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半导体刻蚀PE、RIE、ICP示意图

半导体刻蚀PE、RIE、ICP示意图

半导体刻蚀PE、RIE、ICP示意图

半导体工艺主要设备大全

清洗机超音波清洗机是现代工厂工业零件表面清洗的新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硅 片的清洗。超声波清洗机“声音也可以清洗污垢”——超声波清洗机又名超声波清洗器,以其洁净的清洗效果给清洗界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清洗风暴。超声波清洗机(超声波清洗器)利用空化效应,短时间内将传统清洗方式难以洗到的狭缝、空隙、盲孔彻底清洗干净,超声波清洗机对清洗器件的养护,提高寿命起到了重要作用。CSQ 系列超声波清洗机采用内置式加热系统、温控系统,有效提高了清洗效率;设置时间控制装置,清洗方便;具有频率自动跟踪功能,清洗效果稳定;多种机型、结构设计,适应不同清洗要求。CSQ 系列超声波清洗机适用于珠宝首饰、眼镜、钟表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医疗设备、精密偶件、化纤行业(喷丝板过滤芯)等的清洗;对除油、除锈、除研磨膏、除焊渣、除蜡,涂装前、电镀前的清洗有传统清洗方式难以达到的效果。恒威公司生产CSQ 系列超声波清洗机具有以下特点:不锈钢加强结构,耐酸耐碱;特种胶工艺连接,运行安全;使用IGBT 模块,性能稳定;专业电源设计,性价比高。反渗透纯水机去离子水生产设备之一,通过反渗透原理来实现净水。 纯水机清洗半导体硅片用的去离子水生产设备,去离子水有毒,不可食用。 净化设备主要产品:水处理设备、灌装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净化工程、反渗透、超滤、电渗析设备、EDI 装置、离子交换设备、机械过滤器、精密过滤器、UV 紫外线杀菌器、臭氧发生器、装配式洁净室、空气吹淋室、传递窗、工作台、高校送风口、空气自净室、亚高、高效过滤器等及各种配件。 风淋室:运用国外先进技术和进口电器控制系统, 组装成的一种使用新型的自动吹淋室.它广 泛用于微电子医院制药生化制品食品卫生精细化工精密机械和航空航天等生产和科研单位,用于吹除进入洁净室的人体和携带物品的表面附着的尘埃,同时风淋室也起气的作用 防止未净化的空气进入洁净区域,是进行人体净化和防止室外空气污染洁净的有效设备. 抛光机整个系统是由一个旋转的硅片夹持器、承载抛光垫的工作台和抛光浆料供给装置三大部分组成。化学机械抛光时,旋转的工件以一定的压力压在旋转的抛光垫上,而由亚微米或纳米磨粒和化学溶液组成的抛光液在工件与抛光垫之间流动,并产生化学反应,工件表面形成的化学反应物由磨粒的机械作用去除,即在化学成膜和机械去膜的交替过程中实现超精密表面加工,人们称这种CMP 为游离磨料CMP 。 电解抛光电化学抛光是利用金属电化学阳极溶解原理进行修磨抛光。将电化学预抛光和机械精抛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发挥了电化学和机构两类抛光特长。它不受材料硬度和韧性的限制,可抛光各种复杂形状的工件。其方法与电解磨削类似。导电抛光工具使用金钢石导电锉或石墨油石,接到电源的阴极,被抛光的工件(如模具)接到电源的阳极。 光刻胶又称光致抗蚀剂,由感光树脂、增感剂(见光谱增感染料)和溶剂三种主要成分组成的对光敏感的混合液体。感光树脂经光照后,在曝光区能很快地发生光固化反应,使得这种材料的物理性能,特别是溶解性、亲合性等发生明显变化。经适当的溶剂处理,溶去可溶性部分,得到所需图像(见图光致抗蚀剂成像制版过程)。光刻胶广泛用于印刷电路和集成电路的制造以及印刷制版等过程。光刻胶的技术复杂,品种较多。根据其化学反应机理和显影原理,可分负性胶和正性胶两类。光照后形成不可溶物质的是负性胶;反之,对某些溶剂是不可溶的,经光照后变成可溶物质的即为正性胶。利用这种性能,将光刻胶作涂层,就能在硅片表面刻蚀所需的电路图形。基于感光树脂的化学结构,光刻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光聚合型,采用烯类单体,在光作用下生成自由基,自由基再进一步引发 单体聚合,最后生成聚合物,具有形成正像的特点。②光分解型,采用含有叠氮醌类化合

