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网程网中国教育招生网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网程网中国教育招生网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网程网中国教育招生网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网程网中国教育招生网

课题:8.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中①代表: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2.环境问题

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容纳、消除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即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环境不仅能够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还能够得到保护和改善,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正所谓人类受到环境的惩罚、自然的报复。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环境污染--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1.污染源及污染物形式

工业的每一个环节(获得原料、加工制造、使用产品、最终处理消费后的产品)都产生污染-"三废"(废液、废气、废渣)、噪音、热、放射性物质等。

交通运输工具产生污染-废气、噪音等。

农业生产也会产生污染-农药、杀虫剂液体及在果蔬上的残留物。

生活消费中产生污染-固体废弃物(垃圾)、生活废水、废气、热(如空调产生的废热)、噪音等。

2.污染的范围

(1)从自然环境的组成看,污染几乎渗透到了各个圈层的各个部分,造成了:大气污染:--对流层受到粉尘、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臭氧等物的污染,平流层受到氯氟烃的污染,外太空受到"太空垃圾"的污染等。

水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受到各类化合物、重金属等物的污染。

土壤污染--受到农药、杀虫剂、工业废水及各种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物污染--通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无机环境中的污染物在不同的生物体中富集、变化,增强了毒性。

(2)从人类生活的地域来看,污染从城市蔓延到农村,从经济活动的密集区扩散到人烟罕至的地区。

3.污染的后果

不加限制、不加处理、任意排放废弃物,使环境中出现了超过正常值或原本没有的物质,而环境又无法自净时,则会出现多种问题。如水污染加剧水资源的短缺,酸雨造成土壤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人类的健康通过大气、水、生物受到有毒物质的损害,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变化等。

(二)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1.滥伐森林:森林面积锐减(特别是热带雨林),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2.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陡坡开荒等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加剧。

3.由于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引起土壤的盐碱化。

4.由于大量燃烧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

5.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对人类具有重大经济、科学、美学和文化价值的物种的灭绝速度呈现加速的趋势。

6.由于围湖造田,造成湿地的减少、气候的变化、水旱灾害的增多。

7.由于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诱发各种生态破坏。

8.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

9.由于石油泄漏、赤潮等原因,海洋生态遭到破坏。

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1.区域的差异性

(1)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也有乡镇企业污染。

(2)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但已得到治理和缓解。

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但环境污染随工业化进程越发严重,超过了发达国家。

从全球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的严重,这主要是以为:

① 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 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经营粗放,生产方式落后,资源的利用效

率低,利用过程对环境的危害大,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

③ 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将一些有害性被证实并开始被禁用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销售,甚至搞垃圾出口,或者保护本国资源却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原材料,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4%左右,但消耗了世界75%的能源,也排放了世界75%的污染物,只不过这些能源多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而污染物也通过设在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加工厂排放到了当地。所以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负主要的责任,为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其实,造成城市和乡村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环境问题差异的原因是类似的。城市和发达国家是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的较发达的富裕地区,所以环境问题以污染为主-与追求过度消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相关。乡村和发展中国家是以农业为主的较落后的贫穷地区,所以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与人口的快速增长及资源的合理的开发方式相关,但这一地区正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环境污染业越发严重起来。

2.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性的环境问题会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导致全球性的变化,出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工业排放温室气体及森林锐减等因素,使全球性气候出现变暖的迹象及各地气候异常。

·酸雨随大气运动,影响到很远的地区。

·国际性河流的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

·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其中物种的灭绝对整个人类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大气中臭氧层的破坏,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命健康。

·海洋污染随洋流运动,扩散到沿岸其它国家。

【课堂反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指的是(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噪声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2.关于环境问题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完全是由发达国家造成的

B.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不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C.在环境问题防治方面,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D.发达国家没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资金和技术转让

3.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会导致( )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水体污染

D.土地荒漠化

4.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

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

D.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5.关于环境自净能力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类的破坏能力越大,环境的自净能力越强

B.由于环境具有自净能力,所以不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C.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

D.当人类向环境排放过量污染物,环境会永久丧失容纳和清除能力而发生环境问题6.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A.环境污染

