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学简答题问答题汇总

教育学简答题问答题汇总

教育学简答题问答题汇总
教育学简答题问答题汇总

案例分析题(P113)

⑴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而这位教师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这个阶段学生的教育必须结合感性的实例,配合直观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掌握,教师的教育应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迎合学生的兴趣,明确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什么。(如有需要自己拓展)

⑵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①人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在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否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将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②在人的不断发展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面临着不同的任务。教育就应该根据各个阶段的特征展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若违反了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特点,把小学生当作中学生进行教育,把初中生当做高中生进行教育,最终学生不但难以掌握正在学习的知识技能,还会产生不愉快的心理体验,甚至害怕和逃避学习。

③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第二是指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教师一定要了解人的这一生长发展规律,了解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并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力度。

④由于受教育、遗传、环境、个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就必须紧紧围绕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这一特点,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之成为学有专长、富有个性的人才。

⑤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改变,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要注意掌握每一个年龄阶段中那些比较稳定的共同特点,按照这些共同特征,确定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防止从主观愿望出发,任意地规定教育内容和方法;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差异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措施,切不可死抱传统不放。

辨析题(三选二)

一、制度化教育利弊:(P15)

制度化教育特征为1.学校化;2.制度化;3.封闭化;4.标准化。

(如果考辨析题可以根据制度化教育的五个特征分别讲述利与弊)

(仅供参考:制度化教育是顺应历史要求而产生的,一方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优点是它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教育的交易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具有高效性。弊端是它对生命的漠视和对个性的的贬抑,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P129)

个人本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裵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福禄培尔)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进入20世纪至今100多年的时间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为人文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所继承和发展。所以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共同的人性,使人发展成为人。

社会本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纳托尔普、凯兴斯坦纳等)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

来确定,促进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

社会本位论否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认为个人知识社会的组成部分,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看到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但否认了教育目的同时也受个人兴趣、爱好等制约的可能性。

事实上,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观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观从理论上讲,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片面过激的一面。两者各执一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个人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机械的割裂并对立起来,是有失偏颇的。在现实生活中,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或社会本位论都是不足取的。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受社会的影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与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是统一的,因此,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制定的教育目的才能反映出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

三、两种对立的学生发展观内容和利弊(P260)

学生发展观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生发展观。从教育史上看,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并相互对立的学生发展观。

1.“外塑观”学生发展观(以英国教育家洛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

这一观点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视作完全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教师可随意地依据自己的目的向学生施加各种影响,控制学生的发展方向,把教育过程看成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强行灌输的过程。

不可否认,“外塑观”学生发展观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以及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知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外塑观”学生发展观的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首先,它无视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先天性差异。其次,它夸大了教育与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导致了教师无上的权威,课堂成了教师行使话语霸权的场所。

2.“内发观”学生发展观(以卢梭、杜威为代表)

这一观点突出了学生内因的作用而否定或贬低外因的作用,把学生看出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主体,认为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不凭借外力帮助就能形成和谐的社会行为,而教师的任务只是刺激学生去学习,学生才是教育过程的中心。

这一学生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否定了教师、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而极为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并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现代知识的霸权,强调儿童接受自然教育与社会教育,让儿童亲身体验生活,这对于调动儿童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儿童自我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论述题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P226)

①教师的专业知识:

对于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迄今为止还有不同的认识,其中最有影响的首推舒尔曼构建的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继舒尔曼之后,有许多研究者也提出了各自的知识分类。教师的知识分类理念性的反映了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并进一步把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应该能够通过教育实习实践等方式,相互结合,有机融合起来。

②教师的专业技能:

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了相应的纲领,要求师范生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能力。这些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应用教学媒体能力、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课

外活动的技能、教学研究技能。

③教师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这个职业的喜欢、向往的情感与态度,它为教师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这四方面内容。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P279)论述主要看书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了解和研究学生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简答题

一、教育的文化功能(P65)

(1)传递——保存文化

教育传递着文化,同时教育也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传递—保存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正是由于教育活动,人类的文化才能一代又一代地承接下去而不致中断。

(2)传播——丰富文化

教育作为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具有丰富文化的功能。文化的传播是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单向传输过程;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及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多向影响。教育使人学会更好得与人交流,文化交流与教育之间存在着日益发展的相互补足关系。

