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

—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

1.严复的“信达雅”

2.鲁迅的直译

3.林语堂的美学

4.郭沫若的创作论

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

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

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反对顺而不信。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

“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

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另外,补充一点,我国传统译论中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异化翻译”概念或提法,但其中并不缺乏“异化翻译”思想。追溯起来,唐玄奘的“五不翻”之说已经有明显的“异化翻译”思想雏形。

玄奘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异化翻译”进行归纳和理论总结的入。宋初高僧赞宁的“六例”说(详见王宏印,2003:78—91;陈福康,2000:38--42),则“大大地推进了玄奘的‘五不翻’理论”(王宏印,2003:80),可以说,赞宁发展了玄奘的古典“异化翻译”思想。鲁迅的“宁信而不顺”

之说(详见王秉钦:2004:1 10—127)在现代意义上与“异化翻译”理论有诸多类似。概括起来,我国传统译论中的异化翻译思想有如下内涵:1)作为翻译方法,其内容包括a)音译,b)直译,c)保存句法形式;2)作为文化策略,其内容包括a)保证佛典的准确、庄严和神秘,b)丰富汉语语汇,引进新的表达法;c)医治国人“脑筋糊涂”的毛病(即“改造国民性”);3)作为文化理念,它含有一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参看本文注释2)。

?其实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中也含有一定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如,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中将中国的译文读者分为三类.并主张对不同的读者要有不同的译文:“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

丙,有识字无几的。而其中的丙,则在‘读者’范围之外……

?至于供给甲类的读者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主张‘宁信

?而不顺’的……我还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的书,也应

?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尔遇见,而想一想,或问一问就能懂得为度。必须这样,群众的言语才能丰富起来”。

鲁迅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其中还是难免有些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即异化翻译的读者主要是少数文化精英。这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有些类似。但韦努蒂比较极端.而鲁迅则灵活、现实得多,因为他完全注意到了“乙类”读者的重要性。

?“差延”是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解构主义认为,任何符号都有一种基本的不完备性,即其所指意义并不能被直接把握,而且,一个符号的意义总需要别的符号形式来解释,而解释本身依靠的也是符号形式,这便又引起另一重解释。依次类推,就产生了德里达所谓的“差延”

(differance),即“差异”和“延宕”现象。也就是说,符号的意义总是在拖延之中,并不存在一个终极的或原始完满的解释时刻。德里达把符号看作是“印记”(trace),符号的意义只能存在于自我差异之中,即永远的“差延”之中。“差延”是符号意义的存在方式,是“自性”(identitie)与“他性”(alteritie)的结合。例如,“僧敲月下门”,“敲”的含义只有在“推”、“开”、“撞”、“踢”等等可能符号的意义差异中被我们基本感知到。也就是说,“敲”这个字不过是个“印记”而已,它既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在这里.出现的和没有出现的意义,都表现在同一符号里。

?但随后曾受到多方批评、指责和冷落.甚至当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的尝试时,人们也未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

其实,中国翻译理论从来就是在不同意见的争鸣辩论中发展的.最近,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鲁迅译论主要包括:翻译应为本民族的事业服务,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有一个文化定位的问题;通顺的译文有可能导致"知识"的虚伪,迎合本土最易被接受的保守思维定式.鲁迅在那个时代就已敏锐地觉察到现代解构主义提出的问题.一些针对鲁迅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批评,不但有失公允,而且未能理解鲁

迅所提出观点的深刻含义.

3 傅雷

神似 (Spirit Resemblance)

傅雷(1908-1966),别名怒庵,上海人,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

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1.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进行中文写作。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2)务必反复修改。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3.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

(1)“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意在强调神似,不

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八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 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糅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3)“神似”与“形似”和谐体现中西美学之精髓。:“ 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人所谓的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意。

4 钱钟书

化境(sublimation)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化境”说,不仅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和译学理论的研究走出“沉寂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Besieged city

5 许渊冲

竞赛论(rivalry)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可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许渊冲的观点与传统翻译观念有极大差异,引发了译界争论.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创新精神.

