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低年级如何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低年级如何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低年级如何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低年级如何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低年级如何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个性化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经常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即把“教语文”与“教课文”等同起来。这样一下子将语文的范围缩小了。语文课缺少了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限制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语文课应该是认知——实践——迁移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要侧重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读到写,层层递进。

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容易将它理解为简单的“表达”,即强调的是写作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根据小学生理解能力的特点,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指的是识字写字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的低年学段,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都比较薄弱,教学的重点在于识字、写字,这虽然是低年级教学的核心,但我们同样不能因为过度强度识字与写字教学,而忽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二者并不矛盾,识字是基础,“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一种技能。我们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自然就能关注低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了。语文是语言的学习,词不离字,句不离词,相依相存。如果在低年学段能合理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与培养,那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如何在低年级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与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展开:

一、明确教学目标,注重语言运用。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应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为目标。很长一段时间来,语文课的教学形态就是讲读课文,通过课文来达到理解思想内容、理解表达形式,教师把感悟思想内容、分析理解作为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必须改变这种侧重于教学内容为主的教学目标,应明确教学目标,提出需要完成的任务。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低年学段处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启蒙阶段,能在这个时候就有意识培养学生“语用”的能力,对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的《荷叶圆圆》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全诗充满夏日的童趣,学生在诵读中能够充分体验夏天的美好,是深受低年级学生喜欢的课文。许多教师在

教学这一课时,除了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便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动物?它们分别将荷叶当成了什么?”以此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很快找出答案。如此设计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就很难落实和达成。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紧抓文本的主要内容,引导孩子抓住文本中“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有,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四个句子,“躺着”“立在”“蹲在”“游来游去”等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贴切和准确;接着引导学生注意“亮晶晶的”“透明的”“呱呱地”“笑嘻嘻地”等提示语,体会提示语能够让句子更加具体形象。在这个基础上,再鼓励学生模仿课文2、3、4、5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想象说话“________说:‘荷叶是我的______’。”考虑到一年级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情况,也可预设为这样的形式:如“下雨了,荷叶是小朋友的______。”“小蚂蚁在荷叶上玩耍,荷叶是小蚂蚁的______。”在此过程中鼓励表达较好的学生加上提示语说具体。这样下来,教师很好地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在体会、模仿、想象、交流中不仅学习、积累了语言文字,还尝试运用学到的语言文字去表达。

又如:《所见》一诗中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学生都能够明白小牧童想要捉到那只蝉的心思,但全诗并未告诉我们小牧童最终有没有捉到蝉,在此,我们便可设计这样一个目标:通过小组讨论,猜想牧童是否捉到了蝉,如果捉到了,他会用什么办法?在这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意见,引导学生帮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并让学生用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模拟表演。这样的目标大大激发了低年级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二、突出语言训练,深化课堂练习。

语文课堂预留学生练习的时间是我们目前减负提质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练习设计存在练习设计封闭、缺少语文性和忽视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等问题,如果课堂练习能够提供一定的语言情境来落实“语言文字运用”,那么,学生的认知、情感、方法和能力都会在情境中有效迁移,通过碰撞、同化达到重构,这正是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

低年学段因为学生书写速度慢,识字不多等原因,课堂练习除练写生字外,可多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课堂练习要达到“语言文字运用”的效果,在设计上需要转变固有模式。如在《两只鸟蛋》一课中,“我小心地捧着鸟蛋”,可通过选词填空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细心”“专心”“小心”三个词语的理解,以便能够区分它们。例如:“小丽做事很()。”“我受到老师的表扬,非常()。”“我()地捧着鸟蛋。”又如:“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唱”一句中,“仿佛”一词是理解的难点,通过对句子的理解引导学生换一个词语来代替“仿佛”,

