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

《英国庄园生活》

---------中世纪英国农民生存状况研究

摘要:农民作为中古世纪社会底层的生活群体,虽地位卑微,但对于社会的运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可以说是社会建筑的基石。研究农民的生活状况对于研究中世纪历史有着巨大的帮助。

·宗教,“十字架的巨大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古世界”。

中古世纪庄园制达到了顶峰,也是西方封建制度的高潮。尽管英国某些地方从未实行过庄园制度,但毋庸置疑的是庄园农奴是农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活在庄园中的农奴来说,庄园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与外部的接触无外乎一年当中去几次集市,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因此庄园中的一切都会对农民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他们的价值观。位于庄园中心的教堂,作为庄园中最高大、最辉煌的建筑,与农奴破旧的茅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难使农奴不对其印象深刻。教会对农奴们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

对于中世纪的住民来说,教会无处不在,它对于人们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路旁随处可见的十字架和圣陵无时无刻不提醒农民要对神、上帝、死亡和救赎充满敬畏。大多数农民并不识字,抽象的教堂壁画也不能帮助农民很好地理解圣经的精髓,因此中世纪农奴只能借助弥撒等宗教仪式,或者通过教士的布道来形成自己的信仰。但不幸的是对于文盲来说,整个弥撒当中他们只能不断重复“主啊”,“万福玛利亚啊”这两句。至于复杂的仪式,他们并不理解,教士口中的用拉丁语叨念的祷告词他们根本听不懂。日复一日的重复使得这些仪式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更加糟糕的是,大多数教士并不了解这些仪式到底代表着什么,他们并不比农民博学,这些无知的教士构成了中世纪宗教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很多教士就是农民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仅会拉丁语而已。其思想当中带有很多迷信的成分,就如同普通的农奴一样。很多教士不仅不能胜任神职,反而带头亵渎教义,与女人私通,放高利贷,主持弥撒时衣冠不整等。因此某些乡村风气败坏,道德沦丧也就不难理解了。

农奴虽然不能从教会那里学到什么,但教堂壁画那浓重的色彩和现实主义的手法,外加一些模糊的、含义不清的祷告词总可以使头脑简单的农奴对于神或者地狱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教会的不作为,以及农奴们有关宗教的臆想,使得有关宗教的一切显得那么神秘和强大,使得农民不由自主的去臣服。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着莫名的恐惧,当这种恐惧时刻围绕在人们身边时,那就是对于思想的控制,就是束缚在人们身上的枷锁。

·领主的压迫

庄园中的农民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大佃农、小佃农和自由人。大佃农往往拥有二十甚至三十英亩的土地,不仅能养活自己,还可以将剩余的谷物出卖以换取金钱,从而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小佃农通常只有两三英亩的土地,这显然不能满足一家人的生计需要。因此小佃农会通过开垦荒地,饲养家畜,狩猎,为大佃农打工等方式来勉强维持生计。但开垦土地或者放牧牲畜等活动也会受到领主的限制。自由人不受领主的管辖,通常只有两三英亩的土地,但自由人可以通过手工劳动,比如帮领主修缮农具,房屋等来获取自己的收入。农奴必须承担领主强加给他们的劳役,比如运输货物,收割谷物,翻耕土地等。这就导致农奴必须先完成领主分配的任务之后才能去干自己的农活。而且劳役的量相当大,不仅有周工,还有“布恩工”。自由人要为领主尽一份自己的义务,不过量很小,只有少许劳役,也可以通过金钱赎买,只有几便士而已。而压在农奴头上的不仅有繁重的劳役,更有领主对他们的剥削,这种剥削深入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农奴不能自己磨面粉,而要到磨坊主开办的磨房中磨制,还要交纳一定比例的谷物作为回报,称之为“磨房捐”,有些庄园这一比例达到了十三分之一。显然对于那些勉强维持生计的农奴来说,这一负担还是十分沉重的。这一敲诈勒索式的规定可以使农场主不费力气就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领主会采取非常严厉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这一特权。

除了要承担各种劳役,各种名目繁多的税款也让农奴倍感头疼。农奴及其财产都被视为领主财产的一部分,领主可以肆意收取农奴的财产,称为“塔利税”。塔利税作为农奴身份的象征一开始金额不固定,领主可以任意收取,虽然后来塔

利税金额固定了下来,但对于农奴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塔利税这一带有强烈农奴性质的税款,自然会遭到农奴的竭力反对。实际上因征收塔利税而引起的农奴与领主之间的纷争贯穿整个庄园制度的历史。

还有一种更加令人难以接受的税收称为“死手绢”。当一个农奴过世之后,领主往往会对这名农奴在世时所拥有的财产进行估计,并从中拿走一部分。可能是一笔钱,或者是死去农奴家中最好的家畜,或者是生活器具。而这种税收行为由教会来执行,而在征收过程中往往带有暴力行为。因为某些庄园征收的遗产税或死手绢极为苛重。例如,当一名男性农奴死亡之后,一些庄园的领主有权拿走其一多半的财产,遗孀及其子女只能重新白手起家。这种强取豪夺自然会遭到农奴们的反对,而教士就会以强硬的方式拿走农奴们的财产。因此教会对农民的压迫不仅限于思想上,而且更会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名目繁多的税款以及大量的劳役是中世纪英国农奴的典型象征,农奴必须履行自己对领主的义务。农奴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些奴役,实际上广大农奴摆脱奴役的尝试从未停止过。

·庄园的运转

很多领主拥有不止一个庄园,因此领主需要雇佣一些代理人管理庄园。最典型的制度是庄官制度。庄官的头是总管,他代表领主对庄园进行管理。他要经常召集下属听取汇报,以了解庄园的日常运转;询问庄园中每头牲畜的使用情况;细数佃农缴纳的租金、罚金以及其他方面的税款。总管作为领主利益的代表者对于佃农们应尽的义务往往查问得异常仔细,因此总管也成为农奴心中的“二号人物”。

