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新)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新)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新)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高一地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教案

马绍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环境问题的两类表现。

3、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人地相关模式图,分析人地关系。

2、说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3、分类描述环境问题表现的主要方面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2、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3、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

4、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了解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与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但是,我们人类自身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扩大、森林砍伐和物种消失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地球表面的碳平衡、氧平衡、水平衡和热量平衡等过程。作为一种与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相伴随的社会—自然历史现象,生态危机的影响在20世纪正逐渐趋于全球化,一场深重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已经将我们裹胁其中。

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就我们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与学习:如何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课教学]

板书: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一、人类与环境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人类与环境”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

题: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内外圆圈分别表示什

么含义?图中四组箭头又表示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与点拨: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要影响环境。

上述第一个问题,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应表示人类社会所生存的环境。其中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物质如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源;能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箭头③④是指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箭头⑤⑥是指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箭头⑦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总体而言,人类社会与环境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第二个问题,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答: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第三个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从第二个问题中我们可找到答案: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超越了环境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可产生环境问题。具体可分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如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捕猎、过度抽取地下水等等造成的林木减少、草原破坏、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也会出现环境问题,如工业大量排放的“三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课堂练习: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展开讨论

试以“人与森林的关系”为例,分析说明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学生分组讨论后,可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多举实例,以事实来分析人类与森林(环境)的密切关系,叙述不对或有误者,老师要给予纠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切实认识和理解人类与环境之关系。

答案:①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因此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人类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与自然界的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人类需要木材,就砍伐森林,滥砍乱伐又不及时种植,导致森林减少,环境恶化,无森林,人类便无木材可取。这种恶性循环体现了人类与森林的对立,也就是人类与环境对立的表现。

③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人类的需求又必须适应于自然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人类需要木材,可继续采伐,继续培育更新,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这就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我们知道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环境问题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二部分内容,完成下表内容。

板书: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表现为两类:

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投影:

表格:环境问题的表现

目前的环境问题已越来越突出,已经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那么,环境问题在全球的分布怎样呢?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学习第三部分内容。

板书:三、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世界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见环境问题案例图)。

分析图中的案例,哪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1.从地区看,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环境问题的差异表现为: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

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

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

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

噪声污染等;在广大的乡村地

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

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

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

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

水源减少、物种灭绝等。

2.从全球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比发达国家严重。这是因为:第一,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第二,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地解决;第三,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名曰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实则是转嫁环境污染。

3.大的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河流的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

目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和发展,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再看全球环境基金(GEF)融资的项目分布图。

全球环境基金(GEF)融资的项目分布

读图分析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主要领域有哪些,为什么这些领域得到了特别的关注?

1995年2月~1998年9月,全球环境基金针对全球福利的项目和活动,向发展中国家几个重点领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从图中可以看出,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主要领域有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国际水域、臭氧的消耗等,之所以这些领域得到特别的关注,正是因为它们都是带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理解和掌握三大内容:

第一,正确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向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努力,避免恶性发展;

第二,掌握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学会具体分析问题所在,以具体事例深化认识;

第三,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如城市与乡村两者之间的环境问题之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之差异、区域性与全球性分布之差异等等。

总之,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甚至向全球化趋势发展,这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应从自己做起,关心周围的环境状况,切实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更好地协调发展。

二、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进行的一项迄今规模最大、由200多名科学家参与的调查显示:一片3公里厚、漂浮在南亚上空的“棕色云团”可能正是导致印度每年近50万人死亡、一些地区洪水泛滥或干旱肆虐的真正原因。这片“污云”中漂浮的灰尘、煤烟颗粒和其他粉尘不仅来自于工业污染,而且来自以木材和牛粪为燃料的火炉、汽车尾气、垃圾焚烧、森林火灾以及“烧荒”。浓密的污染云团使日光对地面和海洋的照射分别减少了10%和15%,在使地面和海洋“冷却”的同时,为大气不断“加热”。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就是改变了南亚地区的雨季降雨,造成孟加拉国、尼泊尔和印度东北部雨量增加、洪水泛滥,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季节性降雨大减。

2.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新报告预测:到2030年,若温室效应等于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的两倍,全球平均温度将上升1℃~2℃,海平面将升高20厘米左右。这将给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3.目前,我国的酸雨覆盖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30%。据国家环保局1998年的环境公报资料显示:我国酸雨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中重庆、贵阳等城市最为严重。

4.据新西兰科学家观测,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2930万平方千米,并首次延伸到一座有人居住的城市——智利南部城市蓬塔阿雷纳斯上空,使当地居民处于强度极高的紫外线辐射下。