(3)选择——提升文化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及教育本身的特征,对某种或某部分文化进行取舍。合理地文化选择将大大加速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使受教育者迅速吸收文化营养并内化为个人财富。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内在机理,因而教育对文化具有提升的功能;同时,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也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改变,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4)创造——更新文化

不断地创造和更新文化是文化生命力的体现。任何文化,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充满活力、历久弥新、发展壮大。文化的三个层面——物质、制度、心理意识分别构成了文化的表层、中层和深层结构,他们的发展变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其中以对深层结构的影响为甚。我国近代历史表明,教育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要保证。

二、教师角色定位(P221)

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1.蜡烛角色,2.园丁角色,3.工程师角色,4.一桶水角色。

现代的教师角色定位:1.授业传道者,2.研究者,3.管理者,4.引导者,5.协作者,

6.课程开发者,

7.心理医生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P224)

示范性、复杂性、协作性、创造性、长期性

四、教师专业地位的现状(P242)

我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价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五、学生的本质属性(P253)

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⑵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⑶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六、学生发展一般规律(P258)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统一性

七、发现学习法的要素(P332)

(1)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布鲁纳倡导以内在动机作为学习的动力之源;帮助儿童摆脱周围环境所给予奖惩的直接控制,以发现作为奖赏而自主地进行学习。

(2)探究解决方案

布鲁纳指出,在教学安排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以消极其惰性心理;在教学中要耐心等待,直至学生乐意动脑筋思考时,再授予具有一定难度的抽象概念,否则学生将会盲从地生吞活剥,不加以理解。

(3)灵活组织外界提供的信息

布鲁纳提供了两种思路:①把外部信息作为限定条件加以利用;②更精细地识别、洞悉信息所提供的内涵,抓住根本。

(4)灵活而执著地追求问题的解决

布鲁纳建议教师应培养学生对照比较的能力,发挥儿童操作学习的自我反应特性。

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发现学习法的涵义:

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般形式,不局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所作的“再发现”。

八、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362)

(1)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即知、情、意、行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旧质到新质,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发展过程。

(2)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活动与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影响的性质、作用也不同。

(3)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斗争,使其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4)德育过程是长期累积和发展的过程

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

人的品德是在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

九、体谅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P388)(这个可能论述可能辨析稍微注意下)

1.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重要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实验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模式(P384)

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理论。关于道德判断,他提出了如下重要假设。

⑴道德认知发展论

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科尔伯格认为,高级的道德推理总是维系于高级的逻辑推理,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经历性质不同但相互关联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能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③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有助于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科尔伯格研究得出:第一、道德发展是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第二、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第三、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⑵道德认知教育论

①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②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

个体道德判断的成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发展的结果。

道德判断发展阶段(P386),三水平六阶段

教育学懒人版

案例分析题(P113)

⑴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而这位教师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这个阶段学生的教育必须结合感性的实例,配合直观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掌握,教师的教育应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迎合学生的兴趣,明确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什么。(如有需要自己拓展)

⑵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①人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在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遵循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否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将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②在人的不断发展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面临着不同的任务。教育就应该根据各个阶段的特征展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若违反了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特点,把小学生当作中学生进行教育,把初中生当做高中生进行教育,最终学生不但难以掌握正在学习的知识技能,还会产生不愉快的心理体验,甚至害怕和逃避学习。

③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指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第二是指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教师一定要了解人的这一生长发展规律,了解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并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力度。

④由于受教育、遗传、环境、个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就必须紧紧围绕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这一特点,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之成为学有专长、富有个性的人才。

⑤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改变,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要注意掌握每一个年龄阶段中那些比较稳定的共同特点,按照这些共同特征,确定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防止从主观愿望出发,任意地规定教育内容和方法;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差异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措施,切不可死抱传统不放。

辨析题(三选二)

一、制度化教育利弊:(P15)

制度化教育特征为1.学校化;2.制度化;3.封闭化;4.标准化。

(如果考辨析题可以根据制度化教育的五个特征分别讲述利与弊)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P129)

个人本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裵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福禄培尔)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社会本位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纳托尔普、凯兴斯坦纳等)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促进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

