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肝肠循环的原理与应用

肝肠循环的原理与应用

肝肠循环的原理与应用

一、肝肠循环的概念

肝肠循环指的是血液从肠道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被肝脏代谢后再经肝静脉返回

肠道的循环过程。肝肠循环是机体体内重要的循环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价值。

二、肝肠循环的原理

1.血管结构:肝肠循环主要由门静脉和肝静脉组成。门静脉负责将含有

肠道消化产物的血液从肠道输送到肝脏,肝静脉则将被肝脏代谢过的血液输送回肠道。

2.肝脏的代谢功能:肝脏是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糖、脂类、蛋

白质代谢等多种功能。肝脏在肝肠循环中通过肝脏细胞的代谢作用,将肠道消化产物进行代谢和转化。

3.肝肠循环的调节:肝肠循环的流量和代谢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

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等。当营养吸收需求增加时,肝肠循环会加快流速,以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

4.多种物质经过肝肠循环:除了营养物质外,肝肠循环还可以将多种药

物、毒物等物质经过肝脏的代谢作用进行转化和排泄。这种转化和排泄作用对于机体的解毒和药物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三、肝肠循环的应用

1.药物代谢和排泄:肝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通过肝肠循环,

药物可以经过肝脏的代谢作用进行转化和排泄,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

例如,某些药物需要在肝脏中转化后才能发挥作用,肝肠循环的存在使得这些药物能够充分发挥药效。

2.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调节:肝脏在肝肠循环中可以通过代谢和转化作用,

对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合成和调节,使得机体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3.解毒作用:通过肝肠循环,机体可以将各种毒物或代谢产物通过肝脏

的代谢作用进行转化和排泄,起到解毒的作用,保护机体免受毒物的伤害。

4.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肝肠循环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肝脏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肝肠循环的研究,可以了解肝脏的代谢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四、肝肠循环的意义与展望

肝肠循环作为机体内重要的循环系统之一,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应用价值。研

究肝肠循环对于了解肝脏的代谢和血液循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于药物代谢和解毒等方面的研究,肝肠循环的功能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随着科学

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肝肠循环的研究将会深入到更细微的层面,为人们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改进方案。

五、总结

肝肠循环是血液从肠道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经肝静脉返回肠道的循环过程。肝肠循环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价值,包括药物代谢和排泄、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调节、解毒作用以及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通过对肝肠循环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肝脏的代谢和血流动力学,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未来,对肝肠循环的研究将会不断深入,为人们的健康和疾病治疗带来更多的突破和改进。

药理学名词解释

苏州大学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2.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 3.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影响或在机体的影响下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 4.药物:是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证、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5.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用,易于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6.双盲法:是指采用病人及医护人员均不能分辨治疗新品或对照药品的观察方法,然后进行治疗结果统计分析,客观地判断疗效。 1、对因治疗:应用药物的目的消除致病原因,彻底治愈疾病。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2、对症治疗:应用药物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3、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4、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及特殊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6、停药反应: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使原有疾病加剧的反应,又称反跳反应。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后次日血压可剧烈回升。 7、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8、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其达到一定的作用强度时所需的剂量。 9、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亦称阈剂量。 10、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对其它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发生作用。 11、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其值越大越安全。。 12、受体激动剂:能激活受体,对相应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 13、受体拮抗剂: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它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如阿托品。 14、量效关系: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效应也相应增加或减少。 15、受体: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存在于细胞膜上、细胞质内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质,是识别和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 16、配体:是与受体相结合的内源性的神经递质、激素或自体活性物质,也可以是外源性药物。 17、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称为肝药酶。 1.首过效应:口服某些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或首过消除或第一关卡效应。 2.肝肠循环: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合型药物在小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的过程。 1

