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

一、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0克)、香去土,三两)、藿香去土,三两(90克)、甘草炙,二两半(75克)。

二、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姜、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

1.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2.六和汤

六和汤用参半砂,杏术草藿与木瓜;赤苓厚朴加扁豆,湿伤脾胃效无加。

四、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五、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

闷,脘腹疼痛,舌苔白,以及山岚瘴疟等。

六、方解

本方是治霍乱吐泻之常用方。其证乃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清浊不分,挥霍变乱而成。外感风寒,卫阳被郁,则恶寒发热,头痛;湿浊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湿滞肠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发为霍乱吐泻;舌苔白腻,正为湿郁之象。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和中理气之法。是以方中藿香用量偏重,以其既能辛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浊,且兼升清降浊,善治霍乱;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且和药性。诸药相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证自愈。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稍缓,对暑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山岚瘴疟,水土不服者,亦可用本方治之。近代常用以治疗急性胃肠炎证属湿伤脾胃,外感风寒者。

七、附方及方论

六和汤(《医方考》):砂仁八分(3克)、半夏、杏仁、人参、白术、霍香、扁豆、赤茯苓各二钱(各6克)、木瓜钱半(4.5克)、厚朴八分(3克)、甘草五分(2克)水煎服。功用:健脾化湿,升清降浊。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霍乱吐泻,胸膈痞满,

舌苔白滑。

本方即藿香正气散去紫苏、白芷、大腹皮、陈皮、桔梗,加人参、扁豆、木瓜、杏仁、砂仁而成。二方均能化湿和中,治霍乱吐泻。前方以霍香为君,兼能解表,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本方以人参为君,重在健脾,主治湿伤脾胃,清浊不分之证。

中医超级宝典 第四章 方剂学 第十七单元

第四章方剂学 第十七单元祛湿剂 ■考点一概述 (一)适用范围 用于各种水湿病证。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二)应用注意事项 (1)祛湿剂用药多苦辛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于耗伤阴津,素体阴虚津亏者慎用。 (2)辛燥和滑利之品有损胎元,孕妇慎用。 ■考点二燥湿和胃 1.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药物】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 【趣味记忆】厚猪皮炖姜草枣(厚术皮?姜草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 【配伍意义】方中重用苍术为君,燥湿运脾。 2.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藿香、白芷、紫苏、厚朴、半夏、曲茯苓、白术、大腹皮、陈皮、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趣味记忆】紫白猪的陈腹皮半指厚,用姜草枣烀更香(紫白术的陈腹皮半芷厚,用姜草枣茯梗香)。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配伍意义】藿香为君,解表寒,化里湿,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 【配伍特点】表里同治,以治里为主。 ■考点三清热祛湿 1.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药物】茵陈蒿、栀子、大黄。 【趣味记忆】茵陈治黄(茵陈栀黄) / 大黄蒿子。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证候】湿热黄疸证。 【配伍意义】方中茵陈蒿为君,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治黄疸之要药。

【配伍特点】利湿与泻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2. 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药物】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白通草、竹叶。【趣味记忆】(1)三人后半夜通话(三仁厚半叶通滑);(2)三仁杏蔻薏苡仁,三仁朴通滑夏竹。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证候】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配伍意义】杏仁宣利肺气以开上,蔻仁芳香醒脾以畅中,苡仁甘淡渗利以疏下,三仁合用为君。 【配伍特点】(助理不考)宣上、畅中、渗下,从三焦分消湿热病邪。 3.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药物】瞿麦、萹蓄、车前子、滑石、木通、山栀子、大黄、灯心草、炙甘草。 【趣味记忆】八正登华山用黄草编木车卖(八正灯滑山?黄草萹木车麦)。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证候】湿热淋证。 【配伍意义】方中木通、滑石清热利湿,利水通淋,共为君药。 4.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助理不考) 【组成药物】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滑石、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趣味记忆】秦香莲飞石射茵陈,石菖蒲搏斗被捅(芩香连飞石射陈,石菖蒲薄豆贝通)。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证候】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配伍意义】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共为君药。 5. 连朴饮(《霍乱论》)(助理不考) 【组成药物】制厚朴、制半夏、川连、香豉、焦栀、石菖蒲、芦根。 【趣味记忆】连朴芦根淡豆豉,菖蒲半夏焦栀子。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 一、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0克)、香去土,三两)、藿香去土,三两(90克)、甘草炙,二两半(75克)。 二、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姜、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 1.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2.六和汤 六和汤用参半砂,杏术草藿与木瓜;赤苓厚朴加扁豆,湿伤脾胃效无加。 四、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五、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

