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汉语通论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地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地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地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个字•

()夫

夫”(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地,已经变成了纯粹地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地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

句首语气词夫”字地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失”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

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其

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地语气.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地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地委婉语气.例如:

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

(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

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

(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您还是向水滨追问吧•)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您可别废弃了先君地事业啊!)

(以上是祈使句•)

其”字又可加重反问地语气•例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其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地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地前面•()惟(唯、维)

惟”字用在句子地开头,是古人所谓地发语词•在记叙文中,惟”往往用在全文地开始,

引出年月日•例如: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泰誓上)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祀:年)

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是表示希望•例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个.)

唯荆卿留意焉.(战国策燕策)

(希望您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唯”字用於句首又可以帮助判断语气.例如《左传僖公四年》: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惟”维”用於句中,也是帮助判断语气.例如: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经鄘风柏舟)

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除了上述地夫”其”惟(唯、维)”等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例如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左传隐公元年),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五年),这个繫”字也是句首句中语气词.这些都不一一列举了.

(二)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地构成部分,其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那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甲)关于词头,我们只讲有”其”言”于”薄”五字.

()有

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地前面.常见地有上古时代地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例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书召诰)

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大宗师)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史记夏本纪)

有”字又用于某些名词地前面•例如: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孔甲扰于有帝.(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孔甲”夏王;扰”,顺;帝”上帝.)

有”字又用于某些形容词地前面.例如: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有忡”等于忡忡,心中不宁地样子.)

有洸有溃.(诗经邶风谷风)

(有洸有溃”等于洸洸溃溃,形容水激怒溃决地样子.)

有”字还有一种特别地用途,在这里顺便讲一讲,就是有”字嵌入数目字地中间,表示

整数和零数地关系.在上古时代,十五”也常说成十有五”三百六十六”也常说成三百六十有六”例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学.(论语为政)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孟子万章上)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书经尧典)

(期”,一周年.)但是这种用法地有”字不是词头,这是应该注意地.

()其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地前面.例如: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雨雪”降雪•雱” ©雪盛地样子.)

八月其获,十月陨蘀.(诗经豳风七月)

(获”,收获•陨蘀”叶子落下来•)

()言

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地前面•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

()于

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薄

薄”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地前面•例如:

薄污我私,薄汗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

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字,它们地情况比较复杂,不一定都放在动词前面这里就不细讲了•值得注意地是: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乙)关于词尾,我们着重讲一个然”字•然”字是一个指示代词,表示这样” 那样

当然”字放在形容词后面地时候,它地指示性就减轻了,变了词尾地性质•例如:辛垣衍怏然不悦•(战国策赵策)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战国策赵策)

硜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夫子怃然•(论语微子)

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上)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乎”、焉”、如”、尔”等字,用作词尾时,它们地作用和然”字相等•例如:

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诗经小雅小弁)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这些词尾加在形容词地后面,能增加形象化地色彩•甚至本来不是形容词地,也变为形

容词地性质•例如欣”字本来是动词,但欣欣然”却是形容词;单说欣然”也变了形容词,例如《庄子秋水》: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 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 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 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平水韵: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着。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 目录 王力简介 -------------------------------------------------------------------------------- ◇绪论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 ◇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 ◇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 ◇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 ◇古汉语通论(二十八) ◇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 ◇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 ◇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 ◇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 ◇第一单元文选(左传) ◇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代汉语》王力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