半导体工艺 干法刻蚀 铝刻蚀

干法刻蚀之铝刻蚀 在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刻蚀就是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有选择性地从硅片表面去除不需要的材料的过程。从工艺上区分,刻蚀可以分为湿法刻蚀和干法刻蚀。前者的主要特点是各向同性刻蚀;后者是利用等离子体来进行各向异性刻蚀,可以严格控制纵向和横向刻蚀。 干法的各向异性刻蚀,可以用表面损伤和侧壁钝化两种机制来解释。表面损伤机制是指,与硅片平行的待刻蚀物质的图形底部,表面的原子键被破坏,扩散至此的自由基很容易与其发生反应,使得这个方向的刻蚀得以持续进行。与硅片垂直的图形侧壁则因为表面原子键完整,从而形态得到保护。侧壁钝化机制是指,刻蚀反应产生的非挥发性的副产物,光刻胶刻蚀产生的聚合物,以及侧壁表面的氧化物或氮化物会在待刻蚀物质表面形成钝化层。图形底部受到离子的轰击,钝化层会被击穿,露出里面的待刻蚀物质继续反应,而图形侧壁钝化层受到较少的离子轰击,阻止了这个方向刻蚀的进一步进行。 在半导体干法刻蚀工艺中,根据待刻蚀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金属刻蚀、介质刻蚀和硅刻蚀。金属刻蚀又可以分为金属铝刻蚀、金属钨刻蚀和氮化钛刻蚀等。目前,金属铝作为连线材料,仍然广泛用于DRAM和flash等存储器,以及以上的逻辑产品中。本文着重介绍金属铝的刻蚀工艺。

金属铝刻蚀通常用到以下气体:Cl2、BCl3、Ar、 N2、CHF3和C2H4等。Cl2作为主要的刻蚀气体,与铝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可挥发的副产物AlCl3被气流带出反应腔。BCl3一方面提供BCl3+,垂直轰击硅片表面,达到各向异性的刻蚀。另一方面,由于铝表面极易氧化成氧化铝,这层自生氧化铝在刻蚀的初期阻隔了Cl2和铝的接触,阻碍了刻蚀的进一步进行。添加BCl3 则利于将这层氧化层还原(如方程式1),促进刻蚀过程的继续进行。 Al2O3 + 3BCl3→ 2AlCl3 + 3BOCl (1) Ar电离生成Ar+,主要是对硅片表面提供物理性的垂直轰击。 N2、CHF3和C2H4是主要的钝化气体,N2与金属侧壁氮化产生的AlxNy,CHF3和C2H4与光刻胶反应生成的聚合物会沉积在金属侧壁,形成阻止进一步反应的钝化层。 一般来说,反应腔的工艺压力控制在6-14毫托。压力越高,在反应腔中的Cl2浓度越高,刻蚀速率越快。压力越低,分子和离子的碰撞越少,平均自由程增加,离子轰击图形底部的能力增强,这样刻蚀反应速率不会降低甚至于停止于图形的底部。

碱性蚀刻工序培训讲义

碱性蚀刻培训讲义 蚀刻是将板面上多余之铜蚀去得到合符要求的线路图形的重要工序。 一、工艺流程(外层) 退膜→水洗→蚀刻→子液洗→水洗→孔处理(沉金板)→退锡。 二、控制要点与工作原理 1.退膜:是利用碱性溶液进行干膜的剥除工作,我司使用的退膜液有3% KOH 与10-13% RR-2有机退膜液,其中KOH的氧化性较强,一般在溶液 中添加抗氧化剂,以防止蚀刻铜面的氧化。 2.蚀刻:是使用碱性蚀铜液将不需要的部份铜予以去除,而形成线路图形,碱 性CuCl2蚀刻液中主要含Cu(NH3)42+、Cl _ 、NH4+、OH _ 及一些有机、 无机添加剂。 (1)蚀刻反应原理为: Cu(NH3)4Cl2+Cu 2Cu(NH3)2Cl 所生成的[Cu(NH3)2]+为Cu+络离子,不具有蚀刻能力,在有过量NH3和Cl_的情况下,能很快地被空气中的O2所氧化,生成具有蚀刻能力的[Cu (NH3)4]2+络离子,其再生反应式如下: 2Cu(NH3)Cl+2NH4Cl+2NH3+1 2 O2 2Cu(NH3)4Cl2+H2O 蚀刻过程就是重复上述两个反应,简单一点就是Cu2+吃Cu成为Cu+,Cu+经氧化反又生成Cu2+,Cu2+又去吃Cu。 (2)在蚀刻过程中,随着铜的溶解,要不断补充氨水和氨化铵,这样才能使得[Cu(NH3)4]2+的再生,通过比重计和PH计的自动控制添加可实现上述反应的连贯。 (3)在生产过程中,重点要控制的应该是蚀刻的均匀性和蚀刻速率问题,均匀性是前提,假如蚀刻不均匀,蚀刻速率再大,也会造成局部线粗/线达不到要求,更何况加上板面电镀的不均匀,进一步造成蚀刻对局部的不均匀。

半导体工艺试卷及答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考试卷(B卷)

