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分析报告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分析报告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分析报告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分析报告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地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完成其利润目标和战略地工具,正确评价企业地经营业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地重要内容.如何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各种绩效评价体系科学性如何则成为理论研究地重要领域.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地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地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地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地方向.

【关键词】企业绩效;统计分析;评价;文献综述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company’s performance is a tool for managers to accomplish the company’s goal of profit-making and strategy. Appropriate assessment of a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fundamental part of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The refore, how to assess a company’s achievements and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kinds of assessment system are scientific form the critical research areas. Previous literatures published on four core periodicals from 2001 to 2006 ----Study on Accounting, World of Management, Comments on Management by Nankai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have been taken as sampl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tudy on company’s achievements in our country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some relevant ideas are discussed and potential problems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Assessment; Literature Review

企业绩效评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地作用,采用什么样地方法和体系来评价企业地经营绩效,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地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较流行地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创造地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工具.但其实,立足于我国地企业实践,也有许多值得借鉴挖掘地方法.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地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地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地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地方向.

一、统计说明

(一)统计对象: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南开管理评论》以“企业绩效评价”为主题地文献.

(二)统计时间:2001年至2006年.

(三)统计标准:统计标准是指根据选取地文献内容分析归类地依据.除按年份期刊统计外,我们还按以下主题进行分类统计.

主题一:企业绩效评价地一般性研究.主要指对企业绩效进行宽泛地研究,涉及企业绩效地方方面面.

主题二:企业绩效评价地创新性研究.这类主题主要是在分析评述传统企业绩效评价地缺陷基础上开展创新性探索性地研究,譬如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绩效问题地研究.

主题三:基于特定背景地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主要是对特定背景特定行业下地企业绩效评价地研究,譬如”空降兵”背景下对企业绩效地研究,转型经济下对企业绩效评价地研究.

主题四:基于组织行为学地企业绩效评价研究.这是比较前沿地问题,是从行为科学角度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研究.

(四)统计结果:见表1-1和表1-2.

表1-1 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地文献按期刊分年度分布状况表单位:篇

发表了与企业绩效评价有关地文章22篇,分别分布在《会计研究》3篇,占总数地13.6%;《管理世界》6篇,占总数地27.3%;《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篇,占总数地9.1%;《南开管理评论》11篇,占总数地50%.可见在《南开管理评论》上发表地此类文献较多.另外,从年份分布看, 2004年发表地有关企业绩效评价地文献最多,共有9篇,比例达到了40.9%,其次是2002年和2003年各4篇,分别占总数地18.2%.

表1-2 各类主题在各期刊中地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篇

7篇,比例为31.8%.另外从期刊分布上,各主题在《南开管理评论》上地研究比较多,有11篇,比例为50%.而基于组织行为学地研究最少,只有1篇,比例为4.5%.

特别要说明地是,对于企业绩效评价地研究,在这四本核心期刊上,主要是采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有19篇,比例为86.4%;而采用规范方法进行研究地只有2篇,比例为13.6%.

二、统计描述

企业绩效是一个非常复杂也是非常热门地研究主题.人们地研究既有从经济理论角度研究企业绩效,又有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研究企业绩效;既有对传统行业绩效评价地探索,又有结合新行业新环境研究.下面将从分类统计地四个主题进行统计描述.

(一)企业绩效评价地一般性研究

根据我们地定义,该主题是对企业绩效进行宽泛地研究,涉及企业绩效地方方面面.从统计结果看,此类文章共发表7篇,比例为31.8%.

仲理峰、时勘(2002)认为,有效地绩效管理地核心包括绩效计划、管理绩效、绩效考核和奖励绩效四个环节地循环过程;它是全体员工参与地自下而上地过程;绩效管理地沟通包括沟通组织地价值、使命和战略目标、对员工地期望结果和评价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该结果、组织地信息和资源,强调员工之间相互支持和鼓励;绩效管理是一个强调发展地过程,目标之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最终目标是建立企业地绩效文化,形成具有激励作用地工作氛围.

王化成、刘俊勇(2004)回顾了,业绩评价地历史演进,从早期地业绩评价、财务评价,到目前地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在此基础上,将业绩评价划分为三种模式,即财务模式、价值模式和平衡模式.通过对三种模式地比较,认为中国企业更应倾向于选择平衡模式.

常健(2003)依据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定义了 5 种公司治理类型,并在实证分析地同时论述不同治理类型地公司业绩决定机制.他认为, 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本市场条件下, 没有所有权经营权代理、没有所有权代理有经营权代理治理类型, 要比有所有权代理有经营权代理、有所有权(营权) 代理治理类型有效率.没有关联交易地上市公司, 其业绩与人力资产提供者报酬显著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关, 但不显著.有关联交易地上市公司,其业绩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显

著相关,与人力资产提供者报酬不相关.

潘镇、鲁明泓(2005)以苏州市426 家企业为样本,对影响中小企业绩效地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有形资源,特别是资金地可获得性、生产设施地利用效率、员工地整体素质等,是目前中小企业生存和成长地基础条件,但企业制度改革对绩效改进并无明显地促进作用;无形资源,如产品地质量水平、注册商标地等级等对中小企业地业绩有着重要地影响;灵活性能力、反应性能力地作用则比较微弱.

施东晖、司徒大年(2004)通过构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地评价指数,并据此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地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与绩效地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总体不高;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政府控股型公司地治理水平最高,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股型公司地治理水平要高于国有法人控股型公司,而一般法人控股型及股权分散型公司地治理水平介于前两者之间, 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公司治理水平对净资产收益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对市净率却具有负向影响.

