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公共权力悖论解释

公共权力悖论解释

公共权力悖论解释
公共权力悖论解释

一、公共权力的“悖论'

公共权力指的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经由全体公民的委托和授意,行使对整个社会事务实施公共管理的权力。对公共权力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握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权力“公属”和“私掌”的分离,二是公共权力“善”的目的和“恶”的可能的矛盾。恰恰是这两者,构成了公共权力的“悖论”。

从公共权力的来源看,在原始社会,公共权力即部落统一支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权力大多是以不成文的风俗习惯来维持的。那么,进入政治社会以后,这一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专制政治的秩序下,其基本原则是主权在君,其理论基础是君权神授论,主张国家起源于神,认为专制君主的权力即公共权力来源于人类社会以外的外在力量而不是人类社会本身。

君主是替天行道,依照神意来治理国家,服从君主就是服从神意。这种思想在中外政治思想中都存在。在我国古代,君主就是天子,“天生民而立之君”,“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在古埃及,法老自称“太阳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王自称“月神的后裔”。当然,最完备的神权论还是欧洲中世纪,神学家们系统地论证了君权神授论。其基本主张是国家一切权力来源于神,宗教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就宣扬,“没有权柄不出于神。”

在现代民主政治的社会里,公共权力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来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在理论上深刻地表达这种“主权在民”思想的莫过于社会契约论。

格劳秀士认为,国家产生于社会的契约,人类建立国家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谋求公正,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运用公众的力量,并征得公众的同意,保证每个人使用自己的财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障个人的人身安全,让人们能过上和平安宁的社会生活。所以,“国家是一群自由人为着享受公共的权利和剌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善的团体。”

霍布斯认为,为了摆脱“自然状态”,寻求和平与安全,人们在理性的指引下共同约定,大家都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力并把它交给最高权威主权者,“把大家

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够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一点办到之后,像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在拉丁文中称为城邦。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用更尊敬的方式说,这就是活的上帝的诞生。”而国家的本质是一个根据社会契约和人们的授权,运用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手段来进行共同防卫和维护和平的人格。

洛克指出,由于“自然状态”存在种种不便的情形,“使他们甘愿各自放弃他们单独行使的惩罚权力,交给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来专I'-J力n以行使;而且要按照社会所一致同意的或他们为此目的而授权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缘由,政府和社会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⑧也就是说,为了使天赋的权利得到可靠的保护,就需要一种既凌驾于每个个体之上,又能代表每个个体意志的公共权威来裁决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关系。于是,每个兮体必须转让其自身的部分自然权利,通过个体间的契约建立一个公共权力来保护每个个体的权利不受他人的侵犯,自然权利在公共权力产生之后受到其明确的保护而成为政治权利,并从这些基本的政治权利推演出其他政治权利。在洛克看来,政府的公共权力“起源于契约和协议,以及构成社会的人们的同意。”①政府的公共权力是人民委托的,应该受到委托目的的限制,一旦政府忽略或破坏这一目的,委托就自然取消,人民有权收回他们的权力,而且判断政府公共权力是否辜负了人民委托的裁判者只能是人民。

卢梭的观点则显得更为激进。他认为,真正合乎理性要求的国家应该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因此“‘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②在卢梭看来,主权体现着人民的意志,是公意的运用,政府只是公民与主权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体,是为人民服务的,它与人民之间不是订约的问题而是服从的问题。“什么是政府呢?政府就是在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新建立一个中间体,以便两者得以互相适合,它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持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代社会契约论在不同的论者那里其具体内容、论证方式是不一样的,甚至政治主张也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在更深的理念层次上,他们的基本精神是共同的,即从自然权利出发,经过社会契约这个中间环节,最后推导出国家和政府的公共权力来自于人民的给予和委托的结论,借以彻底否定君权神授理论。自此,人民是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源成为了共识。

④正像美国学者梅里亚姆所言:“人民是一切正当政治权力的基础这个命题在当时是简直没有争论,由于一切人生来都有同样的天赋权利,一切合法政府必须以个人同意为根据,因此人民大众显然是国家的基础。无论何种主权非经人民同意批准,都无法存在或继续存在。因此,人民所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主权就被认为是一个其有效性无可争辩的政治原则——一个无懈可击的前提。尽管这个学说经常被引用,但很少有人对它进行科学的探讨;确实,它被一致公认到这个地步,以致再对这个问题苦心议论似乎是多余的了。”①因此,有两个基本的理念被确立了下来。一是公共权力的基础和来源只能是人民,人民是公共权力的“所属主体”,二是人民让渡“私权利”’,设立公共权力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私权利”,体现了公民对公共权力的期待,而且是对公共权力“为善”的价值期待。