B.人口增长过快

C.生态破坏

D.资源短缺

7.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A.大气污染

B.噪声污染

C.水土流失

D.物种减少

答案:1.D 2.C 3.A 4.D 5.C 6.AC 7.CD

浅议生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

浅议生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 浅议生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 引论、国际政治学家眼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依国际政治学家眼光看,生态环境问题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依不同兴趣研究的,哪怕从国际问题研究(而非国内问题研究)这样一个大范围来看亦是如此。第一个主要的角度,主要从经济出发,更多反映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兴趣,叫作“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力求实现一种比较协调、均衡、有连续性的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和认识,可以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两个世纪以前写下的《人口原理》,简单说,作者的预测是,如果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而人类所需的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最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到本世纪50至60年代,欧美一些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生产活动、科学技术改进和资源消费方式之短期和长期的不同后果,其中最有名的是60年代末提出的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罗马俱乐部报告》,这份报告及其他类似的文章、专着的一个共识是:如果人类继续现有的科技开发方式、人口增长速度和资源消耗结构不变,那么,地球的生态环境将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有可能耗尽,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也将最终发生非常突然、无法控制的崩溃。80年代,美国着名学者莱斯特·布朗出版的名着《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观首次做了系统阐述,它分析了经济发展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如土地沙化、资源耗竭、石油短缺、食品不足等,具体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开发再生资源等途径。最近二十多年,可持续发展研究也逐渐从学术界的议论变成了国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示范教案一(8.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3.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能力目标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长图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图,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2.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了解并分析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尝试解决措施,写出可行性报告,以供研究。 德育目标 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1.人口压力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环境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好经济的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地发展。 ●教学方法 1.结合生活,多举实例,从辩证的观点认识、分析人地关系,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人为原因是主要的。 2.要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知识内容,正确掌握环境各要素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对环境问题的产生有正确的理解。 ●教具准备 新闻报刊资料、电视图片资料的运用,自做一些简单的幻灯片,及时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加以印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以及环境问题在分布上的一些特点。那么,环境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8.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板书)。 [新课教学] 环境问题,其实自古就有,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自然灾害,势必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形成环境问题。进入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样,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更加突出,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节课我们就探讨目前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环境管理)环境污染与分类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社会发展的参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都必须以自身健康为前提,没有健康的身心一切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 健康的你和我,同样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污染已把我们层层包围。空气、水、食物污染无处不在,污染被人们称为“疾病的元凶、杀人不见血”的恶魔.呼吁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健康的期望成为现实! 一、环境污染物按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 1、化学污染物包括: (1)、燃料的污染;(2)、烹调油烟的污染;(3)、吸烟烟雾的污染;(4)、建筑材料的污染(放射性污染、石棉的污染、涂料、填充料及溶剂所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5)、装饰材料的污染;(6)、家用化学品的污染;(7)、VOC的污染;(8)、室外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9)、其它污染物的影响;(10)、臭氧的污染。 2、物理污染有: (1)、噪声的污染;(2)、电磁波的污染;(3)、噪光的污染。 3、生物污染有: (1)、尘螨的污染;(2)、宠物的污染。 二、各种污染物与人体的健康 1、甲醛的污染: 甲醛无色易溶,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是制备酚醛树酯、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建筑人造板、胶粘剂的重要化工原料。居室中的甲醛主要是由建筑人造板或胶粘剂中挥发出的,当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为0.1毫克/立方米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会刺激眼睛引起流泪;浓度再高时,将引起咽喉不适、恶心、呕吐、咳嗽和肺气肿;当空气中甲醛含量达到30毫克/立方米时,便能致人死亡。人们长期低剂量吸入,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还会使妇女月经紊乱,影响生育并引起新生儿体质下降和染色体异常,甚至可诱发鼻咽癌。1987年美国环保局已将它列入可致癌的有机物之一。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生物多样性减少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6.土地荒漠化7.大气污染8.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9.海洋污染10.城市垃圾污染 "竭泽而渔,..."怎么理解?反映了什么样的环境观? 翻译:把水排干了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捕了。用火烧林的办法来打猎,怎么会打不到猎物呢?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说明人类不能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否则必然遭到环境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来报复。因此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而应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环境问题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污染?(P66页)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白色垃圾会造成哪些危害?(1)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2)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 (3)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如何理解? 人们在大量使用某种资源制成的物品(如塑料制品)后,废弃物(如用过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物品有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以,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如何保护环境?中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环保从小事做起:少使用塑料袋、回收废旧电池等。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大环保投入;依靠科技,开发环保产品,建环保设施。依法保护环境,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合理,总体质量不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 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给国家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给教育、住房、就业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人口增长过慢,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人口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发展应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和平为什么会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局势在朝多极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普遍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级世界。 2、国际社会期盼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 3、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和大量核武器存在的现实,每时每刻都提醒人们要维护和平。造成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1、恐怖主义。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根本原因)3、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 4、南北贫富差距大。 应怎样来维护和平? 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根本途径) 2、倡导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 3、发挥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全球环境问题及中国应对策略

