选择的余地;增强了英国地位,继续发挥欧美之间桥梁的作用。表明维系英美“特殊关系”的利益共同点进一步受到局限,甚至基本只体现在防御合作上。伴随着利益选择的限制,“特殊关系”在这一经历了麦克米伦时代的修补,威尔逊时代的过渡和希思时代的“自然关系”三次演变。 3、撒切尔时代是“特殊关系”重新升温的时代。 八十、九十年代的英美关系在部分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秉承了历史上双边关系较为密切的传统,加之里根、撒切尔夫人作为国际政治中的特殊个人对于协调国家间相互关系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使本已“自然"的关系重新“特殊”起来,“特殊关系”在这一时期具体表现为“非凡的联盟”。 冷战结束使得以遏制苏联为部分存在基础的“特殊关系"失去了目标,类似里根与撒切尔夫人般亲密的关系在新一代领导实之间未能形成。“特殊关系"的实质内容在进一步被削弱。 结论部分对“特就关系"做出了战略定位:(1)区域选择重点在欧洲;(2)并非国际关系领域里一个永久的特征。并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前瞻性地透析了“特殊关系”的未来发展轨迹;发展道路不会平坦,受制于利益的调控,竞争仍然存在,但主线是合作。 本文最后尝试印证这样一个主题:国家间的相互关系是各自国家利益的根本反映,国家实力是实现其国家利益、对外目标的手段。没有永久的盟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利益是永久的和不变的。 <英文文摘>=The dissertation systemically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from the view of national interest. It reveals the nature of the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 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招生33人,其中拟招收直博生3人,本校硕博连读生16人。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专业。应试生复试权重为30%。 二、招生专业及人数 系所名称历史学系 招生总数33 系所说明其中拟招收直博生3人,本校硕博连读生16人。应试生复试权重为30%。 招生专业:世界史(060300) 研究方向指导教师考试科目备注 06.美国史(含美国外交史)①英语②世界近现代史③美国史 三、导师介绍 北京大学在招生目录中并没有提供导师名单。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解析:考博如果能够提前联系导师的话,不论是在备考信息的获取,还是在复试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经过这些年的积淀可以协助学员考生联系以上导师。 四、参考书目(推荐)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捌九叁,二肆壹,二二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北京大学考博英语复习指导 北京大学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整体难度介于六级和老托福之间,对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注重对形近字、意近词和固定搭配以及语法的考察。做阅读理解一定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翻译这一个题型很容易丢分,要想得高分,每一天都要遵循“八步法”练习三个句子。作文对于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要做到“厚重、灵动和美观”,复习资料建议使用育明教育考博分校编写的《考博英语一本通》。每年有大批的同学英语单科受限,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考生,建议大家早做准备。(考博资料获取、辅导课程可咨询叩叩:893.241.226)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高效作业:单元过关检测(五)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

单元过关检测(五) (建议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扬州模拟)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那些正在竭力维护自由和独立的毗邻民族,很快就会为之气馁,还可能陷于失败。”他的目的是() A.改变美欧结盟的外交政策 B.展示美国急剧膨胀的实力 C.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 D.反对苏联组织军事同盟 解析:选C。从材料“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故C项正确。 2.(2020·南京诊断)下表反映的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的主要内容是“冷战”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解析:选B。根据表格可知,有的学者认为“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期间,还有学者认为“冷战”是美苏主导下的多国参与的政治斗争,由此可推知“冷战”是多种因素推动形成的,B项正确。 3.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联邦德国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据此推知,二战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美苏“冷战”对峙加剧 解析:选D。题干反映的主要是恢复德国的经济,将之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这说明美苏“冷战”对峙加剧,故选D项;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贸易保护主义,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调的是世界货币、金融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4.(2020·常州一模)1957年苏联《真理报》称:“人造地球卫星将打开星际旅行之门,很显然,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他们使人类之梦想成真。”当年苏联先于美国发射人造卫星。这说明() A.苏联国家制度适应时代发展 B.改革使苏联经济追赶上美国 C.国家利益之争影响科学技术 D.社会主义阵营实力不断提升 解析:选C。1957年属于美苏冷战时期,苏联先于美国发射卫星,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维护其国家利益,这说明国家利益之争影响科学技术,故选C项。 5.(2020·石家庄二模)图一和图二分别为1956年和1970年欧洲冷战示意图。

