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诗歌是高度凝炼的文字,是作者发挥想象并浓缩在心中的一幅至美图画,一字浓缩数语,一句就是一个场景。因此,读懂诗歌,须字斟句酌,善于想象,不可操之过急,浮于表层,不求甚解地盲目去做题。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在考场上,读懂是做对的前提,读是第一位的,具体到每一首诗,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诗。

一、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

抓标

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应用体验]

卷别标题重要信息

1.2017年全国卷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

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

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

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2.2017年全国卷Ⅲ

编集拙诗,成一十

五卷,因题卷末,戏赠

元九、李二十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

卷);

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

3.2017年北京卷晓行巴峡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晓);

②表明了事件(行巴峡)

4.2016年全国卷Ⅰ金陵望汉江

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

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

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

5.2016年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台

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

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

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

6.2016年山东卷水仙子·舟中

①交代了地点(舟中);

②暗示了题材(羁旅行役诗)

7.2015年四川卷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

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

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

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

8.2015年全国卷Ⅰ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羁旅思乡诗);

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

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看作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释,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应用体验]

(一)知人论世

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

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二)考题对接

通过对陆游的“知人论世”,我们便可更好地把握下面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也利于准确地解答题目。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迮:狭窄。

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

解析:读题:“中间两联”指出答题范围。“概括”说明不需联系具体诗句。思路:“病入中年日月遒”是说自己人到中年,整日与病为伍;“百战铁衣空许国”说自己一心报国,但报国无门;“五更画角只生愁”是说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愁肠百结,说明战事未宁。整合以上信息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析注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应用体验]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

,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注释①对“清禁”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暗示苏辙的地位。

注释②解释“武林”,并点出本文写作时苏轼时知杭州,结合原诗可知,“沙漠回看清禁月”隐含着苏轼希望苏辙不要忘记国家,而“湖山应梦武林春”又希望苏辙不要忘记亲人。

2.注释③解释典故,帮助读懂、理解诗歌,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可知“莫道中朝第一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对苏辙的担心。

读 正 文

(一)明结构章法,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

诗⎩⎪⎨⎪⎧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

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

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

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

诗 歌

层次及内容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应用体验]

从景、事、情三方面对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二)抓意象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

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第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能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和意境,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作者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达,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抓意象:柴扉、落晖、松树、荜门、绿竹、红莲、渡头。

2.定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同时流露出落寞孤独之情。

(三)抓用典

典故,指诗歌中运用的含有古代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典故大多会在[注释]中说明,以便考生理解) [应用体验]

请分析下面这首诗的颈联所用的两个典故的目的。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五首(其二)

元好问

惨淡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注]①1232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

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诗。②龙蛇:比喻双方军队。③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④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1.精卫填海的典故: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

2.包胥哭秦的典故:诗人用申包胥的典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

(四)抓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

[应用体验]

请找出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显性词语:悔表达情感:将少妇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表达了出来。

2.隐性词语:忽表达情感:将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这种情绪的变化,传达得淋漓尽致。

(五)懂诗家语

“诗家语”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古典诗歌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1.特殊句法

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后半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诗句②的上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动词“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动词“争夺”,势必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①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②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2)①解析:诗句应理解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语。因平仄的限制,动词前置,主语挪后,使诗歌读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参考答案:主语后置,使诗歌平仄相对,更富有韵味。

②解析:诗句应理解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使诗句读来更富有音乐美。

参考答案:宾语前置,使诗句更富有韵律美。

③解析:诗句应理解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将“香稻”“碧梧”挪到前面,是为了突出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景物的美丽。

参考答案:主宾互换,强调描述对象,突出所写景物,便于抒发情感。

2.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应用体验]

指出下列诗句中词性活用的妙处。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答:

参考答案:“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中的“软”“轻”,都是使动用法,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全句意为: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3.互文见义

[应用体验]

指出下列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

解析:本句中“见”和“闻”互文,诗句意为: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

到你的歌声。

参考答案:“见”“闻”互文,对仗工整,有助于前后意思的理解。

二、借助选择题巧读,突破障碍深理解

通过对以上“四角度”的学习,难免还存在一些阅读障碍,这时,可借助选择题的5个选项,再进行巧读,这是因为选择题的5个选项:

(1)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

(2)信息含量大,囊括了情感、主旨、语言、手法等的赏析;

(3)只有2个错误选项,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设误。

故本步骤的做法是:读选项,通诗意,标敏感词。

[读文解题示范]