全球环境问题及中国应对策略 专业:2012级经济学 学号:2012********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摘要: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政府向最高权力机关报告其最新的思考和应对之策。 关键字: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中国、应对策略 一、全球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 (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百万分之一单位)上升到2005年的379ppm,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2]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何在? “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所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其中发达国家排放约占80%。”[3] 2、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在人类现代生活中,物种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这是从6500万年前白圣纪末期恐龙绝迹以来,动植物最大量灭绝的时期。物种灭绝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增大导致了动植物生存自然环境的恶化。沿海湿地就繁殖了世界所有营业性捕捞2/3的各种鱼类,而珊瑚礁是继热带雨林之后具有世界生物多样性次高密度。然而,人类的逐渐侵入及其污染使沿海地区的环境日益恶化:粗略估计世界盐沼和红树沼的1/2巳消失或被彻底改变,而且世界2/3的珊瑚礁已退化,其中的10弧“不能辨认”,随沿海移民的继续——不出30年沿海居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课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

图中①代表: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 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天津农学院 课题论文题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姓名:杨承林 学号:0901014102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09农学(1)班 指导老师:富东英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所以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对我国公众的生存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环境现状、公共影响、生态环境

正文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气候变化问题是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气候变化问题是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纷纷制定对策。那么作为日本代表,下面由我来阐述本国观点,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仅是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人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将保护人权,因为这将减少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战略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因其地理、气候等因素,气候变化给日本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从战略高度应对气候变化。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是建立在环境和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列为环境战略之首。 实施环境立国战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2007年6月,日本政府制定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该战略指出,为了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的建设,努力把日本建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国家。 创建低碳社会:因受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制约,气候变化对日本的影响远大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面对气候变化可能给日本农业、渔业、环境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政府提倡创建低碳社会、发展低碳经济。这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也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向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下面提出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政策 1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 2提高城市能源利用率 3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4引进《京都议定书》减排温室气体灵活机制 5加强减缓气候变化新技术研究

6加强绿化,减缓气候变化 7征收碳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8加强气候变化的观测、预测业务和有关技术研究 9提倡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10加强气候变化研究工作。重点研究气候变化的机制、高分辨率的气候摸式,研究气候观测新仪器,如,研究出同时自动测定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的仪器。 11评估气候变化对日本生态系统、农业、林业、水资源、身体健康、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评估灾区适应性及其受灾程度等。 12海平面升高的应对措施:近年来因气候变暖引起日本海平面升高创百年最高记录。加强应对主要措施为加高、加固海堤、增建护岸设施及加强潮位观测等。从2004年起气象厅正式开展监测海平面升高业务。 综上,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将保护人权,因为这将减少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权面临的最大挑战,只要把握机遇,人类就能创造出《世界人权宣言》中梦想的国际和社会秩序。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造成的污染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为过分消耗资源而带来的的环境影响,不但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还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3)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庞大的人口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网程网中国教育招生网