共页第页

1、什么是CMOS器件的闩锁效应描述三种阻止闩锁效应的制造技术。(12分) 答:闩锁效应就是指CMOS器件所固有的寄生双极晶体管(又称寄生可控硅,简称SCR)被触发导通,在电源和地之间形成低阻抗大电流的通路,导致器件无法正常工作,甚至烧毁器件的现象。这种寄生双极晶体管存在CMOS器件内的各个部分,包括输入端、输出端、内部反相器等。当外来干扰噪声使某个寄生晶体管被触发导通时,就可能诱发闩锁,这种外来干扰噪声常常是随机的,如电源的浪涌脉冲、静电放电、辐射等。闩锁效应往往发生在芯片中某一局部区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闩锁只发生在外围与输入、输出有关的地方,另一种是闩锁可能发生在芯片的任何地方,在使用中前一种情况遇到较多。? 2、为什么要用区熔法生长硅晶体比较FZ和CZ优缺点。(10分) 答:(1)原因:因为区熔法可以得到低至1011cm-1的载流子浓度。区熔生长技术的基本特点是样品的熔化部分是完全由固体部分支撑的,不需要坩埚。柱状的高纯多晶材料固定于卡盘,一个金属线圈沿多晶长度方向缓慢移动并通过柱状多晶,在金属线圈中通过高功率的射频电流,射频功率技法的电磁场将在多晶柱中引起涡流,产生焦耳热,通过调整线圈功率,可以使得多晶柱紧邻线圈的部分熔化,线圈移过后,熔料在结晶为为单晶。另一种使晶柱局部熔化的方法是使用聚焦电子束。整个区熔生长装置可置于真空系统中,或者有保护气氛的封闭腔室内 (2)CZ和FZ区别:CZ是直拉法,就是首先把多晶硅置于坩埚内加热熔化,然后采用小的结晶“种子”——籽晶,再慢慢向上提升、结晶,获得大的单晶锭。 (3)CZ和FZ优缺点比较:FZ是水平区域熔化生长法,就是水平放置、采用感应线圈加热、并进行晶体生长的技术。直拉法在Si单晶的制备中更为常用,占75%以上。直拉法制备Si单晶的优点是:1)成本低;2)能制备更大的圆片尺寸,6英寸(150mm)及以上的Si单晶制备均采用直拉法,目前直拉法已制备出400mm(16英寸)的商用Si单晶;3)制备过程中的剩余原材料可重复使用;4)直拉法制备的Si单晶位错密度低,0~104cm-2。直拉法制备Si单晶的主要缺点是,由于使用坩埚,Si单晶的纯度不如区熔法。区熔法制备Si单晶的主要优点是,由于不使用坩锅,可制备高纯度的硅单晶,电阻率高达2000Ω-mm,因此区熔法制备的Si单晶主要用于功率器件及电路。区熔法制备Si单晶的缺点是:1)成本高; 3、什么是LOCOS和STI为什么在高级IC工艺中,STI取代了LOCOS(12分) 答:(1)LOCOS:即“硅的局部氧化”技术(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CMOS工艺最常用的隔离技术就是LOCOS(硅的选择氧化)工艺,它以氮化硅为掩膜实现了硅的选择氧化,在这种工艺中,除了形成有源晶体管的区域以外,在其它所有重掺杂硅区上均生长一层厚的氧化层,称为隔离或场氧化层。-常规的LOCOS工艺由于有源区方向的场氧侵蚀(SiN边缘形成类似鸟嘴的结构,称为“鸟喙效应”bird beak)和场注入的横向扩散,使LOCOS工艺受到很大的限制。 STI:浅沟槽隔离(STI)是用于隔绝活动区域的制造方法,它会使实际电流不同于模拟结果。具体情

半导体刻蚀技术简介终稿

一、等离子体刻蚀技术的产生: 在积体电路制造过程中,常需要在晶圆上定义出极细微尺寸的图案,这些图案主要的形成方式,乃是藉由刻蚀技术,将微光刻后所产生的光阻图案忠实地转印至光阻下的材质上,以形成积体电路的复杂架构。因此蚀刻技术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广义而言,所谓的蚀刻技术,包含了将材质整面均匀移除及图案选择性部份去除的技术。而其中大略可分为湿式蚀刻与干式蚀刻两种技术。 早期半导体制程中所采用的蚀刻方式为湿式蚀刻,即利用特定的化学溶液将待蚀刻薄膜未被光阻覆盖的部分分解,并转成可溶于此溶液的化合物后加以排除,而达到蚀刻的目的。湿式蚀刻的进行主要是藉由溶液与待蚀刻材质间的化学反应,因此可藉由调配与选取适当的化学溶液,得到所需的蚀刻速率,以及待蚀刻材料与光阻及下层材质良好的蚀刻选择比(选择性)。 然而,随着积体电路中的元件尺寸越做越小,由于化学反应没有方向性,因而湿式蚀刻是各向同性的,此时,当蚀刻溶液做纵向蚀刻时,侧向的蚀刻将同时发生,进而造成咬边现象,导致图案线宽失真。因此湿式蚀刻在次微米元件的制程中已被干式蚀刻所取代。 干式蚀刻通常指利用辉光放电方式,产生包含离子,电子等带电粒子及具有高度化学活性的中性原子与分子及自由基的电浆来进行图案转印的蚀刻技术。 由部份解离的气体及等量的带正,负电荷粒子所组成的等离子体被称为电浆。蚀刻用的电浆中,气体的解离程度很低,其中所含的气体具高度的活性,它是利用外加电场的驱动而形成,并且会产生辉光放电现象。 自1970年代以来元件制造首先开始采用电浆蚀刻技术,对于电浆化学新的了解与认知也就蕴育而生。在现今的积体电路制造过程中,必须精确的控制各种材料尺寸至次微米大小且具有极高的再制性,而由于电浆蚀刻是现今技术中唯一能极有效率地将此工作在高良率下完成,因此电浆蚀刻便成为积体电路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技术之一。 影响电浆蚀刻特性好坏的因素包括了:1)电浆蚀刻系统的型态,2)电浆蚀刻的参数; 3)前制程相关参数,如光阻,待蚀刻薄膜之沉积参数条件,待蚀刻薄膜下层薄膜的型态及表面的平整度等。 二、电浆的基本概念: 1、电浆形成的原理: 电浆的产生可藉由直流(DC)的偏压或交流射频(RF)的偏压下的电场形成,而在电浆中的电子来源通常有二:一为分子或原子解离后所产生的电子,另一则为离子撞击电极所产生的二次电子,在直流(DC)的电场下产生的电浆其电子源主要以二次电子为主,而交流射频(RF)的电场下产生的电浆其电子源则以分子或原子解离后所产生的电子为主。 在电浆蚀刻中以直流方式产生辉光放电的缺点包含了:1)需要较高的功率消耗,也就是说产生的离子密度低; 2)须要以离子撞击电极以产生二次电子,如此将会造成电极材料的损耗。三)所需之电极材料必须为导体如此一来将不适用于晶圆制程中。 在射频放电状况下,由于高频操作,使得大部份的电子在半个周期内没有足够的时间移动至正电极,因此这些电子将会在电极间作振荡,并与气体分子产生碰撞。而射频放电所需的振荡频率下限将视电极间的间距,压力,射频电场振幅的大小及气体分子的解离位能等因素而定,而通常振荡频率下限为50kHz的。一般的射频系统所采用的操作频率大都为13.56。 相较于直流放电,射频放电具有下列优点:1)放电的情况可一直持续下去而无需二次电子的发射,当晶圆本身即为电极的一部份时,这点对半导体材料制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由于电子来回的振荡,因此离子化的机率大为提升,蚀刻速率可因而提升; 3)可在较低的电极电压下操作,以减低电浆对元件所导致之损坏; 4)对于介电质材料同样可以运作。