即以近义词的方式呈现,这样就比较容易猜出“仿佛”即“好像”“似乎”之意。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较多的近义词,与其通过枯燥的说教,不如通过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这样,语文课堂练习设计就将“知识学习”转变为侧重“语文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转化中,逐渐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理解、积累、运用、思维等语文能力。除此之外,低年级语文课堂练习还应侧重“自主感悟”,低年级的学生较多奇思妙想,古灵精怪,能够让他们将心中所想完整地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另外,模仿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在模仿中学习语言的组合形式和内化语言的运用方法,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可有效地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组织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低年级的课文内容经常出现“有的……有的……还有的……”“因为……所以……”“一边……一边……”等简单的句式,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表达进行自我创作。在《美丽的小路》一课中,鸭先生、鹿先生和兔姑娘一起清理小路的垃圾,给小路洗澡,给花儿浇浇水,让美丽的小路重新回来了。课文中刚好有这段内容的插图,我先让学生熟读这个自然段,然后模仿课文的方法,结合插图中你所看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他们是如何打扫小路的。经过教师的创设的语言环境,学生表达非常流畅,表达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三、家校齐心协力,创造“语用”情境。

“语言文字的运用”仅仅靠学校语文课堂的一点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家校能够配合起来,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孩子的“语用”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与巩固。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微课堂。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们可以通过微信群和QQ群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由学生家长组织的班群其实就是一个校外的课堂,而每一个孩子学习情况的展示就是一个微课堂。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课堂,发挥家长的力量去辅导自己的孩子,我每天都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朗读作业以语音或小视频的形式发送到微信群。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我与学生和家长约定好,每天读完一个故事或者一本课外书,就将自己的阅读感受简单的说出来,也通过微信反应给老师。除此之外,我还将课本中的“口语交际”延伸到课外,因为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如果大家都能够通过微信这个平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老师就可以很快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给出建议,引导他们注意表达的完整、准确和科学。其他孩子和家长看到了,也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还担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吗?

(二)重视亲子阅读,给孩子朗读。

读书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这一点谁也不否认。读书可以为孩子创造背景知识,有这样一个说法,读得最多或旅行最多的学生往往是班上知识最渊博的学生。他们拥有大量的背景知识,因此对老师或课本所教的内容理解得最多。低年级的孩子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独立阅读还存在一些困难,家长若能够每天读一个故事,每周读一本书给孩子听,不仅会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比如当学生读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首先他在脑中解读自己所读到的文字,同时在回想有关登山的背景知识,可能是他原来登过高山或登过高,有这种现实经验,也可能是他读过类似的文章描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个从没见过大海的人,也没读过类似的描写,他会问,哪来的雪呢?

(三)留意生活中的“语用”,做个有心人。

生活中的“语言文字”信息量特别大,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留意生活中的细节,如大街小巷的广告牌、电视里面的综艺节目等,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好素材。低年级侧重于说话的训练,因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较差,因此我们应先教学生说话,例如课前三分钟开展“每天多说一句话”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鼓励把自己所说的话用简单的一两句话写下来,所以,我让学生坚持写“每日一句”,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逐渐要求学生规范地去写,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熟能生巧,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完整、流利地表达。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一项长期的课程,在低年学段的教学中,不但要落实识字写字的教学,也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作为教师,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练,才能形成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方案 (2)

麓山国际实验小学关于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方案 一、语言文字规范和能力培养的现实背景 1.小学生作业本中的错别字越来越多。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错别字的存在,不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且对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带来极大的障碍。 2.社会不规范用字屡见不鲜。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小到大每天都在说着、听着、看着。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商家招牌、广告宣传、电视媒体却常常是错字百出、繁简不分。小学生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但是辨别能力不强,这些随处可见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给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网络语言也渐渐成为小学生的潮流语言。很多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使用的规范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使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如,“灰常好”,“很”、“非常”等表程度的副词已悄悄地被“超”所取代。如再不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极可能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最终导致表达交流的混乱。面对复杂的语言环境,强化学校在学生学习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让学生从小认规范字、读规范音、知规范义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强化语言文字的规范教育。 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意义 1.是遵法守法的体现。199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

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999年1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指出:“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0年10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一切都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学校教学中的法律地位,说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遵法守法的体现。 2.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要求。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对通过写字实现的书面交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训练达到“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三学段)“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第四学段)等要求。要正确、端正地书写,就要严格遵守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字形、笔顺等一系列语文法规的规定,写规范汉字。只有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写字,社会的书面交际才能顺利、高效、快速。 3.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底蕴的重要部分。语言文字更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正确、规范地使用母语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同时,规范使用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其内涵也是我们进入新的