Unit 8 British Foreign Relations (英国的外交关系)

Unit 8 British Foreign Relations (英国的外交关系) 一、本单元重点内容 1. Active in setting up the United Nations (积极推进联合国的成立) 2. Foreign policy influenced by its history and geopolitical traits (受其历史和地缘政治影响的外交政策) 3. Long-term physical separation from the European continent (长期与欧洲大陆隔绝) 4. The involvement of the Foreign and Common wealth Office (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的参与) 5. The Treasury (财政部) 6. The permanent member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英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7. The member of the European Union (欧盟成员国之一) 8. The member of the Commonwealth (英联邦的成员国) 9.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10. The presence of superpower bases in Britain (在英国存在超级大国的军事基地) 11. Its participation in NATO [积极参与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活动] 二、本单元重、难点辅导 1. the British empire and its end The Britain used to rule 1/3 of the globe and thus became a great empire in the world. After the WWII, the British empire began to decline as more and more former colonies declared their political independence. Throughout the next few decades, the process of decolonization continued, though sometimes the process was full of violence. The end of the great British empire was inevitable. Today the age of British imperialism is gone. But the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s still influenced by Britain’s imperial past. An d because it had a strong military power and prestige, it had a big influence on the postwar international order. (*Some former colonies—Australia and Canada— still looked to Britain as the center of their political and cultural world.) 2. the foundations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 The contemporary foreign policy of the UK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its imperial history and also by its geopolitical traits(地缘政治特点). 1)As Britain lost its empire so recently, British policy-makers frequently forget that Britain is not as influential as it used to be in world affairs. 2)Another decisive influence upon the way Britain handles its external affairs is geopolitical. As Britain is an island, it has created a sense of isolation in its subjects, which results in Britain’s schizophrenic(精神分裂的,反复无常的) attitude to Europe. (But Britain’s physical isolation has long been redu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irlines and more recently by the opening of the Channel Tunnel, which links Britain to continental Europe) 当代英国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其帝国主义历史和地缘政治特点的影响。由于英国失去其帝权的时间还不长,英国的决策者们经常会忘记英国在世界事务中已经不如从前那样有

英美英语差异

英美英语差异 简介 英语(BE):British English 美语(AE):American English 美音(GA):General American 标准英音(RP):Received Pronunciation s 英英使用人数为10亿,美英2.5亿; 使用英英的国家:英联邦国家,也就是被英国殖民过的一些国家。主要是澳洲、非洲、新西兰、加拿大、爱尔兰一些国家以及南亚地区(印度、巴基斯坦、香港、新加坡); 学习英英的国家:葡萄牙,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澳大利亚,瑞士,挪威,瑞典,芬兰,希腊等全欧州及全非州地区,日本(60%),中国(香港影响),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大部份亚洲国家,70%南美州国家等; 使用美英的国家:美国、菲律宾;

学习美英的国家:中国(20%),日本(30%),韩国,南美洲33%等; 英英地位较高且较正式,但流行度不如美英,二者最大的差异在于“发音”和“字母”。 综合部分 习惯用法 American British 公寓apartment / flat 洗手间bathroom / restroom toilet 罐头can / tin 罐头食物canned goods/tinned goods 糖果candy / sweets 洋芋片chips / crisps 饼干cookie/biscuit 玉米corn/ maize 对方付费电话collect call /reverse charge call 婴儿床crib /cot 尿布diaper /nappy 电梯elevator/ lift 橡皮擦eraser /rubber 一楼first floor /ground floor (所以,英国的first floor指二楼)