闷,脘腹疼痛,舌苔白,以及山岚瘴疟等。 六、方解 本方是治霍乱吐泻之常用方。其证乃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清浊不分,挥霍变乱而成。外感风寒,卫阳被郁,则恶寒发热,头痛;湿浊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湿滞肠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发为霍乱吐泻;舌苔白腻,正为湿郁之象。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和中理气之法。是以方中藿香用量偏重,以其既能辛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浊,且兼升清降浊,善治霍乱;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且和药性。诸药相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证自愈。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稍缓,对暑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山岚瘴疟,水土不服者,亦可用本方治之。近代常用以治疗急性胃肠炎证属湿伤脾胃,外感风寒者。 七、附方及方论 六和汤(《医方考》):砂仁八分(3克)、半夏、杏仁、人参、白术、霍香、扁豆、赤茯苓各二钱(各6克)、木瓜钱半(4.5克)、厚朴八分(3克)、甘草五分(2克)水煎服。功用:健脾化湿,升清降浊。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霍乱吐泻,胸膈痞满,

15祛湿剂歌诀

祛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和剂局方》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胃苓汤《丹溪心法》合五苓散柴平汤《景岳全书》合小柴胡汤 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加藿香半夏 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六和汤《和剂局方》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 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需明。 清热祛湿 湿温初起方《中西温热串解》 湿温初起银翘豉,藿佩甘通竹叶使。滑石茯陈苍术皮,恶寒无汗杏薷备。 藿朴夏苓汤《感证辑要》 藿朴夏苓有三仁,通草猪苓泽泻存。淡豉解表化湿气,湿温初起效可成。 枳桔栀豉汤(新) 枳桔栀豉汤竹茵,贯众翘草薄黄芩,湿温在气热偏重,宣畅清利此法寻。 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热盛阳明湿阻脾,脉洪身热重难移。膏知甘米并苍术,寒润苦燥配伍宜。 三仁汤《温病条辨》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芳香化浊藿香先,荷叶夏陈与佩兰。厚朴腹皮共煎服,外宣内化湿邪蠲。 连朴饮《霍乱论》 孟英连朴饮菖蒲,栀豉芦根半夏齐。湿热内蕴成吐利,苦寒温燥和中奇。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一加正气霍苓陈,曲杏麦芽腹朴茵。升降失司便不爽,脘连腹胀服之泯。 二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二加正气霍防通,朴卷广皮茯薏功。脘闷便溏身体痛,化湿疏络妙无穷。 三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三加正气霍陈皮,杏朴茯苓滑石宜。湿阻气机渐化热,苔黄胸闷此方施。 四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四加正气霍山楂,朴曲茯陈草果加。秽湿偏寒脉右缓,舌苔白滑服之瘥。 瘥:chai拆,指病转好。 五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五加正气霍陈苍,苓腹谷芽厚朴尝。秽浊留滞脾运阻,运脾化湿中焦畅。 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茵陈四逆汤《伤寒论》四逆散加茵陈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黄柏甘草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五苓散加茵陈末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大黄栀子枳实豆豉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用药规律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用药规律 燥湿和胃 ★平胃散(湿滞脾胃):苍术4,厚朴3,陈皮2;炙甘草1;生姜,大枣 PS:燥湿和胃;燥湿化痰。此处用半夏亦无妨。 不换金正气散(湿浊内停,兼有表寒):藿香(解表化湿),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生姜 PS:功在一味藿香。 柴平汤(湿疟?):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平胃散 苍术、人参、甘草(仿四君子); 半夏、陈皮、甘草(仿二陈汤); 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小柴胡汤)。 厚朴增强行气宽中的作用。 ★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藿香,白芷,紫苏(散邪解表)(霍乱吐泻要药) 桔梗(宣肺);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宽中除满)(气机升降) 陈皮,茯苓,炙甘草,半夏,白术(四君子;二陈汤) 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PS: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此处与不换金正气散湿浊内停,兼有表寒有个神马区别??从药物组成上看,不换金正气散加上茯苓,也将构成仿四君子+二陈汤的组合形式,白术换苍术,加强健脾化湿之功,加一味茯苓应该说是合适的,不过解表、理气药物少了一些,发表与降气当亦为气机升降配伍用药。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湿热黄疸)《伤寒论》:茵陈六两,大黄二两,栀子十四枚 栀子柏皮汤(热重于湿黄疸)《伤寒论》:栀子十五枚,黄柏二两,炙甘草一两