社会本位论否定个人的存在和价值,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认为个人知识社会的组成部分,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种理论看到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但否认了教育目的同时也受个人兴趣、爱好等制约的可能性。

事实上,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观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观从理论上讲,都有其合理的一

面,但同时也存在片面过激的一面。两者各执一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个人发展要求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把它们机械的割裂并对立起来,是有失偏颇的。在现实生活中,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或社会本位论都是不足取的。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受社会的影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与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是统一的,因此,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才是科学的,制定的教育目的才能反映出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

三、两种对立的学生发展观内容和利弊(P260)

学生发展观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生发展观。从教育史上看,主要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并相互对立的学生发展观。

1、“外塑观”学生发展观(以英国教育家洛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

这一观点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视作完全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教师可随意地依据自己的目的向学生施加各种影响,控制学生的发展方向,把教育过程看成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强行灌输的过程。

不可否认,“外塑观”学生发展观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以及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知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外塑观”学生发展观的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首先,它无视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先天性差异。其次,它夸大了教育与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导致了教师无上的权威,课堂成了教师行使话语霸权的场所。

2、“内发观”学生发展观(以卢梭、杜威为代表)

这一观点突出了学生内因的作用而否定或贬低外因的作用,把学生看出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主体,认为学习具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不凭借外力帮助就能形成和谐的社会行为,而教师的任务只是刺激学生去学习,学生才是教育过程的中心。

这一学生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在于,否定了教师、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而极为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并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现代知识的霸权,强调儿童接受自然教育与社会教育,让儿童亲身体验生活,这对于调动儿童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儿童自我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论述题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P226)

①教师的专业知识:

对于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迄今为止还有不同的认识,其中最有影响的首推舒尔曼构建的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继舒尔曼之后,有许多研究者也提出了各自的知识分类。教师的知识分类理念性的反映了作为一名专业人员,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并进一步把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应该能够通过教育实习实践等方式,相互结合,有机融合起来。

④教师的专业技能:

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了相应的纲领,要求师范生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校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掌握从事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形成独立从事学科教学工作的能力。这些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应用教学媒体能力、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教学研究技能。

⑤教师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这个职业的喜欢、向往的情感与态度,它为教师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主要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这四方面内容。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P279)论述主要看书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了解和研究学生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简答题

一、教育的文化功能(P65)

传递——保存文化

传播——丰富文化

选择——提升文化

创造——更新文化

二、教师角色定位(P221)

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1.蜡烛角色,2.园丁角色,3.工程师角色,4.一桶水角色。

现代的教师角色定位:1.授业传道者,2.研究者,3.管理者,4.引导者,5.协作者,

6.课程开发者,

7.心理医生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P224)

示范性、复杂性、协作性、创造性、长期性

四、教师专业地位的现状(P242)

我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价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五、学生的本质属性(P253)

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⑵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⑶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六、学生发展一般规律(P258)

(1)顺序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统一性

七、发现学习法的要素(P332)

1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2探究解决方案

3灵活组织外界提供的信息

4灵活而执著地追求问题的解决

八、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362)

1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2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3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4德育过程是长期累积和发展的过程

九、体谅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P388)(这个可能论述可能辨析稍微注意下)

1.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重要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实验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

选择题:(随便瞄两眼O(∩_∩)O)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模式(P384)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确切地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理论。关于道德判断,他提出了如下重要假设。

⑴道德认知发展论

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科尔伯格认为,高级的道德推理总是维系于高级的逻辑推理,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经历性质不同但相互关联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能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③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有助于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科尔伯格研究得出:第一、道德发展是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第二、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第三、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⑵道德认知教育论

①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②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

个体道德判断的成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发展的结果。

道德判断发展阶段(P386),三水平六阶段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a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b 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 c 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e 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 (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

教育学选择题汇总(选项前对勾表示正确答案)

教育学选择题汇总(选项前对勾表示正确答案) 教育学综合选择判断题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B.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定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D.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2. 下列不属于设计研究指标的原则的是()。 A.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的原则B.完整性原则C.简明、可行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 3.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 公式用于下列那种取样方法。()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多段随机取样法D.定额取样法 5. “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这是采用()。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 6. 对于“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的情况。”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取样法是()。 √A.整群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