药学导论

只供药学1班使用,只供参考。不可外传、复制。参考书郭璞、王坤。赵老师给的重点。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采用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书籍;《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个将医学理论与治疗实践紧密结合的医学典籍,为东汉张仲景所著。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第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成熟的标志。 现代药学的发展:1、发展重心是针对各种感染性疾病的;2、重心转移到治疗各种非感染性疾病上来;3、开创了各种疑难杂症、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阶段。 药学(pharmacy):是研究药物的一门科学,是揭示药物与人体或者药物与各种病原生物体相互作用与规律的科学。 药学的范畴:生命、健康、疾病、衰老与死亡和药品。 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的病理过程。疾病发生的原因:外在原因、内在原因、自然环境与社会心理原因。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的物质。在我国专指人用药品不包括动物疾病用药、农药等。基本要求: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现代药学发展的特征(具有科技发展和医学发展特征):一、药学发展的高科技特征(药学的高科技特征首先表现在数学和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上;新兴的高分子材料学推动了.......;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成为医学和药学发展的核心。)二、药学学科分化、综合、交叉发展的特征。三、药学的社会化发展特征(一方面,药学行业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药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需要社会和国家在战略决策、管理、投资、教育、文化、学术风气等方面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四、药学发展模式转变的特征(由四大化学为支柱学科的发展模式称为化学—药学模式,转化为化学—生物学—药学模式)。 药学主攻的疾病方向一、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三、抗感染药物。四、老年病药物。 药物的来源:1、化学合成的药物;2、天然药物;3、微生物和免疫药物;4、生物技术药物; 5、基因药物。 国际上按制药的产业技术实力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具有系统地创制新药能力的国家与地区;第二是创制新药能力不强,但具有很强的仿制能力和原料药生产规模的国家和地区;第三是制剂能力强,原料药生产能力弱的国家;第四是原料、制剂生产能力均较弱的国家。我国药学科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在基础科学方面,尤其是生物分子学、医学基础研究上存在差距。2、在科技人才方面,3、在药学科技经费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更大。 我国药学发展四大热点方向:1.创新药物研究;2.中药现代化研究;3.生物制药技术研究;4药物新剂型研究。 第二章生药学: 生药(crude drug)也称天然药物,是指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或矿物类药材。 生药学的任务:一、鉴定生药的真伪优劣确保生药的质量。二、考证和整理生药的品种。三、研究和制定生药的质量标准。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生药的质量标准(三级标准):一级为国家药典标准;二级为局(部)颁标准;三级为地方标准。 生药的鉴定方法:原植(动)物来源鉴定、形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生物鉴定、计算机辅助鉴定、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指纹图谱鉴定。

肝肠循环的原理与应用

肝肠循环的原理与应用 一、肝肠循环的概念 肝肠循环指的是血液从肠道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被肝脏代谢后再经肝静脉返回 肠道的循环过程。肝肠循环是机体体内重要的循环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价值。 二、肝肠循环的原理 1.血管结构:肝肠循环主要由门静脉和肝静脉组成。门静脉负责将含有 肠道消化产物的血液从肠道输送到肝脏,肝静脉则将被肝脏代谢过的血液输送回肠道。 2.肝脏的代谢功能:肝脏是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糖、脂类、蛋 白质代谢等多种功能。肝脏在肝肠循环中通过肝脏细胞的代谢作用,将肠道消化产物进行代谢和转化。 3.肝肠循环的调节:肝肠循环的流量和代谢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 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激素调节等。当营养吸收需求增加时,肝肠循环会加快流速,以满足机体的代谢需求。 4.多种物质经过肝肠循环:除了营养物质外,肝肠循环还可以将多种药 物、毒物等物质经过肝脏的代谢作用进行转化和排泄。这种转化和排泄作用对于机体的解毒和药物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三、肝肠循环的应用 1.药物代谢和排泄:肝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通过肝肠循环, 药物可以经过肝脏的代谢作用进行转化和排泄,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 例如,某些药物需要在肝脏中转化后才能发挥作用,肝肠循环的存在使得这些药物能够充分发挥药效。 2.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调节:肝脏在肝肠循环中可以通过代谢和转化作用, 对营养物质进行分解、合成和调节,使得机体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3.解毒作用:通过肝肠循环,机体可以将各种毒物或代谢产物通过肝脏 的代谢作用进行转化和排泄,起到解毒的作用,保护机体免受毒物的伤害。 4.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肝肠循环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于肝脏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肝肠循环的研究,可以了解肝脏的代谢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四、肝肠循环的意义与展望 肝肠循环作为机体内重要的循环系统之一,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和应用价值。研 究肝肠循环对于了解肝脏的代谢和血液循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于药物代谢和解毒等方面的研究,肝肠循环的功能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随着科学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药物作用 药物效应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指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产生作用。 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 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差,作用范围广 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密切相关 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剂量与反应 剂量(dose)——一般是指药物每天的用量,是决定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包括:无效量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 治疗量(常用量) 最小中毒量 致死量 最大有效量(极量) 参数相近名词定义 无效量不出现药效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引起效应的最小药物剂量或浓度 治疗量常用量大于阈剂量,小于极量 极量最大有效量国家药典规定的某些药物的用药极限量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反应的最小剂量 最小致死量出现病例死亡的最小剂量