半导体工艺流程

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的清洗包括硅片的清洗和工器具的清洗。由于半导体生产污染要求非常严格,清洗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高纯水;且为进行特殊过滤和纯化广泛使用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 在硅片的加工工艺中,硅片先按各自的要求放入各种药液槽进行表面化学处理,再送入清洗槽,将其表面粘附的药液清洗干净后进入下一道工序。常用的清洗方式是将硅片沉浸在液体槽内或使用液体喷雾清洗,同时为有更好的清洗效果,通常使用超声波激励和擦片措施,一般在有机溶剂清洗后立即采用无机酸将其氧化去除,最后用超纯水进行清洗,如图1-6所示。 图1-6硅片清洗工艺示意图 工具的清洗基本采用硅片清洗同样的方法。 2、热氧化 热氧化是在800~1250℃高温的氧气氛围和惰性携带气体(N2)下使硅片表面的硅氧化生成二氧化硅膜的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硅用以作为扩散、离子注入的阻挡层,或介质隔离层。典型的热氧化化学反应为: Si + O2→SiO2

扩散是在硅表面掺入纯杂质原子的过程。通常是使用乙硼烷(B 2H 6)作为N -源和磷烷(PH 3)作为P +源。工艺生产过程中通常分为沉积源和驱赶两步,典型的化学反应为: 2PH 3 → 2P + 3H 2 4、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也是一种给硅片掺杂的过程。它的基本原理是把掺杂物质(原子)离子化后,在数千到数百万伏特电压的电场下得到加速,以较高的能量注入到硅片表面或其它薄膜中。经高温退火后,注入离子活化,起施主或受主的作用。 5、光刻 光刻包括涂胶、曝光、显影等过程。涂胶是通过硅片高速旋转在硅片表面均匀涂上光刻胶的过程;曝光是使用光刻机,并透过光掩膜版对涂胶的硅片进行光照,使部分光刻胶得到光照,另外,部分光刻胶得不到光照,从而改变光刻胶性质;显影是对曝光后的光刻胶进行去除,由于光照后的光刻胶和未被光照的光刻胶将分别溶于显影液和不溶于显影液,这样就使光刻胶上形成了沟槽。 6、湿法腐蚀和等离子刻蚀 通过光刻显影后,光刻胶下面的材料要被选择性地去除,使用的基片 涂胶后基片 光刻胶 阻挡层