茵陈四逆汤(阴黄):附子,干姜,茵陈,甘草 ★八正散(湿热淋证)各等量;热淋治标。 滑石,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山栀子,灯心草(清热利尿) 大黄(湿热从大便去) 炙甘草 PS:热迫血络,出现尿血,血淋,需要应用清热凉血止血活血药物,如赤芍、生地、丹皮等。 ★三仁汤(湿温初起,湿重于热) 杏仁10(宣肺),白蔻仁4(行气化湿),薏苡仁12(健脾渗湿); 厚朴4,半夏10(行气化湿除满) 滑石12,通草4,竹叶4(利尿渗湿) PS:从原方配伍上看,杏仁、半夏用量不小。注意组方配伍特点,对于湿热温邪,行气化湿畅中及利水渗湿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表则解表,有热则清热,后面两方的组方结构就是如此。 黄芩滑石汤(湿温邪在中焦) 黄芩(清热) 大腹皮,白蔻仁(行气燥湿) 滑石,茯苓皮,通草,猪苓(利尿渗湿); 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 藿香(散邪),杏仁(宣肺);淡豆豉(清热) 茯苓皮,薏苡仁,白蔻仁,厚朴,半夏(健脾,行气,燥湿,化痰) 通草,猪苓,泽泻(利水渗湿) ★甘露消毒丹(湿热并重) 藿香,薄荷,连翘(散邪) 黄芩,茵陈(清热);射干(清热解毒) 白蔻仁(行气燥湿) 滑石,木通(利水渗湿);

祛湿剂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祛湿剂的适用范围 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 要点二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细目二燥湿和胃 要点一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组方原理】 君:苍术—燥湿运脾。 臣:厚朴—燥湿行气。 佐使: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甘草、生姜、大枣—补中调药。 方歌: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 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趣记:三猪皮厚 三术皮厚。 【附方】 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故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著,兼可解表,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与平胃散合方,功在和解少阳,燥湿化痰,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寒多热少之湿疟。 要点二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组方原理】 君:藿香—外散风寒,内化湿滞,辟秽止呕。 臣:白术、茯苓、半夏曲、陈皮—健脾理气燥湿。 佐:紫苏、白芷—外散风寒;行气止呕,燥湿化浊;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膈。 使:甘草、姜、枣—内调脾胃,调和药性。 方歌: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趣记:霍(元甲)半夜三更指令陈(真)捕大腹猪。

【方剂:祛湿剂】

【方剂:祛湿剂】 祛湿剂 第一节化湿和胃 1、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甘草6g。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歌诀】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2、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5g、白芷5g、紫苏5g、茯苓5g、半夏曲10g、白术10g、陈皮10g、厚朴10g、姜汁10g、桔梗10g、藿香15g、炙甘草12g。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歌诀】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第二节清热祛湿 1、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18g、栀子9g、大黄6g。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歌诀】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9g、瞿麦9g、萹蓄9g、滑石9g、山栀子仁9g、

甘草9g、木通9g、大黄9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歌诀】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3、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12g、飞滑石18g、白通草6g、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薏苡仁18g、半夏10g。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歌诀】三仁汤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尊。 4、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解毒丹)《续名医类案》 【组成】滑石15g、淡黄芩10g、绵茵陈11g、石菖蒲6g、川贝母5g、木通5g、藿香4g、连翘4g、白蔻仁4g、薄荷4g、射干4g。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痠咽肿,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等,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并主水土不服。 【歌诀】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5、连朴饮《霍乱论》 【组成】制厚朴6g、川连姜汁炒,3g、石菖蒲3g、制半夏3g、香豉9g、焦栀9g、芦根60g。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等。 【歌诀】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

方剂歌诀及其注释12:十六、祛湿剂(183-202)

方剂歌诀及其注释12:十六、祛湿剂(183-202) 十六、祛湿剂; (一)燥湿和胃: 183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湿滞脾胃者。 用量: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 用法:上为散。每服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184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或四时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 用量: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g,藿香(去土)90g,甘草(炙)7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

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二)清热祛湿: 185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用量:茵陈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186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 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用量:杏仁、半夏各15g,飞滑石、生薏苡仁各18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藿香正气水31个妙用全身癣苔癣灰...