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翻译家——许渊冲

(1999年初,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南昌、桂林等地十位文学教授提名许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99年7月16日《中国信息报》发表了《许渊冲与诺贝尔文学奖》署名文章。)

2000年4月中旬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曾连续两天(8次)播放了采访许渊冲的专题片,这对国人了解他的治学、为人,了解他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所做的特殊贡献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001年10月15日由欧美同学会与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通向未来语言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并主办的“中西文化交流——许渊冲学术思想与成就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该会引起了中外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会议进行了综合报道。来自英、美、法等国及国内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100多人出席了会议。共收到论文50余篇,已汇集为《文化丝路织思》一书,该书已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省南昌。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8年赴欧洲留学,1950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研究院文凭。自1951年起,历任军委总参外语院校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教授。许先生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文学作品五十余部,是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地、系统地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他把中国古典文学十大名著译成英文或法文(包括《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元明清诗选》、《西厢记》等);又把英、法文世界文学十种名著译成中文(包括德莱顿诗剧《一切为爱情》(英)、《雨果戏剧选》(法)、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生的开始》、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等)。江主席访美时曾会见过的宾州大学顾毓琇教授称许译是“有史以来第一”。

他所译的诗充分体现了他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似”(形似、意似、神似)、“三化”(深化、等化、浅化)、“三之”(知之、好之、乐之)等翻译思想。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许著《追忆逝水年华》序言中充分肯定了许译的理论与实践,客观地分析了许译的艺术魅力所在。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

翻译界同行和舆论界的高度重视。

他对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直译、林语堂的美学、郭沫若的创作论、朱光潜的艺术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译学的理论与实践均有独到的见解,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因此,有关学者将许渊冲与已提到的几位翻译权威并称为“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不无道理。

6林语堂

他所撰的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可以反映其抱负以及在向西方介绍中华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及贡献。

在对译者的要求方面,林语堂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

"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

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

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在文章中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从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论文主要包括了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标准这两个方面。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 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 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

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从1935年的《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从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译"。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

林语堂将翻译作一门艺术来做,以对艺术家的心态对待翻译作品,以艺术家的手笔雕凿出译品。他提倡的“美”的翻译标准实际上是与自身的性格气质,生活态度高度统一。

其实,林氏译论体精用宏,英蕤窈窕,元气淋漓。他不光讨论了翻译的实质,标准,还具体而微地论述了翻译的技巧,风格的移译以及可译不可译等问题。“林语堂的这篇文章(《论翻译》)内容十分丰富,说理服人,可以说在翻译问题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将严复的‘译事三难’的理论继承下来,加以发展,不仅奠下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基础,还启发了后来的翻译工作者。50年代和60年代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没有超出严复和林语堂这两位大师所讨论过的范畴,所异者只是表达方式而已。”(罗新璋,1984:856)

五、译著作书目:

英文著作

1. Letters of Chinese Amazon and War-time Essays 《女兵自传和战时随笔》(又称《林语堂时事述译汇刊》)

2. The Little Critic: Essays, 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 First Series: 1930-1932 《英文小品甲集》

3. The Little Critic: Essays, 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 First

Series: 1933-1935 《英文小品乙集》

4.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吾国吾民》(又称《中国人》)

5. Confucius Saw Nancy, and Essays About Nothing 《子见南子及英文小品文集》

6. 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中国新闻舆论史》

7.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生活的艺术》

8.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孔子的智慧》

9. Moment in Peking 《京华烟云》

10. With Love and Irony 《讽颂集》

11. The Best Essays of Lin Yutang 《林语堂小品精华》

12. A Leaf in the Storm 《风声鹤唳》

13. 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 《中国与印度之智慧》

14.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 《啼笑皆非》

15. The Vigil of a Nation 《枕戈待旦》

16. 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苏东坡评传》(又称《苏东坡传》或《苏东坡》)

17. Chinatown Family 《唐人街》

18. The Wisdom of Laotse, Edited and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Lin Yutang 《老子的智慧》

19. Miss Du 《杜十娘》(又称《杜姑娘》)

20. On the Wisdom of America 《美国的智慧》

21. Widow, Nun and Courtesan: Three Novelettes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ed and Adapted by Lin Yutang 《寡妇,尼姑与歌妓:英译三篇小说集》(又称《寡妇、妾与歌妓》)

22. 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Retold by Lin Yutang 《英译重编传奇小说》

