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_诺斯悖论_的理论逻辑解析_陈文申

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_诺斯悖论_的理论逻辑解析_陈文申

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_诺斯悖论_的理论逻辑解析_陈文申
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_诺斯悖论_的理论逻辑解析_陈文申

2000年第1期

第37卷

(总197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L O F P EK ING U NI VERSIT 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1,2000General No .197Vol .37

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

———“诺斯悖论”的理论逻辑解析

陈文申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北京100871)

摘 要:在制度创新理论的逻辑里,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否的根源,政府则是制度的载体和基

本的存在形式,同时是制度创新的经常和基本的主体。但是,由于政府存在统治者和代理人,二者

如同个体的“理性人”一样也是会犯错误的,因此,“诺斯悖论”在根本上是不可解的。然而,通过制

度在产权、国家、意识形态三者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进而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均

衡,使国家对社会经济的人为破坏较之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为轻却是可能的。在制度

创新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可以克制“搭便车”以及国家统治者及其代理人的自利倾向,因此,其作用

至关重要。问题在于,国家如何克服意识形态的“刚性”,并适应“经济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设而发

展出一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国家功能;意识形态;产权;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0)01-0035-11

收稿日期:1999-09-10

作者简介:陈文申(1956— ),男,福建仙游县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博士生。

一、制度创新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诺斯悖论”从属于制度创新理论,是以诺斯(Douglass C .North )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描述的是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关系形态,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1](P20)按照制度创新理论,这一矛盾产生于国家相互矛盾的双重目的:第一,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的结构;第二,在产权结构的框架内通过输出国家公共产品、提供公共供给、降低形成契约的交易成本,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税收。问题在于,这样两个目的经常并不一致,或处于冲突状态:第二个目的意在实现完全有效率的产权,进而使社会产出最大化,第一个目的则在于确立一套保证统治者利益收入最大化的基本规则。“悖论”由此产生。在诺斯看来,这种悖论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是导致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2](P301)

不难理解,“诺斯悖论”所指的国家是具有人格化涵义的国家,注重的是国家作为公共权力

主体的行为功能与经济兴衰的关系。在此意义上,国家与经济兴衰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政府与经济兴衰的关系。制度创新理论试图证明:制度是国家与社会经济关系形态的主要形式,因而是社会经济兴衰的主要原因;与此相联系,解决“诺斯悖论”矛盾的关键,在于国家界定和行使产权的类型和行使产权的有效性,即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制度供给提供有效率的产权激励,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则取决于国家在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制度创新的情形。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度创新理论是为解析“诺斯悖论”而创立的理论,政府功能因此成为该理论的中心概念。

同新古典经济学所关注的一样,制度创新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亦在于收益的最大化,着眼点亦在于经济的增长。但是,在研究变量的选取上,制度创新理论没有停留在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对各类物质生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变化的研究说明经济增长与否的界限内,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被新古典经济学视为外生因素的制度。他们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由于将制度视为已知、既定甚至稳定的因素因而存在狭隘性。在他们看来,制度创新与技术发明等物质生产要素之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相似,即制度创新可以在技术等物质生产要素不变的条件下相对独立地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诺斯进一步明确提出,制度而不是技术是经济增长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在制度创新理论中,国家不再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背景,而是被定义为经济发展模型的一种基本的变数,被视为经济史研究的核心。这样,建立在“诺斯悖论”命题基础之上的制度创新理论,实际上开启了一种新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从整体特征看,制度创新理论可以归属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范畴,但其基本价值和方法论的选择及其融合又是具有创意和特色的:

首先,制度创新理论认同并以统计资料为基础,开启了运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经济发展史的先例,包括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经济增长要素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方法等主要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都成为了制度创新理论有用的研究工具。

其次,在借重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同时,制度创新理论仍沿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的方法,将研究的基点放在价值判断、伦理道德规范、理论框架构建、逻辑分析等的传统规范的基础之上。这样,制度创新理论在方法论上率先将宏观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同时应用于经济史的研究,实现了实证(事实)分析方法与理论(规范)研究方法的结合,从而开启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经济理论因此得以有效的扩展和应用。

再次,制度创新理论引入了以科斯(Ronald H.Coase)为代表的产权理论,但不是简单地应用,而是将其与新古典国家理论相结合,从而开启了国家与产权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的新研究视角。这对于政治学关于国家、国家制度、国家行为及其有效性,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或公民的关系模式及交互作用等等研究范畴,无疑具有良好的启迪作用。这正是本文以“诺斯悖论”为切入点研究制度创新过程中国家功能的出发点。

最后,为了说明经济增长或衰退的全过程,相应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制度创新理论在承袭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个人效用最大化理论的同时,不仅在经济分析中建立了意识形态理论(思维形态),而且将其作为影响经济变迁的主要变量之一。这样,诺斯实际上将理论的人性假定由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置换成了“复杂人”,从而不仅拓宽了理论内涵,而且使制度创新理论在理论逻辑架构方面显现了周严性。但是,诺斯并没有进一步论证意识形态的规范,也未论证意识形态与制度创新活动和经济变迁过程的对应关系,更没有论证政府与意识形态的动态

关系。或许,这是由于意识形态涉及的问题过于广泛和复杂。

诺斯的制度创新理论是一个包括了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产权理论三大变量在内的理论体系。所谓制度创新可以理解为就是改变这三大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基本功能表现为通过不断界定和明晰产权,引导社会意识形态,进而有效地推动制度创新。

二、国家界定和明晰产权

制度创新理论是解析“诺斯悖论”的逻辑终点。其理论逻辑可以表述为:制度创新可以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不断界定和明晰产权,从而形成关于创新的激励机制,降低“搭便车”等机会主义的可能性,降低交易费用,解决制度的不均衡问题,并减少未来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实现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对无效率经济组织的替换,最终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

那么,谁来不断界定和明晰产权呢?按照诺斯的新古典国家理论,国家是不断界定和明晰产权的主导力量,国家的主要功能就在于不断界定和行使产权。这是因为,国家是具有“暴力潜能”并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因此,“理解国家的关键在于为实现对资源的控制而尽可能地利用暴力”而具有比较优势的组织界定和行使产权,因此,国家事实上决定产权结构,因而要对导致任何经济状态———增长、衰退、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而理论则研究“关键的问题是解释由国家界定和行使的产权的类型以及行使的有效性”[1](P21、17)。在这里,“暴力”实际是指国家所特有的强制力。这样,制度创新理论一开始就确立了一种新古典的国家观,即国家功能与产权相联系,离开了产权,人们在理论上很难对国家作出有效的分析。不难理解,所谓国家界定和行使产权,在实际过程中则表现为政府以国家的名义界定和行使产权。

那么,政府为什么要界定和行使产权呢?在诺斯看来,国家界定和行使产权的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在诺斯的理论中,交易成本是订立和实施作为交易基础的合同的成本,而合同的认定、生效、保护、执行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经由法律的形式。因此,交易成本包括使经济能够获得贸易收益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成本。这种成本竟如此之高———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大幅度上升,并在今天的发达国家占去了GNP的大约一半,以至于人们不能不努力降低交易成本,以此实现经济的增长。[2](P243-245)在诺斯看来,“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核心是产生这些成本的经济交换和制度”[6](P301),新古典经济理论的缺陷,恰恰在于他们只看到了生产成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忽视了交易成本、尤其忽视了制度成本,以至于制度在经济分析中被当成了既定的背景。然而事实正好相反,研究国家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意义就在于此。这样,从交易成本分析入手,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合乎逻辑地被引入了制度创新的理论逻辑。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和公共政策不断界定和行使产权,进而促动经济增长的例证不胜枚举。例如,美国历史上1863年促进世纪农业的《莫里尔法案》和建立全国金融体系的《国家银行法》,1785和1787年旨在支持教育的《西北法令》[3](P21),我国1999年重新界定私有产权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宪法修正案等。

政府主要以第三种当事人的身份界定和行使产权。其可能性、必要性和有效性在于国家是惟一能够通过非人格化的立法和执行机构降低交易费用的主体。在基本交易规则通过公共产品的法律形式已经确定的条件下,法律机构就可以使谈判和行使产权的费用不断地减少。在此基础上,国家与社会被定义为一种政治—经济单位。按照诺斯的观点,在经济史的结构与

