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文学

内容摘要: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兴起于美国的文学流派,约瑟夫·海勒发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作品以喜剧形式表现了悲剧内容,塑造尤索林这个反英雄人物,采用“人像展览式”写法,以人物的姓名或称呼作为标题,描写了40多个人物。

关键词:黑色幽默喜剧反英雄人像展览式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兴起于美国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把十余篇美国作家所写的作品收集在一起,出版了一部小说选集。由于这些作品都是以喜剧形式表现了悲剧内容,所以,他把书名定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文学自身并没有组织,没有刊物,没有人发表过纲领性的宣言。它的基本特征是:在思想上,大多数黑色幽默作家都关注现实,对现实的荒诞感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所谓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它以表面上轻松、开玩笑,实则用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深沉而恐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情节结构具有非逻辑性。约瑟夫·海勒发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一、悲剧性的喜剧

黑色幽默盛行于美国是有具体原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冷战”在人们的心里产生极大的阴影。这种阴影还未消除,美国政府又发动朝鲜战争,随后又介入越南内战,美国国内矛盾重重: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席卷社会的角角落落,再加上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苏联卫星上天给美国人造成的心灵震撼,使人们更深地陷入精神危机之中。约瑟夫·海勒在二战时被应征入伍,成了一名空军投弹手,这段经历为他以后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部小说中一些主要的思想都来源于海勒当年的亲身感受。而作为黑色幽默小说派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也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派的写作特色,不光是表现当时人们思想情绪,而且也开拓了美国文学的一条新路。

喜剧来自于幽默,以喜写悲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夸张到荒唐的地步,具有典型的黑色幽默的风格。但这幽默所产生的笑绝不是痛快的笑,而是一种愁苦的笑、扭曲的笑,甚至是无拘无束的狂笑。约瑟夫·海勒认为喜剧或许是人类在对理性、现实和幻想失望后唯一可以采取的形式。这种把痛苦与不幸当作开玩笑的手法常常令读者在捧腹大笑之后又感到辛酸、悲哀甚至害怕。为了产生喜剧性,作者使用的手法多种多样,如变形、写漫画式的人和物,制造出种种不协调,以致产生滑稽性。像尤索林一丝不挂地站在队中接受勋章,谢丝科普夫半夜以妻子为活模型进行列队训练,随军牧师的被捕与审讯,活生生的丹尼卡变成了死人,以及下级军官在妓院里向高级军官进行诽谤等,十分可笑。有些人精神有病的人,却一本正经地谈论某些好笑的问题,这时正常的叙述和不正常的内容便形成反差,产生很好的喜剧效果。

反讽的手法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是大量使用的,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以反讽为基础的艺术构思上,既然世界是荒诞的,那么,真假、善恶、美丑都失去了正常的标准,作家从不正常的东西来写,让不可思议的事情变得合情合理,而一切正常的事物就显得滑稽,这样荒诞的世界才充满了幽默感。比如尤索林是上尉投弹手,他厌恶战争,求生成为他生活的最高追求。为了逃避战斗,他多次装病住院。有一次医院通知他出院,情急之中就模仿同室的一个病员,大叫:“我看什么都有两个映像”,以后任凭检查的医生伸出一个、两个手指,或一个手指也没有伸出,他一口咬定是两个,医生只好让他继续住院观察。不料当晚那个先说看出两个映

像的病友突然死了,尤索林吓得扯开嗓子大叫“我看什么都有一个映像了”,无论医生伸出一个、两个、十个手指,他都毫不含糊地说“看见了一个。”院方坚信他已病好,尽管他的回答中还有错误,但还是把他送上了前线。上述人物的叙述,主要是运用反讽的技巧刻画的。又如介绍飞行基地的医疗水平时,作者不动声色地写到一个研究鲸鱼的动物学又被派来做军医:两名助医不论谁来看病,一律都用紫药水涂满他们的牙龈和脚趾,再灌下一粒泻药。而这一切都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正常事。再如:“卡丝卡特上校是个有勇气的人,不管什么轰炸任务,总是毫不犹豫地主动地要求让他的部下去执行。”又如:“上校在部队里服役有29个月了,他感到十分自豪。”小说中许多人物语言奇特,行为怪异,似疯非疯,半真半假,真假难辨。约瑟夫·海勒写的是一个荒诞世界,这个世界里一些人物的思想与行为有荒诞的特点。因此,绝不能用要求现实主义作品的标准来衡量《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黑色幽默作家根本上不追求现实主义作家要求写实与逼真。他们通过虚假事体和变形的人物,同样可以达到真实,不过那不是表面的真实,而是内在的真实。

这种荒诞的世界中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却是很真实的,这是一种“有组织的混乱”,“制度化了的疯狂”,尤索林所做出的一切奇怪、非常理性行为目的只是逃离战争,其实战争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意义应该是一个充满邪恶和荒诞的世界。他拼命地想逃走,但是规定的飞行任务次数越来越多,在心理的折磨中他装疯弄傻,而这一切疯狂都有个再现实不过的东西来固定着——第二十二条军规。军规作为官僚统治集团的金科玉律,它是套在所有弱者身上的枷锁。也许,在现实世界中,它是可笑的,但他确实是一种象征着统治世界的疯狂力量。在军队中,根据军规任何人都得无条件地执行上司的命令。尤索林想以健康问题为借口回国,但是军医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疯子才可以回国,但是停飞的人必须自己提出申请,而疯子是绝对不会自己申请的。天衣无缝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个“圈套”、一个陷阱,它布下了天罗地网,使人哭告无门、走投无路,它是抽象的任意捉弄人、摧残人的异己力量象征。这是官僚玩弄权术的方法,他们的意志高于一切,可以随心所欲地左右军队。

约瑟夫·海勒刻意追求作家用冷漠克制、假装无所知的态度去抒写人间的不幸,去涉猎严肃重大的问题。一个全身都用雪白的石膏和绷带包裹起来的士兵,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吊瓶中的液体从他的胳膊输入体内,肾脏排泄物从腹部的导管排入地上的一只洁净的瓶子里。当吊瓶空了的时候,下面的瓶子也就满了。护士把两个瓶子倒换一下,排泄物又重新输入他的体内。在此作家有意与战争伤亡拉开距离,在貌似俏皮的语言下掩盖着深深的不幸和浓浓的酸楚。

二、塑造反英雄人物

翻开文学书籍,一个反英雄是一个有着通常属于恶人的人格缺点的, 同时又具有足够英雄气概来博得读者或观众同情的主角或配角。反英雄可以是笨拙的, 可恨的, 消极被动的, 值得怜悯的或是愚蠢的。但他们永远在某些基本的方面是有缺点或是失败的英雄。一个好的对于反英雄的解释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角色, 在一个场景下是英雄, 而在另一个场景中是恶人或只是不惹人喜欢的。

《第二十二条军规》塑造了尤索林这一反英雄的人物。小说中描述美国空军上尉尤索林在二战中可怕又可笑的经历。尤索林在负责审查士兵信件时百无聊赖, 如同儿戏般的发明了各种游戏来消除麻木和无聊情绪, 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抗议,在执行轰炸任务中, 他的衣服上沾满了同伴的鲜血, 他发誓不再穿衣服, 每天只穿皮鞋, “像白色的幽灵”一样在军营中游荡。一次, 他歪打正着击中了一个目标, 当将军前来为他授勋时, 尤索林赤身裸体地躲在树上, 极具讽刺效果,基地军官命令尤索林装扮成英雄, 如若不从, 就要将他送上军事法庭, 简直荒唐之极,军官们竭尽威逼和利诱, 要与尤索林做交易:“喜欢我们, 加入到我们中来, 做我们的伙伴。不论是在这里, 还是回国之后, 都要替我们说好话……我们打算让你过舒服的日子, 我们打算提拔你当少校, 我们甚至打算再发给你一枚勋章。”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

