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教育科学研究应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采取多种科学实用的方法,探索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目前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教育统计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法等等。

观察法

1、观察法的含义与特点:

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使用最早、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观察法可分为抽样观察、追踪观察、隐蔽观察和综合观察。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根据科学研究的任务,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而不是对能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任何事物都观察。无论是发现课题,获取材料,还是验证假设,都离不开对各种事物的观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已成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码要求。

有人对观察法持有偏见,错误地认为:观察法层次低,太普通,太简单,运用这种方法不可能有重大发现。其实,“对原有理论的验证和突破,最终的、最有力的证明总是事实,而对事实的最直接的认识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不少有影响的研究成果都与观察法的应用有关。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识结构的发生学研究,最初采用的就是自然观察法。他在妻子的帮助下,对他的三个孩子进行了各种观察和研究、对儿童的象征性行为(模仿、游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初步构成了他的儿童智力结构发生和发展学说的雏形。再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对大量的儿童和教育现象的自然观察基础上的。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期间,不但坚持经常听课,还先后为3700多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对19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了如指掌。他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写了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多本,教育论文百余篇,童话、短篇小说1200多篇。他的著作被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实践证明观察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2、观察法的实施:

观察的步骤为:(1)观察准备。明确目的、对象、制订计划,作好物质准备;(2)进行实际观察。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途径;(3)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

教育观察方案的设计包括:(1)确立观察研究的题目。通过题目阐明要探索和解决什么问题; (2)确定观察对象。观察对象是指观察的事件、过程、现象、实物、环境和人,它们往往是互相包含的;(3)明确观察目的、中心和范围,明确需要什么材料,弄清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4)明确观察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客观性与常态性原则、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一贯性与渗透性原则、可观察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5)确定观察过程与要求;(6)建立必要的观察制度;(7)组建课题领导机构,作好人员分工。

应用观察法应注意:(1)边观察边思考;(2)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3)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大胆质疑,要坚持不懈,不畏劳苦,要坚持长期观察、锲而不舍,要有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

3.观察法局限性。

观察法虽有许多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观察法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主要用于对事物及其过程的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直接认识。

(2)由于观察手段的局限以及观察法常常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所以在大规模、大范围的

研究中,一般不以观察法为主要方法。

(3)观察者对所获材料的解释,也往往容易受观察水平的制约,而带上主观色彩。

因此,在运用观察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应注意克服观察法的这些局限性与不足,及时选用其他方法予以弥补。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观察法常常是与其他方法一起使用的。

调查法

1、调查法的含义与特点

调查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特有的,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在正确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客观材料,通过整理分析,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调查法分为访谈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测验调查等方式。调查法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调查法是间接地了解教育对象,基本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在时间上,调查法可以获取已经过去的事实资料,并不象观察法那样,只能获得正在发生着的事实材料;在空间上,调查法的跨度可大可小,甚至可以跨越国界。

2).调查法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材料。它可以通过访问、座谈、问卷等手段了解情况。也可以通过测验、收集书面资料等途径掌握情况,指导教育实践。

3).调查法简便易行,效率高。调查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不象实验法那样通过控制实验因素的方法进行研究,因而比较简便易行。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涉及人数较多和范围较广的资料,速度快,效率高。

总之,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正确的使用调查法,可以从掌握的大量材料中揭示教育规律,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也可以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提供重要依据。然而,调查法本身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它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但是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些关系就是因果联系。关于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揭示,最理想的方法是实验法。(某班英语成绩一年下来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改进了教学方法,也提高了工作积极性,班主任也帮助英语教师做学生的工作,是那种原因导致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2、调查法的实施步骤

1).调查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选定调查课题,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

确定调查课题是实施教育调查的前提。要充分考虑所选课题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可行性,考虑它是否具有调查研究的价值。一般来说,调查课题要以小见大,切忌过大;要具体明确,不可含糊笼统。要注意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所选课题过去是否有人搞过,达到了什么程度,以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拟定调查计划是顺利进行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保证。调查计划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1)调查课题和目的。写明调查课题的具体名称、主要内容以及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2)调查的对象和范围。写明选择哪些人、多少人进行调查,以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等。所选对象一定要有代表性。

(3)调查方法和手段。确定使用哪一种或综合运用哪几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查。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

(4)调查步骤和时间安排。说明调查分几步进行,每一步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完成的最后期限。

为了使调查计划制订得更加切合实际,可以先进行小范围内的试查,以便查缺补漏,进一步修改、完善调查计划。

2)调查实施阶段。这是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全面搜集资料的重要阶段。为了节省调

查时间,保证调查质量,减少被调查者的负担,在搜集资料时一般都遵循以下程序:

(1)由搜集“死材料”到搜集“活材料”。“死材料”是指被调查单位原来已有的书面文字材料、音像材料、实物和图片,以及他人己作出的研究成果等。搜集“死材料”,简便易行,节省时间。如,要调查总结一个班级建设管理的经验,就可先查阅该班有关的现成资料,工作总结、大事记、典型的的书面资料等等,以形成对这个班级的初步印象和基本了解,从而明确需作进一步调查的、书面材料上没有的或不清楚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开展调查,使调查目标更为集中与清晰,也不至于引起调查对象因问题缺乏深度、新鲜度而产生的厌烦情绪。查阅“死材料”所得到的印象只是初步的,不是最后的结论。调查研究中的新发现主要还是来自“活材料”。因此.要在搜集“死材料”的基础上,立即转向搜集“活材料”。所谓“活材料”是指存在于调查对象头脑中,或存在于活动状态中的材料。搜集“活材料”的目的是补充或验证“死材料”。(这个班主任是如何与各科任教师协调的?班干部是如何开展工作的?等等问题可能在现成的书面材料上没有,可就这些方面展开调查。)尽管在搜集资料的程序上活材料居后,但在材料的重要性上却居前。调查者可在与调查对象接触的过程中,运用访谈、座谈会、问卷、测验等多种方式,获取需要的“活材料”。

(2)在搜集“活材料”时,由调查直接对象到间接对象。直接对象是指与调查项目直接有关的人。搜集“活材料”应首先把目光集中到直接对象上,因为从他们那里获得的材料一般来说更具体、更接近真实。间接对象是指与调查项目间接有关的人。当直接对象提供的材料不能满足调查要求时,就需要调查间接对象。即使直接对象已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材料,间接对象从另一角度提供的资料,对研究者全面认识问题仍然是有价值的。

(3)从搜集事实性材料到评论性材料。从搜集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可分为提供事实的材料和对事实作出评价的材料。对调查者来说,首先应注意的是事实性材料。只有在事实搞清楚之后,才可能判断评论材料的价值。