变迁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东西比政治—经济单位最终导致经济衰落更具有必然性,然而在人类的历史上,又确实有一些政治—经济单位实现了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这就产生了一个一体两面的命题:在什么样的制度(政治—经济单位)条件下,才会出现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或经济的衰落?换言之,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建立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制度?答案是明确的:不断地制度创新,即不断界定产权、降低交易成本和用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取代比较无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惟一合理的途径。问题在于,国家是否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强制性地推行非革命的制度创新的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是否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有效地克服国家存在的约束集,尤其是否有足够的意愿和能力,有效地克服可能导致产生无效率产权的交易费用和竞争。为此,为了避免现行社会可能因为制度危机而陷入霍布斯(Hobbesian)丛林式国家状态,国家必须不断有效地解决三个与产生无效率产权直接联系的问题:第一,如何在比较的意义上较为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作为“官僚”的代理人,因为他们同时负有监督其他代理人的责任,所以,他们对制度的认同程度和履行职责的有效性对于降低交易成本至关重要;

第二,如何提高政府公共管理的有效性,提高政府公共管理能力,进而相对精确地界定价值的特征,降低用以监督和考核的成本;

第三,如何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意识形态的有效导引,实现和维持不同选民及其团体机会成本的相对公平,以及获得公共(产品)资源的相对公平,同时克制“搭便车”行为倾向,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后一个问题在下一节集中讨论。

按照产权学派的观点,产权是一个社会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权的权利。其经济学的意义在于有效地解释,为什么人们总是力图降低交易费用和实行有效率经济组织对无效率经济组织替换。与此相联系,产权不是指一般的物质实体,而是指由人们对物的占有和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排他性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自由的转让权,是判定产权完整与否的主要标准。[4](P166-178、5-6)如同产权学派一样,在诺斯的新古典国家理论中,产权亦被定义为在财产用途上,在所生产的收入上,以及在让渡资产或资源的能力上的权利。但不同的是,在诺斯的理论中,产权与国家的功能直接联系。产权被认为是国家统治者的欲望与当事人努力降低交易费用的企图彼此交换、合作的结果。不仅如此,产权总是与界定产权的规则及其考核相联系,即没有界定产权的规则及其考核,产权就不能成立。但是,要求人们遵从规则的交易成本是极为高昂的,因为既定的规则常常与个人最大化的行为产生矛盾。这样,为了使人们遵从产权规则,国家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投资使人们相信既定规则(制度)的合法性。

[1](P17-19)由此便产生国家意识形态及其有效性问题。

三、国家引导社会意识形态

国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诺斯制度创新理论的核心问题。但制度创新理论的逻辑起点却是从批评“贝克尔(Gary.S.Becker)革命”以后新古典经济学的最大化定理开始的。[5](P8)在诺斯看来,最大化定理假定的激励结构———个人在边际上完全能够得到其投资的社会效益,即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等———虽然在基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在逻辑构造和经济史的变迁中却并不完整。因为,该假定隐含着另外不能成立的假定:产权被充分界定且不存在行使成本,即交易费用为零;国家是“中立”的,制度并不存在,信息费用、不确定性、交易费用也都不存在,而这样的条件从未有过。在诺斯看来,影响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相对价格的变

化,而且在于不断演变的意识形态观念。“思维形态改变最大化行为的假设。”[2](P245)因此,必须建立和引入意识形态理论,建立和引入“新制度”(Neoinstitutional),进而说明资源的非市场配置在经济结构变迁中的作用。在这里,诺斯的理论同样隐含着另外一个假定:由人的本质特征所决定,人的“趋利”行为是极为复杂的,个人效用函数远比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迄今为止体现的简单假设复杂得多,其中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选择的影响至少同利益效用一样明显,在某些条件下则可能是决定性的。进而,诺斯提出了用以解释后者的国家意识形态理论:“当个人深信一个制度是非正义的时候,为试图改变这种制度结构,他们有可能忽略这种对个人利益的斤斤计较。当个人深信习俗、规则和法律是正当的时候,他们也会服从于它们。变迁与稳定需要一个意识形态理论,并以此来解释新古典理论的个人主义理性计算所产生的这些偏差。”[1] (P12)诺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理念在于:由家庭和教育所灌输的价值观念导致人们限制自利的行为,以至于不会作出像“搭便车”那样的行为。换言之,人类社会强有力的道德伦理法则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的要素。[1](P50-51)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认为,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为解决“搭便车”(Free rider)问题的基本矛盾而提出的理论。在诺斯看来,曼瑟尔·奥尔森(M ancur Jr.Olson)提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有助于进一步解释“搭便车”现象[6](P1-79),但仍然存在理论逻辑和实证的缺陷。因为,当收益超过成本时人们违反和遵从社会规则都是普遍的现象,其背后,意识形态的作用力是显而易见的。[1](P50-52)所以,至关重要的问题仍然在于,国家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进而有效地解决“搭便车”问题。在此意义上,任何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克服“搭便车”问题。换言之,各种主要意识形态的中心问题都在于促进一些群体放弃按照成本—收益的简单的、个人利益至上的计算行事,因为无论维持或推翻现有的秩序,离开成功的意识形态都是不可能的。[1](P59)在此意义上,“搭便车”问题在解释组织结构和变迁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换言之,意识形态是解析“诺斯悖论”的关键。

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或思维形态不同于道德,虽然两者都属于对世界的总体认识的范畴,都起着节约信息费用的作用,但意识形态主要是对制度、特别是对交换关系的正义与否的判断,其核心问题是人们关于制度公正性的看法,它来自人们的不同经历,而不同的思维,影响人们的观点和看法。意识形态及其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随机观察中不难发现,尊严可以成为个人成本—收益计算中最重要的利益标准:仅仅为了获取更多的尊严而宁愿做出巨大的牺牲。正因为如此,一致性的意识形态可以替代规范性的规则和服从程序[2](P229),也正因为如此,意识形态才可能成为解决“搭便车”现象的正确途径。意识形态的这种功用与道德伦理功用、法律功用相结合,构成了制度稳定的基础,并使制度创新的过程减缓。对国家统治者来说,这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提高思维形态的一致性程度对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对意识形态倾注政府关注。为了实现国家收益的最大化,有必要对委托者和代理者投入公共资源,使其同时相信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最大限度地促成思维形态的一致性,从而降低服从费用,最终实现统治者的利益。

在制度创新理论中,意识形态是个人、社会关于世界的一套信念。它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7](P379)更重要的是,每个人意识形态的固有部分是关于“制度”的公平、公正的评判。当评判超出个人用以交换的特定条件时,下列条件对于评价制度的公平性就成为了关键性的因素:(1)产权的改变,表现为否定了个人过去拥有且得到承认的资源权利;(2)市场交换的条件偏离既定的、人们认为是公平交换的比率;(3)特殊集团的

相对收益发生偏离;(4)信息成本降低的结果使人们相信别处具有不同或更为优惠的交换条件。[1](P55)与此同时,“搭便车”者的必要费用与对现行制度合理性的理解正相关。换言之,当人们相信现行制度是合理的时候,“搭便车”者付出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道德和伦理构成的额外费用。道德和伦理准则的力量实际决定个人“搭便车”时所必须承担的额外负担。进而,如果人们相信现行制度是公平的,那么,执行规则和产权的费用将会大大减少,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P59-61)这样,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界定社会公平并使公众相信,就成为检验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引导意识形态意愿和能力的关键问题。

诺斯相信,通过政治和司法程序进行资源配置,为意识形态进入和决定公共政策提供了条件。这是指当国家权利主体面对众多公共选择时,“意识形态便成为决定性因素”[1](P62),而且此时意识形态的成本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不仅如此,强有力意识形态观念的作用力,还可能促使政治决策者做出与强势利益集团的意愿相背的政策决定。这无疑有助于人们对制度公正性的认同,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是,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获得新集团的忠诚和拥护,或者在外部条件改变的条件下获得旧集团忠诚和拥护的前提。[1] (P58)缺乏灵活性的意识形态将失去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进而失去解决“搭便车”问题和保持制度均衡的有效性。对政府来说,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改变国家的意识形态的“路径依赖”或“刚性”的问题。问题在于,“改变原来的意识形态,很可能会伤害统治者权威的合法性”

