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定位置》

内容标准:

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

2. 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够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

2. 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力培养

1. 学会提出问题,作出猜测。

2.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定性的观察与描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2. 乐于与人合作。

设计意图

“定位置”是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就定位置、辨方向、学会看地图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在各种日常活动中常常需要判断自己与周围环境相对位置的关系,所以需要运用方位及相关名词。本课借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了解方位的概念,从学生熟悉的自己身边的位置入手,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继而体验自己与周围事物的相对关系,再借助情景,活学活用。通过“教学楼的位置”这个亲历活动,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科学的描述能力,慢慢过渡到能根据一个参照物的位置来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教学流程

观察——提问——观察——记录——交流——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建立“位置”的概念,通过定位置的活动,让学生在“说说自己的位置”、在“位置‘接力’”等活动中知道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难点是在参照系上建立坐标系,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班级学生座位表、学校平面图、标明方位的卡纸、游戏活动卡片、绸带、南海海洋地图、船模型、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情景:同学们,我们科学课的好朋友妍妍和我们一样都升上三年级了,开学的第一天,她来到了新的课室,课室里的同学就给她出了一个难题。

(出示课本图片。)

妍妍的位置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帮她找找吧。

汇报: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汇报。

讨论:为什么每个人的说法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坐的位置不同,标准不同,所以说法不同。)

小结:我们应怎样确定位置呢?

二、活动一:说说你的位置

导入: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自己在课室里的准确位置吗?学生自己在小组内说自己的位置。

讨论:自己的位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说清楚自己的位置吗?看谁说得最多,描述得最清楚。

小组讨论,共同商讨好描述方式。

汇报:各小组用比赛的形式描述自己的位置。

指导:为什么描述位置时都要借助其他的物体来说,不借助其他物体可以吗?

小结:你认为要确定一个准确的位置需要怎样的条件?(参照物、方向等)

先看看教室里面有哪些东西,它们分别在你的前、后、左、右哪个位置,然后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位置说一说自己坐在哪里。他们可能会说“我在靠近门窗的一边”、“我旁边有什么”、“我在某某的后面,我在某某的前面,我在某某的左面,我在某某的右面或我在谁和谁的中间”等等。当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描述自己的位置以后,教师可以显示座位表,请每一位同学依照表格写出与自己相隔两个位置的前后左右同学的名称(如果座位是靠边的可不分不写),然后上交,老师随机抽取表格,请大家找出是谁写的,比一比谁找得快(作者不得参与)。从游戏中学生可能发现同一个同学的位置有不同的表述,让学生知道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知道在参照物上建立坐标系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从而知道有很多种表达自己位置的说法。

注意老师应准备一些空的表格给学生(每个格子代表一个座位),在第几排与第几座交叉的地方做上记号,代表自己位置的格子。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坐标图”的方法来描述自己的位置。但在教学中,注意不要出现“坐标”一词,只是让学生知道能用这样一种形式对位置进行描述就可以了。

也可以让学生面对教室的四个面,分别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是谁或者有什么东西,想一想有什么发现,面对不同方向,前后左右的物体就不同。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上课伊始,先让学生们

“说一说自己在教室的位置”,提问“如果不借助其他物体,能不能说清楚自己的位置?”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位置的确定是相对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用“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排?从左往右数,你是第几座?”或“从左往右数,你是第几行?从前往后数,你在第几座?”的方式说出自己的位置。

新- 课-标- 第-一 -网

三、活动二:位置“拉力”

准备:写有“前”、“后”、“左”、“右”和“1”、“ 2”、“3”、“4”的卡片。

活动:玩一个游戏让一位同学在这两叠卡片中各抽出一张卡片(方位词和数字词),出示卡片,这时与卡片对应位置的同学立刻站起来。看谁反应得快,站错或站起来较慢者为失败。

注意: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座位排列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卡片,尽量不要出现选定位置不存在的现象。

四、活动三:教学楼的位置

导入:出示课本插图。

问题:试着描述书中学校的教学楼的位置。

要求:让学生观看书中的插图进行描述,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只要能准确表达清楚1~4号楼的位置就可以了。

小结:播放《我们怎样确定位置》的视频。

五、拓展:远洋船的位置

导入:出示课本远洋船长故事图片。

交流:达利船长是怎样知道船的方向的?

小结:在自然环境中,人们又是怎样确定自己的方向的?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自己去寻找一下相关的资料。

目的:达利船长是怎样知道船的位置的?通过理解、分析达利船长的故事,加深学生对“方位”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辨方向》

内容标准:

1.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2.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够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来描述方向。

2.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3. 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科学的规律。

2. 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设计意图

方向属于较抽象的概念,代表方向的名词来自于人们的共识所下的定义。当我们需要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时常常用到方向。根据太阳的升落,定出东南西北,认识方向,找出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进而在生活中活学活用。

本课是本单元第三课的准备课。

教学流程

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的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东南西北等方向,难点是学会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等方法来判断时,辨认方向。

教学准备

自绘的动物公园地图、自绘的街道图、橡皮、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动物公园地图。

问题:我想去猴山看猴子,该怎么走?

讨论:看地图,确定图上猴山和自己在图中的位置。你该往哪边走?