藿香正气水31个妙用全身癣苔癣灰... 一、藿香正气系列不同剂型有何区别 如果长时间在户外久呆,因烈日暴晒引起的中暑不适合用“藿香正气”。因为藿香正气药性偏温,可能会加重不适症状。此外,在烈日暴晒下由于汗液排出,人体水分丢失,而藿香正气具有“除湿”作用,此时使用反会加重体内缺水。四种剂型适应症不同藿香正气类药物分为水、丸、散、软胶囊四种剂型,其适应症并不一样。 藿香正气水,由水煮及酒浸制而成,有效成分含量高,疗效最明显,疗效高,服药剂量相对较小,发挥作用迅速,但口感较差。酒精过敏者,在中暑时可选择藿香正气汤药或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胶囊等服用。小儿和年老体虚者服用时应有医生指导。 藿香正气口服液,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后制成,不含酒精,口感好,对肠胃无刺激,药效介于水与丸、散剂之间,尤其适合不喜酒味及对酒精过敏者及老人、妇女及儿童服用。 藿香正气片,用量准确,体积小,易于服用。但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储存日久含量会下降,影响疗效的发挥。 藿香正气丸,是用炼制过的蜂蜜制成的蜜丸,见效慢而药力持久,但吸收较慢,服药量相对较大,多用于一些成人慢性病的调养。 藿香正气软胶囊,稳定性好,剂量准确,质地柔滑,容易吞咽,在胃肠道中崩解快,比丸剂和散剂吸收得快,携带方便,对于惧怕中药苦味的人来说比较合适。 藿香正气滴丸,不含乙醇(酒精),没有刺激味道,口感较好;袋装包装,携带方便,口服后约5分钟快速溶出,发挥了滴丸剂型高效速效的特点。 藿香正气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藿香、苏叶、白芷、半夏曲、茯苓等十三味中药组成,有芳香辟秽,升清降浊,散寒除湿,解表和里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引起的以恶寒发热,头重痛,胸膈痞闷,呕吐,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胃肠型感冒,对夏季暑湿感冒效果尤为显著。

第六章-祛湿剂

第六章祛湿剂 学习要点 ①掌握羌活胜湿汤、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五苓散、真武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和配伍意义。 ②熟悉祛湿剂的概念、分类、使用注意事项;熟悉独活寄生汤、八正散、防己黄芪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和主要配伍意义。 ③了解小活络丸、二妙散、五皮散的功效和主治。 一、定义 祛湿法化湿利水和通淋泄浊水湿病 二、适应证治法配伍代表方剂 1.湿阻脾胃(湿邪内阻,脾胃失和) 化湿和胃+理气和中药 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2.湿热证(外感湿热湿热内盛湿热下注) 清热祛湿+清热泻火药

三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二妙散八正散牛角散 当归拈痛汤 3.水湿壅盛(癃闭淋浊水肿泄泻) 利水渗湿法+理气健脾药 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五皮散4.湿从寒化(阳气不化,水湿内停) 温化水湿(温阳药+利湿药) 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鸡鸣散萆薢分清饮 5.风湿痹证 祛风胜湿+解表止痛补肝肾益气血 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三使用注意

1.易耗气伤津,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孕妇水肿慎用. 2.配伍理气药? 3.调整肺脾肾三脏的功能. 第一节祛风湿剂 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证:风湿在表(一身重痛) 法:祛风胜湿 方:二活-祛一身之风湿(君) 防风藁本-发散风湿止头痛 川芎蔓荆子-散风活血止头痛 甘草-调和 特点:风湿初起最适宜 应用:感冒头痛风湿性关节炎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证:痹证日久,肝肾阴亏,气血不足 法: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方:独活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君) 细辛防风秦艽-祛风湿止疼痛 桂心 -散寒止痛温通经络 杜仲牛膝-补肝肾强腰膝兼祛风湿 参苓草-补气 四物汤-补血 特点:1)扶正药与祛邪药相须配,相得益彰; 2)配伍理血药,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疼,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等。

中医药大学《祛湿剂》教案

第十九章祛湿剂 【教学目的】 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五苓汤、防已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8首)。 3.熟悉八正散、猪苓汤(2首)。 4.了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二妙散、五皮散、萆〓分清饮(5首)。 【教学内容】 【定义】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为祛湿剂。属于“八法”中“消法”范畴。 【适应证】 祛湿剂用于治疗湿病,凡因正气不足,又居处卑湿、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或经常在水中作业,人久处之,正不胜邪,感受外湿;或恣啖生冷,过饮酒酪,肥甘失节,则脾阳失运而湿从中生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 湿邪伤人,常与风寒暑热相间,人体又有虚实强弱之分,所犯部位又有表里上下之别,病情亦有寒化、热化之异。因此,湿邪为病较为复杂,祛湿之法亦种类繁多。大抵湿邪在外在上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又可攻下以逐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故本章方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五类。