为了保证所搜集材料的信度,调查者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带任何主观偏见或倾向性,以确保调查材料的客观性、典型性和真实性。在多个调查人员同时采用访谈、座谈会等手段收集材料时,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表格做好调查记录。在调查过程中,还应注意尽量结合调查单位和对象的常规活动进行,尽量不干扰和改变调查单位的正常秩序,以减轻接受调查的单位与对象的负担。因为调查对象的合作对于调查研究的成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整理、总结阶段。这是调查研究过程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那些搜集到的原始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综合,直到写出调查研究报告。整理调查材料的主要任务有如下几项:

(1)核查,即辨别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特别要注意统计数字的核实。涉及人名、地名、书名或其他资料名称之处也应核对,避免有误。要检查材料的记录方式,表格等标准是否统一,填写方法是否一致。要核查材料的真伪与准确程度,如有遗漏或矛盾之处则需重新调查。总之,材料的全面、真实、可靠是调查研究的生命所在。必须认真对待。

(2)汇总,即把收集到的分散、零乱的原始材料归类,综合,进行汇总统计。对不同性质的调查材料可使用不同的汇总加工方法,简单的手工汇总法有“划记法”(在汇总表上划“正”记号的汇总方法)和“登记法”(把记录调查单位的资料转录到按汇总要求设计的表格上)等,复杂的则要利用统计技术加工汇总计算。必要时还需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汇总处理。经过汇总处理,大量分散的、错综复杂的材料就成为条理清楚、简洁可辨、宜于比较、分析和研究的材料。

(3)分析。整理材料的过程,应该是分析研究材料的过程。对调查材料的分析研究,应从定性和定量研究入手,并尽力使二者结合起来。即数量方面对事物进行计算、统计和分析,掌握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通常运用统计学的数据处理方法求绝对数和相对数,平均数和相

关数等等。同时,还要进行理论分析,运用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等对调查材料进行分析推论,以求更精确、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事物性质的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现将这几种常用的分析推论方法介绍如下:

①求同法:是指某一现象出现在几种不同的场合,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据此可以推断:这个相同条件可能是多个场合的那些共同现象的原因。

②求异法:是指如果某一现象出现于甲场合,而在乙场合不出现,但甲、乙两种场合的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唯一不同的条件,就可能是某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⑨共变法: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个现象发生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即可推断:前一现象可能是后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④剩余法:是指如果某一复合现象是由另一复合原因引起的,那么,把其中确认有因果关系的部分减去,剩下的部分也必然有因果关系。

最后,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加工和分析综合,便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种科学认识最终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保存下来,一旦公开发表,就成为社会的文化财富。关于调查报告的写法,请参阅有关资料,或到网上查阅。

教育实验法

1、实验法的含义与特点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教育实验中,教育措施和教育效果可分别称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就是实验因素,是由实验者(主试)操纵的,施加给实验对象(被试)的刺激变量,是假定的原因。因变量是被试对所受刺激的反应,是假定的结果。而那些与自变量无关,又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应加以控制的因素,称为无关变量(也可称控制变量)。在教育实验中,只有处理好这三种变量,才有可能达到探索其因果关系的目的。

实验法与观察法、调查法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实验法是通过改变研究对象的性质或状态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控制就没有实验。这里主要是控制那些与实验中所采用的教育措施无关而对教育效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例如,进行一项新教材实验,目的在于探索新教材是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影响。如果在实验中选择了一位水平较高的教师执教新教材,同时又选择了一位水平相对较低的教师使用传统教材在另一个学生水平相当的班级执教,最后比较这两班的教学质量。若前者高,是否就能证实是新教材起的作用呢?显然很难下这一结论,因为前者的教学质量高,很可能是由于执教教师水平高所造成的。因此,在这一实验中,必须将“教师”这一因素控制起来,采用两种教材由同一位教师或两位水平相当的教师执教。当然,在该项实验中,凡对教学质量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应加以控制。而观察法和调查法是以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原有状态为前提的,因而无须人为地控制研究过程中的有关变量。

2).实验法是用来揭示事物间因果关系的有效方法。通过观察和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事物间存在着众多的联系。但是,在这些联系中,究竟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还难以作出确定的判断。实验法由于对变量作了控制,就有可能使事物间的因果关系以可观察的形态显现出来。因此,与观察法、调查法比较,实验法在揭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方面更具有说服力。

3).实验法要求有假设和验证,有严格的操作规则、精确的测量手段和数据处理,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并在相同的条件下,有可能重复同一实验。越是经得起重复的实验,其科学性、可靠性就越高。这样严格的操作要求,在观察法与调查法中是难以全部做到的。

由此可见,实验法是一种有其独特功能与要求的、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

2、实验法的类型

实验法可根据实验的本质和特点,从不同角度或按不同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这是按实验的目的和任务所进行的分类。探索性实验是以探索某种教育现象及其因果规律,获取新的科学理论为目的的实验。例如,上海市顾冷沅数学教改实验小组开展的“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北京市景山学校进行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材施教育人才”的实验研究等等。验证性实验是以验证某种理论的正确性或某项改革举措的可行性为目的的实验。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担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期间,创设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简称“杜威学校”,进行教育实验,主要用以验证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专项实验与综合实验。这是按实验涉及的因素而进行的分类。专项实验是指对某一单个因素进行变革的实验。单个因素可以是一门学科,一种教学法、一种教材及一种教育行为等等。例如,上海华东师大一附中特级教师张思中的“外语教学法”实验。综合实验是指对有着内在联系的多项因素进行综合变革,以期达到整体优化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可以是一所学校,也可以是一个地区,甚至是在全国范围推行的。现在,一些地区或中小学进行的整体改革实验,皆属综合实验的范畴。例如,上海师大教科所进行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实验,”不仅涉及包括课程、教材、教学、管理等因素在内的横向结构,而且还涉及中小学的衔接问题的纵向结构、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的整体改革实验。

3).单组实验、等组实验与循环实验。这是按实验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分类。单组实验是指就一个组或班进行的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素与不施加实验因素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素,在效果上有何不同。例如,在同一个班级中运用两种不同的教法,进行两个单元的数学教学,最后,对这两个单元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等组实验是指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素,再来比较其效果的实验。在进行等组实验时,必须使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条件基本相同、各主试之间的条件基本相同以及各被试之间的条件也基本相同,对无关变量应进行有效的控制。循环实验则是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素,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素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比较“自学法之的教学效果,第一单元A班用“自学法”。B班用“讲授法”,第二单元A班用“讲授法”,B班用“自学法”,每单元结束后,两班进行伺样的测试,最后将A、B两班使用“自学法”韵成绩与使用“讲授法”的成绩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两种教法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

4).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这是按实验的场所或情境所进行的分类。实验室实验是指专门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而在自然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的实验则为自然实验。在现实中,大部分的教育实验都是自然实验。然而,由于教育和教育实验的复杂性,“实验室”这一特定概念又出现了不同于自然科学中实验室的发展趋向。有的研究人员把一个班级或学校也称为自己的“实验室”,例如苏联阿莫纳什维利就是这样来组建自己的“实验教学论实验室”的。由此来看,教育研究中的实验室实验的内涵将会变得较为宽泛。

