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语文:《劝学》复习学案 最新

高三语文:《劝学》复习学案 最新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劝学》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背诵课文并默写名句。

2.梳理归纳文言知识点:重点实词“假”“绝”、虚词“于”“而”以及定语后置等。

3.掌握议论文写作技巧——比喻论证。

【梳理·巩固】

一、基础知识

1.名句默写

(1)《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2008,山东卷)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2009,山东卷)

(3)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

是:,,。(2011,山东卷)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

是:,。(2013,山东卷)

(5)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

是:,。(2014,辽宁卷)

2.重点实词——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金就.砺则利 (4)吾尝跂.而望矣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一词多义——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绝 (1)奈何绝.秦欢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佛印绝.类弥勒 (6)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3)愿大王少假.借之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重点虚词——说明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积水成渊,蛟龙兴焉.(4)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词类活用——找出活用词语,说明活用类型并解释词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6.古今异义——找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

(1)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文言句式——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无以至千里

8.句子翻译——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归纳·提升】

一、★常见18个文言虚词之—“而”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完成“而”字的知识归纳

(1)蟹六跪而.二螯(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8)某所,而.母立于兹

(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10)既而

(1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

..于明哲乎

二、分析下列几组句子的句式特点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求人可使报秦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石之铿然有声者马之千里者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5)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拓展·运用】

一、解释下面一段文字中“而”的意义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

二、文化常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自于《荀子》。《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却是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B.食指,本名郭路生,,创作有《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等作品。2001 年,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食指和已故11 年的海子被授予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

C.韩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和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范仲淹、曾巩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D.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附(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三、文言文阅读(2016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

..韩琦每咨访

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

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

..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三、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请以“逆境”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两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两篇 学案博苑 2012-03-07 0550 5d56b7b40102duuy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1 学习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 1、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1段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用了五个比喻。开头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用了十个比喻。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驾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

2022高考《劝学》复习学案

课前必背古诗文: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劝学》复习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 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即使)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 ..()之所学 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 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 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 ..() ..(),无以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 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 ()者,用心躁.()也。 二、语言知识归纳: 三、作文素材挖掘: 四、能力迁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jīng)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shǎo)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n án)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时:按时令。(2)灌:奔注。河:黄河。(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4)不辩: 分不清。(5)旋:转,改变。(6)望洋:仰视的样子。(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 节义高尚之士。(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9)长:永远。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试翻译上文,总结文言文知识。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1劝学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 荀子教我们如何做君子 荀子所论述的君子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是人们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道德功业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荀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集中体现了荀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 ——《荀子·君子》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显著的贡献。 《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关于“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冯友兰说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

《劝学》复习(全文5篇)

《劝学》复习(全文5篇) 第一篇:《劝学》复习 《劝学》复习12·17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知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非异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二)古今异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蚓无爪牙之利。 4.用心一也 (三)活用现象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无以至千里字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五)重点实虚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青于蓝: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4、虽有槁暴 5、金就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吾尝跂而望矣 9、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6、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17、驽马十驾: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用心一也:20、用心躁也 (六)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以为妙绝《口技》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4.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学案(2)及答案

《劝学》学案 高一语文编写人:张军会 一.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等词义。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三.知识链接: 《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作者进一步用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两组四个比喻,论述做学问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说明了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的道理。 《劝学》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作者将珠串璧连的比喻与言简意赅的议论溶为一体,契合无间,达到交相辉映的地步。文章中还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偶的句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全篇语言精炼有力,干净利落,富有音乐的节奏感,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 学习过程: 学生齐背一、二、三自然段。 研读第四自然段。 1.解释加点词语 风雨兴()焉而()神明自得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2.翻译重点句子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复习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复习学案 学案博苑 03-07 0534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复习学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1、輮以为轮槁暴须臾跂而望舆马(yǘ)跬步 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 、中木直中绳 ( ) 省参省乎已( ) 中间 ( ) 省徭役( ) 曲其曲中规( ) 假假舆马者( ) 阳春之曲 ( ) 假期( ) 二.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1.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君子生非异也 三.古今异义 1.假舆马者 2.蟹六跪而二螯 3.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 5.声非加疾也 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7.用心一也 8蚓无爪牙之利 9. 輮以为轮 四.解释下面多义词.(实虚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强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假舟楫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吾尝跂而望矣 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用心一也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用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用心一也 骐骥一跃 一一如既往 六王毕,四海一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惧有伏焉 以俟夫观夫观人风者得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龟玉毁于椟中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季氏将有事于臾 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已吾尝终日而思矣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五.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及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輮使之然也7.用心一也 8不能十步 9其曲中规 六.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完整word版)《劝学》复习学案打印版

