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地资源管理学教案

土地资源管理学教案

土地资源管理学教案
土地资源管理学教案

教师教案(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课程名称:土地资源管理

授课学时:48

授课班级:2014120301 2014120302 2014120303 任课教师:冯先宁

教师职称:讲师

教师所在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时间:5学时

教学内容: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的属性;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深入了解各类土地的不同性质、功能和属性,较为全面的熟悉和把握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概况,重点理解和把握土地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和权籍属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土地、土壤、土地资源、国土的概念甄别及其辨析;土地和土地资源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以及权籍属性。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土地资源学的特征、国内外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比较。

解决办法:采取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的方式,通过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深入了解各类土地的不同性质、功能和属性,较为全面的熟悉和把握土地资源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土地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和权籍属性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土地、土壤、土地资源、国土的

概念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要借助形象比喻和课件进行反复甄别和辨析。

三、教学设计

参见PPT

四、作业

1、辨析土地、土地资源、国土、土壤的涵义

2、思考土地或土地资源的属性

3、怎样理解土地资源(管理)学这门课程或学科?

五、参考资料

1、《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卢新海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土地行政学》,李元、吕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中国土地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宋敏、陈延贵、刘丽军著,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8年1版

4、中国土地资源网、国土资源部相关网站资料

六、教学后记

通过本章教学和讨论,学生们对土地、土壤、土地资源、国土的概念甄别及其辨析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土地和土地资源的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以及权籍属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求知欲和兴趣。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时间:5学时

教学内容: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以及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光照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风力资源等气候组成要素;熟悉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地表物质等对土地资源的制约和影响;理解地表水、地下水等水文组成要素对农用土地资源的影响;掌握植被要素对土地资源性质和利用的影响、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土壤性状对土地利用的制约和作用;同时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类对土地资源伦理、感知与困惑;理解各种土地产权制度及利用功能属性、土地资源的价值和价格、土地资源价值与价格的背离与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关系和条件;掌握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制约和影响、城市化进程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土壤

组成要素;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人地关系及发展;土地产权制度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土地资源产权种类与利用以及土地资源价值,包括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附加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三个方面。

教学难点: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此外,土地资源价格,包括土地资源价格的影响因素、土地资源价格计算以及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解决办法:通过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重点掌握气候组成要素,熟悉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地表物质等对土地资源的制约和影响;尤其是水文组成要素、植被要素、土壤圈、土壤性状对土地资源性质和利用的影响以及制约作用等难点内容要反复强调;加强对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与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内容加以深化理解,突出强调土地资源的需求、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功能、土地资源利用的内涵式提升、集约化方向发展的方式,借助PPT等现代教学方法对本章重点和难点加以演示、区别。

三、教学设计

参见PPT

四、作业

1、影响土地资源质量的气候学因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2、土壤条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取决于哪几个方面?

3、如何理解土地资源的价值构成和价格组成?

4、怎样理解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

5、思考土地产权的种类及其配置效率。

五、参考资料

1、《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卢新海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土地行政学》,李元、吕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要求学生参看中国土地资源网、国土资源部相关网站资料

六、教学后记

通过本章教学和讨论,学生们对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等相关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同时发现学生们对土地资源价格,包括土地资源价格的影响因素、土地资源价格计算和对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以及人类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作用、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等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有一定难度,需进一步强化学习讨论。

第三章土地类型及土地资源分类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内容: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和发展,包括:土地类型及其划分、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区域土地类型的结构、土地类型的演替、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等五个方面。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级、分类方法,掌握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等分布规律,理解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类型演替类别、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土地类型的概念及土地分级、分类,包括土地分级系统

、土地分类的步骤与方法;土地类型演替的涵义和类别,包括时间与空间演替、自然与人为演替、正向与逆向演替三个方面

教学难点:一是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方面;二是区域土地类型的结构,包括结构的类别和区域土地类型结构的定量分析。

解决办法:通过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较为全面的了解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与命名等基本知识点和概念,借助形象比喻及举例方式着重对土地类型的概念及土地分级、分类,包括土地分级系统、土地分类的步骤与方法;土地类型演替的涵义和类别,包括时间与空间演替、自然与人为演替、正向与逆向演替三个方面教学重点进行突出强调;尤其是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区域土地类型的结构和结构的定量分析等教学难点要借助语言、手势、PPT等手段加以克服。

三、教学设计

参看PPT

四、作业

1、研究土地类型有何理论和实际意义?