下, 尤索林忍无可忍, 最后决定逃往中立国瑞典, 他说:“我不是要逃避责任, 而是要承担责任。” 这是荒谬社会中正常人的求生欲望, 尽管有种种超常规的, 怪诞的举动, 尤索林更像一名正常人。正如大队军医说的, 现在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只剩下尤索林了。正义与邪恶颠倒, 勇敢与怯懦混淆, 正常与不正常错位, 所有这些都在作者所罗列的貌似滑稽可笑, 实则令人瞠目结舌中一一暴露, 鲜明地描摹出基地中混乱的场面, 突出了生活的荒诞色彩。生活在这样荒诞中的人们已没有正义、勇敢、诚实、信仰可言, 只有怪诞、笨拙和愚蠢, 成为荒诞世界的“反英雄”。这些突出表现了人的生存环境的荒谬以及这样荒谬的环境对个体造成的压力和无法摆脱的困境。这些困境在小说中被夸张、放大, 使读者感到可笑之余深感其中的沉重。

尤索林的反英雄形象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孤独感,又有一定的追求。这些任务常常嘲笑自己所尊重的,破坏自己所建树的,否定自己所肯定的,抗议自己所接受的,小说中心任务尤索林就是一个“反英雄”的典型,他身兼批判现实的积极因素和取消斗争的消极因素,他厌恶战争,求生是他生活的最高目标,为此,他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尤索林是他真正意义上所歌颂的与众不同的英雄,他是荒诞于疯狂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清醒者,他是一个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企图打开缺口的人,对军规的害怕和抗争成了这一形象的精神支点,他成了当代世界文学画廊上一个对尤索林的贪生怕死诡辩“反英雄”形象。以卡思卡特上校为代表的上层官僚,打着为祖国而战的旗号,为了自己的晋升,根本不顾部下的死话,一再提高飞行架次,增加了飞行危险,尤索林清醒地看穿了这一切,与同伴们麻木不仁地丧失了求生本能相比,他才更像一名正常人。难怪大队军医说:“现在神志正常的人可能就只剩下尤索林那个狗娘养的疯子了。”最后他拒绝回国做战争宣传,开小差逃到中立国瑞士去了,他说:“我不是要逃避责任,而是要承担责任。”从这个角度看,尤索林的求生有其合理性,他也是反英雄意义上的英雄。他清醒地看出了这一切的荒唐、残忍,但他只是一个无法抗拒非正义的小人物,他采取了一系列逃避的行为,是因为他不愿意死于非命,在四处碰壁后,他只有一条路可以选择,就是逃亡。不能将尤索林的这一逃亡看作是贪生怕死的行为,因为本身那些所谓光彩的事背后是对人的任意玩弄。

尤索林通过亲眼目睹的事实, 始终在对让他感到疯狂的世界, 从个人存在的立场, 进行着新的尺度上评判, 甚至达到了对上帝产生怀疑的虚无主义的程度。. 他在神圣的感恩节上对上帝大发不敬之词, 把上帝贬为一个不称职的小丑, 并愤愤不平的发誓, 要在世界末日去伸手抓住上帝的脖子。稍微对西方现代文明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 这乃是尼采所说“上帝已死”的信仰危机的又一形式的表现。时至今日, 上帝已不再对人负责, 而是人在为自己设定生存的法则, 结果反而更经常地把人类自身置于可笑荒谬的境地中。“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由人自己制定出来的, 并非神意的产物, 但它更加肆无忌惮的凌驾于任何个人之上, 狠毒地把人拖进种种可怕的陷阱中去。它就像张开在天空的一张无形的网, 任何人也别想逃脱,也像是悬挂在人们头顶的暗藏的剑, 稍有不慎就会落在人的脖颈上。这正是现代人陷于困境的最佳写照。

每个时代都塑造自己的英雄。尤索林是时代造就的人物,他有智力却没有目标,有为理想奋斗的愿望,却没有活动的舞台,他的贪生怕死乃至临阵逃脱是整个环境的合理产物,无政府主义历来是对官僚主义的进攻,尤索林要无力抗拒整个社会,他只能消极抵抗。信仰的丧失,理想的落空,正是尤索林这一代美国人的特色,资产阶级的英雄已随着这一阶级的衰败而走向没落。尤索林是传统意义上的反英雄,然而,正是这个贪生怕死的尤索林,比一个勇敢的尤索林更加忠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

三、“人像展览式”呈现人物

《第二十二条军规》全书写了40余个人物在结构布局上,小说也摈弃了传统模式,全书42章,有37章以人物的姓名或称呼作为标题,每一章都有一个人物作为描写中心,整体上以

尤索林的精神世界为轴心贯串各章,第38章起集中描写尤索林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冲突和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形式上有些类似戏剧艺术中的“人像展览式”。这种结构形式有利于拓展生活的反映面,将一个乱哄哄的荒诞世界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也营建了一处人物和事件的立体感。

这部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是不那么正常的,对有些事件又从不同角度、不同人物观点加以反复阐述,粗读时给人重复、拖沓感觉,但细读之下却感到十分巧妙,互为补充,同时又是人物性格塑造有力手段。对黑色幽默小说来说它在结构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首尾相接的情节结构,时空上有明显的随意性、跳跃性,结构也显得松散。如斯诺登之死,虽然发生在小说开局之前,书中四处提及,每一次都透露更多的信息,这样既为情节铺设了悬念,又不时地引起读者注意力而且还与全书的荒诞氛围互相呼应。另外,小说以荒诞不经的形式和反讽式语言来反映这个恶毒世界。它那些合乎逻辑或不合逻辑的细节使读者在荒谬中看到严肃,在不可能中看到可能,而它最大特点就是既给读者以忧虑和恐惧而又不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倘若小说被抽掉几个章节,对整体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作者把现实社会看成是无逻辑的一团糟;是一片喧闹、疯狂与杂乱的大凑合,荒诞乃是它最根本的属性,故军事官僚可以随心所欲地编排各种情节,来维护权威,愚弄下属,主宰普通人的命运。飞行大队司令官卡思卡特上校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冷酷残忍,“是个有勇气的人,不管有什么轰炸任务,总是毫不犹豫地主动要求他的部下去执行”。他公然宣称:“我对损失人和收音机根本无所谓。”他患有精神分裂症,性格十分矛盾。他时常为自己36岁就当了上校指挥官而洋洋得意,又常常为自己36岁才不过是名上校而懊恼沮丧。为早日当上将军,他自告奋勇地向联队司令官德里特将军讨来战斗任务,利用军规,一再增加轰炸飞行次数,从40次一直提高到70、80次,甚至想提高到100、300次,迫使飞行员们无休无止地去面临死亡威胁。特种警备司令佩克姆将军“是一个恶劣的家伙”,“在一切重大问题上他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别人的缺点相当敏感,而对自己的缺点则熟视无睹。他发现别人都荒谬可笑,惟独他自己能例外”。他认为自己唯一的缺点是没有缺点。他训诫下属时声明:“凡是法律不禁止的事大家都可以去做。而法律又没规定不许对你撒谎。”一些飞行员在弃机逃生时发现他们的救生衣不会膨胀,原因是迈洛把里面的二氧化碳胶囊偷去制造冰淇淋苏打等情节给人以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但转眼间又体会出其愤世嫉俗的深层含意,令人伤心和悲痛。伙食管理员迈洛中尉是个战争暴发户。他利用职权,以采购名义调度飞机,勾结军队上层人士通过贱买贵卖大量赢利,后来发展成立了规模宏大、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连德国政府也入了股。他一面和美军当局签合同,轰炸德军桥梁,轰炸费由美军承担,外加百分之六的利润;一面和德军当局签订合同,包打美国飞机,高射炮火费由德军负担,利润也是百分之六。跨国公司的收音机在世界各地畅销,迈洛成国际上的头面人物,身兼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首脑职务,后来由于垄断市场,囤积居奇,他的公司濒于破产。为了摆脱危机,他竟然接受德军金钱,调美国飞机把美军基地炸成一片火海,造成严重伤亡。他因此从德方获得暴利,巨额款项除包赔美方损失,抵偿投机失利的债务外,还绰绰有余。丹尼卡医生老于世故,但最终也未逃脱突然袭来的厄运,他为了冒领飞行津贴。每次都把名字登记在飞行日记上。一天,那架飞机毁于飞行员的自杀。于是,丹尼卡的名字也被从部队的花名册中勾去了。虽然他几经奔走求助,所有的人也都看到他生龙活虎地走动在部队中。但大家还是被告知他已经死了,他在国内的妻子也接到了丈夫阵亡的通知书。丹尼卡愤怒地到处找人解释,但“证明他阵亡的材料却像虫卵一样飞速繁殖,而且无可争辩地相互印证”。他呆在皮亚诺札岛上为尽力使自己不被埋葬而饱受折磨,在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他的“神气变得越来越像一只生病的老鼠、眼眶下边瘪了下去,显得发黑,他蹒跚地、漫无目的地在阴影中走来走去,活像一个到处出现的幽灵”,“直到那时,他才真正意识到,他确实已经死了”。以丹尼卡医生为代表的一群小人物被笼罩在“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阴影之中。《第二十二条军规》并