5).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这是根据实验的控制程度和内外在效度的水平进行的分类。前实验指可以进行观察比较,但控制程度较弱,内外在效度较差的实验。准实验指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素的实验。真实验则指能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素,能系统地操作实验因素,从而使内外在效度都很高的实验。

5、实验法的实施步骤

1).提出实验假设

英国生物学家贝弗里奇说过:“假设是研究工作中的最重要的智力活动手段。其作用是指出新实验和新观测,因而有时导致新发现,甚至在假设本身并不正确时亦如此。”(转

引自章祥瑞《中小学教育科研基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实验假

设是研究者根据实践经验和已有知识的积累,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可能性答案或尝试性设想。假设引导着实验,假设是否成立,需经实验来验证。在进行什么实验和如何进行实

验的问题上,如果没有假设的引导,就会产生盲目性,出现失去人为控制的所谓“实验”。一般实验假设的陈述是:“如果A,则B。”例如,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过去的教法是边教汉语拼音,边教汉字。结果使学生读写的时间大大推后了,既浪费了时间,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教育实验,于是,在大体分析语言文字与拼音的关系以及小学新生特点的基础上,便产生了一个“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设想。这一实验假设的具体陈述是:如果注音识字,就可能提前读写,就可能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2).拟定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就是对实验的具体设计。它包括’:确定实验课题,明确实验目的;选择

实验对象,确定实验方法、步骤及期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及观测方法:考虑控制和排除无关变量的具体措施,以及安排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等等。

在教育实验的设计中,首先应确定自变量。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假设,努力寻找那些能够促进变化,导致结果的变量。自变量应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模糊不清,就无法准确操作。例如,一项研究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作用的实验。在实验设计中,将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其中三个组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一个组单独在另外教室学习。每天,这四个组同时做15分钟的数学练习,共5天。在上述安排下,其自变量为:每天练习后,点名表扬第一组学生出现的优点;点名批评第二组学生出现的缺点;对第三组学生优缺点不予评论。第四组学生在另一教室里不受表扬或批评,也听不到对别人的表扬或批评。最后比较四组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其自变量就十分明确并便于操作。

在教育实验中,因变量是实验是否成功的证据。比如,我们用两种教材进行教学实验,教材就是由主持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学生学习两种不同教材取得的成绩就是因变量,又称应变量。对被试施加自变量后.必然会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对此,在实验设计中需要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在确定评价指标时,应注意指标与实验目的应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区分度,使自变量的变化能明显地反映在因变量指标的变化上。例如,进行“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即可规定以下四项评价指标:数掌成绩,自学能力水平,自学能力的迁移水平和各科成绩发展水平。

在教育实验中,实际影响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不仅仅是自变量。那些不是自变量而又足以使因变量发生变化的无关变量应严格予以控制。例如,在教材实验中,影响学生成绩(因变量)发生受化的·除教材(自变量)之外,学生的学习态度.智力优劣,学习基础等,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备状况等这些无关变量,都对学生成绩发生影响。对这些无关变量必须加以控制,否则就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控制无关变量一般可采用:

(1)消除法:如噪音是影响记忆广度的无关变量,在记忆广度实验中就可在隔音室里进行,以消除噪音的影响。

(2)等组法:在教材实验中,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会影响考试成绩,这个无关变量又不能消除,则可采用增设对比组或叫控制组的方法进行,使实验组与对比组在已有知识水平方面保持均等。

(3)随机化法:把选来的被试学生随机分配在不同的组内进行实验。等组法只能控制一项无关变量。使实验组与对比组均等。随机化法则可控制多种无关变量使不同组之间在各方面保持大体相等。此外,还可以将无关变量转化为自变量,以控制无关变量。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实验设计方案。

3).实施实验计划

实施实验计划,就是要按照实验设计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实施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理论上的准备,环境和设备的准备以及测量工具的准备等,以免影响实验的实施。

在实施实验计划的过程中,实验者要从实际出发,及时发现并有根据地修正补充原设计中的不科学之处,及时做出书面记录。以备最后进行总结、评价。要十分注意防止实验过程中来自多方面的干扰,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控制。由于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干扰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好调整与控制,对于实验升划的顺利完成和确保实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实验者必须仔细观察并记录被试者的反应,认真做好实验资料的收集工作。因为实验研究的结论,最终是对那些观察和测量所获得的事实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推断出来的。因而收集资料的真实、可靠、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实验资料的收集要全面、客观。要边收集资料。边进行整理和统计处理,以增加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实验记录可采用文字记录,照像、录音、录像等手段。

4).整理、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获得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蕴藏着反映实验对象内在规律的信息,必须加以认真地整理分析,才能把它们充分而正确地提取出来。实验结果的整理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形式。定性整理是根据概念的类型指标,把被试的反应纳入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统计处理。例如,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定量整理是将所测得的数据,直接进行统计处理。例如,对表示学习成绩的分数进行统计处理。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可以使实验者通过偶然性来揭示必然性,由实验的样本推及全体。

实验结果整理之后,就进入了分析阶段。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一般是指在对实验的效度分析和误差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结论产生的原因所作的理论分析。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的“有效程度”,它是衡量教育实验质量优劣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指标。实验效度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检查实验的因变量是否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有没有共变关系,如果无此关系,则实验就无法归因。二是检查实验因变量的变化是否产生于自变量的变化之后,或是同步,如果超前也无法归因。三是检查实验是否基本上控制了无关变量,或者是否设法将这些无关变量的影响远远低于自变量的影响,以及实验资料统计处理的准确性和测量工具的质量等等。

由于教育实验受到来自教育内部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及各种各样心理、非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实验操作困难,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教育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一般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实验设计是否严密。如,由于实验顺序安排不当,实验条件不均,实验配对分配不妥所形成的系统误差;二是实验过程中是否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如实验对象中途退出等所造成的偶然误差;三是实验者本身操作是否不慎。如,在观察记录和统计计算中出现错误,所造成的过失误差。

在对教育实验进行了上述效度、误差分析之后,实验者就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实验结果作出恰当而又合理的理论解释,最后形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研究的结果并将其公诸于世的一种书面形式。实验报告不仅仅是实验研究者对整个实验研究过程的全面总结,更重要的是为了将实验结果,通过出版、发表和学术报告等各种途径,予以介绍推广。

经验总结法

经验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经验总结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研究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经验总结法有灵活、费时少、时间性强,易为每个教师掌握的优点。经验总结的作用有:为改进工作提供经验教训;有利于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有利于提高

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从教育科研的角度讲经验总结,就是要强调总结的程序应是科学的,而不是随意把事实回顾一下或再讲几点体会就算经验总结,是否先进经验的标准有三:一是内容的先进新颖,成功因素占主导;二是经验的产生是科学的,即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反映规律;三是可接受性,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之有效,有公认的实践效果,能推广。