半导体蚀刻技术

简介 在积体电路制造过程中,常需要在晶圆上定义出极细微尺寸的图案(图案),这些图案主要的形成方式,乃是藉由蚀刻(蚀刻)技术,将微影(微光刻)后所产生的光阻图案忠实地转印至光阻下的材质上,以形成积体电路的复杂架构。因此蚀刻技术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广义而言,所谓的蚀刻技术,包含了将材质整面均匀移除及图案选择性部份去除的技术。而其中大略可分为湿式蚀刻(湿蚀刻)与干式蚀刻(干式蚀刻)两种技术。 早期半导体制程中所采用的蚀刻方式为湿式蚀刻,即利用特定的化学溶液将待蚀刻薄膜未被光阻覆盖的部分分解,并转成可溶于此溶液的化合物后加以排除,而达到蚀刻的目的。湿式蚀刻的进行主要是藉由溶液与待蚀刻材质间的化学反应,因此可藉由调配与选取适当的化学溶液,得到所需的蚀刻速率(蚀刻率),以及待蚀刻材料与光阻及下层材质良好的蚀刻选择比(选择性)。 然而,随着积体电路中的元件尺寸越做越小,由于化学反应没有方向性,因而湿式蚀刻是等向性(各向同性)的,此时,当蚀刻溶液做纵向蚀刻时,侧向的蚀刻将同时发生,进而造成底切(咬边)现象,导致图案线宽失真。因此湿式蚀刻在次微米元件的制程中已被干式蚀刻所取代。 干式蚀刻通常指利用辉光放电(辉光放电)方式,产生包含离子,电子等带电粒子及具有高度化学活性的中性原子与分子及自由基的电浆来进行图案转印(模式传输)的蚀刻技术。在本章节中,将针对半导体制程中所采用的蚀刻技术加以说明,其中内容包括了湿式蚀刻与干式蚀刻的原理,以及其在各种材质上的应用。但基于干式蚀刻在半导体制程中与日俱增的重要地位,因此本章节将以干式蚀刻作为描述的重点。涵盖的内容包括电浆产生的原理,电浆蚀刻中基本的物理与化学现象,电浆蚀刻的机制,电浆蚀刻制程参数,电浆蚀刻设备与型态,终点侦测,各种物质(导体,半导体,绝缘体)蚀刻的介绍,微负载效应及电浆导致损坏等。 5-1-1蚀刻技术中的术语 5 - 1 - 1A型等向性与非等向性蚀刻(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蚀刻) 不同的蚀刻机制将对于蚀刻后的轮廓(资料)产生直接的影响。纯粹的化学蚀刻通常没有方向选择性,蚀刻后将形成圆弧的轮廓,并在遮罩(面膜)下形成底切(咬边),如图5-1所示,此谓之等向性蚀刻。等向性蚀刻通常对下层物质具有很好的选择比,但线宽定义不易控制。而非等向性蚀刻则是借助具有方向性离子撞击,造成特定方向的蚀刻,而蚀刻后形成垂直的轮廓,如图5-1所示。采用非等向性蚀刻,可定义较细微的线宽。 5 - 1 - 1B的选择比(性)(选择性) 选择比即为不同物质间蚀刻速率的差异值。其中又可分为对遮罩物质的选择比及对待蚀刻物质下层物质的选择比。 5 - 1 - 1C的负载效应(负载效应) 负载效应就是当被蚀刻材质裸露在反应气体电浆或溶液时,面积较大者蚀刻速率较面积较小者为慢的情形。此乃由于反应物质在面积较大的区域中被消耗掉的程度较为严重,导致反应物质浓度变低,而蚀刻速率却又与反应物质浓度成正比关系,大部份的等向性蚀刻都有这种现象。 湿式蚀刻技术 最早的蚀刻技术是利用特定的溶液与薄膜间所进行的化学反应来去除薄膜未被光阻覆盖的部分,而达到蚀刻的目的,这种蚀刻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湿式蚀刻。因为湿式蚀刻是利用化学反应来进行薄膜的去除,而化学反应本身不具方向性,因此湿式蚀刻过程为等向性,一

半导体工艺制造论文

请回答以下问题: 题目:(1)在离子注入工艺中,有一道工艺是”沟道器件轻掺杂源(漏)区”,其目的是减小电场峰植和热电子效应!请详尽解释其原理! 题目:(2)在电极形成或布线工艺中,用到金属Ti,请详尽说明金属Ti的特性、金属Ti 的相关工艺、以及金属Ti在电路中的作用! 题目:(3)在化学气相淀积反应中低压会带来什么好处? 题目:(4)在光刻胶工艺中要进行,软烘,曝光后烘焙和坚膜烘焙,请详细说明这三步工艺的目的和条件。 题目:(5)请对Si(以一种刻蚀气体为例)和SiO2(以一种刻蚀气体为例)刻蚀工艺进行描述,并给出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每题20分,满分100分) (1)在离子注入工艺中,有一道工艺是”沟道器件轻掺杂源(漏)区”,其目的是减小电场峰植和热电子效应!请详尽解释其原理! 答:轻掺杂漏区(LDD)注入用于定义MOS晶体管的源漏区。这种区域通常被称为源漏扩展区。注入使LDD杂质位于栅下紧贴沟道区边缘,为源漏区提供杂质浓度梯度。LDD在沟道边缘的界面区域产生复杂的横向和纵向杂质剖面。nMOS和pMOS的LDD 注入需用两次不同的光刻和注入。在源漏区浅结形成的同时MOSFET的栅也被注入。 LDD结构用栅作为掩膜中低剂量注入形成(n-或p-注入),随后是大剂量的源漏注入(n+或p+注入)。源漏注入用栅氧化物侧墙作为掩膜。如果没有形成LDD,在正常的晶体管工作时会在结和沟道区之间形成高电场。电子在从源区向漏区移动的过程中(对n沟道器件)将受此高电场加速成为高能电子,它碰撞产生电子—空穴对。热电子从电场获得能量,造成电性能上的问题,如被栅氧化层陷阱捕获,影响器件的阀值电压控制。 随着栅氧厚度、结深、沟道长度的减小,漏端最大电场强度增大,热载流子效应的影响变大,它对器件的寿命、可靠性等有很大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LDD结构通过两条途径来抑制热载流子效应:弱化漏端电场和使得漏端最大电场离开栅极。增大注

半导体刻蚀工艺技术——ICP.