没有完整的故事内容,它只是通过这个美国空军基地中全部人物的言行以及他们生活中的境遇来反映、揭示这个社会的本质。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却反映美国社会的现实生活,海勒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这个社会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之中,这个社会的一切只服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逻辑。正如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它跻身于世界名作之列约瑟夫·海勒所说:“他所感兴趣并非战争本身,而是通过人在战争中所处的困境及军事官僚机构对人性的摧残,令人焦虑不安的荒诞世界,展现美国当时社会的现实状态,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造成读者的心理负担。他成功地运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把忧虑与恐惧寓于滑稽的语言之中。寄托了作者本人对社会和人类存在的悲观认识和看法,当之无愧地成为黑色幽默文学的最强音。阅读这本小说,处处令你忍俊不禁,笑出声来,但笑过之后,你又有一种苦涩的回味,一种沉重的感觉。正如海勒自己说的,“我要人们笑出来,然后再对所笑的事回味的时候,感到惊恐不已”。如今,《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涵义已远不止它原作的意义,它已融入美国社会生活,成了一个代名词而正式进入美国的日常语言。在美国许多地方,“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通用语,用来指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而“黑色幽默”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以荒诞的手法,审视人类命运和生存状况,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成为全人类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论黑色幽默的特点

论黑色幽默的特点 摘要:黑色幽默文学是世界文学中重要的现代派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盛极一时。黑色幽默诉诸于人类形而上的灾难命运,厚重的悲剧意味与浓烈的喜剧色彩之间分外矛盾,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描绘出了美国历史上的这个荒诞世界。它在文学艺术上表现的特征也值得剖析和探讨。 关键词:黑色幽默;荒诞;喜剧;论文下载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文坛,许多作家的创作风格呈现出相似性:单纬性的人物性格,人物与感情被有意地割裂,滑稽、怪诞,对悲剧材料异乎寻常地处理,散乱、分离的叙述结构;对现实不可靠的清醒认识和超脱的观望;不分善恶,无功无利的模仿、嘲笑等等。他们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1965年,弗里德曼出版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三位作家的作品片段选集,名为《黑色幽默》。这些作家没有集会、结社,也没有共同纲领、宣言,但他们的作品却以相似的面貌出现在当时的美国文坛。由于这种相似性,他们被称为“黑色幽默”派。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这派作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艺术手法,将周围的世界和自我的滑稽、丑恶、畸形、阴暗等放大、扭曲,使其更加荒诞不经。 一、题材 黑色幽默的题材选择涉及到它产生的土壤。美国社会在上世纪60年代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社会异质。传统小说江河日下,嬉皮士、战争忧郁症、两性混杂、荒谬的社会现实成了热门题材。这都为黑色幽默的产生提供了基础。黑色幽默选择意义不明,摇摆不定,似梦似醒的场景。这种场景为作家提供了否认旧标准,树立新标准的无穷题材。这些题材大都超越表面,形成对人的精神和社会的关注。以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它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支美国空军中队的经历为题材。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海勒并没有真心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试图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下的军人,刻画人类在敌对环境中的内心体验,揭露社会现实的丑陋。其最终目的是阐述人生哲理,而非历史。 以外,黑色幽默作家还在科技领域里挖掘题材。他们大都是大学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喜欢把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带进文学。如,《五号屠场》里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有超时空的能力,还被飞碟绑架到541号大众星。 二、人物形象

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

作者简介: 李晓莉,在读硕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山东济南研究方向: 英美文学邮政编码: 文章编号: ( ) 浅析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 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家庭对儿童成长的扭曲影响为例 李晓莉 摘要: 世纪年代盛行于美国文坛的黑色幽默文学可谓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马克吐温时 代在其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尖刻辛酸的黑色幽默随处可见其中,马克吐温从家庭与儿 童成长关系的角度入手,揭露社会的丑恶与道德的伪善,刻画出家庭对儿童成长的扭曲影响,堪称黑色幽默 文学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 黑色幽默; 家庭; 哈克; 汤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黑色幽默,又称病态幽默,绝望的喜剧,它不 仅带有家族相似的喜剧性特征,更由于浓重的悲剧性因 素的渗透而表现出某种基因变异的征兆 [] 美国韦氏 大辞典的补编六千词将黑色幽默解释为经常用病 态的讽刺的荒唐而可笑的情节来嘲笑人类的愚蠢法 国的彩色拉鲁斯词典对黑色幽默的定义是用尖刻 的辛酸的有时甚至是绝望的笔调着重刻画人世间的荒 谬黑色幽默一词最早随着法国作家安布莱顿黑 色幽默文选的出版而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布莱顿 将其描述为一种态度一种立场,或者说是一种独立于文 学而又能体现于文学的观点从而使黑色幽默首先 在法国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批评概念而引起关注 [] 至世纪年代,黑色幽默文学成为风行于美国文坛 的现代主义流派,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相呼应,在文学领 域大放异彩 其实,黑色幽默文学历史悠久在美国小说界,其源 头可以追溯到马克吐温时代,当代黑色幽默作品中的 许多风格题材和写作技巧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找到根 源本文将以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 险记为例,从家庭对儿童成长的扭曲影响入手,来探源 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风格 一文章简介 黑色幽默繁荣昌盛之时一般是社会动荡不安之 日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正是在这种社会状况

