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的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化学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建立、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机械记忆的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用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这与具体的物质学习比较,本课题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因而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化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化学应用的思想的渗透,把生活与化学教学统一起来,把化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不要只是单纯学习化学知识,做到由生活上升到化学,再由化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化学对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意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记忆理解。

三、教学程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重点是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注意对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难点是真正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准确判断每个变化的种类。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学用品】铁架台、酒精灯、大试管、玻璃片、坩埚钳、石棉网、研钵、烧杯、水、冰、电灯、铁屑和沙子、苹果、块状胆矾、镁条、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和稀盐酸、火柴、小刀、钥匙。教学课件和学案。

【教学过程】

【引入】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景象或变化:夜幕降临,城市的霓虹灯发出美丽的亮光、冰融化、铁生锈、汽油挥发、食物发霉、药片研成粉末、纸张燃烧、烟花爆竹的爆炸、纸张撕碎、螃蟹虾煮熟后颜色变红等

【思考】这些变化的本质一样吗?

【分析】纸张撕碎后还是纸张,只是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而纸张燃烧后,产生了火焰并放出热量,再也找不回纸这种物质了,只剩下灰烬,已经生成了其他

的物质了。因而这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变化,我们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我们把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活动一:观察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并填写学案上的下表。

实验编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

2 液态的水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气态的水

3 灯丝通电(钨丝)发光发热灯丝(钨丝)

4 蓝色块状的胆矾块状固体被粉碎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5 铁屑和砂子混合物铁屑被磁铁吸引,砂子没有铁屑和砂子

6 液态酒精酒精挥发气态的酒精

7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

钠溶液反应

有蓝色的沉淀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8 银白色的镁带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粉末---氧化镁

9 颗粒状的石灰石与稀

盐酸反应

产生气泡二氧化碳气体等

10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

清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提问]仔细观看实验现象,你会发现:实验1-6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7-10有什么共同特征?

[讲授]1-6这几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我们知道铁可制成铁钉,铸成铁锅,制成铁锒头。那么铁钉、铁锅、铁锒头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呢?(铁)在这些变化中,铁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没有)这些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物质的种类没有变,没有变成其他物质。再来看物质的三态变化,我们知道水可以结成冰,也可以变成水蒸气。水、水蒸气和冰都是由什么物质?(水)它们是不是同一种物质?(是)在水发生状态变化时,水这种物质种类有没有变?(没有变)我们把上面这样的变化都叫做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我们把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讲授]7-10这几个实验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

化学变化:我们把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生成沉淀(使液体变浑浊),放出气体,颜色变化等现象。这些现象可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的最根本依据是还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例如,人们可以把铁制成各种物体。铁制物体常常会生锈。如一根铁棒放在野外常会生锈,那么铁和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呢?表面生锈的铁棒在地上敲一敲铁锈会脱落,我们知道铁是有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而我们看到脱落下来的锈不再是银白色的了,也没有金属光泽。其实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所以它是化学变化,我们把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活动二、根据两种变化的知识,分小组讨论,填写学案上的下表内容,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学生讨论)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实例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活动三: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以致用:学生抢答)

1、蜡炬成灰泪始干

2、铁杵磨成针

3、电灯发光(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4、夏天黄酒变酸变浑而沉淀(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5、水中泥沙沉淀(物理变化)。

6、水沸腾后冒出水蒸气(物理变化)。

7、霓虹灯颜色变化(物理变化)。

8、蜡烛燃烧(化学变化)。

9、冰化成水

10、汽油易挥发

11、火山爆发

12、钢铁生锈

13、镁带能燃烧

14、铜绿受热易分解

15、铁熔化成铁水

16、食物腐烂

17、百炼成钢

活动四:分两大组进行比赛,其中一组说出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由另一组回答,老师当裁判和顾问(进一步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活动五:探究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变化?分别属于哪种变化?(让学生实验,老师指导)(蜡烛是学生熟悉的物体,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用过,用它来让学生探究,学生更感到亲切,兴趣更浓。)

