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普洱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普洱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普洱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普洱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普洱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2011年7月8日稿,未定稿)

第一章“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普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理清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从景区景点建设、配套设施完善、旅游线路布局及旅游规范管理等方面,加大了城市旅游营销的力度。“十一五”期间普洱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提高,普洱正在向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迈进。

1、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初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普洱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46.75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61.84%,年均增长16.4%;旅游业总收入60.4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36.49%,年均增长11.72%。“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旅游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根据2010年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247.3亿元,旅游总收入17.1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93%,实现“十一五”期间连续五年旅游业产值比重超过5%,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初步显现。“十一五”期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三万多人,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在扩大消费需求、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以及带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旅游发展理念突破,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旅游大发展的战略

树立“大旅游”观念,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大众参与”的战略,从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到建设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普洱以国际化视野审视和定位,提出旅游阶段性发展目标,成立了普洱茶城旅游开发公司、澜沧景迈芒景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旅游龙头企业,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

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外资和国内民营资本加快进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参与的多元化旅游投融资格局。

“十一五”期间,普洱纳入全省旅游重大项目共六个(普洱国家公园、澜沧惠民景迈旅游区、墨江北回归线旅游区、哀牢文化旅游小镇、“普洱绿三角”旅游开发、大茶马古道旅游区),支持县、区规划建设重点旅游项目10个,旅游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带动了旅游业的大发展,实现普洱旅游产品向旅游综合体的转变。

3、强化景区景点、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在全市原有景区、景点基础上实现旅游重点项目的综合开发突破,继续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力度,一批景点游乐项目、停车、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基础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形成了新的旅游亮点和卖点,改变普洱旅游景区(点)粗放型开发和经营方式,推动了“普洱绿三角”、“普洱国家公园”、“墨江北回归线旅游区”等一批全省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工作。同时,为促进旅游业与农村建设有效结合,高度重视旅游特色村建设工作。首批争取到了孟连县娜允镇芒掌村委会勐外村民小组和景吭村委会上允角村民小组两个建设项目,墨江县联珠镇癸能旅游特色村、宁洱县同心乡那柯里旅游特色村、西盟勐梭镇里坎村民小组旅游特色村三个项目列入全省第二批旅游特色村建设项目,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民小组、镇沅县古城乡河西村、景谷江东村芒费自然村三个项目已列为第三批旅游特色村建设。

指导扶持了一批酒店、购物店申请星级饭店及星级购物店创建工作,加快推进普洱酒店等配套设施的评星定级,目前全市共有各类酒店宾馆1084家,其中星级饭店72家,房间数22159间,床位数41699个,正在申报三星及三星以上星级的酒店12家。“十一五”期间,以精品线路和景区为重点,通过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普洱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其他关联产业为支撑、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4、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了普洱市旅游形象知名度

“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宣传促销的重要性,旅游宣传促销呈现出政府主导、企业积极、多方参与、重点突出、实效明显的态势。抓住思茅市改为普洱市的机遇,充分利用“普洱”品牌效应,精心包装,加大对外旅游宣传力度,印发了大量的宣传资料,精心策划和包装旅游品牌产品,提升旅游档次和品位,有力提升了普洱旅游的品牌形象。

为培育自驾游、深度游的旅游市场,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拉动人气,不断提升普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现在普洱市的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孟连神鱼节和云南景谷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在省内外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中国普洱茶节、澜沧葫芦节、中国佤族木鼓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等节日经过提升改造,参与性、互动性极强,也开始逐步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节庆活动。

5、加强行业建设管理,促进了旅游业规范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普洱以加强行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为突破点,创新行业管理和服务手段,逐年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将软环境整治任务落实到各部门工作中,同时强化窗口行业服务意识,加强诚信建设和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不断优化了旅游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不断推动普洱旅游产业发展,为普洱旅游“二次创业”提供人才保障,不断加强行业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导游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并逐年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景区(点)服务人员及导游人员等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二、“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普洱旅游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待解决。

1、旅游产业链薄弱,缺少龙头企业

普洱旅游产业链较为薄弱,旅游产业集中度偏低,规模经济不足,“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没有形成互动共赢的运行模式,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不高。

2、尚未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精品景区

普洱市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以来,旅游产品建设严重滞后,档次偏低,缺乏国家级、国际级的旅游品牌,难以吸引国内外大批游客。

3、旅行社游线组织水平较低,没有合理的旅游线路

由于目前普洱具有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较少,还无法产生巨大的吸引核力,因此与昆明、西双版纳等地的旅行社未形成合作关系,来普洱的游客多为过境游客,作为旅游经停地还未融入云南省旅游的精品线路中。

4、城市现代旅游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

围绕“中国茶城”建设,普洱市实施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工程,为丰富城市旅游功能,还需快速推进医院、学校、市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开发建设休闲特色街区、休闲度假区、高品质商住小区等一批标志性区域,努力打造一个功能配套完整的国际化区域。

5、旅游基础设施自给、需求矛盾比较突出

普洱近几年大力发展旅游基础设施,酒店、餐饮等服务设施不断增加,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在酒店、餐饮等服务质量及星级结构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景区、景点由于地理位置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同程度的存在可进入性差、接待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制约了普洱旅游的发展。

6、运营管理机制存在阻碍

普洱市域的旅游产业发展涉及到多个区县、部门,长期以来,由于区位、交通等客观因素,各县、区旅游产业结构布局不够合理、资源开发不够规范、宣传不够等原因,拉大了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差距。同时,市县(区)旅游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也存在一些问题,缺少强大的执行力,难以担负全市旅游合作背后推手的重任,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普洱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来整体推动。

7、缺少旅游开发商和运营商

普洱缺少实效的旅游开发商和旅游运营商来进入普洱市的旅游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洱旅游科学、有序的发展。缺少发挥引领作用的旅游龙头企业,相应拉动效应有限,对经济的贡献率有待提高。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融资机制及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业的机制急需进一步完善和增强。

8、旅游人才匮乏

普洱旅游产业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围绕旅游精品线路、“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和旅游景区、导服人员、宾馆酒店“三大环节”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不足。

第二章“十二五”旅游发展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机遇

当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深入开展以及云南作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普洱需站在全球化和国家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发展定位,在新的形势和机遇下谋求新的出路,实现新的突破。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旅游合作大平台

旅游作为中国与东盟经贸交流的重要内容,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加快了中国与东盟旅游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使普洱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滇西、滇西南将成为国内边境旅游和东南亚出境旅游的口岸。这意味着普洱作为边境城市的国际化旅游功能将大大加强。

2.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以神秘“金三角”而闻名世界的湄公河流域是现今全球范围内的区域发展热点,而云南澜沧江与湄公河一脉相承。随着合作的区域内成员国的合作,今后GMS交通基础设施、信息、投资和市场准入政策、商品等方面将实现互联互通,通过优势互补,提升整个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普洱市作为拥有思茅港一类口岸、勐阿口岸二类口岸,18条通道的城市,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实现贸易、经济、旅游等多项合作的重要枢纽,以旅游合作为先导,充分利用外界的有利条件和自身的优势,抓住机遇,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将普洱推向全世界。