23. The Vermilion Gate 《朱门》

24. Looking Beyond 《远景》

25. Lady Wu 《武则天》(又称《武则天传》,《武则天正传》,《武后传》)

26. The Secret Name 《匿名》

27. The Chinese Way of Life 《中国的生活》

28. From Pagan to Chrostoanity 《由异教徒到基督教友》(又称《皈依耶教》或《信仰之旅》)

29. Imperial Peking: Seven Centuries of China 《帝国京华,中国在七个世纪的景观》(又称《辉煌北京》)

30. The Red Peony 《红牡丹》

31. The Pleasures of a Nonconformist 《不羁》

32. Juniper Loa 《赖伯英》

33. The Flight of the Innocents 《逃往自由城》

34.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 《当代汉英字典》

35. Readings in Modern Journalistic Prose 《现代新闻散文选》

译作:

英译汉:

1. 《国民革命外记》原著者待查

2. 《女子与知识》罗素夫人原著

3. 《易卜生评传及其情书》布兰地司原著

4. 《卖花女》(剧本) 萧伯纳原著

5. 《励志文集》马尔腾博士原著

6. 《新俄学生日记》奥格约夫原著,林语堂、张友松合译

7. 《新的文评》史宾冈、克罗斋、王尔德等原著

汉译英:

1.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by Shen Fu, Rendered into English by Lin Yutang 《浮生六记》,清朝沈复原著

2. Chuangtse,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 《英译庄子》

3.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 《中国古文小品选译》(又称《古文小品》)晋朝陶潜等原著

4. Nun of Taish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英译老残游记第二集及其他选译》

5.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Translation from the Master of Chinese Art 《中国画论,译自国画名家》

6. 冥寥子游明朝屠隆原著

7.郭沫若

郭沫若天性聪颖,从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习能力。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桥梁”的道路。

1921年,郭沫若翻译出版卡尔·马克思著名的理论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钱君胥合译出版了德国小说《菌梦湖》;1922年,他成功将德国著名学者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译为中文;1924年,他翻译了日本论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1926年,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集《雪莱诗选》由他翻译介绍到中国;1928年,他翻译了歌德的另一部巨著《浮士德》第一部;同年,创造社出版了他的《沫若译诗集》,美国小说《石炭王》也在这一年由他翻译出版;1935年,俄国列·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经郭沫若之手翻译到中国;1947年,德国卡尔·马克思的另一部理论著作《艺术的真实》也由郭沫若翻译出版。除此以外,《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部、《新时代》、《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屠场》、《美术考古发现史》、《煤油》、《生命之科学》、《日本短篇小说集》等一大批国外优秀作品都经郭沫若之手介绍到中国,为当时中国文坛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在翻译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同时,郭沫若还将“苏活古代文献生命,倡导古书今译”当作自己翻译的另一个方向。他将古籍整理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一起,念念不忘让古代文献通过自己的手再现风采。《〈屈原赋〉今译》、《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崖州志》校勘等,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展示出郭沫若在古籍整理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其中,以《管子集校》最有代表性。在版本搜集、对勘下大功夫中,发现不同的版本系统,同时尽可能无遗漏地网罗了以往校释《管子》的诸

家著述。全书写有2000余条“沫若案”,总字数不下20万字。以校为主,校注一体;校释与辨伪、断代结合;运用甲骨文、金文、隶、草等新旧文字,并注入现代经济学等学科思想,将《管子》一书的整理推向新的高度。

8.朱光潜

朱光潜(1897.9—1986.3)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这些著作对西方美学思想的介绍是较为详备的,对于美学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也较系统。《文艺心理学》从美感经验的分析开始,深入到美的本质的讨论,然后联系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创造,最后阐述美的范畴。书中还将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观点,纳入各章加以介绍,旁征博引,沟通中西。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粉碎“四人帮”后,朱光潜又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

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我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关于朱光潜的治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自我解剖,不断批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批判和美学辩论中,朱光潜勇于解剖自己,严肃批判了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特别是他自己曾经宣扬过的唯心主义。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名教授,他的这一行为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以后,他不断地批判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问题,堪称学者的楷模。

二是寻求真理、学风端正。朱光潜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认识到以往自己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以后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原著。他在近六十岁时开始自学俄语,并用各种文本(中、德、俄、法、英)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他提倡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晚年的《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就是他治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是“三此主义”,忘我精神。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中国翻译理论

