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2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讲义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2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讲义

课时2 商品粮基地建设 农业发展方向

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

⎪⎧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

思考 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上能够种植水稻纬度最高的地区,简述其主要区位条件。 答案 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能够满足水稻生长的基本需求。另外,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等,使水稻分布地区进一步向高纬度扩展。 二、农业发展方向 1.出现的问题

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具体表现

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3.发展原则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4.发展方向

(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探究点一商品粮基地建设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读“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探究以下问题。

1.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答案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2.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答案水稻、玉米、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以春小麦为主;玉米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

3.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商品率高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人均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单产较高;机械化水平高。

4.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能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吗?为什么?

答案不能。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湿地保

护工作的实施,东北地区通过增加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受到限制。

1.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及成因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东北地区种植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如图所示。

2.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作物及其分布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粮食生产约占总播种面积的65%,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甜菜、亚麻等。

(2018·江西省上饶县月考)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2003~2012年我国粮

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九连增”,有力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高产粮食作物取代低产粮食作物)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国“九连增”期间各粮食作物产量变化表,完成1~3题。

1.关于“九连增”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稻谷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

B.小麦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

C.稻谷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D.小麦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2.玉米取代大豆是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重点,进行这类调整规模最大的地区最可能是( ) A.东南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

3.关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对节省土地

B.可以缓解各粮食作物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

C.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D.从长远来看种植结构调整空间会越来越有限

答案 1.B 2.C 3.B

解析第1题,增产率是2003~2012年的增产量与2003年产量之比。通过计算可知粮食、稻谷、小麦的增产率分别为36.9%、27.2%、39.4%。贡献率为各作物增产量与粮食增产总量之比,计算可知玉米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大。故选B。第2题,东北地区适宜玉米和大豆生长,且土地资源丰富,该地进行这种调整的规模可能最大。故选C。第3题,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会导致低产作物种植规模缩小,加剧低产作物的供需矛盾,如大豆大量被玉米取代,会导致大豆更加短缺,加剧大豆供需不平衡,B不正确。

探究点二农业发展方向

读“东北地区简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东北地区可以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图中D区为耕作农业区,________区为林业区,

________区为畜牧业区。(填字母)

答案 B C

2.A区有我国面积最大的________生态系统,加强该生态系统保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湿地(沼泽地) 建立湿地保护区;已围垦湿地逐步退田还湿,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3.简要说明D区农业发展的举措。

答案强化商品粮生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4.简析图中B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①坚持以营林为主;②合理采伐;③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⑥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加工业。

1.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2.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回答4~5题。

4.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东北西部草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大宗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工作

C.大力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配套加工业

5.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竞争关系

D.该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答案 4.B 5.A

解析第4题,A项和C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D项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方向。第5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B选项错误;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关系,C选项错误;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D选项错误。

读“我国不同区域特色农业分布图”,回答问题。

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主导区位因素。

看位置,进行区域定位,找出A、B、C、D、E、F、G所在位置。主要是对各特色农业在图

主要根据图中显示的区域特色农业的名称,判断分析影响此种农业类型形成的主导因素。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天然雪菊是生长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一种稀有高寒植物,花期短促,采摘艰难,产量小,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既有独特的药用功效,又有茶的色泽和醇厚,适宜大多数人群饮用。新疆达坂城地区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品质高寒雪菊。2014

年栽培面积达到3100多亩,着力打造我国高寒雪菊的重要产地。下图示意“达坂城所在区域山脉走向”。

(1)分析达坂城地区打造高寒雪菊重要产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2)为促进达坂城地区高寒雪菊种植和雪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优势:有雪菊生长所需要的最佳海拔(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品质好;深居内陆,环境污染小;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高海拔地区,病虫害少;光照充足,温差大;内陆高寒地区,地广人稀,可栽种面积广;靠近陇海—兰新铁路,交通便利;靠近乌鲁木齐,面向全国,市场需求大;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等。

(2)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加大对雪菊的药理研究,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创建雪菊规范种植基地,积极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强化管理,合理安排;积极促进雪菊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等。

解析第(1)题,达坂城地区打造高寒雪菊重要产地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包括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主要结合材料中雪菊的生长习性,从地形、气候、水源角度考虑。从材料可知,“天然雪菊是生长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一种稀有高寒植物”,达坂城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为雪菊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且该地区有高山冰雪融水,提供了水源。地处内陆,降水少,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为雪菊的品质提供了保障,同时,该地区人烟稀少,环境优良,适宜雪菊种植。从社会经济条件看,雪菊适宜大多数人群饮用,说明市场广阔,从交通条件看,靠近兰新铁路,交通便利等。第(2)题,促进达坂城地区高寒雪菊种植和雪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需要从延长产业链、加大科技投入、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等角度考虑。