火焰是可燃性气体燃烧时产生的一种现象。你能用蜡烛燃烧的实验来证明吗?(可以把蜡烛吹灭,然后将点燃的火柴接触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燃烧起来。还可将一根短玻管放在燃烧的蜡烛的烛芯附近,用燃烧的火柴接触玻管的另一端,可以点燃。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证明火焰是可燃性气体燃烧时产生的一种现象。

1.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是属于什么变化?(第一个烧杯壁上出现了水珠,说明生成了水。这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是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时“流泪”是怎么一回事?这又是什么变化?

(蜡烛燃烧时“流泪”是蜡受热熔化的缘故。是固态蜡变成液态蜡,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结论: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活动六:反思评价,巩固学习成果:

①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②在探究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和不足?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彼此的体会。

活动七:练习巩固

四、板书设计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二、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法

推荐理由(这是一节教学设计,现推荐给大家)

一、教学目标既能依据课程标准又能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学情制定,量身定做,量体裁衣。科学合理、实用性强。

二、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列举了生活中诸多实例来证明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和联系。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化学即生活的课程理念。

三、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但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活动安排有理有序,全员参与,体现了不让一名学生掉队的教育教学理念。

四、这节课关系到刚刚接触化学的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和兴趣的产生,教师紧紧围绕“激趣”、“学习”、“引导”、“学习”、“生活”、“化学”、的关系优化教学设计。达到既让学生学会知识又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五、在整节教学的设计中,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己学习,学会与同学们共同学习,交流合作,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德育教育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很好!

六、教师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好自然科学的关键,从观察实验到观察生活,仅仅是一步之遥,让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要学妤科学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观察的基础再进一步的分析、比较,最终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教学设计中几个活动的环节,安排精巧流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生在课堂上也受益匪浅。

初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带习题与复习资料

讲义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 学前准背 1.常见化学元素和符号 2.常见元素化合价 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口诀如下:“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一至五价都有氮,铜汞二价最常见” 二. 知识点梳理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3类: ①物质状态的改变(气液固三态变化): 水的沸腾、水的凝结、衣柜里放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不翼而飞、病人输氧时钢瓶中液氧气化。 ②物质外形的变化: 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砂石粉碎、小麦磨成面粉 ③电、磁、声: 电磁现象、电热现象、灯泡发光、振动发声都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蚀、酒的酿造、牛奶变质、矿石冶炼成金属、钢铁生锈、食物腐败、照相底片曝光等等。(3)物理变化Vs化学变化:

A.铁锅生锈B.水的蒸发C.粮食酿酒D.酒精燃烧答案:B 例题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燃放烟花 B. 冰雪融化 C. 灯泡发光 D. 石蜡熔化 答案:A 例题3.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蜡炬成灰 B. 木已成舟 C. 铁杵成针 D. 滴水成冰 答案:A 例题4.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美酒飘香B.食物腐败C.切割玻璃D.水的沸腾答案:B 例题5.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金属导电 B. 煤气燃烧 C. 干冰升华 D. 酒精挥发 答案:B 例题6.春节中的活动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包饺子 B、看春晚 C、放烟火 D、贴窗花 答案:C 例题7.净化天然水的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蒸发B.挥发 C.过滤D.消毒答案:D 例题8.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块融化 B.蜡烛燃烧 C.黄金铸币 D.海水晒盐 答案:B 例题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气体逸出B.有放热和发光现象产生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五版 王岩主编,《物理化学学指导》,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于春玲主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 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统计热力学则从微观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试图通过理论的计算热力学的状态函数。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考核内容: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二、理想气体混合物 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四、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五.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考核内容: 一、热力学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 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热容

