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西方哲学论文之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论文之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论文之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论文之苏格拉底

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哲学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古典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的出现,哲学变得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一.生平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并进人五百人会议。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二.主要的哲学思想

1. 知识论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通过彼此谈话洁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寻求真理的方法。基本内容分为三步。(1)出发点是“自知其无知”,事先不提出任何独断的原则。驳斥自然哲学家就重要间题提出的论证是彼此分歧的,其思辨超出人类知识的限度,批评智者派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放弃求知的原则。(2)手段是通过对知识的爱(爱洛斯)和彼此的谈话、诘难以寻求真知识,同时也推进了问答者彼此的友谊。(3)目的是形成概念,求得真知

识。集中种种对立的例证,通过归纳的方法,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寻求一般概念或永恒本质。一方而起到积极作用,有一定的辩证法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强调“自知其无知”和“认识你自己”,从自我意识中去寻求真理。

苏格拉底的知识论把知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他“自知自己无知”,认为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一命题包含有价值的思想,那就是不应该停留于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苏格拉底认为,人们不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他认为自然界是神创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的,人的理性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只有放弃的自然的认识,承认自己是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可见,苏格拉底的“自知自己无知”又是反对人们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出发去获得知识。

2. 目的论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研究自然本身转到注重研究社会伦理和人。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在反对自然哲学中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因的主张,即目的论。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其中有一种支配力量,它使万物成为如此的样子,并且是最好的,这个支配力量就是“好”(“善”)。善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说明事物“为什么”的原因。在苏格拉底的哲学中,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他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一种完满性原则,整个世界的万物都具有这样的目的性。这样,苏格拉底就把目的论当成了他的世界观。用目的论来说明世界,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古希腊哲学正是从苏格拉底开始,自然哲学中决定论的宇宙观为目的论的宇宙观所代替。目的论的提出,在于对世界的统一性,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及自然中谐调的现象等作出哲学上的解释。这种解释力图克服自然哲学中的机械决定论,宇宙运动的循环论,和把精神、意识现象统统归结为物质的组成方式不同的片面性观点,同时也力图克服智者们不重视研究原因,把一切都看成相对的、主观的、可怀疑的错误观点,这在认识史上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3. 美德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他的“美德即知识”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美德即知识”作为苏格拉底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

本性是同一的”。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关心人的灵魂的普遍的道德真理。这一命题跟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分不开的。“认识你自己”就是关心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追求关于美德的知识;追求善,把“善”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这才是高尚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而且他认为人都是向善的,不可能自愿从恶,把这归于人的本性。有些人之所以作恶,就是没有关于美德的正确的知识。只要人的理智追求知识,就不会犯错。

4.方法论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

三.意义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这些问题和人息息相关。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喻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扩展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几百年后的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2015.06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2) 第二讲新黑格尔主义之鲍桑葵 (4) 第三讲意志主义之叔本华 (8) 第四讲意志主义之尼采(1) (12) 第五讲意志主义之尼采(2) (17) 第六讲生命哲学之柏格森 (20) 第七讲精神分析学之弗洛伊德 (25) 第八讲实用主义之詹姆斯 (31) 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35) 第十讲现象学之胡塞尔 (40) 第十一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一) (44) 第十二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二) (51) 第十三讲:存在哲学之萨特 (57) 第十四讲分析哲学之维特根斯坦 (62) 政治哲学之罗尔斯 (65) 第十六讲哲学的终结与后哲学 (70)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三、现代西方哲学 (一)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 1. 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和基本走向。实际上,西方哲学一直有两条线,分别由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开启。前者重概念和先天,后者重具体事物和经验。 2. 唯实论与唯名论:中世纪早期主要以柏拉图主义为其思想资源,后期则转向亚里士多德主义。基于共相与殊相关系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也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唯实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产物,唯名论则与亚里士多德有不解之缘。 3.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延续了柏拉图路线,经验论则是亚里士多德的后裔。康德看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于是对二者加以综合,形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4.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19世纪晚期,穆勒基于德法两国和英国哲学家对康德的不同回应,首次在欧洲大陆哲学和英国哲学之间做出区分,后来这种区分逐渐被双方的哲学家所采纳和加强,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传统,从而构成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同的风格。“二十世纪的哲学史是刺猬与狐狸的历史,是那些努力想认识一件大事物的哲学家与那些只满足于认识许多小事物,甚或只是一件小事物的哲学家的历史。”(怀特)欧洲大陆是刺猬的国度,而英语世界则是狐狸的国度。 从地理上对两大阵营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维特根斯坦、弗雷格和卡尔纳普都是欧洲大陆的“儿子”,但却不是“大陆哲学家”。实用主义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哲学则在精神气质上更接近大陆哲学特别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 1. 从“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到“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 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 古代哲学的重心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始基,探究世界的存在及其状态,因而总体上处于“本体论阶段”。 近代哲学仍要面对和解决本体论问题,但哲学家们不是“独断”地直接讨论世界及其存在,而是把对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研究视为本体论研究的前提条件,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所谓“认识论转向”,即从“本体论阶段”进入“认识论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发现,传统哲学的很多问题和争论都和语言有关,因为一切认识或思想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不但不可能进行认识和思想,而且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范式转换”即“语言学转向”,语言问题上升为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甚至全部哲学问题都被归结为语言问题。 “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家们不再把语言仅仅看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更多