虽然总管的命令对于庄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巨大影响,但总管并不直接与农民接触,更多的是通过级别较低的官员。管家在低级别庄官中地位最高。管家不仅是自由人,还具有领主赋予他的特权。当管家上任时,全体农奴都要向他表示尊重和服从。管家要监督执行总管的各项命令,负责庄园的农业生产。他要为农奴分配工作,许多人的活都由他说了算,由他决定怎么干。管家拥有巨大的权力,因此也就成为庄园中最不受欢迎的人。管家会利用自己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

利益,从农奴手中榨取钱财,收受农奴的贿赂。管家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了“庄稼汉的掠夺者”,“凶狠的野猪”等称号。管家的这些胡作非为并不是总会受到庄园法庭或领主的指责,毕竟管家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农奴。

管理偌大的庄园仅依靠总管或几个管家远不能满足庄园经济运作的需要,因此领主还需要其他的人手来帮助他。这些人手经常从农奴中来选择,或者由农奴举荐产生。领主拥有一些没有土地或至多有几英亩土地农奴,这些农奴无法维持自己的生计,领主就会雇佣他们耕种自己的土地,照看牲畜,完成繁重的农活,并支付这些农奴相应的费用。人们称这些农奴为“长工”。农奴对于周工的抵制以及用钱财抵消周工方式的逐渐普及,领主对于长工的需要也就日渐增长。犁把式,车把式,羊倌,牛倌,猪倌等也就逐渐产生了。

在庄园中,庄头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管家毕竟是自由人,他并不直接参与到庄园的各项生产活动中,因此从农奴中选择一个了解农业生产的人来辅助管家和总管是十分必要的。但庄头的工作非常繁杂,而且经常费力不讨好。庄头要监督农奴们服劳役,检查交纳的税款或租金数目是否正确,而且还要按时向领主汇报庄园的运作情况。庄头拥有很多农奴所不能享有的特权,比如可以不服劳役,可以将自己的牲畜与领主的牲畜一起饲养,可以少交税款等。尽管庄头拥有诸多特权,但很少有农民愿意担任庄头一职。对于一个不识字的农奴来说,记录庄园的经济状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年度帐簿。而账簿是很难编写的,因为它要详细地记录庄园的每一项收支。一个文盲庄头只能凭借符木以及刻在木桩上的刻痕,以及自己的记忆来进行记录。对于记忆不好的农奴来说,庄头绝对是一件苦差事。庄头最不喜欢的人应该就是查账员了。查账员对每一项账目都要仔细审查,并会要求庄头出示关于账目细节的证据。查账员审查结束后会做出结算,领主亏空盈余情况一目了然。如有盈余,庄头就得交出结余的钱,如果有亏损,那亏空金额会算在庄头的身上,成为庄头的债务。因此庄头经常债务缠身,还有的庄头因为无力偿还庄园的亏空而被投入了监狱。因此庄头并不是一份美差。领主并不完全信任庄头,而庄头也经常受到来自农奴们的威胁。工作复杂费力,而且还有背负债务的危险,为整个庄园的运转负责,也就不难理解农奴有时宁愿缴纳一笔钱,放弃诸多特权,也不愿担任庄头一职。

·自由之路

面对繁重的劳役和领主肆意的剥削,农奴们都想尽快摆脱自己的农奴身份,成为一个自由人。农奴可以乞求领主给他一份赦免令状,或者更冒险一点,抛弃自己在庄园中的所有财产,逃到城镇当中获取城墙的庇护,从而获取绝对自由。前一种方法并不总是奏效,给与农奴自由对于领主来说是财产的巨大损失,即使某个与领主签订了某种协议,恢复了自由人的身份,还是要缴纳某些税款,并不能成为完全的自由人。领主也会用尽气数阻止农奴成为不受自己管辖自由人,比如领主会仔细研究每一项有关农奴和自由人的法律条款,以便在农奴外逃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将农奴带回庄园,也为了避免因为与农奴签订的某些协议而在不经意间使农奴成为自由人。

在庄园制的后期,领主也逐渐意识到强迫农奴服劳役的不利后果,消极怠工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同时为了阻止农奴外逃,大多数领主不得不与农奴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比如以财物来抵消周工,以金钱来赎买犁地、运输等劳役等。这种相对的自由对于依赖土地生活的农民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农奴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之后,就有充足的时间来打理自己的土地,越来越多的农奴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农奴朝着较为自由的境况迈出了一步。尽管如此,农奴距离自由还是相当远。各种带有农奴性质的税款依旧压在农奴们的头上。

教会作为中世纪政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农奴制的态度关乎千千万万农奴的命运。不幸的是,教会对农奴制持坚定地支持态度。因为农奴制符合教会的利益,大的宗教团体从农奴身上榨取了大量的财富,早就成了大地主。他们的日常生活都是由不计其数的农奴供养的。因此教会是不可能否定农奴制的,尽管农奴制充满了压迫,与上帝的仁慈悖道而驰。对于教会来说解放农奴意味着财产的损失,因此教会不会轻易解放一名农奴,除非这个农奴对他们来说已无利用价值。比如领主会给予一个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单身汉以自由,因为他已经不能再创造任何价值,其拥有的财产也是微不足道。赋予农奴自由的同时,领主会征收一笔巨款,这一“高尚”的行为因为一笔巨大的赎金而充满着盘剥的味道。更加讽

