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4.问止中医大脑皮肤病医案7则

4.问止中医大脑皮肤病医案7则

4.问止中医大脑皮肤病医案7则
4.问止中医大脑皮肤病医案7则

问止中医大脑皮肤病医案7则

01中医大脑|奇痒无比的皮肤红疹

19岁的小帅很热爱运动,某次运动过后趁大汗淋漓便脱掉上衣吹风。这下好了,当晚便感冒、发烧、呕吐。

小帅去医院吃药、打吊针。结果治疗几天后,小帅脸上开始出疹子、流黄水。之后双手双脚都出现大片红疹,奇痒无比。

小帅在医院治疗多日,无功而返。

当小帅来到问止中医后海店时,他挽起袖子裤子,叹了口气说:“医生,你自己看一下吧……”

每次遇到皮肤病,我都会敏感地追问根源,知道是因之前感冒治愈未果遗留的,治疗便有了方向。

张山雷《疡科纲要》记载:“外疡发痒,其最普遍者,皮肤病为独多……而溯其原因,则不外乎风燥与湿热二者而已……若湿郁生热,流溢肌表,则血浊不清,湿邪留而不去,积湿生热,蕴热生虫,其痒尤甚,而浸淫四窜,此湿淫之为病。”

外受风寒之邪,袭于肌肤,郁于肺经,故见皮肤瘙痒;湿邪留而不去,积湿生热,蕴热生虫,故双手搔抓破溃流水;舌尖红,苔黄腻,脉数亦为湿热之邪郁于肺胃之征。

小帅年纪小、病程较短,潮红瘙痒,为实证为主,故中医大脑治以解肌和营卫,佐以健脾祛湿、祛风止痒为主。

自诉:

9月份开始手臂,下肢内外侧红疹,吃辣加重,晚上痒厉害,双侧对称,(吃过中药西药)近期心烦食欲差,夜间醒来,易扁桃体发炎,全腹压痛。之前感冒发烧呕吐后,脸部皮肤出黄水,后脸上开始长红疹,后延续上肢,下肢。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分析下来,小帅感受表邪未解,才逐渐入里化热生湿,此方剂有发汗解表的药对在里。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荣阴。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荣中有调卫之功。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佐黄芩等清热燥湿,陈皮白术健脾胃。

小帅双上下肢皮肤瘙痒,乃为营卫不调所致,可定位为肌肤、腠理受邪,病变在表、在外,故此方既能解肌祛风,又能调和营卫。

因每晚痒的难以入睡,急则治标,当天配合一次刮痧。

因表邪未解,所以特别嘱咐他稍微出汗是好事,给邪以出路。2019年12月7日初诊,2019年12月10日反馈:

一周后,我看小帅没按时复诊,便微信追访:

在聊天中还发现,小帅的父母很不认可中医。但是小帅相信中医,把中医当成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在各大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小帅其实是有点绝望没信心的,但还是决定在问止中医这边做最后一次尝试。

服药一周后,小帅的小腿红疹几乎全部消退,只剩色素沉着,手上的也几乎完全消失,已经不再痒了。

服药第二周后随访:

自诉:

服药3天后开始不痒,疹子消退明显,手臂几乎全消退,下肢剩色素沉着,睡觉偶而会醒过来,脉象不如以前数,微数,弦,舌红,苔黄微腻。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西医往往把不同系统的疾病割裂开来处理,红疹就一定要去看皮肤科了?显然不是那么简单。本案是由感冒引起的皮肤红疹。所以只当做皮肤病治疗并无效果,患者活活受罪。中医由内因入手、标本兼治,才得速效。

???全文完???

02中医大脑|患者口中的湿疹“神药”

深圳长期处于高温湿热天气,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会让体内湿气更重,就容易导致了各种皮肤疾病的出现,最常见的如湿疹。

但是很多人就有很大的疑问,为何不吃辛辣上火的食物、也注意皮肤卫生,怎么还是会长湿疹呢?中医把湿疹归为“湿热症”,夏季又湿又热,当湿气困滞于皮肤,皮肤容易浮肿或出现湿疹、汗疱疹等皮肤问题,而且患上湿疹后总是会反复发作,除了出现皮损外,更烦恼的是瘙痒,晚上瘙痒严重会直接影响睡眠质量。

下面的这位患者就被湿疹困扰了一年之久,反反复复,各方求医无效。

肘部湿疹、脚底皮疹、瘙痒难耐

季先生,今年30岁,附近居民。近一年双手肘部呈片状湿疹,双脚底皮疹,起水泡,脚底瘙痒的比肘部更严重。

曾看过中医,用药后效果不明显。自己买999皮炎平擦患处后,疹子反而更严重,颜色更深,瘙痒更厉害。

因季先生爱人曾经在问止中医看诊过,觉得疗效明显,所以让季先生来看看。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2019年11月15日初诊。使用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医大脑”先录入症状后,开具汤剂处方。

我们知道中医治疗皮肤病,大多就是荆芥、防风、蝉蜕、蛇床子、苦参、明矾这些中药。但中医大脑计算推荐的处方里一共16味药,却没有一味药是专门治疗皮肤病的药。这怎么回事?中医大脑是不是脑子瓦特了?

我深思一番,这样理解中医大脑的思路:结合患者病史,诊断为湿疹,辨为脾虚湿阻。脾胃素虚,或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水湿蓄积,停滞于内,浸淫肌肤,

而发湿疹。中医大脑计算推荐的处方,可从药对理解,乃是健脾祛湿之效。

可谓是跳过皮肤病湿疹的现象,直切脾湿的本质。

同时,为了加强治疗效果,我还为季先生开具了问止中医的自制外用制剂问止苦参散。让季先生每天将50克苦参散煮水放温后用无菌毛巾擦拭手肘部患处,然后再用药水泡脚底患处,早晚各一次。

中药内服加中药制剂外用,双管齐下。

用药5天,患者称为“神药”

5天后,我通过微信回访季先生记录如下:

今日下午(指本文撰写的时间,是2019年11月23日)季先生复诊,看到季先生手肘处的湿疹已经明显好转,颜色几乎接近肤色,相比照片上拍的还要色浅。

季先生很开心,感慨中医人工智能系统疗效惊人。之前在其他中医馆喝了一个月的中药,对湿疹没有什么效果,真没想到这次喝了5天效果这么明显。季先生接连说道“神药,真是神药”。

二诊,疗效明显,效不更方。我再次使用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中医大脑”开具原处

方,守方一周。叮嘱季先生按时服药,避免生冷、辛辣刺激食物。

▲中医大脑

就诊历史记录

“神药”不神

看看上面的方子,平淡无奇,何来的“神”?只不过是辨证准确而已,抓住了季先生湿疹的

根本原因。

大家都知道皮肤病难治,很多人只从皮肤入手,却忽视了疾病发在皮肤,那么一定是有其内在脏腑的变化所导致。中医大脑跳过表层现象直接抓住本质,一阵见血,效果好是自然的。

???全文完???

