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1《评》是马克思所写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

2、18世纪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论风格》中“风格即人”的说法。

3马克思论证了风格的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的辨证的统一性,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风格的主体性因素,另一方面马克思强调风格的客观性。

4风格即人强调主体性因素。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论述:劳动为富人生产奇迹般的东西,但为工人生产赤贫;劳动创造宫殿,但给工人创造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给工人生产愚钝和痴呆。

2异化劳动: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3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问题: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4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

5五官的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A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说来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B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没有什么感觉;C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价值,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写的,也称"巴黎手稿"。

7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作综合性阐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形成阶段的一部重要著作。

8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根本变革。9社会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10美学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马克思把一切社会现象包括美学现象放到这面聚光镜下加以检验和透视。11创造客观世界改变主观世界,通过劳动这个中间环节,作为桥梁和纽带,把人和自然紧密联系起来,使人和自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其关系从相互隔膜、陌生、敌对、恐怖的状态,从异化和疏远变的彼此接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沟通。12马克思把与人的劳动联系和被改造过的自然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3马克思主义美学划时代贡献是第一次从人类的实践方面去探讨美的根源和本质。14人通过对对象的认识而取得对对象世界的自由,通过对对象的能够构成美的特性的认识来实现美的塑造。15马克思在《手稿》明确指出劳动创造了美。三、神圣家族1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首次合作写的著作是《神圣家族》。2《神》围绕如何评价欧仁·苏的长篇小说《巴黎的秘密》同青年黑格尔派辩争的论战性著作3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四德意志意识的形态1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2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支配精神生产资料,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的表现。3《德意志意识的形态》是继《神圣家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9月至1846年8月和写的又一部论战性著作。4《德》批判的德意志意识的形态,主要是当时流行于整个德国的思辨哲学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5《德意志意识的形态》阐释: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人的本质和性格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关系。6文艺创作的正确出发点是:从实际生活出发;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7处于上升时期的新生阶级: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宣扬自由、博爱、平等的思想;8阶级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复杂性表现:一部分人脱离旧营垒站到先进阶级一边;一部分人看到本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一定程度上流露出同情人民、反映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的思想和倾向;即便和平时期也统治阶级思想家和艺术家的著作和作品表现出一定的人民性和民主性;接受统治阶级思想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剥削阶级的思想情绪。9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能动的变革现实,是区别"新人"和"旧人"的主要标志。10人物性格不能不依赖于社会环境,没有不为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性格。五、卡尔·倍克“穷人之歌”,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诗歌1《卡尔·倍克<穷人之歌>,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诗歌》和《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总标题为《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批判德国19世纪40年代中期“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学倾向。2卡尔·倍克的《穷人之歌》和格律恩的《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从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体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思想折射出来的社会政治思想。3恩格斯指出新时代先进文艺,应塑造、表现和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他说:“倍克歌颂胆怯的小市民的鄙俗风气。六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 1歌德在德国文学中的出现是由这个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2"歌德不能成为民族的诗人,因为他的使命是作人的诗人"卡尔·格律恩的观点。3在"温和的讽刺诗"诗集里诗篇和散文作品体现"亲近、迁就、称赞"。4在《从人的观点