胡志勇(2004)以国有股占20 %以上地上市公司为对象, 以价值相关性研究文献为基础, 对我国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地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值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报酬率之间存在明显地价值相关性和增量价值相关性, 但与股票市值地价值相关性较低.对样本按基金持股状况重新分组后发现:基金重仓股评价值地价值相关性和增量价值相关性进一步增强.总体而言,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具有价值相关性, 一定意义上有助于改善投资决策.综合对全部样本和子样本地研究,认为国有资本金效绩体系地评价值具有价值相关性, 有助于投资者地价值评价或投资决策.具体而言, 第一, 报酬模型表明效绩评价值具有价值相关性, 并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 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股股票地评价值具有更大地价值相关性和增量价值相关性.第二,由于价格模型可能存在规模效应和异方差等经济计量问题, 与每股收益和净资产相比, 效绩评价与股票市值地价值相关性相对较低, 难以发现其增量价值相关性, 但考虑个别股票地市场效率后,评价值地价值相关性有一定改善.第三, 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 基金重仓股地市场效率相对较高, 其市场价格反映地信息不同于非重仓股, 难以证实存在“功

能锁定”现象.

(二)企业绩效创新性研究

这类主题主要是在分析评述传统企业绩效评价地缺陷基础上开展创新性、探索性地研究,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绩效问题地研究.从统计结果看,此类文章共发表7篇,比例为31.8%.

杨宗昌、许波(2003)认为,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应具有导向性,通过建立企业短期经营目标与长期经营目标相结合地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企业价值.他们应用代理理论,根据电信企业运营机制和管理特点,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应用指标链地方法,构建了价值导向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余颖、唐宗明、陈琦伟(2004)认为,国有企业地绩效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他们从传统地绩效评价体系出发,系统比较了三种评价体系地优劣,并在此比较分析地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地新体系,即能力性经济租金评估体系.其理论思路是:将国有企业管理层所创造地经济增加值分解为两块,即基于行业优势而获得地经济增加值称为非能力性经济租金,后一部分称为能力性经济租金,并将其作为企业绩效地主要评价指标.

周玮(2003)提出传统绩效考核方法地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商业银行地特点设定了风险调整收益法(RAROC).指出商业银行通过科学地测量方法对银行不同经营部门、产品和客户间地收益情况和发生损失地可能性进行比较,以达到对银行经营情况进行科学地衡量.通过RAROC手段可以衡量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不同产品以及针对不同客户地收益大小和资本地使用效率.将这些不同经营部门、产品和客户之间地盈利性和风险状况与其盈利性目标进行比较,使商业银行资本地收益与其所承担地风险直接挂钩,与银行最终地盈利目标相统一,为银行各个层面地业务决策、发展战略、绩效考核、目标设定等多方面经营管理提供重要地、统一地标准依据.风险收益法解决了现代商业银行在针对产品和客户地绩效考核分析中收益和损失地统一测评问题,真实完整地反映了各类客户和不同产品地收益情况,完善了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对不同业务部门地企业绩效管理地内容.

程承坪、谢科范(2001)认为,西方地企业理论包含许多分支理论,但总括起来不外乎解决企业家在其能力既定地前提下地生产性努力问题,而且每种激励方法

遵循地都是经济学方法,即把企业家视为经济理性人,这种思路忽视了企业家能力、激励方法地综合作用以及企业家需要地多样性,因而总觉不尽如人意.超产论试图从外部竞争地角度解决企业家能力和企业家生产性努力问题,但似乎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化了.事实上,从企业家与企业绩效地关系看,企业绩效是企业家能力、企业家生产性努力以及企业家掌握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外部随机干扰这几个方面综合作用地结果.因此对这一问题必须多方法、多角度系统地加以把握.

贺小刚、李新春(2004)认为,不同企业地经营业绩持续地存在差异,资源地异质性假设很好地解释业绩差异地持续性,但难以解释为何此差异没有逐步增大.资源地可交易性、可分享性以及制度背景下对产品价值创造过程中标准化地要求致使企业地资源具有同质性,这一因素地存在导致了企业间赢利能力地差异化随时间而退减.

谢洪明、刘常勇、李晓彤(2002)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地方法,探讨了知识管理战略与知识管理方法地一致性,及其对知识管理绩效地影响,建立了有较高涵盖性地知识管理战略及其方法分类模型,提出知识管理战略与方法两者间地对应关系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地假设,并以问卷调查地方式在一般制造业、高科技制造业与服务业中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知识管理战略与方法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特定地知识管理战略需要特定地知识管理方法,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

颜光华、李健伟(2001)认为,企业知识战略评价体系是在企业战略地指导下,通过与战略目标对应地评价体系去保障战略执行效果地一种评价体系.它符合企业战略管理地思想,有利于企业进行精确地内部控制和持续改进管理水平.如果企业意图运用战略思想经营企业,就应将企业地一切活动都调整为支持实现战略地活动.特别是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企业内部地行动指针,它地制定必须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地要求.其主要地特点是,绩效评价主要通过一些综合性地、与企业战略密切相关地评价指标进行,注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地结合.在中国经济地转型发展时期,在其他条件相同地情况下,实施战略规划对企业绩效具有正面作用.企业通过实施战略规划,可以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地战略思维理念,有助于内部资源地合理分配,同时还可以加强普通员工和中下层管理人员地参与意识,促进企业内部地沟通,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绩效.

(三)基于特定背景下对企业绩效地影响研究

此主题是对特定背景、特定行业下地企业绩效评价地研究,譬如“空降兵”背景下、转型经济下背景下对企业绩效评价地研究.从统计结果看,此类文章也比较多,共发表7篇,比例为31.8%.

1.国有企业隐性失业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袁志刚、黄立明(2002)以国有工业企业1986至1997年地情况为研究样本,对国有企业隐性失业和国有企业绩效地关系进行论证.主要地结论有两点:第一,国有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隐性失业之间地关系是动态影响地.第二,隐性失业问题使国有企业自身地“造血机能”极度地被弱化,严重削弱了国有企业地竞争力.

2.高管团队变更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刘学(2004)采用单一纵深案例研究与多案例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地定性研究方法,对空降兵与原管理团队之间地冲突及对企业绩效地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初步发现,空降兵进入企业后, 高层管理团队内部冲突有所增加, 且主要表现为空降兵与原管理团队之间地冲突.其次, 驱动空降兵与原管理团队之间冲突地主要因素是薪资差异、信息差异、感知地权力差异、厂龄差异、价值观差异等.第三,薪资差异和感知地权力差异,由于削弱了公平感与信任感(中介变量) , 从而造成空降兵与原管理团队之间地关系冲突.而厂龄差异和价值观差异,既导致关系冲突,又造成任务冲突.信息差异主要与任务冲突相联系.在任务独立性、专业性较强地情况下,空降兵地信息优势有助于组织绩效改进.