3.“两强一堡”战略下的普洱发展机遇

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两强一堡”新目标,即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普洱作为全省热区面积最大的地区,适宜茶叶、橡胶、咖啡、烤烟、蔗糖、蚕桑、水果、生物药业等众多特色生物资源生长,不断壮大的特色产业将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重要支撑。同时,普洱境内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26种民族,文化多彩多姿,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其民族文化将大放异彩。

随着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动员大会的召开,处于昆曼国际大通道枢纽节点,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普洱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前沿阵地。普洱市作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旅游枢纽区域和特色旅游目的地,将在贯彻“两强一堡”战略部署中大有作为。

4.云南旅游发展“二次创业”

云南旅游未来发展的重点是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普洱作为国际大通道上一处尚未被大众熟知的生态区域,具有“产业优势明显,沿边开放、康体养生和城乡统筹”的综合优势,具备打造成为云南新型度假地、康体养生地和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中重要增长极之一的基础和潜力。

5、“观光+休闲+度假”三位一体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消费者的喜好和行为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是以度假市场的兴起为显著标志的。按照国际经验,中国国内及周边国家度假需求普遍产生,这意味这云南省正在走进观光+休闲+度假三位一体的旅游时代。

6、泛旅游时代发展机遇

随着大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多元化和多产业融合的旅游经济成为市场的主导需求,这一转变引发了旅游格局的重新洗牌。普洱市农业产业比重高、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结构模式,将推动依托自然条件发展的经济产业的转型发展,实现以旅游为主导的多种产业集聚发展,将最大限度的发展普洱市的产业优势,培育旅游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

二、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普洱地处中国大陆旅游圈与东南亚国际旅游圈两大旅游圈的交叉边缘地带,既有云南通往东南亚的口岸通道优势,又有开展边境旅游的地缘优势。随着普洱口岸建设、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通航、昆曼高速的开通、泛亚铁路的建设,普洱作为连接东南亚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枢纽区域,具有优越的国际区位条件和边境旅游的客源扩散条件。

2、资源优势

(1)普洱市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年均气温15℃—20.3℃,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100—2780毫米,负氧离子含量在七级以上。全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根据综合舒适度指标分析结果,云南省夏季的舒适度普遍较高,冬季舒适度普遍较低,相对而言普洱全年舒适度均较高。

(2)普洱市自然风光旖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蕴藏丰厚,处于云南省众多旅游热点地区的必经线路上,使新的综合型旅游热线的策划和推销成为可能,具备融入云南省大区域旅游热线潜力。

(3)普洱市分布着哀牢山、无量山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威远江、菜阳河、泗南江、牛洛河等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对于度假游客,生态环境类旅游资源可以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生态环境优势是普洱重要竞争优势。

(4)普洱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是闻名遐迩的普洱茶故乡,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依托普洱市茶文化优势,进行旅游产品深度整合,有望在普洱形成不可被替代的,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精品。普洱茶文化具有世界性影响力,在全市的旅游资源中具有垄断性地位。

3、市场优势

普洱处于滇西南大湄公河国际旅游区,紧邻旅游发展较成熟的版纳,处于云南省昆明—西双版纳和大理—西双版纳陆路交通的必经之路,同时普洱市与云南旅游的后起之秀玉溪、临沧、楚雄接壤,周边城市具有一定的客源市场基础。

三、面临挑战

1、旅游发展基础薄弱,旅游要素配置面临全面提升

与云南省其他州市相比较,普洱属于旅游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目前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占据的市场份额严重不足,旅游六大要素面临全面提升。

2、云南省内旅游目的地的竞合关系

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推进,旅游热区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和旅游区域范围的不断拓展,必然会与普洱旅游存在市场竞争。

3、口岸政策对于跨境旅游的影响

普洱市要发挥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优势,面临国家的口岸政策的挑战。根据边境旅游管理办法,开展边境旅游了除具备国家一、二类口岸条件及接待设施外,还包含边境国家之间的合作协议,因此跨境旅游涉及多个国家之间的口岸开放政策。孟连勐阿口岸对方是缅甸佤邦,中国与缅甸的合作关系直接影响着跨境旅游的开展,江城江城县旅游局与老挝丰沙里省旅游局签订了旅游合作意向性协议,但勐康口岸未正式批准为国家口岸,所以在跨境旅游发展中普洱将面临诸多挑战。

第三章“十二五”旅游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体系

一、指导思想

立足云南省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按照《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以及普洱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大众参与的原则,全力推进“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的建设,把旅游业继续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扶持,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使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的现代服务业,将普洱打造成为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二、发展战略

1、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发展的一切行为都建立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之上。构建贯穿于自然生命的生态、城市的生态、文化的生态、民族的生态等方面的“生态生命景观系统”,通过绿三角民俗原生态、哀牢山无量山自然原生态、思宁生态养

生度假基地的打造,倡导低碳环保旅游与生活方式,落实原生态国际旅游基地建设,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保证人与自然、旅游与生态和谐互动。

2、国际化发展战略

明确普洱旅游在桥头堡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作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旅游枢纽,特色旅游目的地”,借势桥头堡规划的试行,实行“国际自助高地建设与国际带动”的普洱旅游国际化战略,实现口岸建设、边境旅游全面突破,提升国际游客可进入性。

在“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旅游形象塑造下,面向国际市场,重点推出具备国际吸引力的“茶源普洱、佛迹普洱、民俗普洱、养生普洱”四大旅游品牌。在四大品牌推广中,以国际时尚趋势及潮流方向为导向,打造原生态与特色文化的国际旅游新亮点,并逐步形成国际旅游热点,依托国际化高地,由外向内传播,构筑新型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3、区域联动发展战略

与周边“大理、版纳、玉溪、临沧、楚雄、红河”六州市联动,构筑“一线四三角”的“网状”区域旅游格局,紧密联动周边地区,借势撬动普洱旅游快速发展。借势昆曼大通道,带动绿三角旅游腾飞;借势西双版纳,带动昆曼黄金旅游线,借势茶保健炒作,带动普洱茶文化专线旅游;借势大理、楚雄,带动北部中远期发展,借势红河、临沧,推进自驾旅游延续发展。

4、整体发展突破战略

以“思茅—宁洱”一体化建设为基础,作为中大型度假城市支撑,构建生态度假养生天堂,以“普洱思茅国家康疗养生度假区”为载体形成养生度假中心模式,跻身于“养生云南”重点旅游区域;以澜沧、孟连、西盟构成的普洱“绿三角”整体开发,作为普洱旅游发展引爆点,通过国际背包族带动国内背包、口岸边境金三角旅游、景迈山三个突破口,形成重点区域突破。