(完整版)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练习题

修正液 使用方法: 使用前摇匀修正液, 涂于修正处少许, 待完全干后书写。 注意事项: 用完后请及时盖上帽,严禁食用。 物质的变化练习题 1.氯气在通常情况下为黄绿色气体。 氯气化学性质很活泼,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直接化合,还能与水、碱等化合物反应。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HCl )。我国四川5.12地震灾区灾后急需大量消毒剂对灾区饮用水、环境进行消毒,防止灾后疫情发生。氯气可用于制备多种消毒剂、消毒泡腾片,其中二氧化氯是最新一代高效、广谱、安全环保型杀菌消毒、保鲜剂,世界卫生组织(WHO )已将二氧化氯列为第四代A1级安全高效消毒剂。 (1)请总结氯气的有关性质:①物理性质 ; ②化学性质 。 (2)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你认为闻氯气的方法是: 。 2.今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地区发生7.1级地震。在灾后防预工作中,常用二氧化氯(化学式:ClO 2)作消毒剂。二氧化氯在常温下是一种橙绿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11℃以下为红色液体,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请你回答:二氧化氯的化学性质是 ,物理性质是 (各写一条)。 3.甲型H1N1流感病毒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达菲” (C 16H 28O 4N 2)是目前世界上治疗H1N1流感病毒的良药。生产“达 菲”的主要原料是莽草酸,可从茴香中提取。回答下列问题: 右图为莽草酸理化性质的描述,其中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4.下列是对酒精的描述:①无色的液体 ②易挥发展 ③能溶解碘制成碘酒店 ④易燃烧 ⑤ 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 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边汽化边燃烧。以上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以下填文字)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以下填序号)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5.当氯气泄漏时,我们会发现在空气中散发着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消防队员可向空中喷水进行稀释。氯气有毒,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多余的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根据以上信息可知氯气的物理性质有① ;② ;③ ;④ ;化学性质有① ;② 。 6. 如图为同学们经常使用的修正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和图片, 请仔细阅读、观察,根据此图及日常生活经验分析、推测修正液 的性质。(至少答出三点) 7.取一块木炭做如下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①观察木炭的颜色 和状态;②另取一块体积相仿的煤块比校它们的质量;③点燃木 炭并检验生成物是二氧化碳;④把木炭砸碎;⑤把木炭放入水中。上述各项中发生的变化,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序号) ,理由是 。由此可知木炭的物理性质有 ,化学性质有 。 8.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①铁生锈 ②水是无色液体 ③矿石粉碎 ④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 ⑤酒精挥发 ⑥食物腐烂⑦汽油易挥发 ⑧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⑨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 ⑩纸张燃烧 9.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四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①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 ;②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中的白云;③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④铁矿石冶炼成钢铁;⑤钢铁能变成铁锈;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 。 (2)加热某种固体产生了气体,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熔点185℃∽191℃,气味辛酸。 B .莽草酸为白色精细粉末。 C .易溶于水,难溶于氯仿、苯和石油。 D .能与活泼金属、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1.火柴燃烧 2.氢氧化钠变质 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氧化镁 4.植物光合作用 5.盐酸除锈 6.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7.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8.食物发霉 9.久置(因二氧化碳)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硫酸腐蚀铁块 1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12.镁条的燃烧 13.鞭炮爆炸 14.比赛时发令枪 15.葡萄酿成酒 16.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17.白磷自燃 18.水的电解 19.氢氧化铜高温分解 20.氢气燃烧21.纸燃烧; 22.木材燃烧; 23.食物被胃酸消化 24.抽香烟 25.打火机打出火焰 26.过年放烟花 27.点煤油灯 28.石油液化气打火点燃 29.手上有油渍,用洗洁精洗手 30.用洗涤剂洗污垢 31.氯酸钾受热分解 32.生米煮成熟饭 33.粮食酿酒 34.蜡烛燃烧 35.铜生锈生成铜绿 36.硫在空气中燃烧 37.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8.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9.钢铁的冶炼 4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42.煤炭的燃烧 44、指甲断了; 45、山体滑坡 46、水蒸发; 47、汽油挥发; 48、矿石粉碎; 49、研碎胆矾; 50、衣服晾干; 51、碗摔碎; 52、粉笔折断; 53、冰糖敲碎; 54、菠萝榨汁; 55、蔗糖溶解; 56、冰雪消融; 57、电灯发光; 58、石墨制铅笔芯; 59、铁水铸成锅; 60、蜡烛受热融化; 61、水制冰块; 62、切菜; 63、划破皮肤;