【注意事项】 临床运用祛湿剂应注意点:祛湿多由芳香湿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等,均应慎用。 19.1燥湿和胃 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的病证。湿邪中阻,脾胃之气不和,则升降运化功能失调。临床常见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脉濡等症。所以本类方剂主要由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组成,以燥湿健脾,化浊和胃,使中焦气机调畅,脾胃运化功能恢复。常药物如苍术、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豆蔻等。若小便不利,须配伍利水湿之品,如茯苓、薏苡仁、车前子之类,以使湿从下行;若气滞较甚,当配伍行气健脾之品,如枳壳木香、大腹皮、半夏、生姜之类,以除满和胃;若兼外感风寒而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时,宜配伍辛温解表之品,如苏叶、荆芥、白芷、羌活之类,也可酌加宣肺之品,如桔醒、杏仁等,以解表化湿。此外,若兼食滞,可配伍消食导滞之品,如神曲、麦芽、谷芽等;若兼里寒,可配伍温中散寒之品,如干姜、官桂等;式有哪兼郁热,可酌配清热燥湿之品,如黄芩、黄连、栀子等。代表方剂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 平胃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故称平胃散。 【组成与方解】

科普中医知识:藿香正气水的功效

科普中医知识:藿香正气水的功效 先讲一下大多数人夏天都会经历的事情吧。大多数人夏天怕热 贪凉,喜欢吹冷空调,外出喜欢喝冷饮,一遇到冷热不均的情况便会出现腹部剧痛、暴泄如注的情况,这个时候, 喝上一两瓶藿香正气水,便会腹痛骤减,腹泻减轻。 再讲一件我家先生的一次用药经历吧。我家先生比较肥胖,体内 痰湿较重,夏季炎热,多暑湿,自感浑身困重,头重如裹,肚子感觉也不舒服, 不想吃饭,不想运动,总想躺在床上休息睡觉,吃了好几种治疗感冒和调节胃肠 道功能的西药,始终不见好转,喝了三天的藿香正气水,上述诸症缓解,自感浑 身清爽有力。 我的一位中医老师说,他外出必备藿香正气水,因为特别方便好用,并且功效强大,发热、拉肚子、肚子疼等等都可以,并且疗效显著,简直是 一个神药。 上述的几件事情,均是临床实践得来,很好地验证了藿香正气水的功效,当 然了,临床上,关于藿香正气水,除了水剂、还有丸剂和胶囊剂的,因为味道太 冲的缘故,现代人可以选择胶囊剂来口服今天就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藿香正气 水的由来、组成、方解、功效、临床应用及禁忌吧。 关于藿香正气水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据说,在明代的时候,云南 腾冲乃兵家必争之地,当时驻扎在此地有十万明军,因为当地的气候,头痛、身 重胸闷、脘腹胀痛、恶寒发热等种种症状接踵而来,士兵们被病魇缠身,军心动摇。领军的李将军非常焦急,他命人寻找一味治疗此类病症的中草药——广藿香,他让人加上紫苏叶一起熬制后给士兵们服用,但药性太慢又太难喝。不幸地是, 李将军也染上了此病,医生也要他口服此药,这个药实在是太难喝了,李将军喝 过之后马上抓过身边的酒一饮而尽,不想,酒加快了血液循环,使药性在体内挥 发地更快,李将军的病很快就好了。于是,李将军又命人将藿香与酒混在一起要

论中医养阴祛湿法

论中医养阴祛湿法 本文仅供参考、讨论、学习。不作为用药参考,否则后果自负。本资料小编到手时,文中并无提及作者。如若作者看到本文,请及时通知小编,小编把您的名字放上来。如若侵权,立删。再次感谢作者为我们学习中医提供这样的好资料。 养阴与祛湿二法临床极少同用,因养阴则恋湿,去湿又伤阴,但如表现为津液不足而见湿邪时,二法可以适当同用。 如脾胃湿困而肠津不足的腹胀、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而少津者,当滋阴和燥湿并施,常用黑芝麻配苍术。 又如水热互结,阴液耗伤,常见于热病或湿热淋痛,是因为邪热与水搏结,水液不归正化,津液不能上承,加之热邪伤阴,以致口渴欲饮,心烦呕恶,小便不利或尿痛,小腹胀痛。治当滋阴利湿,养阴与利湿药同用,方如猪苓汤。 用药时注意选用养阴而不滋腻类药物,如芦根、鲜石斛、天冬等,利湿则选用平和不易伤阴之白茅根、滑石等。 再如在慢性肝炎、胃病中常见的脾湿内蕴,胃热伤阴证,既有食少、腻苔、口粘等湿阻现象,又见舌边尖红,口渴等阴伤现象,这时也应养阴化湿同用,如苍术合生地(便血者改用苍术炭)、川朴合石斛或芦根。 了解中医祛湿剂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以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外感湿邪,多伤肌表经络 内湿:内生湿邪,多致脾失健运 外湿与内湿常相因为见 湿邪: 湿性重浊、粘腻,易阻滞气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祛湿剂中为什么经常配伍行气药?