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8. 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试判断这里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B.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 9. 将“一个体格健壮的人”的用操作定义定为“举起100公斤杠铃、两小时连续长跑25公里、跳高1.8米、6小时游泳横穿渤海峡、一年四季从不生病…”的人;试判断采用哪种操作定义方法。()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B.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不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任一种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例如,实验组和对比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 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是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 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12、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试判断这里采用哪种定义方法(A) √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D.动态描述法C静态描述法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

教育学问答题

75、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P133) 答: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76、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P137) 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77、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P139) 答: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78、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41) 答:(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3)定势与功能固着。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79、简述如何进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P142) 答:(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80、简述创造性及其基本特征。(P145) 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部分简答题一级考点知识汇总(山香版_全国通用)

第一部分:教育学简答题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 答: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创造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二、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答: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答: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1.遗传(前提条件) 2.环境(动力作用) 3.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五、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 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最新通信原理简答题答案2(个人整理)

第一章绪论 1-2何谓数字信号?何谓模拟信号?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数字信号:电信号的参量值仅可能取有限个值。模拟信号:电信号的参量取值连续。两者的根本区别是携带信号的参量是连续取值还是离散取值。 1-3何谓数字通信?数字通信偶哪些优缺点? 答:利用数字信号来传输信息的通信系统为数字通信系统。优点: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传输差错可控;便于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变换、储存;易于集成,使通信设备微型化,重量轻;易于加密处理,且保密性好。缺点:一般需要较大的传输带宽;系统设备较复杂。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中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信源编码: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通过数字压缩技术降低码速率),完成A/D转换。 信道编码/译码:增强数字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加密与解密:认为扰乱数字序列,加上密码。 数字调制与解调:把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高频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信号。 同步:使收发两端的信号在时间上保持步调一致。 1-5 按调制方式,通信系统如何分类? 答:基带传输系统和带通传输系统。 1-6 按传输信号的特征,通信系统如何分类? 答: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1-7 按传输信号的复用方式,通信系统如何分类? 答:FDM,TDM,CDM。 1-8 单工、半双工及全双工通信方式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解释他们的工作方式。 答:按照消息传递的方向与时间关系分类。单工通信:消息只能单向传输。半双工:通信双方都能收发消息,但不能同时进行收和发的工作方式。全双工通信:通信双方可以同时收发消息。 1-9 按数字信号码元的排列顺序可分为哪两种通信方式?他们的适用场合及特点? 答:分为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方式。并行传输一般用于设备之间的近距离通信,如计算机和打印机之间的数据传输。串行传输使用与远距离数据的传输。 1-10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什么?

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育学 第一章 1、近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⑴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⑵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⑶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出现在近代,德国) ⑷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⑴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⑵教育内容现代化⑶教育条件现代化 ⑷教育管理现代化⑸教育素质现代化。(关键)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教育的终身化⑵教育的全民化⑶教育的民主化⑷教育的多元化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教学相长包括哪三层含义? ⑴教师教学生学⑵教师向学生学⑶学生的学习可以超越老师 第二章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⑷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生产力于教育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⑷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⑶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⑷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学校文化的特征? 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⑵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⑶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6、学生文化的特征? ⑴过渡性⑵非正式性⑶多样性⑷互补性⑸生成性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各个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决定,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并非完全同步,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汇编

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育学 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全民多现身+全信科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3.简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a.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d.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c.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d.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简述学校产生的条件 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 c.文字的产生 d.国家机器的产生 5.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现代学制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教育学发展阶段:萌芽、独立、多元化、现代化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学校即教育、从做中学五步探究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6.简述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研究问题领域的扩大 b.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c.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d.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e.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f.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7.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e.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f.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不起决定作用。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e.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9.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9.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最新通信原理简答题答案1(个人整理)资料

通信原理第六版课后思考题 第1章绪论 1、何谓数字信号?何谓模拟信号?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数字信号:电信号的参量仅可能取有限个值; 模拟信号:电信号的参量取值连续;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电信号的参量取值是有限个值还是连续的。 2、画出模拟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3、何谓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有哪些优缺点? 答:数字通信即通过数字信号传输的通信,相对模拟通信,有以下特点: 1)传输的信号是离散式的或数字的; 2)强调已调参数与基带信号之间的一一对应; 3)抗干扰能力强,因为信号可以再生,从而消除噪声积累; 4)传输差错可以控制; 5)便于使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6)便于加密,可靠性高; 7)便于实现各种信息的综合传输 3、画出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答: 4、按调制方式,通信系统如何分类? 答:分为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5、按传输信号的特征,通信系统如何分类? 答:按信道中传输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可以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6、按传输信号的复用方式,通信系统如何分类? 答: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码分复用(CDM) 7、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什么?