半导体刻蚀工艺技术——ICP 摘要:ICP技术是微纳加工中的常用技术之一,本文简单介绍了ICP刻蚀技术(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的基本原理和刻蚀设备的结构,对ICP工艺所涉及的化学、物理过程做了简要分析。阐述了ICP刻蚀参数对刻蚀结果的影响以及干法刻蚀的生成物。由于ICP技术在加工过程中可控性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在硅基MEMS器件的ICP刻蚀为例,详细的介绍了在硅基MEMS制作过程中ICP刻蚀的反应过程,说明了在ICP刻蚀过程中如何实现控制加工深度和角度。据近年来国内外ICP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其在光电子器件、半导体氧化物、Ⅲ一V族化合物等方面的应用作了一些简要介绍。 关键词:ICP、刻蚀、参数、模型、等离子体 Process technology of semiconductor etching——ICP LIU Zhi Wei (Xi'an Electronic and Science University,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1411122908) Abstract:ICP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in micro nano processing technology,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ICP etching technolog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structure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tching equipment,To do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ICP process involved in chemical, physical process.Describes the effects of ICP etching parameters on the etching results and the resultant dry etching. Because the ICP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processing high controllability,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Using ICP etching in silicon MEMS device as an example, describes in detail in the reaction process of silicon based MEM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ICP etching, explains how to realize the control of machining depth and angle in the ICP et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of ICP technology, its application in optoelectronic devices and semiconductor oxide, III a group V compound as well as some brief introduction. Key words:ICP、etching, parameter, model, plasma 1引言 刻蚀是微细加工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电子学的快速发展推动其不

半导体工艺自己总结

只是想多了解下工艺,因为自己不是学这个的,要补课啊 .... 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 1.PAD oxide:SiO2在LOCOS和STI形成时都被用来当作nitride的衬垫层,如果没有这个SiO2衬垫层作为缓冲之用,LPCVD nitride的高张力会导致wafer产生裂缝甚至破裂,同时也作为NITRIDE ETCH时的STOP LAYER 2.SAC oxide:Sacrificial Oxide在gate oxidation之前移除wafer表面的损伤和缺陷,有助于产生一个零缺陷的wafer 表面以生成高品质的gate oxide;经过HDP后Pad Oxide结构已经被破坏了,可能无法阻挡后面Implant的离子。所以生长一层Sac Oxide,作为在后面Implant时对Device的保护。 3.BPSG 含硼及磷的硅化物BPSG乃介于Poly之上、Metal之下,可做为上下两层绝缘之用,加硼、磷主要目的在使回流后的Step较平缓,以防止Metal line溅镀上去后,造成断线 4.ONO(OXIDE NITRIDE OXIDE)氧化层-氮化层-氧化层半导体组件,常以ONO三层结构做为介电质(类似电容器),以储存电荷,使得资料得以在此存取。在此氧化层- 氮化层–氧化层三层结构,其中氧化层与基晶的结合较氮化层好,而氮化层居中,则可阻挡缺陷(如pinhole)的延展,故此三层结构可互补所缺. 5.space Oxide RIE Etch:猜想应当是氧化物隔离的反应离子刻蚀(RIE-Reactive Ion Etch) 反应离子刻蚀是以物理溅射为主并兼有化学反应的过程。通过物理溅射实现纵向刻蚀,同时应用化学反应来达到所要求的选择比,从而很好地控制了保真度。刻蚀气体(主要是F基和CL基的气体)在高频电场(频率通常为13.56MHz)作用下产生辉光放电,使气体分子或原子发生电离,形成“等离子体”(Plasma)。在等离子体中,包含有正离子(Ion+)、负离子(Ion-)、游离基(Radical)和自由电子(e)。游离基在化学上是很活波的,它与被刻蚀的材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能够由气流带走的挥发性化合物,从而实现化学刻蚀。 6:IMD Inter-Metal-Dielectric 金属绝缘层...(汗...........) 7:SOG spin-on glass 旋涂玻璃用于平坦化.SOD是SPIN-ON DOP ANTS?自旋转掺杂剂?,具体作用不甚清楚了.... 至于N-DEPL我怀疑是否是N耗尽区的意思,但是不是很清楚CMOS工艺中是如何实现这样的一个层次的,它是环绕DIFF 区域的一个可选层.莫非是反型的隔离? 外延: 外延生长之所以重要,在于外延层中的杂质浓度可以方便的通过控制反应气流中的杂质含量加以调节,而不依赖于衬底中的杂质种类与掺杂水平。 外延技术可用于解决高频功率器件的击穿电压与集电极串联电阻对集电极电阻率持相反要求的矛盾;掺杂较少的外延层保证了较高的击穿电压,高掺杂的衬底则可以大大降低集电极的串联电阻 ?????????气体SiCl气体2H?HClSi固体气体?4?反应过程为CVD 需要高温,①,同时42??????气体?气体2SiCl?Si固体SiCl,②因此若四氯化硅的浓度太高,则硅存在一竞争反应24反而会被侵蚀而非生长。硅通常是在低浓度区域生长。①式的反应是可逆的,如果进入反应炉的载气中含有氯化氢,将会有去处或侵蚀的情况发生。实际上,此侵蚀动作可用来在外延生长前先清洁硅晶片表 面, . . . . 去处其表面的氧化物和其他杂质。 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外延(MOCVD),一般使用在较低温度下即可成为气态的Ⅲ族元素有机化合物和Ⅴ族元素氢化物