[7](P398)从而驱使统治者力图保持原有意识形态的纯洁性。这样,问题又回到了出发点,即如何保持意识形态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四、国家推动制度创新

一般认为,熊彼得(J.A.Schumpeter)将“创新”引入经济学并将其视为经济增长的动因,从而开启了经济学研究的新视角。在熊彼得之后,创新理论演变成为两大分支:以技术变革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为对象的“制度创新”政治经济学。

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理论是后者的主要代表。

在制度创新理论中,制度作为人类行为的结果,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是以宪法、法律、法规为基本内容的正式规则(Formal Constraints)和以习俗、传统、习惯等形式存在的非正式规则(Inform al Constraints)交错构成的一整套的规则体系及其实现机制[1](P225-226),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为了存续和利益分配而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复杂的“交易”方式共同选择、共同安排且必须共同遵守的关于人们社会行为的规则体系。制度构成了基本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因而提供了观察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制度不同于体制。体制是指一种系统,一种架构或结构,制度则是指一种体制中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因此,体制(结构)构成制度框架。不难看出,诺斯的制度定义是十分广泛的,其中既包括了国家的法律制度,也包括了社会意识形态。这种定义方法,显然与他试图通过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进而说明非市场配置资源方式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有关。

制度创新理论强调,有效率的产权结构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因此,良好制度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在于看它是否能够明确地界定产权。制度的基本功用旨在约束追求主体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制度的基本功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设立财富和收入的社会分配方式;2.在资源稀缺的竞争环境中界定一个保护体制;3.为体制建立设置一个框架以减少交易费用。[1](P227-229)与此相关联,国家必须重视制度创新过程中制度安排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制度创新是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制度创新也称制度发展。在广泛的意义上,“制度创新是指创新者或创新集团通过制度的调整与变革取得潜在利益的一种活动”[8] (P448),或者是一种组织行为的变化,组织与其活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支配上述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9](P329)制度创新是制度安排的结果,表现为在制度环境相对确定或稳定的条件下,对构成既定制度的次级制度,诸如行政制度、教育制度、金融制度、公司制度等具体的现行制度进行某种改变,并通过法律、法规或社会公认的方式加以确认的行为过程。通常,由于外部收益条件的变换,例如,经济规模、外部效应、风险、交易费用的改变,会产生潜在的外部收益,从而诱使人们试图将这些潜在的外部收益内在化,即转换成为现实利润,并寻求收益的最大化。换言之,当获利动机或能力无法在现行制度结构中实现时,就会导致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但不论属于何种动机,制度创新只有在净现值计算为正数———创新改变了潜在的利润,或者创新成本的降低使新的制度变得合算时———才会发生;而创新的实际发生,又有赖于两个方面的条件:法律或政治上的某些变化影响到制度环境,使利益的再分配成为可能;对收益预期的改变导致人们全面修正关于新的制度安排的收益———成本的评价。但是,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收益的内涵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

制度创新的主体或促动者,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一批自愿合作在一起的人,或者是政府,但至少是熊彼得所界定的企业家。制度创新的主体选择,取决于与各种选择相关的成本收益。在理论上,存在着政府制度创新与政府推动制度创新两种不同的制度创新形式。前者指政府基于一定的新的价值理念重新审视自身,进而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实行广泛的政府改革,实现政府制度发展性更新的行为过程。后者指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即政府凭借特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过实施主动进取的公共政策,推动实现特定制度发展性更新的行为过程。在实际过程中,最广泛的制度创新的形式存在于纯粹自愿的形式与完全由政府控制和经营的形式之间的广大区域,即半自愿半政府的形式。自愿的创新形式是基于合作的安排,其成员可以合法地退出,但合作的一致性会增加组织的成本,而且组织成员越多,成本越高;政府的创新形式既要承担组织成本,又要承担强制性成本,但由于其成员受制于政府的强制力,只能遵从规则而没有退出的权利,政府因此不需要承担一致性成本,组织成本可能较之自愿安排形式为低。

[10](P275)在一般情况下,一旦政府的安排被人们所接受,推广它的政治成本就会降低,而现有官僚政治的基础或机构亦可以更为便宜地扩展到其它方面。并且,政府制度安排的运作成本并不一定由政府承担。如果社会根据利润或受益的比率分摊成本,政府就不需要承担费用。但是,安排创新的收益成本是会随着政府规模、构成和规则的变化而改变。[1](P299-320)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经常是成本交易最低的创新形式。这是因为,在获利团体能够通过运作将部分成本转嫁给他人时,即使组织受益与成本完全相等,政府层次的净现值亦高于私人或自愿安排的净现值。这时政府替代安排就成为了事实上的最佳创新安排。[11](P325)由于广泛存在源自“经济人”的“搭便车”的自利行为倾向,获利团体转嫁成本相应亦是广泛的。这样,由于统治者不存在“搭便车”的问题,就会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相对价格的变化,因而,制度创新源自统治者而不是选民。[1](P32)又由于政府创新的组织成本较低,且经常面临个人或团体通过政府强制力实现制度再安排的诉求,因此,政府的强制力可以实现任何自愿谈判都不能实现的制度安排,从而产生极高的收益。[10](P271-272)在此意义上,政府安排在于比较每一种可供选择的竞争性组织的净现值,从中选出最大正现值的形式。东亚经济模式和我国前20年的发展成果经验性地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既可以充当“次级行动团体”,也可以

充当“初级行动团体”,从而发挥强有力的制度创新主导作用。[10](P271)

虽然由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可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收益,但它也不是、也不可能适用任何条件。一般而论,在以下四种情况下政府制度创新的社会收益最大:(1)政府机构的发展较为完善和强有力,私人资本市场比较弱小甚至幼稚;(2)潜在利益的获得受到其它产权的阻碍,旧有的制度均衡因此无法通过自愿形式打破;(3)制度创新的预期收益由于存在外部性或“搭便车”效应,个人因此拒绝承担创新成本;(4)制度创新不能兼顾所有人的利益,或损害他人的利益。

[12](P191-192)不仅如此,政府由于“政策失败”亦存在完全相反的作用倾向:维持一种无效率的制度,不能采取行动消除制度不均衡。导致“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则在于统治者的价值偏好、意识形态的刚性、官僚政治的特性、集团利益的冲突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等。[7] (P397-400)

五、制度创新理论的逻辑及其缺憾

综上所述,制度创新理论所描述的国家(政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集中在这样一个理论逻辑维度里:有效率的激励机制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如何界定和行使产权则是建立一个有效率的激励制度的关键,而国家是界定和行使产权的制度主体;但是,基于委托人、统治者、代理人共同的“经济人”本质,国家界定和行使产权的功能经常出现倒错,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制度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这说明,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市场存在制度的不均衡,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并通过意识形态这种非市场的资源配置形式来解决“搭便车”的自利行为,而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功能是决定性的。至于政府功能的性质和程度,则取决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模式特征。对此,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的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的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都要遭到崩溃;或者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13](P483)

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国家的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重作用所决定,“诺斯悖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解的:

一方面,政府是积极的,公利的。国家作为一种具有强制力的“巨物”代表着公共规则,而几乎任何一套规则都好于无规则。在初始状态下,委托者(国民)只有将个人的一部分权利交给他们中间的极小的一部分人,并赋予他们合法地拥有和使用强制力的权利,即建立国家,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国家建立之后,在具有制度延续性的条件下,委托者的委托对象则事实上置换成享有国家名义、具有强制力的政府。在此意义上,国家或政府均是社会理性选择的结果。国家或政府用以交换和服务于委托者的基本形式,就在于制度供给。从人类经济结构的变迁分析,没有一个明智政府的积极促进,任何经济增长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的作用与个人的积极性对于经济增长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政府提供秩序及其稳定性,理性行为是不可能发生的,产权亦没有了应有的意义。这样,委托者通过政府形式获得了回报。在此意义上,怎么强调政府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都不为过。[14](P475-476)不仅如此,统治者为了自我效用的最大化,亦会至少制定一套减少统治费用的规则。这一套规则在客观上起到了降低社会成本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另一方面,政府是消极的,自利的。国家的建立同时意味着产生了依靠公共强制力的、或多或少不受委托者影响的统治者。统治者为了实际履行职能,必须寻求代理人,并赋予代理人