64、水的三态变化; 65、胆矾的研磨变成粉末; 67、铁水铸成铁锅; 68、木棒折断; 69、盐溶于水变成盐水。 70、水化为冰。 71、玻璃打碎。 72、花瓶打碎。 73、米磨成粉。 74、水结冰。 75、水到达100摄氏度会变成水蒸汽76、汽油久置不密封会变少; 77、矿石有一整块变成小石块; 78、胆矾被磨成细小的粉末; 79、衣服晾在阳台被太阳晒干。 80水蒸发和凝固 81糖块融化 82二氧化碳凝华为干冰 83碘单质在加热是升华为紫色蒸气 84放久的面粉结块 85玻璃软化 86镜子摔裂 87砍倒大树 88绘画的颜料变干 89纸巾揉成一团 90把灰尘扫到一起 91揉橡皮泥 92把木棍折断 93吃饭时把米嚼细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物质都具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能对于化学初学者来说区分两种性质比较难,化学姐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方法来区分物理性质和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1.概念: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 2.实例:在通常状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 化学性质: 1.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 学变化表现出来。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 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 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 区别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性质的 具体体现 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判断是“性质”还是“变化” 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有关描述物质的词语 1.物理性质: (1)熔点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压强 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密度 物质在单位体积上的质量叫密度,符号为ρ。 (5)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跟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6)潮解 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的现象。如固体、NaOH,精盐在空气中易潮解。 (7)挥发性 物质由固态或液态变为气体或蒸气的过程二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116学时)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是整个化学科学和化学工艺学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对后续专业及工程应用都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加强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并作为其它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基础,培养获得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为学生所学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深化和今后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一般在五年制高职三年级第一、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和化学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学习、研究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框架结构、学分和学时分配、对学生选课的建议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各教学章节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着重理论知识对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可能、可行性研究,强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并运用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气体、溶液、相平衡、电化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