教育经验总结法的实际操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活动的经验的积累与提供;第二阶段是对教育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包括经验的筛选,经验的核实与验证,对经过验证有效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提炼和概括,经验或理论的推广。

教育行动研究

1、教育行动研究的界定

教育行动研究是只有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2、行动研究的特点

严格说来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研究方法,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情境、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程序处处围绕着“行动”。是为行动而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有行动者合作研究并在行动中调节完善。

1)行动研究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实践质量的提高

行动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为要务,是为行动而研究。他关注的不仅是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更注重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研究者基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将其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研究课题。因此,行动研究不局限于某种主张或理论知识,而特别重视实际工作者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

2)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践工作者

教育实践工作者是作为研究者参与行动研究的,行动研究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育实践工作者通过反思工作实践,专业研究者通过进入现场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共同实施研究,分析成果,解决问题等等,实现了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结合。

3)行动研究的过程是动态的、开放的

行动研究以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是对行动的研究,是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但在不同的环境中,教育实践者所面对的问题是特殊的,因此行动研究的过程往往不像实验研究那样具有严密的研究计划和严格的研究过程控制,整个研究过程呈现出动态性的特点。行动研究是在行动中研究,强调以真实的教育场景为研究场所,在研究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在着手实施之前没有预见的或考虑得不全面的问题。为此,研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动,变化原来的方案和假设,必要时甚至可以修改研究的课题,以适应新情况和新问题。

以上只是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在行动研究中,教育实践者具有研究者与研究成果应用者的双重身份;行动研究的成果由于来源于特定的实践而不具有普遍性等,都是行动研究的显著特点。从这些特点中可以看出,行动研究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架起了桥梁。行动研究选择实践中的问题展开研究,及时将研究中得到的积极成果反馈回来用以改进教育实践,是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一个有效途径。

3、行动研究的基本实施步骤

行动研究以实践中的行动为研究对象,但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不等于研究性的实践活动。要开展行动研究,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向研究性的实践活动的转化。两者都是在进行实践活动,怎样从教育教学进入行动研究呢?这要求教育实践工作者必须了解研究的程序问题。正如想要为行动研究寻找一个合适的、受到一致认同的定义一样,从

行动研究出现伊始,它的倡导者们就在努力地为行动研究设立一套基本的实施步骤。根据对行动研究的涵义及特点的分析,人们可以预见这种努力的成效不会很显著。但行动研究是一个扩展的螺旋式发展过程,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目前对于行动研究具体的步骤或过程还有不同的见解。科特·勒温关于行动研究具体步骤的思考是:对问题的分析与界定应该是行动的起点,然后是制定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根据反馈对计划加以改进。

凯米斯继承了行动研究的创始人勒温的有关思想,将行动研究看成是一个螺旋式的循环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构成每一个循环,其中反思是一个循环的终结环节,也承接着下一个循环的开始。

1)计划

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形成计划。研究者在制定计划时,应以发现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首先明确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成因,设想制约问题解决的关键性因素及改进的方式和条件,最后拟定计划。计划应包括总体设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方案,起码要安排好第一步和第二步行动研究的进度。

行动研究的计划不能是僵化固定的,必须要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计划是暂时的,可以随时修改。在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一些制定计划时没有考虑到的制约因素、条件等需要被容纳到计划当中,研究者要按照实际情况及时修正计划,确保行动研究的顺利完成。

2)行动

行动即是按照目的实施计划,是行动研究的中心环节。在行动研究中,行动是行动者在获得有关行动的反馈信息后,经过自身的思考以及理解内化,带有一定目的性、按照计划、为实现问题的解决所展开的研究性实践活动。这与教育实践工作者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按照原计划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实际情况的变化。行动研究中的行动应该是灵活的,为此,要不断地调整活动,逐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计划的修改与行动的变化不分先后主次,两者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大前提,根据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做出适当的改变。

3)观察

行动研究中的观察是指研究者借助于各种有效手段收集研究的资料,大致地了解研究的全过程、研究结果和行动的背景。这种观察可以由行动者本人进行记录,也可以是从他人视角得来的观察。如果想得到更为客观深刻的认识,应该将自我观察与他人观察结合起来,并鼓励使用多种有效的观察技术和数据资料的采集分析技术。由于教育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实际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制约,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因素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这些因素的突然出现经常会打乱计划、干扰活动,它们会为实施行动研究的行动者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也会使行动者一时不察而完全偏离研究目标,因此观察在行动研究中的作用分外重要。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参与行动的人员、使用的材料、出现的意外干扰、预期的与非预期的行动结果等。

4))反思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是对行动结果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对计划、行动、观察三个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反思得出的结论直接影响着下一轮循环如何进行,因此反思起着承上启下、将一个个循环连接起来的作用。

需要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选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对问题的界定是否明确?计划是否周密?行动是否按照计划展开?出现了哪些预期的积极的结果?又有哪些结果是没有预料到的且具有消极的影响?观察的过程及记录是否全面客观?资料的描述与解释是否合理?

反思环节中还需在整理与描述的基础上,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和评价,对有关

现象和原因做出分析和解释,为进入下一个循环做好铺垫。反思也可以通过撰写行动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这种方法更有利于及时将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并通过他人客观的审视改进研究过程。

另外,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柯雷提出了行动研究的五个实施步骤:“明确问题;确立解决问题的行动目标和过程;按设计行动并对行动做记录,收集资料以确认目标实现的程度;整理有关资料,概括出行动与目标之间关系的一些一般原则;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

规定出行动研究的划一的实施步骤是不可能的,而且划一的实施步骤必然会限制行动研究的有效开展,扼杀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创新精神。有时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其他研究方法没什么根本的不同,但这样两个显著的特点使行动研究不同于其他研究方法:第一,行动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因此,行动研究的计划,一般根据实际的需要随时更改、不断修正。计划的内容并非在决定以后就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行动研究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这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去看待他所熟悉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与总结要依照行动研究的标准,使教师的活动在研究意识的指导下展开,确保教育教学实践最终得到提高。以上是关于行动研究实施步骤的简要介绍,对于这些实施步骤教师应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自行把握,灵活运用。

4、行动研究的具体应用

1、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

行动研究的问题来源是丰富多样、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这就注定了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与灵活。行动研究的最终归结点也是教育实践。这就是说,行动研究来自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因此,行动研究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层次上,以中观和微观的实际研究为主。

研究人员构成的不同直接影响到研究层次,研究层次不同的行动研究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行动研究按照参与者的不同,一般分为三个层次:①由单个教师在班级内进行的对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或班级管理方法的行动研究。这种研究主要适用于对个别学生、一个班级或特定事件的研究。②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在外来研究者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或自行开展研究。这适用于对学校范围内某个突出问题的研究。③由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资助者、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主要针对一个学区、一个县、一个城市或一个省范围内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研究。

