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客家民俗风情之民间舞蹈

打花鼓

老辈人常说"凤阳婆打花锣打花鼓"。流传于闽北一带的,人叫"凤阳花鼓";流传于闽西南的称之为"打花鼓"。历史上自盛唐、南宋至明禾、清初,福建境内曾有三次人口大迁徒。这种大迁徒,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带来了外地的民间歌舞。尤其是明本、清初这一次,江淮一带兵连祸结,灾荒连年,人民流离失所,纷纷南逃,民间巴人飘流四万,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者甚多,《打花鼓》即由此时传入。它歌舞结合,通俗易懂,非常活泼,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至今在闽西的宁化、清流、连城、上杭、永定、明溪等地流传不衰。

《打花鼓》有多种演出样式,有二且一丑,一且一丑或多且多丑等几种。一般三人表演为多。且角过去都是男扮女装,手执锣或腰系鼓;丑角手执扇与且角对唱对舞。且角腰部的扭动伴以头部频频抖动,节奏明快、舞姿优美;丑角的动作轻快活泼,风趣幽默。音乐有专用的《花鼓歌》,旋律流畅动听,节奏明快跳跃,很适合边歌边舞或叙事演唱。

小池乡的老艺人马于得(1901年生)说:我二十岁随师傅李惠民学习打花鼓技艺。李惠明师傅是向大桐乡的师祖学的。明末、清初,汀州沿途出现一位逃荒汉子,卖唱乞讨为生,乞到小池乡一户富家时,碰上两位卖唱女艺人,三人谈起,原来都是从风阳流浪出来的;说到家世,又是远房亲戚,倍觉亲热。在主人的邀请下,三人高兴地上厅堂,表演了《打花鼓》,从此《打花鼓》就一代一代地在小池乡流传下来。

龙凤灯

《龙凤灯》流行于龙岩市新罗区红坊,永定县坎市、高坡一带,是闽西客家聚居区元宵节期间活动的一种民俗舞蹈。

福建客家人绝大部分为古中原移民,祖籍带来很多当地当年的风俗习惯,世代相袭;元宵灯会及《龙凤灯》亦复如此。由于长时间保存在偏远的闽西山区,很少受外界的影响,因而古风犹存。

客家人"灯""丁"谐音,"出灯"意即"添丁"。为祈求人丁兴旺,每当新春佳节,村民叶「]就集资扎灯,于元宵之夜,从租词出发周游村寨,然后将灯分送各盾,悬挂

厅堂。送灯以后,各家冉自带酒菜到祖词聚餐,开怀畅饮,共厌新春。

《龙凤灯》的灯彩造型丰富,有黄龙、凤凰、雄狮、猛虎、公鸡、白鹤、大象、山鹿等等,表演者装扮成闽西汉剧中生、且、丑等角色,把龙、风、狮、虎等各色彩灯扎在腰间。灯具制作颐费工时:先用竹蔑扎成四禽四兽的形象框架,禄以色纸,然后彩绘成龙、风、狮、虎等各类形象。表演时,表演者除腰间戴着龙、风等大型彩灯外,左手还托着一盏花灯,如鼓子灯、龙头灯、鱼于灯、风车灯、飞蝶灯之类,右手挥动马鞭,由两匹大红竹马(灯)领头,松明引路,大摇大摆,悠游于乡间村里。

《龙凤灯》队形变化繁多,如"踩鸟"、"内外蛇子周"、"关公巡城"、"围篱笆"、"倒插花"、"托三门"、"黄龙盘珠"、"退马"、"猴子烧蜂"等等。每两种队形画面之间都由"双龙出水"衔接,承上启下,显得层次清晰,丰富多彩。

舞队"穿花"(变换队形图案)时,乐队奏"饶平吹"。然后冉依次吹奏《一江风》、"雁鱼乐》等乐曲,气氛欢快热烈。

穿花完毕,演员们在丝竹乐的伴奏下,接唱《膀蟹歌》等民间惺歌。至此,观众兴高采烈,掌声四起,往往一曲接一曲欲罢不能。在偏僻的山乡,《龙凤灯》为乡民们庆贺新春佳节带来欢乐。

船灯

船灯是以船形灯为道具,舞蹈和音乐相配合而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船灯的制作,是以竹篱或木条制成一个长约3米,宽约l米余的船形骨架。中间扎成一座四方立体如同画肪、内能站人扛船体的船舱架。然后将船体蒙上白布,画上水波纹图案,且布长需过船底,以遮盖船内人员脚掌。画肪舱架,也以白布或彩纸粘贴。前后开舱门,左石开小圆窗。四周挂上小灯笼、小流苏、彩花、彩珠和人物纸塑等。船窗、舱门二侧都贴吉祥楹联。舱内和外四角装上彩灯,点以蜡烛。有的还自船舱顶至船尾顶,加搭建一彩布平顶船篷。篷边也饰以彩带、流苏、小灯笼之类。整个船体十分精致美观。

表演时,一年轻力壮的男于,藏在船舱内靠安装的挎带肩扛起船灯,承受整个船的重量,并不停地左右、前后摇摆,表演船在各种水情的江河中航行。船头船尾各一人。船头一人扮丑角叫"艄公",船尾一人扮且角叫"艄婆"。两人各持画桨摇船,有时"艄婆"不划桨而"打扇花",边行,边唱,边舞。其唱词大都固定,有时也即兴而作,间有道白,内容疚谐可笑。舞蹈动作,有摇船、逆水行舟、拖船、上滩、下滩等。此外,还有乐队,配合船灯吹奏一些固定的民间小调,如《八板头》、《尾子》、《渔家乐》、《过江龙》等。有的乡镇随着船灯,还有扮咸《西游记》、《白蛇传》、《水游传》等的古装人物,边行进边表演一些简单剧情动作,有的表演一些如猪八戒、济

公和尚、时迁偷鸡等丑角动作,和周围观众逗乐。到了表演地表演时,先演船灯然后演一些《补缸》、《王婆骂鸡》、《卖花线》、《大小争风》等船灯小戏。这些船灯小戏,篇幅较短。角色较简轧一般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且。有特定的戏剧人物。戏剧情节较为牢纯,大多以男欢女爱为内容,有固定的唱词和曲调。台词道白,多用客家话表述。有的在"打船灯"之后,还加演《打花鼓》。演奏的船灯小曲有百余首,其中有些与十番、静板相同。整个演出时间从打船灯到演小戏等,可达两个多小时。

船灯表演在闽西客家地区的长汀、武平、上杭、永定、连城等县都有,主要在春节、元宵,偶尔也有端午、中秋、重阳节表演。船灯的历史起源无从考证,但凭口传,至少也有上百年历史了。解放初期,船灯曾参加福建省民间文艺会演。解放几十年来,各地政府开口用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配合宣传缴交爱国公粮、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生育等党的万针政策,一直流行不衰。