反应(效应) 量反应——是指药物效应的强弱用数量表示的反应,如血压、心率、血脂、平滑肌收缩或舒张程度等。 质反应——也称全或无反应,是指药物效应的强弱用阳性或阴性反应率来表示的反应,如死亡、惊厥、麻醉等。 量-效曲线是以药物的效应为纵坐标,剂量(或血药浓度)为横坐标所作的曲线图。 量反应量-效曲线 质反应量-效曲线 变量参数意义 效能最大效应 (E MAX) 继续增加药物剂量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是药理效应的极限。 效能高的药物可取得更强的治疗效果 强度效价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其值越小,效价越大。强度高的药用量小 量-效变化速度斜率斜率大的药物剂量稍有增减,效应即有明显变化。 差异(生物变异性)标准差 纵向表示给予同一剂量而产生不同效应,横向表示产生同一效应需给 予不同剂量。

现代医学教学目标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39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绪言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理学的性质、任务、内容和研究范围。 2、掌握药理学、药物的概念。 3、了解药理学的发展史及发展前景。 [主要内容] 1、药物:是指能调节人体的生理或生化功能,临床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其来源有: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等。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两个方面。 3、药理学既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科学,运用生理学、生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理论和知识,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临床上的主要适应证、禁忌证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 [检测题] 一、名词解释 1、药理学 2、药物 二、填空 1、药物是指:。其来源包 括:、、。 2、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和二个方面。 3、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学著作是。 4、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 [检测题答案] 二、填空题 1、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效学、药动学

3、《神农本草经》 4、《唐本草》或《新修本草》 第二节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学习目标] 1、熟悉药物的基本作用及作用规律。 2、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及概念。 3、掌握药物通过受体产生作用的机制。 [主要内容]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凡能使机体器官功能活动加强的药物称为兴奋药,使功能减弱的药物称为抑制药。 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1、局部作用: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局部所呈现的作用。 2、吸收作用:药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产生的作用。 (二)、选择作用 1、选择作用: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的作用不明显,称为选择作用。 2、选择性高的药物大多数药理活性也较高,使用时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范围广,应用时不良反应常较多。 3、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与药物的剂量呈反向关系。 4、选择作用的意义:药物的选择作用是药物分类的依据,是临床选择用药的基础。 (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1、防治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为防治作用。分为预防作用和治疗作 用。 2、不良反应:是不符合用药目的,给机体带来不利反应甚至造成损害的反应。 (1)、副作用:①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②