【高俗读书笔记】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北大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目录 第一章黑格尔之后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第三章分析哲学的诞生 第四章现象学运动 第五章存在主义 第六章法兰克福学派 第七章分析哲学的发展 第八章英美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 第九章结构主义 第十章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结束语: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1.新旧哲学交替期。 2.生命哲学:德迪尔泰(W.Dilthey)、奥依肯(R.Eucken),英美怀特海(A.N.Whitehead),法柏格森。 (1)相似性:强调超理性、支配生命的创造力,模糊近代哲学物质与精神区分。赋予生命本质以本体论(不是生物学)意义。生命本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力,称活力或生物能(Orgonon)。具不能被度量的连续性,非实体、非理性。思想是生命派生的形式,不是原初精神。只限于描述人类精神现象概【“直觉”“记忆”(柏格森)、“领悟”(怀特海)、“精神”(奥依肯)】。常被当唯心。 (2)世界观:中心是“生成”(Becoming)。 (3)影响:把科学概念有自然领域扩大至人文社会领域 ①把自然界看作过程的观点导致物理学“唯能论” ②理性产生于非理性、意识来源于无意识的猜测使心理学家注意下意识研究 ③生命本质看作创造进化引起达尔文进化论改造,进化论由强调自然选择转向变异 (4)迪尔泰(W.Dilthey):区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强调精神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5)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最典型。拘泥于传统哲学问题,继承多于批判。《时间与自由意志》(博士论文)《物质和记忆:身心关系论》《创造进化论》《笑》《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 ①存在:不是实体,是流动和变化。 ②绵延(duration):无载体的生成,无有形物的运动。状态的连续,不分彼此,每个状态都包含过去,预示未来。真正的时间,生命状态是在时间中的连绵之流。 ③生命冲动(élan vital):《创造进化论》,变化的动力。类似古哲中“世界灵魂”,等同上帝,没人格的造世主。“神并没有创造任何事物,神只是一个永不止息的生命力。”后期接近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 ④生命之流:顺着顺逆两方向运动,顺行时紧缩、凝聚,产生有机体;逆行时扩张、松弛、堕落,出现无机物。 ⑤时间: ●纯粹时间:真正时间,绵延、无形、超空间

西方哲学简史

怀化学院 《西方哲学简史》 学科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理想国》社会问题制度设计 及与当今我国政策对比 姓名:李林 班级: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3班 学号: 1008403003

2012年12月 摘要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直是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研究的巨著,他基于对当时希腊雅典社会政治的观察,看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痼疾,以及自己在政治上的失利,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见解,想要通过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追求最高的善,实现完美的生活。他所要建立的国家在现在看来虽然不是他所认为的那种高度的理想,可是却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因为人类社会是有其相通之处的。 关键词 柏拉图《理想国》制度设计思考 Abstract Platon's " ideal country " has been studied by many scholar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work, he was Greek Athens based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observations, see in the social reality of weakness, as well as his political defeat, and has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political opinion, wan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deal state, the pursuit of the highest good, to achieve perfect life. He wanted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seems at present although not