一部分从委托人获得的权利。问题在于,统治者与代理人都是与委托者一样具有“理性人”行为倾向的人,只不过具有了公职身份。他们既不会比常人更坏,也不会比常人更好。[15](P29 -41)这样,他们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基准,就在于如何使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因此,对于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制度不均衡,只有统治者认为安排制度创新所带来的自身的边际收益高于预期的成本,才会使用国家强制力推动创新,建立新的制度均衡。反之,基于自利,统治者和代理人都会听任不均衡继续存在,从而造成政策失败,进而导致无效率制度安排的延续,危害经济增长。在这一点上,“经济人”假设并没有错。马克思也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6](P82)此外,委托和代理都是需要费用的。因此,国家制度及其运行本身就是增加经济增长成本的形式之一。不仅如此,统治者或代理人甚至可能利用国家强制力阻断诱致性制度创新的进程———如果他们认为这种进程危及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话。这无疑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这样,既然人们不能没有国家,解决“诺斯悖论”的可行的有效路径,就在于在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中创造一种有效的制度(政治-经济单位),使国家对社会经济的人为破坏较之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为轻。按照制度创新理论,这种可行的有效路径就在于借重意识形态的力量克制非创新占有,进而在动态的进程中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均衡。

基于构筑系统理论分析的需要,诺斯在经济分析中引入了意识形态理论。其理论逻辑是从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缺陷开始的。诺斯首先提出,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之上的、以技术和生产成本为主要分析对象的经济分析模型,其变量设定缺乏符合历史和现实经济发展特征的完整性,因此,新古典经济学虽然在基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不足以令人信服。那么,应当建立什么样的经济分析模型呢?诺斯提出,必须对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制度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个非凡的观点,即制度是经济变迁的根本原因。这样,诺斯将制度引入了经济分析,并因此开启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关于经济变迁的解释的合理性,但仍然远远不够,还不能在理论上自圆其说,因为,任何制度一定都是人们创立或改变的,而人们又一定会受控于自身价值标准的影响。所以,如果不能正确地估计和解释人们的思维形态或社会意识形态在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就无法正确地估计和解释经济增长的根源。为此,诺斯将目光转向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试图通过对思维形态或意识形态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说明,最后完成关于制度创新理论的构建。这样,诺斯实际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置换成了“复杂人”假设。

确实,在国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式中,存在某些非市场的资源配置形式,例如,道德伦理、荣誉观、正义感、同情心等,并且,随着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17](P251-252),非市场资源配置形式的作用正在增加。意识形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由于“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倾向,任何制度创新都难以避免外部效应和“搭便车”的问题。前者是指,由于制度安排属于公共产品因而不存在专利,而一项制度一旦被创新,任何人都可以在一项制度被创造出来后跟进模仿,以此减免设计和组织同类创新的成本。这样,创新者的收益将低于社会的整体报酬,其创新动机因此受到消极影响。后者是指,一项制度一旦被创新,受该制度约束的所有成员就可以得到与创新者同等的服务,这样,社会收益将大于创新者的收益,社会创新动机因此受到消极影响。这两种情形同样适用于统治者和代理人。问题在于,不能得到克制的外部效应和“搭便车”会导致创新意愿和动力不足,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这就同样需要基于人的本性建立理论和制度的支点,通过意识形态约束增加“搭便车”的附加成本,同时增强政府政策选择的道德导向。

在此意义上,或许,意识形态的非市场经济的配置作用,是解决市场配置形式不足、不断实现制度创新的惟一正确的途径。为此,政府有必要投入公共资源构筑社会共同的意识形态规范。但是,在统治者的利益与社会制度创新的意愿不一致的条件下,政府是否可能或在什么条件下可能改变意识形态,则是一个并没有得到明确解答的问题。这使诺斯关于“国家理论是根本性的”的论断出现了逻辑缺口。在这一点上,如何发展出一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意识形态,是一个有待于继续深入讨论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道格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美〕诺斯.对政治和经济的历史发展的交易成本分析[A].埃瑞克.C.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

度经济学[C].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R].蔡秋生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

[4]〔美〕A.A.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A].译者的话[A].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

与制度创新———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亚宇等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5.

[6]〔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林毅夫.关于制度创新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创新———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8]厉以宁.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9]〔美〕V.W.拉坦.诱致性制度创新理论[A].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创新

———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0]〔美〕L.E.戴维斯,〔美〕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A].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创新———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11]〔美〕L.E.戴维斯,〔美〕D.C.诺斯.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A].R.科斯,A.阿尔钦,D.诺

思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创新———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2]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英〕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梁晓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89.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7]〔美〕W.T.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A].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财产权利与

制度创新———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何 方)

Basic Function of the State i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CHEN Wen-shen

(Departmen t of Politic a l S cience and Ad min istration,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 bstract:In the logic of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the institution is the source of eco-nomic g row th or stagnation,w hile the government is the carrier and basic form of institution.I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ideology is able to curb“hitchhikers”and the self-interests of rulers and their agents.But the problem fo r the state is how to overcome the rigidity of ideology and to adapt to the hy pothesis of“economic man's”maximizing efficacy,thus developing an ideol-ogy w hich is propitious for economic g row th.

Key words:state function;ideology;property right;institutional innovatio n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及案例教学研讨会召开

1999年10月31日,“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新闻发布会及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个高校M BA教学中心的四十多位教师,联想集团、娃哈哈集团、T CL集团、巨龙公司、旭日集团等近四十家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以中国企业为背景材料的案例编写和案例教学。本次会议也是为了推动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的进一步建设,加强案例库秘书处与各高校和企业界的合作,并配合国家教育部对重大项目的中期检查而举办的。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以北京大学为总牵头单位,联合全国四十多所高校和企业界共同完成。该项目总负责人厉以宁教授、曹凤岐教授为项目执行负责人。1998年6月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召开了四十多所高校和企业界参加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实施研讨会。

经过一年的收集整理、企业调查、专家指导、教学试用和反复修改,“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组建工程”秘书处1999年10月份推出教学案例系列丛书第一本:《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该书收集了北大自己编写和来自全国十余所大学的64篇案例,案例的内容涉及各类课程,以教学案例为主,类型涵盖大、中、小各型。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秘书处还编写了《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使用说明》一书,与本书配套使用。另外,该工程秘书处已经初步建立了案例库资料中心,入库近170个案例,进行了分类,初步建立了查询和检索系统。

(魏 铭供稿)