刺的是,一些主教一边歌颂自由的美好,一边又拥有着大量的农奴。出于某些原因给与一个农奴自由的时候,还用一大堆冠冕堂皇套话的话来包装自己。教会可以说是农奴追求自由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没有必要说明农奴渴望自由的原因是什么,自由人与农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农奴自身的需求促使他们为自由而斗争,外部的动因也会促使农奴去寻求自由。中世纪时期教会的权威人尽皆知,因此农奴总会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子女进入学校学习,日后也能够成为教士甚至主教,摆脱受奴役的命运。当然也不乏农奴成为主教的案例。传统的教会对这种暴发户持反对态度,领主也不愿意看到低贱的农奴进入上流社会。但查理二世不反对农奴接受教育,并让国会颁布法案来保护农奴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也为农奴成为自由人提供了机会。城镇居民对农奴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城镇市民为争取自由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最终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自由。领主也发现,赋予市民特权,允许他们进行自由贸易,设立自治市,并通过收取贸易税款等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因此自治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当自治市的规模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自治市就会吸纳临近的庄园,庄园中的农奴也因此获得自由人的身份。这就会使大量的农奴同时获得自由。虽然市民的特权要通过每年支付一定的金钱来赎买,各种税款依旧存在,也必须响应领主的号召随领主一同出征,但相比庄园那些繁重的劳役和高昂的塔利税,城市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领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会采取各种措施阻止农奴外逃,因为农奴外逃超过四天后,领主就无权在庄园之外逮捕农奴。领主会让某个有外逃倾向的农奴的亲戚做担保人,一旦农奴出逃,领主就有权没收他亲戚的所有财产。这样的防范措施在中世纪的英国随处可见。但这样的防范措施仍不能阻止那些桀骜不驯的维兰逃离庄园。

总之,农奴追求自由的道路漫长而充满艰辛。城镇的吸引,效率低下的强制劳役,外加使人口锐减的战争、饥荒、传染病等压力,也迫使领主逐渐放弃劳役地租,将土地以货币地租的方式出租出去。多种因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庄园制的终结。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

期中读书报告

学生姓名:刘向阳

院系:工学院

学号:1400011074

结语:中世纪农奴生活在一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在瘟疫与压迫的夹缝中艰难生存,贵族之间的杀戮游戏最直接的牺牲品就是服兵役的广大农奴。对于农奴来说,

中世纪无疑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西欧的城市以及其所有对将来的发展有意义的东西都诞生于中世纪。到1250年,不仅在地中海沿岸而且在西北欧都有着生机勃勃的城市。以下的叙述试图描述十三世纪中叶在一个新近复兴的城市特鲁瓦(Troyes)的日常生活。特鲁瓦是富裕的香槟地区的首府,大主教的驻地,更重要的是,它是两个著名的香槟集市的所在地。 早在尤利乌斯.凯撒在高卢和不列颠安营扎寨的时候,西北欧只有极少的地方可以成为城市。那时巴黎已经是个很重要的地方了,以至于凯撒的“高卢战纪”里记录了它被大火毁灭这件事。不过在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地方,政治机构很不发达,商业活动非常稀少,宗教极为原始,这些情况限制了比村庄更大的社团的产生。大片的地区仍然处于蛮荒状态。 罗马军团修筑道路,为当地的农业产品提供市场,并在他们设防的营垒里为商人提供了掩蔽住所。他们驻防的一个地方位于塞纳河和一条重要的军事大道Via Agrippa的交汇处的一个小村庄。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Marcus Aurelius)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塔楼,后来的皇帝,特别是奥勒良(Aurelian),将它作为一个基地。Tricasses以及其他的一些驻防的城镇开始呈现出一个永久定居点的面貌,驻防的士兵和当地的女孩结婚,养家糊口,在服役期满后在城墙外从事农业或在城墙内从事手工业劳动。在从一个军事基地演化为一个行政中心的过程中,这个市镇获得了石头建造的城墙,吸引了新的居民:税收人员、官吏、军队的伙食承办商、以及有技术或是没有技术的劳动力,包括从德国和弗里斯兰(Friesland)的蛮荒之地抓来的战俘。特鲁瓦跟南欧的富裕的城市无法相提并论,跟巴黎也比不了,巴黎在三世纪已经拥有三座浴场、一个剧院和一个赛马场。特鲁瓦也许有一个浴场,这使得它生活设施方面跟大多数的其他北欧的城镇不相上下。 基督教会为许多北方的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强大的动力,尽管最初的使徒并不总是为异教的城市和宗教当局所理解。跟其他地方一样,在特鲁瓦,坚守其父辈信仰的总督和皇帝造成了很多殉道者。但当教会把君士坦丁皇帝变成一个信徒后,接下来的事情便一帆风顺了。在四世纪和五世纪,主教区到处涌现出来。一个主教很自然地会把自己安置在一个罗马行政中心或是一个以前的军团营地。这种新的教会体制要求有一个世俗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人口提供服务。一个新词被用来描述这些教会城镇——cite(city)——这个词是从拉丁词civitas演变而来,civitas的意思通常是一个有围墙的居住地方。 随着罗马帝国力量的逐渐式微,地方上的罗马官员丧失了他们的权威,造成了一个权力真空,这个真空便由基督教的主教来填补。到五世纪中叶,特鲁瓦主教的声望极为崇高,以至于当匈人(Huns)出现在邻近地区时,所有的人都投奔他以寻求保护。 特鲁瓦以前曾被汪达尔人洗劫过一次,阿提拉的匈人的名声跟汪达尔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卢普斯主教(Bishop Lupus)起先派遣了一个副主祭和几个文书去安抚敌人,不过一个不幸的事件使得这个使命在执行的过程中走了样。教士们穿的白色外袍使得阿提拉(Attila)的马倒立起来。这个匈人的头领认为这些来客是魔术师,便差人当场杀了他们。有一个文书逃回来报告了这个情况。阿提拉随即开拔去跟罗马人、哥特人、勃艮第人以及法兰克人交战,这些人暂时停止了他们自己之间的互相争斗来迎战阿提拉。阿提拉被击败,但损失不很大,他往东撤退,特鲁瓦正好在他撤退的道路上。这次卢普斯亲自出马去谈判,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阿提拉放过了特鲁瓦,带着主教一直远至莱茵河,然后再风光地遣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中国史学家称为西欧封建社会。西方称为中世纪。在这段历史长河中西欧的政治状况,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发展极不平衡,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国家长期四分分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英法到15世纪、德意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原因如下 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这些人成为诸侯。诸侯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诸侯的势力很大。有的竟敢向国王提出挑战。而中国封建社会则不同,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政教冲突 5世纪到6世纪开始,罗马天主教会成为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国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这样的做法加强了国王与教会的关系,更意味着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政治上,教皇是最大的统治者;经济上,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思想上,基督教的教义和神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这样,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权利都是上帝授予的,于是国王和教皇不断地发生碰撞和摩擦以夺得这一权利。12~13世纪,经过长期的争斗,教皇权利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王。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的兴起,教皇和教会的势力才衰落下去。 三、城市的兴起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订制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四、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影响巨大。 11.13:黄淼