交流:学生利用地图进行汇报。

小结:地图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一:太阳与方向

问题:你知道我们是怎样定方向的?

讨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讨论。

交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早晨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方,相反的一方为西方。然后,使自己的左手对着东方,右手对着西方,则面朝向的一方为南方,背对的一方为北方。反之,傍晚太阳落下去的一方为西方,相反的一方为东方,南方和北方的判别方法同上。找出四个方向之间的规律按照顺时针的顺序。当已知一个方向后,可以依次找出其余的方向。

三、活动二:太阳位置的变化

任务:每天太阳东升西落,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基本相同。

观察:用模型进行实验观察。

找一件块状物体,可以是学生的橡皮擦等,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沿一条直线上方走弧线,观察手电筒放置在不同位置时所产生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

拓展: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观察,一天中正点时刻太阳所在方位。结合课堂上的实验,对照影子与太阳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看地图》

内容标准:

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2. 了解地图的发展过程。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2. 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

“看地图”是“我们在哪里”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活动,开展确定方向的认识。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知识(前后、左右、远近的描述)入手,过渡到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并懂得利用地图来确定位置。在活动中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观察、小组讨论、趣味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及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并且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能。

本课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已知的知识,从身边的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设计动物园参观路线的活动,明白地图对帮助确定方向和物体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继而以“认识地图”、“画学校地图”等活动,让学生学习并在生活中利用地图的知识,培养学生辨识地图和应用地图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看地图”一课中,从身边的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设计动物园参观路线的活动,明白地图对帮助确定方向和物体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继而以“认识地图”、“画学校地图”等活动,让

学生学习并在生活中利用地图的知识,培养学生辨识地图和应用地图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地图的作用,学会认识地图,知道地图上的不同颜色、不同符号等表示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地图方向和图例、比例尺的概念。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观察地图,回答或提示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画地图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动手画校园地图,来加深学生对地图的认识。活动开始时,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校园,确定自己校园的方位,再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画一个简单的校园地图,最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所画地图的情况,谈一谈自己在画地图过程中的感受和学到了什么。在拓展性的活动中,让学生说一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从而体会地图的重要作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利用地图“寻宝”的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更好地学会运用地图。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

移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方向、图例等),把所学到的地图知识应用于身边的实际生活之中。

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情景引入的动画、各种地图(动物园游览图、公园游览图、广东省地图省等行政区地图)。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图的知识,收集身边的地图,熟悉校园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情景:波波和他的好朋友们购票进动物园游玩。

问题:孩子们去动物园玩,有同学想买游览图,引出“地图有什么用?”的问题(利用任务驱动页,提出问题)。

目的:通过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引入课题。

二、活动一:设计参观路线

导入:出示课本动物园游览图(最好将地图投影出来,学生在汇报时能用电子教鞭软件把路线画出来)。波波和他的朋友进入动物园后,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想看的动物。

任务:设计参观动物园的路线。请学生为波波、彬彬、妍妍、琪琪设计几套游览方案。

要求:设计的路线尽可能先到达他们各自最想看到的动物所在的区域,然后再游览园内其他动物,尽量不走重复路,减少参观的路程。在汇报时选出“最佳方案”。

活动:各小组根据主题人物的要求对游览路线方案展开设计并讨论。

交流:小组中各成员在设计后要进行交流;小组成员评选出最好的设计图,并展示。比一比谁设计的参观路线更合理。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游览路线图,大组间相互评价各自的路线图,投票选出最佳方案。

活动:教师再指定观看某些动物,让各小组合作来设计参观路线,进行交流。

归纳:地图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地图的作用。如果没有地图,我们就会盲目地去寻找动物园的各种动物,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多走了路程,而且很可能经常走重复的路线。

三、活动二:认识地图

情景:(接活动一的第一方案情景)外地游客要离开动物园到省内的其他城市继续游玩。

问题:你能帮助外地游客看懂这幅行政区划图吗?在图中你能获知哪些信息?

出示带有图例的行政规划图。

观察:观察行政区划图。

汇报:以小小地图讲解员的身份,向外地游客(由学生或老师扮演)介绍行政区划图。

要求:引导学生从地图名称、城市方位、图例和比例尺等方面来表述。

归纳:要读懂地图就是要明白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一张地图除了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外,还需要使用确切的文字来补充符号不够的地方。

小结:播放《地图》视频,总结地图的知识。

四、活动三:画学校地图

情景:(接活动一的第一方案情景)外国友人非常感谢我们对他们的热情接待,他们也想了解一下中国的小学学校的布局是怎么样的。

活动:为自己的学校画一幅简单的校园地图。

要求:

1. 小组合作完成校园及教学楼各层的地图。

2. 自行设计具有特色的简单图例,标识校园的各种场室。

分享:交流在画地图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

五、拓展:地图的用途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地图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给了你什么帮助?