“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综述 黑色幽默不同于一般幽默的地方在于,它的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因此,在它的苦涩的笑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愤怒。后来,人们通常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黑色幽默”这个词。 强调世界的荒谬和社会的疯狂 “黑色幽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世界的荒谬和社会的疯狂。它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即所谓的“黑色幽默”。 描写的人物形象 描写一些病态、畸形的人物形象,是“黑色幽默”派文学的又一特征,“黑色幽默”派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大都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库特·冯尼格的《第五号屠场》中的毕利、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都是被迫扮演小丑的角色。这与传统小说中的正面人物,理想人物截然相反,这些卑鄙无耻,神经不正常的人成为作品的主人翁,并在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奇怪。人物形象的创造就是为了作品的主题服务的,只要能够更好地表现主题,尽管是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也无不可。《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卑微猥琐的怕死鬼,为了逃避轰炸任务而装疯卖傻,最后逃跑到了瑞典。这些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某一侧面的化身。 故事具有隐寓和象征的艺术特征 “黑色幽默”大都是离奇的寓言故事,具有隐寓和象征的艺术特征。《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五号屠场》都是借第二次世界大战来隐喻现实。“黑色幽默”作家往往渲染一种虚幻的环境、塑造一些畸形的人物形象,而不是追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冯尼格的《猫的摇篮》通过霍尼克博士同他的小侏儒儿子的描写,来隐喻世界上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象哄孩子一样的骗局。而“猫的摇蓝”也就成了谎言和欺骗的象征;而托马斯?品钦在《万有引力之虹》中写到火箭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虹弧般堕落,借此来隐喻人类必然灭绝的命运,而“万有引力之虹”也就成了死亡的象征。所以说,“黑色幽默”小说是一种接近寓言的文体。它一般都带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悲剧性喜剧

必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20本

必读英美文学经典作品20本 American Literature 1、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owthorne《红字》霍桑著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

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 是美利坚合众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2、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简称《赫克》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十六年前【1984】 ,美国文坛为《赫克》出版一百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也出版了一些研究马克吐温,特别是他的《赫克》的专著。专门为一位大作家的一本名著而举行如此广泛的纪念和专门的研究,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这是因为《赫克》的意义不一般.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 "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 即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

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3、The Portrait of a Lady by Henry James 《贵妇画像》 亨利.詹姆斯著】 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专家学者已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女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跨文化交际角度,剖析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文章指出她是该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并对其失败原因作了分析。希望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都能从伊莎贝尔的生活经历中得到某种启发。

浅谈《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黑色幽默

浅谈《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黑色幽默余华说过:“作为作家本人,主观上总是想往前走,总是想变化。”的确,余华是一个在创作上不断求新求变的作家。在写作初期,余华的创作风格追求沈从文的古典美。1985年以《十八岁出门远行》为起点,开始他的先锋文学道路,追求内心的真实,演绎暴力与血腥,叙事手法也变得极其自由。而到了九十年代,余华的创作风格又大变,叙事回归传统和现实,内容也变得温和。(新世纪的《兄弟》和《第七天》也有很大变化,因与本文无关。略去)其中九十年代中期的《许三观卖血记》,在叙事手法上多了一层“黑色幽默”,个人觉得是开创余华小说创作之先河,研究它有一定的意义。所以下面我想从其表现、意义和生成原因三个方面,浅谈个人的粗略看法。 一黑色幽默的表现 读罢《许三观卖血记》(下面简称《许》),让人有种想哭不能哭想笑不能笑得感觉,究其原因便是其中蕴含的黑色幽默。苦难让幽默变成黑色,幽默使苦难多了一层色彩。观其全文,个人把黑色幽默的表现归为两点——“童话式对话”与叙事上的重复。 《许》是一部“对话体”的小说,全本只有简单的描写和人物动作,剩下的全是人物对话。《许》的对话追求简单明了,很多人批评说对话如白开水一样无味,但我读后却发现不然,我更愿意把它归纳成“童话式对话”。(余华也说过《许》是一部寓言)例如文中写道:

“他们说,方铁匠的儿子被丝厂许三观的儿子砸破脑袋了…..那孩子的脑袋就跟没拿住掉到地上的西瓜一样…...那脑浆就像煮熟了的豆腐,还呼呼地往外冒热气……听说钢针用小榔头敲进去的……”此段对话如果跟西方童话中小约翰讲巨人的手臂、脑袋如何一件一件往下掉对比,我们会发现很相似,简单却有童话式的喜剧风格,让人忍俊不禁。《许》中的人物细细想来,就是如童话中人物一样,只有简单的动作,没有心理描写,对话简单而且单纯到天真,所以单个对话看来或许无味,但组合在一起就有一种童话般的幽默。 《许》在叙事上运用了重复的手法。在喜剧中,重复就是一种常用的手法,重复往往带来诙谐的效果。在大的方面,《许》十一次的卖血就是一种重复,而每一次的买血中许三观都重复着喝几大碗水,重复着膀胱被水撑满,重复着吃猪肝和黄酒,重复着黄酒需要温一温。这种搞笑的如“仪式”般的过程自然就成了一种幽默。在小的方面,许玉兰叫一乐帮忙一乐重复着的相似的推脱,许玉兰三次生孩子都在大骂许三观中生出,还有许玉兰每次都重复着在家门口的哭骂,都让人开怀大笑。可以说,不管是《许》中重复的内容和重复本身都是其幽默的表现之一。 其实文中的重复和“童话式对话”是相辅相成的,重复造成简单机械,也就使对话有了童话风格,而“童话式对话”本身便含有重复的“品质”。综上,所以个人认为《许》中叙事上的重复和“童话式对话”便是其幽默的两大原因。

“黑色幽默”作品的艺术特色

“黑色幽默”作品的艺术特色 中文摘要: 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作者借战争去嘲讽那些统治社会的军事官僚体制和控制人的生存权的大人物。以及美国社会的混乱和疯狂。通篇的荒诞与讽刺是该小说的一大亮点。本文从漫画式的夸张、寓言式的象征、深刻的比喻、荒诞的逻辑等修辞手法来探讨小说的语言特色,旨在揭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特定语言技巧以及它对主题的深刻影响。 一引言 当代美国被誉为后现代作家“新一代之父”的著名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就声明:“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确定原则。”这里所说的不确定性包括作品的主题、形象、青节和语言的不确定。其中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的最重用的因素,甚至上升到主体的位置,即倡导以语言为中心的创作方法,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并试图通过语言自治的方式使作品成为一个独立的“自身指涉”和完全自足的语言体系(曾艳兵2002)。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一大流派的“黑色幽默”(Black Hu-mor)作家,用强烈的夸张到荒诞程度的幽默、嘲讽的手法,以非逻辑的语言游戏的形式展现出一幅幅绝望的画面。把自我滑稽、丑恶、畸形、残忍以及一切阴暗东西加

以放大、扭曲、延伸,促使读者产生一种惊恐不安的苦笑,禁不住对本质发生怀疑(赵乐牲1986)。这种打破传统的语言模式,只有语言游戏和语言实验的后现代手法,也恰好揭露了现实世界的破碎,“自我”的虚无与绝望。 二小说主题及简介 这里就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例子,分析其语言艺术是如何揭示其主题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驻扎在皮亚诺扎岛的一支美国空军飞行大队的活动为题材。海勒借用战争这个宽广而又充满混乱感的舞台,表现他主观感受到的社会的荒谬和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处境与命运(赵乐牲1986)。在这里,各种怪诞的事件不停地发生,各种怪癖的人物不停地蹿动,演出了一幕幕狂想型的人间闹剧。(Magill 1975) 海勒的“反英雄”,即小说的主人公约塞连上尉是一名轰炸手,他置一切权威、信条于不顾,为保存自己的生命而进行着几近疯狂的努力。在这个岛上,发生的一切都那么令人绝望:关于作战飞行次数的规定没有一点严肃性,可以被任意增加;一个大活人被宣布已经死了,而一个明明已死的人在官方的名单上还活着。为了逃离这个荒唐的世界,主人公一次次地装病住进医院。最后,他终于开了小差,逃到了瑞典。 三鲜明的语言艺术