九连环

九连环是一种原为江湖艺人赖以生存的以载歌载舞为演唱形式的表演艺术,在新罗区、漳平市一带较为流行。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九连环艺人借着节日的喜庆气氛,走衔串巷到几乎所有的华堂高屋门前,作一番精彩的九连环表演,并大说祈福、吉利的话语,载歌载舞乞讨喜钱。多数人家欢迎九连环艺人到家门口表演,一来图个热闹和古利,二来花钱不多十分合算。

九连环的表演为一且一丑,丑角以唱为主,并作即兴表演;且角以舞"霸王鞭"为主,舞蹈时手打"连响"。舞蹈姿势变化多端,"连响"悦耳,节奏明快,为乡村的节庆增添喜厌的气氛。

七节龙舞

《七节龙舞》流传于上杭、长汀、连城三县交界的南阳镇。因龙头、龙身、龙尾共七节而得客。由于七节各自独立,不连成一体,又称《七节断龙》。

"七节龙舞》由双龙表演,舞者均为男于。舞龙珠者六人,舞龙头、龙尾者各二人,舞龙节者十人,共二十人。舞者头包红色万巾,腰扎红绸带,脚蹬布鞋,在打击乐演奏声中,由舞龙珠者领首,依次相随,变化着各种动作、路线,使龙体上下起伏,左右摆动,形成立体的"5"形游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两条七节龙分青、红二色。表演时,龙节的动作变化较少,主要由龙头随龙起舞,

各节随之而动。表演形式分单珠、双珠、三珠、四珠、五珠和双龙戏珠等。单珠表演多在祠堂,庵庙"走塘膛"、"缠柱杆";双珠表演普遍是走家串户,为户主祈求平安,寓意"双喜临门";三珠主要在有财有势的人家表演;四珠多为一乡一村或一姓氏演出,寓意"四季平安";五珠则是为官家府耶而舞,其舞法依次为单珠接四珠,冉接三珠;双龙戏珠是在走街串巷中逢有另一龙队时,进行会龙的表演,表示友好,一般先舞双珠,后舞三珠结束。

七节龙以龙珠为主,龙珠动作丰富多样。龙珠与把杆连为一体,舞者双手需不停地转动把杆,使龙珠在胸前、背部、脚下滚动。其主要的动作有:"高低开球"、"冲球"、"背滚球"、"前转剪子脚"等。这些动作刚健敏捷,欢快跳跃。有艺诀:"收珠揣在腰,开珠高于头,冲珠前面转,缠须绕龙头,剪子两边抛,背转需低头,路线绕圈转,眼观四万要相照。"舞龙头者亦相当重要,他与龙珠配合如何是整个表演的关键所在,其舞法亦有口诀:"手不过肩、头不向上(指龙嘴),转身顺手走,始终手要抖。"这一口诀亦是龙节舞法要领。

据上杭南阳镇南阳村艺人黄石开(1925年生)说,《七节龙舞》源于清代康熙年间。当时黄浩公出仕厂西,当地民众为之厌贺,拿起了龙灯各节随意起舞,就此形成了断节龙舞法。

妇女出操舞

《妇女出操舞》是土地革命时期,闽西革命根拥地广为流传的舞蹈。

1929年红军入闽。3月解放长汀,5月攻克龙岩,7月召开闽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l930年春,闽西已有六个县、六十九个区,三百九十多个乡成立了"1农民主政府"。l930年7月,江西工农民主政府成立,赣南、闽西连成一片。在工农民主政府领导下,工会、农会、妇女会、共青团、少先队相继成立,为了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妇女们劳动生产,支援前线;站岗放哨,保卫家园。这一时期,年轻的妇女们舞刀弄枪,积极操练,《妇女出操舞》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的宣传队员张日香(小池人,1910年生)介绍:《妇女出操舞》在龙岩白土、红坊、小池、适中,上杭才溪、白砂,长汀南阳等革命根据地厂为流传。那时,每逢圩天节日,在村镇街头,或会前会后,都可以看到红军宣传队员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肩挎子弹带,打绑腿,着草鞋;或乡村妇女身穿士光蓝大襟衫,肩背顶油纸签,黑布鞋,打绑腿,一行十人,手持彩色纸条缠扎的梭标或木棍,从左右上场,依口令操练。舞蹈把口令"立定"、"向右看齐"、"向右转"等编入歌词,配上曲调,并用二胡、笛子、风琴伴奏,使托枪上眉、双手持枪、单腿跪刺等军事操练动作舞蹈化,节奏鲜明,体态威武,充满战斗气氛。

l949年闽西解放后,为了配合妇女解放运动,当地又重新排练这个舞蹈,并曾参加县、地两级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受到观众欢迎。

跳海青

长汀的祭记舞蹈《跳海青》(又名《夫人教》),是目前我省发现保存较为完整的祭祖舞蹈。据老艺人说,《跳海青》已流传四十几代,推算上去应该是产生于唐宋年间了。

《跳海青》包括文科、武科两部分。文科中,先由道十点香请来各路神仙,求得神水,驱妖消灾;然后叙述海青为了驱除妖魔,间林九娘、陈四姐、李三姐结伴到狮山老母那里去学法的故事;由儿段歌舞组成,有《打衫花》、《梳妆》、《出海青》等。海青由一男子扮演,右手拿一把扇子,左肩上一勾把伞上挂一包袱。主要动作有"扇花洗脚"、"双手捧桃"、"扣扇前走步"、"蛤蟆跳卦"等。陈、林、季三位大姐均由男少年装扮,手拿手巾、扇子,主要动作有"阴阳云手"、"三步舞扇花"等。武科(也叫"打行罡",中有《龙角舞》、《蛤蟆舞》、《打花》、《打碗花》、《竹杠舞》等。《龙角舞》中舞者身着道士服,手执四尺长的犀轧肘而执单角,时而执双角,时而举起吹奏,时而把犀角当道具,表演《单角舞》、《双角舞:。舞蹈动作有"龙角花"、"猫子翻"、"洗龙角"、"跪舞长角"、"双圆花"、"双角花"、"溜长角"等。《打花》是单人舞,事先将草筒的两头塞进油纸,点上火,舞者用手腕使草筒忽而上旋,忽而绕转,忽而火绕身转,像一团大火球在飞旋,十分壮观。"蛤蟆舞"是模仿蛤蟆动作的一段独舞。舞者赤裸上身,模拟蛤蝶的各种形态,有"蛤蟆探地"、"蛤蟆望月"、"蛤蟆献肚"等动作,惟妙惟肖,十分精彩。《打碗花》中舞者头顶一只点上火的瓷碗,双手各拿两只碗,两只脚各踩一只倒扣在地的瓷碗,走出"三步扭"等优美响舞步,表现出很高的技巧。

现在的《跳海青》为一丑、一旦表演。二人各执一把折扇,在民间小调《对唱》的伴奏下,二人表现情依依、意绵绵、情意深,愿配凤凰结夫妻的男女之情。整个舞蹈造型优美、动作抒情,丑角动作风趣幽默而不俗。