半导体技术-蚀刻

蚀刻(ETCH) 微影只是将光罩图案转移到光阻上,接下来利用这层光阻为罩幕(mask),以便对光阻下的薄膜或Si片进行选择性蚀刻或离子注入。蚀刻即是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把光阻上的图案转移到薄膜上。 蚀刻的机制,按发生顺序可概分为「反应物接近表面」、「表面氧化」、「表面反应」、「生成物离开表面」等过程。所以整个蚀刻,包含反应物接近、生成物离开的扩散效应,以及化学反应两部分。整个蚀刻的时间,等于是扩散与化学反应两部分所用时间的总和。二者之中孰者所用时间较长,整个蚀刻快慢也卡在该者,故有「reaction limited」与「diffusion limited」两类蚀刻之分。 1.湿蚀刻 最普遍、也是设备成本最低的蚀刻方法,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影响蚀刻速率 (etching rate):蚀刻液浓度、蚀刻液温度、及搅拌 (stirring) 的有无。定性而言,增加蚀刻温度与加入搅拌,均能有效提高蚀刻速率,但浓度影响则较不明确。一个选用湿蚀刻配方的重要观念是「选择性」(selectivity),指进行蚀刻时,对被蚀物去除速度与连带对其他材质(如蚀刻掩膜「etching mask」或承载被加工薄膜基板「substrate 」) 的腐蚀速度之比值。一个具有高选择性的蚀刻系统,应该只对被加工薄膜有腐蚀作用,而不伤及一旁蚀刻掩膜或其下的基板材料。 (1) 等向性蚀刻 (isotropic etching) 大部分的湿蚀刻液均是等向性,换言之,对蚀刻接触点的任何方向腐蚀速度并无明显差异。故一旦定义好蚀刻掩膜的图案,暴露出来的区域,便是往下腐蚀的所在;只要蚀刻配方具高选择性,便应当止于所该止之深度。 然而有鉴于任何被蚀薄膜皆有其厚度,当其被蚀出某深度时,蚀刻掩膜图案边缘的部位渐与蚀刻液接触,故蚀刻液也开始对蚀刻掩膜图案边缘的底部,进行蚀掏,这就是所谓的下切或侧向侵蚀现象(undercut)。该现象造成的图案侧向误差与被蚀薄膜厚度同数量级,换言之,湿蚀刻技术因而无法应用在类似「次微米」线宽的精密制程技术! (2) 非等向性蚀刻 (anisotropic etching) 湿蚀刻「选择性」观念,是以不同材料的受蚀快慢程度来说明。然而自1970年代起,在诸如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ociety等期刊中,发表了许多有关碱性或有机溶液腐蚀单晶硅的文章,其特点是不同的硅晶面腐蚀速率相差极大,尤其是<111>方向,足足比<100>或是<110>方向的腐蚀速率小一到两个数量级!因此,腐蚀速率最慢的晶面,往往便是腐蚀后留下的特定面。 2.干蚀刻 干蚀刻是一类较新型,但迅速为半导体工业所采用的技术。其利用电浆 (plasma) 来进行半导体薄膜材料的蚀刻加工。其中电浆必须在真空度约10至0.001 Torr 的环境下,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而干蚀刻采用的气体,或轰击质量颇巨,或化学活性极高,均能达成蚀刻的目的。 干蚀刻基本上包括「离子轰击」(ion-bombardment)与「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 两部分蚀刻机制。偏「离子轰击」效应者使用氩气(argon),加工出来的边缘侧向侵蚀现象极微。而偏「化学反应」效应者则采氟系或氯系气体(如四氟化碳CF4),经激发出来的电浆,即带有氟或氯之离子团,可快速与芯片表面材质反应。 干蚀刻法可直接利用光阻作蚀刻的阻绝遮幕,不必另行成长阻绝遮幕的半导体材料。而其最重要的优点,能兼顾边缘侧向侵蚀现象极微与高蚀刻率两种优点,换言之,此技术中所谓「活性离子蚀刻」(reactive ion etch;RIE) 已足敷「次微米」线宽制程技术的要求,而正被大量使用中。

干法刻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干法刻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摘要 在半导体生产中,干法刻蚀是最主要的用来去除表面材料的刻蚀方法。而干法刻蚀是一个惯称,它指的是在低气压下雨等离子体有关的腐蚀方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使技术不断完善和创新。一定程度上,干法刻蚀的水平决定了集成电路器件性能和生产规模。 本课程设计主要讨论半导体制造工艺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刻蚀,详细描述了干法刻蚀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以及基本原理,重点讲述干法刻蚀技术在半导体制造工艺中的应用和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半导体制造,刻蚀,干法刻蚀,金属刻蚀