论歌德》提出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5歌德评价恩格斯是依据美学和历史的观点。6格律恩论歌德的错误表现在:A没有描写歌德伟大的一面,对于歌德的伟大和天才的地方(如"浪荡公子"歌德的"罗马哀歌")他不是一闪而过,就是说一通废话;B格律恩把歌德的一切庸人习气颂扬为人的东西,他把作为法兰克福人和官吏的歌德变成了'真正的人',而同时对于一切伟大的和天才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甚至加以唾弃。7歌德代表作:历史剧《葛兹·冯·伯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麦斯特》,诗剧《浮士德》。8"真正的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卡尔·格律恩。9温和的讽刺诗是歌德晚年创作的格言诗集,大部分反映歌德对德国丑恶现实的妥协。10卡尔·格律恩在《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出发点是从抽象的人的观念评论歌德,一方面将歌德身上所谓"人的东西"加以吹捧和颂扬,另一方面将歌德的人文精神加以抹煞。11恩格斯第一次在《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中最早提出美学和史学观点。七、共产党宣言1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把人的尊严变成交换价值;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雇佣劳动者。2资产阶级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面纱,将其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3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使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4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财产,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字成了世界文字。5人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代替那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宣言》是1848年2月问世的。八、《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的最后一种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2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基础变更之后,上层建筑也会发生变革,其速度或快或慢。3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4神话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5希腊神话是通过幻想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6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的最完美的地方,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7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奠基作。8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作出的论断"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9文艺属于一定社会中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它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存在。10人类思维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理论方式、艺术精神、宗教精神、实践精神。九、致斐迪南·拉萨尔1马克思和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是对拉萨尔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批评。2恩格斯给拉萨尔的信采取公正、批判的的态度。3三融合是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4恩格斯肯定拉萨尔《济金根》人物性格描写,反对恶劣的个性化。5人物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6我们不应为了观念的东西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忘掉莎士比亚。7恩格斯认为《济金根》的悲剧性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8恩格斯认为评价文学作品最高标准是美学和历史观点。9拉萨尔的错误在于:离开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的真正目的,假定济金根与农民有某种联系,假定济金根和胡登是打算解放农民,目的并不是要揭示骑士与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他们之间结盟的不可能性,而是把济金根和胡登打扮成领袖。10悲剧冲突的根源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11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恩格斯第一次把现实主义运用于文艺批评。12马、恩把莎士比亚和席勒对比着眼点是:艺术表现的方法和手法、作家、艺术家怎样艺术的掌握世界。十、致敏娜·考茨基1对于盐场和维也纳社交界两种环境里的人物都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给刻画出来了。2倾向应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而不应指点出,作家不必把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塞给读摺? 3恩格斯的信是读了《旧人和新人》后给敏娜·考茨基的答复。4《旧人和新人》是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5恩格斯对《旧人和新人》评论围绕艺术典型的塑造、艺术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关系、艺术的社会功能批判"倾向文学"阐明现实主义理论。6恩格斯在信中写道:每个人都是典型(普遍性)。7"这个"作为哲学概念初见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8《旧人和新人》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社会主义的倾向性。十一、致玛·哈克奈斯1哈克奈斯《城市姑娘》表现现实主义真实性和真正艺术家的勇气。2文中阿瑟·格兰特先生是一个杰作(人物塑造成功)。3小说不够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要细节真实、典型环境中再现典型人物,环绕人物促进行动环境。4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现实主义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最重大的特点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5《城市姑娘》的副题是现实主义的故事。6恩格斯评价《城市姑娘》阐述了文学艺术中现实主义的见解。十二、致保尔·恩斯特1恩格斯为恩斯特指出错误: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历史事实酒会转变成自己的对立物。2恩斯特的错误:把整个挪威和那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归入小市民阶层的范畴,把对德国小市民阶层的看法硬加在挪威小市民阶层身上。3挪威在19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文学繁荣除俄国外无一国家与之媲美。4恩格斯认为德国小市民的特点:胆怯、狭隘、束手无策、毫无首创能力。5在易卜生的戏剧世界里,挪威小市民有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的和独立的精神。6恩格斯致恩斯特的信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文艺现象。7恩斯特写信给恩格斯想利用其崇高威望,压服论敌,恩格斯拒绝并严肃批判恩斯特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十三、致瓦·博尔吉乌斯1技术依赖科学状况,科学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2经济条件制约历史发展的东西。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十四、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1、1905年十月革命后俄国造成社会民主党工作的新条件是指无产阶级争得了言论和出版自由。2党的出版物的观点:写作事业应当是整个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