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一)意义不明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这样,拿起笔来断句,就容易产生错误。例一(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注: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文选》;下引《文选》,版本同此,不再注明。)“鍉”又作“镝”,就是箭镞。“铸”是“熔铸”的意思。《文选》的断句者将“销锋鍉铸”连读,这是讲不通的。《汉书·项羽传》载贾谊《过秦论》,如淳,颜师古诸家皆读“鍉”字断句(注:他们虽没有断句,但是在“鍉”字下面加注,依《汉书》注的规矩,必须在断句处加注,所以知道是这里断句。)。为什么《文选》的断句者会断错句呢?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贾谊《过秦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前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说文解字》说:“、(zhǔ),有所绝止而识之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句读(dòu)的“读”的本字(注: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叙论》。)。前人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后来用圈号作为句终的标志。古代又有一个“ (jué)”字,《说文解字》说:“ ,钩识也。”这也是古人读书时所用的句读标志(注:王筠说这是分章所用的标志(见《说文句读》)。)。 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明辨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假使断句没有错误,也就可以证明对古书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礼记·学记》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就是说,小孩读书一年以后,要考查“离经辨志”,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 当然,能点句无误,还不能说就是完全了解了;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点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古书某些词句没有读懂。现存的古书,经过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要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句读的能力。 在阅读古书时怎样才能不断错句,不用错标点呢?这先要研究错误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注:在分类之中,有跨类的情况,不一一说明。):一是意义不明,二是语法不明,三是音韵不明。下面分别加以讨论(讨论以断句为主,也涉及标点符号的使用)。 (一)意义不明 词和句子的意义有未了解清楚的地方,这是弄错句读最主要的原因。不明词义,不通文理,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知出典等,都容易导致句读错误。 1.不明词义,不通文理 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单音词的意义,有时是不明了一个复音词的意义,有时是把甲义误认为乙义。这些情况都会把句子断错。有时,读者并不是不明词义,而是不能把上下文连贯起来,不能串讲;读时不求甚解,不从上下文仔细体会古人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不通文理。这样,拿起笔来断句,就容易产生错误。 例一 (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 (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注: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简编》本《文选》;下引《文选》,版本同此,不再注明。)“鍉”又作“镝”,就是箭镞。“铸”是“熔铸”的意思。《文选》的断句者将“销锋鍉铸”连读,这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笔记(精华版) 通论(一)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一、基本内容 绪论 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对象;古代汉语的性质;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地位。 第一单元 文选:《左传》十篇 常用词(一):60字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二单元 文选:《战国策》六篇 常用词(二):62字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三单元 文选:《论语》十八篇、《礼记》六篇 常用词(三):65字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 (八)叙述句,矣字,焉字 (九)否定句,否定词 (十)疑问句,疑问词

第四单元 文选:《孟子》十篇 常用词(四):65字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第五单元 文选:《墨子·非攻》、《老子》、《庄子》九篇、《荀子·劝学》、《吕氏春秋·察传》、《韩非子·五蠹》 常用词(五):63字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六单元 文选:《诗经·国风》22篇、《诗经·小雅·节南山》、《诗经·大雅·公刘》、《诗经·颂·噫嘻》 常用词(六):66字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七单元 文选:《楚辞》六篇 常用词(七):71字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第八单元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第九单元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 (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 二、考试要求(包括考试时间、总分、考试方式、题型、分数比例等)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 词头 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个字。 (1)夫 “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 “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2)其 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

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 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 (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您还是向水滨追问吧。)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 (以上是祈使句。) “其”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xx科技学院20xx年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考试大纲 一、基本内容 绪论 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对象;古代汉语的性质;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地位。 第一单元 文选:《左传》十篇 常用词(一):60字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二单元 文选:《战国策》六篇 常用词(二):62字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三单元 文选:《论语》十八篇、《礼记》六篇 常用词(三):65字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 (八)叙述句,矣字,焉字 (九)否定句,否定词 (十)疑问句,疑问词

第四单元 文选:《孟子》十篇 常用词(四):65字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第五单元 文选:《墨子·非攻》、《老子》、《庄子》九篇、《荀子·劝学》、《吕氏春秋·察传》、《韩非子·五蠹》 常用词(五):63字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六单元 文选:《诗经·国风》22篇、《诗经·小雅·节南山》、《诗经·大雅·公刘》、《诗经·颂·噫嘻》 常用词(六):66字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七单元 文选:《楚辞》六篇 常用词(七):71字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第八单元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 第九单元 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 (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 二、考试要求(包括考试时间、总分、考试方式、题型、分数比例等)