一、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

原诗读诗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

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⑤,独有霍嫖姚⑥。

[注]①渭桥:即中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是古代从长安到西域的要道。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③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首领单于曾自称‘胡者,天之骄子也’”。④星芒尽:指战争结束。杨素《出塞二首(其一)》有“兵寝星芒落,战得月轮空”的句子。⑤麟阁:即麒麟阁,汉高祖时造。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曾画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这里是用画像于麒麟

[角度一]抓标题:可以推测诗的题材是边塞征战诗,内容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等等。

[角度二]看作者:李白,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角度三]析注释:注释①②③是对词语的解释,有助于理解诗意;注释④⑤⑥是对诗歌典故的解释,对于理解诗意揣摩诗人的感情具有重要帮助。

[角度四]读正文:首联中“骏马”,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将士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抓意象)

二、借助选择题巧读,加深理解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解析:选CE解答时,需先理解诗句内容,主要把握情感和手法,对各选项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的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E项,作者并未在结句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情感”,而是对边塞将士们的赞美,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绘像于麟阁,体现了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

和献身精神。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诗歌是高度凝炼的文字,是作者发挥想象并浓缩在心中的一幅至美图画,一字浓缩数语,一句就是一个场景。因此,读懂诗歌,须字斟句酌,善于想象,不可操之过急,浮于表层,不求甚解地盲目去做题。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在考场上,读懂是做对的前提,读是第一位的,具体到每一首诗,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诗。 一、从“四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 抓标 题 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应用体验] 卷别标题重要信息 1.2017年全国卷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 试 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 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 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2.2017年全国卷Ⅲ 编集拙诗,成一十 五卷,因题卷末,戏赠 元九、李二十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编集拙诗,成一十五 卷); ②表明了对象(元九、李二十);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戏赠) 3.2017年北京卷晓行巴峡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晓); ②表明了事件(行巴峡) 4.2016年全国卷Ⅰ金陵望汉江 ①交代了写作地点(金陵); ②表明了事件(望汉江); ③明确了诗歌题材(即景抒怀诗) 5.2016年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台 ①交代友人(裴秀才迪); ②交代事件(同友登台远眺); ③暗示手法(借景抒情)

6.2016年山东卷水仙子·舟中 ①交代了地点(舟中); ②暗示了题材(羁旅行役诗) 7.2015年四川卷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 府 ①点明了写作时间(夏日); ②交代了事件(游山家); ③表明了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 ④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闲适愉悦) 8.2015年全国卷Ⅰ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 别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羁旅思乡诗); ②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作者此时尚 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看作 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歌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境况,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则不再加注释,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在“知人论世”时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如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 [应用体验] (一)知人论世 通过学过的课文《示儿》《书愤》等诗歌我们可知,陆游生活于南宋危亡之际,始终主张抗金,但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一生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屡遭打击,但矢志不渝。因此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读教案

专题入门(一)熟悉变化了的高考新题型(明考法) ——新高考命题分析 一、命题形式方面 为顺应全国卷文本材料(文学类、实用类均为必考)增多、题量增多,但考试用时不变、分值不变的实际情况,以及真正落实“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考纲要求,古诗歌阅读这一考生的难点题型将有所改变,其主要变化就是由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5选2选择题+一道主观题”的命题形式。 同时,比较鉴赏仍是一个重要的命题选项,应引起考生足够重视。 二、选材范围方面 选材上,全国卷将会遵循在以往只考唐宋诗歌的选材特点的大方向下,拓宽选材范围,其他朝代(如元、明、清等)的诗歌有望进入命题视野。 三、考点题型方面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4大考点保持稳定。具体到题型上,仍以表达技巧分析题和情感分析题为主,但随着“5选2综合性选择题”的介入,题型和考点覆盖面将大幅拓宽,呈现出多题型、多考点的命题新态势。 ——新题型试做领悟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塞路初晴 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A.“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 B.“塞天昏”的“昏”字,表明时间是黄昏时分,首联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 C.“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 D.颈联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 E.尾联的“闲”字与“喜”字相对应,传达出了诗人对“无战伐”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游猎生活的向往。 解析:选BE B项,“塞天昏”的“昏”字,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E项,“对游猎生活的向往”不当,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2)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作简要赏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意象分析,总结景色特点。颔联“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参考答案: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咏愁 石象之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共采集著名唐诗宋词元曲等七万余首,包含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诗,宋词,辽,金,元朝,明朝等作品,一起来做一下 x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吧~ 1. (20×× ·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 题。 旅居安南 杜审言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土 (1)请简要讲解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环绕首联来写的。 答: (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 答: 解析 (1)答复下列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先分析颔联的详细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 2)答复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成心夸张安南与京都的间隔; 《渡湘江》使用