器的"齿轮和螺丝钉"。3写作事业要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十五、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1列宁1908年为列夫·托尔斯泰80大寿而写。所选其他四篇文章均写于托尔斯泰逝世后1910年11月至1911年2月间。2托尔斯泰A天才的艺术家;发狂的信仰基督的地主B对社会上的撒谎和虚伪提出有力的、直率的、真诚的抗议;是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C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疯狂的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恶"D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龌龊的东西之一。3《言语报》列宁称它是"我国反革命自由派的正式机关报"。4托尔斯泰主义用俄国宗法式农民的观点去批判农奴制和资本主义;竭力鼓吹清洗过的新宗教、"不用暴力抵抗邪恶"、"道德上的自我完善"。5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指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运动。6《列·尼·托尔斯泰》、《列·尼·托尔斯泰和现代工人运动》、《托尔斯泰和无产阶级斗争》是列宁1910年写的,为纪念托尔斯泰而作。7《列·尼·托尔斯泰和他的时代》是列宁1911年写的。8库庞先生是19世纪末,俄国文学作品中广泛采用,作为象征资本和资本家的形象的称呼。9康·列文即康斯坦丁·列文,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男主人公之一,是托尔斯泰带自传体的贵族阶级的理想人物。十六、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1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文章提出观点民族文化的口号是资产阶级的骗局。2笼统说的"民族文化"就是地主、神父、资产阶级的文化。3我们提出民主主义的和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这个口号,只是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抽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成分,我们抽出这些成分只是并且绝对是为了对抗每个民族的资产阶级文化、资产阶级民族主义。4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提出:每一个每一个现代民族中,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文化。5、1913年10月-12月撰写《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回击李普曼的挑衅。6同化形式:通过民族压迫所进行强制同化;由于长期同居一地、相互影响、彼此变通所形成的自然同化。7列宁关于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对我们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方法、正确分析、评价阶级社会中民族文化,积极开展两种文化的斗争,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七、致阿·马·高尔基1列宁在致高尔基信中指出:要观察,就应当到下面去观察。这一思想对革命文艺工作者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发展了此思想。2列宁给高尔基的信1925年才发表。3、1906年高尔基写成反映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长篇小说《母亲》,奠定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基础。列宁称赞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4列宁称赞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权威。5高尔基在革命文学活动中思想上的两次反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1908-1913年;1917-1919年出现又一次反复。列宁的信就是针对高尔基两次反复的分析。6列宁分析高尔基产生病态心理原因:A资产阶级的包围B脱离工人、农民和战士的革命斗争生活C缺乏政治经验。7列宁阐述观点主要就两个问题: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十八、青年团的任务1青年团的任务是列宁1920年10月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演说。2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3《青年团的任务》最早刊于《真理报》4列宁对旧教育的看法是A在阶级社会中,旧教育贯穿阶级精神B对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青年一代会产生毒害C是一种奴化教育。5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主义 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 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教育概论考点 绪论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 第一,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达赖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达赖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p(1~2) (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P(2~3)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 (一)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三)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P(3~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2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 2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 5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狭义)的形成与发展 5 一.形成期:1844—1846 5 二.发展期:1846—19世纪0年代 6 三.深化期:19世纪70年代—1895 6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基础7 一、唯物反映论是认识和把握艺术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理论基础; 7 二、唯物史观是揭示和把握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7 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延伸和确证,是探讨艺术生产性质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认识无产阶级审美理想,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和使命的理论基础; 8

四、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8 第四节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特征8 一、实践性9 二、阶级性9 三、科学性9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表述上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同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表述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没有完成他们计划中的有关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专门著作。马克思在他思想成熟后,曾想写一篇论文来发挥他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家巴尔扎克的看法,然而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写的专门评述文艺现象的论文和书信,也不是很多,他们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多数具有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 2.马克思文艺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卢卡契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史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中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思想体系”。苏联当代文艺学家乔?米?弗里德连杰尔在《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问题》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的零散言论(多少带有局部的和片面的性质),而且他们对美学的基本问题都有一个统一的深思熟虑的看法,这是和辩证唯物主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11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观察包括美学现象在内的一切社会现象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是[ ] A.自然界B.人性 C.理念D.社会实践 2.关于人的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的审美感觉是一种先天的禀赋 B.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 C.社会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人的感觉 D.人的感觉是在社会实践中生产、形成和发展的 3.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文艺创作应该[ ] A.从作家的意图和动机出发B.从有生命、有个性的人物出发 C.从自我意识出发D.从设想出来的人出发 4.关于意识和生活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意识形态是现实生活过程的反射和回声 B.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C.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是纯粹精神的创造物 D.从依赖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 5.关于歌德身上的二重性,下列说法不符合恩格斯所阐述的观点的是[ ] A.对于德国市民社会,歌德在作品中有时敌视、讽刺它,有时又迁就、称赞它 B.在歌德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 C.歌德的生活环境是他应该鄙视的,但是他又始终被困在这个他所能活动的唯一的生活环境里 D.歌德不能成为民族诗人,因为他的使命是做“人”的诗人 6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的是[ ] A.物质生活B.生产力 C.生产关系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7.关于希腊神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希腊神话表现了希腊人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观点 B.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前提 C.希腊神话同其所产生的时代相联系,今天已失去了艺术价值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较少使用“文化”概念。查阅2009 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仅有十八处。对“文化”一词在全集中的分布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后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马克思把文化当成一个一般的、不证自明的概念使用; 第二,在马克思的文本中,文明使用的频率大大超过文化,而且,在相当的程度上,他所说的文化也就是指文明。。首先,文化概念等同于文明概念,文化泛指人类文明。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恰恰证明对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其次,将文化概念限定在文艺领域,用“文学”、“文艺”、“艺术”等词直接表达现在的文化概念。例如,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中说:“……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第三,在比艺术领域和知识教育水平更为宽泛、抽象和处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意义上使用,此时的文化是和意识形态相似的一个概念。例如,马克思恩格斯都不止一次地使用过“文化斗争”这一概念。从文本考察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他们对文化的基本观点是通过“文明”、“文学”、“艺术”、“观念”、“思想”、“精神生产”、“精神生活”、“意识形态”等概念来阐发的。 马克思文化观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实现了研究精神文化问题方法论的 重要变革,使研究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这主要体现在把文化与经济、