高跷扑蝶

《高跷扑蝶》流传于长汀县城关、河田镇一带,多在迎神赛会,喜天节日中表演。

"高跷"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有多种表演形式,《高跷扑蝶》就是以高饶表现"扑蝶"的节目。表演者为二人,一份"丑公",一份"丑婆",丑公左手执扇,右手举着系有蝴蝶的竹片;丑婆右手执扇,左手挥舞着彩色的手绢。表演时,丑公以蝴蝶逗引丑婆,时而上下飞翔,时而左右盘旋,进行大幅度的空间调度,使得丑婆左蹲右转,前俯后仰,应接不乱。通过"望蝶"、"戏蝶"、"追蝶"、"扑蝶"等情节,生动地表现了公

戏婆、婆扑蝶的欢乐情景。舞蹈以丑婆为主。丑婆性格泼辣,表情滑稽,时而眉开眼笑,时而歪嘴眨眼,时而娇媚柔态,时而气急败坏……处处引人发笑。丑婆的动作难度也较大,在扑蝶时,前后跟跑、单脚跳、双脚跳、180度急转身等,技艺高的艺人还可做劈又等技巧,气氛紧张而又惊险。据艺人回忆,从前还有史惊险的动作:下前腰、从地上抱起一个小孩放在肩上:再下腰,又抱起一个小孩高举过顶¨

整个舞蹈以打击乐伴奏。三件乐器:鼓、锣、馈。乐手也踩高跷。踩街时,乐手在前,丑公、丑婆随后,广场表演时,乐手在一旁伴奏。

长汀一带《高跷扑蝶》的传人蔡厚骂(1906年生)自述:十八岁时在长汀看到过"高跷溜球"、"高跷棍棒"。后来,又看了邻近新桥村高跷队朋高饶扮演各种古装戏人物的表演,觉得非常有趣,便约了同村儿个年轻人,用六十个银毫聘请新桥人来传授高跷技艺。二十二岁开始学跳《高跷扑蝶》。现在流传在长汀一带的这个民间舞蹈,就是由他先后教了七八个徒弟传授下来的。

《高跷扑蝶》原先也是一种集体舞,高膀艺人可能受到《采茶灯》的启发,吸收"扑蝶"这一情节。干富了自己的表演内容。长汀县文化馆音乐干部刘胜汀(1942年生)介绍:他父亲年轻的肘候,在长汀城关迎神赛会和春节期间就曾看到过七八个人跳的"高跷扑蝶"。一人拿蝴蝶,其余人扮小丑,当人群中鸣放鞭炮欢迎时,他们就围成圆圈,把蝴蝶围在叫间,争相追扑。当时,也有一些年轻人,绑着高饶,守候在自家门前,随时准备加入表演的行列。现在蔡老先生的双人《高跷扑蝶》就是从这一群舞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打马刀

《打马刀》(现亦称《大刀舞》)是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民间舞蹈,流传于闽西龙岩市长汀县的策武、四都,以及上杭县的才溪、南阳等地,迄今己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打马刀》最初是红军第五军团集体军事操练的项目,上杭县才溪乡当年跳过《打马刀》的老艺人梁达仪介绍,1932年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攻打漳州途经长汀、上杭时,曾以《打马刀》传授给各乡群众。其时,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许多县、乡都纷纷建立了红色政权。随着武装斗争的节节胜利,革命队伍不断扩大,苏区的青年男子大多踊跃参军上了前线。于是守卫乡土之责落到了妇女支前队和儿童团身上了。当时,苏区习武之风极盛,妇女大刀队操练起来威风不减男子。

建国后,为了欢庆胜利,《打马刀》冉次出现在群众之中。1958年长汀县策武乡人民以当年流行于根据地的红军歌曲《共产党领导》为伴奏,表演了《大刀舞》(《打马刀》),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共产党领导真正确,工农群众拥护真正多,红军打

仗真不错,粉碎国民党的乌龟壳,我们真快乐,我们真快乐,我们真快乐:"的歌声唤起了人们对火红岁月的怀念,充分表达了苏区人民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加工后的《大刀舞》得到充实、提高与发展,更具时代特色。

现在整理的《大刀舞》,是以大刀为道具的女子群舞。舞蹈"砍刀"、"劈刀"、"

绕头花"等动作,均呈现了临战拼杀的骋勇气势。表演时以"膀马"和"绕头花"为基本动作贯穿始终,威武雄健,体现了军旅舞蹈的风采。

《大刀舞》的服饰,基本保留了土地革命时期才溪妇女支前队的服装式样,表演者身着中式大襟上衣,中式女裤,腰扎红色布带,头上系一根红色头绳,扮相利索而威武,具有浓郁的红军时代风貌。

客家民间舞蹈

梅州客家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枝繁叶茂,在广东乃至全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梅州客家民间舞蹈品种繁多,多数为风俗道具舞,较为著名的有船灯、鲤鱼灯、采茶扑蝶、席狮舞、杯花舞等。

梅州客家民间舞蹈大体可分为喜庆舞和宗教舞两类。喜庆舞有舞龙、舞鲤、鲤龙会、舞竹马、舞春牛、舞船灯等。舞龙有火龙、乌龙、花环龙、金龙、青龙、布条龙等,表演程式有出水、游龙、盘龙、十字、戏球、抢宝、回龙等,其中火龙、乌龙、花环龙极具特色。

火龙又称烧龙,流行于丰顺县埔寨一带。龙头龙尾及各节龙身高丈余,长达30多米,均为竹篾扎腔,蒙上白纸或白布彩绘而成。龙身捆扎许多烟花、火箭、爆竹。龙队由锣鼓队、火缆队、炮仗队、花灯队、绣球、火龙组成,少则近百人,多则三四百人。火龙出场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后点火,从龙头起一节节串燃直至龙尾,把整条龙内组装的烟花、鞭炮等全部烧完才宣告结束,气势浩大热烈。

舞竹马曾流行于梅州各地,现五华、兴宁西北部山区乡镇仍很盛行。道具除竹马外,有舆车、浪伞、鲤灯、鸡灯等。舞船灯现仍流行于平远、蕉岭一带,舞曲有《渔家乐》、《闹元宵》、《怡情》、《上滩》、《拉船》、《花鼓》等。

宗教舞从佛教和道教活动中脱胎而来,经历了分流优化,大量吸收民间小调、杂耍,别具一格。佛教舞蹈有铙钹花、打席狮、打莲池等。道教舞有杯花、扇花、棍花、锣花、梳妆、洗马扛舞、火碗花等。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 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 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 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