5、时尚潮流引领产品开发战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尤其注重时尚潮流引导的新市场趋势,引领旅游产品开发。以原生态自然环境与原生态民俗文化为基础,面向国际市场自助游客(包括背包族等)、国内市场自助游客,形成“出口转内销式”绿三角引爆模式;以自驾营地与自驾风景道系统建设,引领自驾线路开发,形成云南新兴的自驾游集散地;以养生文化传播为依托,引领普洱度假区开发;以茶销售及茶文化传播为依托,撬动普洱茶文化专线旅游热潮。

6、形象驱动营销战略

制定“城市形象指导原则”,从城市运营的角度,以形象为驱动,形成城市品牌,制定“妙曼城市八大导则”,指导“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形象塑造,确立分区县旅游形象,促进全市及区县营销。

7、系统整合与分期突破运营战略

在差异化产品开发的基础上,在旅游景点、旅行社等方面形成统一的合作与管理体系,统一规范各县区旅游服务标准和管理机制,进行统一的营销管理和品牌宣传,体现统一的旅游品牌和城市形象,同时宣传各县的独特旅游产品。

8、泛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通过旅游主导的多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传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升级,推动以旅游为目标导向的传统产业向泛旅游产业的延伸发展,形成泛旅游经济的产业互动发展结构和旅游城市地域系统的组织构建,培育旅游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定位

总体定位: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总体目标

终极目标: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基地

立足于云南省、全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不同层面,普洱凸显不同的战略地位,构成系列目标,即:

●于云南省层面,将成为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排头兵;

●于全国层面,将成为全国养生度假名城;

●于东南亚、南亚层面,将成为旅游枢纽、特色旅游目的地;

●于世界层面,将打造成为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

2、目标体系

(1)经济目标

到2015年,国内外旅游总人数从2010年的350.25万人次增加到600万人次左右,旅游总收入从2010年的17.14亿元增加到35亿元以上。

(2)品牌目标

在“妙曼普洱·养生天堂”总品牌下,形成茶源道始、“绿三角”原生态、养生茶城、自驾乐游四大子品牌的突破。

(3)社会目标

到2015年,全市旅游产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2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70万人左右。

(4)产品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面构建“景区、度假区、自驾营地与风景道、旅游特色村镇”的产品体系。全市重点建设20个左右A级以上旅游景区,形成3个5A 级旅游景区、5个4A级旅游景区;重点建设墨江北回归线旅游区及普洱思茅国家康疗养生度假区,推进绿三角度假区和澜沧糯扎渡旅游度假区以及其他主题度假区建设;借助自驾风景道系统规划,在全市范围内设置10处左右自驾车营地,形成云南省新兴的自驾游集散地;重点开发孟连县娜允镇、镇沅县恩乐镇、宁洱县宁洱镇、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西盟县勐梭镇5个旅游小镇。勐阿、勐康、龙富3个口岸小镇,积极推动一批具有特色的村寨申报为云南省旅游特色村。

第四章“十二五”旅游发展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市旅游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谋划国际化发展蓝图、优化旅游发展格局、明晰重点突破工程、搭建核心项目体系、加强旅游市场开发、完善产业配套建设六个方面。为实现旅游发展目标任务,实行以下发展举措:

一、加快国际化发展重点领域建设

以“客源市场国际化、旅游经济国际化”为目标,通过“旅游功能国际化、旅游形象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手段,构建普洱旅游国际化发展蓝图。

1、将养生度假国际化作为高端起步,加快思茅国际康疗旅游度假区、茶城康体休闲度假区、蓝眉山运动养生旅游度假村、普洱国家公园建设,面向东南亚、欧美客源,推广多样化茶城养生国际游;

2、将普洱茶与茶文化作为普洱重要名片,加快宁洱—思茅茶马古道公园、景迈芒景景区,以及世界茶文化园的建设,以国际“普洱茶节”为切入点,形成面向东南亚、东亚的国际茶文化交流与茶休闲旅游大通道。

3、大力推出“佛迹圣地”旅游形象,加快佛迹仙踪旅游区建设,面向东南亚客源,将佛迹朝拜国际化提升到更高战略层面;

4、促进沿边跨境旅游区合作,全面打开出入境自助游(包括东亚、欧美跨境自助游、高端考察体验游)市场。加快“绿三角原生态旅游大区”开发,以独特而神秘的民族文化,向国际自助旅游市场大力推广“原生绿三角”品牌;促进江城一老挝一越南的“一城连三国”旅游工程推进。

二、优化旅游发展格局

“十二五”期间,构建“一心一轴六片区”旅游发展格局,即将“思茅——宁洱”一体化建设成为全市旅游集散中心,支撑中型养生度假城市发展;以“墨江——宁洱——思茅——普洱‘绿三角’”为主要发展轴,辐射带动“中部茶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片区、北部山水休闲旅游片区、西部宗教旅游片区、西南普洱“绿三角”旅游片区、东部神奇北回归线旅游片区、东南边境旅游片区”六个主题片区的旅游发展。

三、落实七大重点旅游区域建设

由全市区域与产品开发角度考虑,十二五期间,落实重点旅游区域开发建设:

1、普洱思茅国际康疗养生度假区:以生态环境为基底、以康疗养生为特色,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养生度假国际化。包括蓝眉山运动养生旅游度假区、中国茶城生态康体休闲区、野鸭湖综合旅游开发区、佛莲山旅游度假区、梅子湖旅游区、普洱国际休闲农业旅游区等。

2、墨江北回归线旅游区,以哈尼文化为基点,回归文化为支点,双胞文化为卖点,建设集科普、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区。

3、普洱茶主题旅游区域,加快宁洱—思茅茶马古道公园、世界茶文化园、景迈芒景旅游区建设,着手九甲千家寨开发,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4、普洱“绿三角”:建设景迈芒景旅游区、孟连傣王之城旅游区、狂欢佤部落旅游区,以独特而神秘的民族文化,向国际自助旅游市场推广“原生态绿三角”品牌。

5、普洱国家公园,以生态保护为主,兼具森林观光、休闲、科考等功能。

6、中老越三国文化旅游区:借“中老越三国丢包节”造势,着力发展边境旅游、出境旅游。

7、景谷佛迹仙踪旅游区,发挥景谷佛迹在南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面向东南亚客源,提升国际佛迹朝拜旅游产品。

四、明晰四大重点突破工程

实现四大品牌产品突破,即:“普洱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普洱国际康疗养生度假区建设工程、绿三角原生态民俗文化跨境旅游推广工程、普洱自驾营地与风景道建设工程。

围绕品牌产品的开发,形成引擎线路与重点线路:

开发两条引擎游线:“昆明——普洱——西双版纳”国际黄金游线;普洱“绿三角”原生态游线,实现精品游线突破。

推出四条重点游线:普洱茶文化游线;普洱自驾风景道游线;江城——老挝丰沙里省——越南奠边府边境游线;孟连——缅甸邦康边境游线,实现特色游

线突破。

五、分县区搭建核心项目体系

“十二五”期间是各区县旅游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个区县除大力完善提升现有旅游景区(景点)、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外,还要按照整体旅游发展的功能定位与要求,结合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和培育一批新的旅游项目,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1、思茅区:作为普洱市经济、文化与行政中心所在地,强化旅游集散和旅游咨询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发展,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旅游、都市休闲旅游、养生度假旅游。“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普洱旅游服务中心、国际养生旅游度假区、普洱国家公园、茶马古道公园、一批高星级酒店。