目的:让学生体会地图的重要作用。

六、资料:地图的发展

任务: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了解地图发展的历史。

交流:谈谈自己对地图的了解。

七、课堂小结。

第四课《物体的特征》

内容标准:

1. 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如木头、金属、塑料、纸等。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2. 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长度、重量、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在此经验基础上,对其他物体进行估量。意识到多次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能用适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2. 能判断物体是由玻璃、纸、陶瓷、金属、塑料等不同材料构成的。

能力培养

1. 学习比较的方法,能用各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2. 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能对物体的轻重进行估量。

3. 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

“物体的特征”是“物体与材料”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先从物体入手,再研究材料,让学生从认识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获得抽象的概念。

本课安排了一些观察、描述、分类活动,可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物品的观察,提高观察、描述和分类的能力。

教学流程

观察——提问——观察——记录——交流——运用。

重点难点

能判断物体是由玻璃、纸、陶瓷、金属、塑料等不同材料组成的;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对物体的质量和长度进行估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各种体育用品图片、各种学习生活用品图片、黑胶袋或纸片箱、各种材料杯子的图片及实物、各种杯子的图片、一组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杯子、各种材料的样板、材料、形状、大小厚薄等不同的4组物体、各种测量物体质量工具(杆称、台称、电子称、磅称、地磅称等)的图片、天平使用示意图、天平(及砝码、镊子)每组一套、橡皮筋、各种材料的样板。

学生准备好自已最喜爱的一件玩具,并自带一个杯子。每组的成员尽可能带不同材料制作的杯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导入琪琪:过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一只可爱的金黄色的小猫。

彬彬:这么好,它是不是白天只知道睡觉,晚上才出来找老鼠?

琪琪:它不会捉老鼠。

波波:噢,是玩具猫吧?我也有一只,一捏就会叫,还可以带到泳池里玩呢!

琪琪:妈妈送给我的不能放到水里,抱起来又轻又软,我要天天晚上抱着它睡觉。

问题他们说的是同一样东西吗?

二、活动一:描述你喜爱的物品

准备学生自己最喜爱的一件玩具(实物或图片)。

导入把你喜爱的玩具拿出来,介绍给大家吧!

观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其他组员。说说玩具的一些特征,比如颜色、大小、轻重、软硬、组成的材料、冷热、能否放进水里、在水里是沉是浮等特征。比一比谁介绍的最详细。

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换玩具,做进一步的观察,互相补充。

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的玩具。

问题你觉得这个玩具用这种材料制作有什么好处呢?

其他同学对他的介绍怎样评价呢?

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避免学生将注意力用在玩具的功能上,同时互相评价补充可以完善学生的描述。

三、活动二:杯子是用什么做的?

准备各种材料杯子的图片及实物、各种杯子的图片、一组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杯子、各种材料的样板。

学生自带一个杯子。每组的成员尽可能带不同材料制作的杯子。

导入出示一个纸杯,再出示一个玻璃杯。

提问这是什么?这又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因为是纸做的和玻璃做的)还有其他材料做的杯子吗?(学生展示自已带来的杯子)

观察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杯子,有什么特点呢?你觉得用这种材料做杯子好在哪里?

记录各小组边观察边记录。

汇报小组代表汇报的同时,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四、活动三:猜材料

准备各种材料杯子、布袋每组一份。

导入出示图片。一个布袋,里面装一只杯子。

提问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杯子,谁愿意来摸一摸,猜猜布袋里的是什么杯子?

要求学生猜测时,教师鼓励他把摸到的感觉描述出来。其他同学可以一起来猜。

活动边描述边共同猜出是什么杯子。与其他小组交换不同材料的杯子,再进行猜测。反复描述不同材料的特征。

五、活动四:比较物体质量的大小

准备或材料、或形状、或大小、或厚薄等不同的四组物体;各种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杆秤、台秤、电子秤、磅秤、地磅等)的图片;天平使用示意图;天平(及砝码、镊子)每组一套;橡皮筋。

导入分别出示材料、形状、大小、厚薄等不同的四组物体。

问题你能看出哪个物体的质量更大吗?

思考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出哪个物体的质量更大?

活动小组活动并填写记录。该环节暂不使用天平。

思考有什么方法证明你的排序是正确的?

活动认识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学习使用天平的方法。

认识常见的质量单位克、千克。

任务 1. 估计物体的质量并填入表格。

2. 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谁估测的最接近。

思考如何测量一粒米的质量?

如何测出一块巨石的质量?

最新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知识分享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唐榕靓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备的探究能力,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合作必要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加强了的。 三、任务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逐渐养成科学的习惯和生活习惯; 2、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学习解释模型,以验证的假设。 4、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方法措施: 1、课堂措施: (1)、教材及学生的备好课,好活动材料,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教学,努力每位学生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 (3)、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反馈,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学生阅读量,多看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小制作活动,以能力。 (2)、帮助后进生自信心,继而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3)、延伸课堂内容,课内与课外相。 (4)、优生与后进生的,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 3、其它措施: (1)、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知识。

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打开科学之门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列举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简单分类。认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作用。 观察哺乳动物实物与标本,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能力目标: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情感目标:通过教师的介绍与引导,培养学生实事求就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学科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图片:木叶虫、花螳螂(若虫)、竹节虫、枯叶螳螂。 视频:动物的伪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出示图片:四位主题人物乘坐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提问:图片中您瞧到什么?想到什么? 介绍:四位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人物。精灵可爱的小贝贝、喜欢做实验的彬彬、勤思考的妍妍、活泼好动的波波、最爱问“为什么”的琪琪。 讲述:从现在开始,主题人物将与同学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去探索、去感受这神奇美妙的自然王国: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 目的:通过教师的介绍与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学科认同感。 二、图中藏着什么? 导入: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 第1幅——木叶虫第2幅——花螳螂(若虫) 第3幅——竹节虫第4幅——枯叶螳螂 提问: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您能把它们找出来不?