客家人的宴请礼仪 客家人宴请礼仪常识

客家人的宴请礼仪客家人宴请礼仪常识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客家人的宴请礼仪客家人宴请礼仪常识。 客家人是衣冠之族后裔为躲避战乱灾荒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经历千百年的流徙考验,但仍慎终追远地保留和继承着好客多礼、人情交往、礼尚往来的婚嫁喜庆礼仪习俗。 把婚嫁喜庆作为一件大事来看待,一般都需请客。 首先要根据所办项目喜事内容来考虑请客的对象。一般都是围绕客家人以血缘为基础上的宗亲、婚亲及恩师友朋和乡邻之间来确定对象,列出名单写在一张红纸上称“全贴”(请柬),名列第一人坐首席。另外是每人或一家人(合家)之请帖。过去如若结婚的,帖要长折或五折以含五福之意。 必须认真写好请帖,对所请的人称呼在辈份、上下要得体,柬文尤为讲究礼节且文字要精练雅丽,内容清晰,宾主要分明。如婚贴写“庚酌”,完婚写“喜酌”,嫁女为“摈酌”,寿诞为“寿酌”、“桃酌”、“梅酌”。为父寿曰“悬孤今旦”;为母寿曰“设帨佳辰”。如三朝洗儿曰“汤饼”,周岁试婴曰“晬(音岁)盘之期”。请男长辈写“德驾”;平辈写“台驾”;晚辈写“文驾”或“台驾”。请女辈写“懿驾”或“慈驾”;平辈写“淑驾”、“鸾驾”、“彩驾”。 发请帖 发请帖由主人亲属亲自专程送到。列为第一名的坐首席者,见贴要签“敬陪末坐”,其余客人,出席的可签“敬陪”,不出席的则签“敬谢”。发贴请客,有俗云“三天为请,两天为叫,一天为提”。故邀请宾客务必要早,以表示虔诚,过些日子再提一次,到了宴请的当天要有人催,或派人及车辆去接客。 赴宴 赴宴的人一般要有贺礼(不能空手去),贺礼不论重轻,若条件不许可,三五只鸡蛋也可,以表情谊之意。贺礼以适时送去为宜,过早有失风度,送迟了难免使主人不高兴。若有写明免礼,则随主人之意。送礼的红色,旧时要封口,上加贴标签,现在多不用。对礼品的处理时,如退回,则写上“大仪璧谢”。 结婚或出嫁的女儿 结婚或出嫁女儿,亲戚先请后贺,朋友邻里是先贺后请。亲戚的贺礼,一律要收,其他友朋等酌情接纳或推辞收。 做寿 做寿,原则上先贺后请,不贺不请,但至亲密友也有先请后贺都可。 做欢喜头 做欢喜头,如做满月酒,一般只请亲戚及来探望过、帮过忙的人。送礼则随宾客之便。 其他喜庆 其他喜庆,如乔迁新居,一般先请后送,过去请客强调要催,表示热情诚意。 入席的大体规则 入席的大体规则,主人要在大门口欢迎宾客笑迎到来,并由主人指定专人依次唱号,按序入席。宴席的座次是礼仪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区分“尊卑”上下亲疏辈分。如在厅堂设宴是以朝南为尊的格式,就八仙桌(8人座位)而言,朝南的两位以右为上是第一位,左边是第二位,以下朝东朝西的座次也依次类推,最后得朝北。要让地位最高的或是辈分最长,年龄最大的人坐在首位。以下论资排辈座次,主人要待客人到齐后最后在未位坐下陪宾客。在被推到尊位的客人,在入座前要对在座的的一一拱手致意,表示感谢众人的抬举,然后才安然入座。 迟到者要用双手表示歉意,中途离席要向主人说明并向同席者表示歉意。主人谢客敬酒要起立致意。主人一一请客人就座后,为客人斟酒俗称“安席”,东道主人要在席间再斟酒,表示谢客。主人以酒敬宾客称为“献”;宾客回敬称为“酢”;主人欢饮称之“酬”。宴饮之礼又称为“酬酢

菲律宾民俗风情介绍

菲律宾民俗风情介绍 在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装饰漂亮,富有特色的集尼车。这种车起源于美军二战吉普车,车身进行改装,加上富有个性的装饰。集尼车成为马尼拉街头的一大景色,为城市添了不少色彩,也为居民提供了便利便宜的交通工具。 菲律宾融和多元文化的民族风情。菲律宾人既传承了亚洲人的勤劳与朴实,又吸收了西班牙人和美国人的轻松与活泼,东西合壁,形成了独特气质。他们性格随和爽朗、生活悠闲、能歌善舞、热情奔放。 菲律宾人的服饰颇具特色。男子国服名为巴龙装,是一种丝质衬衣,绣有抽丝镂空图案。女子国服叫“蝴蝶服”。菲律宾饮食也反映出多元文化特色,常用的椰奶源自马来祖先,中国特色的烤乳猪很受欢迎,另外有不少西班牙风味美食。 斗鸡是老百姓喜好的娱乐,其场面很惨烈,鸡爪绑上锋利的刀子厮杀,直斗到流干最后一滴血。斗鸡大多伴随赌博,每次都有许多观众参与。据说一位现任众议员靠斗鸡起家,家中养了不少斗鸡,建有斗鸡场,在平民中颇有影响。 菲律宾节日庆典很多,终年不断,并且充满民族宗教特色。最著名的要数圣婴节。1565年4月,西班牙将军德雷加尔斯率殖民军登上宿务岛,发现了麦哲伦在1521年赠给当地酋长接受天主教洗礼纪念的少年耶稣雕像。于是他就地修建了圣尼诺(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大教堂,将那尊圣婴放在教堂内。宿务人把他看作保护神,每年都上街游行庆祝,后来逐渐发展为全国性节日。 现在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万人空巷,当地人身首节日盛装,手捧圣婴,沿街跳波浪舞。跳舞者退一步,进两步,徐徐前进,蔚为壮观。圣婴节游行声势浩大,游行队伍和长达几公里。每个游行方队以装饰华丽、风格各异的花车打头,以千姿百态的舞蹈者断后。 队伍中有涂面纹身,沾满羽毛的土著;有穿戴西班牙服饰的混血儿;还有舞动小旗,身着短裙的美式少女。圣婴的衣着更显示了菲律宾人的幽默与随意,有的圣婴头顶羽毛,有的穿上牛仔装,军官学校的队伍甚至给圣婴穿上了军装。 菲律宾人对宗教有极虔诚的一面。菲律宾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着对教徒进行鞭打与钉掌活动的地方。每年耶稣受难日,几十个年轻男子头缠黑布,脊背裸露,在烈日下游行,边走边用竹鞭抽打自己的脊背,打得鲜血迸溅。另有一些男女自愿躺在十字架上接受钉掌,执行者拿8厘米长的钉子,用锤子敲进手掌和脚掌。受钉者出于不同动机,有人为自己赎罪,有人为家人祈福。 菲律宾,风情万种。菲律宾,美丽迷人! 菲律宾旅游部官员17日表示,预计今年全年菲律宾接待外国游客数量超过375万人次,菲国内旅游市场也将“显著增长”。 菲律宾旅游部助理部长齐考伊·艾内里奥当天接受电视台访问时称,菲旅游部目前正在与其他部门一起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建设更多的国内机场,以便向外国游客开放更多的旅游景点。 数据显示,2010年菲律宾接待的外国游客数量达到350万人次。菲律宾政府去年制定的一项“游客倍增计划”则提出,到2016年要把接待外国游客人数提高到600万人次。艾内里奥坦言,菲律宾旅游业发展仍然落后于邻国。他呼吁地方政府好好管理各自的旅游产业,“把旅游业当成一个大的经济增长点来看待”。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 - 定稿 -