三、主要大气污染问题及其防御对策

四、全球陆地环境问题

1.森林面积减少世界的森林分布极不均匀。

2.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不合理的垦殖,地表植被的破坏,裸露地表增多,造成世界水土流失严重。

3.水资源危机水作为资源,是其他任何物质所不能替代的。

4.城市环境恶化城市作为工业和人口集中的地域单元(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要从系统以外输入,而废弃物——垃圾由于不能自净,需要输送到系统以外。

5.哲学思考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解决陆地环境问题。②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

五、陆地环境问题及其防御对策

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

1.耕地:每分钟损失40公顷,每年损失2100万公顷。

2.森林:每分钟有21公顷森林消失,每年损失1100万公顷。

3.沙漠化:每分钟有11公顷土地沙漠化,每年沙漠化的土地为600万公顷。

4.泥沙: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的泥沙为250亿吨。

5.污水:每分钟有85万吨污水排入江河大海,每年的污水排放量为4500亿吨。

6.人:全世界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有1500万人因此丧命。

2008年4月20日

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表现

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表现?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谈谈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要3—5篇。 人类污染、全球变暖、能源紧缺、土地沙漠化 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如何应对及妥善解决论文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摘要】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管理严重滞后,与环境保护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环境保护要切实解决好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核与放射污染,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实行有利于环保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推动环境科学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落实环境保持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关键词】环境保护战略位置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一)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二)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环境形势严峻,保护环境紧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重GDP 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三)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主要特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综合分析宏观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知识梳理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近三百年来,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有①、②、生态破坏和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2.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③,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20世纪中叶发生的“④”,令人震惊。 3.生态破坏主要是⑤破坏,从而引起⑥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等。 4.人类的某些行动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如⑦、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⑧等。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⑨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2.⑩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的矛盾。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的不可预见性。 2.的不可逆性。 3.的全球性。 学习交流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试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具有规模的全球性。

探究与创新 探究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互动探究] 1。读教材图1.4“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每天对能源的需求”,分析能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阅读教材材料“八大公害事件简介”,概括环境污染的类型。 3.生态破坏的核心是什么?其破坏引发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4.全球性环境变化问题有哪些?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探究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互动探究] 1、如何理解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2.教材漫画《苦难的母亲》反映的地理现象是什么?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课题: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

图中①代表: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 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造成的污染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农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为过分消耗资源而带来的的环境影响,不但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还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3)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事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庞大的人口压力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要想恢复是困难的。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增加,对其开采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巨大需求,更加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生态意识淡薄,人们长期采用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法,而把无污染技术和环境资源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顾环境的影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

关于环境卫生问题表现及建议

关于环境卫生问题表现及建议 理事会: 自乔迁以来,我楼内、楼外卫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环境卫生问题 1、楼前后卫生区无人打扫。 2、楼内除三楼外、其他楼层卫生打扫不彻底,主要变现为只擦不扫,尽管擦也是敷衍了事。 3、幕墙及门窗的玻璃无人擦(除前台外)。 4、厕所撒水问题比较严重。 5、垃圾乱堆乱放、烟头乱扔、垃圾桶无人倒。 二、照明用电问题 主要表现为楼道照明灯无人关闭。 三、其他问题 吸烟室长期有人吸烟,有时几个人围坐嬉笑、聊天,有损公司形象。 为进一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共同维护好各自的环境卫生,更好地展示我公司良好形象,我办公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卫生检查制度,成立卫生检查小组,成员由各科室指定人员组成,每周检查一次,并实行奖惩制度。 2、建立卫生责任到人制度,各科室自行安排出值日表(包括当天室内卫生值日表和当天楼道卫生值日表)。 3、楼前后划分卫生区,由各个检测室负责各自卫生区。 4、室内卫生由各自负责,包括门窗及幕墙玻璃。 5、楼道卫生由各楼层所在检测室负责,每天打扫两遍(早晨上班、中

午饭后),卫生不到位的追究当天责任人责任。 6、厕所每天要保持清洁,墩布要拧到不滴水后方可使用,不得把水撒落到地上。 7、办公及生活垃圾要及时扔到垃圾桶里,不得堆放在门前;不得随地吐痰,和乱扔烟头,痰要吐在纸上扔到垃圾桶里,烟头也如此。 8、公司就像自己的家,要提高自己的节约意识,做到室内无人要及时关灯、关空调。尤其是楼道的灯,要及时关掉。从即日起,公司将派专人检查各科室下班后的关灯、关空调情况。 9、制定吸烟室制度: 员工不得在禁止区域吸烟;禁止多人在吸烟室围坐吸烟,吸烟时不得大声喧哗和吵闹;在吸烟室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应在15分钟之内;禁止在吸烟室乱扔烟头和破坏吸烟室环境卫生,一经发现按照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10、各个区域卫生由各科室自行安排人员负责。 (楼前垃圾桶的清倒和楼后卫生由李志新负责;食堂、餐厅卫生由岳长春、于雪梅负责) 以上建议供公司理事会参考。 综合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四日