从研究问题上看,行动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学校内发生的所有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与管理的事件。它可以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措施、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促进班级形成凝聚力的因素的研究;教学环境改善的研究;在学校内对课程进行小范围改革的研究等等。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体,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承担这一任务。从这个角度看,行动研究中的研究者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要想担当起行动研究的研究主体、问题发现者、研究实施者以及结果应用者的多重身份,教师对教育科研要有饱满的热情,积极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要有客观正确的研究态度和问题意识,能从看似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掘出有价值的课题。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对研究能够持之以恒,因为行动研究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教师的日常工作已很繁重,必须有毅力和恒心才能使行动研究坚持下去。

行动研究的局限性

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合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研究方法,但并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方法,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例如,有人认为行动研究因缺乏控制而使其研究质量不高;样本不具有普遍代表性,难以将结果推广应用;研究者,尤其是没有专业人员协助的教师本身在观念方

面、时间方面和能力方面存在着限制;由于研究人员成分构成多样,容易导致群体间意见不一致,会造成协调上的困难;研究的结果是自行检验的,不客观等等。

在行动研究的实际运行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行动研究能成为广大教师在学校中即可开展的研究,是因为它简单易行,对研究者及研究过程要求不是很严格。行动研究的计划和行动可以根据实际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随时做出改变,使得研究者容易忽视行动研究的计划性、系统性和潜在的控制性,使得行动研究显得很随意,缺乏起码的严谨性和说服力。行动研究以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为限,研究样本的选择受到限制,不具备代表性。与实验研究相比,行动研究对自变量的控制成分很少,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科学的严格要求。因此,尽管行动研究综合了多种研究方法,但它不能取代其他的研究方法,而只能作为其他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在进行行动研究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克服行动研究的局限性,最大程度地发挥行动研究的优势。

行动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行动研究没有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如同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一样,行动研究的方法也体现在实践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并作好有关记录,有目的地与学生交谈并录音记录,有意识地采用某种新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测验、成绩分析等,都可以是行动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在调查取样、提出假设、条件控制、统计手段等方面较少限制,不需要进行严格的研究设计和分析,因此对教师在统计知识和研究方法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

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寻找影响教育教学实践的一切因素。任何方法只要能够找出这些因素形成的原因、发挥作用的方式、可能导致的结果,都是行动研究可以选择使用的方法。行动研究的严格性并不在于对观察分析技术或数据处理技术的要求,它不像实验过程那样规范,也不对稳定变量加以严格地控制以实现预期的设想,而是允许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进入研究范围。适当地选择和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并将它们综合到行动研究之中,可以取长补短,缓解行动研究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困难,克服行动研究的不足。

另外还有个案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等,可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各种方法综合使用。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 参考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一)参考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是_________。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 _________,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2.亚里士多德在_________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并以巴巴拉式_________为科学解释中演绎推理的范例,强调通过演绎建立科学解释,对以后的教育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3.教育辞书和百科全书都属于_________性工具书。我国第一部教育百科全书是1985年出版的《_________》。 4.理论构思所含的基本概念,特别是_________,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有严格规定的含义,二有好的_________,三有好的清晰度。 5.从观察的系统性来看,观察法可分_________和_________。 6.教育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初步整理资料和进行描述统计等步骤。 7.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把访谈调查分为_________访谈调查和_________访谈调查。 8. _________,即变化的措施、条件。无关变量,也叫_________。 9.归纳法的具体方式有_________、完全归纳法和_________三种,前者又称不完全归纳法,后者又称因果关系归纳法。 10.根据一个判断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直接关系程度和是否加入评价性要素,可以把命题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类。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及其活动过程中,形成( )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A.科学结论 B.科学理论 C.科学思想 D.科学观念 2.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是( ) A.基础研究 B.描述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历史研究法的运用,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具有( ) A.历史感与正义感 B.历史感与责任感 C.责任感与现实感 D.历史感与现实感 4.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观察对象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 A.描述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 C.轶事记录法 D.连续记录法 5.用百分制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成绩测评属于( )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试卷编号:12 号 一、填空(1' x20) 1、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2、确定性原则是指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的()应合理适度。 3、遵循确定性原则选题,应注意具体明确、()、难以兼顾的三点要求。 4、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 5、文献是记录、()、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6、确定问题的原则有:实践性、可行性、()。 7、根据访谈结构可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访谈。 8、为保证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具备:定向性、价值性、()、新颖性。 9、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分析单位取样。 10、观察计划和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观察类型、 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 11、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

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 12、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 )7 部分。 13、()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 14、选定课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它包括两方面含义:()、选择进行时间研究的教育问题。 15、文献研究具有间接性、无反应性、()、保险系数相对较大和便于做纵向分析等 特点。 16.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中的抽样比率是样本容量与()的比率。 17、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18、一份完整的问卷由指导语、()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19、行动研究的四个基本途径是问题研究、合作研究、叙事研究、()。 20、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一是探索发展的连续性;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三是探索()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响。 二、单选(1' x25)1、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经历的第三个时期是(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K.马克思、F.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下: 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①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②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 ③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④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绪论 教育科学研究是人们采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 程序来研究教育问题,以期获得有关教育行为的法则性知识的 理性认识活动。 (一)不同的教育教学研究对象观 1.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 2.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事实或教育情境 3.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 鉴于上述几种对象都有些不足,我们赞同把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确定为“教育问题”。首先,因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其次,6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教育科学研究发现了这样一种趋势,即在教育科学研究目标的确定上,以价值导向作为根本依据,强调教育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具体地说,就是当代的教育科学研究把重点放在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来解决教育上的问题。第三,由于我们这本教材的对象是直接从事教育实际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因而当我们把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确定为“教育问题”时,更易于为有志于进行教育研究的中小学教师所把握,更能将教育科学研究直接地指向现实的教育改革,定位在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上。 (二)教育问题及其性质和分类 1.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就是人们实际教育活动结果与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期

望的结果之间的矛盾。简单地说,教育问题就是实际事态与期望事态之间的差距与矛盾。 2.教育问题的性质 A、教育问题的永恒性B教育问题的复杂向C教育问题的层次 性D教育问题的潜在性 E教育问题的人为性 3、教育问题的分类 根据命题的性质将问题划分为事实的问题、价值的问题、规范的问题、技术的问题。 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 一方面是认识的任务,它旨在通过研究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实践的任务,它旨在通过教育研究,促进教育改革,改进教育工作,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提高教育质量。 改进教育工作。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提高教师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达到对教师自身工作的改进。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一般来说,教育科学研究遵循着一种相似的过程模式,即选择课题、分析问题、进行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及研究成果的讨论与提出。我国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分类方案基本上有三种:按适用范围和概括成度,可划分为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的科学方法,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以及适用于一切科学的哲学方法论三个层次。其次,按研究目的功能作