严复,中国介绍近代思想的第一人,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 林纾翻译理论: 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 (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 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 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 (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 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 B.维新时期的翻译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 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 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 贡献:“善译”说 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 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 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 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 (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 (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 “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翻译思想: ⑴关于“直译与意译”; ⑵关于“信与顺”; ⑶关于“形似与神似”. 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瞿秋白的“绝对正确,绝对白话”和“信顺统一”的思想,郭沫若的“创作论”的翻译思想。成仿吾的“批评的建设”和“建设的批评”的文艺翻译批评思想即诗歌翻译思想。 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 (1)、以中和为美 ,讲求和谐; (2)、尚化实为虚 ,讲求含蓄; (3)、重感性体悟 ,讲求综合 鲁迅主要理论贡献: 1. “易解、丰姿”双标准论, “移情、益智”双功能说; 2.“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 3.“重译”和“复译”的思想; 4.翻译批评:“剜烂苹果”的思想; 5.“翻译应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狂人日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真正意义的白话小说。 瞿秋白翻译思想: 1 、关于大众化原则“绝对正确,绝对白话”的思想; 2、关于翻译与中国现代语言建设的思想郭沫若翻译理论和思想: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创作论. 1、翻译家不是鹦鹉名士; 2、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3、风韵译; 4、共鸣说; 5、生活体验论; 6、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成仿吾翻译理论和思想: 1. 文艺批评:翻译批评思想; 2. 诗歌翻译理论与思想; 3. 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顺”派

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试题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20% 1.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 A. 鸠摩罗什 B. 玄奘 C.安世高D。释道安 2.严复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是指---------------------。 A.翻译一部书要化一个月时间作准备 B 翻译一个术语往往要考虑很久 C. 只有化苦功才能翻译成一部名著 D. 书名的翻译颇费思量 3..下列四句,----句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鲁迅提出过“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点。 B. 马建忠主张“善译”的翻译标准。 C.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D. 傅雷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形似”。 4.下列四位翻译家中,英译《红楼梦》的是------。 A.林语堂 B. 杨宪益 C. 杨必 D. 鲁迅 5.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提出的构成语境三要素中,fields of discourse指---------------------------。 A.交际内容 B. 交际方式 C. 交际风格 D. 交际地点 6.多用被动语态是----------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语法特点。 A.广告英语 B. 科技英语 C. 新闻英语 D. 法律英语 7.“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的形式。 A.词句 B. 词句和比喻 C. 各种修辞手段 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 8.. ------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作品。 A.朱生豪 B. 卞之琳 C. 梁实秋 D. 林语堂 9.fast, firm, secure三个同义词中,firm的正规程度介于前后两者之间,由此可以判定,它最有可能源自------。 A.法语 B. 拉丁语 C. 盎格鲁-撒克逊语 D. 德语 10.下列四种“语体”中,--------的语言最为正规。 A.广告英语 B. 法律英语 C. 新闻英语 D. 科技英语 二、问答题:30% 1.为什么严复要在他的翻译标准中加上一个“雅”字?你认为现在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个“雅”字?