(环境管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网程网中国教育招生网

课题:8.1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考察,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认识人类面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难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的内涵 2、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与环境模式图、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类与环境 1.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中①代表: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利用这些资源加工制成品,用于人类消费。 图中②代表: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图中③代表:人类在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塑造环境-在开发、利用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施加作用力,不断地改变着环境提供资源和容纳、清除废物的能力,箭头③代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理解为对环境的良性影响,而另一个则代表人类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无知和漠视之上的恶性影响。 图中④代表: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一方面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承载力-既有提供资源的能力,又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不是被动的,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是环境的反馈能力。当环境受到人类的良性影响时,它就可以为人类的继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可能性,当它受到恶性的影响时,就会以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问题来阻碍、破坏人类的发展所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特点》教案

1.2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重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环境的概念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新课导入: 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引入新课,如果人类对环境的作 用超过环境的承载力,那么环境会发生那些变化呢?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2.表现 (2)环境污染--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 2.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 让学生举例:如石油资源 2)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举例:如毁林开荒 3)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4)巨大的人口压力 P6思考题: 1、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新)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高一地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教案 马绍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了解环境问题的两类表现。 3、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人地相关模式图,分析人地关系。 2、说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3、分类描述环境问题表现的主要方面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2、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3、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 4、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了解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与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但是,我们人类自身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沙漠扩大、森林砍伐和物种消失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地球表面的碳平衡、氧平衡、水平衡和热量平衡等过程。作为一种与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相伴随的社会—自然历史现象,生态危机的影响在20世纪正逐渐趋于全球化,一场深重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已经将我们裹胁其中。 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就我们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与学习:如何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课教学] 板书: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一、人类与环境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人类与环境”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 题: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内外圆圈分别表示什 么含义?图中四组箭头又表示什么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2.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与点拨: 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要影响环境。 上述第一个问题,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应表示人类社会所生存的环境。其中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物质如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源;能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 箭头③④是指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箭头⑤⑥是指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箭头⑦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总体而言,人类社会与环境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第二个问题,什么叫环境自净能力? 答: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第三个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从第二个问题中我们可找到答案: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超越了环境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即可产生环境问题。具体可分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如滥伐森林、乱垦草原、过度捕猎、过度抽取地下水等等造成的林木减少、草原破坏、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也会出现环境问题,如工业大量排放的“三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课堂练习: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展开讨论 试以“人与森林的关系”为例,分析说明人类社会与环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在学生分组讨论后,可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多举实例,以事实来分析人类与森林(环境)的密切关系,叙述不对或有误者,老师要给予纠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切实认识和理解人类与环境之关系。 答案:①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因此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人类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与自然界的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人类需要木材,就砍伐森林,滥砍乱伐又不及时种植,导致森林减少,环境恶化,无森林,人类便无木材可取。这种恶性循环体现了人类与森林的对立,也就是人类与环境对立的表现。 ③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人类的需求又必须适应于自然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如人类需要木材,可继续采伐,继续培育更新,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这就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我们知道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环境问题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请同学们继续阅读第二部分内容,完成下表内容。 板书: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表现为两类: 1.环境污染;2.生态破坏。

第二节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问题探究1】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四大表现: 2、为什么会出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是,其后果是: 4、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后,出现全球性环境问题,如 5、八大环境污染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 【问题探究2】 材料一:圣华金河谷是一个雨量很少的区域,但该河谷农业仍很发达。灌溉用水是从谷底下面抽上来的。1920年,谷地内有约8100平方千米土地用地下灌溉。然而谷地开始大面积下沉,在某些地方下沉达9米。土地移动破坏了水井和灌溉渠道,许多农民因此损失惨重。直到20世纪60年代,从谷底泵水的做法被制止,而改从内华达山脉引水。圣华金华地的地面仍在下沉,但下沉速度明显趋慢。 材料二:污染物跨境转移现象出现的背景是,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条款越来越严苛,其国内一些污染较重的企业以及该国已经积压的污染物(主要是固态的),为了避免处理成本过高(有些污染物以目前的技术甚至无法彻底处理,如重金属),将污染物通过出口方式运送到发展中国家,支付极低的污染物接收补偿。 材料三:课本P7的思考内容。 1.从上可以看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说说依据。 2.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