美国外交史论文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19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对华交涉时处处追随英国的炮舰政策,奉行“搭便车”外交,以分取一杯羹;19世纪60年代,美国联合英、法等强国为进一步维护和扩大在华特权,由蒲安臣推行“合作”政策;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和大陆铁路的完工,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美国开始实行排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单独提出对华“门户开放”,初步体现了美国对华外交的独立姿态。 关键词:“搭便车”外交“合作”政策排华政策“门户开放” 学术界对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阶段,尤其是对排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就显得有点单薄,本文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9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搭便车”外交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美国开始实行以侵略为特征的不对等外交。鉴于美国生存在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圈内,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英国抗衡;又正忙于开展西进运动和向拉丁美洲扩张势力,而美国在华商业利益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分量很小,没有必要像英、法那样在中国咄咄逼人。因此,美国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外交的“和平”旗号“选择追随英国的办法,借英国的实力达到自己的目标。狮子一吼,猎物到手;豺狼微笑,拾起骨头①”,奉行被欧洲国家极为不屑一顾的“搭便车”外交,来谋求在华利益,这是美国在当时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方式。 英国以炮舰外交打开中国大门后,美国权衡利弊,在其“还是强国中一个不发达的弱国,即使有在东亚施展政治和军事权威的愿望,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②”的情况下,决定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强迫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恶例,美国不再无动于衷。12月30日,美国总统泰勒在国会咨文中的提议“国会拨出专款、遣使团来华、要求通商权利、处理外交事务和保护在华侨民③”就被国会采纳,总统任命凯莱布·顾盛为赴华专使。1843年5月8日国务卿丹涅尔·韦伯斯特训令顾盛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政策的“和平”旗号,步英国后尘,力争与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获得在华特权。而在中国,清廷“天朝上国”的信念受到致命挑战,为阻止顾盛使团北上,于1844年7月3号,以《南京条约》为蓝本,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援引英国在华特权,获得最惠国待遇,成为其此后共享条约体系的法定依据。因此,顾盛曾趾高气扬地宣称“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了《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打开得更宽阔了④”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美国首次搭英国便车的外交方略大获全胜,以损害中国利益为条件,美国在“中美望厦条约中,初次披上了几件帝国主义的衣着⑤”就充分体现了其侵略性质,美国伪装和平的假面具被拆穿,美国人在中国的“美好”形象大打折扣,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成为近代中美不对等外交史的开端。 在鸦片战争中,美国靠拾英国人的牙慧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这在外交界一直为西方国家所不齿,“美国作为一个伙伴跟在英国的后面,泰然自若地分沾了英国在中国的侵略特权⑥”就是明证。但此时美国对华的外交决策是正确的,它不仅适应了国内外形势,而且很明智地借用英国的强大的实力,为美国在华争得了切合自身实际的条约权利,为其以后对华外交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欧洲新轴心与英美特殊关系概要

欧洲新轴心与英美特殊关系 英国新首相布朗就任后打破惯例,首次出访的是德法,而不是美国,被认为是英法德力图构建欧洲新轴心的标志。虽然这次访问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我们还不能因此得出英法德三国新轴心已经建立的结论,但仔细分析近年来三国内外政策的变化和大国格局的演变,还是能感受到欧洲新轴心的轮廓在逐步浮现。 建立三国轴心的前奏 伊拉克战争前后,在施罗德、希拉克、普京“三巨头”推动下,欧洲形成了事实上的法德俄战略轴心,与“两布情结”下的英美特殊关系形成了对立。从2005年默克尔取代施罗德开始,法德俄轴心已经荡然无存。随着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布朗先后上台,新“三巨头”开始掌舵欧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英法德关系能否改善并进而建立欧洲新轴心的猜测。 在上半年默克尔担当欧盟轮值主席期间,三国共同推动完成了两件大事,表明了三国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 一是今年春季,三国积极推动欧盟峰会通过了关于“三个20%”的大气减排目标,而且还步调一致地在八国峰会上劝说美日等国通过了关于同意考虑在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一半的建议。这说明,三国在气候变化、环保、对非援助、全球减贫等诸多全球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 第二件事情是6月三国共同推动通过了简化版的欧盟条约,激活了几乎胎死腹中的欧盟宪章条约,推动欧盟一体化进程继续前进。这说明三国在推动处于十字路口的欧盟内部改革和加强欧盟团结方面具有共同关切。 前几年,英法德一直没能建立真正的欧洲新轴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国在伊拉克问题和对美关系上存在严重分歧。但今天,我们都可以看到,有些因素冲击着英美特殊关系。 布莱尔过于亲美和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激起民愤,其在位时期的经济成就也最终未能挽救其下台的命运。布朗为在下次大选中保住“相印”,必须重塑形象,回应国内日益上升的反美情绪,适当与美拉开距离。 布朗上台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美英特殊关系已经出现裂痕。布朗新内阁中许多成员对美都不太感冒。布朗新外交国务大臣在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毫不含糊地称,英国的外交政策应超越“英美特殊关系”。而作为布朗的密友、新任国际开发大臣亚历山大则在美国外交学会发表演讲时,公开批评美国的大棒政策和单边主义。这恐怕不是这些大臣个人观点的发泄,而是布朗内阁调整对美政策前的一种“试探”和“风向”。