2、土地类型结构及演替与人类活动有何关系?

3、怎样划分土地资源类型?

五、参考资料

1、《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卢新海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中国土地资源网、国土资源部相关网站资料

六、教学后记

通过本章教学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土地资源的分级、分类方法,基本掌握了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等分布规律,并对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类型演替类别、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有了较好的理解,同学讨论思维活跃。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内容: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土地资源构成要素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现代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调查中工作准备、外业调绘、内业工作和检查验收等一般程序,熟悉土地位置、气

候要素、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资源、植被要素、土地类型等方面要素调查,重点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掌握土地利用动态性监测,学会现代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包括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等方面;土地资源构成要素调查,包括位置、气候、地形与地貌、水资源、土壤、植被、土地类型、利用现状等调查。

教学难点:现代技术在调查中的应用,一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涉及信息源选择、图像解释、精准度分析等内容;二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涉及绘图精度、数据源提供等内容;三是3S集成的应用。

解决办法:通过案例分析、提问与讨论结合方式,借助文科实验室平台,采取实地调查学习的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法外请国土局工作人员或测绘局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或教室现场指导,让学生掌握仪器的操作使用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熟悉理解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监测内容、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结果的应用,尤其是要要求学生领会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3S集成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设计

参看PPT

四、作业

1.辨析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异同

2.理解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及成果

3.了解和熟悉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3S集成的

原理和应用

五、参考资料

1、《土地行政学》,李元、吕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中国土地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宋敏、陈延贵、刘丽军著,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8年1版

六、教学后记

通过本章教学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现代技术在调查中的应用,包括遥感技术的应用,涉及信息源选择、图像解释、精准度分析等内容;同时理解了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涉及绘图精度、数据源提供等内容;此外,对3S集成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讨论兴趣较高,想象力丰富。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授课时间:4学时

课程内容:土地资源评价,包括土地资源评价概述、美国土地潜力评价、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方面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

课程要求: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评价的涵义、意义、原则、依据、类型、指标确定、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理解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工

作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和程序,掌握农用地分等定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评价,包括土地资源评价的涵义、评价的意义、评价的原则、评价的依据、评价的类型、评价因素的选择、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的方法、评价的程序等内容

教学难点:土地经济评价,涉及评价的目的意义、评价的一般步骤、项目经济评价、项目评价指标等内容。

解决办法:通过课堂讲授、提问与讨论结合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毛利分析法、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法等评价方法,学会农用地分等定级,掌握修正法、因素法、样地法这三种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加深和补充有关城市土地资源评价的内容。

三、教学设计

参看PPT

四、作业

1.土地资源评价的涵义和依据是什么?

2.什么是土地经济评价?内容有哪些?

3.怎样理解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五、参考资料

参看有关中国城市网、国土资源管理等相关杂志。

六、教学后记

第六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授课时间:3学时

教学内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包括承载力涵义及其研究意义、历史回顾、研究方法、生产潜力估算、计算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设问、分组讨论结合。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设问和分组讨论,让学生全面理解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目的、意义,了解国外和国内承载力研究的历史进展情况,学会正确的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层次、估算措施、计算方法以及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关系,尤其是计算标准、概算方法、统计方式,正确理解和把握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概况,涉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外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掌握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包括农业生态区法及步骤、农业生态区法特点及问题。

教学难点:一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估算,分为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层次(包括: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农业生产潜力)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含机理型模型、统计型模型、混合型模型)两部分;二是人口承载力测算(含测算方式、计算标准、概算方法、统计方法)。