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

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 一、引论及常用概念的定义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罗纳德·高斯在受奖演说中强凋他及其他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了生产的制度结构。如果经济学可以定义为是研究“生产”“消费”与“交换”的一种“社会学科”,那么主流经济学的重点在于对“交换”的研究,其核心部分是市场的研究及价格理论。主流经济学当然可以推广到制度方面的研究,家庭经济学的结果说明家庭制度如何影响消费结构,以贝克为首,在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建立了把社会学因素引入家庭行为的经济学描述的典范,从而可以描述消费结构如何随家庭结构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关于生产的制度结构的研究,是从对企业内部制度的研究开始的。例如高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实质》一文,以及此前Berle和Meansl933年的研究。其后约五十年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说明,与家庭的研究类似,当企业内部的制度发生变化时,其生产行为亦随之变化,导致例如供给结构的变化。 综此看来,主流经济学关于价格由需求与供给确定的原则被制度的研究推广到了关于供给与需求是如何受家庭与企业内部制度影响的原则。而所谓“新制度学派”的贡献在于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服从某种最大化行为的人关于家庭及企业内部制度的选择受着交易成本的结构的影响。高斯之所以把他的文章定名为“生产的制度结构”。我以为其理由在于,家庭制度的研究实质上是家庭生产制度的研究,故迄今为止关于经济制度的研究可以认为是关于资源通过某种制度下的生产行为转换成更有价值的形态这一过程的研究。 基于以上的理解,经济制度的演化可以认为是人为减低生产的交易成本所作的努力,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认为是人为减低生产的直接成本所作的努力。那么一个自然的处理方法就是把技术进步和制度演变都看成是一种“创新过程”。诺斯于1990年发表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果)一书,就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看法。 严格地说,这篇文章是对以上所说研究成果的一个回顾或加入了笔者个人理解的转述。成功的转述比不成功的创造更有价值。读者会同意,有时只是将不同作者的成果放在同一篇文章里就会产生“剩余价值”。 在以下的论述中,对常用名词作了较为正式的定义以避免混淆。这些定义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笔者个人的研究结果,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概念在其展开的过程中就表现为理论。对于名词的不断细致的定义过程就是概念的展开过程。 对于制度变迁的论述可由对社会的定义开始。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涉及到“人与人”及“人与自然”这两种关系。此处“社会”一词指处于分工状态中的人群的结合。本文所使用的“制度”一词,指人与人之问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而“技术”在本文中指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状态。 任意两人之间的某种契约关系可用如下的方式描述: (1)规则,或正式的规则。这些规则可用如下的,但不无重叠的分类来描述: (1a)界定两人在分工中的“责任”的规则。用亚当·斯密著名的制针的例子来说明,就是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3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行政管理 论文题目: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姓名:范媛媛 学号:1107414055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大三 班级:11712 任课教师:刘妍 2014 年 6 月

内容摘要 当代中国行政体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理论上可以吸取西方国家市场化行政改革的优点,但由于国情和体制的不同,而且由于西方行政改革本身的缺陷,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可能模仿西方市场化模式,而必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进行行政改革之前,往往缺乏比较现成的理论,在改革启动后,也缺乏有理论深度的研究和总结跟进,这是我们对行政改革缺乏研究所导致的,也与改革实践者不重视开发理论和利用现有的理论有关。这或许是中国政府行政改革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但在很多方面缺乏成就的重要原因。因此总结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对我国行政改革理论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体制;市场化行政体制;中国特色

目录 一、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对我国行政改革机制的启示 (4) 二、有助于我国政府的定位和优化 (5) 三、加强党的建设能力 (6) 四、总结 (7) 参考文献 (8)

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引言 (1)对我国行政体系改革方向的启示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宝贵经验有助于我国明确改革的方向,虽然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国体上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不同的国体是可以采用相同的政体的,西方行政体系改革成就是人类追求政治文明的共同产物,为世界各国政府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和西方国家都是要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全球化竞争和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政府治理模式,无疑西方的改革给我国的行政改革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盲目地照抄照搬西方的经验是不行的,他们的改革都是立足于本国行政体系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而进行的,所以其改革成果有很强的本土性,如果完全用在中国改革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很明显,我们要在立足本国实际国情和政府状况的基础上与世界接轨,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行政体系改革道路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英国到法国等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行政体系改革。这次改革内容涉及到整个资本主义行政体系,包括政府与企业关系的理顺,以及为提高政府效率而对内部组织机构职责的明确和机构的调整等等。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一直都从西方改革中吸取精髓,把他们改革的先进理念融入中国行政体系再造过程当中,比如政府职责的重新定位,政府要管好该管的而放手那些不该管的,运用先进的市场经济理念来优化自己的行政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领导作用,治理腐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员的实际行动树立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从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实现程度指标向社会全面发展这个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明确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政府不是人民的统治者而是代表人民治理国家,政府的运转是在公民缴纳税收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所以政府要对公民负责,为公民服务,把公民是否满意作为评

创新理论与实践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理论与实践-第1讲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1 【单选】在韩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功不可没,对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A. 科研投入 B. 教育发展 C. 技术进步 D. 科技管理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2 【单选】哪个国家是世界上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 A. 德国 B. 日本 C. 美国 D. 中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 A.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C.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D. 以上皆是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4 【判断】2006年1月18日,中国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创新战略。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5 【判断】英国创新战略的规划设计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核心展开,以实现从创新体系向创新能力的转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6 【判断】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提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7 【判断】创新型国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国家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1 【单选】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 B.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 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 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A 2 【单选】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A. 强制性制度变迁 B. 诱致性制度变迁 C.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A B C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A. 渐进式制度变迁 B. 突进式制度变迁 A Bright 正确答案:A 4 【判断】家庭承包经营改革是一步到位的全局合法化改革。()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5 【判断】写在纸上的制度,与实际实施的制度总是一致的。()

趣味逻辑推理100题第41-50题及答案

趣味逻辑推理100题 第41-50题答案 某电子商场销售量最高的三款相机分别产自美国、中国和德国。 已知:B相机不是中国生产的;中国生产的相机在销售时赠送了一张大容量存储卡;C相机在销售中没有任何赠品,它与产自德国的那款相机同是金属外壳。请问,这三款相机分别产自哪里? 解: 已知: 1、B相机不是中国生产的; 2、中国生产的相机在销售时赠送了一张大容量存储卡;

3、C相机在销售中没有任何赠品,它与产自德国的那款相机同是金 属外壳。 推理: 一、根据已知条件1、2、3推出,中国生产的相机不是B和C,只能是A; 二、根据已知条件3知道,C相机不是德国产的,从推理一也知道不是中国产的,推出是美国生产的; 三、综上,余下的B相机是德国生产的。 结论:A相机产自中国 B相机产自德国 C相机产自美国

里奥去旅行,在森林里迷了路。他终于找到一座小木屋,门口有一个孩子在玩耍,“你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吗?”里奥问孩子。“哎呀,我可不知道,你可以去问问我的爸爸妈妈。不过,我爸爸在星期一、二、三说谎话,妈妈在星期四、五、六说谎话,星期日他们倒都说真话。”小孩回答。 里奥问小孩的父母询问今天是星期几,孩子爸说:“昨天是我说谎的日子。”孩子妈也说:“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里奥想了一会儿同,终于正确地判断出了这一天是星期几。 解: 已知: 1、孩子爸爸在星期一、二、三说谎话, 2、孩子妈妈在星期四、五、六说谎话, 3、星期日他们倒都说真话。 4、孩子爸说:“昨天是我说谎的日子。” 5、孩子妈也说:“昨天是我说谎话的日子。”

推理 一、根据已知条件1――3,如果这天是星期一,那么昨天是星期日,爸妈都说真话,根据已知条件5,孩子妈妈星期一、二、三说真话,她说昨天说谎,但是星期日她是说真话,与此有矛盾,不成立; 二、如果这天是星期二,那么昨天是星期一,孩子的妈妈星期一、二、三说真话,她说昨天说谎,与此有矛盾,不成立; 三、同理,星期三也不成立; 四、如果这天是星期五,孩子的爸爸星期四、五、六说真话,他说昨天说谎,与此有矛盾,不成立; 五、同理,星期六也不成立; 六、如果这天是星期日,孩子的爸爸星期六和星期日都说真话,他说昨天说谎,与此有矛盾,不成立; 七、只有星期四,孩子的爸爸星期三说谎,星期四说真话,他说昨天说谎是相符的;孩子的妈妈星期三说真话,星期四说谎话,他说昨天说谎,说谎的负判断就是真话,也相符,因此成立。 结论:这天是星期四。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一)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一) 引言 传统的历史学家已表现出对使人类行为得以发生的制度的兴趣,他们的许多著作中包括了对人们与这些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检验。另一方面,经济史学家(尤其是“新”派史学家)则将他们的努力集中于用经济上的理性行为来解释过去的事件,制度被视为既定的,那些更为传统的史学家的“考古”癖有时会受到蔑视。或许是由于他们对长期变迁的关注,传统的史学家已承认,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有关(一种对它们来讲是很显然的相互关系,不过经济学家只是逐步领略到的)。许多史学著作往往热衷于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的研究,正如这些复杂的制度已随历史而演进的一样,已形成的这些复杂的经济制度为这一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得以生存和实现的框架提供了一部分内容,尽管历史片断往往从一些理论形式中吸取教训,但遗憾的是,用于帮助理解制度变迁现象的理论却很少。在缺乏这些理论的情况下,历史学家只能局限于记叙、归类与描述,而愿意承认这一局限的历史学家却很少。 如果史学家对经济发展进程的解释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洞见力,其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于由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因果结构的蓝图。最优秀的历史学著作常常不是根植于明确的前题所得出的充分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鲜明的直觉知识。这一直觉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某些方面超越数学,并不在于历史学家盲目地拒绝拜倒在科学的祭坛下,而