讲述: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的摄像机,瞧瞧动物伪装的本领。 视频:动物的伪装。 目的:通过从背景中寻找动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与多姿多彩。 三、这就是什么? 导入:出示石英砂粒表面图像图片。 提问:猜一猜这就是什么? 活动:拿一颗实物砂粒让学生观察、比较,说实物与图片有什么不同。 欣赏图片:显微镜下的世界 目的:让学生了解观察就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但就是在科学研究中,光凭感觉器官观察到的内容就是有限的,常常需要借助一些科学仪器与设备来延伸观察的尺度与范围。 四、“白雾”从哪里来? 导入:出示冰棍。 提问:仔细观察冰棍周围,您有什么发现? 观察:仔细观察冰棍周围的“白雾”,您认为这些“白雾”就是从哪里来? 讨论: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白雾”就是从哪里来。 “白雾”从哪里来? “白雾”从哪里来?就是以学生们经常能够见得到的冰棍周围的白雾现象作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测。从而引出要想知道自己猜测就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的结论。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您有什么方法能证明您的猜想? 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 活动: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您的猜想正确不?讲讲您的理由。 目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就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五、纸锅也能烧水不?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您有什么方法能证明您的猜想? 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

(完整版)粤教版三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认识,大概了解了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但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教材分析 经过半学期对科学的接触,学生已经渐渐习惯接受科学课程了。《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实验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位置意识的培养,能准确的说出制定物体的内容,学会辨别方向等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能够辨别清楚各个方向;第二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各种物体及材料,了解物体的特征,物体的分类,材料的性质以及认识身边的材料;第三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物,爱护动植物,旨在让学生了解生命,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中的生物,并对生物进行观察了解各种动物的特质及习性等。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掌握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并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育目标任务要求: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备的探究能力,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合作必要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加强了的。 三、任务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逐渐养成科学的习惯和生活习惯; 2、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学习解释模型,以验证的假设。 4、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方法措施: 1、课堂措施: (1)、教材及学生的备好课,好活动材料,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教学,努力每位学生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

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粤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游戏、积分、奖励等)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含了“身边的植物”、“小车动起来了”、“磁铁玩具”、“白天与黑夜”四个单元。从四个学生熟悉的内容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生命科学、机械与工程、电与磁、宇宙知识等方面的科学教育。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

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植物的叶、茎、花、果实的特点,会观察植物并描述观察到的情况。 2、常见的车的特点,会根据车的不同特征给小车分类,知道物体运动需要力。 3、磁铁的具有吸铁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特性;磁铁具有指向的特征,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昼夜更替对人类活动和动植物的影响。 4、太阳东升西落和月相的变化的自然规律。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枫树与竹子等常见植物的叶片,绘描述植物的叶片的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知识点