药理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的桥梁科学。 药物:是指能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诊断、预防、治疗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治疗作用:凡是符合用药目的,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的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不良反应: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引起患者不适的反映。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受体激动药: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具有内在活性的药物称为激动药。 受体阻断药:对受体有很大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o),它们与受体结合后非但不产生效应,相反因占据了受体而使激动药不能与受体结合,从而对抗了激动药的作用,这这些药物称为阻断药。 效能:当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断增强,此时的效应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 效价强度;效应性质相同的两个药物引起相等效应强度时的剂量称为效价强度。 极量:虽然比常用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对大多数人并不引起毒性反应,对个别患者可能引起毒性。 半数死亡量:引起一半实验动物死亡时的剂量。 首过消除:有些药物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药酶诱导剂:能加速肝药酶合成和(或)增加其活性的药物。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可在小肠重新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 半衰期:体内的药物分布平衡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协同作用:药物作用的增强。 拮抗作用:药理作用的减弱甚至消失。 耐受性:某些个体需用高于常用量的药量才能出现药物效应,称为耐受性。耐药性:某些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抗生素:是在低浓度下能选择性抑制或杀灭他种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微生物的次级产物。 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简述新斯的明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药理学基础。 答:主要为机体对自身突触后运动终板的ACh受体产生免疫反应,在患者血清中可见抗ACh 受体的抗体,从而导致ACh受体数目减少。 简述阿托品对眼的作用及在眼科的应用。答:作用:(1)扩瞳(2)眼内压升

药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药理学 一.问答题 1.硝酸甘油和普萘洛尔抗心绞痛的机理是什么?为什么两者合用。 解:两药都降低心肌耗氧量,合用后可产生协同抗心绞痛作用; 硝酸甘油加快心率和加强心肌收缩力可被普萘洛尔取消; 普萘洛尔使射血时间延长,心室容积增大可被硝酸甘油取消 2.比较毛果云香碱和阿托品对眼睛的作用和在眼科方面的应用。 解:毛果芸香碱的作用:1: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2:增加腺体分泌。临床主要用于青光眼,虹膜炎。 阿托品的作用主要是:1:抑制腺体分泌,2:扩瞳,升高眼内压和调节麻痹,3:松弛内脏平滑肌。其在眼科的作用主要为:1:虹膜睫状体炎,2:检查眼底,3:验光配眼镜 3.氨基甙类抗生素主要不良反应。 4.吗啡为何可以用于治疗心源性哮喘? 解:心源性哮喘能用吗啡的治疗原因在于吗啡能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能镇静催眠,并且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 5. 激动剂 解:能与细胞上受体或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相结合,并产生天然物质的典型生理

效能的化学品或药物。 二. 名词解释 1.激动剂:具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能产生最大效应的物质. 2.半衰期:血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副作用:治疗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药物作用。 4.首关效应:口服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被代谢灭活从而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肝肠循环:一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由肝脏运至胆汁在经过单汁流入肠腔,除了随粪便排出外部分留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形成循环称肝肠循环。 6.零级动力学消除:体内药量单位时间内按恒定的量消除。 7.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制剂给药后能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8.肾上腺素作用翻转:治疗量下,肾上腺素通过兴奋a受体和B 受体,总体上呈现升压作用,但如果事先使用a受体阻断药,后再给予肾上腺素,因为此时a受体已被阻断,故肾上腺素只呈现B受体兴奋后的扩血管作用,导致血压不升反降,称为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翻转。 9.拮抗剂:与受体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三.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氯丙嗪的作用

