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导学案(含答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导学案(含答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导学案(含答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导学案(含答案)

科目语文年级二年级备课人高二语文备课组第1课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目标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2、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重点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2、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任务驱动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还是一首讽刺作品?为什么?

2、《观沧海》是大家熟悉的一部作品,请根据作者的身份和写作背景分析其主题。

知识链接

1、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战国中期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诗经·小雅·北山》中写道:“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咸丘蒙不从全诗的整体含义出发,而断章取义地提出:“《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他认为舜既然已经做了皇帝,而他父亲瞽瞍又不是他的臣民,岂不是和《诗经》中这几句话的意思矛盾了吗?孟子批评他说:“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北山》是写诗人对劳逸不均的不满情绪的,如果像咸丘蒙那样,只从字面上去理解,那么,《诗经·云汉》中的“周余黎民,靡有子遗,”岂不是要理解为“周无遗民”了吗?为此,孟子告诉他:“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

“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即是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

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课堂探究

1、请根据对“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回答(1)(2)题,并总结出运用此种方法的要点。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成时所作)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作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2)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

(3)结合课本“以意逆志”部分的内容归纳出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2、请大家根据课本中“知人论世”的部分,思考什么叫“知人论世”?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

总结提升

1、根据“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回答下列问题,并思考是否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就能做到“以意逆志”了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这句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2)你从诗句中的哪些地方判断出这首诗歌的矛头是指向封建统治阶级的?

(3)当时的统治阶级的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4)是否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就能做到“以意逆志”了呢?

课堂检测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

(2)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3)请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5)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科目语文年级二年级备课人高二语文备课组第1课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目标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2、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学习重点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2、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任务驱动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还是一首讽刺作品?为什么?

提示:是一首边塞诗。诗中?孤城?与戍边士卒的乡思有关;?杨柳?既有折柳送别之意,又有惜别的意思。?玉门关?和征夫离情有关。

2、《观沧海》是大家熟悉的一部作品,请根据作者的身份和写作背景分析其主题。

提示: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知识链接

1、以意逆志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战国中期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诗经〃小雅〃北山》中写道:?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咸丘蒙不从全诗的整体含义出发,而断章取义地提出:?《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他认为舜既然已经做了皇帝,而他父亲瞽瞍又不是他的臣民,岂不是和《诗经》中这几句话的意思矛盾了吗?孟子批评他说:?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北山》是写诗人对劳逸不均的不满情绪的,如果像咸丘蒙那样,只从字面上去理解,那么,《诗经〃云汉》中的?周余黎民,靡有子遗,?岂不是要理解为?周无遗民?了吗?为此,孟子告诉他:?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字句的含义。

?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即是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

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课堂探究

1、请根据对?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回答(1)(2)题,并总结出运用此种方法的要点。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成时所作)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作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提示:轻松的、愉快的,自由自在的,喜悦的,欢乐的……

(2)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

提示:主要意象及其特点:(意,作者的情感;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人物形象等)如:花,多(?满蹊?、?千朵万朵?把树枝都压弯了)赏心悦目;蝶,戏(嬉戏欢游),舞(翩翩起舞);莺,娇(啼声轻软),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达出作者心情上的轻松愉快)。可见,作者把笔下的景致写得如此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必然是在心情十分舒畅的时候,因为,如果是我们也是一样,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景色都觉得特别的美丽、生动。

(3)结合课本?以意逆志?部分的内容归纳出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提示:这说明我们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首先要懂得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然后再对这些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系,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请大家根据课本中?知人论世?的部分,思考什么叫?知人论世??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

提示: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总结提升

1、根据?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回答下列问题,并思考是否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就能做到

?以意逆志?了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这句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提示: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一种鞭笞和批判,对下层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2)你从诗句中的哪些地方判断出这首诗歌的矛头是指向封建统治阶级的?

提示:主要意象——朱门(朱漆大门)。因为古代的王侯贵族之家都是朱漆大门,因此,诗句中用了借代的方法,以?朱门?代指当时的豪门贵族即统治阶级。

(3)当时的统治阶级的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提示:?酒肉臭?说明当时的统治阶级,他们的生活奢侈无度(与下文说明劳动人民生活悲惨的?冻死骨?形成鲜明的对比,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贵族官僚。)

(4)是否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就能做到?以意逆志?了呢?