03中医大脑|肛周疖肿红肿流脓,三天立效

疖肿的疖,念[jiē],你也可以理解是一款凶悍的痘痘长错了地方。

疖肿看起来并不是大问题,但疼痛起来真的让人坐立难安。尤其是透脓的时候,有如脸上的青春痘爆裂,这种体验非常影响正常生活。

中医遇到肛周疖肿

容某32岁,2019年12月1日就诊。主诉:肛门周边疖肿疼痛5天。具体情况有:肛门周边长火疖子五天,有内服及外用药病史,恶寒,胃口不好,口味重,口渴,喜饮,大便这二日未行,昨晚发热,容易上火,有痔疮病史,容易疲劳,手脚冷。

创口检查:肛门周围红肿、流脓

舌象:舌胖大,有齿痕,苔黄厚腻,舌质红

脉象:脉弦虚数

腹诊:胁下压痛,右下腹压痛,腹直肌坚硬如板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准确采集症状,录入问止中医大脑。问止中医大脑开出处方为十味败毒散加连翘薏仁合大柴胡汤。

怎么理解中医大脑的思路呢?方中,柴胡与黄芩共用能消解胸胁心下部的邪热郁塞,枳实能疏开充实之气,协同芍药舒缓筋的紧张,大黄有导热于大肠并予以排泄的功能,生姜可治恶心与呕吐;荆芥、连翘、白鲜皮、防风、川芎、甘草等皆有解毒之作用,且具有改善体质的功能;独活、防风、茯苓等有逐风祛湿的效能;桔梗、川芎能排脓行气,柴胡有清解表里血热的功能,荆芥用于消除各种疮毒,连翘为疮家圣药,能散痈肿的结热。

中医怎么理解疖肿

疖肿在中医看来,病机很简单——“汗出当湿”,一句话就结束了。人在出汗的时候,毛孔是打开的、腠理是舒张的。

那假如出汗没有出透的时候,突然跑到冷气间里,外界温度突然下降,人体自我保护反应很灵敏,毛孔立刻收缩,但是毛孔下方,也就是皮下还有汗水没有完全出透,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皮下集结了出不去的水,本来该是排出去的废液,排不出去也不能吸收,累积在皮肤下。

后果就是,身体开始发痒,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片的红疹或者水泡,这是红疹的病机。

那么假如出汗的同时,没有遇到冷气间,而是遇到了大量的湿气或者很潮湿的地方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同样的道理,本来是该排出去的废液,突然又有大量的水湿进来了,废液越积越多,停留在皮下出不去、阳气过不来,不能把水液代谢掉,汗又出不去,阳气聚集在周边。

炎症这时候就出现了,红肿热痛各种症状随之而来。当人在出汗的时候,肛门周边也微微有汗,如果汗没有完全干、没有完全出透,人就坐在潮湿的地方或者人久坐的同时屁股下出汗,自然营造了潮湿的环境,那疖肿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三天立效

初诊时,患者肛周流脓,伤口当中脓水很多。经清理创口并消毒处理后,患者表示伤口疼痛减轻。回家服中药后,第三天伤口消肿、疼痛消除。

问止中医大脑处方立效,患者病痛得到解除,大欢喜。

???全文完???

04中医大脑|全身湿疹及皮肤瘙痒渗液

2019年9月底的时候,妆容精致的W女士走进诊室,想解决困扰她很久的皮肤湿疹问题。当时她穿的是长袖长裤,把衣裤撩起来才看出皮肤湿疹的严重,除了露在外面的头面及手足,衣服覆盖下的躯干及四肢都可见大面积皮肤破损,伴有严重瘙痒、渗液、结痂。

来诊时她已用多种西药内服外擦,但并未控制住湿疹的蔓延。

下图分别为背部、上肢和下肢。

问诊时得知,她两周前正值经期,吃海鲜喝啤酒,然后湿疹开始发作。将症状录入中医大脑后的辨证论治如下: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W女士舌尖的细小瘀点明显。中医大脑予以处方,解表利湿、祛风止痒,配合问止苦参散外洗。

二诊:湿疹变平、疹色变淡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W女士情况好转,脉诊右脉弦大有力。二诊处方如上,解表清热、祛风止痒。继续配合问止苦参散外洗。

三诊:瘙痒已不明显,皮肤变干燥

三诊时,W女士反馈湿疹的瘙痒已经不明显,全身皮损由鲜红变淡棕色,皮肤好转变干燥。口苦已经消失、口已不渴。仍然有稀痰。有汗。

W女士诸多方面已经得到改善。本次就诊时处方不变,再进5剂以巩固疗效。

下面是治疗十天后的对比图:

▲治疗前

▲治疗后

后续调理月经及多囊,怀上二胎

三诊过后,也就是总共经过十五天的治疗,W女士的湿疹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后续W女士又调理月经后期、痛经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方面的问题。2020年1月初的时候,W女士告诉我她已怀上二胎。恭喜恭喜!

近期回访,W女士去年遗留的湿疹色素沉着也差不多消退了,一切安好,皆大欢喜。

???全文完???

05中医大脑|大腿根6cm脓包疖肿疼痛难忍

刘先生挪入诊室,我请他坐,他有些犹豫徘徊又难以启齿,轻轻坐在椅子一隅。

原来刘先生大腿根部大概承扶穴靠里的位置长了一个脓包,非常疼痛,让他坐立不安。现已有一周,刘先生听其朋友的话打算买冰片外敷,入店后还是想咨询一下医生。当时我正准备下班,见他比较着急的样子,便请了进来。

初诊

检查时发现此脓包疖肿中间已出现白色脓包聚集欲破,周围皮肤发烫,且质地暗红发硬,一碰就很痛。同时刘先生说他很容易在鼻腔内长红色小痘,多由上火引起,味道臭。聊天中还说到前段时间和太太大吵一架。腹诊时,刘先生心下压痛非常明显,我只稍微一压,他便痛得发声。察其脉象滑数,观其苔象黄腻,知其乃湿热内结,气滞血瘀造成。

初诊时,录入其全部症状,中医大脑并未推出我意想中的方剂,而是开具处方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当时我尚未解,中医大脑为何不直接推荐清热祛湿、消肿排脓的方剂?但细思才得以理解中医大脑用方思路:刘先生现有的症状,体格壮实、中年发福、高血压、之前长期饮食饮酒不节、心下压痛非常明显,已经具备大柴胡汤体质;这次又因为和太太大吵,肝气郁滞化火,和体内的湿热之邪蕴结,才爆发初此疖肿。

开药后交代刘先生脓包将破,日常注意,脓破时同我联系。刘先生还问我是否还需买其朋友推荐的外敷药,我说先不用。开五剂,观察效果。

二诊

张先生说,服药第二天患部便开始发痒,痛转痒表示伤口开始长新肉,代谢正在恢复;第四天脓包自行破溃,二诊时我检查患部触之已不痛,但依然质硬肿起,刘先生尚不敢轻松地坐在椅子上,只敢坐一半。