湿邪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而气滞不行,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常配行气药,以求气化则湿化; 中医祛湿剂大致分类: 化湿和胃剂——湿浊中阻 清热祛湿剂——湿从热化 利水渗湿剂——水湿壅盛 温化水湿剂——湿从寒化 祛风胜湿剂——外感风湿 中医祛湿剂使用注意事项: (1)调治肺、脾、肾; (2)配伍行气药; (3)素体阴津亏虚,病后体弱及孕妇慎用(因为芳香温燥及甘淡渗利药易耗津伤阴) 各类中医祛湿剂的适应症及各种配伍: 1、化湿和胃剂: 适应证: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配伍用药: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 常用处方: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 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各5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制厚朴、桔梗各二两(各10g),藿香三两(15g),炙甘草二两半(12g)。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表里双解,长于治里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方解: 君: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湿,辟秽和中 臣:紫苏、白芷——发散风寒,芳化湿浊 半夏——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祛湿剂P366

祛湿剂 含义: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分类: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五类 注意: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亦化 49、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燥湿运脾主治:湿滞脾胃证厚朴—行气燥湿口淡无味,脘腹胀满,舌苔白腻 陈皮—行气燥湿,健脾和胃病机:湿困脾胃,运化无力,气机不畅 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生姜/大枣—调理脾胃 5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醒脾和胃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苏叶/白芷—解表散寒,芳香化湿恶寒发热,胸膈满闷,脘腹胀痛,呕恶泄泻,舌苔白腻 厚朴/大腹皮—行气祛湿病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治法:解表散寒,

化湿和胃 桔梗—开宣肺气 半夏/陈皮—燥湿行气降逆和胃止呕 51、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宣畅上焦,通利肺气 (宣上) 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 (畅中) 头身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薏苡仁—利水渗湿,畅导下焦 (渗下) 病机:湿热阻滞上中下三焦,湿遏热伏 半夏/厚朴—燥湿行气,消痞散结治法:清热祛湿,宣畅气机 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引湿热从小便出运用:“三忌”←忌汗、忌下、忌润 52、茵陈蒿汤《伤寒论》 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阳黄) 大黄—泻热逐瘀利湿 -前后分消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滑数 栀子—清热利湿,引湿热从小便出 - 病机: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运用:治法:清热利湿退黄53、五苓散《伤寒论》 泽泻/茯苓/猪苓—利水渗湿 (泽泻)君主治:Ⅰ、(蓄水证)—太阳表邪未解,膀胱气化不利Ⅱ、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 不利 白术—燥湿益气健脾水肿或泄泻,小便不利,苔白 桂枝—温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病机: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兼外邪未解 配伍特点:1、表里同治 - 内利水湿,外散表邪治法:解表利水 2、二焦兼调–通利膀胱为主,又兼实脾制水 54、真武汤《伤寒论》 附子—温补脾肾(肾为主),散寒止痛主治:Ⅰ、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偏肾阳不足) Ⅱ、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 白术—燥湿益气健脾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腰下为甚),苔白不渴,脉沉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病机: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水饮内停 生姜— (走表)发散水气治法:温阳利水 白芍—养阴(→以阴中求阳)舒筋,利水(→行水气)

祛湿名方---藿香正气散

祛湿名方---藿香正气散 湿为万病之源。但凡生病之人,舌头总不如健康时干爽,要么白腻,要么黄腻,甚至齿痕,带水。 故中医有如果舌苔黄腻,或者舌苔白腻干燥的,考虑是湿热。如果是舌苔白腻水滑,或伴有舌体胖大,齿痕,考虑是寒湿。 还可以从部位来划分,比如舌头中间舌苔厚腻的,考虑是脾胃湿热或者寒湿。如果是舌根部舌苔厚腻的,考虑是下焦寒湿或者湿热。 多种湿症都可考虑用上藿香正气散,这是有名的祛湿剂。出自宋代大名鼎鼎的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 重在化湿和胃,清升浊降,气机通畅。其次才是解表散寒。 虽说方以舌苔白腻为辨证,但若是黄腻,也是可以加上降火药纠偏而采用的。湿气一除,百病难生。胃气一和,万病得消。由此一身正气不受邪,难怪取名正气散。 以下多种病症,均有采用藿香正气散的机会。 1、和中化湿,改善胃肠病 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糖尿病性胃轻瘫、老年性腹胀、婴幼儿重症肺炎胃肠衰竭、化疗后胃肠道毒副作用、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腹泻、急性胃肠炎、抗生素致胃肠反应、小儿再发性腹痛等。 方以藿香辛温解在表之风寒,以芳香化在里之湿浊,且辟秽和中而止呕。 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气行则湿化。 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还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并止痛。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