【问题探究3】 阅读案例2,思考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并说出你的依据。 【课后练习】 1.读图1.8 ⑴此图可表明哪一个环境问题? ⑵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⑷怎样治理?课本P60 2. 从上可以看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当代环境问题产生及其特点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目的: 2.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重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环境的概念。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新课导入: 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引入新课,如果人类对环境的作 用超过环境的承载力,那么环境会发生那些变化呢?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 2.表现 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 2.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 让学生举例:如石油资源 2)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举例:如毁林开荒 3)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4)巨大的人口压力 P6思考题: 1、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传统工业道路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先污染,后治理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往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思考题: 题1: 投资商:自己和当地人的经济利益 环保局领导:开矿带来的环境问题 果农:自己受到了环境灾害 村长: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题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第四讲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讲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1.如何理解“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关系,为什么说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基本方法论? 在人类面临的千千万万问题和复杂纷纭的矛盾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环境问题看作是人类面对的两太基本问题之一,扬弃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异化现象,高度概括指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根本任务,即实现“两个和解”,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创新和最高价值追求。 首先,“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也就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和解”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实践基础是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这一“和解”,要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变换”的概念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对立统 一、"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 其次,“人类本身的和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看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另一部分民族、国家和阶级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分裂和对抗,阻碍着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

(环境管理)环境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扬州市育才高级中学华德文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够正确理解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2).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过程和方法 (1)能够结合具体的生态问题实例,分析说明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尝试着探究解决问题的措施 (2)以“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案例,能够利用相关材料,分析区域有关的生态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我国的生态危机能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全球性生态危机和我国生态危机 教学难点: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生态问题的危害、产生原因、治理措施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 2、课件制作 3、收集有关我国生态问题的图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单元 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二节 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一、课前准备 二、课堂生成: (一)要点1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知识点1 例举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过程——自习课本 知识点2 例举全球生态系统脆落地区 过程——自习课本 全球性生态危机 森林破坏 世界原始森林主要分布在 和 自然带 森林具有 、 、 、 、 等生态功能 破坏森林会导致 、 、 、 等生态问题 草地退化 草地主要有 、 等地带性草原和非地带性草地 草地退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有 、 、 等 湿地干涸 湿地包括 、 和海洋的滨岸部分等 湿地消失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入流泥沙 环境污染→入流有机质 围湖围海造田→湖泊、海滩面积 大量引水灌溉→湖泊 生物多样性丧失 脆弱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有 、 、 、 、 、 、 等 主 要生态危机

1.2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教案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环境问题的表现、特点、成因 难点:环境问题的成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补充)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2.表现 (1)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说明: 环境恶化而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资源需求无限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又使其加重了;而这三个方面表现的规模都已扩展到全球。 通过该材料八大公害事件简介的阅读,需要了解以下知识: 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事实,知道它们不仅是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更是20世纪中期环境向人类因环境问题激化而鸣响的警钟。每个公害事件都是一个生动、深刻而悲惨的故事从而深刻理解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人类就是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成长的,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抗灾、防灾能力将继续增强。 (二)人为原因(更重要) 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住世界人口 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全球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例如,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石油资源等的争夺,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内部冲突和一些国际争端乃至武装冲突的根源。

浅谈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浅谈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班级:10土木一班姓名:姚俊波 摘要:以环境问题为主要内容。首先以一例子,引出什么是环境问题,进而重点阐述当代中国的环境问题的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 关键词:环境问题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一个招商引资而来的生态建设项目,自2009年落户当地一个贫困山村后,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引发村民的反对,并被怀疑假借“生态种植”名义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面对着记者的一次又一次采访,看到的却是时隔三年的今天,让原本植被覆盖的地方变成了今天的大片裸露的土地,作为当地的生态建设,其主要内容为经济林种植、生态观光和体育健身,现在却变成荒山、荒坡、荒沟。对于一个贫困的农村来说,有一个生态建设项目落户当地,无疑是大好事,可以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然而在这个村的土地本来就少。看到原本好好的土地变为了荒地却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反而使该地出现环境问题。 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了这种情况,环境为什么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又是什么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的环境问题难道不值得反省吗?难道我们还要进行先破坏后治理吗? 一.什么是环境问题。

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自然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这里,“虽然没有枪炮,没有硝烟,却在残杀着生灵”,但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逃避不断发生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它直接威胁着生态环境,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二.中国当代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教学设计(微格教学法教案) 学校马尔康中学年级高一 课题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主讲叶志福时间________________