了反衬的手法,比方“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渡湘 (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2. (20××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故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 答: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从:①描写手法(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②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③构造方式(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怎样复习古代诗歌》教学设计精选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怎样复习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园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作文大全、励志故事、演讲致辞、诗词诗句、口号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kindergarten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essays, inspirational stories, speeches, poems, sloga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词鉴赏》教学 设计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高考古诗命题的特点:一、命题的迁移性就选材而言,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内容上一般文字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体式上已涉及诗、词、曲等多种样式,在时代上已从唐、宋、元三代向现代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所选材料(含选项中的材料)都与课本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常常是课本知识的有机迁移。首先说思想内容。1994年所考七绝《菊花》与陶渊明的《饮酒》、周敦颐的《爱莲说》相关;1995年所考小令《如梦令》,出自部编初中教材;1996年所考元曲与《赤壁之战》史实关系甚为密切,而选项D涉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1997年所考两首七绝《望洞庭》、《题君山》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描写对象相近;1998年所考五律《题李凝幽居》,考生当不陌生,课本中有关“推敲”的典故,1999年所考《漫成一首》,其意境与教材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诸多诗句“似曾相识”,而选项A、D分别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柳宗元的《江雪》。《我爱这一片土地》的作者艾青的其它作品在高中课本也出现过。2000年春季所考的《蝉》在高中课本中有同篇名的文章——法布尔的《蝉》,《雷》与屈原的《雷电颂》有关。再说语言形式。1994年所考的描写与议论,渲染,文字隽永;1995年所考的直接、间接抒情,借代,设问;1996年所考的总分结构,首尾呼应,咏史抒情,词的风格;1997年所考的想象,神话传说,比喻,映衬;1998年所考的环境描写;动静结合;1999年所考的对比,意境;2000年所考的象征、寓情于景等等,均是教材中诗、词、曲以及其他相关作品里的表达方式(方法)的灵活迁移。至

高三语文 第一轮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观点态教案

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 观点态教案 【考纲要求】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评价”的辞典义是“评定价值高低”。用于古诗鉴赏中,即评判诗歌的意义,包括内容积极还是消极,感情向上还是低沉,格调高雅还是平庸等。从近年来高考情况来看,“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的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真正意义的“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评价”题在近年高考中非常鲜见——因为“评价”题一般要求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即要求鉴赏者用自己的话来评点诗歌的高下优劣,而上述类型的设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高考金题】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0年辽宁卷)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10年浙江卷) 定林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上一讲引到的王维《观猎》,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例2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例3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这是不难看出来的。但作者借“小松”究竟写什么样的人呢?托“小松”讽刺什么呢?这便是鉴赏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要作一番探究。 首句扣住小松之“小”写它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力。刚出土的小松树生活在“深草里”,但它不屈服,不示弱,而是“刺头”——长着松针的头虽细但直而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蓬蒿”是较高的野草,而今小松冲出了蓬蒿。这里的“出”与上句“刺”相呼应,很有力度。“渐觉”用得有分寸,既写出“出”的过程,又是爱护小松的细心人观察所得。不关心小松的人对它的“出”则是视而不见的。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第一句的“凌云木”指小松,后一句的“凌云”是指长成参天大树的松。“时人不识凌人木”,是说世俗之人没有眼光,没有见识,不知小松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材。一直等到它长成“凌云”大松以后才说“这树真高”。原来诗人写小松实际是写不被人所识的年少而有发展前途的之人,写出他们的不幸命运,讽刺的是那些“不识”人才的人。到了这一步,算是完成了对这首诗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海楼 米芾 云问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分别冠以“三峡”和“六朝”,从和两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① ② 这是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题。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可见第(1)题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代诗歌鉴赏(一)