目录 摘要 (2) 目录 (3) 第1章绪论 (4) 第2章干法刻蚀的机制和原理 (6) 2.1刻蚀工艺 (6) 2.2刻蚀作用 (6) 2.2.1物理刻蚀 (7) 2.1.2化学刻蚀 (8) 第3章干法刻蚀的应用 (10) 3.1介质的干法刻蚀 (10) 3.1.1氧化物 (11) 3.1.2氮化物 (12) 3.2硅的干法刻蚀 (12) 3.2.1多晶硅栅刻蚀 (12) 3.2.2单晶硅的刻蚀 (13) 3.3金属的干法刻蚀 (13) 3.3.1铝和金属复合层 (13) 3.3.2钨 (14) 第4章干法刻蚀设备的构成和主要性能指标 (15) 4.1.干法刻蚀设备的概述 (15) 4.2.干法刻蚀工艺流程 (16) 4.3.设备的主要的组成部分 (16) 4.4.干法刻蚀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 (17) 总结与展望 (19) 参考文献 (20) 致 (21)

第1章绪论 在微电子学领域中,自1948年发明晶体管,随后出现集成电路,直到整个六十年代的二十年里,半导体器件光刻工艺中对各种材料均采用不同的实际进行腐蚀,惯称湿法腐蚀。然而,当器件集成度进入中规模。结构尺寸小于十微米时,惯用的湿法腐蚀由于毛细现象和各向同性的腐蚀性就难以保证精度和重复性,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技术途径。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原子核游离基具有远强于分子的化学活性,但一直没有应用到对固体材料的腐蚀技术上。直至六十年代末才发现氧等离子体可用于去除残留碳化物,并成功地用于等离子体去胶工艺中。随后很快地发展了半导体器件工艺中的干法刻蚀技术。自七十年代初,以辉光放电产生的气体等离子体进行腐蚀加工。至今三十多年,经历了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使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和创新。它的发展是与集成电路的高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反过来说,干法刻蚀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集成电路器件和生产规模。 广义而言,所谓的刻蚀技术,是将显影后所产生的光阻图案忠实地转印到光阻下的材质上,形成由光刻技术定义的图形。它包含了将材质整面均匀移除及图案选择性部分去除,可分为湿式刻蚀(wet etching)和干式刻蚀(dry etching)两种技术。湿式刻蚀具有待刻蚀材料与光阻及下层材质良好的刻蚀选择比(selectivity)。然而,由于化学反应没有方向性,因而湿式刻蚀是各向同性刻蚀。当刻蚀溶液做纵向刻蚀时,侧向的刻蚀将同时发生,进而造成底切(Undercut)现象,导致图案线宽失真,如下图所示。 图1-1 底切现象

碱性蚀刻工艺培训教材

碱性蚀刻工艺培训教材 何勇强 一、概说 碱性蚀刻是氯化铜在碱性条件下用化学方法去除图形中不需要的铜层以形成线路图形,主要应用于图形电镀后蚀刻铜层。碱性蚀刻适用于以镀铅/锡、镀钝锡、镀镍、镀金等作为抗蚀层用于外层线路图形的蚀刻。 二、流程 上板→褪膜→水洗→碱性蚀刻→补充药水清洗→水洗→烘干→褪铅锡→水洗→烘干 褪膜机、蚀刻机、退铅/锡机三部分组成一条联动线 2.1 褪膜 a)原理:经图形电镀后未被电镀部分是由干膜覆盖着,该部分在最终形成线路图形时要被蚀去,所以在蚀刻前首先要把干膜退除以便露出铜面。退膜液为稀碱,当稀碱进入干膜中把含酸基的树脂中和反应而被溶解出来,使干膜脱离铜面。b)设备:IS和ACS褪膜机、外置过滤器 c)材料:有机褪膜碱(例如ATO的RS628),对铅锡层无攻击。铅能缓慢溶于强碱性溶液,曾使用氢氧化钠,但是对铅锡层攻击大,在退膜时时间过长,对抗蚀层有一定的腐蚀作用,轻者线路不直或渗锡蚀刻不净,严重时抗蚀层太薄而造成蚀铜时把线路蚀断,甚至出现孔内无铜。 d)控制关键:退膜段的生产控制是很重要的一步,如果板在该段退膜不干净,或者说表面看似已退膜完成但线路间(特别是细线路)如果还残有余胶也会造成蚀铜过程不干净而形成短路。所以正确的操作是控制溶液的浓度、板在该段停留的时间和充分的水洗,才能确保退膜后的板顺利通过蚀铜工序。 2.2 蚀刻 a)碱性蚀刻:蚀刻液中的二开铜离子是一种氧化剂,它与金属铜反应并溶解金属铜。 主要反应机理: 络合反应:CuCl2+4NH3==[Cu(NH3)4]2+Cl2 [Cu(NH3)4]2+Cl2是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络合离子 蚀刻反应:Cu°+[Cu(NH3)4]2+Cl2==2[Cu(NH3)2] +1C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