课堂上如何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老王庄小学 培养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课堂上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途径。语文是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习得语言,并能在自己的日常交际活动中运用。这也是衡量学生是否掌握这个语言工具性的标志之一,而不是看他对这种工具的理解有多少。就是说,要让学生能够听得懂、说得好、读得懂、写得好,能用这种工具交际。新课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力与对课文的理解上,而忽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小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是: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理解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但会用是第二次飞跃,理解与运用也是有联系的,会用这种语言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仍有很多欠缺。如在考试、作文中,别字泛滥,成语误用,病句连篇,标点、修辞乱用,且常常用到很多网络用语。

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一个重要途径。 一、挖掘好文本中的关键点、激发点 教师首先在课前要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激发点,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关键点、激发点,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附藉。文素能够拥有一双发现文本中关键点、激发点的能力是语文教师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标,也与教师一生的努力分不开。 如在《乡下人家》的执教中,老师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能很好的挖掘到关键点、激发点。 (一)在字词教学方面,可以将字词分为三行,第一行是一般的认读的重点字词;第二行是多音字;第三行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这样分梯度地呈现字词,不仅清晰而且一目了然,学生能通过这种清晰而且一目了然的方式在以后字词的运用中,更加好地提醒自己注意这些字词的运用。 (二)在文本的执教方面,老师应抓住“别有风趣”一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如何别有风趣,让学生仔细读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老师可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描绘瓜架上的情景“闭上眼睛,春天到了,一定开出了——,长出了——;夏天到了,瓜架上,结出了——;秋天到了,瓜架

语用题考核语言运用能力

语用题考核语言运用能力,检测运用语言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是一种综合水平较高、区分度较 好的题型,也是每年新题迭出、创意频现的题型,备 受瞩目。 扩展语句是语用题的中心支点,主要考查考生围绕主旨,运用词语,使用修辞与写作手法组成语句的 能力,是语文生活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具性标本 诠释 给出一则新闻、一则故事、一幅漫画、一个表 格,就其反映的内容发表看法,或褒或贬,或言其意 义,或谈其影响,或道其实质。做这类题,考生必须 具备精准的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提炼隐含于其中的 思想、观点,并能进行论证。这一题型将会成为未来 大考语用题的热点,未来考生必须予以关注 新闻点评在这类题型中是最有代表 性的,由于材料的现实性,足以测试出考生运用语文 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提出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的能力,以彰显“生活语言”的内涵。:新闻点评,是新闻评论的一个品种。 它以新闻报道为依托,从具体事实中画龙点睛地评 说,旗帜鲜明地点明要害。点评时应注意几点:一要 评在点上,抓住核心问题发问,即“是什么”,“为 什么”;二要评得有理,谈出自己的独得之见;三要 切中要害,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深刻透彻;四要评 得新颖、生动。为此,要把好四关:.主题要选得 准;.引文简洁;.提炼特点;.恰当评价;.符 合题干要求 情境语用题语境不同,说话的方式、内容就不同。词语、句 子的意思也会有新的内涵。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恰切 表达,是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的本体性要求另一类情景语用题侧重测试根据语境 生成语句, 并同时考和简明、连贯、得体的造句能力 学语文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交 际能力,准确到位地传情达意,并保证语意传递的实 效性。这种题型实践性强,可直接作用于生活。 语言表达题。新题迭出,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调实际运用语言 技能的考查,生活化、实用性、灵活性的特点日渐彰 显,是需要认真备考、多见广识的题型。 鉴于各高考卷对语用题考查的情况. 年的备考中应该将下几方面的内容落到实处:其一, 主要训练筛选、整合信息,联系时事阐发事理的能 力,深刻分析、透彻说理的能力。提出观点后.要接 着摆出理由,能围绕要求组织语句。条分缕析地表 达,设身处地地评说。其二,应了解各种应用文体的

小学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XX学校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时代的进步要求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研究并建立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评价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评价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牛驼镇中学 牛驼镇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一、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 规范我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是遵法守法的体现,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要求,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 说普通话、用规范字,重视文明言谈,树立优良的现代中学生的形象。 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目标及内容 1.说普通话。要求语音规范和词汇、语法规范。中学生言语规范、多礼、文明。 2.写规范字。及时改正错别字。 三、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和能力培养措施 1.从管理制度上规范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详尽分管,教导处详尽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语文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组织开展中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 (2)制度保障。学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为提高中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2.从教师引导上规范 组织教师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完成语文规范化知识答卷。组织教师自学《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语文教师还增加学习《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正字法基本规则》。提高师生语言文字知识水平,增强教师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意识。