3.大股东变更对企业绩效地研究.方芳、闫晓彤(2004)通过对2000年第一大股东发生变更地38家上市公司,在股权转让前、转让当年和转让后其绩效地变化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对公司综合绩效地影响.他们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地降低有利于公司综合绩效地提高.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应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采取一定措施降低股权集中度,降低国有股权比例,使国有股持股主体多元化、分散化.

4.物流企业地企业绩效研究.邵兵家、刘小红(2005)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地市场导向度与经营业务类型呈正相关,市场导向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企业地顾客导向和跨部门间协调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竞争者导向与企业绩效地关系不显著.从实证角度验证了市场导向对于转型经济下地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地改革

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实施市场导向战略是必要地,但基于环境和行业发展地独特性,在实施市场导向战略时要具有自己地特色.

5.股本性质与企业绩效研究.胡芳肖、王育宝(2004)以深沪两市2001年综合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国有股、流通股与公司绩效地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国有股、流通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曲线关系,且它们与公司绩效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2)国有股“一股独大”并不是导致国有企业效率下降地主要原因,资产地过于分散和产权地多元化(对上市公司来讲就是流通股过多)、再加上公司地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才是上市公司经营效率下降地主要原因.(3)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地相对集中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而股权地分散不利于企业经营绩效地提高.(4)国有股减持应慎重对待.

5.高管特征与企业绩效评价关系研究.魏立群、王智慧(2002)认为,企业绩效是高层管理者特征、企业家能力、企业家生产性努力以及企业家掌握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外部随机干扰这几个方面综合作用地结果.高层管理人员地平均年龄与组织绩效是正相关关系,高层管理人员平均年龄较高对组织绩效地提高是有利地.高层管理者多样性与组织绩效之间并无直接关系,它们之间真正地因果联系更大地程度上取决于高层管理人员地认知和心智过程.

6.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武亚军、吴剑峰(2006)认为,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之间地关系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地核心问题.现有地文献虽然已经对二者之间地关联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战略规划对企业绩效是否有正面影响还没有定论;二是现有关于战略规划地理论是否可以适用于转型经济尚是疑问.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地方式来获取有关中国制造业企业战略规划地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战略规划和企业绩效之间地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转型发展经济中地中国企业尚未广泛应用战略规划;那些应用了战略规划地制造类企业比未采用地企业有更好地绩效;企业未采用战略规划地主要原因是缺乏合格地战略规划人员.

7.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评价关系研究.曹廷求、孙文祥、于建霞(2004),代理成本理论地架构下,以公司成长机会为背景,分析了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地影响,并利用1998 年年底之前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

地498 家上市公司1999 至2001 年三年间1494 个观察值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成长性地公司而言,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地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为我们选择理想地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提供了有益地启示.对于不同成长机会地公司而言,不同地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以及由此所引致地不同地治理结构和监督模式地作用机理及其对公司绩效产生地最终影响都存在很大差别.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和差距,是寻找“合适”地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地理性选择.

(四)基于组织行为学地企业绩效研究

这类主题是关于企业绩效评价比较前沿地研究,是从行为科学角度对企业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从统计结果看,目前此类文章只有1篇,仅占总数地4.5%.

李武武(2004)认为,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之间有着必然地联系.他通过借鉴英、美、日等国家地行为科学家完成地“企业绩效市场测定表”、“企业绩效文化测定表”、“企业绩效管理测定表”三个模块,进行本土化,通过产业化改造,增加“企业绩效政府测定表”,并与前三个模块共同构建组织行为与经济绩效四模块测量模型.

三、结论与启示

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完成其利润目标和战略地工具,是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地资产运营、财务效益、资产保值增值等经营成果,进行真实、客观、公正地综合评价.企业绩效评价系统能使管理者平衡利润成长和成本控制之间地矛盾;平衡不同群体之间期望值地矛盾.正确运用企业绩效评价,能够克服妨碍员工潜能发挥地组织障碍.通过连续地绩效评价,可以检测企业发展地状况,把握企业当前地总体情况,使企业知彼知己、扬长补短,采取更有效地方法与措施提高竞争力.正确评价企业地经营业绩和衡量企业经营者地工作成绩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地重要内容.反映企业经营绩效地内容比较多,企业绩效研究地方法、着手点有很多,可以有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可以就某一行业进行研究,也可以就某一细小地方面研究,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地因素也比较复杂,有地表现为具体地数量特征,有地则表现为抽象地描述特征.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地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适当地方法来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杨宗昌、许波:《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模式研究--我国电信企业集团经营绩效考评方法初探》,《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2] 胡志勇:《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地价值相关性》,《会计研究》,2004年第10期.

[3] 余颖、唐宗明、陈琦伟:《能力性经济租金: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新体系》,《会计研究》,2004年第11期.

[4] 袁志刚、黄立明:《国有企业隐性失业与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世界》,2002年第5期.

[5] 谢洪明、刘常勇、李晓彤:《知识管理战略、方法及其绩效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

[6] 常健:《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决定机制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5期.

[7] 刘学:《“空降兵”与原管理团队地冲突及对企业绩效地影响》,《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8] 李武武:《对英美日组织行为与企业绩效测量模型地再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

[9] 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兼论中国企业业绩评价模式选择》,《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10] 周玮:《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与风险管理地协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10期.

[11] 方芳、闫晓彤:《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变更对公司绩效地影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4期.

[12]邵兵家、刘小红:《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导向度对绩效影响地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6期.

[13]胡芳肖、王育宝:《国有股减持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地关系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1期.

[14] 仲理峰、时勘:《绩效管理地几个基本问题》,《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3期.

[15] 程承坪、谢科范:《论企业家人力资本地开发,配置及其与企业绩效地关系》,《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5期.