推荐-论黑色幽默的特点 精品

摘要:黑色幽默文学是世界文学中重要的现代派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盛极一时。黑色幽默诉诸于人类形而上的灾难命运,厚重的悲剧意味与浓烈的喜剧色彩之间分外矛盾,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描绘出了美国历史上的这个荒诞世界。它在文学艺术上表现的特征也值得剖析和探讨。 关键词:黑色幽默;荒诞;喜剧;下载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文坛,许多作家的创作风格呈现出相似性:单纬性的人物性格,人物与感情被有意地割裂,滑稽、怪诞,对悲剧材料异乎寻常地处理,散乱、分离的叙述结构;对现实不可靠的清醒认识和超脱的观望;不分善恶,无功无利的模仿、嘲笑等等。他们引起了读者和批评家的注意。1965年,弗里德曼出版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三位作家的作品片段选集,名为《黑色幽默》。这些作家没有集会、结社,也没有共同纲领、宣言,但他们的作品却以相似的面貌出现在当时的美国文坛。由于这种相似性,他们被称为“黑色幽默”派。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是有意志的个体对这种现实的嘲讽态度。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的幽默。这派作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艺术手法,将周围的世界和自我的滑稽、丑恶、畸形、阴暗等放大、扭曲,使其更加荒诞不经。 一、题材 黑色幽默的题材选择涉及到它产生的土壤。美国社会在上世纪60年代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社会异质。传统小说江河日下,嬉皮士、战争忧郁症、两性混杂、荒谬的社会现实成了热门题材。这都为黑色幽默的产生提供了基础。黑色幽默选择意义不明,摇摆不定,似梦似醒的场景。这种场景为作家提供了否认旧标准,树立新标准的无穷题材。这些题材大都超越表面,形成对人的精神和社会的关注。以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它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支美国空军中队的经历为题材。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 是在劫难逃。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海勒并没有真心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试图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下的军人,刻画人类在敌对环境中的内心体验,揭露社会现实的丑陋。其最终目的是阐述人生哲理,而非历史。 以外,黑色幽默作家还在科技领域里挖掘题材。他们大都是大学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喜欢把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带进文学。如,《五号屠场》里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有超时空的能力,还被飞碟绑架到541号大众星。 二、人物形象 传统小说的主角一般都体现小说主旨,并与历史的主流意识保持一致性,具 有正面性。而这正是黑色幽默所背离的。黑色幽默作品的人物没有严格的正反面定义。一方面,这些人物荒诞懦弱,企图逃避责任,另一方面,他们又走在潮流的反面,揭示人性的荒诞与丑恶,成为一种另类的英雄形象。这些反英雄形象怀疑一切传统价值,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是反体制的斗士,也是懦弱的逃兵。这样的人物形象成了黑色幽默独特的风景,是其艺术表现手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叙事结构

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

黑色幽默与约瑟夫·海勒(1) 黑色幽默与海勒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起的小说流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1939年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就发表了名为《黑色幽默文选》的作品的但在当时这个名称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辑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十二位作家的作品,取名《黑色的幽默》,该派名称由此流传开来。那么,什么是“黑色幽默”呢?美国作家尼克曾举了一个例子,通俗地解释了这种幽默的性质。某个被判绞刑的人,在临上绞架前,指着绞刑架故作轻松地询问刽子手:“你肯定这玩艺结实吗?”于是引起轰笑。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也可意译为“大难临头的幽默”。此外,它还被称为“病态幽默”、“黑色喜剧”、“绝望喜剧”等。“黑色”含有绝望、痛苦、恐怖和残酷的意思。“黑色幽默”与传统正常的幽默区别很大:传统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的,人们相信善最终能战胜恶,引发轻松、欢快、明朗的笑;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却是悲观主义的,既然面对的是死亡、是荒诞,那只能痛极而笑,化痛为笑,只能不以为然地拿痛苦开玩笑,以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悲剧的内涵,从而酿就了苦涩阴郁的笑。 黑色幽默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主要内容在于表现世界的荒谬。所不同的是黑色幽默作家更加消极悲观,他们否定个人选择积极行动的可能性。面对荒诞,唯一可做的事仅仅是玩世不恭地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以便暂时舒缓一下痛苦不堪的心情。正因为他们以幽默的人生态度与惨淡的现实拉开了距离,所以一改以往荒诞文学作家的惊愕、困惑、愤闷的心态,而是把荒诞当做一种合理的存在,然后进行从容地描绘,在绝境中保持心理平衡。 黑色幽默素有“荒诞小说”之称,也是采用荒诞的形式去表现荒诞的内容。作家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原则,打破一般语法规则,采用夸张、悖论、反讽的手法和克制性冷漠的叙述进行创作。场景奇异超常、情节散乱怪诞、人物滑稽可笑、语言睿智尖刻。以喜写悲,成就蜚然。 黑色幽默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出了毛病》(1974)、《像高尔基一样好》(1979),库尔特·冯尼古特的《猫的摇篮》(1963)、《第五号屠场》(1969)、《顶呱呱的早餐》(1973),托马斯·品钦的《V》(1963)、《万有引力之虹》(1973),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1960)、《牧羊童贾尔斯》(1966),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1967)、《亡父》(1975)。此外,法国作家博里斯·维昂里也被认为是黑色的幽默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回忆》运用幽默的笔调描写主人公的跳楼自杀。一个弃世轻生的人轻盈得像只鸟儿飞离耸入云端的大厦顶层,“空气在他耳畔欢唱”。作家荒诞地极大延长了他的坠楼时间,插入了意识流式的回忆。此君美哉悠哉,飘飘欲仙,每下降一层就尽情欣赏玻璃窗内或公开、或隐蔽的、妙不可言的情景,他还和一妙龄美女共饮美酒。他回忆完了一生,淡忘了死亡,最后坠落街头,摔成了一个"红色的美杜萨"。作者以调侃的态度人死亡中找到幽默,是以喜写悲的典型。

10部必读美国文学经典作品

10部必读美国文学经典作品 1. The Scarlet Letter by Nathaniel Howthorne《红字》霍桑著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利坚合众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2.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y Mark Twain《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著《哈克》是美国文学中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中的珍品。1984 ,美国文坛为《哈克》出版一百周年举行了广泛的庆祝活动和学术讨论,这在世界文坛上也是少有的盛事。这是因为《哈克》的意义不一般。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温的《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 3. The Portrait of a Lady by Henry James《贵妇画像》亨利·詹姆斯著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专家学者已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女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跨文化交际角度,剖析伊莎贝尔在婚姻方面所作的选择。文章指出她是该小说中跨文化交际的最大失败者,并对其失败原因作了分析。希望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都能从伊莎贝尔的生活经历中得到某种启发。 4. Moby Dick by Herman Melville《白鲸》麦尔维尔著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为了追逐并杀死白鲸莫比·迪克的经历,最终与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故事营造了一种让人置身海上航行、随时遭遇各种危险甚至是死亡的氛围,是作者的代表作。小说场面宏阔博大,思想内涵复杂,哲理性很强,而且文笔沉郁瑰奇,堪称杰作。 5. Martin Eden by Jack London《马丁.伊登》杰克.伦敦著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马丁·伊登》起着先驱作用,后来不少描写“美国梦”破灭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围绕这部书引起的争论首先是在主题上,按照杰克·伦敦的本意,写这部属的宗旨之一乃是攻击个人主义,但大多数评论家都认为他是在为个人主义辩护,而相当多的读者是把马丁·伊登当作“个人奋斗”的典型来接受的。其次是语言,有人认为“充满元气和力量”,也有人认为“粗糙”、“变化少”。杰克·伦敦是以“超人”自居的,他并没有成为超人,但《马丁·伊登》的确是一部超越了时代的作品。 6.The Great Gatsby by F.S. Fitzgerald《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著二十世纪的二十和三十年代是美国小说的黄金时代,群星璀璨,各放异彩。先是作家德莱塞出版了一部又一部长篇巨著,并且在一九二五年又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同年四月,《了不起的盖茨比》在纽约出版,著名诗人兼文艺评论家T·S ·艾略特立刻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海明威在回忆菲氏时写道:“既然他能够写出一本像《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好的书,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写出更好的书。”艾略特和海明威都是以苛刻闻名的批评家,因此我们就不难领会这些评价的分量了。直到今天,《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是美国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