3.从课堂教学上规范 (1)强调“读确凿、写正确”。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是从学习课本语言开始的。教师要以课文为范例,在字词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规范地板书好每一字,做出正确的示范引导。教师在带田字格的小黑板上规范指导书写,向学生示范书写每个字的全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读规范音、写规范字。 (2)纠正方言,规范词汇。本地方言直接影响学生的规范口头语言的发展,在日常教学及与学生交谈中,时时处处要注意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方言口语,提高其用词的确凿性,并提醒他们表达统统的意思。 (3)加强朗读背诵,积累丰盛、规范的语言文字。语言规范、词汇丰盛的名篇佳作,学生熟读成诵,书本语言自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4.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上规范 (1)寻找身边错别字。净化语言文字环境是我们每个师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电视中、街道上、书籍里以及学生的作业本上错别字铺天盖地,组织学生对我们身边的规范化用字、用语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提高了写规范字的意识。 (2)开展丰盛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每学期,开展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演课本剧、写字比赛、手抄报比赛和纠正错别字竞赛等,以班级为单位每天进行课前好书推荐、背诵古诗词等等。 5.从学校文化建设上规范 (1)“双推”宣传。学校加强校内外的“双推”宣传工作,每周开展宣传活动。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传播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 (2)营造氛围。教学楼楼层设置“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等永久性标语牌。 (3)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标志牌等杜绝出现,及时纠正,将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6.从教育教学评价引导上规范

(完整)低年级如何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低年级如何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个性化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经常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即把“教语文”与“教课文”等同起来。这样一下子将语文的范围缩小了。语文课缺少了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限制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语文课应该是认知——实践——迁移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要侧重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读到写,层层递进。 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容易将它理解为简单的“表达”,即强调的是写作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语言文字的运用”,应该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根据小学生理解能力的特点,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指的是识字写字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的低年学段,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都比较薄弱,教学的重点在于识字、写字,这虽然是低年级教学的核心,但我们同样不能因为过度强度识字与写字教学,而忽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二者并不矛盾,识字是基础,“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一种技能。我们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自然就能关注低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了。语文是语言的学习,词不离字,句不离词,相依相存。如果在低年学段能合理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与培养,那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如何在低年级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与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展开: 一、明确教学目标,注重语言运用。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应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为目标。很长一段时间来,语文课的教学形态就是讲读课文,通过课文来达到理解思想内容、理解表达形式,教师把感悟思想内容、分析理解作为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必须改变这种侧重于教学内容为主的教学目标,应明确教学目标,提出需要完成的任务。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只是个“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低年学段处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启蒙阶段,能在这个时候就有意识培养学生“语用”的能力,对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的《荷叶圆圆》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全诗充满夏日的童趣,学生在诵读中能够充分体验夏天的美好,是深受低年级学生喜欢的课文。许多教师在