解决办法:通过课堂设问、分组讨论结合等方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目的、意义,了解国外和国内承载力研究的历史进展情况,学会正确的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层次、估算措施、计算方法以及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关系,尤其是计算标准、概算方法、统计方式等难点问题要反复强调;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对于个别理解有难度的学生,采取分别辅导和个别指导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领会。

三、教学设计

参看PPT

四、作业

1.如何理解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五、参考资料

1、《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卢新海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土地行政学》,李元、吕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中国土地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宋敏、陈延贵、刘丽军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版

六、教学后记

第七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土地资源利用的实质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它随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由土地资源利用表现为人与土地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土地资源利用经历了由原始型、自给型、商品型到可持续发展型的发展过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人与土地关系的重要观念转变,也是逐步取得的社会目标。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应依据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进行有关模式设计,通过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可持续土地利用平价和模式设计、土地利用规划等步骤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综合效益最优的目标。随着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系统日益深入的影响和干扰,全球变化研究成为当今世界一个重大的课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地利用系统分析(1学时)了解

第二节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1学时)掌握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设计(2学时)掌握

第四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2学时)掌握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产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可承受性原则

2、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在土地利用决策中的应用

3、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管理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

(二)解决办法

结合案例与视频短片讲解

三、教学设计(如何讲授本章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的设计、构思)

1、从土地利用的阶段入手,分析人类土地利用的阶段及特征,对比记忆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特点

2、结合案例详细讲述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可行性与可承受性)

3、结合成都市、武汉市、柳州市等地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成果资料,详细讲述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以及其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

4、结合视频与课堂讨论,学习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四、作业

1、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的涵义是什么?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原则是什么?

3、什么是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它分为哪些主要步骤?

4、持续土地利用评价与土地适应性评价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5、试述国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概况和新近进展?

五、参考资料

1、《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卢新海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土地行政学》,李元、吕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中国土地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宋敏、陈延贵、刘丽军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版

4、土地管理学总论,陆红生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2版

5、中国土地资源网、国土资源部相关网站资料

六、教学后记

第八章土地资源保护与整治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土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是针对由于人类经济发展致使土地的非农业利用日益增加、土地污染和土地资源逐渐退化等

而采取的措施。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利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利用系统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土地生态设计的内涵、原则和方法。土地退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包含类型及其对应治理措施。土地开发、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的概念、工程技术措施以及标准。掌握基本农田的概念、战略意义以及保护管理措施。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地生态系统(1学时)了解

第二节土地退化与防治(1学时)掌握

第三节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管理(2学时)掌握

第四节土地整理(1学时)掌握

第五节土地复垦(1学时)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土地资源退化的概念及其各种土地资源退化类型和其成因。

2、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3、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的涵义、内容及其作用意义

(二)解决办法

结合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讲解

三、教学设计(如何讲授本章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的设计、构思)

1、从土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入手,结合现实案例,引出土地退化的相关内容,深入剖析土地退化的类型、成因以及治理防治措施

2、总结耕地的历年数量趋势图,分析耕地资源保护的形势严峻性,引出基本农田保护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战略意义,结合国家与地方的政策,分析基本农田保护的措施与政策,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政策的有效性

3、结合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的项目实践与资料,使学生从实际项目中学习其设计原则、标准与意义

四、作业

1、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哪些影响?

2. 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 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那些原则?

4. 土地污染与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有哪些?

5. 试比较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6. 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有那些影响?

7. 我国当前土地复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是什么?

8. 开展土地整理的意义是什么?开展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9、基本农田的概念、战略意义与保护措施?