这就是格劳秀士所言的,国家是“完善的团体”;霍布斯所言的,国家是“伟大的利维坦”、“活的上帝”;斯宾诺莎所言的,“在国家中生活……更为自由”;卢梭所言的,国家是“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公共的大我”和“公共人格”等等。②

实际上,社会契约论又是以理论的形态折射了近代政治实践中的公共权力主体的分离状态。一方面,人民是公共权力的“所属主体”这是确定无疑的;另一方面,公共权力又被赋予了特定的人即国家和政府,国家和政府是公共权力的实际“行使主体”,契约本质上是“所属主体”和“行使主体”之间的契约和委托。因此,古代原始社会和古希腊城邦直接民主政治下的公共权力主体的统一状态,即亚里士多德所言的“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美好状态消失了③。近现代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公共权力“所属主体”和“行使主体”的分离状态所带来的矛盾。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所属主体”和“行使主体”的地位及其关系。对此,卢梭指出,“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托他们,也可以撤销他们,对于这些官吏来说,绝不是什么订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而且在承担国

家所赋予他们的职务时,他们只不过是在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而并没有以任何方式来争论条件的权利。”④所以,从主属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毫无疑问,“所属主体”是主,“行使主体”是从,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始终不能脱离所属主体而任意行动。而且在一切较为进步的国家形态和政治体制结构形式中都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了明确的规定。不论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和阶级利益如何,在形式上资本主义的代议制政府和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都将公共权力分解为所属主体与行使主体的两种形态。如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在宪法条文中写进了主权在民的权力归属主体——民,另一方面又在宪法中设立了完整的国家机器即权力行使主体——政府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此条非常典型地将权力归属主体(人民)和行使主体(机构)作了分解,而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章专章规定了国家机构。

除规定了机构的设置原则、程序外,还规定了一系列行使权力的途径和手段。

毫无疑问,权力是一种力量,它可以决定并改变有关参与者的物质关系、精神关系乃至于意识关系。可以说,公共权力在整个权力系统中是最为敏感的权力形态,它会涉及到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社会生活领域,几乎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影响。在政治实践中,公共权力的行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比其所属更重要,因为行使者的影响力似乎比所属者的影响力更大,行使主体似乎比所属主体对社会的物质关系、精神关系、意识关系有更大的影响作用。事实上,人们在谈论和研究公共权力时,并没有把焦点放在所属主体一方,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放在行使主体一方。从两个主体的客观表现来看,归属主体虽然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上都要大于行使主体,但其呈现出较大的零散性、分散性,其结构尤其松散。行使主体则不然,其数量的大小虽不能与归属主体相提并论,但其有着无可比拟的集中性,结构严谨性和较大的聚合力。现代国家权力的行使主体都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利益具有一致性,为其共同利益而呈现出的凝聚力亦相当大。这个事实说明,公共权力所属主体和行使主体的关系并不似契约论者从理论上阐述的那么简单。由于体系结构、传统文化、民族意识等内外因

素的影响,权力所属主体并不能独立地、从容地解决其与处于从属地位的行使主体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一方面公共权力是“公属”的,另一方面公共权力又被“私掌”,而且由于“私掌”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所以,公共权力在运行中极有可能违背其“善”的目的,而具有“恶”的可能,即权力的异化。思想家在表达了对公共权力“善”的价值期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公共权力“可能的恶”的深切忧虑和不安,这是对公共权力的怀疑与不信。亚里士多德说:“人们要是其权力足以攫取私利,往往就不惜违反正义。”①孟德斯鸠就是基于权力“可能的恶”,才论证了三权分立的必要性。他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②洛克则精辟地指出:“谁认为绝对权力能够纯洁人们的气质和纠正人性的劣根性,只要读一下当代或其他任何时代的历史,就会相信适得其反。在美洲森林里横行不法的人,在王位上大概也不会好多少;当他身居王位时,或者会找出学说和宗教来为他加于他的臣民的一切行为辩解,而刀剑可以立刻使一切敢于责难他的人们保持缄默0”③美国学者格尔哈斯·伦斯基指出:“权力有作恶的滥用的自然本性:这一原则由西方人士所信奉,最迟同文字、文明一样古老。”④