2、宁洱县:为满足普洱经济与旅游发展需求,扩展现有城区框架,通过交通信息联系、功能互补、产业协调,实现思茅区与周边县的一体化开发格局,形成中大型养生城市支撑构架。大力发展普洱茶传统文化体验旅游和特色街区商业购物、休闲旅游,不断推出新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县域范围内的茶马古道遗址,结合普洱府复原、普洱茶休闲业态丰富,重点建设世界茶文化园,以及中国民族团结园、磨黑古镇。

3、墨江县:利用普洱北大门的形象展示地位,以哈尼文化为基点,回归文化为支点,双胞胎文化为卖点,打造“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和双胞之家”三张名片,建设集北回归线科普文化、双胞文化体验、哈尼风情等为一体的北回归线旅游片区,重点建设北回归线旅游区、哈尼文化展示中心、碧溪古镇。

4、澜沧县:发挥其作为普洱“绿三角”重要旅游发展极的功能,结合千年万亩古茶园资源、拉祜民族文化资源特征,以及糯扎渡电站、澜沧机场所附加的开发优势,成为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推动原生态自然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开发中高档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建设景迈芒景旅游区、糯扎渡旅游度假区、拉祜文化旅游区。

5、孟连县:利用傣王文化、山水、森林等旅游资源,结合临近澜沧机场的区位优势和周边产业特色,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重点建设娜允古镇文化旅游区、绿三角度假区。

6、西盟:结合旅游资源与旅游要素聚集的特征,以龙摩爷、勐梭龙潭、木依吉,以及佤山天池等历史文化和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为核心,将保留最为原始的佤族文化进行极致挖掘,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佤族文化体验、特色休闲、度假旅游,成为文化特征鲜明的休闲娱乐中心,重点建设狂欢佤部落旅游区。

7、江城县:利用其“一眼望三国”的地理与资源特征,借“中老越三国丢包节”造势,推进一城连三国旅游工程,着力发展“江城——老挝——越南”三国旅游圈的边境旅游、出境旅游,重点建设中老越三国文化旅游区。

8、景谷县:充分发挥景谷佛迹在南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以东南亚市场为突破口,拓展入境旅游,提升与丰富宗教文化体验产品,完善休闲旅游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同时继续做大做强“云南景谷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成为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重点建设佛迹仙踪旅游区。

9、景东县:充分发挥“两山一河”的自然资源和银生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依托“十二五”期间普大高速公路、两山经济干线的启动为契机,形成自驾游突破,提升观光旅游产品档次,拓展旅游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地质科普旅游、康体休闲度假旅游,重点做好无量山国家公园规划前期工作。

10、镇沅县:大力挖掘与利用“茶树王”旅游资源,结合苦聪文化独有特征,借助玉临高速公路建设作为突破口,强化自驾游产品开发,形成集自然与人文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自驾游目的地,重点做好哀牢山国家公园、九甲千家寨旅游区规划。

“十二五”期间各区县的重点建设项目见附表。

六、加强旅游市场开发与管理

1、确立旅游市场开发总体目标

树立“妙曼普洱·养生天堂”城市及旅游形象,形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品牌。紧紧围绕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和《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坚持“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的原则,加快培育较为成熟的普洱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客源市场,加强对普洱旅游

整体形象的包装、策划和宣传,完善旅游促销手段,加强区域合作,利用会展节庆活动促进旅游发展,促进边境大旅游发展,分阶段落实营销计划。

2、迅速拉开普洱旅游营销序幕

“十二五”期间,旅游营销以“产业梳理、城乡统筹、旅游预热、引发关注”蓄势,以“产业联动、规模覆盖、聚焦形象、组团推广”造势,树立旅游品牌,推出养生产品,催化休闲商业,强化普洱旅游品牌。

“十二五”期间普洱旅游营销必须由政府主导,统一计划、部署、执行和控制,筹备旅游营销专项资金,此项经费只用于普洱城市旅游营销,不用于任何营销之外的商业经营和资本运营。营销经费的使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城市品牌形象推广、宣传品制作和投放、营销系统建立与维护、大型活动事件炒作、旅游组织补贴等五个方面。

除政府主导营销行动外,“十二五“期间,还需通过九个方面行动迅速拉开普洱旅游营销序幕。

(1)以重点产品、线路带动,稳步快速地建立相对成熟的产品线路体系

七大引擎产品:景迈芒景旅游区、墨江北回归线旅游区、茶源道始旅游区、普洱国家公园、孟连傣王之城旅游区产品、狂欢佤部落旅游区、景谷佛迹仙踪旅游区。

两条引擎线路:昆普西昆曼大通道游线,思茅--绿三角;

四条重点线路:佛迹朝拜国际旅游专线、“江城—老挝(丰沙里)—越南(奠边府)”边境旅游专线、普洱茶文化旅游专线、风情普洱自驾旅游线。

(2)加强网络营销力度,积极运用新媒体提高普洱旅游认知度

在“普洱旅游网”的基础上,按照普洱市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信息的梳理、网站的形象设计、交流平台、交易平台的建立等;

针对日本、韩国、泰国、欧美等,对普洱茶、佛教文化等产品具有专项旅游需求的重点市场,推出专门的日语、韩语、泰语、英语等专项网站,建立便捷的交流、交易平台;

有效使用国内外主要搜索引擎,提高普洱旅游在国内外知名网站搜索结果排名;加大对国内外门户网站首页广告投入力度;

进行网络软性宣传,如天涯网等论坛发帖,开心网、人人网、豆瓣、face book 等网络社区口碑推广,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使用,QQ、MSN等点对点网络信息发布,微博、twitter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

(3)建立高端旅游形象展示中心,配合多个营销中心,全方位培育市场

在昆明、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成都、重庆等主要客源地和中国主要旅游集散地设立普洱旅游营销中心。该中心应选择在当地具有影响力,做云南专线的旅行社,是综合性、体验式的机构,可设置阳光温室茶室、阳光温泉水疗室、少数民族风情接待厅,游客可在此感受普洱的生态环境、民族风情和多彩文化。十二五”计划国内十个以上,港澳设置一个。

在所有一级城市和绝大部分二级城市,与旅行社合作建立营销中心,直接面对市场推广和销售普洱旅游产品,并出台对营销中心管理及营销奖励政策(4)积极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旅游推介活动

每年至少参加五个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旅游推介活动,三个国内、两个国外的旅游交易会,包括昆明国际旅游节、中国国际旅游文化节等,以及泰国、老挝、印度、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旅游文化节等。