文登新一中高三语文《劝学》复习学案 设计者:郐婷审订者:赵凝课型:复习课使用时间:2018、9月日 一、课前积累: 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二、基础巩固: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同“”,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同“”,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 4.君子生非异也“”同“”, (二)解释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意思 1.蚓无爪牙之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用心一也()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三)找出词类活用字并解释意义用法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故木受绳则直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四)积累实词一词多义 绝: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4.佛印绝类弥勒() 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6.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假: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3.久假不归()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五)积累虚词一词多义 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惧有伏焉() 4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 1.某所,而母立于兹()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吾尝终日而思矣() 5、吾尝跂而望矣() 6、蟹六跪而二螯()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9、锲而舍之……锲而不舍()10、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六)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輮以为轮()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七)句子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劝学》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文言议论性散文。该文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在人教版教材中,主要选取《劝学》中的四个段落来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议论文,围绕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一自然段),运用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三个分论点(第二、三、四自然段):(1)学习的意义,即为什么学习;(2)学习的作用,即学习的重要性;(3)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如何学习。 《劝学》作为一篇古代散文,共291个字。该文蕴含深邃的哲理,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全文句式整齐,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句法严密,善用比喻。文章整散结合,节奏和谐,容易记诵。 二、编者意图 该文选自人教版必修3的第三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该单元收录《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等四篇课文。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并琢磨文章理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通过学习《劝学》一文,了解荀子的议论性散文的特色及其蕴藏的思想,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练习分析 《劝学》的“研讨与练习”部分,设计了四道练习题。通过对练习题的分析,

教师既可将其作为教学前的参考,又能在教学后检测学生在学习后所达到的学习效果,从而确立基本的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的论点及论证过程,并能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明白比喻句之间的联系。 3.掌握文中的通假字、生僻字。 4.对荀子观点的补充与发展。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但只停留在简单的文言学习层面。进入高中阶段,对学生文言句式的掌握及用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学习《劝学》时,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理解个别重点词句的含义。对于一些文章中出现的新词,仍比较陌生,需要积累。尤其是部分虚词、文言句式等的用法,掌握的不够到位。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接触过我国古代的说理特色:通过找两个事物的共同点,例举生活中的场面,从而得出相关道理,即类比说理。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1.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注意第四段的“至”与第三段的“致”的区别)、假、绝、兴、功、强、用。 2.积累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 3.古今异义词:博学、金、跪、爪牙、寄托、以为、假、可以。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劝学》《师说》

学案22《劝学》《师说》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① · 以为轮 ②虽有.槁暴.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⑥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①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②“有”同“又”,再;“暴”同“曝”,晒③同“智”,见识④同“性”,天性⑤同“授”,传授⑥同“否”,不 2.古今异义词 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 ①劝劝.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 ②金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黄金 ③跪蟹六跪.而二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④博学君子博学 ..而日参 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⑤爪牙蚓无爪牙 ..之利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答案①鼓励②金属制的刀斧等③蟹腿④广泛地学习⑤爪子和牙齿⑥托身,藏身⑦求学的人⑧用以,用来⑨跟从并且⑩一般人⑪小的方面学习⑫不一定 3.多义实词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⑤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⑦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 直上穿过 (3)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师.道也 ③吾从而师.之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⑥《烛之武退秦师.》 (4)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登泰山记》) ④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 ⑤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 ⑥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⑦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⑧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⑨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答案(1)①借助②假期③临时委任④假装 (2)①横渡②断绝③停止、中断④与世隔绝的⑤陡峭的⑥全然(3)①老师②学习 ③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尊师学习⑤掌握一定技艺的人⑥军队(4)①传授②流传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5)①道理②风尚③道路④方法、策略⑤思想、学说⑥志趣、意向⑦说、谈论⑧天道,自然的规律⑨同“导”,引导 4.词类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以为轮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 《劝学》《师说》《烛之武》

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劝学》《师说》《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1、文言虚词的用法。 2、学习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特殊用法,特殊句式。 《劝学》 文言实词用法 1、君子 ..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金就砺 ..则利, 5、君子博学 ..乎己, ..而日参省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 8、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0、假 ..也,而致千里; ..舆马者,非利足 11、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3、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文言虚词用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輮以为 ..轮,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吾尝终日而.思矣,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蟹六跪而.二螯, 8、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用心一.也 特殊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师说》 1、文言实词用法 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从而师之 道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相似也 古之学者 ..必有师 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小学 ..而大遗 句读 ..之不知 今之众人 .. 吾从而 ..师之 师不必 ..贤于弟子 2、文言虚词用法 ○于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之①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择师而教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輮使之然也。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如:句读之不知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孙权劝学》复习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孙权劝学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检查学生对本课重点词语及语句掌握情况 . 2、进一步理解及深化孙权劝学的意义 . - 一 .、复习指导 . 二、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 ,此书是 - - - - - - - - - - - - - -主持编纂的一部 - - - - - - - - - - - -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本文作者 ,字 ,君实 ,陕州夏县人 ,北宋 - - - - - - - , - - - - - - - - - - ,出自本课的两个成语: - - - -、 - - - - - - - - - - - . 〔二〕、重点字词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始就学〔〕 7、及鲁肃过寻阳〔〕〔〕 8、卿今者才略〔〕 9、即更刮目相待〔〕〔〕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 "耶〞 ,语气词 〔四〕、古今异义词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 〔五〕、一词多义 1、乃、蒙乃就学〔〕、乃悟前狼假 .〔〕 2、当、: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 3、以:蒙辞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 4、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并自为其名〔〕 5、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余闻之也久〔〕 六〕、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5、蒙乃始就学 6、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7、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七〕、阅读比较 ,阅读<伤仲永>与<孙权劝学>两文在内容上 ,写法上异同 内容上不同点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内容 -相同点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3