政治看做有机的整体,把精神文化问题的研究与经济、政治的分析相联系,注意文化的整体性的把握。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马克思把整个社会系统从结构上划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组成部分———社会的经济结构,作为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的政治结构,作为社会意识形式或意识形态的文化结构,从而确立了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内部机制。这就为人们从社会生活整体结构中来认识精神文化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马克思始终把精神文化问题的研究与经济的分析相联系,立足于经济基础分析和说明精神化现象及其相关问题。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马克思指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②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及其方式规定着精神文化思想的客观内容和历史形态。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

2010年4月高自考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试题 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巴黎手稿》的写作年代是() A、1843年 B、1844年 C、1847年 D、1848年 2、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3、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美的根源和本质的命题时() A“劳动创造了美” B、“人也按照没的规律来建造” C、“五官感觉的形式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D、“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 4、《神圣家族》主要评论的作品是() A、《城市姑娘》 B、《巴黎的秘密》 C、《旧人和新人》D 、《格里兰霍夫的斯蒂凡》 5、关于阶级社会意识发展的复杂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生阶级从不把自己的思想描绘成唯一合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B、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不具有普遍性 C、在资产阶级平稳发展时期,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艺术不可能表现出人民性和民主性 D、被统治阶级的作家作品也会自觉不自觉的接受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 6、《卡尔倍克(穷人之歌),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诗歌》批判的对象是() A、青年黑格尔派 B、“真正的社会主义”派别 C、普鲁士政府 D、老年黑格尔派 7、《(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述的主要问题是() A、历史文物主义 B、辩证文物主义 C、现实主义 D、典型问题 8、希腊神话表现的是() A、希腊人的实际生活 B、希腊人的理想 C、希腊人的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观点 D、希腊人的思维方式 9、从《致斐迪南拉萨尔》可知,马克思主张的文学批评态度是() A、纯文学的态度 B、纯历史的态度 C、纯科学的态度 D、纯批判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对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经过不断的分析,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取到了较大的成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但我国在发展中也有很多的问题,众多研究者也在不断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世界各界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入 早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已经传入了我国,但在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才开始传入我国,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进行转译和介绍,随着《近世社会主义》一书的发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倾向的态度在我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后,周扬、陈受颐等人开始对经典的著作进行评注阅读。随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这次胜利让人们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所以马克思文艺理论在当时能够受到人们的追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和传播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欧洲、日本、苏联三个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我国的重要途径,它们三个国家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同时也为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开始蓬勃发展,我国文艺史上出现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一批支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这时,其他国家的文艺理论也开始传入我国。因此造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相对立的局面,但20世纪40年代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成为主流。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构成体系进行探究,主要是分为两种探讨,一方面是针对马克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用以分析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即建立在其基础之上,并由此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从而与历史上出现的其他文化理论区别开来。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无论谈论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其他,马克思主义都有一个基本的着眼点——人。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自然,“人是自由的自觉的”类存在物[1]。人的这种类特性导致人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人改造自然,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促使“自然的人化”;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增长了认识自然的知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也被从原始的自然状态“人化”了。“人化的自然”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本质的定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即人化”。因此我们说,文化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标识。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人。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使用的概念是“人民”,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人民是作为类概念的人的主体。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精神需求推动着他们去从事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正是在大量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得以发展和进步。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也要求文化服务于自己。所以,毛泽东要求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的在于培养“四有”新人;江泽民指出“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

分体现人民的利益与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求”[2]。以人为本的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在抽象的意义上谈论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而在人的诸多社会关系中,首要的正是经济关系。应当理解,经济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经济是人的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决定人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革命的进步的文化。近现代史上,一些文化学派曾采取相对主义的立场,对文化的进步性提出质疑。不能说他们的观点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承认历史是发展、进步的,就很难对文化的进步性全盘否定,文化是历史的一部分。文化的进步,即文化不断从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进步文化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是人性完善的体现,先进文化是进步文化中最富时代感的部分。作为有着高远理想追求的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党必然要站在时代的潮头,致力于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引领进步文化的前进方向。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党相继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目标,突出表现了党对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理解。所谓“革命”,从政治意义上讲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行动,在哲学意义上,又可以理解为对某种事物性质或状态的根本改变。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应当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要求,引导人民推翻资本主