提示: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不行,因为诗歌中的一些意象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内涵,如果我们对古代文化常识没有一定的了解,对诗歌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含义没有一定的掌握(如课本中所例举的王之焕《凉州词》的例子)那么,即使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也无法对诗歌进行正确的解读。可见,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课堂检测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提示: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

提示:感伤的、叹惋的。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提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3)请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提示:?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

葛亮的忠心报国。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提示: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5)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提示: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导学案.2

故都的秋导学案 执笔:李桃丽审核:五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A级) 一.课前预习 1、作者:郁达夫(1896~1945),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字词 混沌 ..()潭柘.寺()驯.鸽()落蕊.()平仄.()椭.圆() 二理清思路 三.课文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5、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6.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导学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 【知识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能读清句读并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和积累下列文言词语“故、尽、属、即、且、矣”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要有远大抱负和人生使命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笑对人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读清句读并学会翻译文言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中国“四大名楼” 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有谁知道“中国四大名楼”呢?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能例举一二吗? 二、滕王阁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三、王勃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3 0959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深沉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1、体会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 1、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比较赏析法。

3、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A级) 一、课前预习 1、:郁达夫(1896~1945),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 2、字词 混沌()潭柘寺()驯鸽() 落蕊()平仄()椭圆() 二、理清思路 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三、课文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4、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 一、教学目标: 以鉴赏杜甫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准确解读,从而窥见作品的意旨,避免望文生义。 2、在欣赏和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本册书的单元教学,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二页。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为我们提供了诗歌鉴赏的两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幻灯片打出主题) 2、“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一)、昨天已经请大家回去预习过“赏析指导”的具体内容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

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 例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成时所作)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作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轻松的、愉快的,自由自在的,喜悦的,欢乐的…… ②、那么,请你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歌,让我们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诗人的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生朗诵后师范读) ③、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愉悦了? 明确:主要意象及其特点: 如:花,多(“满蹊”、“千朵万朵”把树枝都压弯了)赏心悦目

滕王阁序导学案第一课时带答案

滕王阁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培养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知识导学】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其中“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位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雄踞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瑰伟奇特,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阁以文传,文以阁名,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 2、关于作者及“初唐四杰” 王勃(650——675),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唐朝初年,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杨炯(650—693后,有《盈川集》)。其中以王勃的诗名最盛。 3、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佳话 此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共庆重阳登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

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学生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明确: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

滕王阁序学案

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其中“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位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雄踞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瑰伟奇特,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阁以文传,文以阁名,历千载沧桑而,6岁善文辞。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唐朝初年,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杨炯(650—693 此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 5、关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 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 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语文教 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 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 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 学”中“思” ,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 平。 2.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 在中国古诗词的长河之中,有众多的名篇佳作,有的在 于赞美自然风光、有的在于直抒胸臆。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在全面体会和感受古诗词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这种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以及古诗词鉴赏的水平,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应用方法探讨

故都的秋学案(含答案)

高二职业语文导学案 课题:故都的秋第一课时总课时第课时编制人:刘想审批人:编制日期:2013年9月18日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 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一、预习效果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散文钞.()一椽.()潭柘.()寺落蕊.() 普陀.()山房檩.()廿.()四桥着.()衣 混沌.()椭.()圆橄榄 ..()() 2、解释下列词语 混混沌沌: 疏疏落落: 不远千里: 落寞:颓废: 领略:萧索: 3、收集有关“秋”的古诗句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本文的结构脉络: 2、本文属于哪一类散文?

3、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三、疑难点拨及拓展探究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介绍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课后作业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凋谢(diāo)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落蕊(ruǐ) B.细腻(nì)平平仄仄(zē)椭圆(tuǒ)歧韵(qí) C.文钞(chāo)橄榄(lǎn)嘶叫(sī)普陀(tuó) D.鲈鱼(lú)鲑珍(xié)驯鸽(xùn)譬如(pì)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 A.苦涩屋檐萧索落蕊 B.幽远混钝落寞平仄 C.训鸽细腻凋谢意境 D.点缀颓废赏玩蟋摔 3.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B.郁达夫早年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 C.郁达夫的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D.《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小说,带有浓重的颓废情绪,毫无积极意义。

《滕王阁序》导学案 共3课时

第四单元第三课 《滕王阁序》教学案 制作人王清杰审核人高二语文组编号42 使用时间2017年10月29日 【学习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能读清句读并能翻译课文1—3自然段。 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 1、中国“四大名楼” 四大名楼是一种泛称,特指山西鹳雀楼、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北方鹳雀楼(因王之涣《登鹳雀楼》而闻名),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蓬莱阁(因苏轼的《海市诗》及传奇神话《八仙过海》闻名遐迩)、越王楼(因杜甫《越王楼歌》而闻名天下)。 2、滕王阁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3、写作背景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袖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瞿(jù惊视,惊恐四顾)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即亟(jí急迫地)宴所,极欢而罢。 据说,全文写完后,阎的女婿却说话了,说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挂齿,接着一口气把《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使得在座之人,也对他非凡的记忆力惊奇不已。王勃听后,也暗暗佩服,但灵机一动,问道:“序文之后还有一诗,能否也将诗背将出来?”那位女婿一听,不禁张口结舌了。王勃挥笔疾书,将诗写了出来。 4、走近作者 王勃(649——676)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神童。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与杨炯、卢照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导学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多媒体和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手上有资料、眼前有图像,并结合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高二学生对古诗词并不陌生,通过小学、初中及必修一至必修五的学习,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单元学习,力求使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有系统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花月夜(节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wǎn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xiān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首诗将春夜明月照花甸写的美轮美奂,中国古代诗歌中像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打开诗歌世界大门胡钥匙。 二、 运用《古代汉语字典》查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每个字的意思.明确:以:用意:想法;意向逆:揣测志:志向知:了解人:人论:评价世:一世,朝代 师:请同学们齐读《凉州词》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时安排】三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及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脉。 一、自主学习 1、作者信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二、诵读感知