此时重新录入症状,中医大脑以排脓为主要思路,同时使用中医大脑的加减推荐,用黄芪以托疮生肌去腐,助其排脓敛口;用当归以助其活血行血,可用于痈疽疮痈。依然是5剂药,续观。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虽然皮肤病发生在人体表面,但通过气血经络与人体内脏紧密相关。某些皮肤病发于皮表,肌肤腠理受邪,可趋于内,影响内脏;而一些内脏疾病亦可形诸于外,通过皮肤表现出来。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既有与治疗内脏疾病相同的—面,又具有其独特之处,现简述如下。 一、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是辨证的总纲领,皮肤疾病亦不例外。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虚证与实证、寒证与热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基本证候。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常作为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其着眼点是对疾病大体的病理分类,而非完整而具体的证,突出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也就是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其中表证、实证、热证是阳证,里证、虚证、寒证是阴证。 (一)辨表里证 【表证】 表证即六淫邪气从外侵袭机体造成的位于体表的轻

浅证候。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或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不适等症,舌苔薄白,脉浮。可见于风瘾疹(急性荨麻疼〉之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证。 【里证】 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里,即脏腑、气血运化异常所表现的证候。如溻皮疮(剥脱性皮炎)随病情发展出现皮肤暗红,或见疲斑,偶有青紫,大量糠秕状鳞屑,伴髙热,口干唇燥,甚则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辨寒热证 寒证与热证反映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证】 寒证指由阴盛或阳虚所导致的以寒冷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咣白,手足厥冷,口淡不欲饮,分泌物淸稀置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质润,脉迟或紧。在皮肤科疾患中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肤温偏低,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可见于冻疮,手足厥冷(肢端动脉痉挛症:!、皮痹(系统性硬皮病)等。 【热证】 热证指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喜冷,口渴喜冷饮,面

9.问止中医大脑心与血病医案4则

问止中医大脑心与血病医案4则

01中医大脑|49岁中年男性胸痹、心胸痛,治案一则 中医上讲的“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这其实就是西医上讲的心脏类疾病。很多患者西医检查不出结果,被西医劝说回家休息即可,实际耽误了宝贵时机。 既然开始心胸痛,表示心脏正在给你发出警告信号:心脏已经开始不好了!西医尚未检查出结果表示疾病尚处于早期,恰恰是最应该下手治疗的时间。 中医讲,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到真的心脏病发作,大概率悔之晚矣。 初诊:无诱因心胸痛,查不出病因 慕先生,男,49岁。初诊时患者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胸疼痛,去医院做胸片检出心电图均没有问题,后在老家口服中药治疗后有好转。 1周前上述症状再发加重,大口呼吸时胸痛伴随头痛,头痛以头顶为主,今天呼吸时前胸也痛、时有背痛,但是背痛不随呼吸变化。白天想睡、精神差。口苦。大便稀。有去西医诊所输液治疗,没有好转,今特来此就诊。 详细望闻问切后,发现慕先生还有容易疲惫、半夜会醒过来、夜尿、口干,并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佳。 舌诊:舌质暗、胖大有齿痕、有裂纹、苔黄腻。 脉诊:涩脉。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中医有云“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患者这是属于胸痹的范畴,把上述症状录入中医大脑后,中医大脑计算推荐处方如上图所示。解读中医大脑的方剂可知,寓意散寒养血祛瘀。 《类证治裁胸痹篇》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以《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 分析来看,中医大脑“通阳”的思路暗合《类证治裁胸痹篇》之本意。信心十足,开具处方后,嘱咐其注意饮食、按时休息。 二诊:心胸痛明显好转 二诊,慕先生自诉现在胸口已经不痛。大口呼吸仍有前胸疼痛,但程度较前减轻。现头摇晃

真菌性皮肤问题和中医药方治疗

真菌性皮肤问题详解和药方 真菌:进化比较高的生物,动物的细胞核、核仁、细胞膜、细胞器,还有人类细胞没有的细胞壁。 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临床上把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 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等;少数是按皮损形态命名,如花斑癣;

深部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易侵犯免疫力低下者。 中医病因病机 总由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复因风、湿、热邪外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 若风热盛,则表现为发落起疹,瘙痒脱屑;若湿热盛,则见渗流滋水,瘙痒结痂;若郁热化燥,气血不和,肤失营养所致,则见皮肤肥厚、燥裂、瘙痒。 风盛则痒剧,湿盛则滋水明显, ,热盛则红斑明显。病久营血不濡,则皮肤肥厚、干燥,毛发干枯失润,缠绵难愈。

临床表现 头癣、手足癣、体癣、花斑癣、鹅口疮。 一、头癣 由皮肤癣菌引起的头皮和头发感染。 由于致病菌种的不同和病情表现的差异,一般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 儿童为易感人群,发病与接触患癣的动物有关,患儿的病发、头屑、痂皮中带有大量真菌,易污染床单、枕巾、衣帽,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及家庭中相互传播。理发工具如剃刀、梳子等可作为传播媒介。 黄癣俗称“瘌痢头”。 头皮:黄癣痂,鼠臭味。严重的可累及面、颈及躯干等处。 毛发:早期,病发无光泽,但不折断,干枯。后期,毛囊萎

缩,毛发脱落,遗留广泛的萎缩而光滑的瘢痕。 自觉症状:瘙痒。 预后:常自幼患病,直至成年始逐渐愈合,在头皮上遗留广泛的萎缩而光滑的瘢痕,其上只见少数残留稀疏的头发和黄痂。目前新发病例罕见。 白癣:头癣中最常见, 中医称白秃疮。 头皮:灰白色鳞屑性斑片,境界清楚。 毛发:斑内头发略稀疏、无光泽,“高位断发”灰白色菌鞘。 自觉症状:自觉痒感。 预后:损害一般发展至半年后不再扩大增多,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至青春期趋向自愈。青春期后皮脂分泌中的某些不饱和脂肪酸可抑制真菌繁殖。若无继发感染,不留瘢痕,愈后头发可完全生长。 黑点癣:儿童和成人均可感染

皮肤病中医治疗

常见皮肤病中医诊疗指南 (解读) 一、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学科。 早期,中医外科包括疮疡外科杂病、中医皮肤科学以及肛肠病等。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属于外科。 医学发展,分工,全国各地中医院逐渐成立中医皮肤科。 有渊源、发展的过程。 1、渊源 从原始社会起,劳动生活中与野兽搏斗、大自然抗争,创伤,用草、树皮外敷,包扎伤口,压迫止血等原始的治疗方法。 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青铜铭“疥”“疥”。如有“疾自、疾耳、疾舌、疾足、疾止、疥、疕”等记载。 1973年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最早医书,记载创伤、冻疮、虫咬、肿瘤、皮肤病。记载40多种治疗皮肤病的外用制剂,外用药已经有散剂、膏剂、水剂、醋剂、水银剂等。《内经》已有皮肤病病名的论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有治疗狐惑病的症状方药。 ?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六介绍多种皮肤病,其中描述“沙虱毒” 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恙虫病的记载。 ? 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记载几十种皮肤病,并有相应治疗方药。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头生疮,有虫,白痂甚痒”,指发癣;“湿疥,疣、癣、疥、隐疹的症状和辩证,并且指出漆过敏与个人体质有关。 ? 唐孙思邈曾治疗6000多例麻风病,详细描述症状。《备急千金要方》用丹砂、矾石、水银、石膏治疗多种皮肤病和保健美容方。 ?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40多种病,专著《黴疮秘录》梅毒、指出性交传染、遗传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解围元薮》麻风。 ? 清吴鞠通创立温病学说,采用疏风清热解毒、凉血治疗皮肤病,丰富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方药。 ? 综上所述,从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内经、金匮等,到明清《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有260余种中医外科专著几乎都有皮肤病内容,包括症状、理法方药一并俱全,这是今天中医皮肤病学发展的基础。 ? 在性病方面,历代众多医籍和性病专著记载“疳、下疳疮、横痃、杨梅疮、阴痒、阴蚀、疥、淋证、带下病等10多种与性行为和性接触传染有关的疾病。 在治疗上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中医性病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老中医医案记录整理