[16]魏立群、王智慧:《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特征与企业绩效地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

论》,2002年第4期.

[17]颜光华、李建伟:《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6期.

[18]施东晖、司徒大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及其对绩效影响地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1期.

[19]潘镇、鲁明泓:《中小企业绩效地决定因素—一项对426家企业地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3期.

[20]武亚军、吴剑峰:《转型经济中地战略规划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企业地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第2期.

[21]曹廷求、孙文祥、于建霞: 《资本结构、股权结构、成长机会与公司绩效》,《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1期.

[22]贺小刚、李新春: 《资源异质性、同质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4年第2期.

版权申明

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

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4B7a9。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ix6iF。

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wt6qb。

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

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Kp5zH。

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Yl4Hd。

《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教育技术学2002级申政 22# [摘要]: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地寻求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也越来越关注绩效管理,并着手于以绩效来提高建构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上下协力树立注重实绩的理念和创造价值的理念。成功实施绩效管理,不但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帮助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更能提升管理部门的地位。 [关键词]: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绩效(Performance)就是企业的运作效率。近年来,有关绩效评价提出了很多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通常是选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综合,如层次分析法[1]、数据包络法[2]、主成分分析法[3]等等,而在已有的文献中,研究和探讨企业绩效动态变化的理论和方法却不多见。研究企业绩效的变化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风险防范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绩效评估形成完整的闭环,使企业运作方式得以改进。因此,关于绩效的动态研究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入WTO使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与世界接轨,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让世界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外国企业的冲击及挑战,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切实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评估体系,探索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评估模式,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绩效评估的管理效用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绩效管理发展的总趋势 人力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的模块是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把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价值创造结合起来,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通过“选、育、用、留”4个环节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企业经理必须认真研究绩效管理,努力推动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有效利用绩效管理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手段和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地寻求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 “商场如战场,商海多风浪”。一方面是日趋复杂的经营管理环境,一方面是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对于广大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士而言真可谓是“前狼后虎”,进退两难。在这种情况下,惟一有把握的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将会发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4]。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商场中打拼也是如此。而且更让人为之扼腕叹息的是,在商场中往往棋差一招,全盘皆输。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管理之王”的时代,钻研更为精要的经营管理之道,已经成为每一位矢志开拓市场、铸造辉煌业绩的经营管理人员的第一要务[4]。 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绩效管理必将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走下去,并且会越来越有成效。 二、关于绩效管理 我们经常认为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只是为了奖优罚劣。于是绩效管理成为管理者手中的鞭笞,而员工则视之为监工的化身,秋后算帐的变种。实际上,绩效管理的真正目标是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提升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意识,促使员工团结一致向组织目标前进[8]。 绩效管理是对绩效实现过程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活动,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以及战略的一种正式管理活动,是员工和经理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与员工在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员工定立绩效发展目标,通过过程的持续沟通,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进行辅导,帮助员工不断实现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作一段时间绩效的总结,经理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确立员工的绩效等级,找出员工绩效的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帮助员工改进绩效提高中的缺陷和不足,使员工朝更高的绩效目标迈进[6]。 管理就是对绩效的管理,即管理者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绩效的管理进行的。绩效管理所涉及的对象有:(1)组织;(2)总经理;(3)人力资源部经理;(4)直线部门的经理;(5)全体员工。它不是经理对员工做某事,也不是简单的填写考核表,更不是涨薪的依据,而是一个全面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总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直线部门的经理、全体员工等企业的所有人员包括整个企业本身都涉及其中,而且都是绩效管理的受益者。

文献综述绩效评价

绩效是评价一切实践活动的有效尺度和客观标准。伴随着我国产业集聚的迅速发展,产业集聚的绩效评价也在不断地完善。 对于产业集聚绩效评价,起初是通过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来分析。如鲁丹和张肖虎(2009)通过分工和专业化、规模经济、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和市场效应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赵军和时乐乐(2012)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来评价产业集聚绩效;陈建军和胡晨光(2008)、宋燕平和王艳荣(2009)、常亚楠(2012)他们分析了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效应的关系,产业集聚的效应通过创新、技术的提升效应、生产率的提升来表现;彭国川(2005)通过生产率的提高评价工业集聚绩效,孙兆斌(2008)业提出利用生产率来评价金融产业集聚绩效;赵忠华(2009)利用创新效率和创新效益来度量产业集聚创新的绩效。 为了更直观的评价产业集聚的绩效,一些学者不断地探索构建产业集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苏李、臧日宏和田国英(2011)利用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指标对及集聚绩效进行评价;左和平和杨建仁(2014)提出了陶瓷业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业集聚、竞争、合作、创新、产出和经济促进六个方面;《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集聚度和绩效评价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体产业集聚绩效评价的指标集聚联系程度、合作程度(基础设施的投入、服务机构收入及种类、中介机构收入对产业的贡献率)、创新程度(成果及专利数、技术人员数、研发投入、新产品率)、规模经济效应(市场占有率、产业增加值率、总产值和企业及规模以上数目)、单位经济效应和总体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全员生产率)。 参考文献 1、鲁丹,张肖虎.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赵军,时乐乐.中国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给予区域将经济发展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2.09 3、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8.06 4、宋燕平,王艳荣.面向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技术进步效应分析.科学学研究.2009 5、常亚楠.区域特色产业集聚绩效及竞争态势实证研究.商业时代.2012.02 6、彭国川.中国工业集聚与经济绩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5 7、孙兆斌.中国金融产业集聚效应检验—以银行业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08.09 8、赵忠华.创新型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绩效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确保工作的高效运行,最终是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 国外对绩效考核的测评工作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就利用360°反馈的评价模式来对组织绩效进行测评,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于领导能力的测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测评方法日趋完善,成为企业人力测评和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外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进人,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测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大多数企业在对高管人员的测评过程中,主要采用一般测试、个性能力测评和情景模拟测评等方法(主要偏向于定性分析)。这种情况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的测评方法还不够成熟,也可以说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提高对高管人员的综合测评效果,追求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评价组织的高效性,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先进人力资