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完整笔记简答

简答 1.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马克思是如何宣传文学风格的?2、6 答:1)?风格就是人?。风格作为写作主体的人的精神个性,反映着作家心灵世界内在的独特的意志和质态。2)每个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我有权利表露自己精神风貌’。3)靠法律和指令推行舆论的一致性违背了作家的个性与自由,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令我用谦逊的风格。4)风格的主体性因素和客观性因素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风格主体性因素。他指出: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个人身上会获得不同的反映,并使自己的各个不同方面变成同样多不同的精神性质。另一方面,马克思又强调风格的客体性因素。重视客观对象的特征、属性,尤其是外部世界的客观真理性对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的制约性。马克思说难道探讨的方式不应当随着对象改变吗?当对象欢笑的时候,探讨难道应当严肃吗?当对象悲痛的时候,探讨难道应当谦逊吗?如果我们撇开一切主观的东西即上述情况不谈,难道对象本身的性质不应当对探讨发生一些即使是最微小的影响吗? 2.简诉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对文化专制舆论的批判。5 答:1)普鲁士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思想统治,竭力控制书报和媒体,限制著作家和创作家的写作自由,大造文化专制主义的舆论,但他们却以文明的语言修辞表达出来,如?要谦逊?、?要严肃?、?要合乎真理?等。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2)马克思认为,谦逊不能理解为像歌德所说的叫化子那样的谦逊,不能?把精神变成叫化子?。谦逊意味着有助于揭示事物本质特征、思想的普遍性,即真理。(3)马克思认为,如果不是把严肃理解为?掩盖灵魂缺陷的一种伪装?,而是把严肃理解为?对待事物的严肃?,那么规定?要严肃?的命令,则会完全失去意义。严肃的本质是要求按照事物本身的面貌来说话。?过分的严肃?会流于?最大的滑稽?,会妨碍对真理的探讨,不可能使美学批评表现得彻底。4)马克思认为,作家的一切创作活动都是这样那样追求真理的,但对真理本身存在着一个解释的问题,不应当从根本上歪曲真理和抽象地理解真理本身,然后再把这种被歪曲、被抽象化了的真理钦定为?官方的真理?和?官方的色彩?,化作禁锢和封杀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手段。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的历史背景。20-21 答: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内部固有的矛盾已经暴露,工人运动迅速开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是这个时期最不复存在的革命运动。2)1844全巴黎工人举行了频繁的起义,巴黎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此时住在巴黎的马克思同很多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3)马克思根据斗争实践的需要,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并加以改造和发展。4)1843年夏,马克思感到需要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后他阅读了国民经济学家的著作,着手物质生活关系的研究,并在1844年8月完成了这部手稿的写作。 4.为什么说马克思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美学是美学研究史上的根本变革? 21-23 答:1)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学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成就,但由于他们都离开社会实践去探讨美学问题,因而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2)黑格尔在理念世界中去寻求美的问题,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局限于?理念世界?的圈子里谈美,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3)费尔巴哈批判了?理念论?,但只把人视为感性的对象,没有把人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总和。4)社会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阐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是《手稿》中的基本思想和宗旨所在。从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上,运用社会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观察美学现象,是美学研究方法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5.马克思如何从实践的观点看美的产生和美的根源? 答:(1)旧的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都不懂得从人的实践活动方面去探讨美的根源及其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划时代的贡献,就在于它第一次从人类的实践方面去探讨美的根源和本质,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美是劳动的产物。(2)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是对?劳动创造了美?这一重要命题的进一步说明。 6.为什么说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27 答:(1)人类通过劳动,改造着自然,同时形成了人的社会生活。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是根本谈不上?人化自然?的,因此美是社会劳动创造的。(2)人类的劳动是社会劳动,人类的生活是社会生活,人类的实践是社会实践,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也是社会性的。(3)随着社会劳动的进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美联社的产品,一方面也扩大了人们的审美领域。 7简述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历史发展。29-31 答:1)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随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2)审美能力在审美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是在社会性的欣赏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一种社会人的感觉。 8.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30-31 答:1)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只有音乐的美才能激起人对音乐的美感,只有现实的美才能激起人的现实美感。换句话说,因为有了客观事物的美,才有欣赏者主观方面的美感,这就是审美上的唯物论。2)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但并不因为没有音乐感即不辨音律的耳朵就影响了音乐本身的美。3)若要感知美,就要培养审美者的主观审美能力。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9.中国当代美学界如何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尺度?? 32 答:1)认为?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均指客观事物和审美对象本身的固有的本质或规律性。2)认为?种的尺度?指客观事物和审美对象本身的固有的本质或规律性,而?内在的尺度?则指人的内在需要和人的生产的目的性。3)无论?种的尺度?还是内在的尺度?都与客观事物和审美对象无关,均指主体的内在需要和人的生产和目的性。 10.简述审美对象的特点。35-36 答:1)审美对象和艺术形象所蕴涵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具体的,特殊的,活生生的,是以现象的生动形态呈现出来的能够概括对象的丰富而深刻的内