公共权力悖论解释

一、公共权力的“悖论' 公共权力指的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经由全体公民的委托和授意,行使对整个社会事务实施公共管理的权力。对公共权力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握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权力“公属”和“私掌”的分离,二是公共权力“善”的目的和“恶”的可能的矛盾。恰恰是这两者,构成了公共权力的“悖论”。 从公共权力的来源看,在原始社会,公共权力即部落统一支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权力大多是以不成文的风俗习惯来维持的。那么,进入政治社会以后,这一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专制政治的秩序下,其基本原则是主权在君,其理论基础是君权神授论,主张国家起源于神,认为专制君主的权力即公共权力来源于人类社会以外的外在力量而不是人类社会本身。君主是替天行道,依照神意来治理国家,服从君主就是服从神意。这种思想在中外政治思想中都存在。在我国古代,君主就是天子,“天生民而立之君”,“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在古埃及,法老自称“太阳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王自称“月神的后裔”。当然,最完备的神权论还是欧洲中世纪,神学家们系统地论证了君权神授论。其基本主张是国家一切权力来源于神,宗教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就宣扬,“没有权柄不出于神。” 在现代民主政治的社会里,公共权力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来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在理论上深刻地表达这种“主权在民”思想的莫过于社会契约论。 格劳秀士认为,国家产生于社会的契约,人类建立国家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谋求公正,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运用公众的力量,并征得公众的同意,保证每个人使用自己的财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障个人的人身安全,让人们能过上和平安宁的社会生活。所以,“国家是一群自由人为着享受公共的权利和剌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善的团体。” 霍布斯认为,为了摆脱“自然状态”,寻求和平与安全,人们在理性的指引下共同约定,大家都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力并把它交给最高权威主权者,“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够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一点办到之后,像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在拉丁文中称为城邦。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用更尊敬的方式说,这就是活的上帝的诞生。”而国家的本质是一个根据社会契约和人们的授权,运用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手段来进行共同防卫和维护和平的人格。 洛克指出,由于“自然状态”存在种种不便的情形,“使他们甘愿各自放弃他们单独行使的惩罚权力,交给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来专I'-J力n以行使;而且要按照社会所一致同意的或他们为此目的而授权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缘由,政府和社会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⑧也就是说,为了使天赋的权利得到可靠的保护,就需要一种既凌驾于每个个体之上,又能代表每个个体意志的公共权威来裁决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关系。于是,每个兮体必须转让其自身的部分自然权利,通过个体间的契约建立一个公共权力来保护每个个体的权利不受他人的侵犯,自然权利在公共权力产生之后受到其明确的保护而成为政治权利,并从这些基本的政治权利推演出其他政治权利。在洛克看来,政府的公共权力“起源于契约和协议,以及构成社会的人们的同意。”①政府的公共权力是人民委托的,应该受到委托目的的限制,一旦政府忽略或破坏这一目的,委托就自然取消,人民有权收回他们的权力,而且判断政府公共权力是否辜负了人民委托的裁判者只能是人民。 卢梭的观点则显得更为激进。他认为,真正合乎理性要求的国家应该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因此“‘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②在卢梭看来,主权体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3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行政管理 论文题目: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姓名:范媛媛 学号:1107414055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大三 班级:11712 任课教师:刘妍 2014 年 6 月

内容摘要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理论上可以吸取西方国家市场化行政改革的优点,但由于国情和体制的不同,而且由于西方行政改革本身的缺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可能模仿西方市场化模式,而必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进行行政改革之前,往往缺乏比较现成的理论,在改革启动后,也缺乏有理论深度的研究和总结跟进,这是我们对行政改革缺乏研究所导致的,也与改革实践者不重视开发理论和利用现有的理论有关。这或许是中国政府行政改革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但在很多方面缺乏成就的重要原因。因此总结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对我国行政改革理论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体制;市场化行政体制;中国特色

目录 一、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对我国行政改革机制的启示 (4) 二、有助于我国政府的定位和优化 (5) 三、加强党的建设能力 (6) 四、总结 (7) 参考文献 (8)

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引言 (1)对我国行政体系改革方向的启示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我国明确改革的方向,虽然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国体上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不同的国体是可以采用相同的政体的,西方行政体系改革成就是人类追求政治文明的共同产物,为世界各国政府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和西方国家都是要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全球化竞争和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政府治理模式,无疑西方的改革给我国的行政改革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盲目地照抄照搬西方的经验是不行的,他们的改革都是立足于本国行政体系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而进行的,所以其改革成果有很强的本土性,如果完全用在中国改革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很明显,我们要在立足本国实际国情和政府状况的基础上与世界接轨,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行政体系改革道路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英国到法国等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行政体系改革。这次改革内容涉及到整个资本主义行政体系,包括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理顺,以及为提高政府效率而对内部组织机构职责的明确和机构的调整等等。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一直都从西方改革中吸取精髓,把他们改革的先进理念融入中国行政体系再造过程当中,比如政府职责的重新定位,政府要管好该管的而放手那些不该管的,运用先进的市场经济理念来优化自己的行政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领导作用,治理腐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员的实际行动树立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从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指标向社会全面发展这个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明确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政府不是人民的统治者而是代表人民治理国家,政府的运转是在公民缴纳税收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所以政府要对公民负责,为公民服务,把公民是否满意作为评