对于黑龙江来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简称“哈大齐”)是全省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据统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3以上来自“哈大齐”这块活力地带。据此回答1~2题。

1.松嫩平原作为全国性商品粮基地与太湖平原相比,具有的优势条件有( )

A.人均耕地多B.单产高

C.交通便利D.水热条件较好

2.近年来,齐齐哈尔依托地缘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打造“绿色之都”的城市品牌。下列有关“绿色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绿色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允许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B.绿色农业就是生态农业

C.绿色农业的生产对象是绿色植物

D.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农业生产是绿色农业

答案 1.A 2.D

解析第1题,东北平原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土地肥沃等是其发展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优势,尤其和南方的商品粮基地相比,这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第2题,利用本地优势,齐齐哈尔发展了利于环保,利于食品安全卫生的绿色农业。

读“我国某乡镇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完成3~4题。

3.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江汉平原B.松嫩平原

C.宁夏平原D.成都平原

4.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 )

A.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答案 3.B 4.D

解析第3题,由大豆、玉米和狍子,可以确定该地区可能位于东北地区。第4题,图中农业产业结构体现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并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等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沼气工程的建设,而沼渣及塘泥也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绿肥等,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5.读“我国部分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商品粮基地名称。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2)A地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C、D两地的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____,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B地粮食作物是__________,经济作物是__________。

(3)A、C两地主要粮食作物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商品粮基地在我国各商品粮基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1)三江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

(2)春小麦油菜水稻水稻甘蔗

(3)纬度差异导致气候差异,形成北方旱地、南方水田的格局,故北方产小麦,南方产水稻

(4)粮食商品率高,提供的商品粮总量大,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机械化水平较高解析(1)由A、B、C、D在图中的位置可知各商品粮基地的名称。(2)三江平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油菜是长江流域主要的油料作物,水稻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甘蔗是四川盆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水稻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粮食作物。(3)纬度差异是导致A、C两地主要作物不同的关键因素。(4)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关键是因为三江平原粮食商品率高,粮食提供量大以及机械化水平较高。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是 ( )

A.种植业B.畜牧业

C.林业D.养殖业

2.该区域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主要是 ( )

A.耕地多B.人口多

C.熟制高D.无灾害

3.图示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 )

A.保护黑土和大力开垦沼泽地

B.禁止采伐天然林,大力发展人工林

C.河流的综合治理

D.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答案 1.A 2.A 3.D

解析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因人少地多,土壤肥沃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目前该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是做好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

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其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沙

鸥云集之所”。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虎林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河流冰封期长,有春汛

B.冬季寒冷而漫长,无霜期较短

C.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5.虎林市“把绿色水稻变成方便米饭、米粉;把大豆变成磷脂,把原木变成家具”。这反映了虎林市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向机械化方向发展

B.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C.推进农业生产优质化、高效化

D.推进产业化生产经营,促进产业链条延伸

答案 4.C 5.D

解析第4题,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第5题,虎林市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读图回答6~7题。

6.据图分析,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D.过度养殖

7.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6.A 7.D

解析第6题,坡地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从图中看,该地陡坡比例远大于林业比例,而种植业比例远大于平原比例,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A正确。第7题,该地为丘陵,适宜发展立体农业,D正确;缓坡可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该地种植业比重较大,不适宜继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全面封山育林不利于经济发展。