1、(土壤)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 2、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土壤上生长着(树木、庄稼)等各种植物。 3、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如(蚂蚱、蟋蟀、蚯蚓)等。 4、土壤中有(水、空气、大小不同的颗粒、腐殖质)等。 5、根据大小颗粒含量的不同,可以把土城分成(沙质土)、(壤土)和(黏质土)三类 6、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花落后长出的(果针)要伸入土壤中才能形成果实。 7、(沙质土)更适合种花生,因为它更疏松。 8、植物的生长一般都离不开(土壤),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9、粘质土宜种生长期长,需肥量大的作物,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豆类等。 10、壤土土质松细适中,春季升温校慢,保水保肥较好,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 11、土是常见的(天然材料),用途广泛,人们常以土为原料制作器物,例如(陶器、瓷器)等。 12、最适合做陶器的是(黏质土),除了陶瓷,生活中还有许多工艺品是以土为原料制成的 13、因为红砖的制作原料是(黏质土),使用红砖就避免不了大量地消耗土地。粘土属于耕地,为了保护珍稀的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我国很多地方禁止使用红砖做建筑 14、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样,土壤颜色也很(丰富)。 15、黑土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平原;红土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区:黄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紫土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四川盆地是紫土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16、(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表层,就像地球的“皮肤”,但这层“皮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据估算,形成1米厚的土壤,要上万年的时间。 17、土壤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和物质来源。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土壤对于人类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 18、食物为人的身体生长和发育(提供营养),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19、饺子是一种常见的食物,饺子由(皮)和(馅)组成。 20、不同食物里的营养成分(不一样)。有的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糖类)等,有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维生素)等。 21、(糖类)既是生物体重要的机构物质,也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来源。食物:馒头、红薯、土豆等。 22、(蛋白质)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食物:肉类、鱼类等。 23、(脂肪)既是组织细胞的构成物质,又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备用的能源物质。 24、(维生素)也是一种有机物。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很小,但它们对各项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食物:蔬菜、水果等。 25、用(碘液)可以测试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黄褐色的碘液遇到淀粉会变成蓝紫色。 26、食物进人人体后,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经过(消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才会被人体吸收。2、食物在(口腔)中初步消化后,会经过(食道、胃)、(小肠)、(大肠)等一系列消化器官。 27、(口腔)咀嚼食物,初步消化淀粉。 28、(胃)通过蠕动,使食物与胃分泌的消化液充分混合,初步消化蛋白质。 29、(小肠)通过蠕动,促进大部分食物的消化,并吸收大部分营养物质。6、大肠通过蠕动,吸收一部分水和无机盐。食物残渣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30、从出生的一刻起,我们就离不开(呼吸)。人体通过(呼吸)过程来获取活动所需的空气。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3课《植物的茎》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13课《植物的茎》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知道植物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基础上,学生对植物的茎进行科学的观察。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不同的途径,观察不同植物的茎,发现植物的茎是有着多种多样的形态的,并认识到植物的茎具有帮助植物体支撑的作用。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茎上长着什么”,了解茎的位置,通过对茎的观察,发现茎的特点:茎上有节,连接根,还长叶、花和果实;第二个活动有意识地观察和对比几种典型植物的茎,发现茎的几种形态,了解植物的茎对支撑植物、维持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对植物的观察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植物的各种各样的枝条。然而,学生对茎的观察并不多,对茎的知识储备并不丰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枝条进行观察和对比之后,学生对植物的茎就会有更多系统的、多角度的认识。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植物的茎对支撑植物维持生长有着重要作用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茎的生长方式和不同的形态,知道植物的茎对植物体的支持作用。 2.能根据对现象的观察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3.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对自己的观察和研究进行记录,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4.保持对植物进行持续研究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植物的茎有连接植物各个器官的作用。 2.教学难点:了解茎的不同形态,认识茎对植物的支持作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益母草的图片、各种植株的实物或图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植株的实物或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情境:四个小朋友围在十分有趣的益母草旁进行观察。益母草的形态十分特别,益母草的花和叶子一层层的,好漂亮,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问题:益母草的花和叶子一层层的,好漂亮。它的茎也像竹子一节节的。其他植物的茎也是这样吗? 交流:把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它的茎上,并交流观察的发现。 任务:观察益母草,找出茎的位置、特点和形态。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茎上长着什么 出示:桔子的图片。 问题:桔子植株的茎在哪里? 交流:学生利用图片指出桔子的茎在哪里。 问题:茎上都长有哪些器官?植物的茎有相同的特点吗? 活动:分小组观察桔子和李子的植株,发现植物的茎上长着什么? 汇报:学生汇报小组的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发现进行引导和记录。 质疑:植物的叶、花和果实都长在植物的茎上,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出示:植物在土壤部分的图片。 交流:把注意力从地面引导到地下,最终发现茎另一端连接着植物的根部。 小结:植物的茎把植物的根、叶、花和果实支撑起来,对植物起了支持的作用。 问题:在观察的过程中,你发现植物的茎有相同的特点吗? 2.活动2:观察茎的形态 引导:植物的茎粗细不同,形态各异。观察更多植物的茎,了解茎有哪些常见的生长形态。 出示:草莓、茑萝、竹、荷兰、豆爬山虎、甘薯的茎的图片。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神奇的电磁铁》教学设计

推荐参加“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优秀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材料之一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神奇的电磁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神奇的电磁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第三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什么电磁铁,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借助自己制作的电磁铁进行探究,认识到电磁铁也有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以及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当学生经历了制作电磁铁、研究电磁铁的磁极的探究活动后,依旧有初步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能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活动、比较、估测、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认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并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设想】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影响电池铁磁性大小的因素,学生就会失去自己探索影响电池铁磁性大小的因素的兴趣,也没有兴趣继续探究影响电池铁磁性大小的因素。教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制作电磁铁并进行了吸回形针的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活动中能主动提出“是什么影响影响电池铁磁性大小?”。猜想是探究活动的主线,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促进学生不断探索。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对“影响电池铁

磁性大小的因素”进行猜想。儿童有了自己的猜想,才会带着自己的猜想去探究,真正“用科学的本来方式学习科学”。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得出各种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个人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彰显,让同学之间在合作中受到启发和帮助。 2、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的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都必须亲身经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教师让学生经历制作电磁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而实验之后,老师让学生把各组的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情况和结果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有助于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感性上升到理性。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最后老师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使学生将知识外化应用,让学生知识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通过探索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2)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新编复习提纲

三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 1定位置 1、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也就是说,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就要知道它在另一个物体的什么方位,距离有多远。 2、我的位置:(1)第几排第几列(2)前边是?(3)左边是?(4)右边是?(5)后边是? 3、位置“接力”活动方法:在教室内先确定一名同学,再通过方位词的描述来确 定另一名同学的位置。 4、达利船长是怎样知道船的位置的? (利用太阳光的照射,确定方向,再利用航海图上小岛的位置就可以确定船的位置了。) 2 辨方向 1、人们用“东”、“南”、“西”、“北”来表示方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 2、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背对太阳升起的方向,前面是西,左边是南,右边是北。 3、一天里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8时,太阳在东;10时,太阳在东南;12时,太阳在南;14时,太阳在西南;16时,太阳在西。 4、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方向正好相反。如:太阳在东,影子就在西;太阳在东南,影子就会在西北。 5、太阳越高,影子就越短,太阳越低,影子就越长。12时,物体的影子最短,早晨和傍晚时物体的影子长些。 6、辨别方向的方法有哪些?(看太阳辨方向;利用指南针辨方向;利用北极星辨方向等) 3 看地图 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地图名称、方位、图例和比例尺。 (地图上的方向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人们用符号表示建筑、道路、河 流等,这叫做图例,图例一般放在地图的边角上。) 2、为什么一幅小小的地图能表示很大的一个地方? (因为地图是根据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的图形,所以能表示很大的一个地方。)3、地图有什么用途? (地图广泛地应用于军事、旅游、探险、交通等方面。利用地图可以找到最合理的 行动路线。) 4、古代地图较简易,不够准确;现代地图更加准确!掌上电脑的电子地图,是最先进的电子地图,地球仪也是一种特殊的地图。