中国特色美食英文翻译资料

中国特色美食地道英文翻译 白菜豆腐焖酥肉:Braised Pork Cubes with Tofu and Chinese Cabbage 鲍鱼红烧肉:Braised Pork with Abalone 鲍汁扣东坡肉:Braised Dongpo Pork with Abalone Sauce 百叶结烧肉:Stewed Pork Cubes and Tofu Skin in Brown Sauce 碧绿叉烧肥肠:Steamed Rice Rolls with BBQ Pork Intestines and Vegetables 潮式椒酱肉:Fried Pork with Chili Soy Sauce,Chaozhou Style 潮式凉瓜排骨:Spare Ribs with Bitter Melon,Chaozhou Style 豉油皇咸肉:Steamed Preserved Pork in Black Sauce 川味小炒:Shredded Pork with Vegetables, Sichuan Style 地瓜烧肉:Stewed Diced Pork and Sweet Potatoes 东坡方肉:Braised Dongpo Pork 冬菜扣肉:Braised Pork with Preserved Vegetables 方竹笋炖肉:Braised Pork with Bamboo Shoots 干煸小猪腰:Fried Pig Kidney with Onion 干豆角回锅肉:Sautéed Spicy Pork with Dried Beans 干锅排骨鸡:Griddle Cooked Spare Ribs and Chicken 咕噜肉:Gulaorou (Sweet and Sour Pork with Fat) 怪味猪手:Braised Spicy Pig Feet 黑椒焗猪手:Baked Pig Feet with Black Pepper 红烧狮子头: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脆皮乳猪:Crispy BBQ Suckling Pig 回锅肉片:Sautéed Sliced Pork with Pepper and Chili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uise Von Flotow, Denison Norman, Graham Joseph F, Van Gorp Hendrik, Asad Talal, Brisset Annie, De Lotbinière-Harwood Susanne, Cheyfitz Eric, Chamberlain Lori, Spivack Gayatri Chakravorty, Niranjana Tejaswini, Mehrez Samia, Jacquemond Richard, Rafael Vicente L., Williams Patrick, Laura Chrisman, Vieira Else Ribeiro Pires, Sengupta Mahasweta, Lambert José, Franco Aixelā J avi er, Von Flotow Luise, Kathleen Davis. 李文革在《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中将西方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比较简洁地概括了西方译论的整体发展历程。与此同时,他又从类型上对翻译的文艺学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翻译阐释学派、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法国释意理论派等八个派别进行了逐一论证,分析和研究。具体来说,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包括:20世纪以前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如俄国翻译的文艺学派、前苏联翻译的文艺学派,以及20世纪西方翻译的文艺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美国结构学派与奎因、交际理论与奈达和威尔斯、德国功能派与诺德、前苏联的语言学派与费道罗可和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研究学派则包括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描写学派与图里、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翻译的阐释学派包括两种翻译途径与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阐释学理解观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翻译的解构主义流派包括“异延”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德里夫、“纯语言”的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与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与韦努蒂。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包括翻译培训班的理论基础与理查兹、细节翻译理论与庞德、翻译的矛盾观与威尔。法国释意理论派则包括释意理论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翻译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的渊源表现在三大模式探究,两千多年的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史是霍拉斯等人开创的。霍拉斯(Horace)拒绝绝对的忠实和对等。西塞罗(Cicero)认为译者“不应以僵化的理念为原则来指导翻译中的模仿”。杰罗姆(Jerome)代替了意义“独尊的”单元翻译观,进入了西方古典译论的鼎盛时期。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所创立的诠释派对意义求本溯源,反对对<圣经>的神权论教条主义解释。 研究西方翻译理论就应该研究它的梗概、变迁和发展,并从历史的角度对西方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陈述了自己意见,既吸收当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力求突出重点,对西方翻译领域各历史时期尤其是对20世纪以来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译作、思想流派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加以叙述与评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互间的促进、演变和发展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和讨论,对于翻译思想和理论发展的性质及方向,又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认识和见解

中国书名(四大名著)的翻译

中国书名(四大名著)翻译 中国的书名翻译没什么规则,译者出师山门不同,翻译风格也就不同 I. 关于红楼梦的翻译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曾在大学教英文。他认为现在的两种英文译名,《A Dream of Red Chamber》(红色小楼之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s》(红色豪门大宅之梦),都不对。他说,“红楼”一词源于唐诗,可追溯到韦庄的“长安春色谁为主,古来尽属红楼女”。“红楼”专指富家女儿的金闺绣阁。西方语文没有相对应的词语。这样说来,《红楼梦》书名转译也不易,要求全书的翻译做到信、达、雅,显然更难。这不能怪译家,只能说是《红楼梦》内涵独特,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以致之。 现在大家比较认可的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英译本《红楼梦》,译为“The Dream of Red Mansion”。杨宪益夫妇是大翻译家,我本不敢乱说什么,但我想了很多年,还是觉得,这样翻译实际上是翻译错了,斗胆说出来,供大家研究、讨论。我觉得,《红楼梦》里所说的“红楼”并不是“红色公寓(Red Mansion)”的意思,正如“青楼”不是指“青色的楼”,而是指“妓院”一样。这里,“红楼”是指“女儿楼”,或者叫“闺房”,是女孩出嫁之前居住的地方。如果把“红楼”翻译成为“Red Mansion”就完全没有这种“女儿楼”的意思了。但如果仅仅是这个“女儿楼”的意思,那还比较好翻译,因为在西方,也有女孩出嫁之前居住的“闺房”,如“boudoir”的意思就是“闺房,女人的卧室或化妆室、起居室”。但如果把《红楼梦》翻译为“The dream of Boudoir”仍然是不妥的,因为西方的“闺房”与中国的“闺房”是完全不同的。西方的“闺房”仅仅是女子出嫁之前居住的地方,仅仅是女人的卧室。但中国的“闺房”却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住在“闺房”里的千金小姐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实际上,是处在一种自我封闭,或者说,是处在一种被软禁的状态。越是高官贵族的千金小姐,越是处于一种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之下,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之中,除自己家里人外,不能与任何男性说话或来往。这在西方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在西方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出嫁前比中国女孩自由多了,她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与男性来往。西方的封建社会,远不如中国的封建社会那样封建。所以,西方的“闺房”没有中国“闺房”里那种封闭的含义。如果把《红楼梦》翻译成“The Dream of Boudoir”仍然不能准确地表达出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其实,归根到底,梦是人做的,不是房子做的,所以,不如索性译为“The Dream of the Girls”。女孩的梦,东西方都有,也都差不多。未婚女子对爱情的憧憬和追求,东西方也都差不多。《红楼梦》实际上写的不是贾宝玉的梦,而是金陵十二钗的梦,更准确地说,是“The Dream of the 12 Girls”。我觉得,这样翻译也许比“The Dream of Red Mansion”更准确一些。或者,干脆回避开,索性就叫《石头记》吧。“The Story of the Stone”就不会有任何争议了。 II.《西游记》的翻译: 1,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最常用的) 2,西游记, (1966), Monkey Goes West. 3,西游记(Monkey King) 4,日语是'Saiyuki' 或者'Suy Yuw Gey' 5,《西游记》(The Monkey Goes West)邵氏 6:《西游记》英译为Record of a journey to the west) 7, Record Of Lodoss