_三环外交_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_张瑾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tal N ormal University  2004年增刊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三环外交”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 张 瑾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9) 摘 要: 本文从“三环外交”和英美特殊关系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入手,介绍战后 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在经济领域、联合抗苏以及建立西方国家联盟等方面的表现。英美特殊关系成为“三环外交”基石的原因,是英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双方的亲密合作,联合起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蔓延的共同渴望以及战后英国实力下降等等。英国将英美特殊关系作为“三环外交”的基石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战后初期英美关系中也存在着矛盾。 关键词: “三环外交”;英国;美国;英美特殊关系;丘吉尔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4)增刊-0139-05 收稿日期:2004-06-10 作者简介:张瑾(198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①Alex May ,Britain and Europe since 1945,London and New Y ork ,1999,p.91 “三环外交”是丘吉尔为二战后的英国构想出 来的外交战略基本原则,对战后英国外交政策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试从战后初期英美特殊关系入手来探讨“三环外交”政策。 一、“三环外交”、英美特殊关系的 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由旧格局向新格局转化,各种国际力量分化组合,形成新的力量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既是英国光荣的顶点,又是它衰落的新起点。英国政治家丘吉尔为恢复大英帝国昔日的荣耀,在被动中争取最大限度的主动,在1948年10月9日的保守党年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三环外交”政策。他指出:“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环:英帝国、英语世界和联合起来的欧洲。你们可以看到,我们是在这三环每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国家。事实 上,我们正处在三环的连接点上。”① 这一政策可以概括为三个大圆环,即同时兼顾英国与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系。在三个大圆环 中,英国是在三环的每个环内都有份的唯一国家, 位于三个圆环的相交点。 “三环外交”是战后英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英国目前外交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丘吉尔构想“三环外交”政策的目的不外乎如下几点:其一,力图通过建立英美“特殊关系”,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继续维持自己世界大国的形象;其二,稳定和控制住殖民地这个阵脚,利用英联邦来维系殖民利益;其三,利用联合起来的欧洲,与美苏相抗衡,进而主宰欧洲。总之,力图使英国处在“三环”的中心,从而再现昔日大英帝国在世界上的强国地位。 英美特殊关系是三环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英国深知,仅仅依靠自己和西欧联合起来的力量,预防德国的东山再起尚可,但要应付来自苏联的强大挑战则不堪其任。只有将美国的力量与英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使“三环外交”真正奏效,可以说英美特殊关系是“三环外交”的支柱。 其实早在1935年,当时的英国首相鲍尔温就在艾伯特大厅演说中展望了英美联合的前景:“我 9 31

