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3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应为“信自”4、《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例句:

5、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7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8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9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1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11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例句:

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5、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

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是”为“以”的宾语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东向”“南向”应理解为“面向东”“面向南”。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3、幸诸公数相匡救“相”作“匡救”的宾语(求谏)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3、人欲自照,必须明镜。“照自”(求谏)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一什么是词序 ①词序定义: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中组合的先后顺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词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往往也不同,如(羊吃草、草吃羊)。 ②古今汉语的词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很大变化,基本相同,一般而言:主谓结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结构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补结构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偏正结构修饰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即基本次序为: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宾语 如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主谓偏正述宾)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主谓述补介宾偏正)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时也有语序的颠倒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 (1)宾语前置定义: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宾语前置”。 (2)分类: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1)疑问句的定义:表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2)语法条件:A全句是疑问句式或反问句式B宾语是疑问代词(何谁安孰曷奚等) 如①孟尝君曰:“客何好”(《战国策·齐策》) 【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好的宾语,放在好的前面】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谁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放在欺的后面】 (3)分类: A 疑问代词直接做谓语动词的宾语,要前置在谓语动词之前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例句 ①项王曰: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安:那儿。为疑问代词,充当在的宾语,放在动词在的前面】 ②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法孰】 ③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患何】 ④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谓何;说什么】 ⑤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说何:说什么】 ⑥奚取于三家之堂?《论语·八佾》【取奚】 【注意】1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如:臣实不才,有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2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定语,也要置于动词之前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冠?”曰:“冠素”。 吾谁欺,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 臣未之闻也(未闻之)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无诈尔…)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宋何罪之有?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 王贪而无信,唯蔡是感。(感通憾怨恨)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你)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十四周周练) ?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 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韩非子》 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 18、曰:“奚冠”曰:“冠素。”《孟子》 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 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

语法:宾语前置和状语后置(教师版)

古代汉语语法: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主 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例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例句:《论语》子曰:“未知思也,夫何远之有”翻译:他是没有真的想念啊,又谈什么遥远呢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奚”、“安”“胡”、“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又如:《鸿门宴》:“沛公安在” 这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如果记熟了可以当成固定结构来掌握,比如《论语》中有很多恰当的例子。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分析:这句话有两个特殊句式,一是宾语前置,何有=有何;二是状语后置,何有于我哉=于我何有哉。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介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谓语动词。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固定结构:“是以”就是“以是”,翻译成“因此”。 “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是以”是宾语前置,“是”是代词,是“这、这个原因”等之义;“以”是介词,是“因、由于”等之义,“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构成介宾前置,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例如:《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例: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练习: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左传》 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16、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韩非子》 17、姜氏何厌之有?《左传》 18、曰:“奚冠?”曰:“冠素。”《孟子》 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荀子》 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22、谚曰:“谁为为之?熟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2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2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左传》 答案: 1、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2、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3、“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译为: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4、译文:“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5、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 “我”要放在“顾”的前面。 6、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7、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8、恐怕该责备你吧?”

定语后置的几种形式

定语后置的几种形式 王长来 文言文的学习中,除了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外,还应该重点掌握文言句式的基本特点,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的特点,但教科书和一些参考资料对于定语后置句式的特点及规律的介绍过于简略,而这种句式出现的频率很高,学生的理解也较困难。因此,本人对自己使用教材(发达地区版)课文中出现的定语后置形式的句子作一些疏通归类,列于下文,以供复习参考。 1、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祭妹文》)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 2、中心词+定语+者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赤壁之战》)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史记》) 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黄生借书说》)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荆轲刺秦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麾下壮士骑从者。(《垓下之围》) 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梦溪笔谈?透光镜》)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战国策?燕策》) 3、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马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为学》)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冯婉贞》) 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送薛存义序》) 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韩非子?内储说上》) 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新序》)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与妻书》) 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中心词+有……者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孟子?离娄下》)

