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水龙吟 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 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 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 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执教班级:高一(1)班执教者:龚巧华 2014-5-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感受形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播放朗读音频。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

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1.生齐读词的下片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六、小结

七、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八、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板书:

上片:借景抒情

景物: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借典抒情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图形密铺教学设计

图形密铺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小学数学 2、一课时 二、教学课题: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形密铺》 三、教材分析:《奇妙的图形密铺》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国标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教材分三个层次安排: 1、呈现生活中图形密铺的场景,感受图像几无缝隙有不重叠的铺在平面上,直观的认识图形的密铺。 2、通过观察、猜测和操作,体会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和正五边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尝试七巧板中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 欣赏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的图案,并尝试设计。这样的活动,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本平面图形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进行数学美的欣赏。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密铺现象,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 2.、使学生通过铺一铺、摆一摆等实践活动,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的特点。 3、在设计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转换,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受到数学美的熏陶。

五、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密铺,掌握图形密铺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用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设计。 七、教学准备: 1、密铺图案的多媒体课件。 2、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和正五边形的纸片。 3、七巧板、方格纸、水彩笔、小黑板。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感受奇妙图形 1、谈话导入:学校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已经搬到了新的教学楼上课。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那么大家就更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你可留心观察过这些地方? 2、课件出示:学校内用砖铺成的底面和墙面。 3、思考交流:学生一边观看一边交流所看到的。 (1)平时我们在这些路面上走过,或者你也曾用手摸过这些墙面,他们给你的感觉是? 学生交流。(平整、没有缝隙等。教师给予肯定,并板书:没有空隙。)(2)提问:观察这些地面和墙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学生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 (3)提问:是怎样铺在一起的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4)课件继续出示图片:

《水龙吟》教学设计1

《水龙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自读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另外这首词选得不好,缺少代表性和经典性,不知道编者如何见解。 专题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1、朗读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了解背景 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苏轼与章质夫信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元丰四年(1081)四月章质夫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时苏轼“乌台诗案”贬官黄州。苏轼这首《水龙吟》是和韵之作。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像花又非花,无人怜惜,飘扬坠落远离家。被抛离乡倚路旁,仿佛无情细思量。柔

奇妙的图形密铺正式教案

《奇妙的图形密铺》教学设计 桃花江小学王平 【教材分析】 密铺,也称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本节课是一节根据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集数学教育与美育为一体,对学生多种数学能力的发展十分有利。教材分三部分编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感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有的还可以利用两种平面图形密铺。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这样编排的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密铺的含义,探究常见的平面图形密铺的特点,在思索和创作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几何构图的美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计思路】 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节课我设计了以“美”为核心的三个层次的数学活动: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分析中感受到密铺在生活中的美和广泛应用,理解密铺的含义;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实验、交流、验证等活动探索密铺的特点,构建密铺相关的知识经验;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创造设计简单密铺图形,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密铺知识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采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借助电子教室及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初步理解密铺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密铺的特点,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2.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3.通过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由美带来的愉悦。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网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乐趣,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密铺的特点、知道哪些图形可单独进行密铺。 教学难点:理解密铺的特点,能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专题资源、课件、网络环境教室。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观察图片,理解概念 1.玩拼图游戏。 师:今天我们上一堂玩的数学课,玩什么呢?玩拼图,王老师也喜欢玩拼图,请看,这张拼图拼好了吗?现在老师面临三种选择,请你们先猜一猜可能是哪一块?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实用教案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实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2、理解《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3、理解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4、理解《水龙吟》的情感。 二、重难点 1、《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2、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历史的烈焰烧红过,被人世的无情锤打过,力量与霸气因此得到完美地结合,剑指过处莫不俯首称臣;他又是一枝修长饱满的墨笔,笔尖下可以流淌出风格迥异的诗句,豪放洒脱可如滔天巨浪势不可挡,清新隽永如妙龄少女婀娜多姿。他――辛弃疾,一位侠之大者,一位傲立于天地间的民族英雄!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豪杰辛弃疾。 (二)辛弃疾大事记 1、1162年,22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率领10000多人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效力南宋。1163年,23岁,南宋将领张浚[ jùn ]由于行军草率,导致北伐兵败;1164年(24岁)——1181年(42岁)南归以后仕宦生涯。期间奏《美芹十论》,《九议》,不被采纳,屡遭排挤打击。此期词作以抗金救国为多,词情悲壮慷慨。1164—1203年间:在南宋呆了近40年时间的辛弃疾,近20年被闲置,近20年的断断续续的起用,期间又有37次的频繁调动。1203年,63岁,权臣韩侂(tuō)胄(zhòu)举兵北伐,起用辛弃疾。这是词人生平最后一次被起用之时,也是唯一一次参与南宋的北伐大业,故而十分努力和投入。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者,被派到抗金前线金口(今江苏镇江)担任知府,做北伐准备工作。1204年:64岁,被调离镇江,只因为他再三告诫韩侂胄切忌草率北伐,重蹈覆辙,于是韩侂胄以“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而被撤职。辛弃疾只得满含忠愤和担忧,黯然离开了抗金前线。1205年(开禧元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1206年:66岁,再次登上昔日渴望建功立业的镇江北固亭,写下《登京口北固亭怀古》。1207年:67岁,晚年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数声,在忧愤绝望中去世。 2、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词牌名解说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奇妙的密铺》教学设计教案