(5)举办大型招商活动,主动联络有实力的大型投资商

针对普洱市旅游产业中需要推向市场进行招商的旅游项目,事先进行包装,可按照商业计划书或可研报告的形式编制项目推广资料;针对已包装成型的招商型旅游项目,采取项目推介会的形式进行推广性营销,既推广招商项目本身,也推广普洱市旅游整体环境。

在项目招商营销过程中,可采取邀请投资商进行专项考察的形式进行普洱市实地考察,由此形成直观印象。同时,通过邀请旅游产品专业销售机构前来普洱市实地考察的形式,论证旅游招商项目前景,推广普洱市旅游形象及旅游产品品牌形象。

(6)与旅行社和航空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此专项营销经费使用不低于2.5亿元,利用补贴、折扣等优惠政策,与旅游社和航空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旅游包机,开通至北京、上海、重庆等重点旅游客源地直航航线,争取开通东南亚国际航线;

(7)制作精美的宣传品及礼品

制作中英日韩泰文等多语种旅游宣传片;

设计独具普洱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一套;

出版一套中英文双语系列丛书;

(8)举办大型项目奠基仪式,制造营销噱头

针对较大项目的奠基,增加各类大众参与、媒体热捧的演艺活动、休闲活动,制造营销优势,抢占媒体宣传头条。

(9)开展国际文化节庆,少数民族文化节庆

成立节庆活动专营机构,形成长效的办事机制;

做大“中国普洱茶节”,开展“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组合包装“妙曼普洱民族文化旅游节”系列节庆。

3、完善和加强旅游市场管理

规范市场、整顿不法经营、保护合法经营、促进健康发展,宣传和贯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切实保护海内外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健全和贯彻实施旅游市场管理的各项制度;形成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局面,建立一个公平竞争、合法经营、业务规范、有利发展的良好市场秩序,在海内外旅游者中树立普洱旅游业的良好形象。

建立普洱市旅游市场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推进旅游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立普洱市旅游执法支队,各县(区)成立相应的执法大队,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严格监管旅游市场;推进标准化建设,出台普洱市旅游市场管理办法;加强对酒店业及旅行社的调控和监管,依法治理零负团费,健全导游人员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监管;整顿旅游客运汽车市场;依法监管旅游市场价格,加强旅游线路和旅游消费项目的监管;加强旅游诚信建设,营造旅游诚信环境;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对经营资质、经营服务、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进行严格管理和约束。

七、完善旅游产业体系配套建设

1、旅游交通改造升级

结合普洱市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构建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系统,提升普洱市与周边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普洱市交通网络系统整合重点包括。

开工建设玉溪新平-镇沅-临沧高速公路(普洱段)及安定—宁洱、澜沧—孟连———勐阿、普洱大环线3条二级公路,江城—绿春、墨江—江城、孟连—西盟、景谷—镇沅4条三级公路。启动普洱—大理、江城—思茅—勐阿等高速公路和宁洱—江城—龙富、孟连—勐海、景谷—澜沧、糯扎渡库区为主的澜沧江两岸等三级公路前期工作,争取部分项目开工建设。

力争建成玉溪—磨憨高速铁路,争取开工建设临沧—宁洱、广西百色—文山—蒙自—思茅铁路,做好元江—镇沅—临沧、楚雄—景东—镇沅—宁洱(普洱段)和思茅—澜沧—孟连3条铁路前期工作。

2、搭建立体口岸体系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化通关设备设施,提高通关便利程度;建立与老挝、越南、缅甸的旅游合作区,争取旅游免签与落地签证制度;规范口岸监管,构建监管和服务相互促进的高效、优质的监管环境,推动边民互市上层次、上水平,提升互市辅助。

“十二五”期间,以思茅港一类口岸重启、勐康口岸开放为突破点,发展东南亚入境、欧美跨境旅游及度假市场,借助孟连、龙富口岸辅助支撑,推动边境旅游商贸发展,加快旅游商品流通,申请免税商店,争取对海外旅游者购物退税政策。

3、建设旅游服务与集散中心

基于全市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架构,综合考虑旅游功能要素的完善,以泛旅游产业下的城镇一体化建设为指导,形成四级区域旅游集散结构,即:滇西南旅

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项目规划方案

抓机遇谋发展、积极发掘和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生态农业观光项目规划方案 社会在不断进步,工业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伴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大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得到了“解放”,洗脚上田,进入到城市务工,安居落业。经过几年的打拼,生活慢慢好起来后的他们,开始去追求休闲度假和享受自然生态旅游。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工厂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工作、生活压力加大,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束缚和压抑;必须去找一个远离城市喧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来宣泄,让内心得到解放。他们想到了去条件比城市稍差的乡村度假游玩,这里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树林青葱,旷野开阔;置身其中,真的有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度假,也就渐渐地催生了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农业生态旅游”。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围绕“绿色生态、环保健康”这一主题;把自然生态、绿色环保、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展示和休闲度假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广大游客在游玩中更加亲近大自然;置身于大自然当中,品味大自然,尽情地享受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当见到阔别已久的绿色和满山遍野的花果,看到在农业现代化高科技条件下,不用泥土而只用水和营养液就能生产出;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要求的新鲜环保的蔬菜和各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珍稀瓜果时,当你品尝到新鲜采摘的鲜果蔬菜时,那种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以前… 在旅游业遍地开花的今天,也有一部分眼光独到的旅游投资策划者,将目光放到“观光农业、生态旅游”这个项目上;与传统旅游产业相结合,取长补短,而且都收到了很可观的效益。正因为如此,该项目在业界也渐渐得到肯定和推崇。在机遇面前,我们要好好的把握;在做好传统旅游业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对市场的考察来;优先考虑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这一项目,去挖掘出其所隐藏的市场潜力,打造和树立独有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现结合景区实际,对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作如下方案规划,恳请各位领导多多指教: 一、景区(内)农业观光作物栽培展示规划:(分区分点规划) (一)景区游客休息亭区域规划:分三段进行规划(建议把休息亭的顶部部分遮盖物揭去,保留骨架部分留作日后备用) 第一段(大门口篮球场至漂流终点站): 分段种植老鼠瓜、砍瓜、玩具南瓜(金童、玉女、白蛋、双色梨、佛手、西瓜皮、丑小鸭等品种) 第二段(漂流终点站至“黄金河道”景观石位置): 利用一段与二段连接处的一段“拱形”竹架,种植蛇瓜(瓜可长达2.2-3米),其它位置可种黑宝石南瓜、长柄瓜、大小葫芦; 第三段(“黄金河道”景观石至探险上山小桥位置): 种植西番莲(鸡蛋果),并配置“A”字形水培装置或立柱式复合基质栽培柱种植绿叶蔬菜。注:该栽培柱可以安放在棚架边与棚架的支柱一起支撑棚架,既起到装饰棚的作用,也突出其作支柱的特殊性,该栽培柱在本地区同类景点中还未有人采用,属于首创。 (二)、上山顶汽车公路:

无锡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25页)

无锡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25页)