政治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关于贝特朗悖论

关于贝特朗悖论 从法国学者贝特朗(JoSePh Bertrand)提出贝特朗悖论"至今,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一百多年中,贝特朗悖论得到了各层次数学爱好者的热切关注,人们穿越时空,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悖论进行了争论、辨析及交流…… 首先来看一下贝特朗悖论: 在圆内任作一弦,求其长超过圆内接正三角形边长的概率?此问题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答: ⑴由f???可预先指定弦的方向???Sf此方 向的直径,只有交直径f 1/4点与3/4点间的弦J 其长才大于内接正三角形边也所有交点是等可能的 '则所求概率为1/2 * (3)弦被其中点位置唯一确定. 只有当弦的中 (2〕由干对■称性T可预先固定弦 的—端"仅当弦与过此端点的切线的 交角在60°?120°之间,其长才合乎 要求?所有方???可能的,则所求 概率为1/3 * 点落在半径缩小了—半的同心圆(圆内接正三 角形的内切凰)内,其长才合乎要求?设中点 位置都是等可能的'则所求概率为H 面对同一问题的三种不同的答案。人们往往这样 来解释: 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是因为在取弦时采用了 不同的等可能性假设:

在第一种解法中则假定弦 的中点在直径上均匀分布;在第二种解法中假定端点在圆周上均匀分布,而第三种解法中又假定弦的中点在圆内均匀分布。这三种答案是针对三种不同的随机试验,对于各自的随机试验而言,它们都是正确的。 三个结果都正确!一一这就是让老师和学生感到迷惑不解的原因。 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上述解法看似是用了严密的理论来论述,但有的解法与问题的本质是脱节的,即理论是正确的, 但却不合题意:因为不同的解法所阐述的相应点的均匀分布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此问题的条件是在圆内任作一条弦(或是从圆内任取一条弦),所以只有任取的弦与这些相应的均匀分布的点一一对应时,才能使整个的随机试验过程具有等可能性,否则,运用几何概型思想方法求出的结果一定是错误的。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我们就容易分析上面三种解法中,哪种解法是错误的了,实际上,找出错误,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下面我们把目光指向圆心: 第一种解法中,除了圆心外,圆内的点都和唯一的一条弦(与相应的直径垂直)对应,即一一对应。但是,圆心却与无数条弦(即与直径垂直的任何方向都有过圆心的弦,其长度满足题意)对应。这样,圆心一一这个圆内的点与相应的弦就不是一一对应了,为此,用此种思想所构造的试验过程中的基本事件就不是等可能的了,所以运用几何概型思想方法求出的结果也一定是错误的。 有了这种认识,大家会马上发现第三种解法也是不正确的。 而第二种解法,所构造的均匀分布的点是在圆周上,没有圆心,用此种思想所构造的试验过程 中的基本事件是等可能的,所以结果是正确的。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5、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8、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9、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10、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1、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12、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3、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4、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主要内容 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公共决策体制类型 现代行政决策方式 我国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概述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的总和。其构成要素:决策权力、决策程序、决策规则和方式。 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为公共决策职能的实现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和制度保证。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根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不同: 纵向结构: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层级越高,权限越大,法律效率越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关系。发展趋势是纵向分权。 横向结构: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作关系。主要有指挥、参谋、执行、监督等部门。发展趋势是横向决策、执行相对分离。 三、公共决策权力 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

决策权力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是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决策权力使用的手段:说服、威胁、交换、使用权威。 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决策权力角逐的中心问题是利益(物质、意识形态),利益是权力的原动力。 2、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 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 最后,公共决策体制因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变化。 3、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 4、中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制度是公共决策体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高决策权力的归属,最高决策权意味着权威和服从,构成了决策体制的基本框架。 1)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及运作 其分配和运作因体制差异而形式各异,议会、政府、总统等在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实质权力。 西方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突出体现在拥有非正式的或非权威的决策权力的政党上,其宪法没有赋予政党甚至执政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合法权力,在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党更多的是作为各种特定利益的经纪人而非倡导者存在。 2)我国公共决策权力的分配和运作 执政党处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次,掌握最高领导权、决策权。