目录 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2)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2) (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3) (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4)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5) (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5)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6) 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7) (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7) (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毕业论文提纲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 10级语教5班101305048 邓红玉 引言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客话”,个别地方也称“催话”、“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中内部比较一致的一种方言。在粤北地区很多地方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其中广东韶关境内就分布着许多纯客县市。从根源追溯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更,客家人在粤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使客家方言在各个地域之间不断的发展壮大。但交通的闭塞使得客家人无法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因此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语言又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 正文 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结语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县与县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对客家方言的研究,有利于客家方言更好的发展。客家方言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粤北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粤北客家文化,我们应该重视和发展,同时客家话作为粤北地区纯客县的一种标志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那么我们更应该把客家文化、客家方言保存好,发扬好。 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客家话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作为文化载体在传播发展。客家文化是民族特色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客家方言更具民族特点,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客都梅州民风民俗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

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现在梅州市保留下来的围龙屋,仅在梅州城区和城郊40公里内,就有几百座。 以下是梅县围屋的介绍: 梅县“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它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这个侨乡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梅县“围屋”充满着客家人的“客味”。“围屋”是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象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十厅九井”: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错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口人家。整个“围屋”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文化 摘要: 民俗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民俗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民族的经济、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态,蕴涵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中国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大致可分为民间交际礼仪习俗、民间人生礼仪习俗(包括诞生、成人、婚嫁、丧葬习俗)、民间服饰习俗、民间饮食习俗、民间建筑与居住习俗、民间交通行运习俗、民间商业习俗、民间信仰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习俗、民间姓氏习俗、中国民间艺术等等。 涣涣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史,是民俗文化诞生的摇篮。 中国是世界4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这条屹立在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现在GDP是全球第二位,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物质文明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出生在中国的边陲小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是中国朝鲜族的聚居地.如果说语言是打开一个民族的钥匙那么,我觉得民俗文化就

是进入大门后你穿的鞋子,加速你去了解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文化特性在发展的浪潮中没有接收给好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必将堙没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延边的民俗风情 (1)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2)饮食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入辣椒、葱、蒜、姜等调料。有条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香港风俗及节庆

香港(民俗风情与节日) 香港(Hong Kong),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珠江口以东,与广东省深圳市隔深圳河相望,濒临南中国海,由香港、九龙和新界组成。香港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名常年世界第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是全球最安全、富裕、繁荣、生活水平最高及人均寿命最长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和航运枢纽,有“东方之珠”的美誉。 1、民俗风情 香港人口中,中国的移民占绝大多数。内地在香港的居民原籍情况是这样:以原籍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一带者为最多,再次为潮汕人,其余为广东省其他市、县及中国其他省份的人士。由于在港的华籍居民以祖籍广东的占大多数,故港人大部分操粤语,但与内地的表达方式稍有不同,其中夹杂不少港式俚语。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香港地区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大多数年轻受教育的一代都能用英语对答,亦流行以英语混入粤语中使用。近年来,普通话在香港逐渐流行,使用普通话的居民数量不断上升。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以继续使用英文。 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亲朋好间相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即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打,以表示感谢)。据说,叩指礼是从叩头礼中演化而来的,叩指头即代表叩头。港人早餐多到茶楼饮茶,吃粤式点心或到餐室饮“西茶”(奶茶、柠檬茶、咖啡、面包)。工作人员的午餐一般吃工作餐、快餐或到酒家茶楼饮午茶。晚餐才是正餐,多为粤式传统饮食方式。港人相约饮茶时常互相斟茶。宴请之类,多在晚上9时开席,主人4时左右已在恭候客人,并设麻将台娱宾,不打麻将者一般7时左右到达为好。入席一般随意,但客人要待主人说“起筷”才开始进食。用膳时,手肘不可横抬、枕桌;不可“飞象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 境因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客家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须臾脱离的空间和物质(能量)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因此,物质生活及其技术系统是构成地理环境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文化创造的主要中介。同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又是人类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由此而造成各地区、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更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考察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大本营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 人们常用“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来形容客家人的生存环境。闽西谚语形容本区环境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而“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是道亭”则是赣南地理环境的生动写照。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人们在阐述客家文化时认为“客家文化是小盆地文化”,或是认为“客家文化是山区自然地理造成的梯田文化”,其实关于客家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点与客家文化的关系,前人早就有所论述。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一《地理》中,就辑录了前人有关这方面的议论。如所谓“人物伉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阳气之偏”,再如所谓“地大而俗嚣,山宽而田狭。俗嚣故易以燥;田狭故易以饥”等等。从今天的角度来讲,大本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客家文化的影响,大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是客家文化地域特色形成的空间条件。 在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大本营内部,虽然中有南岭之隔,但自古以来,不论是由赣南,还是由闽西出发,进入岭南的通道都有数条。这些通道不仅把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在地理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为各自人民的相互迁移提供了条件。而大本营地区纵横交错的山脉,却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从而使这里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这一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方面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许多客家民间歌谣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客家文化与这种地理环境的关系。如所谓“乱世好读书,盛世好习武”等等。从一般的角度来讲,这显然是