我国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绿色、质量好,价格节节攀升,最贵的已在市场上卖到199元/斤。读“我国水稻优势种植区分布图”,回答8~9题。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答案解析)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地理条件与农业布局【学习目标】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①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②同季,但农作物易受到③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地形类型齐全,④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3.社会、经济条件:重要的⑤工业基地,交通⑥发达,开发较晚,人口密度⑦较低。 二、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⑧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⑨小麦、大豆、水稻等。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⑩长白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一东北地区概况 读“东北地区轮廓图”,回答1~3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包括黑、吉、辽三省全部,被称为“东北三省” B.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条件配合较协调 C.春小麦、大豆、玉米为本区三大主粮 D.本区跨四个温度带,作物均可一年一熟 2.关于东北地区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分别为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和长白山 B.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 C.该区地形最突出特征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D.东北平原的特征为面积广大,多丘陵地貌 3.关于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 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 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 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答案 1.B 2.C 3.D 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小麦、水稻、玉米为本区三大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属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第2题,东北平原西、北面分别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地表坦荡,少丘陵。第3题,东北耕地面积广大,约占全国耕地的19.7%,大部分地区是有机质含量高的黑土、黑钙土,是我国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之一。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宜农荒地多,耕地集中连片分布,非常适合机械化耕作。 考查点二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发展 4.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土壤肥沃 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 答案 D 解析商品粮基地必须满足粮食商品率高这一特点,正是由于东北地区人均耕地最多,剩余粮食较多,才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5.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①商品粮基地②商品棉基地③林业基地④牧业基地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一课时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教材第62页活动 分析几个地区不同的农业发展方向,目的是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在诸多因素中,主导因素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邻近港澳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的地理条件: (1)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棉花品级及产量高。 棉花是喜光作物,光照条件好对棉花开花结铃、纤维积淀以及吐絮十分有利,棉花蕾铃脱落少、烂铃少,纤维洁白有光泽,品级高且含水量低。 (2)气温日较差大,棉花经济系数高。 棉花生长期昼夜温差大,极有利于棉花干物质的形成及经济产量的形成,棉花容易获得高产。 (3)病虫害少,降低了成本。 (4)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棉花经济效益高。 (5)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 另外,新疆棉花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棉花生产有了气象服务方面的可靠保证。 ●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水分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的需求,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粤海铁路的开通进一步拓展了海南岛热带经济作物的市场。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外城市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教材第64页活动 1.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生长,且仅能一年一熟。 林业: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2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讲义

课时2 商品粮基地建设 农业发展方向 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 ⎪⎧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 思考 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上能够种植水稻纬度最高的地区,简述其主要区位条件。 答案 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能够满足水稻生长的基本需求。另外,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等,使水稻分布地区进一步向高纬度扩展。 二、农业发展方向 1.出现的问题 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具体表现

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3.发展原则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4.发展方向 (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探究点一商品粮基地建设 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读“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探究以下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进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进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其次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 及农业进展方向 教材第66页活动 1.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东北地区耕地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2.有道理。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连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应仍是一个比较紧急的格局。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这一部分可以参考“农业进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进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教材第68~69页活动 1.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丰沛,在低洼易涝地

适宜挖地成塘、堆泥成基进展立体经营。甘蔗生长期长,需水量大,喜高温,由于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北部穿过,该地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热量充分,加之降水丰沛,格外适宜甘蔗生长。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丝织业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该地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2.基塘生产将农业、林业、渔业和工业联系起来。副产品中蚕沙、蔗叶、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塘泥等被充分利用起来。对农村经济进展的作用是形成了一个农、林、副、渔业全面进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农夫收入,又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进展。 3.利用桑叶养蚕,利用蔗叶、蚕沙及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塘的塘泥是农田、果园的好肥料,构成基塘互养的养分循环体系。该系统的生产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该系统的生产过程中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及蚕沙、蔗叶等送至鱼塘,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而塘泥还田还转变了农田施肥结构(削减化肥,增加有机肥),有效地爱护了土地资源。对池塘水源来说,由于有机物大部分可被鱼吃掉,多余的有机物在清除塘泥作肥料时,被准时除掉,不会造成水体富养分化现象。 4.可以。黄淮海平原上比较典型的鱼塘—台田模式中,鱼—果—粮、鱼—果—菜模式比较普遍。

2022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第二课时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检测含解析新人教

第二课时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商品粮基地建设 (2020重庆高一期末)“这个育秧盘上要铺一层营养土,土中要掺匀壮秧剂,把稻种均匀地洒在秧盘上……”2019年3月18日,重庆市大足区农业服务中心的农技推广人员一边仔细查看当地田间的育秧情况,一边指导着农户怎样进行水稻秧盘育种(下左图)。2019年5月8日,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首站试验在黑龙江建三江农场启动,12支无人化的搅浆整地、插秧、施肥施药工作团队在1小时左右共同完成了160亩土地的作业任务(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黑龙江和重庆均能种植水稻的气候条件是( ) A.光照充足 B.雨热同期 C.土壤肥沃 D.风力较大 2.黑龙江建三江农场机械化作业的地理背景是( ) A.劳动力素质高 B.人口密度小 C.市场容量大 D.交通便捷程度低 3.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比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重庆插秧晚,影响这种差异形成的因素是( ) A.纬度 B.水源 C.海拔 D.科技 (2020北京海淀高二上期中)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4.我国东北平原与同纬度的德国南部地区相比,小麦种植的有利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灌溉水源充足 C.光热条件好 D.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 5.与我国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区位因素相比,波德平原小麦种植区分布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 ) A.土壤肥沃,多冻土 B.类似三江平原的沼泽多 C.日照时间短,热量不足 D.以水稻种植为主 (2021湖南五市高二上联考)图示为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某村庄的土地利用情况。该村将不同位置的农用地按人口进行均分,图中①②③④分别示意某农户分到的地块。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蔬菜种植的劳动投入较多。随着农民进城落户,该村农用地逐步向种田专业户集中。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该农户分到的地块中,最便于种植蔬菜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第4章 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 区为例 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范围,以及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2.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 3.理解东北农业布局特点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地理条件 阅读教材P60至P62前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概况 (1)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3)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2.自然条件 自然要素表现影响