1、 图中圈层①代表 _________ 圈层②代表 _______ 2、 A 表示 ______ 作用于环境。 表示环境 ____ 作用于人类。 3、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____ 和 两大类,在 _____ 地区表现为前者, 在 ____ 地区主要表现为后者。 4、 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当 人类 速度,或者向环境 的数 ,它的意思是:人身和土是不能 如果适应环境,就会身体健康。 去旅 游,往往会不适应。俗 看全球环境问题分布图: 哪一地区 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 区甚至全球? 知识迁移 答:热带雨林 破坏 投影:全球环境 问题分布图 0. 30 0. 10 看图: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 布:关注达到主要领域有那些?为 什么这些领域得到了特别的关注。 看漫画:沉浮的地球,让我们拯救 地球 发现问题 建立联系 情感升华 掷地有声 0.30 0.50 温室效应和 臭氧层空洞 投影:全球环境 基金融资的项目 分布图 投影漫画:沉浮 的地球 总结:我们这节课研究了哪些问题?(问—答—演示) 「生态破坏 人类一一环境不协调环境问题 针对练习:一、读图 表现 分布 投影:依秩序演 示 环境污染 城市与乡村与的 差异 呕域性 〈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差异 全球[性发展中国家 环 境问题严 重的原因 向环境 ______ 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 量超过了环境的 _____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二、案例 身土不二”这句名言出自医学名著《东医宝鉴》 分离的,人生活在土地上,食用土地上长出的东西, 而当人们离开故土, 到陌生的地方去工作,去学习, 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次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教学设计doc-《环境问题的表现

高中地理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8.1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教学设计江苏省常州市安家中学徐锋21312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发生机理上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 原因;了解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特 点及其形成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及阅读和分析图表、图片获取信 息、提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沟通、交 流、讨论、思辩和表达等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养成爱护环 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通过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教 学,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难点: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教学重点: 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辅助教学; 案例分析法; 图表、录象、图片定量定性分析法;探究式学习方法,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习法。 教学设想: 充分使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图片、图表和录象,使学生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掌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处理数据、口头表达和互助协作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公德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阅读】课后活动1 (教材P103),回答: 1 、此案中,张老汉与化工厂,谁是谁非?2、化工厂的污水流到附近的荒地,会引起什么问题? 【分析】化工厂导致的是环境污染,属于环境问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环境,随着人口的激增,生活需求的扩大及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为什么会出现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怎样?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8.1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一、人类与环境【读图】“鲁尔区的发电厂”,回答:鲁尔区发电厂与环境

当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当代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与生产力的日益扩大使得人类对自然界的资源利用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些自然资源在促进人类向前发展,给人类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破坏。无限制的物质需求增长,已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自然界正在以一种报复式的反馈方式警告人类,各种自然灾害不断侵蚀人类生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如何维护好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现今乃至将来都必须重视的事情。 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1)国土资源安全方面。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全球第三,但是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2)水资源安全问题。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9000亿立方米,现在一年的用水总量达到56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立方米,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现有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乡村,由地表发展到地下,我国主要河流普遍污染,七大水系有1/3以上河段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经向国人敲响了警钟。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在世纪之初,我们来讨论有关健康的环境问题。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以空前的速度建立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现在的许多疾病可以认为是人类对迅速改变的环境适应性的失调。过去人类为了生存所获得的适应性,正日益受到环境污染的挑战。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健康,还影响到子孙后代,必须予以关注。 1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 1.1 大气卫生状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民用煤量的加大,大气卫生质量开始下降,引起卫生界的重视并开展一些研究,发现我国煤炭占能源结构的70,,城市冬季T (总混悬微粒)、CO日均浓度普遍超标,NO2浓度较低,呈典型燃煤型污染。 80年代以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河北省防疫站在承德市1983,1986年的冬季空气监测中,SO2、T 出现3.7mg/m3、3.09 mg/m3的高浓度,已达当年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水平。环监所1981,1992年参加的《全球监测系统—全国五大城市大气监测》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五城市T 年均值全部超标,污染水平在参加国际监测网城市中属最重之列。 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正向燃煤和汽车废气并存的混合型转化。汽车尾气排出的细颗粒物(PM 2.5)极易吸附有毒物质,进入人的呼吸道深部而引起更大的危害,而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以后汽车尾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是苯系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使得大气污染变得更加复杂。 1.2 室内空气污染现状近年来人们对室内空气卫生给予更多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装修热、空调的使用和居室密闭程度的增加,多种化学物质进入居室造成的室内空气质量不断恶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