兴宁人的客家民俗风情

兴宁人的客家民俗风情 1.婚嫁 旧时婚俗主要有“等郎妹”、“童养媳”、“顿花妹”、“指腹婚”等。“等郎妹”是指有些人结了婚长期没生下男孩,有钱便再娶,讨二奶三奶,直至能生男孩为止。没钱的便买个女孩来抚养叫做“等郎妹”。意思是取个好兆头,等生个男孩。如果真生了男孩,父母便为他们匹配为偶。如此成婚者,大多女大于男,甚至相差很远,故有“十八娇娇三岁郎,晚间共枕尿满床”的哀怨。许多父母,当孩子一生下来,就为其婚事着想,与亲朋好友讨个女孩抚养,待女的长大后成婚,叫“童养媳”。一般是男长女幼,多出现在贫困人家。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绝大多数难有和谐的感情。“顿花妹”是指做父母的急于生育,抱养人家女孩,若日后生下男孩,可成婚也可不成婚,若无生育或只生女孩,所抱养之女作自己女孩看待。“指腹婚”是指两家妇女怀孕时,互相约定,只要所生婴孩性别不同,长大便成亲。 嫁娶礼仪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类民俗反映了客家人对人丁繁衍兴旺的期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陋俗被破除。但由于历来对婚姻大事的高度重视,在迎亲嫁娶上仍有一套追求美好、讲究吉祥的习俗。 打扮新娘。新娘出嫁前,要请“扮娘”打扮。所请扮娘一定要“四片全”(即有子、有孙、丈夫健在,且在村中有名望)。打扮新娘要梳3次头,每梳:次都说一句吉祥的话:一梳梳到头,二梳福禄寿,三梳子孙满堂。接着便为新娘穿衣、裤和鞋。 打米筛花。新娘在“上轿”前要请有声望的叔公打米筛花,说“四句”其仪式是,在祖公厅里放一“摸栏”(似匾状但比匾大的竹编织具),当中放一方凳,其外置一箩筐。选好时辰后,伴娘便扶新娘先坐一下箩筐,后端坐凳上,并说吉祥语,如“坐箩又坐凳,身家大过兴宁县”。打米筛花者双手执米筛置于新娘头顶,作筛米状,说四句吉祥的话,意为把吉祥、美好筛在新娘身上。 上轿。 打完米筛花以后,家人、亲属、亲戚都要送红包给新娘,谓之“上轿钱”。父母还送一个提包给出嫁的女儿。包里装有莲子、枣子、早稻粒、长命草、糖丸、葱、蒜等象征美好的东西。之后,新娘悄悄上轿(一般不放鞭炮,认为嫁女是蚀本的事,不值得大张旗鼓。这种观念现有所改变,但风俗犹存)。 拉月(拉,意为查巡探望)。新娘出嫁,其娘家组织送亲队到男家去。送亲队由7人组成,其中必须有媒人和男童参与,其他则是婶、嫂、婆等妇女(寡妇不能参与)。送亲队要送嫁妆,嫁妆中必配灯盏(灯同丁)、铜壶(带嘴,象征男孩)、糕饼、方镜、甘蔗、柏枝、长命草,以及9个鸡蛋,每个鸡蛋上各写一个红字,组成“百子千孙,长命富贵好”。 迎亲。新娘上轿后,由男方家的一名已婚男子引路“入门”。至新郎家时,门前燃放喜炮,用稻草、“桃符”燃起火堆,由“伴妇”接新娘“下轿”,并跨过火堆,进入祖公堂向祖宗行礼。有些地方,新娘在跨火堆后便把一些花生、糖果、枣于、莲子、硬币撒在地上,让小孩竟相抢拾,意为五福盈门。 闹洞房。风趣而不失礼。亲朋好友或兄弟叔侄、姑狸姐妹与新婚夫妻逗笑取乐。虽是戏滤,但不失礼节;虽是逗乐,但寓意深刻。 随着文明新风的推行,婚事新办的日益增多,男到女家落户、集体婚礼、旅行结

中国方言分布

中国方言分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本词条主要介绍的是汉语的方言,不包括少数民族语言的方言。 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中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综述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 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晋语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大部,陕西省北部地区,河北省西部太行山麓、河南省黄河以北大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以及毗邻山西省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地区。 西北方言分布在甘肃、陕西大部(陕西南部地区除外)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 西南方言分布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南部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

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客家方言 简介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浙江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浙江客家人与福建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5%。 客家方言分布区域 ⑴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浙江以及台湾和香港的部分地区。其中主要的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粤闽赣边区一。 中国方言分布图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在海外,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客家方言也算庞大,世界总人口超7000万人 ⑵广东的客家方言几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地区。其中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有: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和平、始兴、连平、新丰、河源、丰顺、紫金、南雄、翁源、连南、英德、惠阳、曲江、博罗、宝安、惠东、揭西、仁化、乐昌、廉江、乳源。此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门、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阳江、鹤山、三水、高要、开平、信宜、珠海、深圳龙岗、东莞等广东的其它地区的一些县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话分布。据最新调查资料统计,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万人讲客家话,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公里,具体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县。 ⑶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等县。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县的九峰、长乐,诏安县的秀篆、官陂等地说的也是客家方言。 ⑷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的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邬、安远、全南、龙南、定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等十七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修水县的大部分乡镇。此外,萍乡、广昌、永丰、吉安、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横峰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均讲客家方言。 ⑸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什邡、彭县、双流、新津、简阳、仁寿、资中、威远、安岳、富顺、泸县、合江、宜宾、广安、仪陇、巴中、通江、达县、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 ⑹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方言分布全区90个市县中的79个市县,占所有市县的 87.78%。就乡镇而言,全区1364个乡镇中,583个乡镇有客家话,占所有乡镇的4 2.74%。广西客家方言集中的地方,主要是在陆川、博白、浦北南部与合浦东部;其次是防城、钦城与灵山相连的一片地区;以贵县为中心,沿铁路东南至玉林北部、

作文客家民风民俗客家中秋

作文客家民风民俗客家中秋1 我家住在客家五华的一个小镇,那里虽无都市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的中秋节,更是一道亮光。 家乡的中秋节,有趣热闹和谐祥和。中秋节的早晨,阳光明媚,很多人早早地起了床走到了热闹的大街上,大街上有卖肉的卖鸡的卖饼干的,大街上人山人海,各家都抢着买东西,这一天,我想最赚钱的就是店铺的老板了。 东西买好后,各家都呆在家里准备中秋节要吃的食品,各家忙东忙西。 到了下午,很多人出来走动了,有些人到别人家去窜门,每逢来客,我们必先泡一杯茶敬客。敬茶时我们都要很讲究,例如婴儿满月老人做寿小孩上学,子女入仕,病人康复,一场虚惊,儿子结婚,女儿出嫁。 到了晚上,要过中秋了,我们把桌子摆在门口前面,摆出了香喷喷的菜,大家都做下来,开始吃饭了。吃饭的时候,大人们先替老人和小孩盛饭,人们一边吃饭一边说笑,看起来非常祥和 晚饭后,大家把盘子拿了进去,又提出了一大盘月饼,他们先是把月饼一个个拿出来,在用刀子把他们切成一小块,放进盘子里,则里面的蛋黄我们把他放在正方形饼干中间空出一个圆,再把他放进饼干的中间,在放进去之前,还要沾点酱油,末在别面上给蛋黄铺上一层皮,再放进去,这样吃起来味道更好,我们一边吃一边笑, 这就是客家的中秋节。 作文客家民风民俗客家中秋2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

崇尚读书-客家文化特征及传统民俗

图文:崇尚读书-客家文化特征及传统民俗客家人不为广东独有,江西等省也有相当比重。客家人之得称,有多种说法,归根结底,应是与原当地土著居民相对而言而得来的。客家先民,来自进入岭南的中原移民,在南迁过程与本地土著融合而形成客家民系。客家方言在广东诸方言中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反映了客家民系形成时间最迟,有研究者认为其最后形成的时间在明朝后期至清初这段时间。 由于南迁入粤较迟,平原的肥沃地带已被当地人和先期移民占据,故客家人多处闭塞贫困的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俗语,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存。在长期的迁移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建设家园的淳朴民风。同时,又因为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都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以封闭式的生活为主,因而家族观念特别强固,保持着较多的从中原到江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同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意识,而是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为社会风气,有“文化之乡”之称。历史上客家人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 客家民系中,有一种颇为强烈的自信、自立、自强、自我奋斗意识,这是客家民系在独特生活环境下的历史产物,但同时也有一些不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容易趋向于封闭、保守的小生产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此已有所突破。近年来国内外掀起新的客家研究、联谊活动热潮,1994年在梅州召开了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 特殊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客家民俗的特色。由于迁徙的历史、入