小谈美国文学黑色幽默

小谈美国文学黑色幽默 一、引言 “黑色幽默”一词来自法语“humor noir”,英译为“black humor”,这一术语的创造人是超现实主义者安德列布雷顿。他认为幽默是保卫个人,反抗社会和个人生理、心理的紧张状态的一种方法。人在现实中是会受理性、感情等约束的,而幽默能使人超出现实的环境。所谓“黑色幽默”,指的是在荒谬、丑恶、残酷等一切“黑色”的东西中,看出他们的喜剧性,以幽默的手法抒发反对现存社会秩序、道德标准、暴力、非正义、屠杀等现象,并且以一种冷漠的、逗笑的、无可奈何嘲讽和自我嘲讽的态度对待他们。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的搜索,我阅读了各类名家论文,从中摘选自己需要的资料。研究目的是了解在上世纪中期的美国,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缔造的“黑色幽默”文学,总结它的基本特征并思考其深远意义。通过研究,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美国当时的特定环境决定了“黑色幽默”文学的诞生,但文学不是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武器,不能因为“黑色幽默”没有歌颂美好的事物就否定它的社会价值,我们应该从它所反映的黑暗和问题去探索去思考 二、黑色幽默产生的根源 “黑色幽默”文学产生并盛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美国,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根源。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忘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他们心灵中造成的震动,对纳粹集中营、原子弹记忆犹新,许多人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战后由于冷战格局的形成,使人们始终处于战争的阴云之下。再加之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以及盗窃、凶杀和色情的泛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使人们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望,感到世界的冷漠和社会存在的荒谬。于是人们开始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梦想以及人类的“完美境界”产生了质疑,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并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加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宣扬只有人的自我存在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这种抑郁、沮丧及绝望的社会心理使一代人从各种社会灾难中产生绝望感,又表现在文学领域里,那便是“黑色幽默”作品的诞生。 三、黑色幽默的特征: 第一、特殊的幽默风格。 黑色幽默与传统幽默一个重要区别是, 传统幽默是一种喜剧, 黑色幽默却是一种变形喜剧,是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喜剧一般都强调人的社会性, 从时尚中找出滑稽的情趣。与传统幽默不同的是, 现实问题经过“黑色幽默”的处理, 并不是变成了真正的玩笑, 而是被强调到浓黑的程度, 成为一种阴暗的、病态的幽默。在传统幽默中, 作家们用一种健康的笑, 来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赞许和对丑恶事物的蔑视, 它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 对嘲笑对象有一种优越感、崇高感,相信美能压倒丑,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像马克吐温笔下的艾颂喜这样的人物, 虽然事实上受到美国邪恶势力的百般迫害, 但作者仍然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结束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虽然笑中带泪, 却有信心, 有希望,这种笑能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然而黑色幽默就完全不同了, 它是一种病态的苦笑, 一种绝望的苦笑, 它的思想基础是悲观主义。当一个痛苦至极的人发出的不是悲怆的哭声, 而是哈哈大笑声的时候, 听者不是更感到揪心的难受吗?所以黑色幽默作家冯尼格说:“最大的笑声是建筑在最大的失望和最大的恐惧之上的。”奥尔德曼在他著名的评论著作《超越荒原》中也说:“黑色幽默家和斯威夫特不一样, 永远不能居高临下, 高瞻远瞩; 他永远只能是自己题材的一部分。他必须承认周围的疯狂, 同时还必须承认对于这种疯狂他也有所贡献; 然后他用大笑来控制所承认的痛苦; 同时也控制自己, 从而停止促进世界的疯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的故事是绝望的、痛苦的、自嘲的, 它体现了黑色幽默的美学特征, 即喜剧与悲剧的融和, 滑稽与痛苦的融和, 诙谐与恐惧的融和, 异想天开的事实与不动声色的反应的融和, 具有寓言式的讽刺幽默风格。

论黑色幽默与传统幽默的区别

论黑色幽默与传统幽默的区别 摘要:现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和文学著作中都越来越多的体现或者使用了黑色幽默,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对这种“与众不同”的幽默感到或多或少的兴趣,也有越来越多人对这种黑色幽默感到哭笑不得,而正是这样的一种哭笑不得使得越来越多的文艺青年对此喜爱。而且黑色幽默如同“披着羊皮的狼”而越发能够体现人们的一种自我嘲讽及其现实意义,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其文学价值之外的另一些价值,多少也让我们对其更加喜爱。而我们本文就黑色幽默与传统幽默的区别来进行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黑色幽默;传统幽默;区别 前言: 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而现今,不仅仅是欧洲文学著作中对其进行使用,就连不少中国导演和中国的作者也开始运用这种黑色幽默,也产生了不少与众不同的效果,比起传统意义上的幽默来说更显得深沉与沉重,不得不让我们对其进行关注,而我们本文就黑色幽默与传统幽默的区别进行研究和浅要的分析,希望从中能够对黑色幽默能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一、从审美效应不同 从审美效应来看,传统幽默带给读者的是乐观,而黑色幽默带给读者的是极端的绝望和悲观。从这点上来看,黑色幽默和传统幽默是在外在的形式上相同,而内在则完全不同。是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

剧的内容,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是悲观主义,传统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乐观主义。黑色幽默是一种阴暗病态的幽默。它强调人的变形性,面对痛苦和悲伤,发出饱含怨气无法救赎的苦笑。 二、嘲讽对象不同 传统的幽默嘲讽的对象是丑恶,而黑色幽默嘲讽的对象则是善良,黑色幽默更接近于讽刺,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讽刺,确切地说是讥讽,具有贬义色彩,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幽默的褒义色彩。黑色幽默的作家们常常嘲讽善良,嘲讽痛苦,嘲讽受难者,甚至于嘲讽自己。传统幽默中不乏讽刺意味,让人们在一种对于丑恶的嘲笑中对于这种丑恶报以极大的讽刺,而黑色幽默则讽刺意味更加浓厚,作家们常常嘲笑善良,嘲笑痛苦,嘲笑受难者,甚至于嘲笑自己。而正是这种看似荒诞不经的嘲讽,却让人们对于这种看似欢乐,实则深沉的手法报以更多叹息和无可奈何,反而更加容易融入作者的情感当中。 三、审美形态不同 黑色幽默作为一种“绝望的喜剧”,呈现的审美形态是喜剧形式的悲剧,而传统幽默则是纯粹的喜剧范畴。黑色幽默小说中的主人公,无论遇到多么痛苦的事,往往都用冷漠的语气,抱着一种表面满不在乎、实则无可奈何的态度,一笑置之。这种苦笑或冷笑,其实是绝望的笑。这种绝望就使得黑色幽默更增添了一丝苦涩的味道,也更适于书写世态的炎凉,以及更多的无可奈何,更显示出了一种悲凉的味道,所以说这也是更多导演和作者愿意将黑色幽默融入到自