(完整word版)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 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从历史发展来看,翻译科学派是对施莱尔马赫、洪堡等语言学和翻译观的批判继承,但从更直接的原因看,则是对翻译培训派重实践、强调译作品位与文学价值、注重美学经验而缺少系统化理论的反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布龙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的转换规则等为翻译科学派提供了理论根据。 卡特福德(J .C. Catford)于一九六五年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首次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来探讨翻译的性质、类型、方法、条件和限度,并运用层次、范畴以及级阶等语言学概念来论述语际转换的根据,提出翻译对等只能是话语对等和功能对等,开辟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奈达(E. A. Nida)于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先后发表了《翻译科学探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两部著名的翻译理论著作,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应用于翻译的理论研究,大胆地提出核心句的概念,并试图建立一种最有效、最科学的三阶段翻译转换模式: 1)将原语句子简化为意义最清楚的核心句(原语深层结构); 2)翻译核心句(译语深层结构); 3)将译语核心句转换成译语表层句子。 此外,奈达将语义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信息论、交际理论也引人翻译研究,提出极有影响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标准,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德国的翻译理论家威尔斯(Wilss)以描述语言学和生成语法为基础,批判的继承了斯莱尔马郝和洪堡的语言观,提出翻译应该是一门认知性、解释性和联想性科学,其理论模式必须“客观”,“程序方法不受价值观念影响。他断言翻译是语际交际过程,并对翻译的方法进行了分类和界定;详细探讨了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并对语言学、交际学和翻译学三种等值进行了经验性描述。

中国的特色英文翻译

用流利的英语介绍中国的特色~~来源:李思佳的日志 1.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2.刺绣:embroidery 3.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剪纸:Paper Cutting 6.书法:Calligraphy 7.对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8.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10.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战国:Warring States 12.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铁饭碗:Iron Bowl 14.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15.集体舞:Group Dance 16.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17.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中秋节:Mid-Autumn Day 19.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20.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22.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 (Soup) 25.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6.火锅:Hot Pot 27.四人帮:Gang of Four 28.《诗经》:The Book of Songs 29.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ed Education 30.《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31.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32.《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33.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 g Festival 34.针灸:Acupuncture 35.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 ry 3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 haracteristics 37.偏旁:radical 38.孟子:Mencius

(完整版)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08英本1 杨慧颖 NO.35 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 严复 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鲁迅 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 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名著中英文对译