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要点: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二、精心设计训练 三、强化迁移训练 四、把握训练时机 《新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高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然而在小学语言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不够重视,只重视对字、词、句及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积累语言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难以在表达中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这如何来解决学与用的“脱节”问题呢?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文。”一代宗师正因为“日诵千言”,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内容、数量、质量成正比。背诵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提升和品位,然而几十年来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对之予以足够重视。背诵就将指定背诵的内容,只是课后规定时间死记硬背,至于课文中一些写得好而未指定背诵的句群、片段更是“不屑一顾”。因此学生背诵吃力,记忆力越来越差,作文时找不到话写,更不用说生动了。没有积累,怎么运用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每一篇课文(包括阅读的文章),对课文中的名篇佳段、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指导学生及时背诵下来。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能把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及时储存下来,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表达就能得心应手。 加强朗读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低年级起就应注意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课文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另一方面,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是朗读的基础。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19-12-27T09:09:42.09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5期作者:张玉玲 [导读]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说,不断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课程赋予学习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思维课堂为阵地展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以文本为主体进行课程拓展延伸,使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 一、朗读训练,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前提。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之一。一直以来,语文都是建立在以诵读为基础的教学。朗读对于学习语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富有情感的朗读可以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但是,在不少语文课堂上,原本应该“书声琅琅”的课堂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小组讨论和课堂自习所替代,这样长期下去,许多学生会失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机会,赏析语言文字的能力无法得到更深入的训练,也就难以谈上是真正的语言文字的运用。朗读对培养语感能力至关重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并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结合灵活多样的朗读训练方式,通过感知性朗读、理解性朗读、感情性朗读等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的自我朗读代替教师课堂上一些枯燥乏味的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中揣摩语言的美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如教学《孔子拜师》一文,首先引导学生抓住“相距上千里”一词展开讨论与想象:这上千里的路程中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出示)孔子饿了就,累了就,不分,不停地赶路。由此,对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理解水到渠成;最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是啊,尽管山高路远,孔子坚持——(指读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不管日晒,还是雨淋,孔子依然—— 哪怕再苦再累,孔子仍然—— 在反复朗读中,孔子坚忍不拔、勤奋好学的形象就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通过这样的品析,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运用的准确巧妙,在品读感悟中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去体会、去想象的阅读方法,就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二、理解文本,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 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要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必须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及思维能力。我们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时,也要注意各年龄段的侧重点。低年级要在理解词句中,培养准确的遣词造句能力。中年级在整合信息中,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高年级要在进行评价中,培养个性化的解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如我在教学《风筝》这篇课文里的“垂头丧气”这个词语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描写的内容:孩子们做风筝时心情是高兴的,放风筝时心情是快活的,线段断了时心情是着急的,那么找风筝时心情是怎么样?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意思,“垂头丧气”就是指因不顺利而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学生理解了“垂头丧气”的意思,很快就能自己进行运用。有的学生说:“这次考试我没考好,垂头丧气地走回家。”还有的学生说:“我们班在跳绳比赛中输了,同学们都垂头丧气地坐在座位上。”很显然,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 另外,我经常告诫学生:读思结合。在读书的同时还要养成思考的习惯。“阅读理解”,读为基础,“思”是精髓。纵览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它们之所以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因此,只有认真思考,方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精髓。 三、积累美文,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源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章要讲究文采,语言要美,才能吸引读者。没有词语的积累,就不可能造出精彩的句子。老师要充分利用经典美文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语言美丽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注重经典美文的选择,要考虑所选文章在哪方面起示范作用(如构思、立意、表现手法、写作顺序、语言表达、修辞、句式等),要让经典美文起到好的启迪作用,学生才有好的例子可以模仿。例如在语言表达和修辞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花钟》第一自然段“……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紫色的小喇叭……”这段话,作者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把九种鲜花的开放描写得活灵活现。像这样的精彩文段,很多经典美文中都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背诵、摘抄,有计划地积累语言。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词汇的丰富,语感就会不断加强,很多词汇便会慢慢积淀在脑海中,日积月累,一旦需要,就会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四、勤于练笔,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途径。 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如果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有创意地独立自主的运用,也就把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训练表达结合起来了,就能形成有效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教师在课堂上要适当增加结合阅读的练笔。低年级不妨从文本中挑几个好词,用上课文中新出现的句式,来写句子,写话;还可以复述、续编创编故事。中高年级形式可以更多样,可以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这样既能积累语言文字写作素材,又能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如《穷人》这一课,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非常有特色,就可以让学生仿写环境描写。当然,由于文本不同、风格迥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选准教学切入点,深挖文本内涵,关注文本的空白处、隐含处、关键处、延伸处、情感处等,有效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迁移和运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运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将学生说话、写话和习作有机贯穿起来,注重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五、课外阅读,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保障。 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两手抓。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量,将课外阅读挤进课堂,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者、学生阅读的点灯人。因此,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堂,也要超越课堂。语文教学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要关注学生多层次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进一步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积极开展亲子阅读,以进一步完善体验,积极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平台,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目。从学生年龄出发,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

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 力评价体系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小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我校把推广普及普通话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还把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培养纳入学校课程标准,在学校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学校全面推广国家通用的普通话(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准),推行规范汉字(以《汉字简化方案》为准)。 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提高学生能力是学校的重要教学任务。语言文字能力作为学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必须要得到提高和强化。基于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结合学校课程教学,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教学与实践体系。教学内容上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语言应用说,二是文字应用写,也就是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两个方面,从手段上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 校内首先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一系列课程来实现。其次,学校可以搭建更多的语言实践平台,让大部分学生有机会参与,我校每学期举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将语言文字规范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普通话训练和书写规范化训练,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学校规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学校教师之间、教师学生之间对话交流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尽管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口语、俗语、甚至口头禅,但都统一采用标准的汉民族语言文字,努力使交流顺畅,不存在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切实发挥语言课的主渠道作