无锡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回顾 (2)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2) 1、全市旅游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2) 2、旅游接待能力与服务水平日益提升 (2) 3、文化旅游建设初具规模 (3) 4、旅游休闲度假名城打造初见成效 (3) 5、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3)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1、旅游品牌形象影响力和招徕力仍显不够 (3) 2、上规模、多功能、大容量的旅游区较少 (3) 3、旅游类型较单一,区域同质化现象较严重 (3) 4、旅游管理体制不顺,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4) 二、“十二五”无锡旅游业发展环境 (4) (一)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与特点 (4) 1、旅游业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 (4) 2、中国旅游业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4) 3、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旅游区 (4) (二)旅游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5) 1、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5) 2、长三角区域规划中对无锡旅游业发展定位 (5) 3、“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 (三)规划依据 (6) 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发展定位 (6) (三)发展目标 (7) (四)发展战略 (8) 1、“旅游即城市”战略 (8) 2、创新驱动战略 (8)

3、资源整合战略 (8) 4、旅游国际化战略 (8) 5、区域合作战略 (8) (五)“十三五”展望 (8)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9) (一)着力打造一个“旅游城” (10) (二)重点开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两大精品系列 (10) 1、文化旅游精品系列 (10) 2、休闲度假旅游精品系列 (11) (三)全面提升大灵山、鼋头渚、惠山三大品牌景区 (11) 1、大灵山景区 (11) 2、鼋头渚景区 (11) 3、惠山景区 (12) (四)建设完善四大旅游休闲度假区 (12) 1、蠡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配套设施建设 (12) 2、太湖(环梅梁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 (12) 3、宜兴湖滏综合旅游休闲度假区 (13) 4、江阴华西村--滨江黄山旅游休闲度假区 (13) (五)优化发展五大旅游类型 (14) 1、整合观光旅游产品 (14) 2、丰富文化旅游产品 (14) 3、完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14) 4、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14) 5、提升商务会展旅游产品 (14) (六)旅游业支持保障系统建设 (15)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产业配套 (15) 2、旅游市场开拓 (16) 3、旅游营销策略 (17) 4、旅游生态环境建设 (17)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8) 6、环境影响评价 (18)

新能源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二零一二年三月四日

不晚,发展不慢,但由于传统汽车及相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投入不足,差距仍在,中高端技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大攻坚力度,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向创新驱动转型,抢占技术制高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变革,确保我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家重大需求 1.产业升级的需求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严峻挑战。我国继2006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之后,在2009年又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2010年、2011年产销汽车均超过1800万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消耗的燃料量也将持续上升,导致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为了使我国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达到国际同期水平,平均油耗应降至5升/百公里以内,采用混合动力为代表的重大汽车节能技术势在必行。同时,以混合动力技术为龙头,可以带动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综合集成与全面进步。 2.技术转型的需求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看,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转型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从车用能源角度看,电可以作为我国车用主体替代能源之一。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汽车中乘用车保有量将会达到1.5亿辆和2.5亿辆的规模,这些车辆全部使用电力驱动情况下所使用总电量分别为电网总发电量的6%和7%。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后,可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常规充电,对电网起到“填谷”作用,提高发电设备的综合利用率,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我国具有电动汽车相关材料资源优势,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永磁电机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材料方面具有资源优势。我国具有巨大的、多元化的汽车市场优势,而且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后发优势。我国城镇化、城市化过程中,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科技跨越的需求我国在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高端技术方面总体上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在电池成组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车用电机电力电子集成技术、强混合动力机电耦合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同时,我国在整车动力系统发展方面面临着国际新一轮低碳科技竞争压力。针对能源及环境的压力,各国纷纷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汽车CO2排放法规目标,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发展与竞争。从排放标准来看,汽车厂商仅仅依靠传统车的技术进步无法满足排放限值,必须依靠技术革新。从技术的潜力分析结果来看,将CO2排放降低40%以上的技术途径主要集中在深度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和氢能燃料电池技术。 二、发展战略与目标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十二五专项规划(超硬材料及制品)

“十二五”专项规划(超硬材料及其制品) 一、概述 超硬材料及制品主要是指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CBN)以及以这两种材料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材料,金刚石是目前最主要的超硬材料,由于天然金刚石价值昂贵,因此工业生产中普遍使用人造金刚石。 金刚石因其具有最高强度、最高硬度、高耐磨性而广泛的应用于石材开采工具、机床加工工具、建筑装修工具、高速公路施工工具、煤田、油田挖掘工具、精密仪器仪表等各个领域。金刚石及其工具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最坚硬的材料及工具,层出不穷的各种硬质新型材料只能用它们才可加工,它们对高新技术材料及各类制成品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数百倍的杠杆撬动作用。金刚石及工具已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耗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将金刚石及工具作为一种战略性储备物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人最大的石材、陶瓷生产、消费与出口大国,这些有利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超硬材料一个最重要分支人造金刚石及工具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超硬材料工具市场中已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人造金刚石及工具的质量与性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品级率低,品牌少,还不能大量进入国外市场,每年还需进口一些优质的人造金刚石及工具,而出口的只是中低档产品。因而进一步提高与发展我国人造金刚石及其工具制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市场情况 (一)人造金刚石 1、国内外市场状况 据统计,2008年我国的人造金刚石单晶总产量约51亿克拉,约占世界总量的80%以上,与2007年比约增长20%。在品级方面,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在粒度方面,除 5-10%的为超细颗粒和人造金刚石单晶外,其余为粗颗粒和中粗颗粒的人造金刚石单晶。目前国内人造金刚石年需求量在50 亿克拉左右,基本都以中低档需求为主,高品级人造金刚石较少,约占总量的20%。 随着人造金刚石新的应用领域的不断开发,市场需求量将更加旺盛,专家预测国内人造金刚石单晶市场需求一直是持续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快速增长。而国外人

生态旅游休闲生态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生态旅游休闲生态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摘要:发展观光农业是“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许多观光农业生态园因为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造成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生态示范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文章提出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顾的原则,结合实例探讨了具体规划方案,将生态园建成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最终实现生态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生态园、项目规划、休闲旅游 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1]。进入21世纪,观光农业将是重要的娱乐产业,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主体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项目由于盲目开发或规划不当而惨淡经营。本文就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

生态园进行规划和设计方面的探讨,以期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1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及发展存在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观光农业生态园建园主要目标是进行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功能。但一些生态园的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1.2 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不强 生态园开发既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和科学思考,需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农业和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只是凭籍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某某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项日建设单位:某某省某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宜宾市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宜宾市翠屏区旅游局 二〇一〇年十月

目录 目录 (1) 一、“十一五”翠屏区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2) (一)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 (二)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2) (三)旅游市场开发取得成效 (3) (四)乡村旅游发展跨上台阶 (4) (五)旅游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4) 二、“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面临的形势 (5) (一)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5) (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6) 三、“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奋斗目标 (7) (三)发展战略 (7) (四)空间布局 (8) 四、“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8) (一)加快中心城区旅游开发,打造旅游目的地 (8) (二)加大乡村旅游开发,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9) (三)深化古镇旅游开发,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10) (四)重视旅游项目建设,提高策划包装水平 (10) (五)加强市场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11) (六)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升旅游软实力 (12) 五、“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2) (一)强化旅游政策支持 (12) (二)加大旅游资金投入 (12) (三)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13) (四)加强人才教育培训 (13)