劝学 一、学习探究 1.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2.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二、素材挖掘 1.孟子是博爱的。孟子的仁政和非攻思想处处都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仁心。他四方游说诸侯施行仁政。在那战乱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家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无奈天下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老百姓爱得深沉。游说不遂他便退以著书,终成《孟子》。 2.孟子十分讲原则。孟子为人很讲原则。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队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 3.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孟子的宽广胸襟注定了他要心忧天下,情系百姓。孟子其实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学者,普通的孟子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他哀民生疾苦,他乐国泰民安。 孟子是寂寞的。曲高和寡,孟子的寂寞在与他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远,忧得比别人多。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 案教学设计共3篇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劝学》复习学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劝学》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教育与修养的论述。通过对《劝学》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本文旨在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劝学》的教学与教案设计进行探讨,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劝学》,并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 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将重点突出学生跟据文本内容对于《劝学》的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从中领悟到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学习陈寿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看法,从而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追求卓越,并铭记着“怀道、塑性、求实、创新的人生价值观”。 二. 教学内容 1.《劝学》内容概述。

2.内容大意。了解陈寿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进一步理解《劝学》的文化内涵。 3.文学鉴赏。学习《劝学》中的意象、情感、意义构成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修养教育。通过讲解陈寿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三. 教学设计 1. 准备工作 教学前,教师应提前阅读《劝学》全文,了解陈寿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对于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思想进行梳理,挖掘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提前准备PPT、制定教案、准备习题,以此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保证授课顺利进行。 2.课堂展开 第一节: 1.引入 用文学细节情节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场景: “日行访友,道路阻隔,要过荧荧灯影,有白发者,以手持灯,

【步步高】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文言文复习《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

必修3(一)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学案目标 1.识记《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中的各知识考点。2.掌握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准确判断文言活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3.全文背诵并默写《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掌握易错难写的字形。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寡人之于国也》 (1)直.不百步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涂.有饿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5)輮.以为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君子生.非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违.农时:______ (3)数罟 ..:______________ ..不入洿池

3.9 劝学学案及答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9劝学 阅读体验 学习目的 1、了解荀子、《荀子》以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其他文言现象;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4、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预习检测 1.下边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以为轮(róu)金就砺.则利(lì)智.明而行无过矣(zhì) 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驽.马(nú) C.善假.于物(jià)跬.步(guǐ)金石可镂.(1òu) D.跂.而望(qì)骐骥.(jì)爪.牙(zhǎo) 答案:1. D (A项“智”—“知”;B项“暴”读“pù”;C项“假”读“jiǎ”“跬”读“kuǐ”。)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答案:2 C (A项“知”通“智”,B项“生”通“性”,D项“有”通“又”。) 3.填空。 (1)荀子,名________,当时人们尊称他为___________,是先秦___________家思想的最后代表。 (2)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___________,善用___________,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答案: 3.(1)况荀卿儒 (2)排比比喻 4.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经典议论文,其中心论点为“___________”。荀子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的作用是为了___________;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学不可以已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不足积累坚持专心 评价表一 过程学习 要点解析

2024届高考一轮语文学案(宁陕蒙青川)必修3(一)单篇梳理 基础积累课文2 劝学

课文2劝学 一、基础夯实 (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 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已()②中()③() ④曲() ⑤虽()⑥有() ⑦槁暴()⑧挺()⑨砺() ⑩知() 2.理解性默写 ①文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 变原来的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 “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3.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 也,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 .. 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跂()②疾()③彰() ④利足()⑤致()⑥水() ⑦绝() 5.理解性默写 ①荀子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的道理。文中利用声音传播规律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 用外物”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劝学》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 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 ;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 (又 )、 暴(曝)、生(性)、輮 (煣)、知 (智)、乎 (于)”等。 2.能力目标 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认识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拥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以及学习一定“累积” “坚韧不拔”“全神贯注”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批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论述事理、论证看法时大批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色。 有关链接 文学文化知识 1.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 楚国兰陵令。以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以后最有名的儒家 学者,是战国期间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问渊博,重实践,拥有必定的朴实唯心主 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 32 篇。大部分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 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应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记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 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辟、语言朴素、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率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半有给人们鼓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意,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说为“劝止”,词义 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鼓励人们要不断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知识,发展才能,培育崇高的道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说明、工具书,联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而后经过课 堂点拨、达成课后“思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确实掌握。 2.学生应存心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