超级10大经典黑色幽默电影推荐

十部黑色幽默电影推荐 一、《搏击会》 主演:爱德华.诺顿布拉特.皮特导演:大卫.芬奇 把这部电影推为第一位的理由很简单,我最喜欢的演员,我最喜欢的导演,颠覆的思想,只要你喜欢黑色电影,就会喜欢大卫.芬奇。 二、《掠夺》 主演:杰生.斯塔森,布拉特.皮特导演:盖里茨 经典的黑色幽默电影。建议喜欢黑色电影的人一定要找来看看,绝顶的搞笑,绝顶的另类,建议这部电影至少看3遍,因为里面好的东西太多了,你可以看到把昆汀的思想发挥到极致的电影。 三、《非常嫌疑犯》 主演:凯文·史派西;导演:布赖恩·辛格 我认识的那些坚持看完这部电影的人,都看了第二遍,里面好的东西也是太多了,不管是瘸腿的凯文还是那段精彩的对白“ma the fuck,give me the key”。 四、《落水狗》 主演:蒂姆.罗斯霍利.亨特导演:昆汀.塔伦蒂洛 为什么我会把这部电影排在《低俗小说》的前面,估计是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甚于《低》吧,这部电影是让我第一次真正接触黑色电影(比低俗小说早),第一遍看得我昏昏欲睡,结果不小心看到了后半段,看完之后接着看了第二遍,在此之前从来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居然是这样叙事的 五、《不准掉头》 主演:肖恩·潘;导演:奥利弗·斯通 看过《天生杀人狂》,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一定要找来看看,你会在这部电影之中看到太多的导演的聪明之处,一个完全黑色的故事,非常搞笑的遭遇,让人啼笑皆非的结局,每一点都可以唤起你的观看欲。 六、《谋杀绿脚趾》 主演:杰夫·布里奇斯、约翰古德曼;导演:科恩兄弟 我非常喜欢科恩兄弟的电影,他们的影片里面总可看到一些其他电影之中无法获悉的东西,如《冰血暴》、《金钱帝国》等,这部《绿脚趾》里面充斥着太多的

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文学 内容摘要: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兴起于美国的文学流派,约瑟夫·海勒发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作品以喜剧形式表现了悲剧内容,塑造尤索林这个反英雄人物,采用“人像展览式”写法,以人物的姓名或称呼作为标题,描写了40多个人物。 关键词:黑色幽默喜剧反英雄人像展览式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兴起于美国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把十余篇美国作家所写的作品收集在一起,出版了一部小说选集。由于这些作品都是以喜剧形式表现了悲剧内容,所以,他把书名定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文学自身并没有组织,没有刊物,没有人发表过纲领性的宣言。它的基本特征是:在思想上,大多数黑色幽默作家都关注现实,对现实的荒诞感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所谓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它以表面上轻松、开玩笑,实则用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深沉而恐怖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情节结构具有非逻辑性。约瑟夫·海勒发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黑色幽默”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一、悲剧性的喜剧 黑色幽默盛行于美国是有具体原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冷战”在人们的心里产生极大的阴影。这种阴影还未消除,美国政府又发动朝鲜战争,随后又介入越南内战,美国国内矛盾重重: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席卷社会的角角落落,再加上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苏联卫星上天给美国人造成的心灵震撼,使人们更深地陷入精神危机之中。约瑟夫·海勒在二战时被应征入伍,成了一名空军投弹手,这段经历为他以后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部小说中一些主要的思想都来源于海勒当年的亲身感受。而作为黑色幽默小说派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也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派的写作特色,不光是表现当时人们思想情绪,而且也开拓了美国文学的一条新路。 喜剧来自于幽默,以喜写悲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夸张到荒唐的地步,具有典型的黑色幽默的风格。但这幽默所产生的笑绝不是痛快的笑,而是一种愁苦的笑、扭曲的笑,甚至是无拘无束的狂笑。约瑟夫·海勒认为喜剧或许是人类在对理性、现实和幻想失望后唯一可以采取的形式。这种把痛苦与不幸当作开玩笑的手法常常令读者在捧腹大笑之后又感到辛酸、悲哀甚至害怕。为了产生喜剧性,作者使用的手法多种多样,如变形、写漫画式的人和物,制造出种种不协调,以致产生滑稽性。像尤索林一丝不挂地站在队中接受勋章,谢丝科普夫半夜以妻子为活模型进行列队训练,随军牧师的被捕与审讯,活生生的丹尼卡变成了死人,以及下级军官在妓院里向高级军官进行诽谤等,十分可笑。有些人精神有病的人,却一本正经地谈论某些好笑的问题,这时正常的叙述和不正常的内容便形成反差,产生很好的喜剧效果。 反讽的手法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是大量使用的,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以反讽为基础的艺术构思上,既然世界是荒诞的,那么,真假、善恶、美丑都失去了正常的标准,作家从不正常的东西来写,让不可思议的事情变得合情合理,而一切正常的事物就显得滑稽,这样荒诞的世界才充满了幽默感。比如尤索林是上尉投弹手,他厌恶战争,求生成为他生活的最高追求。为了逃避战斗,他多次装病住院。有一次医院通知他出院,情急之中就模仿同室的一个病员,大叫:“我看什么都有两个映像”,以后任凭检查的医生伸出一个、两个手指,或一个手指也没有伸出,他一口咬定是两个,医生只好让他继续住院观察。不料当晚那个先说看出两个映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 (1)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小说流派。 (2)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黑色幽默》。(3)“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故此,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4)艺术特征:“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小说具有寓言性。 (5)代表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尼格特的《第五号屠宰场》、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等。 所谓“黑色幽默”,实际上是一种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的新的文学形式。作家往往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世界的本质是荒诞这一判断为出发点,突出描写现实世界的混乱不堪以及个人与世界的紧张对峙,并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着意将这种对峙加以放大、扭曲、变形,使之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压抑和沉闷。 硬汉形象 是指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汉桑提亚哥更是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从而成为海明威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最突出而独特的代表。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冰山原则 起源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象征着他在创作实践上对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他强烈的创作个性,在美国文坛上开创了一代新风,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兴趣。 魔幻现实主义 (1)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 (2)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工具,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 (3)魔幻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来自于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的《委内瑞拉的文学与人》一书。(4)魔幻现实主义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60年代,以马尔克斯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达到了更加完美的程度。 约克纳帕塔法 所谓“约克纳帕塔法”就是福克纳以他家乡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为依据,为他的小说创作

黑色幽默的特征

黑色幽默的特征 黑色幽默电影之所以能得到社会的重视,除了它深刻的思想内蕴和审美价值以外,还因为它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到之处,不管是梁国斌的《家有僵尸少爷》还是周海的《房屋》,综合起来,“黑色幽默”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 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美国《时代》周刊摄影记者安东尼?苏奥(AnthonySuau)的《陷入危机的美国经济》获得本届“荷赛”年度综合大奖。画面上,一名美国警察貌似高度紧张地举起手枪做瞄准状,在房内搜索前进。乍一看,还以为是战争题材或者警匪内容,再看图片说明,原来是美国次贷危机导致这个房屋业主因无力偿还按揭已经被逐出家园,被查封的房屋内除了满地破烂的家具已经空无一人,警察是来例行检查的。面对社会最弱势的群体留下的破败的空房子,代表最强势力量的警察的一次例行检查居然做出如此夸张的进攻动作,这就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把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机这样一个人人都将参与其中的世纪悲剧,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喜剧性的瞬间便有了厚重的寓意。读这幅照片,让人在哭笑不得中品味现实生活的苦涩;在苦涩的现实面前感受哭笑不得的瞬间轻松。 2.“反英雄”式的人物 这些反英雄形象怀疑、否定传统的价值观念,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甚至嘲笑自己曾经所尊重、所建树的一切。在表现形式上,完全打破传统小说的有头有尾的叙事结构方法,而是从表现作者的观念出发,自由联想而不受逻辑的限制。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是一种变形了的漫画,极端的类型化,但却有着某种本质的现实。例如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场》的主人公毕利是一个疯疯癫癫的人物。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义公尤索林是一个卑微猥琐的怕死鬼,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奥尔德曼认为,这些人“被迫扮演小丑的角色。”产生这类病态的畸形的人物的土壤是病态的畸形的社会。 3.“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 传统小说采用“讲故事”叙述法,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叙事有头有尾,情节发展要符合内在的逻辑关系。而“黑色幽默”文学则彻底地抛弃了“讲故事”的老一套,改用暗示、烘托、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创造了一种“戏剧性”的新方法。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夸大人物内心世界的广袤无垠;它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可以超越社会、超越道德、超越习俗、超越理念。在《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作品中,海勒摒弃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手法,一方面采用了“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有意用外观散乱的结构来显示他所描述的现实世界的荒谬和混乱,只用叙述、谈话、回忆来组接事件、情节和人物,另一方面又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事件和人物极度变形,一件件,一个个都变得反常、荒诞、滑稽、可笑,描绘出一幅幅荒诞不经的图像来博得读者的凄然一笑,并且让人在哭笑中、在哭笑不得中去回味、去思索。再如,冯尼格特的《第五号屠场》中的人物的活动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奇特交错,瞬息万变。乍看扑朔迷离,眼花缭乱,令人摸不清头绪。其实这是一种叠式和多层次齐头并进的特殊结构,它对故事情节的迅速展开和深化主题都是有用的。