第3章随机过程 1、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主要有哪些?它们分别表征随机过程的哪些特征? 答:均值:表示随机过程的n个样本函数曲线的摆动中心。 方差:表示随机过程在时刻t相对于均值a(t)的偏离程度。 相关函数:表示随机过程在任意两个时刻上获得的随机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2、何谓严平稳?何谓广义平稳?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的任意有限维分布函数与时间起点无关。 广义平稳:1)均值与t无关,为常数a。2 严平稳随机过程一定是广义平稳的,反之则不一定成立。 4、平稳过程的自相关函数有哪些性质?它与功率谱的关系如何? 答:自相关函数性质: (1) (2) (3)——的上界。 (4)R(∞ (5)R(0)- R(∞ 平稳过程的功率谱密度与其自相关函数是一对傅里叶变换关系: 5、什么是高斯过程?其主要性质有哪些? 答:如果随机过程的任意n维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则成为高斯过程。 性质:(1)高斯过程的n维分布只依赖于均值,方差和归一化协方差。 (2)广义平稳的高斯过程是严平稳的。 (3)如果高斯过程在不同时刻的取值是不相关的,那么它们也是同级独立的。 (4)高斯过程经过线性变换后生成的过程仍是高低过程。 8、窄带高斯过程的包络和相位分别服从什么概率分布? 答:包络服从瑞利分布,相位服从均匀分布。 9、窄带高斯过程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如何? 答:若该高斯过程平稳,则其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亦为平稳的高斯过程,方差相同,同一时刻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互不相关或统计独立。 10、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的合成包络服从什么分布? 答:广义瑞利分布(莱斯分布)。 11、什么是白噪声?其频谱和自相关函数有什么特点?白噪声通过理想低通或理想带通滤 波器后的情况如何? 答:噪声的功率谱密度在所有频率上均为一常数,则称为白噪声。 频谱为一常数,自相关函数只在R(0)处为∞。 白噪声通过理想低通和理想带通滤波器后分别变为带限白噪声和窄带高斯白噪声。

教育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 (书本课后复习思考题、湘潭教育学院练习册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答: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的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大教育观的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答: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教育观包含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因此大教育观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3.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答: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普通教育学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 理论建设:第一,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第二,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三,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第四,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实践应用:首先,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其次,教育学还必须为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此外,普通教育学还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地在实践中运用的问题。 6.谈谈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答: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7.怎样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来?(略) 8.怎样运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去研究教育问题? 答:研究法:首先要获取有关凭证,也就是尽全面地搜索有关个案材料;然后进行初步诊断,即对个案材料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关键;最后提出治疗方案和改进意见。运用个案研究法切忌将个案研究结果作一般推论,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简答题: 2、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4.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3)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4)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5.教师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1.简述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 (1)解释教育实践(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 2.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答案要点: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3)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4)深刻的教育理论素养(5)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能力(6)优良的身心素质 3.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5)生产力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4)国家机器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个人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3.学习教育原理有何实践意义? (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3)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4)是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具有深化和奠基作用。 4.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