2、理解化学现象与电现象的联系及与热力学的关系,基本掌握可逆电池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3、了解动力学方法的特点,初步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内容,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反应速率理论和催化作用的特征,初步掌握链反应、光化学反应; 4、初步掌握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并运用热力学及有关理论来讨论某些性质。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先行课内容的理解; 2、了解物化的最新成就,培养学生运用物化的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实验现象,能正确操作并读取数据、检查判断,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素质教学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教学内容:物理化学的内容和任务、形成、发展和前景、研究方法,怎样学习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二)气体 教学内容: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临界现象,真实气体方程。 教学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分压、分体积概念在计算中的应用。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内容:体系与环境、状态、过程与状态函数等基本概念,内能、焓、热和功的概念,内能与焓的变化值同恒容热与恒压热之间的关系,可逆过程与最大功。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重点:内能、焓、热和功的概念;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应用。 教学难点: 内能与焓的变化值同恒容热与恒压热之间的关系;可逆过程与最大功;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应用。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内容: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热力学第二定律,状态函数(S)和吉氏函数(G),熵变和吉氏函数差,熵判据和吉氏函数判据。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2020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2019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量的变化或当物理量变化时系统的变化。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四个经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还有热力学第零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实验事实的推论。这些定律是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可争辩的事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可靠的。 热力学的研究在解决化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方向和变化所能达的限度等。 热力学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研究方法: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它通过对研究的系统(所研究的对象)在转化过程中热和功的关系的分析,用热力学定律来判断该转变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 特点: 首先,热力学研究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它所进行推理的依据是实验总结的热力学定律,没有任何假想的成分。另外,热力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只是从系统变化过程的热功关系入手,以热力学定律作为标准,从而对系统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做出判断。不考虑系统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微粒是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局限性: 不能回答系统的转化和物质微粒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对系统变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做出判断。只能预示过程进行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过程的现实性,即不能预言过程的时间性问题。 §2.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为了给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热冷程度确定一个严格概念,需要定义温度。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宏观上不再变化,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描述它。当把两个系统已达平衡的系统接触,并使它们用可以导热的壁接触,则这两个系统之间在达到热平衡时,两个系统的这一状态参量也应该相等。这个状态参量就称为温度。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温度呢?热力学第零定律指出:如果两个系统分别和处于平衡的第三个系统达成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彼此也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是确定系统温度和测定系统温度的基础,虽然它发现迟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但由于逻辑的关系,应排在它们的前边,所以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的科学定义是由热力学第零定律导出的,当两个系统接触时,描写系统的性质的状态函数将自动调节变化,直到两个系统都达到平衡,这就意味着两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物理性质,这个性质就是“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的实质是指出了温度这个状态函数的存在,它非但给出了温度的概念,而且还为系统的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2. 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物理化学中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环境:和系统有关的以外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建立、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机械记忆的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和说明。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所以教师要注重化学源于生活,化学即生活,生活是化学方面的教学,生活与化学教学统一起来。不单纯学习化学知识,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化学对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意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记忆理解。 三、教学程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重点是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注意对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难点是真正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准确判断每个变化的种类。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学用品】铁架台、酒精灯、大试管、玻璃片、坩埚钳、石棉网、研钵、烧杯、水、块状胆矾、镁条、碱式碳酸铜、火柴、蜡烛、白糖。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了物质,知道了物质和物体的关系,知道一种物质可以制成不同的物体,铁可制成铁钉、铁锅、铁锒头……我们还学了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有三态变化,如水可变成水蒸气,也可以结成冰。 活动一:观察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编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2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量的变化或当物理量变化时系统的变化。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四个经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还有热力学第零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实验事实的推论。这些定律是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可争辩的事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可靠的。 热力学的研究在解决化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方向和变化所能达的限度等。 热力学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研究方法: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它通过对研究的系统(所研究的对象)在转化过程中热和功的关系的分析,用热力学定律来判断该转变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 特点: 首先,热力学研究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它所进行推理的依据是实验总结的热力学定律,没有任何假想的成分。另外,热力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只是从系统变化过程的热功关系入手,以热力学定律作为标准,从而对系统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做出判断。不考虑系统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微粒是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局限性: 不能回答系统的转化和物质微粒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对系统变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做出判断。只能预示过程进行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过程的现实性,即不能预言过程的时间性问题。 §2.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为了给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热冷程度确定一个严格概念,需要定义温度。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宏观上不再变化,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描述它。当把两个系统已达平衡的系统接触,并使它们用可以导热的壁接触,则这两个系统之间在达到热平衡时,两个系统的这一状态参量也应该相等。这个状态参量就称为温度。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温度呢?热力学第零定律指出:如果两个系统分别和处于平衡的第三个系统达成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彼此也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是确定系统温度和测定系统温度的基础,虽然它发现迟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但由于逻辑的关系,应排在它们的前边,所以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的科学定义是由热力学第零定律导出的,当两个系统接触时,描写系统的性质的状态函数将自动调节变化,直到两个系统都达到平衡,这就意味着两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物理性质,这个性质就是“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的实质是指出了温度这个状态函数的存在,它非但给出了温度的概念,而且还为系统的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2. 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物理化学中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环境:和系统有关的以外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类: (1)孤立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和能量交换者。 (2)封闭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者。 (3)敞开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系统的性质 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它的可观测的宏观性质来描述。这些性质称为系统的性质,系统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1)广度性质(或容量性质)其数值与系统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和性,整个体系的广度性质是系统中各部分这种性质的总和。如体积,质量,热力学能等。 (2)强度性质其数值决定于体系自身的特性,不具有加和性。如温度,压力,密度等。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量的变化或当物理量变化时系统的变化。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四个经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还有热力学第零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实验事实的推论。这些定律是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可争辩的事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可靠的。 热力学的研究在解决化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方向和变化所能达的限度等。 热力学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研究方法: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它通过对研究的系统(所研究的对象)在转化过程中热和功的关系的分析,用热力学定律来判断该转变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 特点: 首先,热力学研究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它所进行推理的依据是实验总结的热力学定律,没有任何假想的成分。另外,热力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只是从系统变化过程的热功关系入手,以热力学定律作为标准,