中世纪西欧

第四单元中世纪西欧 [导学目标] 知道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确立时间,采邑改革及其影响,庄园的特点,城市的自治,理解等级君主制。 [边看边练] 第12课封建制度 1.封建制度的产生 ①5世纪法兰克人克洛维建立的是当时新兴的日耳曼国家中影响最大的。 ②西欧封建制度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制和日耳曼人的制,大体产生于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③封建经济制度基本特征是和。 ④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史称为“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由此,形成封建制度。 2.中世纪庄园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的经济实体。庄园最初普遍采用地租,农奴与领主的关系明显。14世纪以后,庄园开始衰败。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1.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①11世纪开始中世纪城市再度兴起。兴起原因是和商品经济发展。、成为最初的城市居民。兴起最早发展最快的中世纪城市是在、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 ②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主要政治目的之一。常用手段是 和武装斗争。 2.等级君主制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实施统治的政权形式,是西欧封建制度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出现是由于国王和新兴阶层联合,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重点探究] 1、“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对法兰克王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描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反映的封建等级关系? 2、13世纪下半叶—15世纪下半叶,英法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当时西方商人拥有怎样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为什么西方商人能获得这种权力和地位?

1、如果给右图配个标题的话,较恰当的是 A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B 、西欧封建庄园制度 C 、西欧等级君主制 D 、西欧封建采邑制 2、“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 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 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 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作 坊,还有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 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庄园大体上是 A 、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 、一个亿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 、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 、一个比较工业化的经济实体 3、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两国相继出现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等级代表会议的大多是①教会贵族②世俗贵族③城市市民④农民 A 、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是 A.城市的自然条件优越 B.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城市已不受国王管辖 5、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思堡恩修道院的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A.节日里领主才收取地租 B.地租包括实物和劳役()C.农奴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D.领主与农奴矛盾尖锐 6、当西罗马衰败时,大批日耳曼人涌入罗马帝国境内,他们建立的国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 A、法兰克王国 B、东哥特王国 C、查理帝国 D、萨克逊王国 7、采邑制的改革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发展,开始推行这种改革的是() A、查理?马特 B、克洛维 C、奥托一世 D、亨利四世 8、13世纪以后,西欧逐渐形成了等级君主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B、国王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推动 C、欧洲国家民族意识的兴起 D、国王实力下降而作的进步 9、11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西欧的城市掀起了争取城市自治斗争,采取方式主要有 ①金钱赎买②武装斗争③与领主谈判④教会的赠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中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都比较小,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人口总是人口剧增后又很快骤减,徘徊在数千人之间。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B、封建主的屠杀和劫掠 C、环境差,传染病流行 D、男女青年独身主义勃兴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 小组成员:胡珊、刘洋、裴倩、陈美娟、尹婉仪、吴令仪、谭思铭组长:胡珊 指导老师:王红老师 【摘要】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艺复兴社会特点 【引言】 文艺复兴(意大利语:Rinasc 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是一场发生在14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的文化运动,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文艺复兴”一词亦可粗略地指代这一历史时期,但由于欧洲各地因其引发的变化并非完全一致,故“文艺复兴”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通称。 【调查报告主体】 研究概述: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点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为何会产生此类社会特征?采用研究方法主要是上网搜寻资料、翻阅书籍,辅之以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 【结论与分析】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

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作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 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这和黑暗的中世纪是个鲜明的对比。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亦有一说是十字军3次东征(尽管第三次半途而废)带回来的纪念品,他们在路上发现了这些书,就搬了回来藏在教堂的地下室,后被人发现,惊叹古罗马的艺术,文学等,就开始极力传播,意图达到古罗马那时的成就)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社会影响 资本的原始积累: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复习巩固第三十七篇