课题:8.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中①代表: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一)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目前,最受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 全球气候变化、酸雨、臭氧层耗竭、有毒有害化学品和废弃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海洋污染等,这些都是发达国家特别关注的“热点”。 与此同时,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等区域性生态问题,由于其产生面广、影响深远,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 全球环境问题虽然是各国各地环境问题的延续和发展,但它不是各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简单加和。整体上不寻常的特点有: 1.全球化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臭氧层耗竭、温室效应和酸雨等涉及到高空、海洋、臭氧层,其影响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远非过去一般的环境问题所能比拟,其影响范围是全球性的,对人类社会经济、人群健康、生态、环境变迁等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2.综合化 过去,人们主要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三废”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全球环境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涉及到了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因此,解决当代全球环境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三废”的治理,而是要将一个区域、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作为一个完整的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在内的复杂巨系统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才能较好地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 3.社会化 环境问题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文化、伦理等领域。所以,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全社会共同解决,这使环境问题同和平、发展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关注主题。 4.政治化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已演化为国家安全问题的一部分,成为需要政党和政治家出来解决的政治问题。 总之,环境问题成了需要国家通过其根本大法、国家计划和综合决策进行处理国家大事,成了国际政治、外交、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评价政治人物、政党政绩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环境是否安定、政治是否开明重要标志之一。 全球环境问题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全球环境管理的必要性和内容 全球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主要机构 当前全球环境管理的重要国际行动 全球环境管理行为效果的检查与监督

建设项目和园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建设项目和园区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管理的重点,近些年来,由于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规划项目的开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国的环境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环境进行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生存条件。虽然在环境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存一些问题,需要环境管理部门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文章对于建设项目和园区的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对于我国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设项目;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开展了大量的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规划,由此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国环境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对建设项目和园区规划进行治理,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宣传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通过向社会公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共同提高环境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够,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所以建设项目的开展单位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浪费和破坏行为时有发生,不利于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1.2环境保护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 在环境保护的监管体系方面还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和组织建设,所以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污染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导致环境治理成本升高,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1.3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相关部门却没有加强管理的力度,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2.园区的环境管理存在问题 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滞后,园区综合功能差

环境管理案例分析

关于一起渔业污染案件的讨论 ●摘要 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是当今世界两大难题,也是渔政部门的两大主要工作职责。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企业污水直排、偷排现象有所抬头,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环境侵权纠纷不断增多,也由于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必然需要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建立并适用一些新的制度与规则,并有必要对司法实践及理论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文章从一起典型的环境污染侵权案件入手,对当前比较有争议的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违法性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 渔业水域污染环境污染侵权违法性赔偿机制 ●正文 一、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概述 1、渔业水域污染事故 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是指由于单位或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生物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2、相关法律 1996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赋予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权和行政处罚权。据《防治法》的规定,农业部制定了《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方法》、《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和贯彻实施,为各级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更好地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3、渔业水域污染现状及污染案件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渔业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如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继2000年“死鱼事件”后,2006年3月初又出现大面积的鱼类死亡,给受害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产生水体污染侵权行为的一方往往是技术和财力雄厚的企业,正常情况下其生产过程不被外人所掌握,排污方式非常隐秘。而遭受污染损害的一方势力单薄,整体处于劣势地位。 渔业污染种类繁多、鉴定技术复杂,渔业水域污染案件涉及到水产、环保和司法等部门,在实际的渔业污染事故中,现象千变万化,原因多种多样,情况纷繁复杂,因此必须多方合作,协同调查处理。渔业污染事故的性质及渔业资源损