五、参考资料

1、《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卢新海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土地行政学》,李元、吕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中国土地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宋敏、陈延贵、刘丽军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版

4、土地管理学总论,陆红生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2版

5、中国土地资源网、国土资源部相关网站资料

六、教学后记

第九章区域土地资源开发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土地开发的概念、土地开发的涵义;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土地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区域开发的基本原理;区域开发的原则;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一般理论(1学时)理解

第二节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内涵、形式和原则(1学时)掌握

第三节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2学时)掌握

第四节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2学时)掌握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2、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二)解决办法

结合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讲解

三、教学设计

1、从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经典案例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概念、原则以及模式

2、结合具体收入成本法案例与费用效益分析法案例,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可行性分析的方法。

四、作业

1、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有那些影响?

2、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分析方法对比与应用。

3、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的主要内容。

五、参考资料

1、《城市土地管理与经营》,卢新海编著,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土地行政学》,李元、吕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中国土地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宋敏、陈延贵、刘丽军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版

4、土地管理学总论,陆红生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2版

5、中国土地资源网、国土资源部相关网站资料

六、教学后记

第十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区域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中国土地资源形成于热带条件较好、季风作用强烈、地形起伏大、山丘面积多等自然背景下,人类的长期开发利用对土地资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土地资源具有特定的利用现状与特点;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了中国土地资源中存在众多不合理现象;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利用对策。本章主要使同学们了解并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中国土地资源的土地资源主要类型、中国土地资源的区域特征、西部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以及开发战略。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土地资源的国情分析(0.5学时)了解

第二节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分述(0.5学时)了解

第三节中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析(1学时)理解

第四节我国西部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战略(1学时)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中国土地利用区的划分依据和主要的12个土地利用区。

2、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解决办法

课堂讲授与视频短片学习相结合

三、教学设计

1、结合幻灯、挂图及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特点、存在问题及利用对策。

2、以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特点为例,详细分析这些地区遇到的问题以及地方政府的应对措施,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四、作业

1、中国土地资源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下的?

2、中国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城市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资源利用中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对策是什么?

3、中国未利用土地的种类有哪些?开发利用的策略是什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设计说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教师因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 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依据《标准》,这是一节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一课。本节选用了“自然资源和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标题,表述了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为后面具体学习各种资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有了了 解,为本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我国资源现状,学会简单的数字分析和对比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最新人教版八上地理《土地资源》

初中地理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土地资源》 一、基础达标 1.我国可利用的土地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草地 B、林地 C、耕地 D、建筑用地 2.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C.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3.关于我国耕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A.耕地在我国分布面积非常广,东部和西部都有分布 B.耕地地区地形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 C.耕地可以为我们提供充足的粮食 D.我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4.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的总量少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多地少 5.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确的是() A.为发展粮食生产,随意开垦陡坡 B.为提高草场利用率,随意增加载畜量 C.为发展粮食生产,随意围湖造田 D.为保护土地资源,严把非农业用地关 6.以旱田耕作业为主的农业区是() A.珠江三角洲B.四川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D.华北平原 7.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A.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B.东北和西南 C.长江以南地区

D.西北和华北 二、综合提升 1.读“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完成下题。 (1)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不够齐全 B.人均耕地少,宜垦荒地资源数量充足 C.耕地、林地比重相对偏小 D.土地资源构成比较合理 (2)由于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是() A.提高土地利用率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C.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D.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读漫画图“小草的哀求”,完成下列问题。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漫画中反映的问题,谈谈今后如何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16土地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初步理解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3)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 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特点和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的分布及人与土地的矛盾。 【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小设计师、小评论家、小推测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方法在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三维目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空白中国轮廓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有了这样深刻的感受:高楼多了、道路宽了、厂房多了等等,这些变化,都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那么在同一块土地上应该如何合理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如何,我们共同来探究土地资源。我们先来看一首赞美土地的诗歌: 土地是山川之根, 土地是万物之本, 土地是人类衣食父母, 土地是一切财富之源, 所有的物华天宝都是土生土长, 土地是过去的一切,也是将来的全部 …… 这首诗说明了土地的重要性。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没有土地人类将无法生存。土地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土地呢?我们人类又是如何利用的呢? [讲授新课] (课堂活动)主题——小小规划师 1.提出任务:假如你们小组有一块2000平方米的土地,你们将如何利用它?小组合作设计一块 土地利用图(注意确定图中的图例、比例尺、方向) 2.小组合作讨论:…