奇妙的密铺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4页内容。 内容分析: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奇妙的密铺》是一节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课。集数学教育与美育为一体,对学生多种数学能力的发展十分有利。教材分三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有的还可以利用两种平面图形密铺。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这样编排的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密铺的含义,探究常见的平面图形密铺的特点,在思索和创作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几何构图的美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设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深入研读,结合四年级学生对平面图形特征的了解,而且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密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以“美”为核心的三个层次的数学活动: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分析中感受到密铺在生活中的美和广泛应用,理解密铺的含义;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实验、交流、验证等活动探索密铺的特点,构建密铺相关的知识经验;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创造设计简单密铺图形,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密铺知识的应用价值。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以活动贯穿始终,放手让学生操作,利用所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探索密铺的奥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动手设计创作密铺图案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可以将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运用掌握的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密铺现象,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

水龙吟-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执教班级:高一(1)班执教者:龚巧华 2014-5-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感受形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播放朗读音频。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奇妙的密铺》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奇妙的密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94页内容。 内容分析: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奇妙的密铺》是一节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课。集数学教育与美育为一体,对学生多种数学能力的发展十分有利。教材分三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有的还可以利用两种平面图形密铺。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这样编排的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密铺的含义,探究常见的平面图形密铺的特点,在思索和创作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几何构图的美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设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深入研读,结合四年级学生对平面图形特征的了解,而且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密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以“美”为核心的三个层次的数学活动: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分析中感受到密铺在生活中的美和广泛应用,理解密铺的含义;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实验、交流、验证等活动探索密铺的特点,构建密铺相关的知识经验;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创造设计简单密铺图形,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密铺知识的应用价值。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以活动贯穿始终,放手让学生操作,利用所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探索密铺的奥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动手设计创作密铺图案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可以将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运用掌握的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密铺现象,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 郭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辉县市一中郭鹏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韵味。 2.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3.解读典故内容,体悟悲愤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一把一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灼烧; 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 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墨客与将士仰望。 他是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是慷慨悲壮的一代词宗! 这个人就是南宋豪放词人辛弃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感受他文武双全的人格魅力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三、解题 “水龙吟” 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四、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五、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六、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诵读。(语速不能快) 3.读后思考: 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七、词作赏析 (一)登——看到了什么 1.词人登高望见了哪些景物? 寥廓的江天连绵的山峰 楼头的落日哀鸣的断鸿 2.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示例:辽阔的楚地的天空到处弥漫着凄清的秋气,江水向天边流去,眼前是无边无际的秋景。极目遥望远处的山顶,那些像玉簪和螺髻的群山也仿佛在传递着忧愁和怨恨。西下的太阳斜照着楼头,在失群的孤雁的哀鸣声中,还有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 (二)登——做了什么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要赏析。 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手握吴钩看了又看,却没有用武之地,亦无人理解。他只好用拍打栏杆来发泄自己的怒气。表达了作者世无知己、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激愤之情。上片小结 词的上片,作者运用了移情和比喻等的手法,描绘了江天山峰落日断鸿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清壮阔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孤苦飘零、报国无门的感情。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延伸拓展补充) 号稼轩,稼穑,住房,有吃有住就行了。可他的朴素愿望在战乱动荡的年代无法实现。出生时,金败北宋、靖康之难已经13年了,他爷爷做了金国的官,就是跟着汪精卫、日本人干的,但他藏有抱负,渴望伺机从堡垒内部打击敌人,所以他被命名“弃疾”,“弃疾”就是“去病”,辛弃疾,霍去病,可能就含有这个期望。他果真不负爷爷厚望,十几岁就参加了起义部队,在耿京起义军中作高级军官。但金已经营20多年,革命根据地不易建立,形势迫使,他们准备渡江南投,就在辛出使之际,一个叛将杀死耿京率军投敌。辛带几十人,马踏连营,直奔敌帐,逮住叛将,劝回部队,终率万人,千里长征,渡江南投。一年后,南宋皇帝亲自接见于南京,他慷慨激昂,提出一系列抗金复国的建议,但朝廷已经偏安一隅,无心收复,所以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屡被罢黜,最后忧愤而死。所以,作品慷慨悲壮。 三、本词背景介绍。