福利国家的悖论1

福 利 国 家 的 悖 论 国际政治 2010074035 姚荣荣

福利国家的悖论 从福利制度建立到今天福利国家的建立,福利制度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并不断的走向完善。起初,它的建立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的秩序。然而,今天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却滋生了一系列的弊端。 对于福利国家的理解 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由国家提供公益事业和救济保险等福利的国家。1 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所以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而社会福利则是社会学概念。 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和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甚至不等同于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而是他们的加总。2 福利国家的起源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正是鉴于福利制度的理论,在20世纪的大危机和世界大战之后,为了解决财政压力,英国实行了“人民预算”;面对经济的颓废,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这种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福利制度后被广泛的称之为“福利国家”。 30年代经济大危机是西方国家观念彻底更新的催生剂。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威廉?贝弗里爵士在它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杰作?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中明确的提出:“保护公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就像现在国家保护国民免于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无论是在大陆欧洲,还是在英伦三岛,甚至远及北美,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和社会的无力量,国家利用手中的权力,保护国民免于社会风险已经成为国家观念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成为政治和发行和政治权威性的依据之一。国家的对内保护职能获得了与国家的对外保护职能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现在工业的共识。这种共识具体的体现在以下三个具体的政策上:第一、由政府出面提供与家庭收入相应的最低收入保障。第二、政府有责任帮助个人和家庭低于社会风险可能带来的危机。第三、政府保证所有的国民个人(无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享受尽可能最好的,内有确定上线的社会服务。这三个方面政策的发展导致了福利国家的出现和三个方面政策的不同组合。3 福利国家对欧洲的积极影响 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人民所向往的,不过从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也能看到福利国家确实让欧洲人拥有了一段令世界人都神往黄金时期。莫瑞吉欧·费 1百度百科。 2周弘:什么是福利国家? 3周弘:什么是福利国家?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答案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家)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政党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019-2020学年天津市武清区新高考高一数学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ABC 中,AD 为BC 边上的中线,E 为AD 的中点,则EB = A . 31 44AB AC - B . 13 44AB AC - C .31 44 +AB AC D .1344 +AB AC 2.设等比数列{ }的前n 项和为 ,若=3,则 = A . B .2 C . D .3 3.在ABC ?中,已知222sin sin sin sin sin A B A B C +-=,且满足4ab =,则ABC ?的面积为( ) A .1 B .2 C .2 D .3 4.过曲线的左焦点1F 且和双曲线实轴垂直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点A,B,若在双曲线的虚轴所在的直线上存在—点C,使得90ACB ?∠=,则双曲线离心率e 的最小值为( ) A . 31 2 + B .31+ C . 51 2 + D .51+ 5.如图,若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六个面中存在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2,3,6,则该长方体中线段1BD 的长是( ) A 14 B .27 C .28 D .326.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5a =,7b =,8c =,则A C += A .90? B .120? C .135? D .150? 7.已知向量1a b ==,1 2 a b ?=-,则3a b +=( ) A 2 B 3 C 5 D 78.已知函数210 ()21 0x x x f x x x ?++≥=?+

第一章 权力 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第一章权力 思考题参考答案 1.比较各种权力定义,给出你对权力的定义。 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本章第一节中“权力的定义”在说明“权力”一词的中英文字面含义的基础上,介绍了马克斯·韦伯、拉斯维尔、帕森斯、达尔等人对于权力概念的解释,给出了“权力”定义:“权力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力,即社会行为主体(一个人或一些人、一个或一些组织和团体、一个或一些国家)对行为对象(其他人、其他组织或团体、其他国家)所施加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看,表现为一种支配能力,从行为客体的角度看,体现为一种被支配和服从的关系”,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予以说明。结合这些知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说明权力在不同层面、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2.说明权力对于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 通过收集和梳理不同时期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学家对于权力的论述,可以阐释权力对于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 对于社会生活而言,权力构成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对于政治生活而言,权力是一切政治活动的核心,是组织社会、维持秩序、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 3.权力有什么特性?它与权威有何区别? 根据一般教科书的解释,权力作为一种支配能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扩张性和排他性。由此可见,权力既可以用来“求善”,也可以用来“作恶”。约束权力,限制权力,监督权力,不过是为了确立权力使用的合理范围和方式,以保证权力的实施“弃恶从善”。 4. 权力划分有哪些标准和角度? 本章第二节“权力的类型”专门讨论了权力分类的标准和角度。在政治学研究中,以下分类是较为常见的: (1)依据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将不同生活领域的权力现象区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宗教权力等;(2)从权力主体的视角出发,可以区分出个人权力、团体权力、政府权力、政党权力等;(3)从权力合理行使的范围视角考虑,可以区分为国家性的公共权力和社会性的公共权力等;(4)从权力结构的视角分析,可以区分出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等;(5)从权力功能的视角出发,可以划分通常所谓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等;(6)从权力作用方式的视角看,可以区分为公开的权力和隐蔽的权力、制度化的权力和非制度化的权力;(7)从权力实施手段的视角考察,可以区分为强制性权力、奖惩性