(完整word版)药理学习题答案

耐药性: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降低,亦称抗药性.滥用抗菌药物是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胞浆内、细胞核上的大分子物质,能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等),并产生生物放大效应。 首关消除:是指药物经胃肠吸收时,被胃肠和肝细胞代谢酶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生物利用度=实际吸收药量/给药剂量×100%。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一般而言,半衰期指的是消除半衰期。 血脑屏障:包括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种屏障,其中以血—脑脊液屏障尤为重要。大分子、高解离度、高蛋白结合率、非脂溶性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 肝肠循环:在肝细胞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药物排入胆汁后,随胆汁进入小肠,在小肠则被水解释放出游离药物,游离药物再由肠吸收入血的过程称肝肠循环。 配伍禁忌:主要是指药物在配制时所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它使药物的制剂不能成型或影响其均匀性、稳定性等以致不再适合应用。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协同作用: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以达到增加疗效的目的。 药动学:又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药效学:又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免疫增强剂:通过不同方式,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一类免疫治疗药物。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的疾病及免疫缺陷病。 镇痛药:是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选择性减轻剧烈疼痛的阿片样镇痛剂。它们通过与体内的阿片受体结合,呈现镇痛与多种药理作用. 抗菌谱:抗菌谱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抗菌谱为临床选用药物的依据。 免疫抑制药:一类通过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而使组织损伤得以减轻的化学或生物物质.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抑制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目前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药理学名解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的相互作用系 药物的相互作用系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应用时所发生的药效变化。即产生协同(增效)相加(增加)、拮抗(减效)作用。 2.生物利用度(F)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过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循环的相对量和速率。 3.治疗指数(TI) 治疗指数是指TD50与BD50的比值。此数值越大越安全 4.GIK GIK也叫极化液,是指10%葡萄糖500ml加普通胰岛素8u,15%氯化钾10ml静脉滴注,7~10天为1疗程 5.羊水肠道循环 一些药物经羊膜转运进入羊水后而被胎儿吞饮,随羊水进入胃肠道被吸收入胎儿体内;从胎儿尿中排出的药物又可因胎儿吞饮羊水重新进入胎儿体内。形成羊水-肠道循环 6.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通常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低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该范围又称治疗窗。 7.衰老 衰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全面地、逐渐降低的过程。 8.时间药动学 时间药动学在药动学研究中,药物的体内过程可用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表示这一过程。通过药时曲线定量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9.药物耐受性 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的药效会逐渐减弱,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显效。 10.灰婴综合症 灰婴综合症是婴幼儿服用氯霉素后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症状,具体定义和特点是:新生儿及早产儿服用较大剂量的氯霉素,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腹胀、呕吐、进行性苍白与紫绀、循环衰竭、呼吸浅表而不规则等症候群,称为灰婴综合征。 11.量效曲线 量效曲线药理效应的强弱与药物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的关系,如以药物的效应为纵坐标,将药物浓度或剂量用对数值作图,呈现典型的S形曲线,即是量效曲线。 12.表观分布容积(Vd)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 13.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生理和病理等原因使骨组织中钙含量丢失、骨空隙增加、机械机能下降,是骨代谢障碍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14.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是反复地(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上或生理上或两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和其它反应。 15.抗胆碱酯酶类药M-样副作用 兴奋瞳孔括约肌,因此瞳孔缩小,视力模糊,增加腺体分泌,流涎、出汗;支气管分泌增加和支气管痉挛,引起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肺水肿;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小便失禁;心动过缓,血压下降。16.时间治疗 在实际药物治疗中应用时间药理学的知识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称为时间治疗 17.治疗药物监测(TDM) 治疗药物监测指在临床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定时采集患者的血液(有时采集尿液、唾液等液体),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探讨药物的体内过程,以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药动学和药效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借助先进的分析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手段,并利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和公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 18.保钾利尿药 保钾利尿药弱效利尿药安体舒通,其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可竞争性地与胞浆中的醛固酮受体结合,拮抗醛固酮的排钾保钠作用,就叫做排钾利尿药。19.交叉耐药性 交叉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如果对其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那么对另一种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也降低,就叫~ 20.半数有效量(ED) 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 21.稳态血药浓度(Css) 连续恒速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当经过几个半衰期后,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基本达到稳态,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22.药物滥用 药物滥用是指无病情根据的大量长期的自我用药,造成药物依赖性 23.首过效应