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

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几个基本特征 在人类文艺理论史上,历代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过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论的角度考察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更加突出了艺术创作自由自觉的生产本性,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人类文艺理论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关于文艺理论的论述并没有一个进行专门和完整的论述,而是散见于其著作的各个篇章,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作出系统性的归纳与完整性的总结。马克主义文艺理论是关于文艺的本质,特征,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方法及原则。要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必须先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进行一番简要的考察。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是我们对物质的自觉反映,无论是意识的内容形式都不能离天物质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会陷入唯心论的错误。马克思在对旧的哲学或唯心主义的批判中指出”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自然和社会辩证统一的基础,对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出了科学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同时也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切文艺作品,都遵循这一原则,反映人类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的文艺作品,都源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起源的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这种美感诉诸于我们的五官,心理及思维的触觉,形成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自我主观解释和理解,当然这种主观意识在建立在客观世界基础之上的。在这里,我们必须将文艺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放到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对其进行考察,才能把握文学创作及批判的真正规律和原则。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以下几个特性的论述: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相结合;社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现实性与审美性的和协融合。 时代性与人民性的结合。时代性是指文艺的创作应反映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以展的规律。作品应能准确反映时代的变动,深刻捕捉时代的精神发展方向。人民性是从实践角度及阶级角度得出的结论,因为文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而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内容只能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的产生及其发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是不单纯的主观意识运动,而是在实践和文化相互作用的二元结构中得到发展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打上时代的铬印,这便形成了各个时期的文艺作品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在这一点上,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左冀作家联盟的文学主张相当深刻地体现了出来。左冀作家联盟以阶段论为核心出发提出革命文学的主张,提出文学应是战斗的文学,这些主张非常明显地表现其作为一个重要文学思想所折射出的政治文学倾向。当然,我们对左冀文学所坚持的阶级论及对自由论和人性论的坚决反对虽然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具有其现实的意义,但对资产阶级文学中的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自由论的完全否定应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了。(比如鲁迅在《文学与出汗》一文中对梁实秋关于文学应描写永久的人性进行了辛辣的反讽)然而在文学的人民性上,左冀文学显然是做不够的。毛泽东在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个讲话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了。其后的文学创作都是围绕这个讲话的精神进行了革命文学的创作,无论在语言、体裁、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上都力求贴切地反映时代的风貌,自觉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使一些优秀作品具有无比的活力和生命力,此后这些革命文学作品也就成了我们现在称之为的红色经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 班级:美术学院艺硕视觉传达(6组) 姓名:贾雅晶 学号:201222103010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从人类生命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层面出发,以整体性的方位来考察文艺现象的,有它不可取代的优越性。而真实性,典型性,和倾向性是马恩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思考,从而概括出的文艺理论所包含的三原则。在此我将结合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特点,来论述文艺理论的倾向性。 文艺的倾向性,就是文艺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其中包括作家对自己描写的生活现象所做的主观评价和所持的态度。文艺倾向性集中体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肯定文艺的倾向性,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符合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基本属性,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无论是从它所受制于经济基础,或是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属性看,还是从创作主体的动机、目的,或是从创作客体所包含的生活内容看,都必然要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倾向性,蕴含着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传递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倾向。 第一、倾向应是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文艺作品往往有完整的情节和众多的场面,他们是一切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展示主题的主要手段。作者的爱憎感情、褒贬态度和价值判断等,就渗透在情节的描写和场面转换之间,从而使观众与作者产生共鸣。恩格斯不赞成文艺作者脱离场面和情节,而把作品倾向单独而孤立地指出来,因为这样会使人有一种刻意为之的感觉,反而不能引起观众的同感。 第二、倾向性越隐蔽越好。作家的倾向一定要寓于艺术形象之中,和艺术形象融为一体。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要通过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主观见解与倾向性,这是文艺区别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最显著标志。隐蔽倾向性,就是强调和坚持其艺术特性和审美特征。 第三、倾向性与真实性统一。马恩重视以真实性为基础,倾向性建立在艺术真实性的基础上,要做到最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必须终于显示,以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为基础。另外,倾向性还应当符合艺术特性和审美规律。作品的思想内容要同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融合起来。 以上三点就是马恩对文艺作品所应当具备的倾向性的基本论断,接下来,我将会通过论述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实例来具体解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试题自学考试题库完整