公共经济学理论

1、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及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资源最优配置的定义和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源最优配置指的是资源有效率使用。广义的资源最优配置不仅指资源配置有效率,还包括公平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 (1)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指的是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在没有人受损的情况下使一部分人收益增加。帕累托最优状态表现为:配置在每一种产品和劳务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即MSR=MSC。此时社会净收益最大。 (2)资源最优配置的公平标准:基尼系数合理。这里强调的是结果的公平,即收入差距也处在合理范围。衡量收入差距可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合理的基尼系数的国际标准是0.3-0.4。 (3)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经济稳定标准。四大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4)“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垄断:边际社会收益(价格)高于边际社会成本。公共产品: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外部性: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市场不完全:无法实现资源自由流动。偏好不合理:无法实现资源自由流动。信息不完全: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偏离。宏观经济失衡: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收入分配:无法保证公平。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1)资源配置职能:主要解决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等方面的市场失灵,以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主要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以保持经济社会稳定。(3)稳定经济职能:主要解决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问题,以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4)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应当选择一条“中间道路”,即当市场面临危机时,政府应当力所能及地承担起补充市场的责任;当政府出现失灵时,应该减少政府经济的比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二是完善政府体制,提高政府自身运转效率。 3、纯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和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答:(1)市场不可能达到纯公共产品帕累托最优。一方面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无法避免免费搭车。另一方面纯公共产品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按照帕累托最优条件,供给必须免费,而这是私人不可接受的。一般情况下,纯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只能是公共部门,纯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市场不能有效提供。 (2)混合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现实经济生活中,纯公共产品实际很少,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曾经公认的公共产品排他从技术上变得可行,排他的成本也日益降低。这类产品是由公共部门供给,还是私人供给均有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那种供给方式更有效率。 4、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和解决外部效应的措施 答: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完全成本效益内在化的条件无法充分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出现损失。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种商品的提供可能不足,这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承担全部费用而使收益归其他人享有。而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提供者由于不必为其造成的损失付出任何代价而过多地提供该种商品。 解决外部效应的措施:(1)一体化。(2)产权界定、保护和交易。(3)政府的税收和补贴。(4)行政管制与法律措施。(5)道德约束与社会制裁。 5、功能收入分配、规模收入分配及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 答:功能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也称为要素收入分配。规模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之间的分配,又称为个人收入分配或家庭收入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1)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2)库兹涅茨指数。(3)阿鲁瓦利亚指数。(4)欧希玛指数。(5)五分法和十分法。 6、收入分配制度与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调节 答:收入分配制度:(1)初次分配制度:分享制、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工资增长制度、相关法律制度。(2)再分配制度: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调节: 收入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1)收入差距大。(2)两个比重低,即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不断下降。(3)贫困人口多,仍有超亿的贫困人口。(4)社会保障弱。 调节任务和措施:(1)提高劳动报酬占用份额。建立工资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 立和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职工 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新机制。(2)千方 百计增加就业机会。强化就业优先理念,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就业 政策。(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 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完善农产品市 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发展农村非农 产业。(4)发挥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作 用。(5)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6) 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7、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及其运用 (重点:财政政策的运用) 答: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需求调节 政策、供给调节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等 几大类别,其中需求调节政策是短期宏 观经济调节的核心政策,包括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两个部分。 (1)财政政策的类型和运用:相机 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 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也称“松”的财政政策,表现为增支减 收,其效应是扩大总需求;紧缩性财政 政策简称“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增 收减支,效应是减少总需求。