从而对系统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做出判断。不考虑系统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微粒是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局限性: 不能回答系统的转化和物质微粒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对系统变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做出判断。只能预示过程进行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过程的现实性,即不能预言过程的时间性问题。 §2.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为了给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热冷程度确定一个严格概念,需要定义温度。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宏观上不再变化,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描述它。当把两个系统已达平衡的系统接触,并使它们用可以导热的壁接触,则这两个系统之间在达到热平衡时,两个系统的这一状态参量也应该相等。这个状态参量就称为温度。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温度呢?热力学第零定律指出:如果两个系统分别和处于平衡的第三个系统达成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彼此也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是确定系统温度和测定系统温度的基础,虽然它发现迟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但由于逻辑的关系,应排在它们的前边,所以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的科学定义是由热力学第零定律导出的,当两个系统接触时,描写系统的性质的状态函数将自动调节变化,直到两个系统都达到平衡,这就意味着两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物理性质,这个性质就是“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的实质是指出了温度这个状态函数的存在,它非但给出了温度的概念,而且还为系统的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2. 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物理化学中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环境:和系统有关的以外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类: (1)孤立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和能量交换者。 (2)封闭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者。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44学时 总学分:8学分 开设学期:第四、五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两大部分,研究过程变化的可能性和速率问题。该门课程为后期学习化工基础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过程的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是:热力学三个定律,热力学基本函数及其变化的计算,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地判断化学过程(包括溶液体系、相平衡、表面现象等)进行的方向与限度;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几种重要的反应速率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的求算化学反应的基本动力学参数、能初步推测或判断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 物理化学是化学基础课中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重要课程。物理化学中的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典范,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

*选学#自学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 2.了解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 3.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 4.熟练掌握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难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热力学基本概念(5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系统与系统的性质、系统的状态、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与功。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2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焓、热容。 第三节气体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Carnot循环、实际气体。 第四节化学反应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焓的规定值、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等温化学反应、非等温化学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易错专题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训练题 班级:姓名: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百炼成钢 B、沙里淘金 C、高粱酿酒 D、汽油燃烧 ()2.下列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铝抽成铝丝 B、铝具有导电性 C、铝粉可以燃烧 D、铝丝用作导线 ()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B、凡是有沉淀生成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凡是需要加热才发生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凡是发光、放热、变色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4.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腐烂石油蒸馏 B、酒精挥发火药爆炸 C、钢铁生锈水结成冰 D、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5.下列现象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的是 A、颜色改变 B、发光放热 C、体积膨胀 D、物质种类减少 ()6.下列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铝抽成铝丝 B、铝具有导电性 C、铝粉可以燃烧 D、铝丝用作导线 ()7.某物质受热后由固态全部变成气体则此变化 A、一定是物理变化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 D、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8.下列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导电性 B、延展性 C、可燃性 D、挥发性 ()9.在试管中加热2~3mL某液体时有如下操作:①点燃酒精灯,加热;②向试管中加入2~3mL溶液;③用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④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正确的操作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10.酒精灯必须在不用时盖上灯帽,其理由是 A、防止酒精自燃 B、酒精易被空气氧化 C、酒精挥发引起中毒 D、酒精蒸发后,灯芯上留有水分,使用时难以点燃()11.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如果将砝码放在左盘,称量物放在右盘,平衡时,砝码为10g,游码为10g,游友计数为1.9g,这种做法可能导致:①称量方法不正确,②称量方法正确,③无法确定称量物的质量,④可知称量物的质量为8.1g,⑤可知称量物的质量为11.9g,你认为正确的结论应该是