老中医医案记录整理 医案记录 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79岁 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4.5 主诉:间断性恶寒汗出多年,再发半月余。 现病史:每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通等无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半月前因受凉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输青霉素、清开灵注射液等无效。现症:恶寒,低热,夜间汗出,乏力。舌边尖红,舌苔厚腻微黄,脉弦紧。 既往史(药敏史):40年前曾患疟疾 辅助检查:体温37.5℃。血常规:WBC 5.2×109/L,N0.65,L0.35。辨证分析:风寒袭表证 中医诊断:感冒(太阳少阳合病) 西医诊断:病毒性感冒 治法:和解少阳,解表温里。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0g,白芍15g,干姜10g,煅牡蛎30g,花粉15g,常山15g,茵陈20g,金银花20g,连翘20g,甘草10g。3剂,水煎服。

复诊: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 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3剂,水煎服。 心得体会: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 签名: 年月日 指导老师点评: 签名: 年月日 医案记录 姓名:郭某性别:女年龄:51岁 民族: - 文化程度: - 籍贯: - 职业: - 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2015.5.15 主诉: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

中医病历书写样本

xx中医院 2014-06-23,13:29 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 既往脑梗死病史3-4年,遗留双下肢活动无力。糖尿病病史4-5年,血糖控制不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史3-4年。高血压病史30余年。前列腺增生病史多年。 2. 活动后头晕、恶心呕吐10余天。患者于10余天前出现活动后头晕,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头痛,无视物旋转,无口角歪斜,无言语不清,双下肢活动无力,纳眠一般,双下肢活动无力,小便频,大便正常。 3. 体检:T36.3℃ P63次/分 R20次/分 BP162/87mmHg 老年男性,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志清,精神一般。两肺叩诊音清、呼吸音清,无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触诊无震颤,心浊音界正常,心率63次/分,心律整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 4. 神色正常,气息匀称,言语清晰,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弱。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中风 中经络 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1.脑梗死 2.糖尿病(2型) 3.高血压病(2级) 4.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5.前列腺增生 诊断依据: 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以“活动后头晕、恶心呕吐10余天”为主症,属于祖国医学“中风”范畴,证属气虚血瘀。因神

志清楚,故为中经络。患者年老多病,气血亏虚,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故头晕。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致肢体废不能用,故双下肢活动无力。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2.西医诊断依据: (1)既往脑梗死病史3-4年,遗留双下肢活动无力。糖尿病病史4-5年,血糖控制不良。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史3-4年。高血压病史30余年。前列腺增生病史多年。 (2)活动后头晕、恶心呕吐10余天。T36.3℃ P63次/分 R20次/分 BP162/87mmHg 老年男性,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志清,精神一般。两肺叩诊音清、呼吸音清,无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触诊无震颤,心浊音界正常,心率63次/分,心律整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 (3)辅助检查: 2014-06-23 随机血糖:9.6mmol/L。 心电图:窦性心律,HR63次/分,ST-T改变。 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2)痿证痿证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有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跳。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 (3)眩晕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謇等表现,但眩晕可为中风病先兆。 2.西医鉴别诊断: (1)脑出血以突发昏迷,头痛、恶心、呕吐、偏瘫、抽搐,二便失禁为主要表现,除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外,颅脑CT及MRI可助诊断。

中医学:从肺论治面部皮肤病案例

从肺论治面部皮肤病验案 肺实者,宜疏邪祛痰利气。偏于寒者宜温宣,偏于热者宜清肃。肺虚者,应辨其阴虚、气虚而培补之。阴虚者,滋阴养肺;气虚者,补益肺气;气阴并虚者,治当兼顾。本文所述之面部皮肤病证多为肺经风热,肺失宣降,湿热浸淫,痰湿蕴结。治宜疏风清肺,化湿祛痰。所用中药以泻肺、清肺、清热解毒、利湿化痰为主,常用桑白皮、枇杷叶、黄芩、金银花、陈皮、桔梗、猫爪草、茯苓等。证属肺经风热、痰湿蕴结之痤疮,用清肺疏风化痰汤治疗;证属肺胃积热之酒渣鼻,用清肺泻火汤治疗;证属肺经风热、痰湿蕴结之面部皮炎,用清肺化痰消疹汤治疗;证属肺失宣降、湿热浸淫之面部湿疹,用宣肺清热利湿汤治疗。从肺论治面部皮肤病,疗效满意。现举4则医案,供参考。 1 痤疮案 宋某,男,21岁,于2009年9月3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面部起粉刺、囊肿3年。3年前,面部起白头粉刺,时轻时重,未引起重视,久之,发展为脓疱及囊肿,内服外涂多种中西药物,无明显疗效,来中医门诊求治。现症:丘疹色红,微痒,散在脓疱及囊肿,El渴,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肺经风热,痰湿蕴结。治法:清肺疏风,渗湿化痰。方药:清肺疏风化痰汤。药用:桑白皮10g,炙枇杷叶10g,黄芩10g,牛蒡子10g,金银花10g,连翘lOg,猫爪草10g,陈皮1Og,茯苓10g,北沙参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早晚各1次。第三遍煎液局部湿敷。二诊(2009年9月10日):上方用7剂,已无新生丘疹,脓疱渐消,二便通畅。守方继服。外用药同前。三诊(2009年9月24日):上方又用14剂,脓疱及丘疹消失,囊肿明显回缩,二便通畅。上方去黄芩、牛蒡子、连翘,加桂枝3g,又服l4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现代医学认为发病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及遗传等因素有关。中医病因病机多为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外感风邪,熏蒸面部;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于面;肺胃积热,化湿生痰,痰湿凝结。本案为素体肺经蕴热,复感风邪,加之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熏蒸面部所致。治宜清肺疏风,渗湿化痰。方中桑白皮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枇杷叶苦、微寒,归肺、胃经,清肺止咳,降逆止呕;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之湿热;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陈皮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炙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桑白皮、枇杷叶、