粤教科技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热 (1) 第一课"冷与热"的奥秘 (1) 第二课温度计 (4) 第三课热往哪里传 (10) 第四课热胀冷缩 (21) 第五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28) 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 (32) 第六课让我们一起关心天气 (32) 第七课刮风了 (40) 第八课下雨了 (42) 第九课:小小气象员 (51) 第十课奥运与天气 (56) 第三单元振动与声音 (65) 第十一课声音的产生 (65) 第12课声音的传播 (71) 第十三课:乐声与噪声 (75) 粤教科技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热 第一课"冷与热"的奥秘 教材分析: 《冷与热》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冷与热"与学生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通过身体感受,动手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们亲历探索科学,建立科学概念,获取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本课"冷水与热水"是这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从体验中孕伏新知,活动中 发现新知,运用中深化新知. 设计思路: 1,科学学习应以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2,激发学生动机,采用创设情境提供诱因的方法. 3,使知识与能力同时发展,既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又要重视学习结果. 4,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想想做做的活动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整理,研究有关冷与热的事实 材料,懂得冷与热的原理. 2,通过亲身实践用手触摸的方式把烫,热,温,凉,冷分开,并说出各有什么特征. 3,通过合作实践,并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4个矿泉水剪成的杯子和两个小塑料袋,一瓶热水,一瓶冷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体验: 今天的天气大家感觉是冷还是热 请两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预先准备好的两瓶水,一瓶冷一瓶热,并说出 触摸的感觉. [采用谈话,实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实践探究 (一)探究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 师:提出:你能不能帮我用冷水和热水采用什么方式能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已整理)

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在哪里 第一课定位置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用不同的表述来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来确定物体。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饿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重点:准确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置身情境,研究位置。 (一)小动物情境。 1、小朋友,今天有许多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瞧!(出示一排小动物) 徐老师最喜欢的排在第3个,是谁呢?(两种答案) 你是怎样数的?(课件演示) ④你喜欢的小动物排在哪里呢?谁愿意上来,说出你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3名学生) 小朋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的位置就不一样了! 4、小朋友看,当只有一排小动物的时候,我们只要说从左往右第几个就可以了,让出现几排动物的时候,就要用第几排第几个(板书)来表示小动物的位置。 (二)教室里的位置。 1、小朋友在教室里也有自己的位置。你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呢?(板书) 谁来介绍一下?(第4组3名学生回答) 他们是怎么观察的呀?(生说) 3、老师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坐得最端正了,他在第X组第X个,是谁呀?(生说)向他学习!