2002年10月《西方文论选读(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试题 (课程代码081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 ①亚里士多德②贺拉斯③王尔德④柏拉图 2、贺拉斯写作了() ①《诗学》②《诗艺》③《为诗辩护》④《诗学界定》 3、朗吉弩斯崇高语言的来源有() ①一个②三个③六个④五个 4、认为诗高于其它学术,是学术之父的是哪一位文论家?() ①海涅②雪莱③华滋华思④锡德尼 5、莱辛论诗与画的区别时他主要想说的意思是() ①诗歌的节奏感优于绘画②绘画的表现力优于诗歌 ③诗歌在表现力和整体的优越性上强于绘画④诗与画二者无所谓谁更优越 6、是谁说诗性智慧是人类各种文化产生的根源?() ①夏多勃里昂②波德莱尔③维柯④但丁 7、“悲剧的本质……为酒神醉的梦境”是哪位文论家说的?() ①亚里士多德②尼采③叔本华④杜夫海纳 8、弗洛伊德认为() ①白日梦与夜梦没有什么区别②白日梦是梦,而不是幻想 ③白日梦是幻想,与梦有相似之处③诗人的创作与童年游戏无关 9、黑格尔断言()

①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②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虚构 ③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摹仿④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创新 10、《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是一篇() ①深刻阐释浪漫主义美学的文献②深刻阐释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论文章 ③关于自然主义美学的文章④讨论表现主义美学文体的文献 11、纳是() ①英国文论家②法国美学家③德国艺术理论家④美国文学批评家 12、诗歌的“他者”理论是谁提出来的?() ①兰波②罗兰·巴尔特③英伽登④海德格尔 14、美意味着对世界的本质结构的否定这是谁的理论观点() ①萨特②瑞恰兹③卢卡挈④尧斯 15、尧斯是() ①意识流文学理论的代表②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③接受美学的代表④新批评的理论家 16、谁在《对几位同代人的思考》一文中提出“通感”理论?() ①波德莱尔②佩特③桑克蒂斯④雨果 17、席勒认为“朴素的诗”主要是() ①模仿神②模仿自然③模仿人④模仿社会 18、王尔德是() ①唯美主义文论家②现实主义文论家③只是诗人,而不谈文论④烂漫主义文论家 19、卢卡挈是() ①马克思主义文论家②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③自然主义文论家④现代主义文论家 20、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最显著的标志() ①即是传统艺术的光韵的增强②是传统艺术光韵的消解

从人类文化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

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人类文化的内在逻辑,论述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并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连个路径分析了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人类文化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的权威辞书《辞海》(1999 年版)中,文化被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它解释道,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人类文化(狭义)的发展尽管有其独特性,但它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政治活动等密切相关,并构成一个整体。因此,本章在论述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时,将文化理解为广义的文化,便于该论题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考察,更具科学性和完善性,文化的论证思路可以归纳为文化发展的横向结构(图1)和文化的纵向结构(图2)。 图1 文化的纵向结构

图2 文化的纵向结构 1.1物质文化的“正-反-合”发展过程 300万年前自有人类以后,人类社会呈现加速度的前进态势。在这个过程中,从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划分,人类经理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角度划分,人类社会也经历了五个时代:石器时代---渔猎社会,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农业社会,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社会,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和生物时代---正在到来的生物社会。我们还可以从认为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自觉程度将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自在阶段、自为阶段和自觉阶段等三个阶段 1.1.1古代社会—自在 按照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自觉程度来划分,古代社会是以生态自然为基础的自在阶段。“自在”即人类相对而言没有主动性、自觉性。这一阶段是指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按照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所指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在这个阶段,人人类发展过程中从不自觉开始,在生存竞争中只能依赖自然、既不自由,不得不符合自然生物规律的“无奈”阶段、该石器生产力水平和人的思维水平都很低下,人类长期处于为维持生存而依赖环境靠天吃饭的自发状态。 1.1.2 近代社会—自为 按照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自觉程度来划分,近代社会是科学技术发挥革命性作用的自为阶段。“自为”即有一定的自觉性,指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得了很多自由。这一阶段是从