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篇一: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土地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第二节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最新土地资源学考研试题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6分) 土地资源——国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结构 二、简答题(每题12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工作有哪些特点?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当你参加工作以后,你将会采用什么措施去保护仅有的耕地? 2、用1—2个实例论述我国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土地资源——土地所有制——土地报酬递减率——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2、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2、分析一下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性。 3、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 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影响因素。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对农业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的影响。 3.土地类型调查的内容。 4.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壤评价的区别。 二、论述题 1.土地整治对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2.土地利用中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第二课时)教案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 麦积区石佛中学:潘灵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数据,说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内型和区域性差异。 3、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看待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难点: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多媒体播放我国几种土地资源类型幻灯片,对上节课简单复习,同时利用图片导入新课——区域差异明显。 二【新课学习】 1、耕地(耕地区域差异一) 【教师指导】同学们拿出地图册,前后排四个人一个小组讨论,打到地图册19页“中国干湿地区划分图”、20页“中国气候类型”、13到14页的“中国地形图”以及课本68页的图3-13“中国耕地分布”小组分工又合作,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第几阶梯? (3)、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那些干湿地区?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土地资源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土地资源 教学目标 1.我国土地资源的总特点.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的问题和以及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土地的用途很广:可以种植粮食、蔬菜瓜果,为人类提供食物;可以栽种树木,为人类提供木材;可以生长牧草,提供放牧牲畜的场所,提供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可以用来建房、筑路等等。 土地对人类极为重要,失去了土地,人类就没有了食物来源,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就会停止。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土地资源.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预设:)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1我国土地资源的总特点是什么? 2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的分布? 3.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的问题和以及保护措施有哪些?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分钟) 自探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找出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⑴明确土地资源基本特征人多地少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⑵.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的问题土地相对减少。原因:人口增长使人均占有量减少,工矿、交通、城市的发展,使土地资源问题减少。土地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蔓延、草场超载,乱占耕地等现象 采取的措施 依照政策法律,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 “开源”、“节约”结合 加强土地资源建设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质疑再探:(3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土地资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土地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3、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4、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获取有效地理信息,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学会正确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利与弊;培养利用各种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教学,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2、通过身边的事例,说明我国土地资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我国地大物博的观念,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优点和缺点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教学难点 由于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缺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感性认识,无法更透彻地理解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即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课堂练习法、讨论对话法、引导分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自然资源?什么是可再生资源?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再生吗?(学生作答,教师给予总结并引入新课。) 用投影仪打出小诗——赞土地 土地是山川之根 土地是万物之本 土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 土地是一切财富之源 所有的物华天宝都是土生土长 土地是过去的一切,也是将来的全部。 (提问)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这几句话的涵义。(同学们会从各个角度说出很多) (教师总结)土地,给人类提供了山川、万物、衣食、财富;过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土地资源的有关内容。 (承转)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土地,我们会如何利用它呢? 【推入新课】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活动设计一)模拟土地开发活动——“我的地盘我做主”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土地资源管理学36212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36212 制定单位: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制定人(执笔人):江民锦 审核人:周早弘 制定(或修订)时间:2014年2月16日