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 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 对完整的地形单元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 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重要的工 业基地 ⎩ ⎨ ⎧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 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3)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正误判断: (1)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是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中最难改造的。() (2)热量不足是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3)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本区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提示】(1)×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东北地区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获得热量相对较少,热量不足成为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教材整理2农业布局特点 阅读教材P62最后一个自然段至P64第1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教学设计7: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 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该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如土地、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及市场、交通、农业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只有在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本章在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为案例,阐述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经济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的影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策略,是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经济的基本思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体现了因地制宜、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地理价值观。 在地理会考及高考考查中,有关本章内容的考查方式通常是以国内外某个区域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描述地理特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探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能力。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一般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具备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乐于参与时间活动。从学生认知基础来看,在初中阶段,初步了解了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高一学习“农业生产活动”时,基本建立了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的一般思路;在本学期对比学习“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时,概要认识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但此时学生的区域地理系统知识较为欠缺,阐述、解释和归纳、概括地理信息等地理学习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课以教材案例为载体,适当添加图文及视频资料,通过层层设问,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将零散的地理知识逐渐联系起来,从而归纳得出分析区域农业生产地理条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根据材料,综合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依据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内部差异,说出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梳理,掌握归纳区域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一般分析思路,提升归纳、概括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四章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4)

人教版必修3---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 二、教材分析: 必修3主要是区域地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始终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 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内容。由“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 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四部分组成,旨在学习我国东北 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达到举一 反三的效果。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 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才能明确东北地区的农业布局特点和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 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2 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选择》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 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节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打下基础;在分析 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差,大部分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对区域地理知识掌握仍不足,读 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的位置、气候、地形分布图,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地理条件,了解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通过阅读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农业相关资料,分析其发展的地理条件,学会进行知识、 能力的迁移。 3.通过对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农业的案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 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演示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播放《东北人》歌曲片段和东北景观图。 提问:根据这首歌和图片提供的信息判断播放的是我国 的哪个地区? 观看 回答 导入话题东北,引起 学生兴趣,引出本节 课要讲的内容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新 人教版必修3 ★课前自主学习案★ 【考纲呈现】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考纲解读】1.学会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理解区域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自主预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一、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有哪些?(气候、地形、土壤)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工业基地、交通、开发历史)(自主课程P175) 二、农业布局特点 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分布地区、主要作物及分布): (2)林业和特产区(分布地区、主要树种、特产及分布): (3)畜牧业区(分布地区、主要畜种及分布):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重要地位、生产的突出特点?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发展问题及影响:(自主课程P175) 2、发展方向及重点(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自主课程P175) 五、区域农业开发问题的分析思路和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自主课程P177) 【预习检测】 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建设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号称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首的“吉林黄金玉米带”真正成了仓廪丰实的“天下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吉林省的地位举足轻重。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

高中地理 必修3学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商品粮基 地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向学案(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2.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①________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1)分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2)大型②________农场,经营规模达上万公顷,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农业③________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3.地区专业化生产 (1)④______________是商品化的前提。 (2)北部主要种植⑤________。 (3)中部主要种植⑥________。 (4)南部主要种植⑦________。 二、农业发展方向 1.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1)产生原因:自20世纪以来,由于⑧__________,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⑨__________利用,导致农业⑩__________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和⑪__________严重,土地沙化、⑫__________和草场退化加剧,⑬__________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发展方向 (1)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⑭__________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保护⑮__________,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探究材料】 上图为我国南方的稻田农业和东北地区的机械化农业比较图。