西方哲学论文

浅析希腊文化的现实性与“英雄性”及其对后世西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希腊神话现实性英雄崇拜 内容摘要: 作为西方文化源头之一的古希腊文化对西方文化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而作为希腊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希腊神话则着重体现了其现实性和“英雄性”特点。“现实性”即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体现,是古希腊神话有别于他国神话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这个特征使希腊文化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希腊文化中“英雄性”,即对英雄人物的崇拜。这一点深深影响了西方社会乃至世界文化。本文重点从对比中西方英雄崇拜的不同指出西方英雄崇拜的着眼点即为英雄的外在力量和个性追求,从而阐明其对西方社会及文化的双重影响。最终指出希腊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主要渊源对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希腊文化的渊源 西方文化有着与东方同样的辉煌和成就,也有着同样深远的源头和影响。西方是一个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整合形成的不同寻常的社会,因此其文化也就必然不可避免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西方文化从内容上来讲,其源头主要有希腊的理性和艺术、希伯来的宗教、罗马的法律组成。我们一百都认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文明之源,而古希腊相对于古罗马而言,其西方文化之源的地位则更加突出。那么古希腊文化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又有哪些特点、其渊源又有哪些呢? 人们在谈及古希腊政治的特征时,都会想到它民主政治以及他遗留给西方的最大遗产——理性认识。除此之外,诸如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索寓言、亚历山大大帝、苏格拉底等等也是希腊文化最耀眼的名片。作为西方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之一,希腊文化在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且就今天对研究西方文化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源。陈恒教授在《失落的文明:古希腊》一书中称希腊是“一个自由且善于思考的民族”、“自由是希腊人一切成就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奠定了古希腊文明的基础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至今还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希腊人教育孩子要勤于思考。”以上讲明了希腊文明昌盛繁荣的两点内部原因:自由和思考。但其外部渊源又有哪些呢? 黑格尔曾经说过:“东方世界是希腊世界的基础。”当西方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时期,东方的两河流域、埃及、印度等地都已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在贸易和战争等原因的推动下,促进了东方文化向希腊的传入。“希腊人从东方汲取了拼音文字,吸取了埃及和巴比伦的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自然知识,也吸收了他们的农业、手工业和航海、铁器制造技术,还从东方各种原始宗教观念中吸取了很多东西,从而产生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因此说,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中的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密切相关。 二希腊文化及其现实性 1 “神话”与“文化” “神话是原始社会末期和文明社会初期的文化现象,但同时又是文明民族的文化之源,特别是文学和艺术的母体和母题。按照学术界的一般的解释,神话是先民用原始的思维方式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做的叙述和解释——”。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里,人对自然界的了解甚少,不可避免的产生崇拜与敬仰,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神话。神话也就是一种对社会历史曲折反应的形式,这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生活风貌。其实也可以说,神话就是在人类文明史前阶段对文化的反映。 2 古希腊神话体系 古希腊神话也是以“开天辟地”的传说作为神话的序曲。据赫西俄德《神谱》而言:“宇

浅谈哲学和智慧

我对哲学与智慧的理解 学习了《西方哲学智慧》,我深刻体会到哲学的博大精深,领略到先哲非凡的智慧。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不远。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命题。每个人都可以问“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我的意义?”。哲学不应该只成为一小部分的人所研究的科目。它应该属于每个人。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工作。哲学是关乎生命、存在、宇宙的。 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就算是我们拿着这个问题去问哲学家,他当然会告诉你一个答案。但是,其他哲学家的答案未必是这个。我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得出的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不同。 在听张志伟老师讲这么课之前,我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感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一个最完美无缺的、无与伦比的哲学体系。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等等好多的命题,我都觉得是对的。听完张老师的课,我意识到没有一个哲学体系是完美的,但每一个哲学体系都代表了问看待世界、人生、宇宙的一种方式,因此它虽不完美但又是值得学习的。这些理论各有千秋,给人们无限启示。马克思哲学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凭空想出的。 以前我认为哲学是很神奇的学问,学会了人就会变得聪明。现在看来,这个想法太肤浅了,学习哲学的收获远不止这些。 哲学教给我们一种思维方式:哲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人生的

方向,洗涤人的心灵,让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知道自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让人在贡献与索取中作出最科学,最明智的选择;哲学思维可以修养人的品性,它犹如一味良药,可以使骄狂的人变的冷静,沉着。可以使怯弱的人变得勇敢无畏。哲学思维可以使一个人不再感到迷茫,不再沉陷于自卑,而是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找到丧失的自信和勇气。哲学思维教导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哲学,对其中一些观点予以思考再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对待问题要看其本质,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应采取这样的态度:全面的而非片面的,联系的而不孤立的。运动的而不静止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搞清楚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该怎么解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哲学教给我们学会生活,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在哪?这些关乎人类的终极命题。哲学不会给我们一个标准的答案,因为本来就没有标准的答案。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相对主义,价值多元化的世界。这句话是有些道理的。道德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传统,所受的教育也不完全相同。因而,道德标准是不能用一个的。但是,有些基础的关于人的本性的东西是