2019-2020年历史九年级上册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华师大版复习巩固 第三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和农民生活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从9世纪开始,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流行开来 B、庄园内的“直领地”由领主耕种,“份地”由佃户耕种 C、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中的自由农民的上地 D、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开庭地点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一份公元1050年的文献记载了英国赫里堡恩修道院中的一些状况:“……在复活节他们还应缴纳二只母羊、二只羊羔,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时间给这些羊洗刷、修剪。”这表明欧洲中世纪庄园农奴( ) A、每逢节日向领主缴纳地租 B、缴纳实物、劳役两类地租 C、已经被剥夺全部人身自由 D、对受剥削与压迫充满仇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1世纪,中国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下列关于西欧城市兴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欧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B、一般是作为工商业活动中心,规模较小 C、这些城市是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D、所有城市都发动了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古时期,在西欧一些地区盛行庄园经济,庄园中的主要劳动者为( ) A、佃户 B、贵族 C、领主 D、教士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欧洲中世纪的谚语。此话说明了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是( ) A、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已不受国王管辖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城市相对独立和自治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答案】: 【解析】: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欧洲中世纪长期处于教会和国家、王权与神权的二元统治制下,政教之争是中古西欧政治史上极重要的内容。在中世纪的西欧,可以说教会这一宗教势力与政权同时作为了政治力量。教会以上帝之名,政权以世俗之名,二者间由最初的相互依靠,合作走向了敌对的局面,但同样作为统治工具,两者应当是始终统一的,而彼此之间利益的对立又让两者关系有了不一样的微妙变化。在这里,我想以教会势力的发展为线索将两者斗分为三大阶段,即教会势力的起步,鼎盛及衰落。 首先,我们不可置否的是中世纪西欧的黑暗与二者之间的矛盾摩擦十分不开干系的,政权的镇压与教会的压迫让中世纪成为西欧的黑暗时期已是事实,在这里也不赘述。然而,正是因为两者起初的共同相互需要,也为早起的西欧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稳定的基础。“统治阶级为稳定统治,给自己的统治罩上一层神秘的光圈,使人民安于天命,企图借助神权来强化自己的统治。于是,统治者开始不断向教会供奉土地,粮食和金银财宝,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教会经济。”例举基督教例子来说,米兰敕令的颁布绝对是不得不提的,自此罗马君主对基督教大力扶持,基督教也因此从一个被犹太教赶出庙堂并屡受罗马迫害的地下宗教,转变为公开、合法的宗教,走上了正式发展的历程。这对早期的宗教发展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后来又在法兰克首领克洛维征服各地中,要求被征服地百姓放弃原有的原始多神教信仰,统一信仰基督教,对于即巩固了基督教的稳定地位,又统一了信仰,为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苦难以及生老病死等问题的困惑的解决给了希望,更加利于政权的统治。而另一方面,教会也需要国家的保护,需要王法处理世俗事务,并且教皇的选任也需要国王的认可,说白了,是教会企图得到政权的庇护。虽然两者是相互利用,但的的确确稳固了中世纪初期的统治。 随着政权对教会势力的进一步依赖到了11-14世纪,天主教会势力逐渐增强,教权企图与皇权分庭抗礼。首先表现在教皇摆脱了世俗政权的控制,教会取得了完全的独立,教皇真正主宰了教会。其次,教会内部的克吕尼运动则进一步统了一教会。克吕尼派教皇戈利哥里七世在位时,围绕教会统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目的是:由教皇控制西欧各国的教会,发动十字军取得领导权,发展宗教法,提高教会的管理效率。同时,格列高里还于公元1075年在罗马教会上发表了《教皇敕令》,其内容共有27条,其中包括: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权力等内容,这都是为了确立教权高于皇权。其中令教会大受鼓舞的莫过于教皇格列高里七世于1076年宣布革除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四世的教籍,取消他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权力,这对于当时政治形势不太稳定的亨利四世来说不亚于雪上加霜,为了保住王位,他他赤足披毯,到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请罪。这一系列举措,让初期需要依靠政权的教会至少到了与世俗权力同起同坐的地位。而教皇的野心却绝不止于此,教皇企图控制整个基督世界,因此,从十二世纪后期起,教皇又与皇帝为争夺意大利的控制权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结果,皇帝菲特烈一世于1176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_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市民社会角色的转化和地位变迁问题是目前历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学者们普遍认为,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与资本主义的萌芽、发生、发展紧密相连,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革命性改变[1]。 一、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般认为始于10世纪后期及11世纪。毋庸置疑,生产力的发展是当时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11、12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巩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又使得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大大加强,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技术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手工业中的分支行业开始脱离农村的家庭副业和庄园手工业形态,逐渐集中到城市之中。而手工业在“进城”之后,又产生了城乡交流和向外开拓市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随着贸易的日益扩展和深入,西欧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对封建制度下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同时,这种经济上的历史性变革也引起了西欧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并非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产 物,而是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体。手工业者和商人作为城市兴起的主要推动者,通过自愿的方式定居在封建城堡或教会城镇的围墙内[2],开始以一种非官方的形式去适应新兴的社会生活,逐渐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市镇机构。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又逐渐改变着民众的生活观念,例如:集市贸易中的平等原则被引入城市生活中,在商品交换中,农奴和有农奴身份的手工业者是作为商品的私有者、交易者出现的;封建主们无论是向集市上的交易者购买商品,还是把自己庄园内的剩余产品运到市场上去卖给需要者,都不得不承认对方的独立意志和平等身份。因此,大批农奴、自由农和小贵族纷纷抛弃传统的庄园而奔向城镇,由封闭的生活方式转为开放的生活方式,由被奴役的地位转为拥有较多人身自由的地位,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级”出现了,西方历史也开始了一个“市民的传记时代”[3]。 二、西欧城市争取自由的斗争 西欧城市从开始形成之日起就出现了一股同封建势力相对抗的政治力量———城市中的居民,即市民。市民阶层包括各种各样的人,有手工业者、帮工、学徒、商人、小贩等。他们从11世纪起,采用暴力或和平的方式,开展“城市公社革命”,争取城市的自治权和有利于城市市民的社会制度[4]。 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社会地位的嬗变 ———兼与明清时期雇工和工商业者比较 崔晓乐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以及由此引起的市民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为西欧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市民以城市为载体,为维护自己的自由和利益不断斗争,最终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明清城市与西欧城市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制度结构,城市中“雇工人”和工商业者的地位非常低下,资本主义萌芽根本无法在明清城市的发展中诞生。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雇工;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中图分类号:K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82(2009)01-0038-03 收稿日期:2008-12-12 作者简介:崔晓乐(1985—),女,甘肃通渭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 第21卷第1期2009年3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Radio &TV University Vol.21No.1March.2009