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 苏轼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课前预案 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课堂学案 (一)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

(完整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三、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设想: 1、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词的写作背景和动机。(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2、通过听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味,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通过探讨词中典型的景色描写、典故运用所蕴涵的深层涵义及所依附的丰富情感,探索词的丰富意蕴。从而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理解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同位合作,每人读一遍、听一遍,读完后相互探讨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教学目标展示(幻灯片)后教师板书课题和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为更好地理解这首千古绝唱,先让我们和辛弃疾做一番近距离的接触。大家快速地阅读一下《学案》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1)、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史书上也说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赵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难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一副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学生猜猜这是郭沫若为哪位词人的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总结: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幻灯片展示】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22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42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20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68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奇妙的图形密铺》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小学五年级数学《奇妙的图形密铺》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奇妙的图形密铺》教案小学五年级数学《奇妙的图形密铺》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感知密铺图形的形状,理解密铺的特征.了解图形密铺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工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用三角形、四边形密铺的图形。 3.尝试用两种或多种平面图形构造密铺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密铺的含义及知道哪些平面图形能单独密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任意四边形 10 个,方格纸,七巧板语,水彩笔,8 种基本图形音各 10 个(每组 1 份) 教冤学过程一、观察图片,感檀知密铺 1.谈话: 同幕学们,XX 年是中国年,弃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北京豁。 知道为什么吗?生: 今婴年 8 月在北京举办奥运会轧。 师: 不错,想不想去看丙看奥运场馆? 大屏出终示: 水立方图片。 (远景囤近景图各两幅) 这是坦水立方的外围墙壁,如果首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你靴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雾生活中 1 / 7

的壁砖、地砖密铺诚场景): 师: 请同学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案是型由哪些图形铺成的呢? 挑 2.平铺时,图形与图墓形之间有什么要求吗叫、孕组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并诌回答。 (板书: 无空隙不锌重叠) 3.小结: 是蒜的,像这样把一种或几种埂乎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蚂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院铺法,数学上称它为 ld 途quo;密铺rdquo 柏 ;。 (板书: 密铺) 4.魂分析比较。 下面的三幅图异,可以看作是密铺吗?为云什么? 5.师:在我筏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割些密铺图形呢? 6.凭师: 的确,密铺把我们的框世界装点得丰富多彩。 密匀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佯的享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薪起走进奇妙的图形密铺世僵界。 评析: 由奥运场味馆晶莹剔透的水立方引入叙新课,贴近时代,贴近生舌活,既切合主题,又融入慑爱国激情,有利于激发学竿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棵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拳积极性和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高中学科:语文 课时:1 学生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熟读成诵,把握诗歌大意。 【教学课题】 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想象画面,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教学难点: 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⒉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为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巧妙设计活动,不留痕迹地将鉴赏能力和高考考点的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为此,设计依据诗句内容想象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由个别到类别进而归纳诗词用典的特征。另外,诗歌教学要善于抓住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本词的“登临意”“英雄泪”便是肯綮之处,了解其内涵,词的内容乃至作者思想感情、作品风格特征便清晰可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郭沫若曾拟写了这样一副墓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我们知道写的是谁?对,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首词感受他豪放的词风。聆听羽泉演唱的《辛弃疾》,了解其词作风格。 https://www.sodocs.net/doc/8015219647.html,/programs/view/Nt4_GrlSzLY/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作诵读指导(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https://www.sodocs.net/doc/8015219647.html,/archive.php?aid-98678.html 准确停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握基调:初读感受作者的一腔豪情,体会到他难以排遣的悲愤,要读得气沉声缓。 3、齐读思考:作者围绕“登亭”写了哪些内容? 生合作交流,师点拨总结:上片写登亭所见清秋之景,下片抒发悲愤之情。三、鉴赏意象,感受形象 (指导学生抓住意象,合理想象,描述画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1、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2014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水龙吟》教案

2014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水龙吟》教案 面试指导: 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 1. 三.赏析词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雄浑而不失清丽。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 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s://www.sodocs.net/doc/8015219647.html,/html/jiaoshi/yueduziliao/

江南游子: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7.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8.下片三个典故连用,用典的方法上是不同的。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而辛弃疾用来表达国难当头、谈不上弃官回乡之意。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作者正面用典,表达自己不屑于追求享受的心意。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半露半隐。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9.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10.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总结:此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阔景、壮志、豪气、悲怀一时齐集,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帛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全词写尽英雄失意之感,又极强的感染力,至今读来仍动人心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北京教师招聘网https://www.sodocs.net/doc/8015219647.html,/html/jiaoshi/yueduziliao/

水龙吟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执教班级:高一(1)班执教者:龚巧华 2014-5-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 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感受形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 愤心情。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播放朗读音频。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 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

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 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 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 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 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 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 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