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 1 《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总述 本课程大纲是以2010级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编制的。 36212 课程代码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名称资源经济学、管理课程性先修课专业选修 232 周学时总学时江民旅游与城市管理学任课教开课院 201江民编写时周早江民大纲主审课程负责《土地资源管理学(第二版,王万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使用教《土地资源管理学,刘卫东,彭俊主编,复旦大学出版, 2005.8 . 教学参考资《土地资源管理学,张正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5 《土地资源管理学,张占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系统应用及土地开发经营的技术 课程教学目3具有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 课程教学要详见三、教学目 本课程的重详见三、教学重点难和难闭卷考课程考 2 二、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时数分实验(上机668462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讲绪论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掌握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原理。 【重点难点】土地的概念、管理的要素和原理 【授课要点】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第二节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原理;第三节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第四节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讲地籍管理 第二章地籍管理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地籍与地籍管理,掌握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 【重点难点】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 【授课要点】第一节地籍与地籍管理;第二节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第三节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第四节国外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土地调查 【教学目的】了解土地调查基本情况,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重点难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授课要点】第一节土地调查概述;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第四章土地评价 【教学目的】了解土地评价的原则和程序,掌握土地评价的含义和分类等 【重点难点】土地评价的原则和程序 【授课要点】第一节土地评价的含义和分类;第二节土地评价的原则和程序;第三节土 3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土地资源学案教案

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一课时) 临沂12中地理组韦洪明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地的含义及其土地资源的分类,结合以学过的地形、气候知识,理解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所占比例不尽合理; 2.学会运用资料,理解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土地情感,树立科学的土地资源观、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会简要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什么是可再生资源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 (2)学生作答,总结引入新课:第二节土地资源 二、学习过程: 互动探究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1.土地资源有哪些用途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土地资源的用途及其重要性。 2.读图P66图3,6,因地制宜利用土地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几种类型你们家主要是什么利用类型 3.读图,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

4.我国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对土地类型及其构成、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优势和不 足。2000年我国人均耕地0,1公顷,人均耕地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1.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2.读图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根据图3,9,列表比较几种土地资源的分布,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解释一下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3. 总结:我国的耕地、林地以及草地的主要分布特点。(P68课文) 4.读教材P69-70“我国南方、北方耕地景观图”和“我国南方、北方水土资源比较图”,思考回答: ①造成南方、北方地区耕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我国南方、北方水土构成是否合理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系统,提高整体认知和学习效果。小组展示交流。 (四)同步练习 结合同步学习与探究,完成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 (五)布置预习下一节课, 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二课时) 临沂12中地理组韦洪明 学习目标: 知道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深刻体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 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结合实际,分析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对策。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利用现状等。我们知道,耕地、林地、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案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案 一:知识和技能: 1. 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 在地图上指出土地资源的主要种类及分布; 3. 知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树立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观念 2.知道我们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人多地少"是我国基本国情; 理解为什么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如何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各地土地资源的水、光、热、土配合状况。 疑点:如何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如何。

四:教学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ppt 六:方法和过程: 应通过大量资料、图表运用对比分析加以阐述,学习中应抓住这一特点,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同一问题不同途径和方法,较好掌握课本提供的分析方法和图表表达方式是学好本节的关键。 ppt1、2 〖复习提问〗 1. 什么叫自然资源?自然界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 2. 自然资源主要类型有哪些?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海洋资源等。 〖引入新课〗这节课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解中国土地资源。观看ppt3。讲一讲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问: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我国陆地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三位,但人口多,每人占有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的1/3。"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板书:人多地少 通过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清下列内容:ppt4学生观察分析3-10

①中国的陆地面积略多于美国,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印度面积不到中国1/3,人口比中国略少,人均耕地面积比中国多?回忆以前学习的内容,中国多山区,平原仅占12%;而美国平原占1/2以上,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人均土地资源约是中国的6倍;印度面积300多万平方千米,耕地占一半,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1.5倍。(分析ppt5)问题ppt6 人口多耕地少 ②学生计算中国人均草地、林地相对于世界人均数的百分数; 草地 0.30 世界0.50 (60℅) 林地 0.15 世界0.60 (25℅) ③通过计算草地、林地占世界的百分数进一步说明我国的土地资源少。我国土地资源"人多地少"特点。板书:国情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类型较多、较齐全。板书:类型齐全 读图课本中P67图3-12"中国土地资源分布":ppt7、8、9。(引导学生怎样看图) ①在这个图中,耕地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主要分布在哪里? ②林地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方?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