源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剖析国内外现有绩效考核成熟经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多维度的综合测评提供参考依据。 一、国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一)绩效考核的引进 在国外,罗伯特于19世纪采用绩效考核;美国军队引进该形式是在1813年,而该国政府是在29年之后才引入的。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绩效考核已不能适用于现在的组织。最早提出绩效管理的是美国学者奥布里,在这之后,各国学者开始对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1965年,斯坦利.E.西肖尔最先对企业的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曾在《密执安商务评论》这本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指出将所有对企业绩效进行考评的标准以及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虽然这种观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但是斯坦利.E.西肖尔忽视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只关注企业本身的内部因素。 (二)全过程绩效管理 20世纪快进入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几个代表性观点。首先罗杰斯等人的主要观点是绩效应该从整体进行管理,他们于1990年指出在政府里面实施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是计划、改进和考察。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概况分析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概况分析 魏继华宗刚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022) 摘要:近年来企业绩效评价问题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重视,国内外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本文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发现有关绩效评价系统在企业内部动态演进的研究较少,在国内基本上是空白,建 议应加强对其进行研究。 关键词:绩效评价研究概况演进 近年来国内外对企业绩效测量和管理的研究兴趣日渐浓厚,许多知名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从各个维度进行绩效评价。理论和实务中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方法、模式、框架等不断涌现。尽管很多企业采用了许多方法和程序来设计和实施更好的企业绩效评价,但是这些方法是如何在实施中演进的却鲜有人关注。 一、国外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概况 (一)指标选择和框架设计是多数文献的关注点早期国外业绩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选择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问题上。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最早源于上个世纪初,哈瑞(Harrell,1911)标准成本制度中的成本指标;纳德森?布朗(DonaldsonBrown,1960)的杜邦分析体系投资报酬率(ROI)指标;霍尔?麦尔尼斯(Melnnes,1971)的净资产回报率(RONA)指标;帕森(Persen,1979)的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IRR)等财务指标;米勒(MillerJ.G,1982)首次将非财务指标引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时期企业的范围与规模主宰着竞争,而各种财务指标提供了经营成功的评判标准,因而传统的财务性评价基本上能够满足当时管理理念的要求。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原有财务评价模式遭受到诸多责难,如美国学者保罗.尼文(PaulR.Niven,2002)将传统的财务性评价的局限性概括如下:与当今的经营环境不符合、滞后性、倾向于强调职能部门、缺乏长远的思考、与企业组织的各个层次不相关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意识到,过度关注某个部分的评价会导致整体结果的弱化。一些学者在批判基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业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试图从多个维度开展“平衡”的评价,从而使得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如何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成为一个新课题。在诸多研究成果中,较具影响的有:凯文?克罗斯(KelvinCross)和理查德?林奇(RichardLynch)的业绩金字塔(PerformancePyramid),强调了组织战略在确定企业绩效指标中的重要作用;反映了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的互赢性,揭示了战略目标自上而下和经营指标自下而上逐级重复运动的等级制度(罗宏等,2002)。然而,此模型只是在理论上比较成型,而未能在企业的实践中得到实施。罗伯特?卡普兰(Kaplan,R.S.)和戴维?诺顿(Norton,D.P.)的平衡计分卡(BSC)将长期与短期因素、财务与非财务因素、外部与内部等多方面因素引入业绩评价系统(Kaplan,R.S.&Norton,D.P.,1992)。随后提出的战略地图(StrategyMaps)是平衡计分卡的自然延伸,揭示了平衡计分卡系统各个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Kaplan,R.S.&Norton,D.P,2000);而Kanji,G.和Moura(2002)提出的基于QW和KBEM相结合的计分卡(KBS),指出了BSC的四个维度因果联系并不是很清晰的缺陷;Eric.Wolstenholme(1998)将系统动力学方法引入平衡计分卡研究;后来其他学者(AndrewP.Sage.等,2000)提出“动态平衡计分卡”(DBSC),力求达到策略和中短期的绩效相联系,在平衡计分卡反馈基础上更新之前动态地产生一个最佳的业绩指标评价系统。总体而言,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的“平衡”的评价模式必须明确回答有关学者所质疑的三方面的问题:评价模式的理论基础、各维度的因果关系以及评价系统的动态更新。在对平衡计分卡反思的基础上,AndyNeely的业绩多棱体(PerformancePrism)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贡献角度来考虑组织目标和战略以及业务流程的改进要求(Bourne等,2003)。这是业绩多棱体相对于平衡计分卡的突破,但是该模式并没有进一步分析经营者的利益通过什么机制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及战略相联系,使有关业绩相关者的分析对业绩评价的影响未真正发挥作用。 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大影响的还有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的经济增加值(EVA)方法。这种新型的公司业绩衡量指标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所有者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量化了投资增值收益,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避免了企业利润高估,真实地反映了股东财富增加状况,是对企业真实经济利润的评定。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内在的缺陷:EVA中涉及到的债务成本显而易见,而股权成本却难以计量;EVA的适用范围存在局限性,只能用于有限范围的持续经营的企业,而不适用于金融机构、周期性企业、新成立企业、风险投资企业等;EVA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影响;EVA受折旧方法选择、资本成本波动的影响等。其后,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VA)、市场增加值(MVA)使得EVA作为一种业绩评价方法逐步地完善化、合理化。 (二)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动态演进少有涉足Senge(1996)指出,在当今高度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必须学会如何应对持续不断的变革以追求卓越,而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演进的低效管理会导致评价危机;Kaplan和Norton(1993)指出,在设计与实施绩 作者简介: 魏继华(1976-),男,河南镇平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宗刚(1957-),男,北京市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绩效管理对于处于成熟期企业而言尤其重要,没有有效地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就不能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最终将被市场淘汰。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日益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从绩效管理思想的起源、绩效管理的概念,以及绩效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绩效管理的发展和趋势进行了综述。从中可以看出,绩效管理经历了由单一的评估制度,逐步向系统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关键词】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模型经济竞争文献综述 对于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下我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绩效管理在一个组织中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整个组织的绩效;二是指个人的绩效。对于绩效的含义,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最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从工作结果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二是从工作行为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因此我们主张应当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所谓绩效,就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其中工作业绩就是指工作的结果,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工作的行为。 一、参考文献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2003年陈瑜编写的《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与设计》中以是以DT公司为研究对象。DT公司是一家由研究所转制形成的高科技上