生物药剂学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生物药剂学: 1、定义: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关系的科学。 2、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和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3、剂型因素: 1 剂型概念:注射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溶液剂。 2 药物某些化学性质:同一药物不同盐酯络合物、前体药物。 3 药物某些物理性质:粒子大小、晶型、溶解度。 4 药物的剂型及用法。 5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和用量。 6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7 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件。 4、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差异、遗传因素。 5、研究内容: 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关系; 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 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为靶向给药系统设计奠定基础; 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 研究药物制剂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6、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个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群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药物或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处置(分布、代谢、排泄)消除(代谢、排泄)。 7、前体药物:活性药物经过化学修饰后得到的化合物,在体内通过酶的作用有转化为原来的药物而发挥药效,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生物膜: 1、结构:细胞膜(膜脂、蛋白质、少量糖类)、膜脂(磷脂、糖脂、胆固醇)。 2、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3、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4、药物转运机制: 1 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膜孔转运) 2 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主动转运) 3 膜动转运(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5、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1)消化系统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pH、酶、盐、粘蛋白质;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肠内因素:分节运动、蠕动运动、黏膜与绒毛运动;食物的影响;胃肠道代谢作用影响)。 (2)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肝的首过效应、淋巴循环)。 (3)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胃切除、肝病。

药理学

1.药物: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 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5.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最主要简单扩散 6.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 很强,或由胆汁排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舌下给药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首关消除,设下给药是由血流丰富的颊粘膜吸收,直接进入全身循环) 8.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 9.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器官血流量;组织细胞结合;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酸遇酸,碱遇碱,难解离,脂溶性高,易转移 酸遇碱,碱遇酸,易解离,脂溶性低,难转移 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 口服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可促进巴比妥类弱酸性药物由脑细胞向血浆转运;同时简化尿液,可减少巴比妥类弱酸性药物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药物从尿中排出,这是临床抢救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措施之一 10.代谢: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经酶或其他作用时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代谢 11.代谢方式: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12.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肝药酶是主要的药物代谢酶 13.药酶:药物的生物转化必须在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这些催化药物代谢的酶统称为药物代谢酶 14.药物代谢酶的诱导:能提高药酶生成或活性的物质称肝药酶诱导剂 15.药物代谢酶的抑制:能降低药酶生成或活性的物质称肝药酶抑制剂 16.排泄:是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17.肝肠循环:部分药物经肝脏转化形成极性较强的水溶性代谢产物,被分泌到但之内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 腔,然后随粪便排泄,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18.一级消除动力学: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大多数药物) 19.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 变 20.药物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1.按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经过5个半衰期,体内药物消除约97%,也就是说经过5个半衰期,药物可从 体内基本消除。若按固定剂量、固定间隔时间给药,或恒速静脉滴注,经5个半衰期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22.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量 23.药物作用具有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两重性 24.药物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五官,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副反应(最常见):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 就成为副反应 毒性反应: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停药即消失)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宿醉反应)其他还有:停药反应,变态反应(过敏),特异质反应 25.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种 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者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26.最大效应E 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 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27.治疗指数TI:通常将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治疗指数大的药物比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28.激动药: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根据内在活性大小可分 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前者具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内在活性(α=1);后者有较轻亲和力,但内在活

临床药理 名词解释

1、临床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与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得一门交叉学科。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毒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得规律等。 2、新药:就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得药品。已上市得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得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3、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得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得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得关系. 根据计算出得药物动力学参数制定最佳给药方案以及给药剂量与给药频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得过程称为吸收。 5、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消除,就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得酶代谢所致,使体循环药量减少得一种现象。 6、分布:就是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得过程. 7、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化学结构上得变化,这就就是药物代谢过程,也可称为代谢。 8、排泄:药物得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得过程称为排泄. 9、肝肠循环: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 10、房室模型:为了定量地分析体内药物得动力学过程,通常用房室模型模拟人体,将人体分为若干房室。只要体内某些部位得转运速率相同,均可归为一个房室,房室得划分与解剖位置或生理功能无关。 在多数药代动力学模型中,药物可进入该房室,又可从该房室流出,称为开放系统(open syst ems)。 11、半衰期(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12、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得体液总容积。 13、生物利用度(F)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得程度与速度 14、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掉药物得能力,用血浆容积表示,单位就是ml/min 15、稳态血药浓度(Css) ·定义:若以一定时间间隔,以相同得剂量多次给药,则在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逐次叠加,直至血药浓度维持一定水平或在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该范围即称为稳态浓度。 ·稳态血药浓度就是一个“篱笆”型得药-时曲线,此范围得最大值称为稳态时最大血药浓度(Css)max,最小值称为稳态时最小血药浓度(Css)min。长期用药血药浓度平均水平,为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av)。 16、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CPM),就是在药动学原理指导下,应用灵敏快捷得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她体液中得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之间得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7、给药个体化 通过测定体液中得药物浓度,计算出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得个体化给方案,这种方式称为给药个体化。 内容包括:①给药剂量与剂型②给药间隔③预期达到得血药浓度④药物过量中毒得救治方法18、临床药效学 就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作用得“量"得规律得科学。 19、半数有效量(ED50) 能使群体中有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效应得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依此类推,如果效应为中毒或死亡,则称为半数中毒量(T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