在于事实上他能够利用的理论常常说明能力很差,是与事实完全不相干的,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表明了一些逻辑错误。直到“更好的’理论被创造出来以前,没有人会责备他仅仅依赖于过去对他十分有用的直觉知识。 不过,这些理论是不可能从一些象牙塔似的理论家的前额中生长成熟的,能够预言未来和解释过去的理论更有可能从那些关注于逻辑的理论家与解释过去的历史学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点滴与片断中形成。在对解释经济演进过程的理论的探索中,学者们必须不断地从理论到事实,再回到理论。 本书是对美国经济史的理性历程的“逐日”记叙,这一历程计划要描述已产生的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发展进程,该描述又是第一次(非常粗略地)试图为建立一个专门的、相关的和逻辑的关于这些制度的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理论框架提供基础。本书是对美国历史中发生的制度变迁原因的研究,它尤其关注经济组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它只不过是一个初步的研究,这一理论在有些观点上是很薄弱的,而且有时的解释是惊人的简单。不过,本书确实代表了向着一个有用的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第一步,它确实对美国的经济经验提供了一些新的解释。 既然本书是为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而作。它在写作历史时可能偏离了模型和理论的作用,尽管这样做在技术上是不准确的。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将交替使用“模型”与“理论”两词,它们将既指一系列假定相关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4、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5、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6、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7、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8、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9、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10、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1、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12、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13、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4、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公共权力悖论解释

一、公共权力的“悖论' 公共权力指的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经由全体公民的委托和授意,行使对整个社会事务实施公共管理的权力。对公共权力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握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权力“公属”和“私掌”的分离,二是公共权力“善”的目的和“恶”的可能的矛盾。恰恰是这两者,构成了公共权力的“悖论”。 从公共权力的来源看,在原始社会,公共权力即部落统一支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权力大多是以不成文的风俗习惯来维持的。那么,进入政治社会以后,这一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专制政治的秩序下,其基本原则是主权在君,其理论基础是君权神授论,主张国家起源于神,认为专制君主的权力即公共权力来源于人类社会以外的外在力量而不是人类社会本身。君主是替天行道,依照神意来治理国家,服从君主就是服从神意。这种思想在中外政治思想中都存在。在我国古代,君主就是天子,“天生民而立之君”,“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在古埃及,法老自称“太阳的儿子”,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王自称“月神的后裔”。当然,最完备的神权论还是欧洲中世纪,神学家们系统地论证了君权神授论。其基本主张是国家一切权力来源于神,宗教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就宣扬,“没有权柄不出于神。” 在现代民主政治的社会里,公共权力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质上都来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在理论上深刻地表达这种“主权在民”思想的莫过于社会契约论。 格劳秀士认为,国家产生于社会的契约,人类建立国家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谋求公正,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运用公众的力量,并征得公众的同意,保证每个人使用自己的财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障个人的人身安全,让人们能过上和平安宁的社会生活。所以,“国家是一群自由人为着享受公共的权利和剌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善的团体。” 霍布斯认为,为了摆脱“自然状态”,寻求和平与安全,人们在理性的指引下共同约定,大家都放弃自己的全部权力并把它交给最高权威主权者,“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够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一点办到之后,像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在拉丁文中称为城邦。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用更尊敬的方式说,这就是活的上帝的诞生。”而国家的本质是一个根据社会契约和人们的授权,运用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手段来进行共同防卫和维护和平的人格。 洛克指出,由于“自然状态”存在种种不便的情形,“使他们甘愿各自放弃他们单独行使的惩罚权力,交给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来专I'-J力n以行使;而且要按照社会所一致同意的或他们为此目的而授权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缘由,政府和社会本身的起源也在于此。”⑧也就是说,为了使天赋的权利得到可靠的保护,就需要一种既凌驾于每个个体之上,又能代表每个个体意志的公共权威来裁决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关系。于是,每个兮体必须转让其自身的部分自然权利,通过个体间的契约建立一个公共权力来保护每个个体的权利不受他人的侵犯,自然权利在公共权力产生之后受到其明确的保护而成为政治权利,并从这些基本的政治权利推演出其他政治权利。在洛克看来,政府的公共权力“起源于契约和协议,以及构成社会的人们的同意。”①政府的公共权力是人民委托的,应该受到委托目的的限制,一旦政府忽略或破坏这一目的,委托就自然取消,人民有权收回他们的权力,而且判断政府公共权力是否辜负了人民委托的裁判者只能是人民。 卢梭的观点则显得更为激进。他认为,真正合乎理性要求的国家应该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因此“‘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就是社会契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②在卢梭看来,主权体

经典逻辑推理题附答案

经典逻辑推理题(你能做起几道)(附答案) 2008年12月27日星期六下午 11:32 一、 Q先生和S先生、 P先生在一起做游戏。 Q先生用两张小纸片,各写一个数。这两个数都是正整数,差数是1。他把一张纸片贴在S先生额头上,另一张贴在P先生额头上。于是,两个人只能看见对方额头上的数。 Q先生不断地问:你们谁能猜到自己头上的数吗? S先生说:“我猜不到。” P先生说:“我也猜不到。” S先生又说:“我还是猜不到。” P先生又说:“我也猜不到。” S先生仍然猜不到; P先生也猜不到。 S先生和P先生都已经三次猜不到了。 可是,到了第四次, S先生喊起来:“我知道了!” P先生也喊道:“我也知道了!” 问: S先生和P先生头上各是什么数? 二、 有一个牢房,有3个犯人关在其中。因为玻璃很厚,所以3个人只能互相看见,不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 有一天,国王想了一个办法,给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戴了一顶帽子,只叫他们知道帽 子的颜色不是白的就是黑的,不叫他们知道自己所戴帽子的是什么颜色的。在这种情况下,国王宣布两条如下:

1.谁能看到其他两个犯人戴的都是白帽子,就可以释放谁; 2.谁知道自己戴的是黑帽子,就释放谁。 其实,国王给他们戴的都是黑帽子。他们因为被绑,看不见自己罢了。于是他们3个 人互相盯着不说话。可是不久,心眼灵的A用推理的方法,认定自己戴的是黑帽子。您想,他是怎样推断的? 三、 有一个很古老的村子,这个村子的人分两种,红眼睛和蓝眼睛,这两种人并没有什 么不同,小孩在没生出来之前,没人知道他是什么颜色的眼睛,这个村子中间有一个广场,是村民们聚集的地方,现在这个村子只有三个人,分 住三处。在这个村子,有一个规定,就是如果一个人能知道自己眼睛的颜色并且在晚上自杀的话,他就会升入天堂,这三个人不能够用语言告诉对方眼睛的颜色,也不能用任何方式提示对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而且也不能用镜子, 水等一切有反光的物质来看到自己眼睛的颜色,当然,他们不是瞎子,他们能看到对方的眼睛,但就是不能告诉他!他们只能用思想来思考,于是他们每天就一大早来到广场上,面对面的傻坐着,想自己眼睛的颜色,一天天过去了 ,一点进展也没有,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个外地人,他到广场上说了一句话,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说,你们之中至少有一个人的眼睛是红色的。说完就走了。这三个人听了之后,又面对面的坐到晚上才回去睡觉,第二天,他们又 来到广场,又坐了一天。当天晚上,就有两个人成功的自杀了!第三天,当最后一个人来到广场,看到那两个人没来,知道他们成功的自杀了,于是他也回去,当天晚上,也成功的自杀了! 根据以上,请说出三个人的眼睛的颜色,并能够说出推理过程!