浅析古代、近代、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浅析古代、近代、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作者:吴娜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社科部,上海,200093 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9(3) 参考文献(9条) 1.杨方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看哲学对象的演变[期刊论文]-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2.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1984 3.杨方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看哲学对象的演变[期刊论文]-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4.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求是 2002(02) 5.罗素逻辑原子主义哲学 1996 6.维特根施坦逻辑哲学论 1962 7.杨方从西方哲学的三次转向看哲学对象的演变[期刊论文]-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8.韩秋红;史巍从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看近代知识论哲学[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9.涂红亮语言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1993(07)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欧祝平现代西方哲学主要特点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南林学院学报2003,23(3) 2.张岱年中国哲学的演变及其现代价值——梅良勇著《中国古代哲学论稿》序[期刊论文]-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8(2) 3.刘伟.LIU Wei古代政治哲学的两个理想之维[期刊论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4)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5e17678919.html,/Periodical_ahwx200903182.aspx

西方哲学史论文(大作业)

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作者:马原野学号:13121163 摘要:幸福是人类现实生活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生活所不断追求的目的和理想。但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起来,有的相反则把快乐与道德对立起来否定感官快乐,追求禁欲主义,还有的认为德性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些观点,主张快乐与德性结合,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并围绕"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一中心命题着重探讨了幸福的内涵,达到幸福的条件、途径和方法。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实施德性教育,个体道德和公共道德结合,幸福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等,这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也将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关键词:幸福观德性至善评价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时代背景 自给自足的城邦生活和哲学探索由自然转向人本身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加深,另一方面富有奴隶主和自由贫民之间的斗争也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温和民主制”的思想,也就是说抑制最富有阶级,扶持贫民,强化中层阶级。这正是亚里士多德认同的公正的体制,通过这种公正的体制,城邦生活可以有序、稳定的进行,公民会获得平等的参与政治的权力、受教育的权力,在拥有了平等权力的同时,公民会完善自身的德性,追求幸福、至善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扬弃体现在,苏格拉底虽然关注人自身,但他更注重的是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根据,他的伦理思想仍然具有一种抽象性,并没有把伦理问题置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而亚里士多德关于伦理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性,他把关注的目光置于现实社会,人们的各种德性都是根植于城邦生活之中的,也是与城邦生活密切联系的。 二、什么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 幸福是一个关于人的概念,只有有意识的人才能认知到幸福,亚里士多德正是基于人和人性的认识提出了他的幸福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亚里士多德关

西方哲学史论文——古代中西方思想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讨论

古代中西方思想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讨论 摘要本文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出发,阐述了其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理想国,而后又提出了孔德和孔子的关于国家模式的设想,最后对这三种理想国家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具体分析了不同领域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的差异以及东西方关于理想国家模式的设想的差异。 关键词理念论;理想国;孔德的国家观;大同社会 看了《2012》以后,不由得在想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都不在了,那么在这个没有我们的世界里,人类存在的痕迹会遗留多久?终有一天,这些痕迹都会灰飞烟灭的,那么,能够永恒流传下来的,恐怕就真的只有那些留存于我们心中的关于生活的那些美好设想了吧。 提到对于未来的设想,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一些大人物也不例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哲学还是其他的一些方面,这些各自领域的优秀人物无不都对理想国家的形式有过设想。下面我就从柏拉图的理念出发,阐述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时也对孔德的关于理想社会的模式,以及孔子的“大同”社会进行了论述。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 提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就不得不对他之前的哲学前辈进行探讨。在柏拉图之前,哲学前辈们总是借助对自然界的思索来寻求世界的最本原的那个存在。这样,也就出现了以“水”作为世界本原的泰勒斯,出现了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的赫拉克利特,出现了以元素作为世界本原的元素论学派,这些哲学家都是从一种具体的、实在的方式探讨是何种物质支撑着世界;与此同时,另外一些哲学家则是从一种抽象的、理论的方式去探讨世界的本原,如巴门尼德“存在(是者)”。而后经历了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普罗泰格拉则将哲学家的视野从自然界扩展到了人自身之上。发展到了苏格拉底,更是将对人的研究深化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德行就是知识”的新主张。在承继其师苏格拉底和前人的基础上,柏拉图提出了他对世界本原是什么的看法,认为“理念”才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与苏格拉底的探究个体的人不同,柏拉图更为关注的是人的心灵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人的理智所注重的方面,他将之称为“理念”。同以前的哲学前辈们一样,柏拉图的“理念”同样具有本原性、绝对性和永恒性;不同于他们的地方在于,柏拉图提到的“理念”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种实际真实的存在。以“马”为例,柏拉图认为,“理念”上的马既不是指这匹马,也不是指那匹马,它指的是包含这匹和那匹的所有马的总称,而且它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在某个地方存在着一匹“理想的”马,这匹马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共同名称“马”的含义。而个体的马之所以是马,是由于它们分有或摹仿了“理想的”马。 二三种理想的国家模式 1 柏拉图的“理想国”