通原简答题

第三章 1.何谓随机过程它具有什么特点 答:随机过程是所有样本函数的集合,是在时间进程中处于不同时刻的随机变量的集合。 特点:1.不能用确切的时间函数描述 2.具有随机性,每个样本函数都是一个确定的数值,但是都不可预知 2.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主要有哪些分别表征随机过程的什么特性 答:1.均值(数学期望):表示随机过程的n个样本函数曲线的摆动中心。 2.方差:表示随机过程在t时刻相对于均值的偏离程度。 3.相关函数:衡量随机过程在任意两个时刻获得的随机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3.何谓严平稳何谓广义平稳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答:若一个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与时间起点无关,则称其为严平稳过程。 若过程的均值是常数且自相关函数只与时间间隔有关,则为广义平稳过程。 若一个过程是严平稳的,则它必是广义平稳的,反之不一定成立。 4.平稳过程的自相关函数有哪些性质它与功率谱密度的关系如何 答:偶函数;R(0)等于平均功率且为最大值。 功率谱密度是自相关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5.什么是高斯过程其主要性质有哪些 答:如果随机过程的任意n维分布均服从正态分布,则称它为正态过程或高斯过程。 性质:1.高斯过程的n维分布只依赖各个随机过程的均值,方差和归一化协方差。 2.广义平稳的高斯过程也是严平稳的。 3.如果高斯过程在不同时刻的取值是不相关的,那么她们也是统计独立的。 4.高斯过程经过线性变换后的过程仍是高斯过程。 6.高斯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Q(X)以及erf(x)函数的关系如何如何求输出过程的均值和自

相关函数 答: 7.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时,输出与输入功率谱密度的关系如何如何求输出过程的均值和自相关函数 答: 8.什么是窄带随机过程它的频谱和时间波形有什么特点 答:若随机过X(t)的谱密度集中在中心频率f附近相对窄的频带范围内且f远离0频率,则成为窄带随机过程。 窄带随机过程的一个样本的波形如同一个包络和相位随机缓变的正弦波。 9.窄带高斯过程的包络和相位分别服从什么概率分布 答:包络服从瑞利分布;相位服从均匀分布。并且包络和相位统计独立。 10.窄带高斯过程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如何 答:一个均值为0的窄带平稳高斯过程,它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同样是平稳高斯过程,而且均值为0,方差也相同。此外,同一时刻上得到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是互不相关或统计独立的。 11.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的合成包络服从什么分布 答:服从广义瑞利分布,又称为莱斯分布。 12.什么是白噪声其频谱和自相关函数有什么特点白噪声通过理想低通或理想带通滤波器后的情况如何 答:白噪声:如果噪声的功率谱密度在所有频率上均为一常数,则称为白噪声。

【护理-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归纳

一.名词解释 1.护理教育学: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身心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出生、成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而且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3.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莰基认为个体有两个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独立解决智力任务;一种是个体尚未完成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在指导下,借助他人帮助所能达到解决智力任务的水平,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过渡阶段称“最近发展区”。 4.继续护理学教育:是为正在从事实际工作的护理人员提供的教育,是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目标的、持续终身的在职教育。 1.教育机智:是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2.移情理解:是指教师应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觉察他们的知觉,体验他们的情感,从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3.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概念、定理、法则等的概括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知觉程度。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智力和体力、道德和审美情趣的高度统一的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2.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 4.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测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与学双方都应努力去实现

历年真题之(中学教育学)问答题总结

1: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 3: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是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进科学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功能、具有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5: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6:学校文化的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7:学生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影响学生文化形成的因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学生文化的特征: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顺序性循序渐进(2)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互补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9: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10: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1: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人” 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12: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13: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6 种: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14: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 学科专业素:(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该学科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育专业素:(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15:师生关系包括哪些方面:(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 c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e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 (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 (4)(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柴野昌山:a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显、隐性正向,显、隐性负向功能;b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对…的负向功能) 3.教育有哪些个体功能每个功能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教育个体功能有:a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b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c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对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粗寂寞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4.什么是教育目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育目的即教育意

通信原理简答题题库部分

简答题: 1、数字通信有何优点? 答案:差错可控;抗干扰能力强,可消除噪声积累;便于加密处理,且保密性好;便于与各种数字终端接口,可用现代化计算技术对信号进行处理、加工、变换、存储;便于集成化,从而使通信设备微型化。 难度:较难 2、在PCM系统中,信号量噪比和信号(系统)带宽有什么关系? 答案: ) / (2 2 /H f B q N S ,所以PCM系统的输出信号量噪比随系统的带宽B按指数规律增长。 难度:难 3、非均匀量化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首先,当输入量化器的信号具有非均匀分布的概率密度时,非均匀量化器的输出端可以得到较高的平均信号量化噪声功率比; 其次,非均匀量化时,量化噪声对大、小信号的影响大致相同,即改善了小信号时的量化信噪比。 难度:较难 3、什么是奈奎斯特准则?什么是奈奎斯特速率? 答案:为了得到无码间串扰的传输特性,系统传输函数不必须为矩形,而容许具有缓慢下降边沿的任何形状,只要此传输函数是实函数并且在f=W处奇对称,称为奈奎斯特准则。同时系统达到的单位带宽速率,称为奈奎斯特速率。 难度:难 4、什么是带通调制?带通调制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用调制信号去调制一个载波,使载波的某个(些)参数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称为带通调制。调制的目的是实现信号的频谱搬移,使信号适合信道的传输特性。