居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入粤客家人聚族而居,强化宗族制度。民国时期,客家民系实行宗族管理严密的族长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家族小家庭的制度渐趋瓦解,在农村,大家族观念仍在意识上有所保持,在城市,则已普遍成为现代小家庭而淡化了家族观念。历史上客家人社会宗族制的强化,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祠堂设施的完善和族谱连续修撰。在聚族而居的村落,各族都重视祠堂的建造。祠堂住处讲究风水,重视堂号家声。客家围屋堂号,或有直书故土祖地,或言志明义,这些堂号的命名习惯与唐宋古俗相承。再就是在民居方面出现了超大型的土楼和楼房组合成的大理围龙屋。土楼建筑多以夯土或土坯砖为材料,渐而发展到以花岗石、大青砖为建筑材料,十分坚固,规模巨大。现存土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自清康熙初年至20世纪70年代,兴建了不少土楼建筑。围楼形制依平面布局大体分为圆形和方形。大型圆形围楼高达4~6层20余米,多达四环。建于清代的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大围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0800平方米。各家围龙屋尤为讲究风水。近代,还出现了传统民居布局而门面装修西式的中西合壁的客家侨乡民居。 客家妇女 旧社会的客家妇女较少缠足,客家妇女承担田间和家庭的一切重活,富家女子也照样参加劳作。这与潮汕地区的妇女负责在家烹饪、做针线,男人干重活成为鲜明对比。客家妇女的勤劳美德受到中外研究者所赞扬,英国人欧德里在所著《客家人种志略》中赞扬说“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但在旧社会客家妇女在家族

泰国禁忌与习俗大全

泰国禁忌与习俗大全 泰国一向被人们称为“亚洲最具异国风情的国家”。许多中国人到泰国旅游,无论是吃住玩,各方面都比较容易适应。但出于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度,国体政体,风俗习惯与我国也多有不同之处,因而在到泰国旅游之前,对泰国的民风民俗还应当心中有数。泰国是一个十分注重礼仪规范的国度,在公开的场合下,人人都显得温文尔雅,遵守社会规范。在当地游览时,应当尊重泰国人的习俗。年轻情侣最好不要当众勾肩搭背,不要有太过亲昵的举止,也不能当众发脾气。否则,你就一定引来路人的惊讶的目光。泰国人给人的印象是态度友善、性情温和。在泰国,你绝对见不到人们吵架,甚至也听不到有人在大声粗气地讲话。 头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孩子的头只允许国王、高憎或父母抚摸。理发师在理发前,先要说声“对不起”之类的话后才开始理发。当一人向另一人传递东西时,切勿越过他人的头顶传递。泰国人吃饭用右手,给别人递东西时也用右手,以示尊敬。如不得已要用左手时,先应说声“左手,请原谅”。不用手(特别是一个指头)指某人,而是用下巴,召唤来人时伸直手臂,手掌向下,手指上下动,不可捻手指、拍手或大喊。佛日禁止杀生,因此杀猪、宰鸡都要在前一天完成。重大的佛日还禁止斗赛、赌、姻,如赛马、拳击都停止举行。 泰国全国90%的人都信奉佛教,每个男子在一生中有两次出家的经历。因而,在泰国的街头,我们会经常与泰国僧人不期而遇。在遇到僧侣时,要尊重其信仰习惯,要礼让先行。女士要特别注意避免碰触僧侣,僧侣对此种事是特别介意的。如果一个和尚在颂长一卷经时被妇女不小心触到,那他则前功尽弃,必须从头再来。对遍布泰国各地的佛像,不论大小新旧,我们也都应表示同等的尊重。在泰国旅行,拜庙宇是必须要去的。泰国最著名的几个浏览点如玉佛寺、金佛寺、郑王庙等,无一不是与庙宇有关的。 晴天路遇和尚时,如果从和尚面前经过,必须绕开和尚的身影。按佛教说法,和尚的身影即和尚本人,跨越和尚的身影,等于跨越和尚,这是对和尚不尊重的表现。游览佛寺前,先检查一下衣着,袒胸露背者及穿短裤、背心者是禁止入内的,甚至衬衣没塞进裤子、袖管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浅谈中国客家文化 说起客家人,我们都不陌生,他们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而又很有特点的支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淮河一带的中原汉族,由于古代战争频繁,客家先民先后经历了6次南迁,伴随着辗转迁徙的脚步,客家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长,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支相对独立的"客家文化"。 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我将从三个领域浅谈一下中国客家的文化。 一、客家话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客家话也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由于客家人的先祖是中原士族,他们携带着语言优势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赣闽粤交界山区,对当地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说到客家话,不得不提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客家人爱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二、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土楼、五凤楼、锁头屋、走马楼、四角楼等,最著名的是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

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各民系性格特点

广府人 前凤凰卫视主持人梁冬(南海人)说:广州人太现实,什么都讲‘着数’,只有有‘着数’的事广府人才会去做。广州人对空头理论不感兴趣,也没有工夫空谈哲理、人生,对政治也不感兴趣。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世界发展。只顾及自己所属的小圈子,只关心自己的房价和股票。人人都为了钱忙忙碌碌,整日东奔西跑。看重的是效益和价值,不注重形式和外表。表现出更多的功利主义(或工具化)倾向。 “叹”这个词在人们的意识中一般有感叹、叹息之意。而在广州,叹茶,叹花,叹粥, 客家人更留恋华夏故土的情结。以梅州丘姓为例,本为河南郡望族,后因避战乱而南迁,虽曾远涉福建宁化、上杭和广东梅州蕉岭,其后因人多地少,又有不少丘姓后裔再次迁徙,但他们多选择国内其它地广人稀的山区,如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地区等,甚至向北回迁至陕西等地区,故土依恋情结由此可见一斑。客家有谚云:“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尽管原因有许多,但客家依山为居的历史已经沉积为群体的一种社区意识。客家乡村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主要有方楼、圆楼、府第式的三堂屋和五凤楼、围龙屋等。其特点是:祖堂在上,上下厅堂、主次分明,左右对称,规模宏大,坚固经久,防卫性高,生土建筑,古朴稚拙,少有雕刻,雄浑天然。围内“家累世义居”,“合门百口”,同姓视之为骨肉,透射出魏晋南北朝时中原衣冠士族大家族庄园建筑及其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的传统。客家建筑外墙开窗少,

开窗小,窗台高于人头,其独特风格是客家人经历了与土著对峙和自我封闭阶段的记录,是客家人维系家族宗法制度,增进族内团结和在异乡获得生存安全的心理需要的表现。有学者认为,客家围龙屋前有半圆形的“龙池”,后有半圆形台丘,前者象阴,后者象阳,从外俯瞰围笼屋就如天地环抱于人的“天地浑沌如鸡子,古盘生其中”的意境,表现了丰富深邃的古老的文化哲学精神。客家地区的村落中各姓各宗支宗祠建筑遍布,是客家人散居以后增强族亲凝聚心理的强烈反映,也是客家人门第观念,以郡望自矜,光宗耀祖心理的坦露。客家民居门上的对联常见有:“儒士家风,振奇人品”,“河南世泽,洛水家声”之类,流露出客家人客居他乡,却念念不忘精神家园,自贵与失落感交织的复杂情感。客家人的中原正统的传统儒家思想让客家人在历次朝代更迭地抗争最为激烈,如对蒙古、满清的合法性斗争从未 停止过。 潮汕的潮瓷、木雕、潮绣等著名工艺品以细腻为共同特点,木雕以细腻的刀路著称,潮绣也以精工驰名,潮人种田一年三造,精耕细作犹如绣花,潮汕人性格承吴越人之纤细可见犹存。这也是解放后各地争相向潮州老农学习耕作方法的缘由。他们的这种精细也外延到其 文化性格。