制度创新理论的创始人「范本」

制度创新理论的创始人「范本」 篇一:2020年专技人员公需科目培训考试2 2020年专技人员公需科目培训(初级)考试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条码技术没有局限性()参考答案:错误 2、主要用于STA与AP之间协商、关系的控制,如关联、认证、同步是数据帧()参考答案:错误 3、LTE无线网络架构更加扁平化,减少了系统时延,提高了建网成本和维护成本()参考答案:错误 4、作为哈希方法的一个发展,为了解决可跟踪行,标签使用了一个Hash函数在每次阅读 器之访问后自动更新标识符,实现前向安全性指的是哈希链方案()参考答案:正确 5、UDP报文的头部只有8个字节,相对与TCP的20字节而言,可以减少不小的开销()参考答案:正确 6、高速的数据传输不是UWB的技术特点()参考答案:错误 7、网络资源利用率高是分组交换的优点之一()参考答案:正确 8、为支持泛在的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通信,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是网络 的数字化、宽带化、IP化以及多网之间的协同与融合()参考答案:正确 9、将位置信息中的真实身份信息替换成为一个匿名的代号,以此避免攻击者将位置信息与 用户的真实身份挂钩指的是身份匿名() 参考答案:正确 10、欧盟提出的物联网规划中,需要面临规模化、移动性、异构性和复杂性带来的技术挑 战() 参考答案:正确

11、经济下行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将会使我省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不断减弱甚至丧失() 参考答案:正确 12、各种类型的无线网络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它们相互补充,协同工作,为物联网提供了 有理的通信和组网技术支持,是实现物物相连的保障() 参考答案:正确 13、2020年全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的贡 献率为122.3%() 参考答案:正确 14、UWB的信号接收主要有相关检测和质量检测两种() 参考答案:错误 15、玫琳凯推销产品的成功是关于管理创新的公案() 参考答案:错误 16、一维条码有雨存储容量的限制,智能做为产品标志,不能对产品进行描述()参考答案:正确 17、河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性服务业大省、 现代农业大省() 参考答案:正确 18、实现云计算仅需要虚拟化技术、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和平台管理即可()参考答案:错误 19、河南产业集聚区建设战略是2009年进入全面规划阶段() 参考答案:正确 20、国际上的物联网运营商在产业发展模式上有各自的偏好,目前,主要的产业发展模式有 3种() 参考答案:错误