物理、化学变化的总结

关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总结 编辑教师:丁海峰时间:2016-5-6 一、化学知识点考察分类练习 (一)考查化学、物理变化 1.今年四月,全省旅发大会在润天湖地,花海鹤乡的毕节试验区隆重召开,在开幕式上的精彩表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2010年毕节中考题) A.气球升空B.歌舞表演C.焰火表演D.放飞白鸽 2.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2012年毕节中考题) A.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合成纤维B.氢气球充气过多爆炸 C.为以高粱为原料酿酒D.金属物品生锈 3.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物质的许多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4.(3分)诗词、名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或名著事件的描述中既隐含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的是()(2014年毕节中考题)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陆虞后火烧草料场 C.白玉为床,金作马D.伐薪烧炭南山中 5.下列成语或典故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2015年毕节中考题) A.春风得意 B.如鱼得水 C.百炼成钢 D.草木皆兵 注:主要考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质区别: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存,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反之,是物理变化。判断的依据:如果在变化过程中有:燃烧、氧化、发光、发热、吸热、气体、沉淀、颜色等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形态,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在考试中遇见不会做的就用极端假设的方法解决,就是假设变化前后是不是同一物质(同一物质用途是一样的),是就是物理变化,不是就是化学变化。现将有关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诗句总结如下: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化学变化)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化学变化) 3、零落成泥碾做尘,唯有香如故。(物理变化)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化学变化) 5、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物理变化) 6、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物理变化) 7、丝丝入扣斗转星移飞沙走石水滴石穿(物理变化) 8、山崩地裂(物理变化)水乳交融火上浇油釜底抽薪(化学变化)

物理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学分:80 / 3+2 (其中含实验或实践学时:48 ) 开课学期:每学年第一和第二学期 适用对象:化工类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内容简介:物理化学也称为理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物理化学是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化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本课程介绍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化学反应的速率规律的宏观层次理论方法,从微观到宏观层次的研究方法和多相系统的研究方法等。包括热力学三大定律和基本方程、统计热力学、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表面现象和胶体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理论基础课,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学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后继化学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任务】本课程共分十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热力学初步、溶液理论、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胶体化学。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着眼于前沿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 1 物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史 § 2 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 必要的数学知识 § 4 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探讨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确立学好物理化学的信心。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物理变化(性质)与化学变化(性质)辨析

物理变化(性质)与化学变化(性质)辨析 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实例:灯泡发光,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碘,干冰的升华,汽油挥发,蜡烛熔化等都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1.定义: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实例:木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 3.现象:化学变化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时常伴随着一些反应现象,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哈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物理变化:1.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 2.微观实质:分子本身没有变(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指形状改变或三态变化。 化学变化:1.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2.微观实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物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分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构成新分子。 物理变化概念的理解: (1)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摩擦生热,升温,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 (2)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变成了另一种物质 (3)物理变化前后,物质的种类不变,组成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4)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聚集状态发生了改变,导致物质的外形或状态随之改变。 物质的三态变化 (1)物态变化是指同一种物质可在固态,气态,液态三种状态发生转化的过程,如下图,物态变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8)导电性: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叫导电性:固体导电靠的是白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依靠的 是自由移动的离子 (9)导热性: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导热性。一般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 (10)延展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作用下能碾成薄片的性质叫展性。二者合称为延展性,延展性一般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之一。 2. 化学性质: (1)助燃性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进行燃烧的性质。如硫具有可燃性。 (2)助燃性物质能够支持燃烧的性质。如氧气具有助燃性 (3)氧化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提供氧元素的性质 (4)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够夺取含氧化合物中氧元素的性质,初中化学常见的还原性物质(即还原剂)有H2、CO、C。 (5)酸碱性酸碱性是指物质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性质: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 (6)稳定性物质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自身不易发生分解反应的性质,如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7)风化结晶水合物(如Na2CO3·10H2O)在干燥的环境中失去结晶水的性质。