八万九千字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1]

绪论 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 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哲学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向传统的理性主义公开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以往哲学从主客、思有、灵肉等二元分立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及于现象界,而不能达到人和世界的本真存在。因此,必须超出二元分立的界限,转向对人及事物本身的研究,转向非理性的直觉,转向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存在,发现和发挥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他们的观点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即“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另有一些哲学家(特别是英法实证主义者)则着重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强调哲学应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应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他们否定哲学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探求,否定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认为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范围、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他们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而上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切性的哲学。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除了上述两大思潮之外,还有一种较多地保留着传统形而上学、甚至思辨唯心主义特征的第三种思潮,即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思潮。 如果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走向与近代哲学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哲学至少于以下四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后者,即对作为体系哲学的思辨形而上

《现代西方哲学》教学参考书目:

《现代西方哲学》教学参考书目: 一、教材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2、曾志.《西方哲学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 3、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4、薛文华.《现代西方哲学评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版. 5、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版. 二、附:主要哲学家名录 1.泰勒斯(Thales,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始祖。 2.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一公元前501年),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 3.巴门尼德(Parmenid,盛年约在公元前504一公元前501年),古希腊哲学家,存在论(本体论)的奠基人。 4.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 5.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8一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与耶稣、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6.柏拉图(P1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著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 7.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一公元前322年)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许多学科的创始人,代表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8.伊壁鸠鲁(Epicuros,约公元前341一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9.皮浪(Pyrrhon,约公元前365—公元前275年),古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的创始人。

西方哲学史论文——叔本华

探寻幸福之路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以上文字是摘自百度百科。 由于时间紧迫的关系,笔者只拜读了他的《人生的智慧》一书(1850年《附录与补遗》中的 一部分)而心有所感,因此,对于此人的思想的见解或许会有片面和不当之处,还望老师能够谅解。 “悲观主义哲学家”似乎已经成为了叔本华的代名词,而作为乐天派的我也差一点儿为此而 放弃选择他作为我这次论文的参考对象。然而,正是了解到他那“欲望乃一切痛苦之源”的思想 与我的人生观不谋而合,我还是决心一读他的文章去一探究竟。值得惊喜的是,从这本《人生的智慧》中,我并没有看出他的悲观主义,相反的,它像一盏明灯般给我以启迪,告诉我如何去追求更加幸福和快乐的生活。这如这本书中的引言所说: 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的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刻成为“幸福论”。因此,这本著作指导人们如何才能想有一个幸福的生存。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方面论说我的一些见解(其中也会掺带自身的经历作为引例)。 泛论幸福 正如叔本华所说: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使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确实肯定的。”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和快乐,就是竭尽可能去避免和减少痛苦。而痛苦的来源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当我们的各种欲望无限大,而我们所能满足的却十分有限时,痛苦就随之而来了。因此,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尽量的节制甚至是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如果达到这用无欲无求的状态,我们便不会为了失去什么而悲伤难过,也不会因为得不到什么而失望。相反的,正因为我们不刻意得去追求或者去争夺什么,那么也许一点点意外所得便会让我们感到惊喜,从而满足和快乐不已。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幸福属于那些容易感到满足的人。而叔本华也说: 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 除了节制自己的欲求之外,我们还不妨假设生活中的一切不幸都是必然发生的,这样也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因为只有这样,当灾难亦或是不幸降临时我们才能够坦然处之,而当这些得以避免时又会平添我们的幸运之感。即叔本华所说: 经常不时的想象一下那些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上的巨大不幸和灾难,这倒是一件好事情。 而与我在自身,也有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一直有丢东西的习惯,以前每次我丢了东西都会懊恼、伤心、难过不已。然而如今转念一想,如果把丢东西这些不幸之事当做生活中的必然,那么,即使是丢失了也不会那么可惜,若是失而复得则更是令人欣喜不已,这不是为自己平添了一份幸福感吗?从另一方面想,如果丢失是必然,那么只要这些东西还属于我,还好好的保留着,那就足够让我幸运的了!这也让我在更加珍惜身边的事物的同时还心存庆幸和感恩。我也渐渐感受到了: “幸福的生活”,实应被理解为“减少了许多不幸的生活。” 当然,一个人幸福与否还是要看他自身的态度与感想,即自己是否认为自己幸福。只有主观上真切的感觉自己是幸福的,那么其他什么都不能动摇我们的幸福,不论客观上幸运或是不幸。 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就是一个愉快的人。 因此,获得幸福最关键的便是怀有一颗积极向上且乐观平和的心,坚信我们是幸福着的,那么我们就的确是幸福着的,因为,幸福只与我们自身相关。 亚