4、说说你的位置;你呢;你说;……(指第2横行一个一个说)一个一个说下去,会说的轻轻地跟着说。(生说)怎么说得这么快呀?(生说规律) 哦,教师里的位置还有这样的规律呢!小朋友真了不起。 5、再找找你好朋友的位置,在哪里?(生介绍) 6、我们知道了“第几组第几个”也可以确定位置。 三、生活中的位置。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确定位置,一起去我家找找,好吗?(出示楼房)瞧!这是我住的那幢楼房,我家住在602(出示) 那这些邻居家的位置你知道吗?(生说) 真聪明,几零几也能确定位置,刚才我们是怎样观察的呀?(生说) 小朋友也可以去观察一下自己家的门牌号是怎样确定的!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确定位置,我们可以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几零几等等这样的话来确定位置。 五、拓展,电影院里的位置。 教学反思: 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新的环境,新的课堂。只有创设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孩子成为创造者。教学一开始,用一个神奇的游戏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名研究的主题,这就使教学研究有了目的性。在辨认物体的环节,由于没有教师的过多限制,学生的自行探究更像科学家在从事科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和理解科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 第2课辨方向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中认识八个方向的正确位置关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别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复习题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复习题 一、填空: 1.小孔成像现象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潜望镜是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汽车的后视 镜也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性质。 2.如果没有光,世界将是一片黑暗,我们将看不到任何东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 3.光在生活中有许多用途,如:太阳能计算器、光导纤维、交通灯、激光手术等;如果不注 意,光也可能伤害我们的身体。例如:长时间看电视会伤害眼睛、玻璃幕墙会产生光污染等。 4.在自然界中,彩虹的出现与阳光和空气中的微小的水滴有关。所以一般彩虹都是在雨后初 晴会出现。 5.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是我们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这些营 养是可以从各种食物中获得的。 6.面粉等谷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糖类;食油含有丰富的脂肪;肉类、蛋类和豆类含有丰富的蛋 白质;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奶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无机盐。 7.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器官依次为:口腔、胃、小肠、大肠、直肠等。 8.人的呼吸器官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组成。 9.肺活量大,肺功能大。不同年龄的人肺活量不一样,儿童的肺活量约1.2升,成年人的肺 活量约2.6升。经常锻炼的人肺活量可以增大。 10.儿童平静时,每分钟平均呼吸次数是20次。把手指按压在手腕上,能感觉到脉搏的跳动。 安静时,成年人的心脏每分钟大约跳75次,每次跳动约有70毫升的血液送出。 11.传染病人不与他人密切接触,防止交叉传染。 12.人体内的“高速公路”网络——心脏和血管。血液在我们体内不停地流动,心脏和血管的 工作就是让血液流动起来。经常锻炼、均衡饮食、不吸烟等良好习惯,都可以使我们的心脏和血管保持健康。 13.大脑控制着你的肌肉运动、感觉、语言,甚至你的食欲,脑也是思考问题和记忆事情的器 官,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司令部)。劳逸结合、合理用脑是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要重视的大问题。 14.常见物体运动方式有平动、转动、振动等。滑雪的运动方式是平动,电风扇叶的运动方式 是转动,钟摆的运动方式是摆动。 15.常见的力有:动力(外力)、重力(地球引力)、大气压力、弹力、浮力、(阻力)、摩擦力 等。。 16.多吃低脂肪、低胆固醇和少盐的食物有助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17、镜子能使光“拐弯”的原因是因为镜子可以反射光。 18、在小肠中,食物变得细小,食物中的营养主要通过小肠壁经血液流经全身。 19、你体内最粗的血管有你的大拇指那么粗。 20、一般来说,胸围差越大,表示呼吸功能越强。 21、物体因为形状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2、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大气的压力。德国科学家奥托于1654年在德国马德堡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力的存在。23、英国的科学家牛顿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再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用了许多年时间经过艰苦的计算,证实了地球引力的存在。 24、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人们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计算公式为:距离÷时间 25、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我们把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的单位是牛顿,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站在地球上的人头朝上,脚朝下,我们通常所说的下方,其实就是重力的方向,它是指向地心的。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我们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大地上。 26、心脏由很结实的肌肉组成,在人的生命每一秒钟它都在有节律地跳动,像水泵一样推2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27、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内。 28、物体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物体运动时位置会发生变化。描述物体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二、判断: (√)1、小孔成像是光线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镜子可以反射光线。 (×)3、吃饭时看书不是坏习惯。 (√)4、肺是人的重要呼吸器官。 (×)5、不同的人的肺活量都是一样的。 (√)6、心脏一分钟可以输送5000毫升血液。 (√)7、充足的睡眠能消除大脑的疲劳。 (√)8、用脑所需的血液比肌肉工作时需要的血液多15—20倍,所以长时间用脑会使人头昏脑胀,反应迟钝。 (√)9、不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得心脏病的人可能性要高出两倍。 (×)10、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仅凭我们的感觉就可以了。 (×)11、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时,没有受到地球引力。 (×)12、注射器吸取药水利用的是弹力原理。 (×)13、摩擦力对我们没有任何帮助。 (×)14、在水中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在水面上的物体才会受到水的浮力。11.石头在水中不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1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力原理制作的。 三、选择: (A)1. 下面哪些现象说明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A、光线打靶 B、潜望镜 C、彩虹 D、太阳能热水器 (B)2. 我们常用的电灯(白炽灯)是发明的: A、牛顿 B、爱迪生 C、爱因斯坦 D、伽利略 (C)3. 瘦肉中含有丰富的:A、脂肪B、糖类C、蛋白质D、维生素 (D)4. 根据“食物金字塔”,我们每天应该多吃的食物是: A、糖果 B、植物油 C、盐 D、谷类 (C)5. 平静时,人一分钟心跳次数约为:A、20次B、150次C、75次D、30次(B)6. 吸盘能牢牢吸在玻璃上,是受到的缘故。

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试题及

2020年三年级上册科学 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你的观察 1、你观察了各种各样的叶,叶的相同点是都有(叶脉)、(表皮)、(叶柄)等。 2、写出三个你发现了小动物的地点(草地)、(森林)、(湖泊)等。 二、填空。 1,(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在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借助一些(仪器)。 3,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问为什么。 4,科学就是(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 5,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他们都属于(生物)。 6,大部分植物都像番茄一样,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 7,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叫(液体)。 8,简单地说,如果一种物质像糖和盐一样,可以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就说他在水中(溶解)了。 9,(海洋),(湖泊),(大河),(小溪),(瀑布),(涌泉)是自然界几种常见的水体。 10,(水)是人体必须的物质。 11,水的多少可以用(毫升)表示,可以用(量筒),(量杯)测量。 12,(水)是生命之源不但人和动物需要它,植物也需要它。