中世纪西欧的修道院

中世纪西欧的修道院 摘要:修道生活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宗教生活,对它的意义的评价怎样都不会过分,它对社会其他部分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最初,它是一种没有接受过圣职礼的人的生活方式,有意识地与担任教会圣职的人区分开,但他很快又称为教会一部分。与今天相比,教会在中世纪所起的作用重要得多,修道士在某种程度上是介于教士和俗人之间的一个第三等级,他们的生活方式不论是对教士的团体,还是对俗人的团体都是一个榜样。大量的修道士和修道院的存在也表明了他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世纪西欧修道院起源世俗化经济繁荣 修道院的起源 修道生活最早起源于东方,主要分布于巴勒斯坦、叙利亚、小亚。特别是在埃及,有两种方式:隐士生活那时往往一个人到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独修,通过抛弃世俗和祈祷沉思,而使自己的灵魂获得获救。他们的行为和精神往往感动其他人追随他们去过同样的生活,结果单独的修僧汇聚而成修道团体;合居生活,是帕科米乌斯首先在埃及倡导的,这是一种宗教的团体生活,后来成为西方修道生活的主要形式。 早期修道院能够产生和发展,是因为虔诚的信徒对于所在社会完全绝望,不愿陷入世俗社会的烦扰,但又无力改变现实,想过超凡脱俗的生活。可以说修道僧选择苦行修道的方式是基于他们对教义的理解。 公元4世纪,圣帕科米乌在尼罗河谷地组织起第一个正规的修道院。一时修道院兴起成风。不久修道院传播到埃及以北的拜占庭帝国。4世纪下半叶最先出现了私有的“家庭修道院”。而真正为修道院确立规则的是圣本尼克所指定的本尼迪克院规。并由此把修道规定为团体性的有严格纪律的生活,使修道生活完全基督教化,为西欧修道院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方向。 中世纪的修道生活首先是从“南高卢”传到西欧的,那里有两种修道院的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方式赞成积极地参与世事,既无固定的位置有无固定的规章,起源于阿奎丹地区,对整个法兰克王国有很大的影响。另一种生活方式是410年由被法兰克人驱逐的北高卢地区的贵族们确立的,并朝着贵族式修道院发展,在文学方面的活动具有指导性的作用。6世纪后对法兰克的其他地方也产生了影响。经过爱尔兰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传教,高卢修道生活有了新的动力。科伦巴在获得法兰克国王们的同意后建立了以所有一所的修道院。 第二次的传教浪潮来自那些与罗马有联系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卜尼法斯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建立了富尔达修道院,并承担了在日耳曼人中间建立法兰克教会的任务,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修道院的世俗化 加洛林王朝时期,教会和王权的逐步形成,统治阶层介入后,修道院基本脱离了先前的修行宗旨渐渐失去了独立的性质。随着查理帝国的瓦解,蛮族入侵以及割据状态的形成,修道院逐步走向世俗化,大多成为封建贵族的私有财产;修道僧也纪律松弛,不再恪守戒律而是追求世俗生活的享受1。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场修道院进行改革的运动开始了,克吕尼修道院便是其中的代表。最初改革是为了摆脱世俗贵族的控制,然而随着修道院改革的深入,其政治影响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修道院又再次的失去了昔日宁静,取而代之的是喧闹和奢侈。虽然他们身尽劳累折磨,因执勤而疲惫不堪,因进食而虚弱无力,但他们却像秋蝉,越是饥饿难耐,叫得就越响亮2。 作为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最大领主,修道院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不可避免的与世1黄洋赵立行金寿福《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复旦大学出版社(P345) 2王越旺:《中世纪后期西欧修道院衰落的经济原因初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海洋文明与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7日09:18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7月下作者:张椿年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打印】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由于各个国家人民对海洋的依赖程度及其统治者对海洋的认识不同,虽都拥有海洋,但不一定有同样的海洋文明,下面笔者就西欧海洋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阐述。 社会需要商业,但内地没有市场,西欧商业只能从沿海开始 西欧海洋文明的本质是商业。罗马帝国在其强盛时期,商业十分繁荣,有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内外贸易四通八达。然而,自公元493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中世纪的农奴社会,在农奴社会里,自然经济占据着统治地位,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来源。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村庄,村庄受庄园控制,庄园不仅是经济组织,也是封建领主对农民实行剥削和司法审判的社会组织,商业几乎处于零状态。与此相适应,教会谴责商业,教会认为商业追逐利润,是亵渎神灵之举,但是社会又不能没有商业,因为庄园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例如食盐,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即使教会的神职人员也离不开它,但它不是庄园能生产的。再如,建造教堂的材料,也不是每个庄园都具备的。关于商业的重要性,少数高级的神职人员也是承认的。14世纪初,一位法国的修道院院长在他的《商人的箴言》中这样写道:“没有国家能够只靠自己管理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商人们要出去工作,颠簸劳碌。他们的国家缺少什么,就将其带到所有的王国去,因此,人们必须要做的是,永远不要在没有缘由的情况下,苛待他们。因为商人在海上由此地到彼地为国家提供供给,这使得他们受人爱戴。”① 社会需要商业,但在封闭的庄园经济包围中,西欧内地没有市场,商业难以发展,所以商业的复兴,只能从沿海地区开始:一是沿海地区的人民以捕鱼为生,缺少粮食,有强烈的交换生产物的愿望;二是沿海地区交通方便。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他的著作《封建社会》一书中说,在13世纪以前,海上航行比陆路快,假如不是遇到强劲的风,船行速度每天达60至90英里。在陆上,通常每天的行程在19至25英里之间。②商品流通时间的长短对商人来说,至关重要,商品流通时间缩短了就会提高利润率。三是沿海地区可以利用大海进行海外贸易,商人以利为重,进行对外贸易常常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因以上种种原因,南欧的地中海和亚得利亚海沿岸,北欧的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首先成为西欧商业复兴的基地。 南欧的意大利是个半岛,东临亚得利亚海,南濒第勒尼安海。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受邀进军意大利,因为他为教皇平定当地贵族的叛乱有功,教皇加冕他为皇帝,因此,德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因内部的分裂,很难对意大利实行实际的统治,在封建势力较弱的环境下,从11世纪到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了一批城市国家,如威尼斯、比萨、卢卡、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共和国,城市国家的主人是商人、手工业者。意大利沿海城市的商人都把发展对外贸易放在发展经济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威尼斯。威尼斯土地贫瘠,可耕地极少,但是它面临亚得利亚海,航海便利,在从事商业和对外贸易方面却具有别人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为环境所迫,威尼斯人不得不向大海索取所需。他们从渔业和制盐业开始,以己之产,换取自己最缺少的粮食,后来竟成了一个地区的粮食集散地。为了进行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威尼斯的造船业也发展起来,随着力量的壮大,11世纪末叶,威尼斯已在得利亚海东岸树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控制了地中海东面的整个海上贸易,成为一个伟大的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案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古西欧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王权国家、基督教会和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古西欧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多元混合特色。拜占庭文明是古典文明与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带,也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对欧亚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俄罗斯兴起后,不断侵略扩张,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教材知识梳理】 一、西欧封建庄园 1.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 (1)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内容 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②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 ①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 (1)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特点 ①耕地组成: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②义务:农奴需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③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1.王权衰落 (1)原因: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2)表现 ①法国:15世纪,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②英国:自11世纪中后期后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形成于伊比利亚半岛。 2.教会 (1)特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2)地位: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3.城市发展 (1)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2)城市自治 ①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②手段: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③意义: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 (1)形成: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故称拜占庭帝国。 (2)统治表现 ①境内工商业发达,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扩张: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律:《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3)帝国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 【重点知识探究】