宜宾市翠屏区是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美誉,具有2190年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十二五”是翠屏区加快建设“领跑川南、跨越追赶的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区的关键阶段。制订并实施《宜宾市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翠屏区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一)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006年第四届四川旅发大会以来,翠屏区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区2006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04亿元;2007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24.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71亿元;2008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58.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80亿元;2009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91.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16亿元,相当于全区GDP的9.2%。全区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率达到20%。今年前三季度,已接待境内外游客563.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55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31.10亿元的82%。

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通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草案) 通辽市旅游局 《通辽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一章通辽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了通辽市、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及部分景区景点规划;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推出9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市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通辽旅游品牌,树立通辽旅游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依法治旅,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6年的142.4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27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6年的16.2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0亿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十分注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在历次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成立了以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旅游业工作的领导,强化了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努力打造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草原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精品项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通辽市旅游管理条例》。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对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同年,通辽市旅游协会正式成立,同时成立旅游饭店分会、旅游景区分会。2007年,市委、市政府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和谐通辽建设的高度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的龙头产业”的指 导思想,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远景规划中都把旅游业定位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确立了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标志着全市旅游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 (标准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项目负责人: .9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期限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区域概况 二、风景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三、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四、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五 、总体评价 第三章区域形象设计与旅游项目策划 一、景区性质 二、主题形象设计 三、旅游项目总体构思 四、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 第四章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要点 一、功能分区 二、规划结构 三、分区规划要点 第五章旅游区容量与服务设施规划 一、旅游区容量计算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 一、环境影响评估 二、保护措施 第七章配套规划 一、旅游交通规划 二、建筑风貌规划 三、给排水、供电与电讯规划第八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规划 一、市场机会分析 二、客源市场定位 三、市场开发策略 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 一、分期建设计划 二、旅游人才及教育计划 三、开发体制与政策建议 附件一:规划图纸

十三五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十三五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索引号:000014349/2016-00252主题分类:商贸、海关、旅游\旅游 发文机关:国务院成文日期:2016年12月07日 发文字号:国发〔2016〕70号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6日 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6〕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2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把握机遇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 第一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成就 专栏1“十二五”旅游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第二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旅游业成为优势产业。旅游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激 发旅游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更为有利的产业政策,促进增加有效 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业由低 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旅游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有利于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业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将推动各级政府更 加重视旅游业发展,促进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与旅游,带动企业投资 旅游,旅游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良好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旅游业发展。全球旅游业将持续稳定发展,增速将继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速。亚太地区旅游业保持强劲增长,全球旅游重心将加速东移,我国旅游业发展处于较为有利的国际环 境之中。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主要是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综合 产业和综合执法的要求不相适应,政策环境有待优化;旅游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明显滞后,补短板任务艰巨;游客的文明素质和从业人员 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这些问题要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加以解决。 第三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需求品质化。人民群众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 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河南省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项目名称:禹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设计资质:旅游规划甲级 编制时间:2006年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性质:规划是禹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依据: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制定本规划。规划依据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河南省颁布的地方性旅游管理条例和相关规划、禹州市相关规划和其它相关依据。 第三条规划范围:包括禹州所辖全部行政区域,面积1472平方公里。 第四条规划时限:规划为时限2005~2020年。其中近期2005~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第五条规划目标:制定2005—2020年期间禹州市旅游业发展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战略、布局、策略和行动方案。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旅游经济的思想和论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河南省及禹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旅游业发展战略;建设部、环保局等相关部门的法规;跳出旅游看旅游,顺应大产业、大系统,新阶段、新思路,高标准、可操作的现代旅游业发展思路;可持续发展思想。具体来讲,要突出十六字方针:“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第七条规划原则:突出资源特色;生态保护原则;立足当地“文脉”,弘扬历史文化;持续发展原则;系统协调原则;远近结合,有序开发原则;合理布局、分区开发原则;综合效益原则。 第二章规划背景 第八条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在东经113°03′—113°39′和北纬33°59′—34°24′之间。全市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辖乡镇26个,人口115.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93人。199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18个改革发展特别试点县(市)之一。 第九条禹州市地处河南省会郑州、牡丹花城洛阳、煤城平顶山三市之间中心地带,距省会郑州80公里,距郑州薛店国际机场40公里,境内有平禹铁路,禹郸地方铁路,可东接京汉线,西连焦枝线。省道郑州至南阳、许昌至洛阳两条公路干线,纵横贯穿全境,并交会于市区南部,交通十分方便。 第十条禹州市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以煤为最,储量约在90亿吨以上,年产原煤600万吨。名优特产多,禹州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著称,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禹州属暖温带季

汉中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汉中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汉中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蔡云辉 (陕西理工学文化(旅游)系陕西汉中 723000) 一、总体评价:整个规划共10章,内容体系全面,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现状分析客观,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特别是“总体思路”该要,抓住了汉中在“十二五”期间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原则同意。 二、《规划》值得充分肯定的几个方面: 1.总体思路明确:《规划》提出:以建设休闲与观光并重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快速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目标,形成“一心一环,三线五区”的旅游提升格局。 这一基本思路与汉中市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旅游活市战略”,以及《汉中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等具体目标一致。体现了《规划》自身的可行性与发展的前 著者简介:蔡云辉,男(1966.8—),祖籍绍兴人,陕西理工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历史文化(旅游)系副主任、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瞻性。 2.《规划》将“提升”列为重点和主线,抓住了汉中在“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汉中旅游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有资源、有产品,但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有产品,但精品、特色产品、拳头产品还非常有限;有市场,但仍局限于区域市场为主,市场品牌效应等还未形成;硬件还不足,软件还有待规范。特别是《规划》文本中提出的“三大突破”,“四大转变”等等,都需要通过“提升”来完成。 3.布局与产品规划科学合理。《规划》第三章“布局与产品规划”中提出的“一心”、“一环”、“三线”、“五区”,将我市核心旅游资源区、现有的旅游业格局、基础设施条件,尤其是交通新格局、三条旅游发展轴线、五个标志性精品旅游区、四大板块等进行了科学的有机整合。体现了规划的现实必要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4.“旅游公共设施建设”中的“旅游支持系统”,提出了“三中心”和“两系统”理念,即:信息中心、咨询中心、集散中心;电子商务系统、自驾与营地系统,是在继承传统的“集散中心和商务系统”基础上,结合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创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草11)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回顾 (1)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 (四)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3) (五)产业聚集效应更加凸显 (3)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4)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4) (二)集成电路技术演进路线越来越清晰 (5) (三)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5) (四)商业模式创新给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带来机遇 (6) (五)新政策实施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6)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 (二)发展目标 (8) 1、主要经济指标 (8) 2、结构调整目标 (8) 3、技术创新目标 (9)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9) (一)主要任务 (9)