名著中英文对译 gone with the wind 飘 Jane.eyre 简。爱 The scarlet letter 红字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汤姆索亚历险记Lady Chatterley's Lover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Tales of two cities 双城记 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 Uncle Tom's Cabin 汤姆叔叔的小屋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 爱丽丝漫游记The Adventures of Alice in Wonderl and 安徒生童话集Anderson's Fairy Tales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愤怒的葡萄Grapes of Wrath 格利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 格林童话集Grimm's Fairy Tales 根Roots 航空港Airport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环绕世界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 嘉丽妹妹Sister Carrie 简·爱Jane Eyre 罗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 名利场Vanity Fair 牛虻The Gadfly 飘(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圣经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Bible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苔丝姑娘Tess of the D' ubervilles 天方夜谭(Tales from) The Arabian Nights 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 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王子与贫儿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雾都孤儿Oliver Twist 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 远大前程The Great Expectations 月亮宝石The Moonstone 最后的诊断The Final Diagnosis Charles Darwin (by Carla Greene) 查尔斯;达尔文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理论流派 翻译是一们很重要的学问,从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学者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而他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以下是一些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希望能让大家有一些大体的了解。 一:尤金;奈达(1976)根据各学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四个基本流派。 二:埃德温‘根茨勒(Edward Gentzler)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1993)中依据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 三、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 (2000)在《西方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全市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六大学派。 四、谭载喜(中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研究学者) 在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时,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布拉格学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交际理论派四大学派。 五、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一文中介绍了六大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文学-文化学派;结构学派;社会符号学派。下面将一一介绍。 (一)、布拉格学派 1、创始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2、主要成员: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主要论点:(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3、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罗曼?雅可布森。 简介: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 inguistic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DOC)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 —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 1.严复的“信达雅” 2.鲁迅的直译 3.林语堂的美学 4.郭沫若的创作论 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 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 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反对顺而不信。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

“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 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于1995年出版之后。另外,补充一点,我国传统译论中虽然没有明确、具体的“异化翻译”概念或提法,但其中并不缺乏“异化翻译”思想。追溯起来,唐玄奘的“五不翻”之说已经有明显的“异化翻译”思想雏形。 玄奘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异化翻译”进行归纳和理论总结的入。宋初高僧赞宁的“六例”说(详见王宏印,2003:78—91;陈福康,2000:38--42),则“大大地推进了玄奘的‘五不翻’理论”(王宏印,2003:80),可以说,赞宁发展了玄奘的古典“异化翻译”思想。鲁迅的“宁信而不顺” 之说(详见王秉钦:2004:1 10—127)在现代意义上与“异化翻译”理论有诸多类似。概括起来,我国传统译论中的异化翻译思想有如下内涵:1)作为翻译方法,其内容包括a)音译,b)直译,c)保存句法形式;2)作为文化策略,其内容包括a)保证佛典的准确、庄严和神秘,b)丰富汉语语汇,引进新的表达法;c)医治国人“脑筋糊涂”的毛病(即“改造国民性”);3)作为文化理念,它含有一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参看本文注释2)。 ?其实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中也含有一定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如,他在“关于翻译的通信”(1931)中将中国的译文读者分为三类.并主张对不同的读者要有不同的译文:“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 丙,有识字无几的。而其中的丙,则在‘读者’范围之外…… ?至于供给甲类的读者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主张‘宁信 ?而不顺’的……我还以为即使为乙类读者而译的书,也应 ?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尔遇见,而想一想,或问一问就能懂得为度。必须这样,群众的言语才能丰富起来”。 鲁迅的主张是正确的。但其中还是难免有些文化“精英主义”意识,即异化翻译的读者主要是少数文化精英。这与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精英主义”意识有些类似。但韦努蒂比较极端.而鲁迅则灵活、现实得多,因为他完全注意到了“乙类”读者的重要性。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部分 测试题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 0204 (二) 本部分共有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择最佳答案完成句子。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0分) 11.“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是_______提出的。 A.鲁迅 B.瞿秋白 C.茅盾 D.郭沫若 12.杨宪益说:“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他针对的是______。 A.任何一种翻译 B.文学翻译 C.诗歌翻译 D.汉英翻译 13.“上下文在解决语言单位的多义性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这是______的论述。 A.林纾 B.巴尔胡达罗夫 C.泰特勒 D.费多罗夫 14.王力先生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______。 A.因此连词用得较多 B.因为主从结构用得较多 C.联结成分并非必需 D.联结成分十分需要 15.汉语有很多四字成语,译成英语时,译文______。 A.一定要保持原文的形象 B.一定要脱离原文的形象 C.一定要符合原文的意思 D.一定要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成语 0207 6.汉语语法单位的组合多用_______,连接成分并非必要。 A.意合法 B.形合法 C.意合法和形合法 D.省略法 7.在被动结构方面_______ A.英语被动句用得少,汉语被动式用得多。 B.英语被动句用得多,汉语被动式用得少。 C.英语多用主动来表示被动。 D.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用的都很多。 8._______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别而保留了 神韵”。 A.郭沫若 B.杨宪益 C.茅盾 D.钱钟书 9.1954年_______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 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A.郭沫若 B.钱钟书 C.茅盾 D.杨宪益 10._______ thought in translating one should aim at “translating sense,not words". A. Saint Jerome B. Cicero C. Tytler D. Nida 0304