最全最佳中医病历书写模板汇总

入 院 记 录 姓名:xxx 职业:农 性别:女 住址:xx 县xx 镇琵琶沟村 年龄:72岁 病史叙述者:患者本人及家属 民族:仡佬族 可靠程度:可靠 婚姻:已婚 入院时间:2011-12-28 12:10 籍贯:贵州xx 记录时间: 2011-12-28 14:03 发病节气:小寒 主诉:反复头昏6年余,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为持续性头昏,以中下午时明显,感疲倦,无晕厥、昏迷等症状。以上症状出现以来患者求治于石阡县人民医院,测量血压180mmHg ,诊断为高血压病,给予开具降压药口服具体药物患者叙述不详,后患者头昏症状缓解。于入院前3年患者头昏症状再次出现,并有所加重。患者求治于石阡县人民医院行头颅CT 平扫诊断为:“脑梗塞”,并住院治疗(具体治疗情况不详)。之后患者又求治于安顺市人民医院行头颅CT 检查均诊断为:脑梗塞。以上3年来呈反复发作。于入院前1天患者再次出现头昏,头昏较前有所加重,呈持续性头昏,伴头顶部胀痛。并感恶心、伴呕吐2次,均为胃液,未见明显喷射性呕吐。今为求系统治疗故特求治于我院,于门诊测量血压为:“170/100mmHg ”,以“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收入我科。 入院症见:头昏,无视物旋转,偶尔有头胀,咳嗽,头昏明显时感恶心、伴呕吐,四肢肌力尚可,行走自如。纳眠一般,二便调。 既往史:患脑梗塞3年。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于原籍未到外地久居,无近期疫区涉足史,平素生活规律,无烟酒不良嗜好,无其他特殊不良嗜好。 婚姻史:适龄非近亲结婚,配偶及子女均体健。 月经史:13岁天 -天-29275349岁(无明显阴道流血)。 家族史:否认家族内类似疾病及遗传病病史。 中医四诊:神清、神可,面色如常,形态自如,气息如常,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体 格 检 查

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xx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一、带状疱疹发热以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治愈案: xxxx,女性,50岁,初诊 05年7月12日。以发热、右腰腹部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1天来诊。昨日出现发热,恶寒,并见右腰腹部起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今日上症加重,遂来就诊。现发热,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水疱疼痛,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此太阳中风,表郁不解,故发寒热、汗出;又邪郁肝经,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处水疱疼痛而作。余并处两方。 先予xx加xxxx解表: 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次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 白芍30g,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7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 10g,1剂。嘱次日上午水煎服。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 二诊 05年7月13日。诉昨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T37.3℃。今晨体温即复正常。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失,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减轻,口不干,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细。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 30g,3剂。 后未再复诊。10月份患者带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服前药3剂已愈,遂未再复诊。 二、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芍药甘草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生姜汤治愈案: 陆xx,男,70岁,当年抗美援朝老兵。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于

中医医案(带下).doc

中医医案(带下) 例一余××,女, 32 岁,搬运工人。初诊日期: 1975年 5月 21日。 患者服长效避孕药已一年,近月来白带增多为水样。胃纳差,口淡,睡眠 欠佳,尿量减少,大便两天一次,面部色素沉着明显,舌淡白,唇色亦淡,脉 沉滑略弦。 辨证,脾肾虚损带下。 治法: 健脾固肾,收敛止带。 方药: 菟丝子 25 克、白术 15 克、炙甘草 10 克、白芍 10 克、海螵蛸 15 克、白芷10 克、岗稔根 30 克, 4 剂。 5 月 28 日二诊: 服药后带下较前大减,胃纳增进,面部色素沉着亦减轻,睡眠仍欠佳,尿 正常,舌淡红,苔薄微黄,脉细滑。药已见效,按法照上方加首乌20 克,续服6剂后,自带已净。 (《 xx 医著选》) 例二王,女, 37 岁。 带下青色,腥臭稠粘,头胀目眩,口苦胁痛,脉来弦数,舌质红,苔黄 腻。症属肝经湿火下注,拟泻厥阴之火,化膀胱之湿。 龙胆草 6 克、黑栀 9 克、炒白芍 9 克、生甘草 3 克、黄芩 4。5 克、青陈皮各3 克、茯苓 12 克、绵茵陈 15 克、柴胡 4。5 克、川萆薢 9 克、炙白鸡冠花 12克

三诊: 带下不多,胁痛间或有之,脉弦,苔薄黄。再拟疏肝和营,兼清余热。 炒柴胡 4 石克、丹皮 4。5 克、黑山栀 9 克、当归 9 克、制苍木 4.5xx、茯苓 12xx、炒白芍 6xx、甘草 2.4xx、薄荷、纯梗 4.5xx、郁金 6xx、炙白鸡冠花 12xx (《 xx 熙春医案》) 例三吴××,35 岁,职工。素嗜辛辣,房室不节,以致形肉日消,迩日 易怒,咽痒干咳,入夜少睡,多梦纷纭,心悸惊惕,赤白带下,头晕腰瘦, 便艰,溲赤,舌质红、苔白糙,切脉二尺沉细,寸关弦数。 女贞子、旱莲草、麦冬、远志、金樱子各9 克,阿胶、茯神、生地、杞子 各 12 克,黄连 1。8 克、莲肉 15 克、鸡子黄 1 枚, 5 剂。 嘱忌辛辣,禁房事。 复诊: 带净,寐安,唯腰膂仍感酸楚,上方去黄连,加川断9 克,继投六剂,所 患诸恙尽廖。 (陈予舟等整理)周兰若先生治疗带下经验介绍,江苏中医8:31,1965)例四张x。肝燥血虚,气机失调。干呕暖气,且少腹作痛: 赤白带下,食入乏味。舌白胖。以和中调气治之。 焦白术 9xx、旋复花 4.5xx、生白芍 9xx、偎 xx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一、疾病名称:胃痛科室医生姓名:杨建新 初诊记录 姓名:陈××性别:男年龄:3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 问诊 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性发作15年,复发4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因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致胃脘部疼痛,经服中药后病情缓解,以后经常反复发作。2015年8月在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刻下症:此次患者于4天前,因工作不顺心、饮酒过多而再次复发,自服“止痛药”无效。现患者胃脘部灼痛,纳差,胁胀,情绪不宁,伴吞酸、嘈杂、呃逆。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望闻切诊 形体壮实,精神一般。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胃脘部触痛。 辅助检查: 血常规:RBC4.5×1012/L WBC2.98×1010/L 辩证分析:既往有胃脘痛病史,此次因情志不适、饮酒过多,化为火热而侵及肝胃,肝胃不和而致上述诸症。 诊断: 中医诊断:胃脘痛 肝胃不和 西医诊断:1、急性胃炎 2、胃溃疡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 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 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 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建议做上消化道造影或电子胃镜检查。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酒,戒怒。 医师:杨×× 复诊记录 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 问诊 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胃脘部灼痛减轻,胁胀缓解,吞酸好转,但仍呃逆。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 形体壮实,精神一般。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胃脘部触痛不明显。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但呃逆仍在,前方应加上降逆止呃药物生姜。 诊断: 同前。