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②如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 ③汽油挥发 ④蜡烛熔化 ⑤木头加工课桌, ⑥铁铸成锅, ⑦黄金打造成金箔 ⑧灯泡发光的属于物理变化 ⑨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嘴还没有从管内吸气时,管内外液面是相平的。这时,管内外液面上的气体压强相等;在嘴从管内吸气时,管内气体减少,管内液面上的压强也减少,这时管子内液面上的气体压强小于管外作用的液面上的大气压。所以,我们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喝汽水时,首先要将管子插入汽水里,当嘴吸气里,管内便有一部分气体被吸进嘴里,便造成了管内剩余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变小,且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因而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汽水便沿管子上升,被吸进嘴里。 ⑩月亮跟着人一起前进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从微观上可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仅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表现现象发生,可以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反应发生。但要注意跟物理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氧)等现象发生,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这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种类不同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4种基本类型。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给化学反应分类,如分成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等等。①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 ②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等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③氧气的氧化性、氢气的还原性、一氧化碳的可燃性都需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故属于化学性质。 ④如石灰石是一种白色固体,煅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煅烧后可以产生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物质。 ⑤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⑥风化是化学变化吗?这很简单,是化学变化。因为风化之后产生了新物质,所以就是化学变化。 ⑦砂糖炭化 ⑧生活中的化学---将二氧化碳注入深海可减缓气候变化

物理化学教案(绪论)

物理化学教案 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学科的形成、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化学学科在化学领域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0-1物理化学的内容和任务 (首先从化学与物理的联系入手逐步引出物理化学学科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其研究内容和任务) 一、物理化学 中学化学曾学过:物质的变化不外乎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二者有密切的联系,从宏观角度看,化学变化总是包含或者伴随能量形式的物理现象。例如:发生一化学反应时,总是伴随能量效应,不是放热,就是吸热。放热反应我们比较熟悉,如中和反应。也有一些化学反应需要吸热,如Ca(NO3)2.4H2O+Na2SO4.10H2O=CaSO4+2NaNO3+14H2O 可以利用此反应原理制成化学冰袋 电池中正负极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产生电流 如干电池Zn-+2NH4Cl+2MnO2=Zn(NO3)2+2MnOOH 铅酸电池Pb+2H2SO4+PbO2=2PbSO4+2H2O 氢镍电池NiOOH+M(H)=Ni(OH)2+M 照相底片AgBr被感光后引起化学反应,而使图像显示出来 植物中的叶绿素受光照后,可以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 爆炸反应可以起巨大的压力,体积变化等。 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反应仍然与物理过程密不可分。分子中电子的运动,原子的转动,振动,原子相互间的作用力等微观物理运动形态,直接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及化学反应能力。例如:二原子分子中两个原子之间的振动程度增加将减弱原子间的键力,当振动强度超过一定界限时,此分子就分解,发生化学反应,两种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一定要经过这两种物质的分子之间的撞碰方能发生。可见不管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与物理现象总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注意到这种相互联系,并且加以总结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叫物理化学。所以说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方法上,主要是采用物理学中的测试方法。最早使用“物理化学”术语的是十八世纪中叶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到1887年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w.ostwald和荷兰科学家范特霍夫(J.H.Van’tHoH)合办《物理化学杂志》创刊,此后物理化学这个名称就逐渐采用起来。 二、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物理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所担负的主要任务是探讨和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 在指定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否朝着预定的方向进行,如果该反应能够进行,则它将达到什么限度?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对反应的方向和平衡位置有什么影响,如何控制外界条件使我们所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