《滕王阁序》学案(附答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梳理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今存有《王子安集》。 2.传记评价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3.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授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 明确;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2、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讴歌壮丽山川、英雄气慨、崇高理想。在漫长的历史中,诗词潜移默化,对于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产

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古诗词大家并不陌生,从幼儿园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随口都能念几首,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以意逆志 1、明确含义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意:①作者之意;②读者之意。 志:作者之志,作品之志。 逆:①迎受、接纳;②考证、探究;③追溯、反求。 大意:所以解释诗的人,不能因为文字而误解词句,不能因为词句而误解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揣摩诗歌主旨的方法。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反面感受 (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优秀教案导学案2套(含答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 1. 全面理解本文的题旨。 2.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 欣赏作品的绘画美。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找出五幅画面,思考:每幅画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八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新知学习 (一)理清思路 1. 配乐《秋日私语》,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全班齐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郁达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后面从五幅画中分析郁达夫,深度感知文章作好铺垫。

2. 请同学回答故都的秋的特点。 提示:清、静、悲凉。 3. 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 在故都清净悲凉的秋色中,通过语言的品味,看到文字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明确探究的要求:首先,既然说是探究,就要立足文本,不能做架空的分析。第二,探究,强调的是合作的精神。全班同学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探究小组,进行探究。第三点,必须从点上细化、深化,我们不可能就每一幅画面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大家都选择五幅画中的一幅所涉及的语段作为探究的对象,细细品味语言,看看这文字的背后究竟站立着怎样一个郁达夫。 (二)深入赏析画面 看看大家都选了那些画面,课堂上重点分析前四幅。 1. 请选择“破院秋色”的小组发言,结合相关语段对郁达夫进行评价。 教师补充总结: 泡一碗浓茶,浓茶的感觉是一种很醇厚的苦味,当在这样一个清净、悲凉的氛围中,他在品味茶

《滕王阁序》导学案教师版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典故,试分析其作用。 作用:(1).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穉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惟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来访,才设一睡榻留宿。“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把,其二名紫电。 “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语)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2).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属暗用典故。 “冯唐”“李广”两典见《史记》,“梁鸿”“孟尝”两典见《后汉书》。这几个典故比较熟悉,本文不再详解。“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佳》,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据称人饮此水必起贪得无厌之心,吴隐之至此,取泉水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涸辙”之典见《庄子?外物》,此为语典,车辙无水,故曰涸辙,此处喻穷困的境遇。“阮籍”之典见《晋书?阮籍传》,身处魏晋间的阮籍,因不满于司马氏,便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痛苦着回来。 以上这些典故,或事或语,均由王勃化用为自己的语言,而用典中所蕴涵的却是作者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的复杂情感。但又由于王勃借用了“贪泉”“涸辙”之典,把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 (3).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化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长恨歌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和背景以及李杨的爱情故事。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官终刑部尚书,又称白香山。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元白: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二人文学主张相近,兼相友好,并为当时“新乐府” 运动倡导人。 ★长庆体:指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诗风。二人友好往来,迭相唱和,诗歌风格相近,于穆宗长庆年间编成《元氏长庆集》和《白氏长庆集》,故并有此称。2、写作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

故都的秋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答案 二.思秋——绘秋——议秋——恋秋,这就是全文的总体思路。 三.课文理解 1. 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绘秋 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明确:五幅画面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4.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答:应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分歧,可提出几句让学生进行辨析。如: 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 5.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答:味。(板书)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辨认能力及理解能力。 ?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不是“味”。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三: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喻体——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 6.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答:颂秋。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板书) 此题可引发学生进行争论,教师总结时可套用“含泪的微笑”,总结出“悲凉的颂歌”这个课时主题。 1、思路: 开头:忆秋(总写,南北对比)中间:绘秋(分写,议论提升)结尾:恋秋(总写,南北对比)2景物:新《天净沙;秋思》枯草蓝朵残垣鸽声漏光碧天破屋枣树鸣蝉槐蕊翩翩落寞人在深院 3表现手法: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