-【国医讲堂】第四讲 王琦教授皮肤病治疗经验传授关于治疗银屑病医案的探讨

【国医讲堂】第四讲王琦教授皮肤病治疗经验传授——关 于治疗银屑病医案的探讨 王琦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1943年生,江苏高邮人,2014年被评为第二届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摘要本次王琦讲堂围绕王老师临床中治疗银屑病医案展开讨论。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顽固且易复发的慢性皮肤病,大家在王琦老师的指引下,从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主病主方思想、辨体用方用药特色、伏邪理论等多方面、多层次对银屑病的临证诊疗展开了探讨。认为王老师治疗银屑病在主病主方基础上结合分期论治,始终抓住“血分湿热”的病机观以及“素禀伏热”的伏邪观,治疗上以凉血止血,散瘀消斑,清热利湿为法,且认为银屑病与特禀体质有关,另辟蹊径从调理体质入手,用乌梅、蝉衣、无柄灵芝、制首乌等改善过敏体质状态。弟子根据王琦老师主病主方思想以及临证病案总结出王老师治疗银屑病的主 方牛角银屑汤,认为牛角银屑汤不仅可以有效缓解银屑病的症状,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状态,防止疾病复发。下面我们就看看,王琦教授和学生们怎么说的吧!1王琦教授开讲大家好!我们很高兴如期来到《名医讲堂》,我

们已经经过了3期的课堂讨论,效果很好!大家通过医案讨论,开拓了临证诊疗的思路,领悟了用药的心法,对临床疑难病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接近了临床:其中,我想这首先得益于《中医药通报》杂志给咱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一方面促使咱们定期地进行学习和交流,一方面把咱们的思想传播出去,使中医学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当然,这也离不开大家的积极参与,大家或以讲堂形式,或门诊交流,或以QQ群聊等对病案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已经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坚持做好每一期的医案探讨。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银屑病临床诊疗的医案。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皮肤病,以皮肤浸润性红斑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为皮损特点:本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长,不易治愈,累及人群较广,对患者造成的生活影响很大,是公认的疑难病。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感染、代谢障碍、内分泌影响、神经精神因素及免疫紊乱等有关。在治疗上,西医常用激素控制类药物治疗,药效明显迅速,但是易复发,且复发后加重病情,长期使用可导致皮质功能亢进等不良后果:作为临证疑难病之我认为银肩病的治疗急需解决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就是如何彻底治愈、防止复发。中医药在防治银屑病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请郑燕飞同学(王琦老师2011级博士研究生)介绍一下我在临

皮肤病常用中草药介绍

大飞扬草介绍—内外用 【药用部位】 飞扬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性味归经】 辛酸,寒。①《生草药性备要》:?味酸,性烈。?入肺、肝二经。【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通乳,渗湿,止痒。治急性肠炎,菌痢,淋病,尿血,肺痈,乳痈,疗疮,肿毒,湿疹,脚癣,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用药忌宜】 脾胃虚寒者忌用。 【用药配伍】 配金银花,清热解毒;配夏枯草,清热解毒;配苍术,燥脾湿;配当归,清热解毒;配王不留行,行气活血;配木通,宣通血脉。 【相关选方】 ①治赤白痢疾:大飞扬草五至八钱。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用开水炖服。 ②治小便不通,淋血:鲜大飞扬草一至二两。酌加水煎服,日服两次。 ③治疔疮:大飞扬草鲜叶一握,加食盐、乌糖各少许,捣烂外敷。

④治肺痈:鲜大飞扬全草一握,捣烂,绞汁半盏,开水冲服。 ⑤治乳痈:大飞扬全草二两和豆腐四两炖服;另取鲜草一握,加食盐少许,捣烂加热水外敷。 ⑥治小儿烂头疮,黄水浸淫,染生耳面者:飞插草一握,酌加水煎,洗涤。 ⑦治小儿疳积:大飞扬草一两,猪肝四两。炖服。 (①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带状疱疹:鲜飞扬全草捣烂取汁,加雄黄末五分调匀,涂抹患处。(《福建中草药》) ⑨治脚癣:鲜飞扬草三两,加75%酒精500毫升,浸泡三至五天,取浸液外擦。(云南) 千里光的作用—内外用 【药用部位】千里光的全草。 【性味归经】 苦,寒。①《本草拾遗》:?味苦,平,小毒。?②《本草图经》:?味苦甘,寒,无毒。?③《生草药性备要》:?味涩苦,性平,微寒,无毒。?入肝,肾二经。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祛风燥湿。治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风火赤眼,目翳,伤寒,菌痢,大叶肺炎,扁桃体炎,肠炎,黄疸,流行性感冒,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的价值 中医医案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医案对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历代医案著作均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内容贯穿其中,后世医家又将理论上的新发明、诊疗技术上的新方法,新体验,方药运用上的新见解,融入医案之中。随着医案记录及医案著作的不断涌现,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而且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 二、中医医案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整体性。每则规范完整的医案,在其分析病机、辨别证候、诊断疾病、选择处方、加减用药的过程中,均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方剂、中药等全方位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知识,是中医的整体观特色的最好体现。 三、中医医案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教材。医案如实记录着各个学术流派独到的诊疗思想和临床技能,是流派传承人学习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濒临断代或已经失传的学术流派,后世医家仍可以依据医案类文献继续学习并发展流派精粹。 四、中医医案是中医药文化的特征体现。名医书写医案,风格各有千秋。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之别;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丝丝入扣、细致入微,有的猎险而惊人,有的则实录误案引以为戒,可谓风采各异,琳琅满目。 与西医医案著作相比,中医医案著作更能展示医家的文化底蕴,是最好看的医学文献。 总之,历代中医名家丰富的临诊经验多以医案这一重要载体来传承和发扬,后世医家也多从中汲取精华,运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可以说,医案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医案作为中医诊疗资料的一种特殊载体,不仅是单纯医疗记录,更是医家诊病技艺、辨证思路、诊疗经验的体现。通过对古今医案,尤其是名医医案的整理研究,继承名医技医家流派独到的学术思想,是探寻临床诊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 [清代医案概说] 时至清代,医案之作已至鼎盛。其标志有四: 一、个案专篇以非常普遍。现存清代医案有近300多种; 二、专门搜集整理的医案类书已不拘于以证类案一格,出现了多种编研方式; 三、继续从理论上深入研究; 四、高度重视医案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的医案著作如春花怒放,而且医案的质量亦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个案专辑的概况,由学术思想发展的源流而论,当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仍以私淑易水、专主温补的医案为主流。如以赵献可门人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及吕留良的《东庄医案》,其治法皆宗献可大倡的八味、六味;李中梓的弟子马元以的《印机草》及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则喜用中梓的脾肾双补法。《张氏医通》之案及郑重光的《素圃医案》又皆以景岳温补为特色。温补而外,亦有各具特色的佳作,如王三尊《医权初编》之案,多得攻下而愈,沈鲁珍的《沈氏医案》多用豁痰清火等等。而清初医案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喻嘉言的《寓意草》和马元仪的《印机草》。前者书案详尽,辨证精细,用药自出机杼,善于化裁经方;后者书案简洁,突出辨证,用药精当,不泥于古。 清道光年间李冠仙著《仿寓意草》、》,即推崇喻氏之意。此后也就明显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书案风格。 清代中叶医案的发展,当以<临证指南医案>问世为界碑。此书之出,别开生面,一扫温补、经方派的旧例,使人耳目一新;不仅为温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丰富的实际病例,而且对临床各科贡献尤多:

五皮五藤饮治疗各种皮肤病验案心得

五皮五藤饮治疗各种皮肤病验案心得 【关键词】五皮五藤饮;皮肤病;验案 早年读医案,读得医家张炳厚运用皮科专家赵炳南老中医五皮五藤饮治疗各种皮肤病,甚感神奇。笔者十几年来治疗各种皮肤病经常用之,每获奇效,现将心得呈现如下,以造福广大皮肤病患者。 1 方剂组成 丹皮、白鲜皮、海桐皮、地骨皮、桑白皮、海风藤、天仙藤、双钩藤、青风藤、夜交藤。 2 方解 关于方解,医家张炳厚是这么解释的:丹皮性寒清热解毒,味辛散风止痒,活血消肿;青风藤、海风藤、天仙藤辛散、苦燥、温通,既可祛风止痒燥湿,又可温通经络气血;夜交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专止夜间皮肤瘙痒;钩藤清肝与心包之火,即清血分之热,解血分之毒,轻清透热,达邪外出,一杜疹原;更妙的是,以皮达皮,皮属肺,能利水消肿,祛邪给以出路。以藤达络,络通风祛止痒,血行疹消。皮、藤和臻其妙。合用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清中有行,行中有清,效能愈彰。全方共奏祛风胜湿,清热解毒,通络和血之功。

3 案例 3.1 带状疱疹患者,男,60岁。患带状疱疹10天,曾服用多种西药及静脉输液不效,经人介绍来诊。其面色晦暗,精神尚可。口角、面部两耳上多处疏密不等的分布着疱疹,患处痛热难忍。舌绛苔腻,脉实略洪。自述没明显诱因。笔者认为此乃湿热内蕴诱发疱疹。处方: 丹皮20g,白鲜皮、海桐皮、桑白皮、地骨皮各15g,海风藤、天仙藤、双钩藤、青风藤、夜交藤各12g,双花、连翘、蒲公英各20g,蝉蜕、车前子各10g,水煎服,6剂而愈。 3.2 顽固性荨麻疹患者,男,55岁。患顽固性荨麻疹,曾服用多种抗过敏西药,时好时坏,后来无效。两腿间及上身都有疹团,尤以两腿内侧为甚。瘙痒难忍,手挠又生,高出皮肤,呈云片状,夜不能寐。苔黄腻,脉滑有力。处方:白鲜皮30g,丹皮、地骨皮、海桐皮、桑白皮各15g,海风藤、天仙藤、钩藤、青风藤、夜交藤各12g,地肤子10g,水煎服,7剂而愈,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3.3 湿疹患者,女,41岁,农民。患湿疹3年,先是起红斑有灼热感,痒难忍,后出现小水泡,挠抓后有黄色液体渗出,此起彼伏,痛苦难以言状。于1997年秋后来诊。苔白略黄而滑,脉弦数。

中医皮肤病中医理论

第一章皮肤病的病因 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从人体的完整统一性出发,认识疾病必须先审证求因。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与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所以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记载。又如《诸病源候论》载:“头面生疮系内热外虚,风湿所乘”。“肺主气,候于皮毛,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身体告生疮”。这些都充分说明皮肤病与内脏的关系,也说明了古人早已开始认识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是发病的条件。 此外古人对一些细菌性、真菌性和皮肤寄生虫所引起的皮肤病亦早有认识,如《诸病源候论》记载:“癣之症状,皮肉隐疹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痒疼有匡廓,里生虫··一而癣内实有虫也”,等记载,这说明在公元七百多年时的隋朝我国医学虽然受科学条件限制不能分门别类的说出病原菌,但已确认某些皮肤疾病是由病原徽生物所引起。 总的来讲祖国医学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过去一般书籍记载均称三因学说,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我们认为不内外因可分别归入内、外二因之中故提倡内外二因。 第一节内因 一、七情:喜,怒、优、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映,正常情况下一般说来是不会致病的,但如

果情感过度兴奋或抑制,就会伤及五脏,造成五脏的病证,使五脏失调,而反映到皮肤表面发生皮肤病。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粟疮作痒属心火内郁,外感风邪”,这个病和现代医学所述之“.丘疹性湿疹”、“急性皮炎”相类似。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古人所讲之“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心”不是一回事,不但包括现在的心,而且还包括大脑皮质在内,如心主神明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心火内郁,实质上是与精神情绪变化有关。 所以说七情变化,主要是思想倩绪的过激或过度抑郁而引起的,这个因素在皮肤病的病因学上也确实占一定的位置,应当给以重视。 二、饮食不节:饮食是营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节制,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或过于偏食,都会造成疾病,如《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苦则皮搞毛拔,多食辛则筋急爪枯,多食甘则骨疼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一般来讲过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热、生湿、生痰造成致病因素。暴饮暴食可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过饮醇酒可致湿热内蕴、醇酒中毒等。过于偏食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等。中医书籍记载:“羹曹之亏”、“高粱厚昧,足生大疗”的病因即属此。这些都是饮食不节的致病因素。 三、劳倦过度:劳动是人的本能,是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的必要手段,但是过度疲劳,不注意休息或贪图安逸,不热爱劳动,都能使气血凝滞,肌肉、脏腑失其生理常态,而形成发病的因素,特别在这里还有一个意思是指房劳过度,同样可以反映到皮肤上来。如“肾气游风”就多生于肾虚之人,由于肾火内蕴,外受风邪所致。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 皮肤病临床常见,但是各位坛友术业有专攻,或许对于专科了解并不是很全面兄弟发份资料,诊务之余,不妨浏览一下,或许有所帮助。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一)中医诊断技巧本病中医诊断按证候分型有二型,在临床上可结合自身症状,找出相应的证候分型。 1.肝经郁热皮肤干燥、粗糙或伴有丘疹,剧烈瘙痒,搔抓后局部潮红、血痂多,口干心烦,失眠,多梦,眩晕,心悸,胁痛易怒,情绪易于波动,大便干燥,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2.血虚风燥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苔藓样变,瘙痒以夜晚尤甚,反复发作,伴头晕、心悸、失眠、健忘,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细。 (二)西医诊断技巧本病西医诊断依据主要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1.临床表现青壮年多发,老人与儿童少见。 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阵发性瘙痒,无皮疹发生。 经常摩擦或搔抓后,局部皮肤出现成群的粟粒至米粒大小的扁 1 / 3