药理学名词解释72049

药理学名词解释72049 药理学 1、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溶于脂质膜的跨膜转运,又称脂溶扩散。 2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葡萄球菌和真菌大量繁殖造成感染。 3种属差异:人与动物之间和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差异称为种属差异。 4效能:又称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 5受体:是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多数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少数存在于细胞内。 6首过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又称首过效应。 7、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8、半衰期: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9协同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两种,使原有的效应增强称为协同作用。10半数致死量: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时的药量。 1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12毒性反应: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13反跳现象:病人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14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发生改变。 15滤过:粒径小于膜孔的药物借助于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差通过亲水 膜孔的转运。

16、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转化或生物转化。 17主动转运:药物不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可以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又称逆梯度转运或上山转运。 18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的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药物的这种剂量(或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19排泄: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机体的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20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β受体阻断药在与β受体结合时,会产生激动效应,即内在拟交感活性。 2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22易化扩散:药物借助于细胞膜上的转运载体—通透酶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不需要能量。 2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4效价: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25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26MIC :最低抑菌浓度,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27:杀菌药 28细菌耐药性:是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包括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 29治疗指数:简写符号TI,常以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来表示,用它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数值越大越安全。 30激动药或称兴奋药,指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能产生该受体的兴奋的效应。 31肝肠循环:有的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分泌到胆

肝肠循环的名词解释生理学原理

肝肠循环的名词解释生理学原理肝肠循环的名词解释和生理学原理 肝肠循环是人体消化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部分。它是指由肝脏和肠道之间 形成的循环系统,其中包括门脉系统和肝脏血液循环系统。肝肠循环的功能主要是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门脉引导到肝脏,然后由肝脏进行代谢处理,最终返回肠道,保证身体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肝肠循环的原理,我们需要了解几个重要的生理学概念和过程。 首先,门脉系统是肝肠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门脉是一条大血管,由肠系膜静 脉和脾静脉的汇合形成。它负责将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毒素和其他物质输送到肝脏。相比于其他循环系统,门脉系统中的血液含有更高的营养物质和细菌等物质,需要经过肝脏的代谢处理。 其次,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在肝肠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肝脏由六个叶片构成,充满了微小的细胞结构,称为肝小叶。在肝脏中,肝细胞通过多种酶系统将门脉传来的血液进行代谢。它们可以分解各种物质,如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以供给身体的能量需求。同时,肝脏还能合成和分解一些重要的代谢产物,如胆汁、葡萄糖和胆固醇等。 肝脏对于肠道吸收的毒素和细菌等物质也具有很强的排泄能力。通过肝脏的代 谢作用,它们可以被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然后被排出体外。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内的细胞器中,如内质网和线粒体等。其中,内质网是肝细胞合成各种代谢产物的重要场所,线粒体是能量合成和代谢的中心。 此外,肝脏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功能。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免疫脏器之一,它 可以通过各种机制激活或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保持机体内免疫系统的平衡。这种免疫调节作用对于抵抗感染和炎症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脂肪、胆固醇代谢的基本原理把脂肪...