宾语前置的类型

宾语前置的类型: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6、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胡”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宾语前置。例如: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4、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5、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6、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三、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但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 4、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5、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 四、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例如: 1、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3、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4、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5、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贤令》曹操 五、方位词宾语前置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2、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3、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六、介词前面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一、动词后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 “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3.“之”为提宾标志 “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 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word完整版)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1.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何厌之有”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基本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介】这类句子,介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例子:“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基本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 、“毋”、“无”、“弗”、“莫”、“弗”、“非” 、“否”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转》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基本格式:主+宾+之(是)+动】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何厌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等。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惟”,构成“惟......是......”的格式,可将副词“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第五、“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相” 代“ 你” (焦仲卿)]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 (一)介宾前置。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1.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记》) 3.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就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论贵粟疏》) (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如: 1.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中山狼传》)58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如: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句中“北望中原”倒置为“中原北望”;(2)句中“应笑我多情”倒置为“多情应笑我”;(3)句中“无觅英雄”倒置为“英雄无觅”。这种形式多见于诗词和韵文中。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松柏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一、动词后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如: “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如: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3.“之”为提宾标志 “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 “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 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 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 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 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 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 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 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专题复习 ——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与掌握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与用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逐步归纳出宾语前置句的特 点,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辨析、翻译宾语前置句。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二、知识讲析: (一)1、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主语——谓语——宾语 古代汉语:主语——宾语——谓语 在文言文中,把宾语放在动词或者介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2、探究: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 (1)何有哉?何有——有什么 (2)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3)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4)童子何知?何知——知何 (5)何以伐为?何以——以何 句子的特点 ?1、都是疑问句。 ?2、宾语“何”“安”是疑问代词。 ?3、这些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小试身手: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其间旦暮闻何物? E、君何患焉? (二)、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忌不自信。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宾语“自”“之”“余” 都是代词。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注意如下否定词: 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常见的代词: 之、余、吾、已、自、汝、尔 小试身手: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寂寥而莫我知也。 B、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三)、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何陋之有哉?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子的特点: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一、否定句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如: (1)忌不自信(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2)毋吾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寡人之于国也》) (4)寂寥而莫我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寂寥而莫知我也”)(《愚溪诗序》) (5)以为莫己若者(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为莫若己者”)(《秋水》)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不用我。(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 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1)大王来何操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文言文句式--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文言文句式--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导学案 编制:谭宇菲 审核:吴丽君 教学目标: 1、了解句子的组成成分。 2、学会分析并掌握宾语前置句,并将其运用到文言翻译中去 预习题 (一)、翻译下面的句子,请对它们的宾语现象,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何以战? 小结: 2、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忌不自信。 小结: 3、(1)惟利是图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结: 总结宾语前置句: 一、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三种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组成动宾短语或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用以叙述情况或说明问题的。在古代汉语中,严格地说,是在秦汉以前的上古汉语即文言文(包括后人用文言写成的作品)中通常也是这样。但是,在文言文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构成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宾语前置结构,而且这一规则有时还非常严格。下面就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实例来谈一谈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一)、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1)彼且奚适也? (适:动词,到。) (2)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3)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 (4)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浅析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摘要: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和使用的特殊句式,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重要句式,所谓宾语前置是指宾语不在原本应处于谓语之后的位置上, 而置于谓语之前,学好它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言句意。本文就从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等几种情况对宾语前置进行分析 关键词:宾语前置;分析;辨析方法; 汉语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 宾语在动词后, 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但是,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宾语在动词之前的句式,这种句式被称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古汉语语序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宾语前置, 即宾语不在原本应处于谓语之后的位置上, 而置于谓语之前, 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序形式, 与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后的句式结构相比,二者在语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类型: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 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如: (1)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之”是代词作宾语,应放在动词“有”的后边,译为“这样却不能称王的,没有这样的情况”。这个句子是否定句,“之”在这里做代词讲,所以将宾语“之”置于动词“有”的前面。“未之有”就是“未有之”。 (2)古之人不余欺也。——《游褒禅山记》 “余”是代词作宾语,应放在动词“欺”的后边,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因为这是个否定句,“余”是代词作宾语,符合宾语前置的条件,所以将宾语“余”置于动词“欺”的前面。“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由上面两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要看在否定句中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3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应为“信自”4、《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例句: 5、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7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8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 9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10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11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例句: 3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5、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 例如: 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是”为“以”的宾语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东向”“南向”应理解为“面向东”“面向南”。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3、幸诸公数相匡救“相”作“匡救”的宾语(求谏)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梳理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梳理 文言文句式中宾语前置是见的一种类型,在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把出现的宾语前置句梳理总结一下。 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这个疑问句中,“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2、沛公安在?(《鸿门宴》) 在这个疑问句,“安”: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二、否定句中,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2、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未”,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有”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未有之也”。 3、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莫”,宾语“我”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这样总结了以后,再出现类似的句式,学生自己便能分析得头头是

宾语前置的类型

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类型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