古代诗歌鉴赏(一) 一、写景抒情类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生在水边的蓼草,花色浅红成穗。 (1)这首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1)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有云“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请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益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古代诗歌 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备战2023年高考 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03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 掌握古代诗歌情感的类别特征,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 考情考向 把握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的重难点,主要有两 种考查方式: ①直接考查。题干中多出现“(思想)感情”“情怀(心情)”“志趣(志向)”“人生感悟”等字样,或就全诗歌发问,或小切口深探究,试题多从诗歌中的 某一个字、某一意象、某一句诗、某一联诗等切入,要求分析概括其中的情感等。 ②间接考查。往往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连带考查。 分析诗歌情感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建功 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 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忧国 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岁暮》。 贬谪 失意 (1)遭贬后的郁闷、惆怅、失意,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2)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如屈原的《离骚》。(3)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如苏轼的 《定风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整体指导:读懂诗歌诗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整体指导:读懂诗歌诗句 语言“变形”是诗歌语言的独特现象。律、绝、词、曲具有较为固定的格式,为了符合格律的要求,作者在创作诗歌时有时需要语言“变形”。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类活用、意象组合等;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借助精练的语言来表现,抓住这些关键字句,就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古诗中的一两个字或诗眼句往往能揭示古诗的情感,这样的字句叫“情感语言”。抓住了这些字句,就能又快又准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一)看“变”点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会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成分技巧运用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皆可省略。 【例3】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路诗句①的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把春留住;下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下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诗句②的上句中的“争”为状语,其后省略掉谓语“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争夺”,势必贻笑大方。参考答案:①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②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2.语序倒装

2019年秋学期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李白诗歌鉴赏专题课程教学设计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教学设计 一、设计依据 2019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教学建议: 选修Ⅰ应注重学习“面”的广度,选修Ⅱ应注重学习“点”的深度。本任务群在选修Ⅰ“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一)教材分析 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有三个单元,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把握作品主旨入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从把握诗歌的意境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诗歌声韵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美妙的音韵,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怀。三个单元,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在阅读鉴赏中,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受能力,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个诗歌单元都选入了李白的作品,第一单元《越中览古》《苏台览古》《行路难·其一》,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三单元《将进酒》。这几首诗,恰好是李白青年漫游,奉诏入京后赐金放还,返回东鲁,再次漫游时期的作品。这段时间是李白创作高峰期,也是最能代表李白诗歌风格的典范之作。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李白诗歌专题,利用现有文本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感受李白诗歌的音韵美及情境美,并对诗人李白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于李白及李白的诗歌并不陌生,对鉴赏古诗已初窥门径,但是由于诗词存在含蓄性和跳跃性,学生对欣赏诗词兴趣不高,即使对于熟悉的诗人的作品也有多有胆怯之处,所以利用专题学习先打消学生这种畏惧心理,鼓励他们能够独立鉴赏诗歌作品。 二、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3.感受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鉴赏本专题的李白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2.感受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三)专题篇目

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20**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20**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 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基础知识梳理】 一、形象 鉴赏诗歌形象(能力层级d),考查赏析诗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意义,分析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

形象;对于写景、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自身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情感并不是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能推己及人,彰显的是他的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 ●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借助ppt,教 师导入新课。 观看ppt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真题演练(投影 PPT)演练体悟古诗形象知识梳理 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 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 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方法探究主导学生活动: 投影PPT,人物形 象类答题指导 利用该方 法,完成相 关课堂链 接 明确:鉴赏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 的人物有何特点? 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 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 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为依据,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 答题的一般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

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物象类答题指导利用该方 法,完成相 关课堂链 接 明确:鉴赏物象题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 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阕) 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 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 骤: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 志向、节操等)。 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景物形象类答题指导利用该方 法,完成相 关课堂链 接 明确:鉴赏诗中景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②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对找出意象题,直接答出即可,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阅读 微专题 突破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突破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突破点比较鉴赏题答题四角度 角度一形象角度 考题示例:透析考题,知能迁移 【方法指导】 形象特点比较两注意 1.注意意象本身所包含的传统内涵。如杜鹃代表着悲情,松柏象征

着坚贞。 2.揣摩诗中意象自身的特点。要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与内在特点,归纳出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典例示范】 典例(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维] 第1步:读文本,知大意。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作者赴北庭途经临洮时所作。全诗从“闻说”落笔,极写通往轮台之路的奇寒景象和边地风物,抒发了诗人不辞路途遥远艰苦、尽力国事的高昂豪迈的思想感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