教育科研方法考试题

教育科研方法考试题 一、以遮蔽性分析法评价(一)教师要与学生一同成长(二)父母爻与子女同时成长 二、以事实研究法论(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二)教与学的关系 三、以三线规范理论述评(一)班级管理的现行规范(二)课堂教学的纪律规范 四、写作。结合具体(小微)的教学、教育与管理实际,写两篇不少于一千字的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及结论20分),然后分析自己的思维运作(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怎样解决10分),与所用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法等10分).. 附部分答题时需要的资料 一、三线理论 1.现状: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太多的简单(完美)上线问题,人们普遍用一些美好的愿望、期望来对待自己和他人,来对待生活和工作,造成简单上线、中线不明、没有底线的混乱现实而使自己处于迷茫不清之中。 2.目的:以丰富的三线为工具,解决教育、社会生活中的简单上线问题(即单纯的呼唤、强化理想和愿望)。 3.内容: ①上线:是理想界,不可缺少,但不能苛求完美,目标太高是一种简单上线,是浪漫的虚伪,多表现为一些呼唤、期望、希望、愿望。·如好人一生平安; ·两袖清风,毫不利己,专门为人; ·我们的教育目标——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过高,过于浪漫,实际中导致平均发展,以至于我们培养的学生懂而不精、无专业、无片面,故找不到工作----在专业技能和人才需求上上片面、专业为立世之基); ·不允许出错(出错是一种能力,是能力概念,表示一种主观判断、思维----不出错是不可能的,实在一点方能从容)。 ·教学相长(师生彼此外在,甚至师生互殴,或者一名教师连自己的不足都感觉不到,如何相长?) ·愉快教育、快乐学习、欣赏教育(不欣赏也是一种强大动力、《自卑与超越》)也是浪漫虚构。 ②中线:是能为界,操作界,即此刻、当下、我能做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③底线:戒律界,操守界,突破底线会产生链式反应,为此要时刻注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均为单选题。 2.在历年考试中,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考查重点,考生需要掌握各种方法的 基本含义。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一)中学教育科研的含文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改进中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探究教育现象本质的活动。其目的是在自己工作中研究教育现象,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准确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需要区分科研和教研两个概念。教研是指教学研究,是教师以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而科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德育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社会、家庭中发生的教育现象,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等。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教育科研除具备一般科研的特征,如:探索性、问题性、系统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等,还具有自己的 特点。 1.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中学教育科研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需要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机 结合,并从多角度进行研究。 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中学教育科研是基于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它是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3.研究主体的多元性 参加中学教育科研的,不仅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更有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而且 他们是中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范畴,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因此,科研方法是多样的,既有宏 观的哲学思考,又有实证研究;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 5.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周期性很长的活动,这使得教育研究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和“量化”。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会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教学中也有很多情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学生的时代特征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总结

1、四个水平:直觉观察水平探究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理论研究水平2目前教育科学研究选题存在的问题: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一般与重点;借鉴与创新关系 确定研究课题基本要求标准问有价有理和事实依据具体明确独创性可行性(主客时机)4、选题的含义:经选择未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 5、选题的过程:逻辑过程。理论本身,理论与实际之间,理论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种种矛盾分析中,发展和形成一个有意义,有创建的课题。 6、选题的途径与方法(A课题产生途径:社会发展;学科建设;教育实践;日常观察;国内外信息分析;国家领导机构指南、B分解、C提法、D进行课题论证避免选题盲目性) 7、文献检索基本方法: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 8、检索文献遵循要求:检阅要全面全面性;准确性;勤于积累;善于思索 9、文献综述报告主要内容:问题提出、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主要文献目录(专著和论文) 10、理论构思:指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的客观事实材料和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现象过程本质或原因的一种理论解释。 11、理论构思的基本内容:准确表述研究问题;界定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形成初步研思路 12、理论构思在教育研究中作用:方向明确主体思想目标;提高研究者科学水平;评界 少年儿童主体发展:一是阐明研究目标和具体问题;下定义界定核心概念;提出理论观点(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教育改革关键是教师) 13、好的理论构思主要标准: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客观;具指实践现实性可行性;着眼点正确性;具体新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概念和理论体系结构合理性 14、建立和检验理论构思的基本方法:理论探讨;建立指标(理论引导方法、统计学方法)理论构思具体化得到初步论证;调查、实验方法获得事实依据;借鉴国内外已有成果,吸合 15、教育研究设计:确定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 16、选样本基本要求:明确规定总体、取样的随机性、代表性、合理的样本容量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四)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 C ) A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D 毕达哥拉斯 2、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B ) A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4、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C )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5、( C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6、课题论证的目的是(A)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7、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D ) A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B )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 C 课题评估 D 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D ) A问题的应用价值 B 问题的范围 C 问题的学术价值 D 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B ) A一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C ) A选定课题 B 课题论证 C 文献检索 D 历史分析 12、以下属于二次文献的有(C ) A综述B报告 C 文摘 D 手册 13、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B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4、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 C ) A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5、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A) A日记描述法 B 描述记录法 C 轶事记录法 D 连续记录法 16、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A) A结构式观察 B 非结构式观察 C 直接观察 D 参与性观察 1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A)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D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8、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B ) A洛克 B 裴斯泰洛齐 C 皮亚杰 D 陈鹤琴 19、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C ) A自然情景观察 B 实验室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20、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D )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21、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C )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22、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A)

教育科研基本方法

教育科研基本方法 ------校本培训四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类别 学术论文 经验总结 调查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 (一)学术论文 1、概念: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达科学研究成果的议论性文章。 2、特点: 专业性。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专业性问题。 理论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作出结论,侧重于理论分析。 系统性。论题的论述,系统全面,不是零碎、片断的感想。 探究性。该问题是人们还极少研究或研究还很不全面、不深入的。 篇幅较长。由于以上的特点因而篇幅较长,一般包括绪论(绪言、引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二)经验总结 1、概念: 是把教学经验系统化,并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教学经验进行分析而成的一种教育科研论文。 2、经验总结与学术论文:共同点是“论”;不同点是学术论文侧重理论论述,在论述过程中可以摆事实,也可不摆事实,经验总结则以总结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内容,注重摆事实,而且大多是结合个人实践来摆事实,篇幅较学术论文短。 3、经验总结与工作总结:共同点都是总结自己的工作,都用事实说话;但工作总结只把工作情况和体会说清楚就行,而经验总结必须具有理论性特征,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有分论点,摆事实是为说明论点服务,在摆事实的基础上适当展开议论。工作总结属应用文,经验总结属论说文,学术论文属议论文。(三)调查报告 1、概念: 是对教育有关的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后写出的书面报告,它是反映调查研究结果、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文体。 2、特点: 客观的调查。调查提纲、调查表格;实地,测试、填表、座谈;统计数据。理性的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果及因、由浅入深的分析,由现象到本质,发现客观事物的规律。既要摆事实,又要谈观点,由观点来统帅材料。 调查报告一般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四)课题研究报告 1、概念:

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教育科学研究应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采取多种科学实用的方法,探索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目前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教育统计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法等等。观察法 1、观察法的含义与特点: 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使用最早、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考察事物现象的方法。观察法可分为抽样观察、追踪观察、隐蔽观察和综合观察。所谓“自然状态”就是不加控制、不加干扰、不影响其常态,所谓“有目的、有计划”是指根据科学研究的任务,对观察对象、范围、条件和方法作明确的选择,而不是对能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任何事物都观察。无论是发现课题,获取材料,还是验证假设,都离不开对各种事物的观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已成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起码要求。 有人对观察法持有偏见,错误地认为:观察法层次低,太普通,太简单,运用这种方法不可能有重大发现。其实,“对原有理论的验证和突破,最终的、最有力的证明总是事实,而对事实的最直接的认识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不少有影响的研究成果都与观察法的应用有关。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识结构的发生学研究,最初采用的就是自然观察法。他在妻子的帮助下,对他的三个孩子进行了各种观察和研究、对儿童的象征性行为(模仿、游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初步构成了他的儿童智力结构发生和发展学说的雏形。再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对大量的儿童和教育现象的自然观察基础上的。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期间,不但坚持经常听课,还先后为3700多名学生做了观察记录,对19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了如指掌。他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写了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多本,教育论文百余篇,童话、短篇小说1200多篇。他的著作被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实践证明观察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2、观察法的实施: 观察的步骤为:(1)观察准备。明确目的、对象、制订计划,作好物质准备;(2)进行实际观察。要选好时间、场合、位置、角度,选用多种途径;(3)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 教育观察方案的设计包括:(1)确立观察研究的题目。通过题目阐明要探索和解决什么问题; (2)确定观察对象。观察对象是指观察的事件、过程、现象、实物、环境和人,它们往往是互相包含的;(3)明确观察目的、中心和范围,明确需要什么材料,弄清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4)明确观察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客观性与常态性原则、系统性与全面性原则,一贯性与渗透性原则、可观察性原则和典型性原则;(5)确定观察过程与要求;(6)建立必要的观察制度;(7)组建课题领导机构,作好人员分工。 应用观察法应注意:(1)边观察边思考;(2)善于与观察对象建立良好关系;(3)要有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大胆质疑,要坚持不懈,不畏劳苦,要坚持长期观察、锲而不舍,要有良好的习惯和严谨的作风。 3.观察法局限性。 观察法虽有许多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观察法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主要用于对事物及其过程的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直接认识。 (2)由于观察手段的局限以及观察法常常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所以在大规模、大范围的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复习资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之一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原理 一、选择题复习要点: 1、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反对中世纪的教条主义,认为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不能胜任从实验到公理的科学发现任务,必须 以归纳法取而代之。这种方法突出了经验的积累和分析,强调科学方法的经验性质。p7 2、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未知的探索,对原有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 所突破。P3 3、比较研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彼此有关系的事物甲乙对照分析,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 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P19 4、著名的教育家杜威(1859-1952)强调必须从教育实验中建构理论并亲自主持了长达8年之久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的教育实 验。P11 5、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收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的教育问题,这种研究方法是描述研 究。P 19 6、实验研究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设验证假设的环境和条件,主动地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 素的干扰,从而探索教育活动相关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P 19 7、某教授在长沙市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提高英语成绩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它城市甚至一些乡村的中小也想开展 这一研究,该教授决定选择一些乡村小学继续开展研究。后面的这一研究属于迁移推广水平的研究。P 23 8、根据研究的目的或目标不同,可以将教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P 17 二、填空题复习知识点 1.教育科学研究指的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P 2 6.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P 13-14 2.依据教育研究的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性研究、比较与评价研究、预测研究。P 18 3.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具有创造性。P 49 三、名词解释 1.文献是把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籍,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磁带、幻灯片、缩微胶片、信息自动化系统等。P47 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一、选择题复习要点: 1.依据学习成绩把全校400名学生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各100人,并编写号码(从1到100),然后从每一个等级群体中随机抽取20人进行问卷调查,这种抽样叫做分层随机取样。P 77 2.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检索的起点,按照从现在到过去(如由2009到2005年)的时间顺序去查询教育文献的检索方法,我们称之为逆查法。 P54 3.在全省范围内,随机抽取20所小学进行调查研究,这种取样方法称之为整群随机取样。P 77 4.描述研究、调查研究的样本容量一般不少于100,要求占总体的10%。P 76 5.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检索的始点,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的方法是逆查法P 54 6.以下有关文献研究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具有个人研究的局限性 P 47 7.以下不属于课题选择原则的是教育性原则P 35 A.教育性原则B.创新性原则C.可行性原则D.需要性原则 二、填空题复习知识点 1.选题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P33 2. 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检索的起点,由现在到过去(如由2009到2005年)查询教育文献的检索方法,我们称之为逆查 法。P54 3. 选定教育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研究的问题要有可行性,可行性包括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和时机问题。P36 三、问答题: 1.研究课题的产生有哪些途径?P39 2、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有哪些?P34-35 第三章: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 一、选择题: 1.根据观察的情景条件来划分观察的类型可以分为自然情景观察和实验室观察. P 101-102 2.有的老师在参与教育研究的活动中,特别注意观察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趣事,尽管不是天天都有时间来记录,也不只是针对某一个学生,但是这些趣事对于他们以后撰写论文提供了有价值事实资料。这些老师的观察记录方法可以称为轶事 记录法。P 115 3.在一次20分钟的语文抄写字词的学习活动中,观察者分别在1-5分钟、5-9分钟、10-15分钟、16-18分钟、19-20分钟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包括认真书写的人数、作小动作的人数、说话的人数、完成作业的人数。这种记录方法称为 时间取样法。P 116 4.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对其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P 83 二、填空题复习知识点