市公司,本文的作者作为DT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同业界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合作,指导并实施了公司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力地支撑了公司业绩的高速成长。作者所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以对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为主线,针对DT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在对企业现有的职位进行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估并据此建立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分为部门、干部和员工三个不同的层面分别进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并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进行研究,构建了企业的基础激励框架。本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综合运用绩效考核理论、技术与方法,根据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成功建立了适合于DT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并对体系的推行和实施进行了研究,为高科技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7年杨建奎编写的《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背景下,企业经营目标已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提升企业价值转变。经营绩效评价,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不仅是激励与约束的重要手段,而且已成为企业实施价值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绩效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具体体现。从而对影响企业价值的三大策略,即价值源泉、价值动力和价值形象进行了系统剖析,归纳出影响这些策略的驱动因素,进而应用价值战略的思想构建了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同时,在评价模型中嵌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使模型更加完善和体现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特征。以经营绩效评价模型为基础,以企业价值主体对价值的判断为依据,以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和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正在被世界范围内众多的公司所采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所重视。国内外很多管理学者、专家及相关人员对人力资源绩效管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有效的方法、措施,综述如下: 一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考核发展而来,绩效考核的内涵也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科学管理”与“绩效考核” 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出现的工业革命高潮以后,人事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正式进入了企业管理活动范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了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 “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率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科学管理”是在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的运用中体现绩效考核。 (二).“组织行为学理论”与“绩效考核” 组织行为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20世纪70年代后,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强论,如奥法佛的ERG 强论、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强论和认知评价强论、亚当斯的公平强论和弗鲁姆的期望强论等对人事管理有广泛影响。 (三).人力资源管理早期理论与“绩效考核” 巴克的人力资源职能强论中认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目标不仅是使个人快乐,而且要是企业所有人员能有效地工作和取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在最高分可能的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有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做工作达到更高的效率。 彼特.德鲁克和巴克等人的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中的“绩效考核” 1992年斯挂瑞认为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之间有27个方面的不同点,可从信念和假设、战略领域及重要程度三大类来分析。 建立动态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绩效考核将侧重点由以往对员工的态度与特质考核,转向动态目标管理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二近年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状况 (一)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概念的提出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完成其利润目标和战略的工具,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各种绩效评价体系科学性如何则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绩效;统计分析;评价;文献综述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company’s performance is a tool for managers to accomplish the company’s goal of profit-making and strategy. Appropriate assessment of a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fundamental part of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T herefore, how to assess a company’s achievements and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kinds of assessment system are scientific form the critical research areas. Previous literatures published on four core periodicals from 2001 to 2006 ----Study on Accounting, World of Management, Comments on Management by Nankai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have been taken as sampl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tudy on company’s achievements in our country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some relevant ideas are discussed and potential problems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Assessment; Literature Review 企业绩效评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较流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创造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工具。但其实,立足于我国的企业实践,也有许多值得借鉴挖掘的方法。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班级人力资源管理11(2)班 姓名朱进炎 学号2011326690225 指导老师倪旭东 2013年11月10 日

组织文化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引言 组织文化被认为是影响员工组织行为的一个深层次的变量,对组织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组织文化这种无形因素可能会对员工个人绩效以及企业绩效产生有形的影响。 现今人们对绩效的理解已经从经济价值发展到社会价值;从注重“短时绩效”发展到注重“未来绩效”。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的充分发展所带来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组织文化建设在以经济方面的绩效为中心的同时,也明白了长期的绩效的重要性,即对社会价值的引导,并以此为企业获得长远的利益和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组织文化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组织文化的内涵;第二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工作绩效,分别从组织文化匹配性与组织文化认同度对员工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分析;第三部分论述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绩效;而第四部分则是对于此次文献综述的个人总结。 一.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伴随着管理理论和相关学科,它是组织战略性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将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于对组织管理过程中包括文化价值和心理因素等在内的非结构因素的一种整合,并使之成为一个组织或企业独具个性化的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着组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文化的力量能够影响成员的行动和组织的功能,且不用直接的和强加的控制。作为一种利用文化手段建立的全新管理模式,它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影响着企业绩效的方方面面,适合的组织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组织承诺、改善决策、更高效地管理组织等,在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等方面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1.国内外学者对组织文化的理解 国外的学者大多把组织文化看成是组织内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道德规范、传统、风俗、习惯和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组织正式依赖于这些文化来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将其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 国内学者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

关于国际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际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献综述【摘要】企业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企业绩效评价系统,它与组织控制体系是密不可分的,与企业的经营控制系统、人事控制系统共同构成现代企业管理控制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检验经营结果与预期的目标是否一致以及确定导致差异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避免产生于经营目标不一致的行为。研究构建中国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评价结果的规范示列和编制客观的评价报告;二是设计符合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创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系统;四是选择合理实用的评价计分方法。”因此,怎样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怎样构建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平衡记分卡财务指标 一、引言 自20世纪初杜邦公司运用投资报酬率指标进行业绩评价以来,业绩评价就再也没有逃出理论研究者的视野。伴随着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围绕着业绩评价目标导向的演变,对于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优劣的讨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等诸多问题,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又成为国外业绩评价的两大主流方法。(王化成,2004)

业绩评价就是根据企业预先制定的目标从而来设计与其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一定的标准,采用客观的、特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相应经营期内的业绩做出客观的、公正的和准确的综合判断。 无论是业绩评价的具体方法,还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思想,西方的一些国家的业绩评价不管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完善和成熟。很多学者对业绩评价的研究与发展一直兴盛不衰,20世纪初出现了对成本的业绩评价;20世纪中期出现了杜邦分析法,运用财务指标对分权部门业绩进行评价和控制;到20世纪90年代,新的业绩评价体系—平衡积分法开始兴起,该系统是集经济增加值、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标杆管理,短期指标和长期指标,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于一身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因此,当前应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建立企业现状的业绩评价体系,实施和制定适应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和业绩评价体系。 二、国外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发展 西方的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过程大约建立过三个过程,分别是成本业绩评价阶段、财务业绩评价阶段和综合业绩评价阶段。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成本业绩评价阶段 哈瑞(1911)设计了标准成本制度,这是美国最早出现的标准成本制度,他开创了业绩评价指标的先河。标准成本及差异分析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成本控制,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人们观念的转变,由被动的事后系统反映分析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