论文作业之美国外交史

从热内事件看联邦政府初期的对外政策 百度mmxxyy01原创,欢迎转载 摘要:随着1782年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打败英国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合众国开始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加入了国际外交舞台,实行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1789年美国的盟友法国国内爆发了大革命,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得不进行一番调整。而此时新到法国驻美公使热内对美国的外交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美国从倾向于法国开始转入恪守严格的中立,并且对以后也影响深远。 关键词:联邦政府外交政策热内 美国和法国的友谊是有较长的历史的。美国的独立战争得到了法国的大力援助。虽然在战争初期法国出于对战争形势的判断不明而一直按兵不动,但随着萨拉托加大捷,法国人认识到可以凭借美国的力量打击英国来一雪七年战争战败的耻辱后,便开始大力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派遣海军封锁海岸,同英国舰队交战,破坏了英国的增兵计划,并且派遣了地面部队直接参战,多次同美国军队并肩作战。法国的加入还引来了很多同样对英国不满的国家的支持。西班牙、荷兰等国相继派出海军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同时其它国家建立了对英国有敌视性质的武装中立组织。可以说,法国为美国的独立不但直接援助,而且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也使得美国人对法国一直充满好感,他们在独立后同法国签订了长期的盟约,并且美国承诺用武力保卫法国的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从大革命的一开始,它便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切关注。法国于1793年对英宣战。由于英国同美国的经济联系较大,统治阶级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直采取的亲英政策。但美国人民的感情还是在法国一边者占大多数。并且如前面所说美法之间有同盟条约,美国有保护法国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义务。而此时,新任法国驻美公使热内已经在赴美途中了。如何对待法国大革命引发的英法冲突,如何接待新任法国公使成了重要问题。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得不做出重要抉择。

英美特殊关系的成因及其调整

摘要英美两国在文化方面同宗同源,二战结束后,英美两国形成了“特殊关系”。“特殊关系”的形成与两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深刻变化密切相关,而且很大程度上是英国政治家刻意追求的产物。这种“特殊关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两国带来了实质性的收益,但双方实力的失衡,使得双方在“特殊关系”中的地位严重不对等,内含的不稳定性始终存在。冷战后,随着英国对国际局势和“特殊关系”认识的深化,英美“特殊关系”名存实亡的特点日益明朗,正常化必然未来两国关系的走向。 关键词英国外交英美关系正常化 作者简介:王慧鑫,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外交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143-02 1946年,丘吉尔在“铁幕演说”中首次提出英美“特殊关系”,迄今已存在了70年之久,期间虽有波折,但始终是英美政策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向东移,对英关系早已不再是美国最为关注的事;对此,英国也审时度势,对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在外交中努力加强自主性,降低对“英美特殊关系”的重视度,尽管某些重大国际事务上英美还存在相互借重的态势,但是双方分歧日益明显化,恢复正常化是未来双边关系的走向。 一、英美特殊关系的形成原因 (一)同宗同源的文化基础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北美洲这块大陆最先迎来的便是来自欧洲的外来移民,特别是为追求自由,摆脱宗教迫害的英格兰等地的清教徒,这些移民奠定了美国的模型。随着移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美洲大陆形成了以英语为基础,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背景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 尽管那个时期双方矛盾不断,但美洲大陆在文化、政治和法律等方面都继承了传统欧洲的做法,文化的同源性使得英美关系在民族心理上的认同感更强,历史和语言上也有亲近感,人民之间往来不断。 (二)二战提供了建立“特殊关系”的契机 “同盟往往会在存在冲突或冲突威胁的国际环境中形成。”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在二战期间得到了重塑,这个时期的美国,开始放弃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走向国际主义,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促使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二战时期的美国充当了“民主国家兵工厂”角色,并没有过多参与到战争中,除了后来参与战争促进二战胜利之外,美国大多时候都转战后台,通过向西方国家给予物质资源赢得了西方国家的认可和赞许。英国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了美国的强大实力,为英美特殊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机遇。 (三)英国政治家刻意追求 英美“特殊关系”的建立,离不开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时的努力。英国二战时期实力越发下降,丘吉尔也正是基于国家的实力下降实际,认识到了美国对于英国发展壮大的帮助前景。正是出于这种思想,丘吉尔在战时有意识地与罗斯福总统建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在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会议上,与罗斯福密切合作,为构筑世界新秩序做出了贡献。也向外界传达了“英美具有特殊关系”的信号,甚至于流传一种说法“英国人是通过美国而领导世界,看美国人明天做了什么,先看英国人今天说了什么”。 丘吉尔在二战后为了继续保持英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和昔日荣耀而于1948年10月在保守党年会上正式提出“三环外交”的方针:即以英帝国和英联邦为第一环,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世界,主要是英美特殊关系是第二环,欧洲联合是第三环。建立并保持英美“特殊关系”是三环外交的基础,足以见英国对双边关系的重视。 二、英美特殊关系的变化与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