煎用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阻邪气。最后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和中。 共同化湿和胃,上行止呕,下行止泻,令上下皆通,改善多种胃肠不适。 2、治晕船晕车,水土不服 若脾胃有湿,坐车坐船颠簸摇晃,令脾胃之水湿咣咣当当,翻江倒海如瓶中之水上下摇晃,晃到瓶口(嘴巴),引发呕吐。 脾之清阳在晃荡下难以上升,难以带动气血濡养头部,引发头痛头晕。 水土不服,通常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以至食积于胃肠之中,凝滞不消而生热,引发腹泻。而胃不和则寝食不安,故亦可引起失眠。 藿香正气散之化湿和中,可将以上症状全部扫除。 3、改善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等 寒与湿均为阴邪,易抑制阳气的生发,阳气不至,导致血运无力而成包块,并影响肝之藏血,与肝经相关的乳房被包块占领,成乳腺纤维瘤或乳腺增生等。 藿香正气散化湿和胃,且整体性温,可升发脾胃之阳,让脾健摄血,反过来助肝藏血,故适当服用藿香正气散,对乳腺疾病有抑制作用。 且方中藿香、紫苏、白芷均气香而行气通窍,白芷还可镇痛,共对乳腺凝滞之包块镇痛并消散。 以上为藿香正气散之三大效用,实际好处远多于此。 喝了藿香正气液,通常一个明显的感觉是舌苔不再那么腻,这正是湿去之象。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故而辨证后加减运用也对病情的恢复很重要。 提醒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转载]香薷散,新加香薷散,藿香正气散,竹叶石膏汤,三仁汤?鉴别

[转载]香薷散,新加香薷散,藿香正气散,竹叶石膏汤,三仁 汤鉴别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组成:香薷一斤,白扁豆(微炒)、厚朴(姜制)各半斤,现代用法:9、6、6g 上为粗末,每三钱,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立有神效,随病不拘时。 主治:阴暑证——夏月伤于寒湿 恶寒发热,腹痛吐利,头痛,无汗,胸闷,脉浮,苔白腻。 方解: 香薷,君药。夏月之麻黄。辛温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湿。 厚朴,臣药。苦温辛香,下气、行气,化湿除满。 白扁豆,佐药。健脾和中,渗湿消暑。 随证加减: 表寒甚者,可合入葱白、豆豉以加强解表散寒 内热重见烦躁,可酌加黄连以清热除烦 素有脾虚者,加人参、白术、茯苓、橘红(陈皮)益气健脾燥湿另外:

《活人书》方不用白扁豆,加黄连四两碎,以生姜汁同研匀,炒令黄色,名曰黄连香薷散。 黄连香薷饮———厚朴(去皮)60克香薷(穗)45克黄连60克(后二味,入生姜120克同杵,炒令紫色) ————————————————————————— 新加香薷散《温病条辨》 香薷6,银花9,鲜扁豆花9,厚朴6,连翘9 水5杯,煮取2杯,先用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 主治: 暑温复感寒湿。 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苔白腻,脉浮而数。 鉴别: 本方与香薷散同为祛暑解表方剂。 香薷散药性偏温,主治暑令感寒夹湿之阴暑证; 新加香薷散加入金银花、连翘,扁豆改成扁豆花,成“辛温复辛凉法”,主治变为暑温兼有寒湿,虽然恶寒无汗,但有口渴面赤里热之象。 ————————————————————————————————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岚瘴驱。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

“藿香正气散”的20种功效(建议收藏)

“藿香正气散”的20种功效(建议收藏) 师兄们好,湿为万病之源,但凡生病之人,舌头总不如健康时干爽,要么白腻,要么黄腻,甚至齿痕,带水。故中医认为如果舌苔黄腻,或者舌苔白腻干燥的,考虑是湿热。如果是舌苔白腻水滑,或伴有舌体胖大,齿痕,考虑是寒湿。还可以从部位来划分,比如舌头中间舌苔厚腻的,考虑是脾胃湿热或者寒湿。如果是舌根部舌苔厚腻的,考虑是下焦寒湿或者湿热。 多种湿症都可考虑用上藿香正气散,这是有名的祛湿剂,出自宋代大名鼎鼎的官修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组成,重在化湿和胃,清升浊降,气机通畅,其次才是解表散寒。湿气一除,百病难生,胃气一和,万病得消。由此一身正气不受邪,故而取名为正气散。喝了藿香正气液,一个明显的感觉是舌苔不再发腻,这正是湿去之象。 藿香正气散最强大的功能便是祛湿,可是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其他的功效,今天给大家介绍藿香正气散的其他功用。 一、“藿香正气水”的20种功效介绍 1、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藿香正气水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可以缓解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 适用症:水土不服、胃肠道不适。 用法用量:每次服10毫升,每天3次。 2、消食和胃 消化不良常与“湿病”有关。为消食和胃药加点健脾化湿药,事半功倍。 用法用量:取山楂、神曲各6克,麦芽10克,水煎去渣,再加入藿香正气水20毫升,分3次服,连用3天。 3、止泻 夏天是各种微生物繁殖和生长迅速的季节,如饮食不当容易引起