北大西哲考研真题汇总之现代西方哲学

北大西哲考研真题汇总之现代西方哲学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缺,06, 1998 现代西方哲学 1、简述罗素逻辑原子论的基本观点 2、嘉达默尔关于“解释学”的观点 3、试析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4、福科关于“认识型”的结构主义学说 5、尼采关于“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及其意义 1999 现代西方哲学六选五 1、阐述胡塞尔关于“意向性”的学说 2、分析海德格尔关于Dasein(此在)的思想 3、克尔凯郭尔所讲的“人生道路三阶段” 4、柏格森的时间思想 5、关于罗素“模状词”理论及后人对它的批评 6、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言”的主要思路 2000年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孔德的“思想发展三阶段论”及其问题。 二、分析维特根斯坦关于“逻辑形式”的学说。 三、试析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罗蒂对于“基础主义”的批判。 五、萨特关于“意识”的学说。 六、分析柏格森关于“绵延”的思想 2001年现代西方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外国哲学方向) 名词解释 1、实证主义 2、唯意志主义 3、詹姆士讲的纯粹经验 4、摹状词 5、加谬的“荒谬” 6、柏格森的两种时间 问题论述 7选4, 20分 1、穆勒关于个人和权利的关系的观点 2、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基本思路与叔本华思想的关系 3、试析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所包含的不同方法论倾向 4、詹姆士的意识流学说与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的关系 5、试析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以及它与康德的时间观的关系 6、简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题与自由的关系 7、试论梅洛庞蒂的知觉观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星期四交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 学校:安庆师范学院 院系: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班级: 2011级自动化(1)班 姓名:尹海罗 学号:080311001 2012年5月31日

这一部分是近代哲学开端,也是许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过程。但是更多的是问题的解决。另外就是这个时期基本上是人物思想为主线所展开的,这种人物主线就形成了,这个部分意见后面部分思想脉络。 从走入近代哲学以后,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哲学家都有一套自己解释世界的体系,而且基本上都是自成体系的。在分析和发现别人解释世界体系有问题后,那么就是自己搞一套,从而形成不同的哲学体系,这些哲学体系,最终构成了哲学丰富的内涵是思想方法。 根据传统的分法,近代哲学之父是笛卡尔,因为笛卡尔开启近代哲学的大门,为近代哲学的奠定了主体性基础,也为近代哲学留下难以解决的二元论的困难。这可能就是近代哲学的主旨。另外近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受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力图用科学和技术的方法解决哲学问题,或者说是将哲学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就引出了方法论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和方法是近代哲学另外一个主旨。 这一部分的学习,基本上能学到许多新的科学思维的方法。可以对以前那些在我们头脑中形成的垃圾进行清理。这样我们才能进入世界文明的主流意识。其实我们接受垃圾的思维模式在格式化我们的头脑后,进行清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只有清理,才能接受。才能读懂今天现代化的语言。否则只能用垃圾的思维和观念对这个世界进行误解并进行错误的行动。 西方现代哲学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主要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总称,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 唯名论与实在论 西方现代哲学的主题是人和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则偏重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极。 “科学主义”偏重于自然,崇尚科学、经验、逻辑,认为科学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人对自然只是一种认识关系,哲学要研究的只是认识方法的问题,而人对自然地改造,自然作为人的异化和对人的束缚问题被排斥在哲学之外。因而,科学主义忽略对人和社会的研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归结为逻辑问题、语言问题及科学方法等问题。 “人本主义”偏重于人,崇尚人的非理性和人的本能,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解释为人的非理性本质的存在问题。特别是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完全脱离社会去研究孤立的个人,把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看作是摆脱自然束缚的绝对自由,人本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只片面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强调从时代背景 随着19世纪上半期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这时,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也日益暴露,特别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促进了