1、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攻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 (9) 2、做强做优做大骨干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0) 3、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构建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 (10) 4、完善和加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1) (二)发展重点 (11) 1、着力发展芯片设计业,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 (11) 2、壮大芯片制造业规模,增强先进和特色工艺能力 (13) 3、提升封测业层次和能力,发展先进封测技术和产品 (14) 4、完善产业链,突破关键专用设备、仪器和材料 (14) 五、政策措施 (14) (一)落实政策法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4) (二)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扩大投融资渠道 (15) (三)推进资源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 (15) (四)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16) (五)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海外人才 (16)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7)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2012年09月06日 国科发高【2012】8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科技部 2012年8月21日1 附件: 新型显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显示产业是年产值超过千亿美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时代

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强。为实现新型显示产业的加速创新发展,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迅速。 显示技术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产业发展迅速的黄金阶段。目 前主要的显示技术有阴极射线管显示、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有机发光显示、激光显示、三维立体(3D)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硅基液晶投影显示、数字光处理显示等。其中,阴极射线管显示已基本退出显示技术历史舞台,液晶显示技术和等离子体显示已经成为显示主流技术,激光显示、3D 显示、有机发光 显示、电子纸显示、场发射显示将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我国激光显示是最有可能领先国际水平的显示技术,3D 显示是最有生命力且终将 成为显示技术共性平台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和场发射显示是值得关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 2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型显示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液晶显示产业创造。在全球液晶显示产

凤文化主题旅游规划案例:以河南省凤凰谷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凤文化主题旅游规划案例:以河南省凤凰谷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文|王晓华刘传玮(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 晓月公司于2006年初,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景区项目策划的“三条线”理论,并致力于将此理论充分运用到旅游景区项目的规划和策划实践当中去,力求将景区所特有的历史文化(文化线)、游客兴奋点的项目设计(产品线)和项目盈利模式(盈利线)完美的结合起来,并融入到整个项目设计过程当中。2006年,我们在多个项目中对“三条线”理论进行了实战应用的探索,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在此,我们以河南省凤凰谷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详细讲解“三条线”理论如何在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当中进行应用。 一、规划地状况分析 1、资源状况 项目规划地坐落于河南省舞钢市东南部境内,属伏牛山余脉,景区内动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山谷全长约2.2公里,海拔落差450米,旅游区内溪水潺潺,瀑布如银练加丝帛,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是春观景、夏避暑、秋赏叶、冬咏雪的旅游胜地。景区东北距漯河市约65公里,西北距平顶山市约75公里,东南距驻马店市约90公里。区域交通主干道路-平驻路在景区大门前通过,交通极为便利。 2、市场状况 由于景区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其主要客源市场主要是郑州、许昌、漯河、平顶山、驻马店等临近大中城市及周边各县。与国内旅游发展形式相一致,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周边区域的游客量快速增加,为景区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 3、文化积淀 舞钢市历史文化丰富,早在70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2600年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以生产龙泉剑等名剑闻名天下。它还是西周时柏子国城遗址。 舞钢市人杰地灵。东汉和帝刘肇时,敢面折大将军窦宪淫威的大司空韩棱,就出生在这里,东汉名臣郅恽父子,三国西陵乡侯和洽祖孙,南北朝时伟大的思想家范缜及其族弟文学家范云,前蜀皇帝王建等也都出生在这里。西汉西平侯于定国、红阳侯王立,东汉光武帝刘秀、驸马李通、中兴名将岑彭,北魏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唐朝名相斐度、著名文学家韩愈、李白,宋太祖赵匡胤,清圣祖康熙,以及现代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历史名人都曾到过这里,并留下佳篇佳话。 本次规划的景区范围内也流传着关于九头凤凰的动人故事传说。 4、规划思路 经过对自然资源、游客市场和历史文化等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在自然资源方面;景区资源客观的讲在国内属二流偏下的水平,景区内森林树木以人工次生林为主,没有壮阔的峡谷、溪流。资源方面无法与很多国内著名景区相提并论,在本区域内也没有突出的特色。游客市场方面;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游客出游距离递减理论,游客将主要来自漯河、平顶山、南阳等周边大中城市。由于近几年,旅游市场的持续繁荣,景区通过创意性项目打造和营销宣传,游客的逐年大幅度增长是毫无疑问的。历史文化方面;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研究后发现,尽管舞钢当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真正发生在景区范围内或与景区有直接关联的历史文化和故事传说并不多。仅有九头凤凰和二郎神一起战胜乌龟精的传说故事是与景区有紧密关联。 在对自然资源、游客市场和历史文化等情况的综合分析后,项目组经过多次头脑风暴会,最终确定了以凤凰文化为景区项目设计的文化主线,运用文化注入法对景区产品进行设计,将我国几千年的凤凰文化元素注入到景区项目中;以游龙戏水、捕凤捉龙、奶瓶喂鱼、颠鸾倒凤等项目组成景区的产品线,也就是由一个个的新奇好玩的项目串连起来的游客兴奋线;在景区盈利线则由桂花酿酒坊、射

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2009--2020】----

目录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 (1) 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 (1) (一)主要法律法规 (1) (二)主要行政文件 (2) (三)主要规划依据 (2) 第二节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 (2) (一)规划范围 (2) (二)规划期限 (3) 第三节规划编制特点 (3) (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 (3) (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 (3) 第二章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 (4) 第一节圈域概况 (4) (一)自然地理概况 (4) (二)社会经济概况 (5) 第二节资源特征 (7) (一)森林资源 (7) (二)动植物资源 (7) (三)水资源 (7) (四)农业资源 (8) (五)矿产资源 (8) (六)文化旅游资源 (9) 第三节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9) (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 (9) (二)环境质量总体评价 (10) (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10) 第四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7)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 (17) 第二节规划目标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阶段目标 (18) 第三节规划任务 (19) 第四节控制指标 (20)

第四章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 (23) 第一节整体生态格局 (23) 第二节生态功能构建 (24) (一)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5) (二)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7) (三)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8) (四)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0) (五)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1) (六)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3) 第三节生态利用区划 (34) 第五章生态文化旅游支撑与保障 (37) 第一节旅游资源开发管制 (37) 第二节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41)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意义 (41) (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 (42) (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 (43) (四)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 (44) 第三节主要集散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7) (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8) (二)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 (49) (三)旅游服务 (49) 第四节重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0) (一)“一江两山”区 (50) (二)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区 (53) (三)荆楚文化旅游区 (54) 第六章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规划 (57) 第一节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策略 (57) 第二节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59)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 (59) (二)森林资源保护 (60) (三)森林生态修复 (61) (四)生态景观林建设 (62) (五)生态林业建设项目 (62) 第三节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62) (一)生态农业布局 (63) (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 (64) (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64) (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5) (五)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6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