在财政政 策的运用上,一般要遵循“逆经济风向 行事”原则,即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 性财政政策,减少总需求;当总供给大 于总需求时,导致经济衰退,失业严重 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的类型和运用:通过 增加货币供给,以增加社会总需求的货 币政策,称之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 通过减少货币供给,以减少总需求的货 币政策叫做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 的运用与财政政策的运用相似,也是根 据经济形势和经济问题而定,萧条时期,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 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繁荣时期,总需 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防止 通货膨胀的出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8、正确认识赤字与公债(重点:功 能预算) 答:(1)赤字:当财政支出大于收 入时,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因而称 为赤字,即财政赤字通常表现为预算执 行结果支大于收的差额。(2)公债:是 国家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组织的收 入,相对于财政收入的“一般形式”而 言,国家通过发行公债,采用的是信用 形式,具有自愿、有偿特征。公债的基 本功能包括增加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 字;执行经济政策,校正市场失灵;调 节货币供应,稳定金融市场等。(3)功 能预算理论认为,财政应服从于宏观调 控的需要,为了稳定经济运行,实现既 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需要赤字就赤字, 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财政收支 平衡妨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目前利用 赤字财政调控经济已成为普遍现象,实 际操作中,一方面要发挥赤字和公债调 控经济作用,另一方面注意赤字和债务 保持适度规模。 9、政府支出规模增长理论及其启示 答:(1)公共支出是公共部门为从 事经济活动所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 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支出活 动。本质: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的成 本。公共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反映了公共 部门的职能活动范围和政府的政策选 择。 (2)宏观模型:a瓦格纳模型;b 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模型;c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阶段模型。 微观模型:a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和利益 集团模型;b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3)启示:我国目前公共支出规模 较低而政府支出规模偏高,应依法取缔 不合规的制度外资金,将预算外收支统 一纳入预算内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而提高公共支出 规模合理空间,将偏高的政府实际支出 规模降下来。在此基础上,将小口径的 财政支出规模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 25%左右是合理的。 10、我国政府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及其解决 答:(1)问题:a财政支出需求压力 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b财 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 同时存在,以致财政该管的没有管好或 管不了,管了不该管的。c财政支出管理 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2)解决方案:a要根据政府职能 的变化,重新界定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 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内容,控制好 财政支出规模。B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 构。C要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 出的使用效益。D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做法,改革大 额财政支出的管理办法。E要在预算编制 中逐步推进零基预算法。F要感化预算约 束,建立效益评估系统。 11、税收在弥补市场缺陷上的功能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 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具有弥 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政府 享有征税的权利,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 义务,公众承担纳税的义务,享有消费 公共产品的权利。政府运用税收手段, 不但可以调节宏观经济总量,而且可以 调节宏观经济结构。 12、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是否合理的 探讨 答:目前对于我国宏观税负存在两 种评价: (1)税负过重:2009年福布斯发布 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上,中国大 陆的税负痛苦指数在榜单所列的50个国 家或地区中名列第二,仅次于最高的法 国。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 政政策报告2009/2010报告测算》显示, 按全口径计算的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32.2%。而 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人均GDP 在10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最佳 宏观税负为30%。而我国人均GDP没有达 到这一水平,32%的宏观税负显然过重。 (2)税负较轻:2010年8月,财政 部官方网站刊文指出,按照IMF的统计 口径,2007、2008、2009我国税收收入 占GDP比重分别为17.2%、17.3%、17.5%, 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24%、 24.7%和25.4%。而IMF出版的《政府财 政统计年鉴》(2008)显示,在2007年 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中,税收收入占 GDP比重平均为24.9%,其中工业化国家 的平均水平为29.9%,发展中国家的平均 水平为20.8%;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 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 平均水平为35.5%。因而,我国宏观税负 实际偏低。 判断宏观税负轻重,要以本国公众 接受程度为标准。单纯从数据的国际比 较来看,我国宏观税负并不高,但发达 国家的税收收入绝大部分用于改善民 生,而我国主要用于生产建设和行政管 理支出,在医疗、教育、养老还有大量 支出需要纳税人自己负担,加之政府体 制外收入的存在,因而公众对税收负担 接受程度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既有税 收负担相对于公众接受程度而言偏重。 13、投票悖论及其所说明的问题 答: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 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 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公共 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 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 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 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的原则下, 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投票悖论表明,即在多数投票规则 下,由已知的个人偏好的顺序推导出统 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14、寻租的涵义及其危害 答:寻租是个人或组织耗费稀缺资 源,通过控制或影响资源分配的管治者, 获取一种额外的利益或好处的行为。其 危害在于:(1)降低了投资率。(2)降 低了政府收入,并直接影响政府公共支 出选择。(3)降低公共支出的效率。(4) 扭曲了分配机制。 15、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党(政治家)、 官僚、选民的行为特征的分析 答:(1)选民是经济人,是否参加 投票取决于:a参加的投票的效益与成 本;b投票对公共选择发生影响的可能 性;c利益集团的压力。 (2)政党和政治家。目标:选票最 大化。政党并非是为某种真理及理想而 行动,而是谋求在选举中获胜以掌握政 权进行活动的人的联合体。策略:提出 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的竞选方案。 (3)官僚(公务员)。官僚是个中 性词。官僚的行为特征:公共权力极大 化。官僚行为的特点:a缺乏竞争性;b 缺乏激励机制;c非利润化;d缺乏敏感 性;e个人影响力较大。 