西方哲学史小论文

读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2440502 卢玢西方哲学史(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被誉为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著名的“上帝已死”和“超人哲学”也均出于此书,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但全书的精华还远不止于此,我也想就其他智言慧语发表一些浅知拙见。 教你做一个超人。什么是超人?超人其实是相对于现代人类而言的一个概念,查拉图斯特拉说:“猿猴之于人算是什么呢?一个可笑的族系,或是一件耻辱。人之于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由此可见,超人是人类的进一步进化,是人类各方各面得以延伸的新阶段。从当今的科学视角来看,人想要成为“超人”绝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人类的进化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同由猿猴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一样,是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的。进化,很难由人的主观意志来控制,人类发展的合理性是在物竞天择中得以证明的。但是尼采的超人理论在当今也被“潜能论”者所证实,人的大部分潜能还在沉睡,潜能的开发成为了当今人类研究的重大课题。故而,我们从超人理论之中应当学到一种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念,至少在自我世界之中做一个超人。 为什么要做超人?很多人会问:我们为什么非要做一个超人?做一个普通而快乐的人有何不可?而查拉图斯特拉给了我们答案:“人类是一条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绳索——一条高悬于深渊的绳索。要从一端越过另一端是危险的、行走于其间是危险的、回头观望是危险的、战栗或踟蹰不前都是危险的。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类之所以可爱,正在于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和完成。我钟爱那些只知为完成而活的人。” 最后之人。尼采创造出了“最后之人”,这个所谓的“最后之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那时,大地将萎缩,而在其上手舞足蹈的那个最后之人亦将使一切变得渺小,他的同类就如跳蚤一样地除之不尽,那最后之人将活得最长久。‘我们已经找到了幸福’那个最后之人如是说。” “他们白日只是享受着淡淡的清欢,晚上亦不敢纵情玩乐,他们很珍惜自己的健康。” 最后之人,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状态,他们不再发展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完成了人类的各方面超越。在最后之人看来“以前的人都是疯子”,因为,他们生活的世界“大家都希望彼此一样,人人平等。谁要是有别的妄想,就得送入疯人院去。” 他们的生活似乎很轻松幸福,“他们白日只是享受着淡淡的清欢,晚上亦不敢纵情玩乐,他们很珍惜自己的健康。”而同时“他们依旧工作不停,因为工作是一种消遣;但是仍须小心谨慎,以免有伤身体。” 这显然是人类希望的状态,于是人群们都呼喊着要做那最后之人,不愿意做查拉图斯特拉所谓的“超人”。但是,查拉图斯特拉实际上是很鄙夷最后之人的,因为在查拉图斯特拉看来,最后之人就是安于现状的人,他们不再想着要突破自己,超越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过得很幸福了——因为他们的确比过去的人幸福。于是他们便保持着他们所自认为的“完美状态”毫无忧患的活着。而人类的惰性使得他们追求这个“最后之人”,他们想达到这一步登天的完美,到达那个理想的状态之后,他们就不需要再努力去争取什么——这的确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是在尼采看来,人不应该让自己失去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人应该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就是所谓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也许,这是尼采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讽刺和批判,在尼采看来,人类历史没有最终状态,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有相似之处,只是尼采的重点放在人的自身发展上,而马克思的重点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上。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在我看来,最后之人的生活当然诱人,但是人不能失去前进的目标,因为人类是大自然

哲学史论文

李璇哲学史2班 西方哲学史课程感悟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恋爱观 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史的学习即将画上一个句号。我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学了这门课,我究竟有何收获。当老师在讲台上讲述的淋漓尽致的时候, 有多少东西是真正被我自身所吸收了的。我有去搜索哲学的定义:其是以人类 的认识思维活动为对象的而产生相对静态的思维时态化理论。研究和解决有关 人类认识思维活动的各种问题,以及探索人类智慧思维理论的根本化来源和变 动逻辑哲学的基本内容,体现在事物变现力的层面论证之间。就好比它的解释 一样,哲学看起来很抽象很玄乎,人们用一堆更为科学性的、复杂的、陌生的 字眼来解释了它。 对于我自身而言,我并不祈求钻研哲学中的种种,但是我能这样对自己说,“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不再是在窗外看哲学,而是试图走进了哲学里面看哲学。距离感缩小了,认识也便会随之而生。尽管“这里面的世界云雾缭绕”, 尽管常常“当局者迷”,尽管我只能时而“仅是意会,无法言传”,但毕竟因 为接触而产生了解,因为了解而发现问题,因为问题而引发反思。我认为这就 是一种很大的收获。接下来,我想谈谈这门课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位 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并且在雅典 创办了著名的学院。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 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 学体系博大精深。他的哲学中的最重要的东西有:理念论;灵魂学说;回忆的 认识论和理想国的政治模型。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他“理想国”和“柏拉图 之恋”中的一些思想的看法。 一、理想国