腹泻等胃肠疾病。 用法用量:取干净纱布一块,折叠成4~6层置于肚脐处,将藿香正气水置水中预热,待药温适宜时倒在纱布上,以充盈不溢为度,用塑料布覆盖纱布后,再用医用胶布固定,2~3小时后取下,每日2~3次,一般两日即可见效。 4、芳香通窍、促使气行 中医认为,白癜风是风湿两邪侵入毛孔,以致气血癌滞、毛窍闭塞而成。而藿香正气水有芳香通窍,促使气行的作用。 适用症:白癜风。 用法用量:每日用净布蘸藿香正气水涂擦患部,微微用力,反复蘸擦至皮肤微红为度,一日2次。 5、祛痰,止咳平喘 藿香正气水含有多种中药成分,其中,桔梗所含皂甘及陈皮所含挥发油,均有剌激性祛痰作用;半夏的镇咳作用明显;甘草则既能祛痰,又能镇咳;陈皮对气管及支气管有轻度扩张作用,而有助于平喘。藿香正气水,有祛痰、止咳平喘之效。 用法用量:用杏仁10克煎水,送服藿香正气水;每次10毫克,1日3次,连服3日。 6、缓解眩晕 有的人外出游玩时会饱受晕车、晕船、晕机之苦,用好藿香正气水,就可以缓解这种旅途不适。 用法用量:可用医用棉签蘸取藿香正气水,直接外涂肚脐,或将药液敷于肚脐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7、治耳鸣、耳聋 经常耳鸣的人,通常情况下是因为气血不足导致耳朵里面的血液循环异常,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长期严重的耳鸣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导致睡眠补偿精力不集中,甚至会出现听力下降、耳聋等症状。 适用症:眩晕、耳鸣、耳聋。 用法用量:用10毫升藿香正气水,每天服3次,连用3~5天。

第十二章祛湿剂1

第十二章祛湿剂1 湿邪属阴邪,在外是阴邪,在内也是阴邪,都属寒,都是重浊粘腻的,这就是它的特性。在人体的脏腑功能中,能消除湿邪的主要是脾,是由于脾气的健运,能化湿。内湿能排除出来,主要是通过小便。因此治湿有那么几句话,“治湿当健脾。脾旺湿自绝”,“治湿当利小便”。化湿一方面是通过气化,一方面是通过利小便。而利小便主要也是通垃气化,因为《内经》上讲得很清楚,“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就涉及到肺、肾,所以有时小便不利要加强补气的药,要用畅肺气、温肾气的药。以上讲的都是治疗“湿”最根本的东西,这都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必须清楚。至于久处卑湿之地、淋雨、涉水、冒雾露而行,这种湿是渐渐而来的,积存在体内为病。它可以内聚。可以着于经络,也可以着于肌肉,乃至筋骨。现在,犯这个病的人很多好食生冷、水果、冷饮,而且为图一时之快而大量地吃,都容易生湿。但往往在治疗外感的时候容易忽略这一点。湿邪四时俱在,由于各种外邪除凉燥外都常常夹湿,譬如汗出当风,汗被逼回肌腠就是湿,所以治风也好,治寒也好,治暑也好,治温也好,凡是夹湿的,都要特别注意不能使大汗出,这在解表剂就已经提过了。即使是寒,也不能大汗出。也就是说,解表不宜大汗出。这在《伤寒论》桂枝汤中就指出,“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因为大汗出往往不能使邪尽去,反而伤了人体的正气。耗损津液。 还有一个关于湿的问题要注意,湿是阴邪。是寒,它的转化取决于人体的阳气,但是人病湿,却不定都是脾气虚弱、命门火衰,阳气不足。这也是最难的一点,需要注意。还可能夹有其他的病邪,例如刚才提到的风邪,还有湿温、暑湿。这是阴邪与阳邪相合,是寒与热相合,但这种寒热相合和其他的寒热相合之邪还有不同。中医课里讲湿温是“如油入面”,因为六淫之邪除了湿邪以外都是无形的,它们伤人容易来,也容易去。而温邪重浊粘腻,着而不去,所以凡是其他的邪气与湿相合,是无形入于有形之中,所以,在这时需要特别注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