用,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将语言文字规范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普通话训练和书写规范化训练,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从学校实际出发,我校就分别从口语表达、写作,课内训练等方面制定学生语言文字能力要求和各项培训工作,并认真落实,效果良好,我们有培训内容,有能力目标,在师生努力下,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能情景对话,即兴演讲。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注重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常规化,重视语言习惯养成,狠抓预习常规,诵读常规,明确提出诵读要求,加强听课常规和作业常规检查,开辟阅报栏,开放图书馆,办手抄报,多写精评。 在写字教学与训练方面,我校做了以下工作: 一、明确规定写字教学的要求。 二、全体老师应重视写字教学:每学期举行一次写字基本功比赛。 三、加强写字教学常规管理,为写字教学创造良好环境。 四、开展学生书法比赛系列活动,如钢笔、硬笔书法比赛作品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载体的载体。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决定了其应用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个人素质的高低。教师必须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充满沟通表达的自信意识。这不仅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坑东学校 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方案 一、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 规范我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是遵法守法的体现,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要求,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说普通话、用规范字,重视文明言谈,树立良好的现代小学生的形象。 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目标及内容 1.说普通话。要求语音规范和词汇、语法规范。小学生言语规范、得体、文明。 2.写规范字。及时改正错别字。 三、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和能力培养措施 1.从管理制度上规范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具体分管,教导处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语文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组织开展小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 (2)制度保障。学校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为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2.从教师引导上规范 组织教师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完成语文规范化知识答卷。组织教师自学《现代汉语常见字表》,语文教师还增加学习《标点符号用法》、《汉语拼音正字法基本规则》。提高师生语言文字知识水平,增强教师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意识。3.从课堂教学上规范 (1)强调“读准确、写正确”。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是从学习课本语言开始的。教师要以课文为范例,在字词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规范地板书好每一字,做出正确的示范引导。教师在带田字格的小黑板上规范指导书写,向学生示范书写每个字的全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读规范音、写规范字。 (2)纠正方言,规范词汇。本地方言直接影响学生的规范口头语言的发展,在日常教学及与学生交谈中,时时处处要注意学生口头语言的表示,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方言口语,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并提醒她们表示完整的意思。 (3)加强朗读背诵,积累丰富、规范的语言文字。语言规范、词汇丰富的名篇佳作,学生熟读成诵,书本语言自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4.从语文综合性学习上规范 (1)寻找身边错别字。净化语言文字环境是我们每个师生应

阅读中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阅读中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对2011版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的认识 长春东师中信实验学校梁晓松 自出台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文简称“课标”)至今,笔者始终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热议话题中学习、思索。“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学科“命题”,可真正求解时,又觉其包罗万象,答案实难穷尽。因此,笔者选取冰山一角,以“课标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作为研究起点,试图由此探寻小学阶段“阅读”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关系。期待自己的梳理总结能为更深入的研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打开一扇小窗。 一、“熟读背诵”,为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奠基 (一)要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熟读”是关键 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且看目标中的几个关键词:“正确”“流利”“有一定速度”,它们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提示我们一线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熟”。这里想借用“熟”的不同词组的含义来诠释笔者对“目标”的理解。 1.熟悉。即学生要将接触的每一种语言风格、形式内化为自己所熟悉的语言文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日后的提取、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布置中,应尽量通过朗读、默读等阅读方式,以大量的读来帮助学生实现这一内化过程。促使学生乐于吸收新的语言形式,创造条件给予他们新语言的不断强化刺激,完成学生言语的进化。 2.熟练。即学生要熟练地对语言材料进行义群解码。就“朗读”而言,朗读者要实现“正确、流利、有感情”,熟练地将词语分配到各个义群,熟练地使用抑扬顿挫是基本技能。那么,教师的指导要点就在于,通过方法的点拨,实现学生对“义群”的理解;通过恰当的练习,来促成学生对语言的熟练解码,即所谓“熟能生巧”。《现代汉语词典》里关于“熟”的第四种解释,也能帮助笔者来诠释此处,即“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 (二)要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背诵”是根基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是第三学段阅读目标直接指向阅读积累的表述。这里,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图示来明确阅读与形成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关系:

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要点: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二、精心设计训练 三、强化迁移训练 四、把握训练时机 《新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高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然而在小学语言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不够重视,只重视对字、词、句及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积累语言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难以在表达中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这如何来解决学与用的“脱节”问题呢?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文。”一代宗师正因为“日诵千言”,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内容、数量、质量成正比。背诵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提升和品位,然而几十年来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对之予以足够重视。背诵就将指定背诵的内容,只是课后规定时间死记硬背,至于课文中一些写得好而未指定背诵的句群、片段更是“不屑一顾”。因此学生背诵吃力,记忆力越来越差,作文时找不到话写,更不用说生动了。没有积累,怎么运用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每一篇课文(包括阅读的文章),对课文中的名篇佳段、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指导学生及时背诵下来。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能把词语、

句式、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及时储存下来,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表达就能得心应手。 加强朗读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低年级起就应注意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课文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另一方面,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是朗读的基础。 1 然而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多数教师重讲轻读,教完一篇课文,多数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读通全文。因此,教师除了经常性的示范朗读外,还须指导学生剖析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景、人物的心情,使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四册《妈妈的爱》,先让学生看图感受妈妈对小朋友的爱,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平时生活中,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体会妈妈的爱。通过学生想象和教师情感的感染,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生发感激的情绪来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时,我们必须注意形式要多样化。有的内容适合单独朗读,以便充分运用朗读的技巧,表情达意;有的则适宜齐读以增强气势、渲染气氛;有的需要分角色朗读,以激发情趣,更直观地再现文中的艺术现象。为了烘托气氛,还可以恰当地配以音乐、图画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来表达情感,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别外还应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增加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及阅读量紧密联系。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抓住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训练

学生自觉要求规范使用语言文字

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能力培养方案 一、语言文字规范的现实背景 1、小学生作业本中的错别字越来越多。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错别字的存在,不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且对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带来极大的障碍。 2、社会不规范用字屡见不鲜。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小到大每天都在说着、听着、看着。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商家招牌、广告宣传、电视媒体却常常是错字百出、繁简不分。小学生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但是辨别能力不强,这些随处可见的用字不规范的现象给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网络语言也渐渐成为小学生的潮流语言。很多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使用的规范词汇量大幅度减少,多使用网络用语,且很不规范。如,“头要爆炸了”,“很”、“非常”等表程度的副词已悄悄地被“超”所取代。如再不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极可能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最终导致表达交流的混乱。面对复杂的语言环境,强化学校在学生学习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让学生从小认规范字、读规范音、知规范义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强化语言文字的规范教育。 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义 1.是遵法守法的体现。199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

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999年12月,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指出:“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0年10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这一切都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学校教学中的法律地位,说明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遵法守法的体现。 2.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要求。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对通过写字实现的书面交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第一学段“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二学段要求“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通过书法训练达到“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三学段)“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第四学段)等要求。要正确、端正地书写,就要严格遵守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字形、笔顺等一系列语文法规的规定,写规范汉字。只有大家都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写字,社会的书面交际才能顺利、高效、快速。 3.是积淀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底蕴的重要部分。语言文字更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正确、规范地使用母语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同时,规范使用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其内涵也是我们进入新的

2016年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方案word参考模板

牛集小学2016年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 能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树立学校、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争创市、县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二、创建目标 为了进一步做好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工作,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我校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推进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各项工作,特制定专项工作计划如下: 三、主要工作内容及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贴近社会热点的各类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再次营造“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 1.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宣传。通过会议、活动、广播、校园网络组织全校师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通过宣传,提高师生员工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投入到