高中地理高二地理人教新课标必修3教案:4.1-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2课时

4.1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环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温和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照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采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必修三《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上课题目】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课时】1课时(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 【设计思想】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的精神。首先在导入新课上利用学生熟悉的QQ农场和东北农业发展变迁图片欣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兴趣。在分析东北农业形成因素的时候,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阅读东北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图、东北地形图中的信息,进而有根据地进行相关的分析,再结合身边的东北大米新闻,和设计“我是规划师”的课堂活动,分析东北气候、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利用学习东北案例的方法,分析论证其他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条件是本课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重点,本课在巩固练习阶段以梅州柚子种植的地理条件分析桥梁,结合乡土地理,在总结提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时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这说明要求学生通过东北地区案例的学习,掌握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分析方法和技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的案例中去。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学习的铺垫,只有先了解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才能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一课时也是之前必修1和2所学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必修2《农业区位》一节和必修3前面两章各种典型案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对案例学习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学生对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在进行影响农业的成因分析时还是会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给出区域相关背景资料和学生合作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新人教版必修届高考复习高二地理教案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课时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本章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性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增长与结构演进相互关联和互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 工业与农业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农业的增长和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促进和延缓作用。工农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可带来人类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乡村或城市等不同的聚落形态。本章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二、三、四章”经济地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提供基本的思维方法、原理,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区域的认识,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到有用的地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前景。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它们都是在充分考虑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共同因素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经济体。本章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布局和方向。 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不同的地区,其生产情况、面临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农业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区域,发展条件优越,以东北地区为例,不仅可以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农业生产

的发展。 我国工业基地既有面临困境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也有经久不衰的沪宁杭工业基地和京津唐工业基地,也有改革开放后以新兴工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而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各地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更可以找寻发展的有利条件,具有更广泛的借鉴意义。工业化的实施,必然使非农业人口在一地聚集,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科学指导而造成某些城市化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了解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 通过东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教学,可了解经济领域发展的内在规律,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 本章教学时间共7课时,第一节3课时,第二节2课时,问题研究2课时。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4.1.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二课时作业必修16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二) 课时目标 1.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点。 2.理解东北农林基地发展的方向。 课前预习(10分钟,10分)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现在其农业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黑龙江省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 ) ①人均耕地面积广阔②机械化水平低③土壤肥沃④劳动力丰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黑龙江省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主要是人均耕地面积广阔,黑土肥沃。东北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较高。 2.目前影响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包括( ) A.全球气候变暖 B.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C.粮食品质欠佳 D.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黑龙江省纬度较高,积温较低。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改善热量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黑龙江省近期提出,要在2012年使全省粮食总产量登上1 000亿斤的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800亿斤。据此回答3~4题。 3.目前,影响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了水土流失外,还有( ) ①湿地面积日益增多②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③自然灾害频繁④环境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应当( ) A.在平原区继续扩大耕地面积,确保商品粮供应基地的地位 B.在西部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大力搞好生态环境 C.在山区以森林的开发为核心,走好多元开发的路子 D.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答案:3.C 4.D 解析:通过材料可确定为东北地区,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及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环境污染等。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证粮食生产又要使生态环境和经济均能可持续发展。 5.关于该省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②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商品基地③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

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第1节第2课时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向学案3

第二课时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向 『自主学习』 一、商品粮基地建设 1.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错误!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两大特点 (1)错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自我探究]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平原广阔,人均耕地面积广大,有利于机械的运作和推广。东北地区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 二、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1)产生原因:错误!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 (2)问题表现:农业错误!生态环境退化.例如错误!水土流失和黑土地退化严重,土地沙化、错误!盐碱化和错误!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2.发展方向与重点

[自我探究]分析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发展模式的优势.

提示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形成了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自我反馈』 1.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最大的特点是() A.以水稻种植为主B.机械化程度高 C.水利设施完善D.科技水平高 答案B 解析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最大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松嫩平原粮食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主要原因是() A.冬季严寒,病虫害少 B.春季积雪和冻土融化,土壤墒情好 C.夏季白昼长,日照时间长 D.地形平坦、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 答案D 解析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的普及;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商品率高。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精练含解析新人教3

第1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示意某地区主要农作物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南部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C) A.生产规模小B.科技水平高 C.商品率高D.精耕细作 2.该地区北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 A.荒漠化、次生盐碱化B.水土流失、石漠化 C.大量使用化肥、土地退化D.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第1题,该地区南部主要农作物是油棕、可可等热带作物,属热带种植园农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技术水平低、经营比较粗放等特点。第2题,该地区北部属热

带草原气候,大规模种植花生、橡胶等作物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使草原退化,出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等问题。 (2019·吉林高二调研)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建设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号称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首的“吉林黄金玉米带”真正成了仓廪丰实的“天下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吉林省的地位举足轻重。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D)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④地势平坦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B.②③④ C.②④⑤D.③④⑤ 4.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C) 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解析】第3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第4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而机械化程度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故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2019·衡水中学七调)大豆是我国食用油脂厂的主要原料。下图为“2008~2012年我国从不同国家进口大豆的数量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5~7题。 5.我国从图示两国进口大豆的数量呈现交替波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 A.多元化的进口渠道B.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