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而急迫的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而急迫的环境问题, 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并与碳氮磷硫等元素循环紧密相关。河流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在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方面, 全球和区域氮元素循环的变化日趋严重]。氮是陆地和海洋生产力的重要限制元素, 人类活动的3 种主要方式:即农业生产、人口增长和燃烧排放已严重干扰了氮循环。研究表明: 人类活动每年已影响到10×1012mo l 的氮转化量, 大致相当于全球每年的细菌固氮量。氮循环的不平衡还将影响其他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其中之一就是会增加陆地和海洋的碳固定量。当前在氮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 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加速氮循环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上, 这些环境问题包括从淡水生态系统的酸化, 到近海水体的富营养化, 从全球变化]到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生物多样性的 减少等等。因此, 全球和区域氮负荷增加已成为关键的科学问题, 共同的认识更倾向于把流域- 河流- 海湾系统作为整体, 来研究氮的输入、迁移、转化、循环和输出的规律。如SCO PE (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1998~2001 年的科学规划中列出了“氮的循环和转化”, “陆地- 海洋营养盐流动”等, 并特别建议联合国环境议程(UN EP) 将下面3 个问题作为21 世纪重点环境问题加以关注]: (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特别强调营养盐的循环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2) 区域和全球氮超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由于过量施肥和工业排放所导致的氮超载对水环境产生富营养化和赤潮; 对大气环境产生烟雾和温室效应; 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3) 化学定时炸弹, 农田氮化肥的大量施用, 使得土壤氮过量累积并导致氮从土壤向水体流失, 产生富营养化, 这是土壤化学定时炸弹的典型例证。IGBP 的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 海陆相互作用等核心项目中都把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为主要的内容, 并特别强调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耦合作用。近几年, HELCOM (赫尔辛基委员会) 对波罗的海周围国家的农业面源氮污染与水体环境保护关系中开展了大量的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长江流域面积为中国面积的19% , 人口约316×108 人, 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地区之一,工农业生产总值占中国40% 以上,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江年径流量占中国总径流量的1?3, 丰富的径流携带大量的营养盐(氮磷硅等)。近30 年来, 长江流域经济 迅速发展, 人口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排入长江的污染物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 中国是 农业大国, 是化学肥料的最大生产国和使用国, 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 加上城市污染物 的排放, 使长江干流污染物的含量成倍增加, 结果长江流域水体富营养化迅速发展, 湖泊 水华, 海洋赤潮, 水库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大, 东海近岸区域水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如舟山海域污染问题严重, 无机氮与无机磷的含量在舟山渔场已超标1 倍, 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近年赤潮频发。长江流域许多河湖和近海水体的水质, 均因氮等营养盐污染问题不能 解决正陷入困境。因此, 长江流域、河口和近海水环境污染问题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极具代表性, 解决该地区的环境问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本地区范围。中国环境远景目标规划把水污染控制作为主要实施内容, 并且到2010 年解决主要流域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和近海赤潮问题等。因此,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长江流域近30 年(1968~1997 年) 来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及其对长江溶解态无机氮输送的影响。 长江流域氮输入量与世界其他流域比较(kg N year- 1 hm- 2) Tab13Compar ison of N inputs between the Changj iang Bas in and other major r iver bas in s in the world 氮肥固氮量沉降氮量氮输入总量 长江流域3 35110 6180 18120 60110 密西西比流域3 3 (M ississipp i basin) 18140 10160 6120 22120 亚马逊流域(Amazon basin) 0163 ?1111 1174 波罗的海流域(Baltic Sea) 17130 0127 4179 22160 北海流域(No rth Sea) 59160 0105 10190 70140 3 长江流域数值为1997 年值; 3 3 世界其它流域数值来自Galloway 等人1

(环境管理)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杭州的人居建设为例 城市环境是由那些与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理(包括自然地、人工的)条件与社会、人文、经济、信息条件所构成。其中社会人文环境是指非物质的、无形的存在,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与深层结构之中,指导其行为与行动。城市环境若按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来分类,主要有居住生活环境、工作(学习)环境及其他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是非常主要的。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的现况下, 能够拥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对现在的人们来说, 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含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舒适, 而且还包含精神方面的享受要求,尤其后者的优劣, 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等生活的效率, 而且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 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开发日益强调环境效应,“绿色地球”、“绿色城市”、“森林都市”、“园林城市”等等设想和实践成为当今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新世纪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将呈现出三大趋势:(1)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2)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3)强调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并重。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有着比大多数城市要优良合理的人居环境,但是也同样难以避免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人居环境特色的日渐衰微。 近几年,杭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欣喜之余,我们也应看到杭州城市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杭城的人居环境特色正在逐渐衰微、消失,我们的周遭正不断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恶俗的建筑物。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上,一个个用红油漆写成的“拆”字令人触目惊心。整个杭州仿佛是一个大工地,到处在拆房,到处在建房。在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场面的同时,以牺牲杭州原有居住文化、人居环境特色为代价的“建设性破坏”也随处可见。杭州正在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