黑色幽默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黑色幽默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11-23T10:58:48.34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7月下旬刊供稿作者:王月 [导读] 《第二十二条军规》既是一部讽刺现代战争的“黑色幽默”小说,又是一部揭示战后美国荒诞现实的社会小说 王月(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各种手法突出描写美国社会战争和现实的荒诞不羁,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以及当代西方世界的荒谬,冷漠与残酷,具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与普遍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黑色幽默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 黑色幽默,是一种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文学表现形式,其主旨是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面对这一切,人们发出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另外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 《第二十二条军规》既是一部讽刺现代战争的“黑色幽默”小说,又是一部揭示战后美国荒诞现实的社会小说。有人称它为“荒诞小说”或“黑色喜剧”,是一种“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的幽默”。从艺术表现上看,他们用放大镜和哈哈镜把社会中的荒谬和压迫加以放大、扭曲、变形,对人物和环境进行极度夸张的、批判式的、嘲讽性的描写,使其变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更加反常无理,丑恶可憎,其中也寄托了他们无可奈何的悲观和痛苦心情以及当代西方世界的荒谬、冷漠,自相矛盾和残酷无情。从美学形式上考察,它属于戏剧范畴,但这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喜剧。这类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的内在联系,作者故意把真理与谬误、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式的胡闹混在一起,来讽喻现实,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印象。作者海勒不但继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他用异乎寻常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自己对西方现代生活的新的体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还包含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意义。 《第二十二条军规》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飞行大队为题材,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描述战争。一大堆光怪陆离、形形色色、不可理喻的事件、场面、人物,展现了一个疯狂的世界、一种荒谬的现实和一群异化了的军人。《第二十二条军规》全书共42章,各章一般以某个人物为中心向读者讲述这样一个个故事。其中又以尤索林这个人的经历贯穿始终,从而串联起一组滑稽的浮雕式人物画像展览。作品中的人物分别属于军事官僚集团和普通军人两大部分。军事官僚集团利用战争满足私欲,为求得个人的飞黄腾达,置他人的生命于不顾。他们操纵着第二十二条军规,利用它制造悖谬来维护权威,愚弄下属,主宰普通人的命运。而普通士兵则是被大人物任意摆布的对象。本书的要旨,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那样,“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其实它“并不存在,这一点可以肯定,但这也无济于事。问题是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这就更加糟糕,因为这样就没有具体的对象和条文,可以任人对它嘲弄、驳斥、控告、批评、攻击、修正、憎恨、辱骂、唾弃、撕毁、践踏或者烧掉。”它只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残暴和专横的象征,是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是捉弄人和摧残人的乖戾力量。它虽然显得滑稽可笑,但又令人绝望害怕,使你永远无法摆脱,无法逾越。它永远对,你永远错,它总是有理,你总是无理。海勒认为,战争是不道德的,也是荒谬的,只能制造混乱,腐蚀人心,使人失去尊严,只能让卡思卡特、谢司科普夫之流飞黄腾达,迈洛之流名利双收。在他看来,战争也罢,官僚体制也罢,全是人在作祟,是人类本身的问题。 这种写作方式也属于逻辑悖论的手法。作者有意在大前提错误的情况下,进行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荒谬可笑的结论。如它规定:疯子必须停飞;又规定: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一但某人因精神的原因提出停飞的申请,就说明他的心理正常,所以必须还得飞行。又如它规定:飞满三十二次可以停飞,但无论何时都要执行司令官的命令。滴水不漏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个“圈套”、一个陷阱,它布下了天罗地网,使人哭告无门、走投无路,它是抽象的任意捉弄人、摧残人的异己力量的象征。在美国,“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通用语,用来指称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约瑟夫·海勒还巧妙地以逻辑悖论来结构情节,令人叹服。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众多,但大多根据作者的意念突出其性格的某一侧面,甚至夸大到漫画式、动画式的程度,而有的则是象征性的。如卡思卡特着重表现了官僚体制的专横无理,迈洛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谢司科普夫着重表现的是军事机器,残害个性。就连本书主人公尤索林,重点描写的也在于他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尤索林是个被大人物们任意摆布的“小人物”,是个荒诞社会的受害者。他有同情心、是非感和正义感,他曾愤慨地指出:“只消看一看,我就看见人们拼命地捞钱。我看不见天堂,看不见圣者,也看不见天使。我只看见人们利用每一种正直的冲动,利用每一出人类的悲剧捞钱。”可是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他由于正直、善良,反被人看成是疯子。最后,尤索林终于明白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原来是个骗局,是个圈套,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个世界到处都由第二十二条军规统治着,就像天罗地网一样,令你无法摆脱。他认为世人正在利用所谓“正义行为”来为自己巧取豪夺。他深感对这样一个“世界”无能为力,逐渐意识到只能靠自己去选择一条求生之路,并最终逃往学校个理想化了的和平国家——瑞典,完成了“英雄化”过程,成为一名反英雄。 《第二十二条军规》之所以能一鸣惊人,成为“经典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作者在艺术技巧上的创新。在这部作品中,海勒摒弃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手法,一方面采用了“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有意用外观散乱的结构来显示他所描述的现实世界的荒谬和混乱,只用叙述、谈话、回忆来组接事件、情节和人物,另一方面又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使事件和人物极度变形,一件件,一个个都变得反常、荒诞、滑稽、可笑,描绘出一幅幅荒诞不经的图像来博得读者的凄然一笑,并且让人在哭笑中、在哭笑不得中去回味、去思索。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手段来传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正如有的论者指出的那样,这部作品“看来胡搅蛮缠,其实充满哲理,因为只有高度理性的人才能充分注意到事物中隐含的非理性成分。”本书的语言也极有丰采,充分显示了黑色幽默文学的语言特点。用故作庄重的语调描述滑稽怪诞的事物,用插科打诨的文字表达严肃深邃的哲理,用幽默嘲讽的语言诉说沉重绝望的境遇,用冷漠戏谑的口气讲述悲惨痛苦的事件。 通过这部小说,约瑟夫·海勒将他眼中的美国社会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个社会处于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之中,这个社会的一切只服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逻辑。这样一种病态的、荒诞的社会只有海勒的想象力才能够包容它,只有“黑色幽默”这样的创作手法才能够较好地表现它。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象征,读者也可以看到战争、美国社会及其官僚机构的荒诞、疯狂和不可理喻。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