公共经济学理论

1、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及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资源最优配置的定义和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源最优配置指的是资源有效率使用。广义的资源最优配置不仅指资源配置有效率,还包括公平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 (1)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标准: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指的是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在没有人受损的情况下使一部分人收益增加。帕累托最优状态表现为:配置在每一种产品和劳务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即MSR=MSC。此时社会净收益最大。 (2)资源最优配置的公平标准:基尼系数合理。这里强调的是结果的公平,即收入差距也处在合理范围。衡量收入差距可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合理的基尼系数的国际标准是0.3-0.4。 (3)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经济稳定标准。四大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4)“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垄断:边际社会收益(价格)高于边际社会成本。公共产品: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外部性: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市场不完全:无法实现资源自由流动。偏好不合理:无法实现资源自由流动。信息不完全: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偏离。宏观经济失衡: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收入分配:无法保证公平。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1)资源配置职能:主要解决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等方面的市场失灵,以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2)收入分配职能:主要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以保持经济社会稳定。(3)稳定经济职能:主要解决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问题,以实现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4)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应当选择一条“中间道路”,即当市场面临危机时,政府应当力所能及地承担起补充市场的责任;当政府出现失灵时,应该减少政府经济的比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二是完善政府体制,提高政府自身运转效率。 3、纯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和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的供给 答:(1)市场不可能达到纯公共产品帕累托最优。一方面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无法避免免费搭车。另一方面纯公共产品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按照帕累托最优条件,供给必须免费,而这是私人不可接受的。一般情况下,纯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只能是公共部门,纯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市场不能有效提供。 (2)混合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现实经济生活中,纯公共产品实际很少,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曾经公认的公共产品排他从技术上变得可行,排他的成本也日益降低。这类产品是由公共部门供给,还是私人供给均有可能,问题的关键在于那种供给方式更有效率。 4、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和解决外部效应的措施 答: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完全成本效益内在化的条件无法充分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因此出现损失。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种商品的提供可能不足,这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承担全部费用而使收益归其他人享有。而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提供者由于不必为其造成的损失付出任何代价而过多地提供该种商品。 解决外部效应的措施:(1)一体化。(2)产权界定、保护和交易。(3)政府的税收和补贴。(4)行政管制与法律措施。(5)道德约束与社会制裁。 5、功能收入分配、规模收入分配及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 答:功能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也称为要素收入分配。规模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居民之间的分配,又称为个人收入分配或家庭收入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1)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2)库兹涅茨指数。(3)阿鲁瓦利亚指数。(4)欧希玛指数。(5)五分法和十分法。 6、收入分配制度与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调节 答:收入分配制度:(1)初次分配制度:分享制、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工资增长制度、相关法律制度。(2)再分配制度:税收制度、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调节: 收入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1)收入差距大。(2)两个比重低,即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不断下降。(3)贫困人口多,仍有超亿的贫困人口。(4)社会保障弱。 调节任务和措施:(1)提高劳动报酬占用份额。建立工资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增长机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 立和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职工 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新机制。(2)千方 百计增加就业机会。强化就业优先理念,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就业 政策。(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 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完善农产品市 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发展农村非农 产业。(4)发挥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作 用。(5)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6) 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7、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及其运用 (重点:财政政策的运用) 答: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需求调节 政策、供给调节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等 几大类别,其中需求调节政策是短期宏 观经济调节的核心政策,包括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两个部分。 (1)财政政策的类型和运用:相机 抉择的积极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财政政 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也称“松”的财政政策,表现为增支减 收,其效应是扩大总需求;紧缩性财政 政策简称“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增 收减支,效应是减少总需求。在财政政 策的运用上,一般要遵循“逆经济风向 行事”原则,即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 性财政政策,减少总需求;当总供给大 于总需求时,导致经济衰退,失业严重 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的类型和运用:通过 增加货币供给,以增加社会总需求的货 币政策,称之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 通过减少货币供给,以减少总需求的货 币政策叫做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 的运用与财政政策的运用相似,也是根 据经济形势和经济问题而定,萧条时期,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为了刺激总需求, 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繁荣时期,总需 求大于总供给,为了抑制总需求,防止 通货膨胀的出现,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8、正确认识赤字与公债(重点:功 能预算) 答:(1)赤字:当财政支出大于收 入时,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因而称 为赤字,即财政赤字通常表现为预算执 行结果支大于收的差额。(2)公债:是 国家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组织的收 入,相对于财政收入的“一般形式”而 言,国家通过发行公债,采用的是信用 形式,具有自愿、有偿特征。公债的基 本功能包括增加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 字;执行经济政策,校正市场失灵;调 节货币供应,稳定金融市场等。(3)功 能预算理论认为,财政应服从于宏观调 控的需要,为了稳定经济运行,实现既 定的宏观经济目标,需要赤字就赤字, 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财政收支 平衡妨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目前利用 赤字财政调控经济已成为普遍现象,实 际操作中,一方面要发挥赤字和公债调 控经济作用,另一方面注意赤字和债务 保持适度规模。 9、政府支出规模增长理论及其启示 答:(1)公共支出是公共部门为从 事经济活动所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 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支出活 动。本质:公共部门履行经济职能的成 本。公共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反映了公共 部门的职能活动范围和政府的政策选 择。 (2)宏观模型:a瓦格纳模型;b 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模型;c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阶段模型。 微观模型:a公共选择学派的官僚和利益 集团模型;b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3)启示:我国目前公共支出规模 较低而政府支出规模偏高,应依法取缔 不合规的制度外资金,将预算外收支统 一纳入预算内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而提高公共支出 规模合理空间,将偏高的政府实际支出 规模降下来。在此基础上,将小口径的 财政支出规模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 25%左右是合理的。 10、我国政府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及其解决 答:(1)问题:a财政支出需求压力 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b财 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 同时存在,以致财政该管的没有管好或 管不了,管了不该管的。c财政支出管理 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2)解决方案:a要根据政府职能 的变化,重新界定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 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内容,控制好 财政支出规模。B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 构。C要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 出的使用效益。D要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的做法,改革大 额财政支出的管理办法。E要在预算编制 中逐步推进零基预算法。F要感化预算约 束,建立效益评估系统。 11、税收在弥补市场缺陷上的功能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 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具有弥 补市场缺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政府 享有征税的权利,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 义务,公众承担纳税的义务,享有消费 公共产品的权利。政府运用税收手段, 不但可以调节宏观经济总量,而且可以 调节宏观经济结构。 12、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是否合理的 探讨 答:目前对于我国宏观税负存在两 种评价: (1)税负过重:2009年福布斯发布 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上,中国大 陆的税负痛苦指数在榜单所列的50个国 家或地区中名列第二,仅次于最高的法 国。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 政政策报告2009/2010报告测算》显示, 按全口径计算的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32.2%。而 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人均GDP 在10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最佳 宏观税负为30%。而我国人均GDP没有达 到这一水平,32%的宏观税负显然过重。 (2)税负较轻:2010年8月,财政 部官方网站刊文指出,按照IMF的统计 口径,2007、2008、2009我国税收收入 占GDP比重分别为17.2%、17.3%、17.5%, 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24%、 24.7%和25.4%。而IMF出版的《政府财 政统计年鉴》(2008)显示,在2007年 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中,税收收入占 GDP比重平均为24.9%,其中工业化国家 的平均水平为29.9%,发展中国家的平均 水平为20.8%;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 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 平均水平为35.5%。因而,我国宏观税负 实际偏低。 判断宏观税负轻重,要以本国公众 接受程度为标准。单纯从数据的国际比 较来看,我国宏观税负并不高,但发达 国家的税收收入绝大部分用于改善民 生,而我国主要用于生产建设和行政管 理支出,在医疗、教育、养老还有大量 支出需要纳税人自己负担,加之政府体 制外收入的存在,因而公众对税收负担 接受程度低,从这个意义上说,既有税 收负担相对于公众接受程度而言偏重。 13、投票悖论及其所说明的问题 答:投票悖论指的是在通过“多数 原则”实现个人选择到集体选择的转换 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或非传递性,这是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公共 选择理论对投票行为的研究假设投票是 那些其福利受到投票结果影响的人们进 行的,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 化为社会偏好。在多数投票的原则下, 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结果。 投票悖论表明,即在多数投票规则 下,由已知的个人偏好的顺序推导出统 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14、寻租的涵义及其危害 答:寻租是个人或组织耗费稀缺资 源,通过控制或影响资源分配的管治者, 获取一种额外的利益或好处的行为。其 危害在于:(1)降低了投资率。(2)降 低了政府收入,并直接影响政府公共支 出选择。(3)降低公共支出的效率。(4) 扭曲了分配机制。 15、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党(政治家)、 官僚、选民的行为特征的分析 答:(1)选民是经济人,是否参加 投票取决于:a参加的投票的效益与成 本;b投票对公共选择发生影响的可能 性;c利益集团的压力。 (2)政党和政治家。目标:选票最 大化。政党并非是为某种真理及理想而 行动,而是谋求在选举中获胜以掌握政 权进行活动的人的联合体。策略:提出 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的竞选方案。 (3)官僚(公务员)。官僚是个中 性词。官僚的行为特征:公共权力极大 化。官僚行为的特点:a缺乏竞争性;b 缺乏激励机制;c非利润化;d缺乏敏感 性;e个人影响力较大。 《公共经济学》(开卷)期末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 答:要达到帕累托标准,必须满足 三个条件:1)交换效率条件。任何两种 商品之间的商品替代率对任何两个消费 者都相等。2)生产效率条件。包括:① 技术替代率条件,任意两种生产要素之 间的技术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 的两个生产品都相等;②产品转换率条 件;③边际产品条件,如果任意两个生 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时,每一种要素的 边际产品均相等。3)交换和生产的总体 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 等于它们的商品替代率。 2、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①公共物品失灵。在具有非竞争性 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即公共物品的提 供方面,市场机制往往发生失灵。 ②外部性失灵。外部正、负效应都 将扭曲资源配置有效状态。 ③垄断性失灵。垄断现象的存在使 市场上竞争性均衡机制失去作用。 ④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的不确定 性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资源配置的 有效性陷于一种模糊的状态。 ⑤收入分配失灵。两极分化是市场 机制的必然后果。 ⑥宏观经济的失衡。经济周期性波 动是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经常性特征。 3、简述公共产品分类判断的步骤 答:根据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非 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对公共产品的分类 进行判断的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看产品在消费中是否 具有非竞争性,如没有非竞争性,则该 产品肯定不是纯公共产品。 第二步,看该产品是否具有非排他 性,如有非排他性,则为公共资源或拥 挤性公共产品。 第三步,如果该产品既没有非竞争 性,又没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肯定是 纯私人产品。 第四步,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并 且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或排他虽 然在技术上可行,但排他成本很高,说 明也具有非排他性,则该产品是纯公共 产品。 第五步,若该产品具有非竞争性, 排他不但在技术上可行,而且排他的成 本是可以接受的,则该产品是俱乐部产 品或准公共产品。 4、简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有效定 价原则的区别 答: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具有不同 的特征。在私人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 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和产量的调节者,当 某一价格水平下需求总量等于供给总量 时,私人产品就达到了均衡;而在公共 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产量的接受 者和价格的调节者,当人们为公共产品 愿意的总支付等于公共产品提供者在这 一产出水平上的供给价格时,公共产品 就达到了均衡。因此,私人产品的有效 定价原则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公共 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是消费者愿意支付 价格的总和等于边际成本。 5、公共支出的原则是什么? 答:公共支出的原则是指政府在安 排和组织公共支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 本准则,是财政规律在支出上的具体化、 系统化。公共支出通常应坚持以下一些 原则:量入为出原则;公平原则;效率 原则;统筹兼顾原则。 6、公共支出效益内涵的特点 答:公共支出的效益内涵有自己的 特点:1)在计算所费与所得范围上,要 计算有形的和间接的所费和所得,既要 分析政府本身的投入和所得,也需分析 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和所获得的利益。2) 在衡量效益的标准上,必须确定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的效益标准。3)在择 优的标准上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效益最 大化。 7、何谓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答:所谓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就 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转,提高税务行政 的管理效率,该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 会资源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而 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在于税收的 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 8、: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 答: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势:第 一,在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权衡上, 由侧重公平转向突出效率。第二,在税 收公平原则的贯彻上,又偏重纵向公平 转向追求横向公平。第三,在税收效率 原则的贯彻上,由注重经济效率转向经 济与本身效率并重。第四,在税收的经 济效率原则上,由主张全面干预转向适 度干预。 9、简述非自决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 作用的决定因素及局限性 答:非自决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程 度或对经济的控制力量取决于如下三个 因素: ①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起征 点。起征点越低,稳定的作用就越大。 ②税率的累进程度。边际税率越高, 累进程度越大,税收对收入的抑制越强, 稳定作用也越大。 ③转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取得转 移性支出的规定条件越低,转移性支出 水平越高,稳定作用越大。 局限性:它只能配合自决的财政政 策来稳定经济。单靠其本身作用并不足 以稳定经济。在萧条时期,它只能减缓 经济衰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经济衰退 的总趋势;在膨胀时期,它只能抑制过 分的高涨,减缓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 能改变通货膨胀的总趋势。因此,要消 除经济周期波动,除了依靠非自决的财 政的内在稳定作用之外,还必须采用更 加有力的自决的财政政策措施。 10、简述微观财政政策中,税收政 策措施的主要表现? 答:就刺激微观经济活动和调节社 会生活的税收支出而言,其一般形式大 致有以下几种:税收豁免、纳税扣除、 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 相抵。 11、简述私人选择和公共选择的区 别 答:公共选择指的是与个人选择相 区别的集体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动和政 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如何 分配。私人选择则是指个人在市场上按 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通过理性决策和 选择,来自由地决定各种经济行为的过 程。两者的区别在于: ①选择的场所和方式不用。 ②选择所遵从的原则不同。 ③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 ④市场竞争性质的不同。 12、简述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 公共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公 共决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以及现 有的公共决策体制和方式的缺陷。具体 来说: ①社会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 政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 ②各种公共决策机制及投票规则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