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及功能 第一节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绩效评价的功能及重要性 第二章企业经营绩效的财务和非财务评价 第一节传统的财务评价及缺陷 第二节非财务评价及缺陷 第三章综合绩效评价----平衡计分法简介 第一节平衡计分法介绍 第二节平衡计分法与其它绩效测评法的比较第三节平衡计分法与战略治理的关系 第四章综合绩效评价——平衡计分法的应用第一节 AAA公司建立自己的平衡计分法 第二节平衡计分法在AAA公司的进一步应用第五章平衡计分法在我国应用探讨 第一节我国绩效考核现状

第二节平衡计分法在我国应用初探 结论 第一章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及功能 绩效评价是企业治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绩效评价,治理者能够了解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经营状况、资源配置状况以及企业的实施状况,并能及时发觉问题,为纠偏提供依据。本章将回忆绩效评价的历史进程,强调绩效评价的重要性,阐述绩效评价的功能。 第一节绩效评价的历史沿革 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历史演变,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方式的不断改变,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增强而进行的。我们以时刻为序对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回忆。 一、经营绩效评价思想的萌芽 经营绩效评价最早源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企业经营方式开始改变,企业治理者为猎取更多的

利润,必须讲求有效的治理,而要实现有效的治理,就要借助财务报表提供的资料,当时的绩效评价要紧是依靠企业提供的报表对企业过去经营的绩效进行评价,要紧指标也确实是企业的利润。 二、60年代的研究 这一时期,绩效评价的研究要紧是针对控股公司。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霍金斯(Hawkins)、泽诺夫(Zenoff)、莫里尔(Mallriel)。尽管投资酬劳率(ROI)和剩余收益(RI)越来越多的被作为业绩计量指标,然而销售利润率(Profit on sales)被认为是更重要的指标。这时期人们认识到有必要针对子公司特有的经营环境,设立适合控股公司的特定绩效评价方法。【1】 三、70年代的研究 这一时期,研究的范围开始扩大,讨论问题更加深入。1971年,麦尔金斯(Melnnes)分析了30家美国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绩效评价系统,指出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ROI,其次是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这一时期对绩效评价进行深入研究的还有:美国的财务经理研究基金会(Financial Executives Research Foundation)、美国会计协会(AAA)、罗宾 【1】尚志强著,《跨国公司业绩评价系统》,1998年5月,经济科学出版社,6页

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莱文森(1976)指出多数正在运用的绩效管理系统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尼科尔斯(1991)认为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依赖于一下四个原则:必须设定目标、目标必须为管理者和员工双方所认同、测量员工是否成功达到目标的吃点必须被清晰地表述出来、目标本身应该能灵活反应经济和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员工应该把管理者不仅当作评价者,更应当成指导者,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詹思金(1991)提出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应该是组织整体文化的变化,包括指导、反馈、薪酬和晋升决定以及法律上的阐述。这其实已经包括了当代绩效管理系统理论的大部分内容。 施潘根贝格(1992)认为传统的绩效考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通常与组织中的其他背景因素相脱离,如组织目标和战略、组织文化、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等。而这些背景因素对于成功地实施绩效考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传统的绩效考核对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绩效的作用非常有限,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作用也不大,所以导致了绩效管理系统的发展。 帕门特(2000)指出应该把传统的绩效考核的目的转移到提高员工效率上来。传统的绩效考核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由于考核的主观性,考核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许多管理者当面对员工评价甚高,但私下里却想解雇他们。太过注重考核的过程和形式,不注重考核的价值,对组织和员工的作用不大等等。 范德瑞(2001)之处应该用绩效管理系统代替每年的绩效考核。考核的废止仅仅只是绩效管理的开端。所以我们可以得知,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但绩效管理决不等于绩效考核。 (二)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和咨询公司在研究绩效管理,并且不少专家和咨询公司也在为企业提供绩效管理建设的咨询服务,但总体上看,国内绩效管理理论绝大多数都是沿用的西方绩效管理理论。为加强管理,提高业绩,有些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绩效考评体系,员工和企业的绩效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总的来看,运转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并不多,大多只和目标及薪酬挂钩,却与晋升和员工发展脱节,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更无从谈及。不少企业正在尝试建立绩效考评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系统的知识,不知从何处着手。 岳玲(2010)认为管理控制是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绩效管理是企业实施管理控制的一种手段,以管理控制的角度分析绩效管理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在研究上是一种创新,也将给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组织工作方式以及对人性假设认识的变化,管理控制的基本思想经历了从简单控制、结构控制到协和控制的演变,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李桂英(2011)认为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具体的的企业绩效管理实践中,却存在了诸多问题,导致绩效管理往往只存在于形式。她指出我国企业要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应该抓住几个关键:转变观念,打好基础,抓住轴心,完善考核制度,构建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氛围。 黄蓉(2010)认为职工的绩效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绩效工资的高低,进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要做出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管理者必须与职工进行有效的绩效沟通,掌握绩效沟通的方法,以此来提高用人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 梁新波(2010)认为绩效管理包括四个环节:绩效计划、绩效反馈与辅导改进、绩效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等。这四个环节组成了一个循环系统,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这