平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丘疹增多后逐渐融合、扩大,形成边界清楚、皮纹加深和皮嵴隆起的苔藓样变斑块,常见抓痕或血痂,有时在表皮剥脱处发生继发感染。 皮损好发于小腿、腕、踝、项、颈侧、上睑、耳后或外耳孔。 本病的自觉症状常为阵发性剧烈瘙痒,夜间为甚。 2.组织病理致密的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上皮突均匀延长,偶见海绵形成和角化不全。 真皮乳头内的胶原束增粗,垂直排列,可有浅表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稀疏浸润。 头皮和肛周皮肤出现明显角化过度,但仅有轻度表皮增生。 (三)鉴别诊断技巧1.中医疾病要注意与湿疮相鉴别,慢性湿疮主要是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化而成,亦可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皮炎的改变,常局限于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对称分布。 主要表现是局部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苔藓样变,呈暗红色或灰褐色,可有色素沉着,有少许鳞屑、抓痕和结痂。 外围有散在的丘疹和丘疱疹。 慢性湿疹可因再刺激因素作用而急性发作。 2.西医疾病要注意与原发性皮肤

八大医案让你初通中医免费

八大医案让你初通中医 学医难,学中医尤难!因此,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而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 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学习中医最关键的是什么?是"实(寒热燥湿风)、虚(阴阳气血津)"这两大系统(共10项要素),再辅之于脏腑 (心肝脾肾胃)系统,基本上构成了中医的全部基础。由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可以推导、叠加出中医所有的内容。 事实上,要掌握中医复杂的基础理论,只需通读如下八个名医治病的真实故事,就能够轻松熟知中医经典的"八纲辨证、五邪六淫、治病八法、 中药方剂"等基本内容。 中医故事之一:死则甘愿偿命!(清代名医徐大椿) 清朝名医徐大椿碰到一位这样的病人:酷暑之天气,病人"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而且"脉微肢冷,面赤气短"。众多医生按照"热症"来治,给 病人开出"寒凉之药"。 徐大椿的诊断却完全相反,认为这是"寒症",必须服用"温热之药"。结果病人的家人面有难色,不知道该听哪位医生的话。毕竟,夏天酷暑, 病人大汗,似乎按照"热症"来治更加稳妥一些。而徐大椿则开出完全相反的药物,万一有误,岂不是火上浇油?! 徐大椿斩钉截铁地说:"哪里有不自信而仅作尝试的道理,如果病人出现问题,我愿意以死来偿命!" 结果病人勉强喝下徐大椿开的"大热之药",结果一剂药汗就止住了;冷凉的身体变得温暖,也能够很好地睡觉了。随后,调节药方,不到十天 就病愈了。 徐大椿之所以敢用大热之药,是因为:这个病人虽然有"大汗、面赤"等热症,但也有"肢冷"等寒症,这是寒热并杂、真寒假热的病症,需要用 "参附汤"这样的热性药物进行救治。这是从"祛实"的角度来说的。 从"补虚"的角度来说,病人因热而大汗不止而产生"亡阳"这种阳虚病症,需要用"参附汤"这样的补虚药物进行救治。 徐大椿也很慎重地总结,如果病人不是有"肢冷"等寒症症状,则仍是热症,误用热性药物即死! 关键词:祛寒(补阳)参附汤[温法(补法)] [医案原文] 毛履和之子介堂,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赤气短,医者仍作热证治。余曰:"此即刻亡阳矣,急进参附以回其阳。"其祖有难色。 余曰:"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视,亦岂有不自信而尝试之理,死则愿甘偿命。"方勉饮之。一剂而汗止,身温得寐,更易以方,不十日而起。同 时,东已许心一之孙伦五,病形无异,余亦以参附进,举室皆疑骇,其外舅席际飞笃信余,力主用之,亦一剂而复。但此证乃热病所变,因热 甚汗出而阳亡,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热证,误用即死。(《洄溪医案》) 中医故事之二:夫有是病,则有是药!(清代名医王孟英) 有位姓石的病人在夏天患病,广泛寻找名医,结果病势每日都在恶化,已经持续一个多月了。这时才请王孟英诊治。王孟英根据各种复杂的病 症诊断后,说道:“这是暑热致病,服用寒凉的…白虎汤?就能马上治愈,怎么拖延了这么久呀?”

运用李可老中医乌蛇荣皮汤治疗皮肤病验案心得(一)

运用李可老中医乌蛇荣皮汤治疗皮肤病验案心得(一) 【关键词】乌蛇荣皮汤;皮肤病 李可老中医是山西中医临床大家之一,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五十余年,崇尚仲景学说,对伤寒研究极深,擅长用中药重剂治疗重危急症及疑难杂症,常使一些西医都束手无策之疾或治疗无效的患者,能奇迹般地好转甚至痊愈,被大家称赞为中医的脊梁。李老一生自创方剂二十余首,大多是急救或治疗疑难病之方,打破了中医不能救急的偏见,使人们对中医在世界医药界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乌蛇荣皮汤是李老自创方之一,数年前笔者有幸觅得此方并加以运用,对其疗效进行了验证,并从中领悟了一些心得现介绍如下,望各位同仁在临床中能有更好地运用及发挥,以造福广大患者。 1方剂组成 生地(酒浸)、当归各30g,桂枝10g,赤芍15g,川芎、桃仁、红花各10g,丹皮、紫草各15g,刺蒺藜、首乌各30g,白鲜皮、乌蛇肉(蜜丸先吞)各30g,炙甘草10g,鲜生姜10g,大枣10枚。 2方剂解析 李老认为,皮肤病虽在皮肤肢节,却内连脏腑,并与情志变动,气血失和息息相关。一切皮肤病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整体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然后风寒湿暑燥为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因乖虚而入而致病。则治皮之道,首当着眼整体,从调燮五脏气血入手,见皮治皮,永无愈期。方中桃红四物合桂枝汤,养血润燥,活血祛瘀,通调营卫;定风丹(首乌,蒺藜)滋养肝肾,乌须发,定眩晕,养血祛风止痒;丹皮,紫草凉血解毒;白藓皮苦咸寒,入肺与大肠,脾胃四经,为皮肤专药;乌蛇肉一味,味甘咸,入肺脾二经,功能祛风通络止痉,治皮毛肌肉诸疾,主诸风顽癣,皮肤不仁,风瘙隐疹,疥癣麻风,白癜风,瘰疬恶疮,风湿顽痹,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实为皮肤顽症的特效药,又据现代药理研究,含多种微量元素,钙,铁,磷,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营养丰富,延年益寿,故为主药,姜枣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可增强体质,旺盛气血,使病变局部气血充盈,肌肤四末得养,则病愈。 3运用加减 李老每于虚者加以黄芪,实则加麻黄、桔梗、白芷等宣肺气,开表闭;脾虚者加四君子汤及葛根;毒入血分加黑芥穗、皂刺透发于外;积年痼疾,用狼毒以毒攻毒;整体失调用肾四味补肾固本;阳虚者加用阳和汤,灵活加减,依法变通,圆润活泼,不拘常法,用之效果相当显著,常有一剂知,数剂止之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