中世纪西欧社会

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法兰克王国到查理曼帝国的演变过程,以其查理帝国的分裂。 (2)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3)西欧中世纪庄园是一个自己自足的经济单位,了解庄园内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4)了解西欧中世城市的一般特征。 2.能力与方法 (1)对比查理曼帝国版图与今天西欧行政区划版图,增强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认识到一个国家疆域的变迁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2)观摩由名著改编的能够反映欧洲历史的影片(如“堂吉珂德”等),了解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近代欧洲社会风尚和礼节的影响。 (3)作一次网上专题旅游,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基本风貌,增加对中世纪城市(或城堡)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罗马帝国是西方世界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一起构筑了近代欧洲文明的两大基石(如希腊理性主义和罗马法)。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入侵的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日耳曼人王国。当时的日耳曼人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从文明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无论是法兰克王国,还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查理曼帝国,在许多方面都要落后于昔日的罗马帝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应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波澜式向前推进。 二、教材分析 本课导语 本课导语讲述的是法兰克国王查理接受罗马教皇加冕的故事,其主旨是引发同学们去思考,这个昔日的蛮族国王为什么能够成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呢?由此导入课文。 子目内容 查理曼帝国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本目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讲清封地(封主分封给下属的领地)与义务(受封者要为封主履行出征打仗的义务)是维系封主和受封者之间的纽带。第一段大字概述了公元5世纪西欧历史的背景,同时强调了在众多的日耳曼人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之所以日渐强大,教会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第二段大字介绍了西欧封建化开始的时间(公元8世纪)、方式(通过层层分封)和结果(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第三段大字讲述查理曼帝国是如何建立的。无论是法兰克王国的对外扩张,还是查理曼帝国的建立,都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有关。在中世纪西欧,教权与皇权常常是相互利用的。第

中世纪西欧大事年表

中世纪西欧大事年表 476,西罗马帝国衰亡 5-8世纪,诸蛮族王国建立 496,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7-9世纪,七国争雄 715-741,查理·马特//封君封臣制开始 约750,英雄史诗《贝奥武夫》 751,法兰克加洛林王朝开始 843,《凡尔登条约》签订//查理曼帝国解体,形成德、法、意871-899,英格兰阿尔弗烈德在位 962,日尔曼王奥托一世加冕称帝//神圣罗马帝国开始 1054,基督教会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 11世纪,城市的兴起 11世纪中叶,罗马式艺术诞生 1066,诺曼征服 1066-1154,英国诺曼底王朝时期 1086,英国进行土地赋役调查//《末日审判书》基本形成 约1095,史诗《罗兰之歌》基本形成 1096-1099,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2世纪,哥特式艺术诞生 12世纪,大学的兴起约1167,牛津大学 1209,剑桥大学1154-1399,英国金雀花(或安茹)王朝时期 1154-1189,金雀花朝亨利二世在位

1180-1223,法国菲力普二世在位//王权逐渐加强1204,第四次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国1215,英国无地王约翰颁布《大宪章》 1229年,天主教会设立异端裁判所 1265,正式使用“巴黎大学” 1265,英国议会的开始 1337-1453,英法百年战争 1347-1350,黑死病肆虐欧洲 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开始 1356,德国皇帝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 1358,法国扎克雷起义 1381,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31,圣女贞德被处死 约1450,活字印刷发明 1455-1485,英国玫瑰战争 1461-1485,英国约克王朝时期 1485-1603,英国都铎王朝时期 1509-1547,亨利八世在位 1558-1603,伊丽莎白一世在位 1492,西班牙统一 1492,哥伦布航行发现美洲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 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复习特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欧亚地区的中古文明第8课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嬗变复习特训第一百篇 第1题【单选题】 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的交往形式主要有两种,下列历史事件所体现的交往形式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希波战争 B、亚历山大东征 C、罗马的扩张 D、马可·波罗来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由此可见,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是( ) A、驱逐出庄园 B、送入监狱 C、处以罚金 D、没收财产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庄园的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庄园就是一个自然村落,有的包括好几个村落,庄园里有封建领主的堡垒、教堂、农奴的茅舍,有铁匠铺、木工房、酿酒坊等各种手工作坊,还有牲畜圈磨坊、菜园、池塘、树林、草地。”这段文字反映了( ) A、庄园大体上是一个开放式的经济实体 B、庄园大体上是一个以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实体 C、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庄园大体上是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实体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的一个显著特色。下列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和农民生活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从9世纪开始,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流行开来 B、庄园内的“直领地”由领主耕种,“份地”由佃户耕种 C、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佃户中的自由农民的上地 D、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开庭地点 【答案】: 【解析】:

(原创)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期中论文by 任力子-00928088 谈西欧中世纪早期社会文化特点 公元三世纪后,古罗马帝国衰败,东西分治,从戴克里先开始的东方化政策一直延续下来,罗马帝国实际上被东方的拜占庭帝国继承;而与此同时,在欧罗巴的西面,由入侵蛮族初步建立起来的西欧早期国家正在古罗马文明的废墟上酝酿着崛起。 概述: 整个中世纪早期(公元600-1050年),西欧与它的邻邦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相比,都是无比的落后,以至于十世纪的一位阿拉伯地理学家将其描述为“身材高大,性格粗暴,举止粗俗,智力低下”。建立在光辉灿烂的罗马文明废墟上的西欧文明,因其蛮族身份显得尤其野蛮,但这个时期并不是很多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一个黑暗的空隙期,而是新兴的西欧民族在新的土地上为未来的繁荣发展所做的准备时期 1、主要成就: 1)形成第一个大帝国法兰克王国,并在短期内基本统一了西欧 2)格列高利宗教改革,使得西方基督教独立于讲希腊语的东方基督教,西欧在西方基督教和拉丁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统一的文化意识 3)王国与教会联盟,“丕平献土”,丕平、查理曼加冕,西欧在政治和宗教上都获得独立 4)十世纪,未来的欧洲王国和城邦开始了融合过程,西欧文明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2、几点遗憾: 1)蛮族遗留的继承制度(分封诸子),使得法兰克王国时常四分五裂,难以长期生存 2)农业方面,曾经的游牧民族没有掌握先进的耕作方式,导致虽有肥沃的土地,却不能有好的收成 3)以维京人为代表的北欧蛮族(比日耳曼人更彻底的蛮族),在880-911年劫掠欧洲,猖獗一时,导致西欧不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生活。 4)文学艺术方面成就匮乏,仅有少量的史书、传记和福音书(考虑到时常的扩张和蛮族入侵,这一点并不奇怪) 几大特点论述:

中世纪西欧社会史

《英国庄园生活》 ---------中世纪英国农民生存状况研究 摘要:农民作为中古世纪社会底层的生活群体,虽地位卑微,但对于社会的运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工业革命以前,农业可以说是社会建筑的基石。研究农民的生活状况对于研究中世纪历史有着巨大的帮助。 ·宗教,“十字架的巨大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古世界”。 中古世纪庄园制达到了顶峰,也是西方封建制度的高潮。尽管英国某些地方从未实行过庄园制度,但毋庸置疑的是庄园农奴是农民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活在庄园中的农奴来说,庄园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与外部的接触无外乎一年当中去几次集市,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因此庄园中的一切都会对农民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他们的价值观。位于庄园中心的教堂,作为庄园中最高大、最辉煌的建筑,与农奴破旧的茅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难使农奴不对其印象深刻。教会对农奴们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 对于中世纪的住民来说,教会无处不在,它对于人们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路旁随处可见的十字架和圣陵无时无刻不提醒农民要对神、上帝、死亡和救赎充满敬畏。大多数农民并不识字,抽象的教堂壁画也不能帮助农民很好地理解圣经的精髓,因此中世纪农奴只能借助弥撒等宗教仪式,或者通过教士的布道来形成自己的信仰。但不幸的是对于文盲来说,整个弥撒当中他们只能不断重复“主啊”,“万福玛利亚啊”这两句。至于复杂的仪式,他们并不理解,教士口中的用拉丁语叨念的祷告词他们根本听不懂。日复一日的重复使得这些仪式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更加糟糕的是,大多数教士并不了解这些仪式到底代表着什么,他们并不比农民博学,这些无知的教士构成了中世纪宗教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很多教士就是农民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仅会拉丁语而已。其思想当中带有很多迷信的成分,就如同普通的农奴一样。很多教士不仅不能胜任神职,反而带头亵渎教义,与女人私通,放高利贷,主持弥撒时衣冠不整等。因此某些乡村风气败坏,道德沦丧也就不难理解了。

西欧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西欧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世界中古史是研究世界范围内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要划定一个适合所有国家封建社会的起止年代是困难的。尽管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千差万别,还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揭示这个共同规律或特征,丰富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世界中古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反杜林论》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中,阐明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概括起来是: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在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里,都盛行个体性小生产,生产规模狭小、效能低,这一点与资本主义生产很不相同,生产者主要是为自己和家庭的直接消费,被地主剥削去的部分也主要供他们直接消费,不是为了出卖。只有在生产的东西满足消费以后还有剩余的时候才拿去出卖,所以商品经济还处于形成过程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封建社会,虽然与西方一样,都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各有其特点。在东方的封建社会里,一开始工商业就比较发达,但多官办(供皇室和贵族消费),生产者大多不是自由劳动者,城市主要是政治或军事中心。西方起初工商业不发达,但后来发展快,多民办,生产者主要是自由劳动者,城市主要是经济中心,市民在社会上的影响较大。 封建主阶级(集体或个人)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被束缚在土地上。 土地主要归封建主阶级所有,然后分成小块,由农民耕种和向地主缴纳地租。封建主阶级占有土地的形式也有不同。西欧盛行领主制,国王和大封建主层层分封土地,彼此结成以土地为纽带的阶梯式的封主、封臣关系,而且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行政司法)结合,封建主往往领有对农民的统治权。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以后,庄园解体,领主制被地主制取代。东方有无领主制说法不一,但主要盛行土地国有制,国王和天子代表封建主阶级集体掌握着灌溉系统以及占有和分封土地的权力,别人无权分封。在土地国有制下,往往同时存在贵族和寺院的土地私有制。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被束缚在土地上,是讲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另一方面。农民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或租来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工具进行个体性的小生产,无论西欧或者东方都是如此。在西欧庄园经济解体后有一段时期自耕农的数量还显著增多。农民的个体性生产要求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农民个人所有,因而同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封建主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封建主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即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封建主阶级占有农民劳动或劳动产品的形式有地租、国税和什一税等。在西欧,封建地租大致有劳役、实物和货币三种形式。在东方,有劳役(修筑水利工程和堡垒),但一般无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大致是占支配的地租形式。在多数情况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