难度:难 5、 若消息码序列为1101001000001,试写出AMI 和HDB3码的相应序列。 答案:AMI :+1-10+100-100000+1(-1+10-100+100000-1) HDB3:+1-10+100-1000-v0+1(-1+10-100+1000+v00-1) 难度:难 6、 什么是多径效应? 答案:在随参信道当中进行信号的传输过程中,由于多径传播的影响,会使信号的包络产生起伏,即衰落;会使信号由单一频率变成窄带信号,即频率弥散现象;还会使信号的某些频率成分消失,即频率选择性衰落。这种由于多径传播对信号的影响称为多径效应。 难度:中 8、什么是调制?调制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所谓调制,是指按调制信号的变化规律去控制高频载波的某个参数的过程。 作用是:将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已调信号; 实现信道的多路复用; 改善系统抗噪声性能。 难度:难 9、FM 系统的调制制度增益和信号的带宽的关系如何?这一关系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m FM f FM f B m G 223 。说明在大信噪比的情况下,宽带调频系统的制度增益是很高的,也就是说抗噪声性能好。 难度:难 10、什么是码间串扰?它是怎样产生的?对通信质量有什么影响? 答案:码间串扰是由于系统传输总特性不理想,导致前后码元的波形畸变、展宽,并使前面波形出现很长的拖尾,蔓延到当前码元的抽样时刻上,从而对当前码元的判决造成干扰。

《护理教育学》选择题汇总

《护理教育学》试题 二、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将题号写入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 教育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属于( ) A、理想教育 B、慎独品质教育 C、敬业品质教育 D、诚实守信教育 2. 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 A、教学媒体 B、教学评价 C、教学环境 D、教学方法 3. 编制护理教学目标时,确定教学目标在层次系统中的层次及类别,称为( ) A、目标定位 B、目标分解 C、目标反馈 D、目标表述 4. 认为学习是一种建立刺激-反应的连接过程,是下列哪位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 ) A、布鲁纳 B、斯金纳 C、桑代克D、罗杰斯 5.一次考核确能测量到的知识及能力的程度,称为()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6.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护理专业教师的角色:() A、护理知识的传递者 B、学生心理保健者 C、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D、学生生活的管理者 7.护理院校中每一个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教书育人为中心,保证有效协作,称为:() A、系统化原则 B、动态性原则 C、整体效应原则 D、最低岗位数原则 8.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的课程称为( ) A、核心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必修课程 9. 美国护理学家班娜发现的护理临床技能的学习模式称为:() A、经验教学法 B、带教制学习法

C、学习过程阶梯模式 D、“从生手到专家”模式 10. 下列哪个记忆过程具有运作性() A、感觉记忆 B、长期记忆 C、短期记忆 D、感觉登记 三、多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5个正确答案,将题号写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12分) 1. 教育的要素包括:(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方法 D、教育内容 E、教育手段 2. 下列哪些是人类的操作条件作用与学习行为:( ) A、应答性行为 B、惩罚性行为 C、负性行为 D、消退性行为 E、操作性行为 3.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标准包括:() A、人道性 B、民主性 C、合作性 D、相容性 E、教育性 4. 美育的原则包括:( ) A、寓教于乐 B、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环境结合 E、内环境熏陶 5. 临床护理教学的具体方法包括:( ) A、临床带教 B、生产实习 C、护理查房 D、临床见习 E、专题报告 6. 课程编制的程序包括:( ) A、指导阶段 B、形成阶段 C、反馈阶段 D、评价阶段 E、功能阶段 1.B 2.D 3.A 4.C 5.B 6.D 7.C 8.B 9.D 10. C 1.ABDE 2..AE 3.ABCDE 4.ABC 5.ACE 6.ABD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