教育科研方法期末考试题

名解:(4~5个20分) 1.教育研究:是以发现或发展 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 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 控制,以导致一般化原理原 则的发展。 2.基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发 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 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 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 3.应用研究:为解决当下实际 的特定问题,研究的目的在 于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 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 作用。 4. 内部效度:指结果可以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5. 外在效度:指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和程度(实验的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可以推论到其他群体或情境的可靠程度。) 6.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7.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8. 教育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 9.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 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 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 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 释,是在研究进行之前预先 设想的、暂定的理论。 10. 调查法:在教育理论指导 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 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 测验等方式,收集资料的方 法。 式,以严格设计的测量项目 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搜集研 究资料和获取研究数据,从 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又称访问法或谈话法,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 访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 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 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 体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面 对面的研究性交谈。 13. 观察法:教育观察法是研究 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 他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 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等 研究对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4.完全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隐 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研究目 的,自然加入到被观察者群 体中进行的观察。完全参与 观察能深入地了解到被观察 者的真实资料,但如果参与 过深,又往往容易失去客观 立场。 15.不完全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 不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研 究目的,在被观察者接纳后 进行的观察。不完全参与观 察避免了被研究者的紧张心 理的疑虑,可以进行自然地 观察。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 被观察者容易出现不合作行 为,或是隐瞒和掩饰对自己 不利的表现,或是故意夸大 某种表现,使观察结果失真 是根据一定的理 论假设,在教育实践中,运 用必要而又合乎情理的控制 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的因果规律的一种教育 研究活动。 17. 被试:指参加实验研究的对 象 18, 变量:也叫因子、因素或条 件,是实验中对实验对象发 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 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 因素。在实验中,主要的变 量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 变量。 19.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输 入变量或实验处理,是实验 中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 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 发生变化的因素。 20.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输 出变量或实验结果,是通过 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 结果因素,是实验者观察和 记录的内容,即实验者期望 产生的现象。 21.无关变量:又称干扰变量, 是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 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 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22. 内在效度:由实验处理影响 因变量的真正程度。一般说来, 研究者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越严 谨,内在效度就越高 23.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即行 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 动所进行的研究。如柯立尔。 行动研究即行动者为解决自 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 究。如斯腾豪斯。 行动研究即行动者对自己的 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以理 论的批判、意识的启蒙来引 起和改进行动。如凯米斯。 24. 教育叙事研究 :a通过教育 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 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 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 义理解。 b教育叙事研究是 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 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 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 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 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 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 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 或应该怎么做。 简答:(3个30分) 1.教育研究的性质——教育研 究对象的特点 人为性、双边性、共时性、 交互作用性、预策性、动态 生成性 两个转化:社会要求向现实 发展转化;潜在可能向现实 发展转化 2.教育研究的特点 一般特点:a研究目的在于探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试题(自己整的)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原理 名词解释 一、抽样: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有代表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样本,然后用这一样本的结果去推断总体。P13 二、观察研究(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地感知、记录、分析,从而获取第一手事实材料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调查研究(调查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四、问卷调查: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而编制成的各种问题表格,是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答案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同时又可以作为测量个人行为和态度倾向的测量手段。 五、访谈调查: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和某种态度的调查方法。 六、实验法(教育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实验的目的,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景,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通过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以探求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七、前实验:是一种不够规范的实验,实验前缺乏清晰的假设,影响实验的干扰因素多(无关变量),实验结果具有或然性。 八、真实验:在试验中能随机选择和分配被试,有效操纵实验变量并能严格控制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实验结果能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影响的实验。 九、准实验:对实验变量的控制不能像真实验设计那样充分和广泛,对被试的选择不能像真实验那样做到随机取样,在试验中所使用的各被试组往往是那种已经形成的现成团体(如现有的两个班级、两所学校等)的实验。 十、实验控制:在试验过程中要对无关变量和X、Y进行控制。 十一、实验效度(基本目的:提高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程度,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内部效度是反映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揭示程度,外部效度是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十二、校本(教育)研究(school-based research):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以教师为主体,自主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它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为研究目的,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为起点,选择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 十三、行动研究:由教育情景的参加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或者:行动研究是指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有时与教育专业研究人员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改进并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为根本目的一种研究方法。 十四、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创造和生产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体系的一种脑力劳动。 填空

教育科研常用的方法——叙事研究法

教育科研常用的方法——叙事研究法 来源:虎林实验高级中学发表日期: 2013/11/5 7:17:51 收藏到:内容摘要:一、教育叙事研究概述(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在西方教育领域内率先兴起,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现代主... 一、教育叙事研究概述 (一)教育叙事研究兴起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在西方教育领域内率先兴起,教育叙事研究的兴起是西方教师职业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提倡向“解释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叙事研究转向”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学和心理学对职业生活的研究存在交叉之处,由此产生了整合各方面的研究以推动职业研究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科学研究中关注实践的叙事研究方式,并运用到了职业研究中,教师的职业叙事也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教育叙事研究引起了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中小学教师以往所掌握的教育研究方法与“教师成为研究者”“科研兴校”的期待相距甚远。尤其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工作者深刻感受到了滞后的教学实践和先进的课改理念之间的差距。因此,要真正改进教师日常教学生活,那种能够表达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对其受到的效果进行反思的教育叙事研究成为能够为教师掌握的有效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指研究者(主要是教师)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发生、现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期待的描述与诠释,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构建教育生活意义的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平民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及答案

. 《》作业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及其活动过程中,形成( )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 A.科学结论 B.科学理论 C.科学思想 D.科学观念 2.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与趋势的研究是( ) A.基础研究 B.描述研究 C.发展性研究 D.预测研究 3.历史研究法的运用,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具有( ) A.历史感与正义感 B.历史感与责任感 C.责任感与现实感 D.历史感与现实感 4.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观察对象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 A.描述记录法 B.日记描述法 C.轶事记录法 D.连续记录法 5.用百分制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成绩测评属于( )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6.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手段),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基本方法(手段)是( ) A.访谈调查 B.测量调查 C.表格调查 D.问卷调查 . . 7.下列陈述错误的是( ) 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 B.教育实验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 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 8.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 A.内在效度 B.外在效度 C.总体效度 D.生态效度 9.欲表示离散型的数据资料,首选的统计图类型是( ) A.条形图 B.圆形图 C.线型图 D.直方图 10.一般来说,教育科研活动的最后一环是( ) A.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B.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奖 C.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 D.教育科研成果的评 11.应用归纳法来得出研究结论,这一方法可追溯到( )。 A.亚里士多德 B.培根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12.首次提出“实验科学”概念的人是( )。 A.培根 B.梅伊曼 C.拉伊 D.冯特 13.教育定义的规则要符合( )关于定义的基本规则。 A.逻辑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美学 14.在研究中,研究方法及其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指的是(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5.假设检验分为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不属于参数检验的有( )。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C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毕达哥拉斯 2、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 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B ) A 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4、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C ) A 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5、( C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 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6、课题论证的目的是(A ) A 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7、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还有一个(D ) A 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B ) A 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 C 课题评估 D 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D ) A 问题的应用价值 B 问题的范围 C 问题的学术价值 D 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B ) A 一次文献 B 二次文献 C 三次文献 D 四次文献 11、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C ) A 选定课题 B 课题论证 C 文献检索 D 历史分析 12、以下属于二次文献的有(C ) A 综述B报告 C 文摘 D 手册 13、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B ) A 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4、查得资料比较杂乱,没有时代特点,属于哪种文献检索的特点(C ) A 顺差法 B 逆差法 C 引文查找法 D 综合查找法 15、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A ) A 日记描述法 B 描述记录法 C 轶事记录法 D 连续记录法 16、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A ) A 结构式观察 B 非结构式观察 C 直接观察 D 参与性观察 17、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A ) A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D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8、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B ) A 洛克 B 裴斯泰洛齐 C 皮亚杰 D 陈鹤琴 19、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C ) A 自然情景观察 B 实验室观察 C 结构式观察 D 非结构式观察 20、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D )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21、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C )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22、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 A ) A.开放式问题B.事实性问题 C.态度性问题D.封闭式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