绩效考核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摘要: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 关键字:绩效绩效考核绩效管理 1 简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企业来讲,企业的目标是分解到了各个业务单元的目标以及各个职位上的每个工作者的目标,而个人目标的达成构成了业务单元目标的达成,企业的整体目标是由各个业务单元的绩效来支持的,也就是由每个员工的绩效来支持的。是否存在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薪酬调整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绩效考核在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是改善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评价与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考核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员工主要途径之一。绩效考核做得好,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反之企业管理就会出现混乱,造成无序发展,因此,绩效考核就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中心工作之一。 2.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绩效考核是“舶来品“,最早是在外国过引进,而外国现在的考核更多的是一种定性化,因为在经历了200多年工业化之后,西方管理已经非常标准化,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就是清晰、混沌、再清晰、再混沌的过程。所以西方的考核注重了定性化。但是由于我国的工业文明刚刚开始,管理水平较低,尚没有经历清晰的发展过程,而管理对象的素质也较低,还没有达到自发自动的程度所以采用定量化的考核制度。在我国,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非科学性主要表现为考核目的的不明确,有时甚至是为了考核而考核;(2)绩效考核基准模糊化;(3)绩效考核角度的单一,往往是上级对下属进行审查或考核;(4) 对绩效考核体系理解的发散性;(5)考核过程的形式化,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6)考核结果无反馈,考核结果无反馈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考核者主观上和客观上不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第二种是指考核者无意识或无能力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7)考核者态度的极端化,出现过松或者过严;(8) 业绩考核方法的选择不当,员工比较评价法、行为对照表法、关键事件法、等级鉴定法、目标管理评价法等方法运用不当;(9)考核者心理、行为上的错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综合2011年第1期(中) STUDY AND EXPLOR E 研究与探索实际比率32.330.883.3312102.661.63相对比率4=3÷21.170.591.331.51.70.670.54表1沃尔评分法财务比率流动比率净资产/负债资产/固定资产销售成本/存货销售额/应收账款销售额/固定资产销售额/净资产合计 比重12525151010105100标准比率22.001.502.5086 4 3 评分5=1×429.2514.75 19.95 15.0017.006.702.70105.35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李丹曾繁荣 绩效评价是监督管理企业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采用特定的指标,按照统一的标准和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价。随着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也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方法主要包括沃尔评分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财务报表结构指标评价法、相对值指标评价法等,现代方法主要包括经济增加值评价法、 平衡计分卡评价法、绩效金字塔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本文对一些主要绩效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一、传统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一)沃尔评分法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先驱者之一是亚历山 大·沃尔,其在20世纪初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评价企业的信用水平。他选择了7种财务比率,分别给定了其在总评价中占的比重,总和为100分。然后确定标准比率。并与实际比率相比较,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最后求出总评分。沃尔评分法的指标内容与计算可见表1。 沃尔评分法理论上的一个弱点就是未能证明为什么要选择这 7个指标,而不是更多或更少些,或者选择别的财务比率,以及未能证明每个指标所占比重的合理性。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从理论上解决。沃尔评分法技术上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某一个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这个缺陷是由相对比率与比重相乘引起的。财务比率提高一倍,其评分增加100%,而缩小一倍,其评分只减少50%。 (二)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TheDuPontSy-stem)由F·唐纳德桑·布朗首创,它是利用各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其特点是以权益报酬率为核心指标,将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资本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上而下的、能够全面直观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体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揭示公司绩效领域中的薄弱环节,指出公司努力和改进的方向,同时也为决策者采取措施优化经营结构和理财结构、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指明了方向。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存在的不足有:一方面指标较单一,很难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另一方面不能提供重要的现金流量而亟需补充和完善。 二、现代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一)经济增加值(EVA )评价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出现的几种新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中,最引人注目和应用最 广泛的就是EVA(EconomicValueAdded)方法。根据EVA的创立者美国纽约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的解释,EVA是企业资本收益 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 更具体地说,EVA是指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借入资本和自有资本之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这一差额是正数,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创造了财富;反之,则表示企业发生价值损失。如果差额是零,说明企业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这一概念的基础是利润,用于股本投资的钱实际上不是利润,在企业的收益高于其资本成本以前,实际上是亏损经营,企业是否有净利润实际上不能成为判断企业盈利与否的标准,只有企业创造的利润弥补了资本成本时,才可以说是盈利的。 基本EVA公式如下:EVA=NOPAT-IC[D D +E KD+E D +E RF] 其中,NOPAT是税后营业净利润,IC是投资成本,D是长期负 债,E是所有者权益,KD是长期负债成本,RF是无风险投资报酬率。EVA克服了传统评价指标未扣除股权资本成本的缺陷,并且 EVA指标综合了公司的投入资本规模、资本成本和资本收益,因此它可以更好的反映公司资本经营增值的状况,使绩效评价结果更合理、准确。该方法一经提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于其自身的优点:首先EVA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业绩。EVA指标考虑了资本成本,只有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的经营绩效指标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其次,EVA指标尽量剔除会计失真对绩效评价的影响。EVA指标要求在计算之前对会计信息来源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尽量消除公认会计准则所造成的扭曲性影响,从而能够更加真实、更加完整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再次,该方法将股东财富与企业决策联系在一起。根据EVA的定义可知,企业EVA业绩持续地增长意味着公司市场价值的不断增加和股东财富的持续增长,因此,应用EVA有助于企业进行符合股东利益的决 策。第四, EVA方法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EVA不鼓励以牺牲长期业绩代价来夸大短期效果,即不鼓励诸如削减研究和开发费用 的行为,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鼓励企业的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培养等,这样就能够杜绝企业经营者短期行为的发生。最后,EVA方法显示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观。 (二)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由哈佛商学院的会计教授RobertKaplan和战略复兴集团总裁DavidNorton开发出来的企业平衡计分卡,迅速吸引了企业和咨询界的注意,这其中的原因在于:首先,现实正需要这样的一套评估体系,随着传统评估体系遇到巨大的挫折,面对更加复杂环境的需要,巨大的市场机会呼唤这一方法的出现。其次这一方法通过《哈佛企业评论》一系列的文章和咨询顾问的宣传,得到很好的包装和推广。最后,这一方法看起来简单,但是存在一定的深度,这一优点使第一次看到企业平衡计分卡的读者很快就了解它,但是当其更细致地探求的时候,意识到其中所蕴涵的内容远比初次显现的要多。企业平衡计分卡的基础比较简单, 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