完整word版,中国特色美食地道英语翻译

The Cuisines’ Expressions of Translating 一、以主料开头的翻译方法 1、介绍菜肴的主料和辅料: 公式:主料(形状)+(with)辅料 例:杏仁鸡丁chicken cubes with almond 牛肉豆腐beef with bean curd 西红柿炒蛋Scrambled egg with tomato 2、介绍菜肴的主料和味汁: 公式:主料(形状)+(with/in)味汁 例:芥末鸭掌duck webs with mustard sauce 葱油鸡chicken in Scallion oil 米酒鱼卷fish rolls with rice wine 二、以烹制方法开头的翻译方法 1、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 公式:烹法+主料(形状) 例: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 烤乳猪roast suckling pig 炒鳝片Stir-fried eel slices 2、介绍菜肴的烹法和主料、辅料 公式:烹法+主料(形状)+(with)辅料 仔姜烧鸡条braised chicken fillet with tender ginger 3、介绍菜肴的烹法、主料和味汁:

公式:烹法+主料(形状)+(with/in)味汁 例:红烧牛肉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 鱼香肉丝fried shredded pork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 清炖猪蹄stewed pig hoof in clean soup 三、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翻译方法 1、介绍菜肴的形状(口感)和主料、辅料 公式:形状(口感)+主料+(with)辅料 例:芝麻酥鸡crisp chicken with sesame 陈皮兔丁diced rabbit with orange peel 时蔬鸡片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 2、介绍菜肴的口感、烹法和主料 公式:口感+烹法+主料 例:香酥排骨crisp fried spareribs 水煮嫩鱼tender stewed fish 香煎鸡块fragrant fried chicken 3、介绍菜肴的形状(口感)、主料和味汁 公式:形状(口感)+主料+(with)味汁 例:茄汁鱼片sliced fish with tomato sauce 椒麻鸡块cutlets chicken with hot pepper 黄酒脆皮虾仁crisp shrimps with rice wine sauce 四、以人名或地名开头的翻译方法 1、介绍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和主料

中国名著英文翻译(24部)

中国名著英文翻译(24部) 1.《西游记》Pilgrimage to the West; Journey to the West 2.《三国演义》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3.《红楼梦》A Dream in Red Mansion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4.《水浒传》Heroes of the Marshes; Water Margins 5.《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6.《聊斋志异》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7.《论语》Analects of Confucius 8.《山海经》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9.《围城》A Surrounded City 10.《西厢记》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11.《资治通鉴》History as a Mirror 12.《史记》Shi Ji/ Historical Records 13.《阿Q正传》The True Story of Ah Q 14.《春秋》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15.《论语》THE ANALCETS OF CONFUCIUS 16.《诗经》the book of odes 17.《世说新语》essays and criticism (shi shuo hsin yu) 18.《封神演义》the legend of deification 19.《金瓶梅》The golden lotus 20.《西厢记》The west chamber

30个中国特色表达的官方翻译

30个中国特色表达的官方翻译 九矿社区/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双引擎、新常态、硬骨头、拦路虎、“扶上马、送一程”、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有权不可任性……这些看似高大上实则与你密切相关的术语用 英语怎么说? 在选择术语时,遵循了四个基本标准:一是新提法、新表述,比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二是富有传播效力的表述,比如“有权不可任性”;三是专业性概念,比如“普惠金融”;四是中国特色的表述,比如“硬骨头”。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三十个重要术语译文。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释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s to make comprehensive moves to: 1) finish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2) deepen reform; 3) advance the law-based governance of China; 4) strengthen Party self-discipline.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Two Centenary Goals 【释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are: to finish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by the tim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lebrates its centenary in 2021; and to turn China into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at is prosperous, strong, democratic, culturally advance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