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想国,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老子的“理想国”。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里刻画了一个“小民寡国”的生活图,这一思想的提出是 基于当时社会战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提出的,那么,柏拉图又是在怎 样一个环境背景下提出了他的理想国呢。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雅典在伯罗奔尼 撤战争中遭遇失败.民主制出现危机,整个希腊城邦制度走向衰落之际。他的 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 学家来统治。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在这 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每一个人应该 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这个“理想国”是他对当时社会现状 进行批判和反思。他向世人描述了一个不同于现实城邦的正义、和谐的美好社会,它与现实城邦的纷扰,风气败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柏拉图的“理想国”在当时的社会来看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他提出了男 女平等的思想,倡导每个人都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去为国家效力;他明确分工, 这对于后人来说都是极有启发性的;同时他强调教育,反对愚昧等等。 然而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我同时看到了他思想中的另一些我持反对意见的 观点:第一、他提出“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我不敢保证当今世 界的各国政府都是百分之百坦诚的面对人民群众。可是,对于我自身来说,我 并不支持“撒谎”。美国有一部美剧名字是“国土安全”,在这部电视剧中, 导致美国中士叛变的正是美国政府对于一次袭击的撒谎,在中士得知真相之后 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信心。在我看来,如果政府当时能够及时正面面对自己的行为,也就不会出现中士的叛变和一系列的恐怖事件了。当然,我不是一个政治 人士,我不了解这其中的复杂。然而我总觉得“纸是包不住火的”,与其让人 民偶然去看见不堪的现实,不如在第一时间直视现实,尽早找到应对方法。有 人定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而且往往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可 在我看来,我更赞成事实,任何事情一旦发生便如覆水难收,接下来要做的并 不是掩饰,而是面对和处理。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事情,在国家面 临为难的时候,政府为了不让群众惊慌而选择隐瞒,甚或是为了逃避责任而隐瞒,这样反而会因为人们的“不知”带来更重大的损害,一旦事实曝光,人民 对于政府的谴责更是无法抹灭,一次次的煤矿灾害不就是例子么;父母生病可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doc.deflate

对尼采的认知 关键词:尼采的思想,尼采的生平,尼采的著作,主人、超人意识。 正文: 尼采在1869年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于1872年出版了《悲剧的诞生》。然而,《悲剧的诞生》不但是他反叛生涯的诞生之日,也是他人生悲剧的发端之时。他于1879年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者”生涯。在这十年中,他游历了温暖而美丽的意大利,经历了爱情的欢愉和失恋的打击,同时也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创作热潮。1883年,他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的第一部分。1888年,他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瞧,这个人》和《尼采反对瓦格纳》等五部重要著作。1889年,在都灵的大街上,发生了悲剧性的一幕:尼采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一般把尼采的哲学活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870年至1876年,这段时间他主要在研究希腊悲剧和哲学,批判苏格拉底,而崇尚叔本华和瓦格纳;第二时期为1877至1882年,这是他超越叔本华和瓦格纳,向着怀疑主义突进的精神彷徨期;第三时期为1883至1889年,这时他的思想穿透了怀疑和虚无,重估一切价值,建立了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 尼采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它改造了许许多多构成西方思想遗产的观念和价值——例如理性、自然、上帝、时间、宗教和德性等等。加达默尔在90岁的时候曾评论道,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弗洛伊德、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福柯、德鲁兹和德里达都是深受尼采影响的大陆哲学家。他的思想一直被视为一种过程形而上学,并把他和柏格森、怀特海和新达尔文主义者相比较。他还被解读为一位伦理学家,一位以权力意志取代了上帝的奇怪的神学家。他的哲学更通常被理解为虚无主义的,只是一大堆无从确证的信念和洞见,支撑生存的希望和信心。他的思想力度已经穿透并超越了那些构成宗教、道德和哲学传统的价值、观念;同时,他又开启了一种思考和评价的新方式。尼采哲学与其说主要是在致力于构造一个完美的思想体系,并加以不断的修正、补充和捍卫,倒不如说是一个生命的自我超越(self-overcoming)的过程。正如尼采借查拉斯图特拉之口所说的:“这便是生命亲自说给我听的秘密:‘看呵’,他说,‘我便是那必须时常超过自己的东西。……’” 尼采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一生的工作主旨就是展开人生的全景图,撕开遮蔽在上面的矫饰,让生命的激情绽开。它可以简化为两个词:重估与超越。尼采在自传中说:“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就是我给人类最高自我觉悟活动的公式,这一活动在我身上已成为血肉和精神了”。因此,尼采把“重估一切价值”定名为未完成的总结性著作《权力意志》的副标题。他所重估和消解的主要是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中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有两个根本性的革新:一是对希腊的狄奥尼索斯(Dionysus,酒神)现象的认识,把这一现象视为希腊艺术的根据之一,并首次对此进行了心理学分析;二是首次认识到苏格拉底主义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尼采把苏格拉底作为代表理性乐观主义者的原型,他深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认为知识是真正的万灵药,而错误本身即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