【人教版】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大题精做16古代诗歌阅读词 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词) 【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一、【2017年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陆游 禹庙兰亭①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鹦鹉杯②深君莫诉.他时相遇知何处. 冉冉年华留不住.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一句丁宁君记取.神仙须是闲人做. 【注】①禹庙:祭祀夏王大禹的庙宇;兰亭:魏晋风流朝圣地、书法圣地.②李白《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禹庙兰亭今古路”意指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借此抒发怀古幽思的凭吊之情. B.“一夜清霜”两句描绘出寒夜冷霜弥漫湖边树林的景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蕴含着诗人的无尽感伤. C.“鹦鹉杯”化用李白《襄阳歌》中的诗句,蕴含“一日须倾三百杯”之意,并借之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 D.“镜里朱颜,毕竟消磨去”中“毕竟”二字点明时光飞逝,美好年华难以留住,容颜终究要走向衰老. E.结尾两句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表现出诗人对惬意自在、悠闲自得的神仙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AE 【解析】A项,“意指通往禹庙、兰亭的路从古到今只有一条”理解有误.E项,对诗句的情感理解有误. 2.词人的愁情未曾说破,读来却自然生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①借说禹庙、兰亭所寄寓的功成名就、风流潇洒历来是人们所追崇的情结,暗含自身夙愿不济的感慨;②借言及时行乐的劝酒之词,实表诗人重逢难料的离别之痛;③借称闲人方可为神仙,直指诗人难以超脱,郁结于心、难以平复的烦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哲理类)

古代诗歌阅读(哲理类)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甲】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② 杨万里 莫言③下岭便无难,赚得④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②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③莫言:不要说。④赚得:骗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万山拦住溪流,溪水在山间日夜不停地喧闹,溪到山脚尽处,终流出前村,写出了“山”与“水”间的矛盾。 B.乙诗用“赚”字幽默风趣地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与“空”字呼应,为后两句蓄势。C.甲、乙两首诗都用到了“拦”字,巧妙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万山以人的情感,使之更具艺术感染力。 D.甲、乙两首诗均以“万山”设喻说理,寓意不尽相同,足见诚斋体用语明确、形象生动的特点。 2.两首诗歌作者都从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十分敏锐地发现和领悟到了某些新鲜的人生经验,结合作品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所蕴含的道理。 阅读下面这组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诗五首 赵翼 其一 满眼生机转化钧①,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其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其五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注:①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 3.下列对这组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满眼”句以转轮为喻,言世界化育万物,生生不息。 B.“天工”句言天工造化与诗人巧思竞相争新,创造无穷。 C.“预支”两句写再有新意的诗歌,千年后亦或使读者觉得陈旧,体现了诗的发展特征。D.“熊鱼”一句借“鱼与熊掌”之典,写出诗人既想把诗歌写好又担心贫穷的矛盾心理。4.论诗五首(其三)阐述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箴①作诗者 袁枚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②。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遣兴其二 袁枚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③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注】①箴:规诫。②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③灵犀一点:作者论诗重“性灵”,此即指性灵。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见《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唐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 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典诗歌古典诗词对比鉴赏教案

古典诗词对比鉴赏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豫北重点中学2017届联考试题试题) 鹭鸶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郑谷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自由。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 B.两首诗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意境。杜诗以静衬动,以碧山衬托鹭鸶的动;郑诗以动衬静,以鹭鸶的动衬托环境的静。 C.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从容,自由自在。 D.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 E.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杜诗描绘的是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 (2)将杜诗中的“惊飞”与郑诗中的“飞下”互换,可以吗?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BD (2)不可以。杜诗中的“惊飞”准确地写出了鹭鸶受到惊吓的敏捷反应,与“群捕”一致;“飞下”是由高到低,而杜诗是由低到高,不合事理。(3分)郑诗中的“飞下”与全诗的闲适意境一致,“惊飞”则与后面的“自由”相悖。(3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杜诗以静衬动”“郑诗以动衬静”错。杜诗写鹭鸶“惊飞”,更显环境的幽静,是以动村静;郑诗前三句极写静,在渔人都已经归去的静谧的环境中,鸶在滩头自由自在,益显其动,是以静衬动。D项,“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错,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同,都是由近及远,郑诗先把镜头聚焦于静立于池塘的鹭鸶,然后转向远处自由飞翔的群体。(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本题是一道比较型炼字题,答题时既要有对“字”的分析,又要体现出二者的比较。杜诗中,雪白的鹭鸶群起群落,在溪水中捕鱼,受惊向远处的碧绿的山林飞去,由低到高,用“惊飞”才符合事理。郑诗笔下的鹭鸶时而悠闲地站立在烟波迷蒙的池塘边上,时而静卧在冷雨飕飕的寒苇丛里,在无人来往的滩头上飞上又飞下,自由闲适,因此“飞下”二字既写出了鹭鸶的自由,又特别符合诗的意境。 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知识点. 诗歌对比 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 考点. 诗歌对比 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题目。(11分)(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7届第三次联考试题)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登岳阳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