脂肪、胆固醇代谢的基本原理把脂肪... 把脂肪、胆固醇代谢捋一捋,尽量通俗一点。 1、脂肪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甘油三脂,由甘油和三个脂肪酸合成。 人体吃肉之后,脂肪在小肠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然后由小肠粘膜细胞合成为甘油三脂,再和食物中吸收的胆固醇、老司机APOB48蛋白组装成卡车乳糜微粒CM,乳糜微粒CM进入小肠附近的淋巴小管,通过淋巴系统总管道汇入血液循环中。 在血液循环中,CM中的甘油三脂会被肌肉等各种组织吸收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以供组织细胞作为能源或原料使用,剩下的CM会被老司机APOB48带到肝脏,被肝细胞吸收分解成胆固醇、氨基酸、甘油三脂等。 平常说的血脂高,就是指血液中甘油三酯浓度太高。如果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太多,无法全部运出消耗掉,则会堆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非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 2、肝脏细胞会从残余的CM中分解得到一些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也会用糖、蛋白质等合成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然后和老司机APOB100蛋白组成卡车VLDL(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卡车VLDL从肝脏出发进入血液循环。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VLDL上的甘油三脂和胆固醇会被组织吸收利用一部分,特别是甘油三脂被卸载后,密度提高,卡车VLDL变为卡车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血液中LDL浓度如果长期太高,其中的胆固醇会沉积在血管内壁上,形成粥样硬化,这是血管堵塞、缺血性中风、心衰等疾病的源头,也叫坏胆固醇,血检时胆固醇高就是指LDL超标。 卡车LDL在血液循环后会进入肝脏,老司机APOB100会被肝细胞表面的受体LDLR识别,LDL被吸收分解成氨基酸、胆固醇、甘油三脂等。 3、肝脏和小肠细胞会合成另一个卡车HDL(高密度脂蛋白),其老司机是APOA1蛋白,卡车HDL在血液循环中收集游离的胆固醇,

执业兽医师考试宝典复习资料

执业兽医师考试宝典复习资料执业兽医师考试宝典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药物: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物质。 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学基础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忠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细胞大分子间的初始反应。局部作用:吸收进入血液前在用药局部的作用吸收作用: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又称全身作用 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影响。 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 不良反应:其他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产生损害的作用副作用: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变态反应又称 过敏反应,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耐受性:应用超过中毒剂量的 药物也不出现毒性反应继发性反应: 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 药物的量效关系: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例。 受体: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与之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叫配体 受体的性质:a饱和性b特异性c可逆性d敏感性e高亲和力f多样性 1.被动转运高一低 1.简单扩散又名被动扩散1.滤过 2.主动转运 3.易化扩散 4.胞饮/吞噬作用 5.离子对转运 药物进入机体变化过程分为: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吸收: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因素:①排空率②pH③胃肠内容物的充盈度④药物相互作用⑤首过效应 首过效应:内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可被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首过效应又称首过消除。 分布:是指药物从全身血循环系统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指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尤其肝药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其次胆道 肝肠循环: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中,某些具有脂溶性的药物(如四环素)可被重吸收,葡糖苷酸结合物则可被肠道微生物的-葡糖苷酸所水解并释出原形药物,然后被重吸收,即为肝肠循环,如己烯雌酚、氯霉素、红霉素、吗啡。 基础理论

药物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

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 3.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4.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 5.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苯妥英和保泰松等均属于肝药酶诱导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减弱。 7.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和丙磺舒等均属于肝药酶抑制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减弱,从而降低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增强。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局部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

肝脏进入血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生物利用度。 10.治疗效果〔threapeutic effect〕: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11.不良反响〔adverse reaction〕:在正常的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响统称为不良反响。 12.副反响〔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响,较轻微,是药物固有的作用、不可防止,可预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治疗作用相互转换。 13.毒性反响〔toxic reaction〕:是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响,一般比拟严重。 14.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少数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响较难恢复,称为药源性疾病。一般较严重的毒性反响可致药源性疾病。 15.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是指药理作用与药物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16.最小有效量:是指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也称为阈剂量/阈浓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