古代汉语通论十一词类活用

古汉语通论 ( 十一 ) 词类的活用 要点:词类活用的定义,现象,状况(起码要背一个例子) 词类是依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分出来的类型。区分词类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也就是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构造。 文言文的词类区分与现代汉语是基真同样的。先秦汉语的词类也能够分为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古今不一样的是,先 秦汉语的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种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必定的 分工。比如名词常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常常用作谓语,形容词常常用作定语、 谓语和状语。这些状况,古今是同样的。可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又能够依照必定的语 言习惯灵巧运用,在句中暂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任其余词类,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是不一样的。词类活用的是指某些词在详细的上下文中暂时改 变它的词性,拥有暂时性的特色,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些词原来就拥有两类或三类词性,是 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拥有常常性的特色。如: 燕雀怎知青云之志哉!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以上二例中的“知”就是词的兼类现象,不行以为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拥有某些修辞作用,能够使得语言运用更为灵巧。比方使动用法是用动宾式 的构造表达兼语式的内容,语言表达更为精练(比较“局势喜人”和“局势令人喜”)。从修辞上说,使动用法常常能使谓语所述的内容从静态变为动向,使词语的表达能力获得加 强。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词)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绿”字使“春风”的力量突出地表现出来;“愁”字使“江晚”的风景拥有能动性;“舞”和“泣”表现了客人吹箫的声音拥有多么大的动人力量。 词类活用的现象现代汉语里也有,如“铁了心” 、“枪毙”、“丰富词汇” 、“正直思想”等,可是远没有古代汉语那么广泛。古书中比较常有的词类活用出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 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的认识,有助 于我们提升阅读古书的能力。 下边我们准备议论以下几个问题:用法, (3)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1) 名词用如动词, (4) 名词用作状语, (2)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 (5) 动词用作状语。 ( 一 ) 名词用如动词 这里的名词用如动词是指用作一般动词,与下边要说的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 不一样的。古代汉语名词能够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广泛。比如: 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 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有的时候上下文能够给我们 提示,如: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里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这样肉矣。”(汉书·陈平传) 后一“肉”字即前面的“分肉”之意,意思很显然。但其实不是全部的句子都有这样的 上下文,所以我们要鉴识某一名词能否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 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後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联合,跟它组成什麽样的句 法关系。就一般状况说,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肘之”、“面之” ) ,由于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副词特别能否认副词後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遂束”、“不君” ) ;能愿动词後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 “能水”、“欲刃” ) 。其余还有一些辨识的方法,比方说,必定了宾语以 後,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脯鄂侯”、“手剑” ) 。 除了一般名词活用作动词外,古代汉语的方向名词和名词性词组也可活用作动词。如: 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重点:所有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同上) 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如今我忘记了自身),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用“吾”字了。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如: 皋陶曰:“朕言惠。”(《尚书·皋陶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用乍朕皇考大仲尊簋。(大簋) “朕”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称,一般人不能使用。 (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上面的例子表明:“其”字只能用作定语,“之”字只能用作宾语。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通行的是四角检字法。缺点:字角的归类 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 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

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 第十四节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1.什么是语气词 表示句子语气的词叫语气词。它不能充当任何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间的任何关系。 2.语气词的分类 语气词依所处位置,可分为句首、句中、句末三类。 句首是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盖、唯、惟、其。 句中是语气提示、停顿(提顿)或延长。最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有:也、其等。 句末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四类语气。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语气词。 (一)夫(fú) 《说文》:“夫,丈夫也。”本义为“丈夫”、“男子”,读阴平fū,是名词。“夫”作虚词,读阳平fú,西周时已产生。可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夫”(fú)作人称代词,先秦用得较多,西汉以后,罕有其例。“夫”(fú)的其他虚词用法一直沿用至唐宋以后的书面语中,现代汉语已不用。 1.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fú)字转化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已没有指代作用,只是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要叙述事情,起引出下文的作用。现代有的人说话时开口先说“这个”、“那个”,与之性质一样。古代称之为“发语词”,一般可不译。如: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作战,是靠勇气的。 (2)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 (3)夫.处(chǔ)穷闾阨(ài)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xù)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禦寇》)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 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 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平水韵: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录之类的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