《公共经济学》(开卷)期末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 答:要达到帕累托标准,必须满足 三个条件:1)交换效率条件。任何两种 商品之间的商品替代率对任何两个消费 者都相等。2)生产效率条件。包括:① 技术替代率条件,任意两种生产要素之 间的技术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 的两个生产品都相等;②产品转换率条 件;③边际产品条件,如果任意两个生 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时,每一种要素的 边际产品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总体 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 等于它们的商品替代率。 2、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①公共物品失灵。在具有非竞争性 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即公共物品的提 供方面,市场机制往往发生失灵。 ②外部性失灵。外部正、负效应都 将扭曲资源配置有效状态。 ③垄断性失灵。垄断现象的存在使 市场上竞争性均衡机制失去作用。 ④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的不确定 性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资源配置的 有效性陷于一种模糊的状态。 ⑤收入分配失灵。两极分化是市场 机制的必然后果。 ⑥宏观经济的失衡。经济周期性波 动是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经常性特征。 3、简述公共产品分类判断的步骤 答:根据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非 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对公共产品的分类 进行判断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看产品在消费中是否 具有非竞争性,如没有非竞争性,则该 产品肯定不是纯公共产品。 第二步,看该产品是否具有非排他 性,如有非排他性,则为公共资源或拥 挤性公共产品。 第三步,如果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 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肯定是 纯私人产品。 第四步,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并 且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排他虽 然在技术上可行,但排他成本很高,说 明也具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是纯公共 产品。 第五步,若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排他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排他的成 本是可以接受的,则该产品是俱乐部产 品或准公共产品。 4、简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有效定 价原则的区别 答: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具有不同 的特征。在私人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 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和产量的调节者,当 某一价格水平下需求总量等于供给总量 时,私人产品就达到了均衡;而在公共 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产量的接受 者和价格的调节者,当人们为公共产品 愿意的总支付等于公共产品提供者在这 一产出水平上的供给价格时,公共产品 就达到了均衡。因此,私人产品的有效 定价原则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公共 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 价格的总和等于边际成本。 5、公共支出的原则是什么? 答:公共支出的原则是指政府在安 排和组织公共支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 本准则,是财政规律在支出上的具体化、 系统化。公共支出通常应坚持以下一些 原则:量入为出原则;公平原则;效率 原则;统筹兼顾原则。 6、公共支出效益内涵的特点 答:公共支出的效益内涵有自己的 特点:1)在计算所费与所得范围上,要 计算有形的和间接的所费和所得,既要 分析政府本身的投入和所得,也需分析 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获得的利益。2) 在衡量效益的标准上,必须确定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的效益标准。3)在择 优的标准上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效益最 大化。 7、何谓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答:所谓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就 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转,提高税务行政 的管理效率,该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 会资源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而 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在于税收的 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 8、: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 答: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第 一,在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权衡上, 由侧重公平转向突出效率。第二,在税 收公平原则的贯彻上,又偏重纵向公平 转向追求横向公平。第三,在税收效率 原则的贯彻上,由注重经济效率转向经 济与本身效率并重。第四,在税收的经 济效率原则上,由主张全面干预转向适 度干预。 9、简述非自决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 作用的决定因素及局限性 答:非自决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程 度或对经济的控制力量取决于如下三个 因素: ①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起征 点。起征点越低,稳定的作用就越大。 ②税率的累进程度。边际税率越高, 累进程度越大,税收对收入的抑制越强, 稳定作用也越大。 ③转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取得转 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越低,转移性支出 水平越高,稳定作用越大。 局限性:它只能配合自决的财政政 策来稳定经济。单靠其本身作用并不足 以稳定经济。在萧条时期,它只能减缓 经济衰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经济衰退 的总趋势;在膨胀时期,它只能抑制过 分的高涨,减缓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 能改变通货膨胀的总趋势。因此,要消 除经济周期波动,除了依靠非自决的财 政的内在稳定作用之外,还必须采用更 加有力的自决的财政政策措施。 10、简述微观财政政策中,税收政 策措施的主要表现? 答:就刺激微观经济活动和调节社 会生活的税收支出而言,其一般形式大 致有以下几种:税收豁免、纳税扣除、 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 相抵。 11、简述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的区 别 答: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人选择相 区别的集体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动和政 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如何 分配。私人选择则是指个人在市场上按 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 选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 程。两者的区别在于: ①选择的场所和方式不用。 ②选择所遵从的原则不同。 ③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 ④市场竞争性质的不同。 12、简述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 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公 共决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以及现 有的公共决策体制和方式的缺陷。具体 来说: ①社会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 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②各种公共决策机制及投票规则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