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之中。

2.加大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力度。在师生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教育活动。 (1)利用我校兴星广播室广播、黑板报、挂牌等渠道,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提示师生在校园内规范用语用字。 (2)精心组织并开展好“推普宣传周”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认识,增强意识,明确目标。 (二)建立健全制度,确保工作落实 1.建立培训制度,强化训练,提高普及程度。 (1)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非语文教师和职员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达到标准的教师,可在学校报销考试费和培训费。不达标或未参加培训测试的教职工,首先参加培训,然后再进行测试。学校鼓励教职工参加更高等级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 (2)班主任组织各班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工作政策法规每期一次以上,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宣传活动每期一次以上。班主任组织开展学习宣传与培训活动要纳入班队工作计划之中,适时开展大型的主题活动。 (3)加强普通话口语教学和汉字书写教学。学校所有课程必须使用普通话授课,使普通话真正成为教学语言。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强化口语教学和写字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分辨其识字范围内的规范字和不规范字的能力,训练学生正确书写汉字,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学科教师要充分结合课堂教学加强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信息终端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使信息的获取变得极度方便,但许多人在使用一些通讯软件,如:QQ、微信、手机信息、飞讯等聊天的时候,往往不注重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有夹杂着乱七八糟的词语、有“中西合璧”、有国粤胡乱搭配的“通假”等形式交谈。错别字泛滥,低俗当有趣。如:“欧巴”、“猴赛雷”等等,使新一代的小学生真假难辨,严重影响小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学习和掌握,更有甚着可能会对祖国语言文字造成极大的冲击。 近段时间以来,一些语文教育教学的有识之士针对这一现象发出呼吁:语文要姓“语”,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课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语文课不仅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味是什么?自己的园该种什么?语文的特质是什么?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作出了明确、响亮的回答,那就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对语文课程孜孜探索的结晶,是语文课程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修订版课标最为亮丽的一笔。 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将这一目标贯彻到底,

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那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呢? 一、激发小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小学生在上小学以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时候就必须要培养他们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兴趣,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 在课堂上,我们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欲望,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这需要我们自己做好以下工作:1、会赏识学生,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并且真诚的表扬孩子,能给孩子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重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会有和你预设的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2、拥有孩子般的童

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正确工整书写的能力。由语音辨识的能力,有利用语境辨析多义词,字词意义的能力,邮编息休词和修辞作用的能力。句子的仿写,续写的能力以及根据设置语境,简明连贯,得体表达自己要说的话的能力等等。2.强化语言积累训练。语言积累不仅指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还包括词语的积累,名言警句的、俗语、谚语的积累。语言积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通过考试考查学生语言的积累,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改善语文教学的极好的方式。3、强化名著阅读的训练。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名著导读的教学。复习时要重点复习《课标》中列出的名著。4、强化阅读训练。现代文阅读注意题型和答题技巧,语言的组织表达训练文言文阅读祖宗字词的积累作者思想情感的体悟。5、强化写作指导。把握命题特点。初中作文材料的储备,了解考场作文的技巧,力求写出有独特见解,有创意,文采斐然的作文。三、复习宗旨: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整体推进,力求突破。1、全体参与,分层达标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复习时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尽量让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能自领“军令状”,清楚意识到自己复习中的弱势环节。一步步进行训练完善,争取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足够得到改善与提高。2、理清头绪,突出重点,针对中考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于新课程标准和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在复习时要对内容进行

适当的梳理。只有清理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会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特别是课外阅读理解文章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在复习中应加强指导。比如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作文训练要做到每周至少一篇,而且是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和训练。3、讲练结合,夯实基础复习时先讲后练,侧重于练,讲,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重点字词,二是综合性学习里的相关知识点,三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四是文学名著和常识。练,侧重让学生通过课堂回答和书面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具体做法是:(1)重点字词。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然后采用听写的方式,让学生在听写本上训练,每册用一课时左右时间。(2)文言文复习先让学生明确哪些课文是重点篇目,然后做重点指导,指导完毕后侧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他们背诵,默写,做到人人过关。课时以考纲所指定的篇目多少而定。(3)古诗词,侧重于让学生背诵和默写,训练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连续性默写,二是理解性默写,三是运用性默写。复习完一册就利用课堂和早读时间让学生背或默写,背,要尽量做到倒背如流。(4)综合性活动的和口语交际主要是依据活动主题内容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知识。(5)作文训练,每周至少讲练一次,先评讲上次作文,再指导本次作文,最后利用课堂45分钟让学生当堂训练。(6)名著导读的讲练,主要依据《考纲》中指定的平日以问代讲。第一轮复习:回归课本、系统回归、重抓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