论赣南的客家民俗旅游

论赣南的客家民俗旅游 摘要:赣南是客家人形成的重要区域,在这里广泛分布着颇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对现代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文拟从客家民俗旅游价值、旅游地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客家民俗旅游发展的构想。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俗旅游 赣南是历史上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区域,也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除赣州市章贡区均为客家聚居区,客家人口800多万,占赣南总人口的96%以上。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sodocs.net/doc/7911837733.html, 提供由于历史上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当地土著的相互交融以及山区的相对封闭性, 这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如盛大的传统节日, 丰富多采的饮食、服饰文化,古朴的婚丧嫁娶习俗,古老的宗教仪式,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千姿百态的民间歌舞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独特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 一、赣南客家民俗的旅游价值 1.客家民居与旅游围屋是赣南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建筑,其风格造型为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受到国内外建筑师和文史工作者越来越强烈的关住。特别是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围屋已成为众多旅游者参观、游览、考察、研究等特有的旅游产品。赣南围屋主要以龙南、安远两县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sodocs.net/doc/7911837733.html, 提供围屋平面多为方形,有“口”字和“国”字两种形式。前者除四周围屋外,围内别无房屋;后者则在围屋内还建有一座带祖堂的主体建筑,是客家人常见的那种府第式民宅。建筑材料多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其外墙厚0.8米~1.5米之间,围屋四角建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并设有炮眼、炮孔,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围屋建筑是时代的写照,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构成了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一道靓丽风景。可开发成具有民俗特色的围屋饭店,使旅游者在享受舒适休息的同时,感受围屋浓郁的乡土气息,领略其中奥妙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客家食俗与旅游由于受中原习俗和当地历史、地理、气候、物产的影响, 赣南形成了品种多样、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文化。特别是赣南的擂茶最具风味,其制作工具、原料、方法、功效、风味都别具一格。擂茶有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陶制擂钵、擂棍(油茶树干制成)、竹篾制成的“捞子”,在制作过程中其三宝缺一不可。擂茶原料由茶叶、芝麻、甘草、花生、大豆、蒜头、爆米花构成。一钵制作完毕的擂茶,集香、甜、苦、辣于一体,茶味真,香意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效。擂茶在客家山区十分盛行,招待客人,正月新春,大人祝寿,小孩出生等喜庆日子是不可少的。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sodocs.net/doc/7911837733.html, 提供品尝风味独特的饮食在旅游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是旅游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其目的也绝不仅仅为果腹,更重要的是体验异地风情,获得特殊的感官和精神享受。在开发中可以有适当的表演,或让游客参与食品的制作过程,导游不失时机地介绍客家的饮食特色及有关传说、趣闻,使游客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享受。 3.客家农耕习俗与旅游赣南客家地区多种植水稻、蕃薯、大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茶、芝麻、麻草、茶果、药材、蚕桑、蔬菜等等。先民多以铲草烧火土和将铲除或拔下的杂草在水田或畜栏内呕腐以充肥料,这种原始的积肥方法如今仍在使用。提水灌溉工具还保留有古老的辘轳、龙骨车、筒车。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sodocs.net/doc/7911837733.html, 提供这些农事习俗、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对旅游者特别是城市中的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能参与到其中,手拿锄头或镰刀,脚踏龙骨车或与客家人“同劳动”,必将给旅游者带来兴趣和新奇的感觉。可推出“田园风光游”、“农家生活游”,让游客在领略客家地区田园风光的同时,亲身体验一下客家人的农事生活。

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分佈 (一)臺灣客家人分佈情況 四縣腔 桃園縣:中壢、龍潭、平鎮、楊梅。 新竹縣:關西。 苖栗縣:苗栗市、公館、頭屋、大湖、西湖、銅鑼、三義、頭份、南庄、卓蘭。 高雄縣:美濃、六龜、杉林。 臺東縣:池上、鹿野、關山、太麻、碑南、成功。 屏東縣:內埔、竹田、萬巒、麟洛、長治、新埤、高樹、佳冬。 海陸腔 桃園縣:觀音、楊梅、新屋。 新竹縣:關西、新豐、新埔、芎林、竹東、橫山、湖口、寶山、北埔、娥眉。 花蓮縣:玉里、吉安、壽豐、光復、復金、瑞穗、鳳林。 大埔腔 苗栗縣:卓蘭(水尾、內灣、中街)。 臺中縣:東勢、石岡、和平、新社。 紹安腔 雲林縣:二崙、崙背、西螺。 饒平腔 苗栗縣:卓蘭(老庄)。

還有永定腔、豐順腔等散居各地。 (二)、中國國內客家人口分佈情況 福建省:上杭、永定、明溪、長汀、武平、清流、連城、寧化、平和、永安、沙縣、南靖、浦城詔安、邵武、福安、福鼎、福州、泰甯、將樂、建甌、建陽、順昌、雲霄、漳平、龍岩 等縣市。 總人口約500萬人。 廣東省:大埔、五華、仁化、平遠、和平、連平、英德、新豐、始興、翁源、蕉嶺、梅縣、興寧龍川、紫金、三水、中山、斗門、高要、高明、從化、封開、河源、南雄、新會、開平 曲江、徐聞、樂昌、東莞、花縣、清遠、佛岡、揭西、珠海、惠陽、惠來、惠東、乳源 連南、郁南、連縣、連山、陽山、臺山、寶安、海豐、海康、電白、陸豐、陸河、饒平 廣州、潮州、揭陽、潮陽、豐順、深圳、普甯、龍門、南海、曾城、博羅、廣甯、雲浮 新興、鶴山、德慶、陽西、陽春、陽江、遂溪、韶關、羅定等縣市。 總人口約為2100萬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大新、大化、上林、上思、玉林、合山、合浦、北流、平果、平南 平樂、田林、田陽、田東、百色、東蘭、西林、巴馬、金秀、河池、永福 岑溪、抉綏、昭平、南丹、馬山、來賓、忻城、柳州、柳城、柳江、那坡 桂平、象州、欽州、龍州、陸川、富川、靈川、宜山、鍾山、鳳山、靈山 武嗚、武宣、賓陽、崇左、甯明、憑祥、恭城、荔浦、防城、溥北、容縣 博白、貴港、邕甯、鹿寨、融水、隆安、融安、都安、蒼梧、臨桂、陽朔 龍勝、環江、靖西、淩雲、隆林、橫縣、羅城、賀縣、藤縣等縣市。 總人口約為460多萬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