2011年4月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51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观察包括美学现象在内的一切社会现象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是[ ] A.自然界 B.人性C.理念 D.社会实践 2.关于人的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的审美感觉是一种先天的禀赋B.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 C.社会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人的感觉D.人的感觉是在社会实践中生产、形成和发展的 3.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文艺创作应该[ ] A.从作家的意图和动机出发 B.从有生命、有个性的人物出发 C.从自我意识出发 D.从设想出来的人出发 4.关于意识和生活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意识形态是现实生活过程的反射和回声B.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C.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是纯粹精神的创造物 D.从依赖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失去了独立性的外观 5.关于歌德身上的二重性,下列说法不符合恩格斯所阐述的观点的是[ ] A.对于德国市民社会,歌德在作品中有时敌视、讽刺它,有时又迁就、称赞它 B.在歌德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 C.歌德的生活环境是他应该鄙视的,但是他又始终被困在这个他所能活动的唯一的生活环境里 D.歌德不能成为民族诗人,因为他的使命是做“人”的诗人 6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的是[ ] A.物质生活 B.生产力C.生产关系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7.关于希腊神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希腊神话表现了希腊人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观点B.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前提 C.希腊神话同其所产生的时代相联系,今天已失去了艺术价值 D.希腊神话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结果 8 . 恩格斯首次使用“现实主义”概念的文章是[ ] A.《致玛*哈克奈斯》 B.《致敏*考茨基》C.《致斐迪南*拉萨尔》 C.《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 9.由于对奥地利农民生活的出色描写而得到恩格斯称赞的考茨基的小说是[ ] A.《旧人和新人》 B.《斯蒂凡》 C.《胜利》 D.《叶莲娜》 10.“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论断出自[ ] A.马克思的《致斐迪南*拉萨尔》 B.恩格斯的《致斐迪南*拉萨尔》 C.恩格斯的《致敏*考茨基》 D.恩格斯的《致玛*哈克奈斯》 11.恩斯特请求恩格斯回信的目的是[ ] A.彻底搞清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 B.正确评价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挪威文学 C.同恩格斯辨明是非 D.用恩格斯的威望压服论敌 12.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列宁说“在这个领域里是最来不得公式主义的”,此处的“这个领域”指[ ] A.政治 B.组织 C.艺术 D.写作 13.在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作为托尔斯泰的自传人性的是[ ] A.列文 B.玛斯洛娃 C.安娜 D.聂赫留朵夫

马克思文艺理论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卢卡奇 卢卡奇作为20 世纪极具影响力的一位理论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及文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以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角度,将二者之间的影响与接受关系置于中西现当代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梳理与探讨,力图勾勒出中国对卢卡奇文艺理论接受的概貌。 一、卢卡奇的文艺理论道路 乔治·卢卡奇是匈牙利着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家,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国际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流派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且成为共产国际和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争论、批判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以后,卢卡奇的文论着作日益受到研究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日俱增。在中国也不例外,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理论界对他的引进、译介,后来发展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批判性接受,以及当今学界对他的多元化的较为系统的学习与借鉴,卢卡奇已逐渐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乃至文化的发展中。卢卡奇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与其在文艺学、哲哲学、美学等领域的一系列理论建树密切相关。 卢卡奇出身于布达佩斯一富足的犹太人家庭,优裕的家庭环境使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自幼热爱文学,阅读文学名着,开启了他的心智,使其开始思索人生,追求理想。在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期间,“文学和艺术史以及哲学已成为我的兴趣中心”,卢卡奇文学道路的真正开端是1904年创建塔利亚剧团,他们陆续组织演出了黑贝尔、易卜生、斯特林堡和霍普特曼等27位现代剧作家的35部作品。卢卡奇“熟谙绝大多数剧本。黑贝尔,易卜生,斯特林堡,安岑格鲁贝,豪普特曼的剧本,他不仅能够左右逢源,而且显示出对十九世纪几十种不足道的法国剧本了如指掌”。在塔利亚剧团的文艺实践活动,为卢卡奇1906年至1907年撰着《现代戏剧发展史》作了思想准备。1908年2月,卢卡奇凭借《现代戏剧发展史》的初稿,荣获基斯法卢狄学会授予的“克里斯蒂娜—卢卡奇奖”。1909年11月,以《戏剧的形式》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真正使卢卡奇在欧洲现代文学理论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则是他的《心灵与形式》,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摘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上海戏剧学院规划建设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准确凝练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发展,系统完整地构建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知识体系,精当得体地编好了适用对路的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总结。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高等学校中文系的基础理论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编写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材,对提高高校文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至社会上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国以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编写和出版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材,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从学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来说,大都不尽完善,差强人意。最近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课题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为指导,紧密联系中国的文学活动实践,广泛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理论资源,吸取以往文学理论研究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当代中国文学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 一、准确凝练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该书首先精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过去世界上一切文学理论的不同特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创立后文学理论出现的历史性变化。接着简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分别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划时代贡献,以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中关于文学艺术与社会心理的关系和文学艺术与人学理论的关系的论述,在以往的文学理论教材中是没有提到或很少提到过的。特别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内涵,做了全面、正确而深刻的论述。比如对人们理解分歧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做了这样客观而公正的论断:“毛泽东认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他特别强调,我们这里所说的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不能把无产阶级的政治和政治家庸俗化。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文艺的政治性和真实性才能完全一致。由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愿望,是由阶级和群众的政治以及革命事业来集中体现的。因此,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与文艺从属于政治,为革命事业服务是统一的。”这就扫清了罩在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的重重迷雾,把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革命、文艺的政治性与真实性,完全有机地统一起来了,从而使“文艺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