13,岩石是由(矿物质)组成的。 14,土壤质地可以分(沙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 15、在校园里,我发现了(蜜蜂)、(蚊子)、(蝴蝶)、(苍蝇)、等生物。16、(报纸)、(瓶子)、(电灯)、(电话)(胶水)等都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17、说说我喜欢的动物有,(熊猫)、(狗)、(兔子)等等。 18、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会(流动)的物体,像水这样的物体叫(液体)。 19、、观察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 20、我还知道(油)、(可乐)、(果汁)、(茶)、(牛奶)等液体。 21,(茶叶)既含有溶解成分,也含有不溶解成分。 22、按照土壤的颜色可以分成(红壤)土、(黑)土、(黄)土、(棕壤)土、(草原)土、(沼泽)土。 23、土壤是覆盖在地面上的一层(疏松)物质,里面有(空隙),有(空气)也有丰富的(养分)植物的根容易深入生长。 24、土中的动物有(蚯蚓)、(蚂蚁)、(甲虫)、(西瓜虫)。25、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6、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方法是(加热)、(搅拌)、(弄碎)。27、(沉淀)和(过滤)是使浊水变清的常用方法。 28、用消毒的方式可以除去水中的(细菌)。29、植物是靠(根)来喝水的30、人体一天需要喝(4)杯600毫升的水。31、空气是(透明)、(无色)、(无味)、(会流动)、(没有固定形态)、(能占据空间)的气体。 32、气球被吹大时,里面充满了(空气)。33、(岩石)是地壳的基本物质。

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 第一课《定位置》内容标准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够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力培养学会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定性的观察与描述。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乐于与人合作。设计意图“定位置”是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就定位置、辨方向、学会看地图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在各种日常活动中常常需要判断自己与周围环境相对位置的关系,所以需要运用方位及相关名词。本课借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解方位的概念,从学生熟悉的自己身边的位置入手,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继而体验自己与周围事物的相对关系,再借助情景,活学活用。通过“教学楼的位置”这个亲历活动,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科学的描述能力,慢慢过渡到能根据一个参照物的位置来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教学流程观察――提问――观察――记录――交流――运用。重点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建立“位置”的概念,通过定位置的活动,让学生在“说说自己的位置”、在“位置‘接力’“等活动中知道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难点是在参照系上建立坐标系,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准备班级学生座位表、学校平面图、标明方位的卡纸、游戏活动卡片、绸带、南海海洋地图、船模型、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同学们,我们科学课的好朋友妍妍和我们一样都升上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她来到新的课室,课室里的同学就给她出一个难题。(出示课本图片。)妍妍的位置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帮她找找吧。汇报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汇报。讨论为什么每个人的说法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坐的位置不同,标准不同,所以说法不同。)小结我们应怎样确定位置呢?二、活动一说说你的位置导入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自己在课室里的准确位置吗?学生自己在小组内说自己的位置。讨论自己的位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说清楚自己的位置吗?看谁说得最多,描述得最清楚。小组讨论,共同商讨好描述方式。汇报各小组用比赛的形式描述自己的位置。指导为什么描述位置时都要借助其他的物体来说,不借助其他物体可以吗?小结你认为要确定一个准确的位置需要怎样的条件?(参照物、方向等)先看看教室里面有哪些东西,它们分别在你的前、后、左、右哪个位置,然后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位置说一说自己坐在哪里。他们可能会说“我在靠近门窗的一边”、“我旁边有什么”、“我在某某的后面,我在某某的前面,我在某某的左面,我在某某的右面或我在谁和谁的中间“等等。当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描述自己的位置以后,教师可以显示座位表,请每一位同学依照表格写出与自己相隔两个位置的前后左右同学的名称(如果座位是靠边的可不分不写),然后上交,老师随机抽取表格,请大家找出是谁写的,比一比谁找得快(作者不得参与)。从游戏中学生可能发现同一个同学的位置有不同的表述,让学生知道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知道在参照物上建立坐标系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从而知道有很多种表达自己位置的说法。注意老师应准备一些空的表格给学生(每个格子代表一个座位),在第几排与第几座交叉的地方做上记号,代表自己位置的格子。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坐标图”的方法来描述自己的位置。但在教学中,注意不要出现“坐标”一词,只是让学生知道能用这样一种形式对位置进行描述就可以。也可以让学生面对教室的四个面,分别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是谁或者有什么东西,想一想有什么发现,面对不同方向,前后左右的物体就不同。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上课伊始,先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在教室的位置”,提问“如果不借助其他物体,能不能说清楚自己的位置?”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位置的确定是相对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用“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排?从左往右数,你是第几座?”或“从左往右数,你是第几行?从前往后数,你在第几座?”的方式说出自己的位置。新-课-标-第-―-网三、活动二位置“拉力”准备写有“前”、“后”、“左”、“右”和“1"、“2”、“3°、“4的卡片。活动玩一个游戏让一位同学在这两叠卡片中各抽出一张卡片(方位词和数字词),出示卡片,这时与卡片对应位置的同

2017-2018年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 实验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实验小学:张海标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实验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身边的动物”、“水与溶解”、“土壤”、“天气和我们”等话题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着科普宣传知识,让学生知道风和雨的形成原因,以及在18级风力下预防和逃避的措施。宣传防风防雨的科普知识,在生活中学会利用科学解决生活问题。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六、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粤教粤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 实验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科学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多操作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 1、植物的需求 2、生命的延续 3、水循环 4、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

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难点: 各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六、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教学安排: 1、植物的需求(8课时) 2、生命的延续(8课时) 3、水循环(8课时) 4、物质的变化(8课时) 2017.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