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锋芒毕露更是当今中国外交的生存之道 一辩稿

锋芒毕露更是当今中国外交的生存之道 一辩稿

锋芒毕露更是当今中国外交的生存之道 一辩稿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到场各位。在上世纪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时期,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全面制裁,鉴于当时中国的孤立与弱小,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而在去年三月八日,我国外交部长王毅以八字,“主动进取,积极有为”,彰显出了整个中国外交政策上锋芒毕露的新姿态新转变。

开宗明义,在国家外交的语境下,韬光养晦是指隐藏国力不使外露,锋芒毕露则是指有选择地显示国家实力。我方的判断标准是,何者更有利于中国外交的发展和中国形象的建立。接下来,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锋芒毕露更是当今中国外交的生存之道。

首先,和平崛起,做负责任的大国要求我国更应该锋芒毕露。在上世纪的严峻形势下,我们韬光养晦是合理的,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承担锋芒毕露风险的实力。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韬光养晦战略已经失去其必要性合理性,而锋芒毕露正成为时代的呼声。当今的中国不仅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是第一贸易大国,以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现实上看,我们不但已经有底气在国际上争夺属于我们的话语权,而且有实力承担起大国的责任与义务,到国际上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抓住机遇,在竞争中发展要求我国更应该锋芒毕露。经济上,在当今国际秩序调整时期,亚洲领导权重心偏移,我国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夺得高地,抓住机遇,依靠更多的应该是“走出去”“一带一路”等锋芒毕露、积极有为的新时期战略。09年的“TPP协定”不仅稀释了我国加入WTO的红利,更使我国传统竞争优势加速流失,此时再一味的韬光养晦,默不作声只会使我国失去机遇,深陷国际经济劣势。政治上,近年来领土争端屡屡浮现,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日本以钓鱼岛事件多次挑衅,对此,外交部长王毅一改当年杨洁篪的保守回避,强硬表态,“不是中国的,一分不要;该是中国的,寸土必保。”以更为坚决与强悍的口吻向世界宣示中国主权。不仅是中日,中俄、中菲、中印、中越的领土争端都迫使我国外交尽快改变思路,显示出强势一面。过于保守,已经成为对我国自身利益的减损;过于求稳,只会让一个个发展机遇白白流失。从“域外国家勿添乱”到“不再谈判,收回藏南”,处处透露着中国外交对国家主权的强硬维护和锋芒毕露的大国姿态。

最后,澄清误读,建设和谐友好大国形象更需要我们锋芒毕露。BBC日前公布的一项全球民调显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降至八年来最低。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敌视需要化解,“中国威胁论”的深深误解需要澄清,而这些,都不是我们韬光养晦退隐待时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面对误读,我们应该敢于发声。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以来,先后参与了海地、日本、尼泊尔等多个国家的救援行动,取得了国际好评。中国以日益开放、成熟的姿态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救援队队长宋建新这样说过,“只有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事务,才能真实展现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因为有经历才有发言权和主导权。”

因此,我方坚定认为,锋芒毕露更是当今中国外交的生存之道。

锋芒毕露是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一辩稿

大家好, 我方的观点是锋芒毕露是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锋芒毕露,是尽力的展现自己的才华,主动地创造机会争取机会。注意,锋芒毕露不是骄傲自负,不是盛气凌人,也不是过分卖弄。而韬光养晦呢?是指隐藏实力与才干,不抛头露面。生存之道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并得到发展的方法。当今社会是怎样的社会?是竞争激烈,提倡实现自我价值,提倡合作共赢的社会。我们今天讨论的是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是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就是比较谁更能让社会大众在当今社会生存下去并生存得好。 那么,为什么说锋芒毕露是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呢?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立场。 首先,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就像一场赛跑,十分残酷。2015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并超过去年的727万达到749万之多!毕业生人数在年年递增,竞争之激烈显而易见。但是,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锋芒毕露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机遇。最鲜明的一个例子便是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从创立中国黄页到今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他始终抓住每个机会,做时代的先行者,成就了今天的事业。所以,锋芒毕露使我们赢在了起跑线上。更重要的是,锋芒毕露的人更加积极进取,以更快的速度进步发展。而韬光养晦的人失去了一次次宝贵的机会,也不愿意展现才能,势必会被锋芒毕露的人远远甩到身后。 其次,锋芒毕露有利于我们完善自我并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在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不断的自我完善,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不可否认,成功离不开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内在的气质与潜力,他们就如同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就不会有人知道千里马。而最好的伯乐就是良好的自我表现力,如果一个人只会韬光养晦,闭门修炼,而不表现自己,个人的才能就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人生价值也难以实现。 最后,锋芒毕露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当今社会提倡合作共赢。锋芒毕露可以形成一种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局面。团队成员毫不保留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知识与资源的共享,整个团队才能高效完成任务。(比如现在很流行的头脑风暴的方法,一群人各抒己见,但不允许批评他人的意见,这样一来,大家的各种设想相互碰撞,可以得到最有创造力的成果。)相反,如果每个人都遮遮掩掩,不愿意将自己的才干展现出来,那整个团队乃至社会,国家都将停滞不前。 综合以上三点,我方认为锋芒毕露是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北京大学外交学概论试题

外交学往届试题 2003年11月期中(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外交、主权平等、国家安全、秘密外交 二、简答题 1.列举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对外交的2点影响 2.如何判断一国国家实力 3.国内政治对外交的影响 4.自由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看法 5.现代外交的特点 三、论述 1.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利益看法的异同比较 2.是否同意国家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他国不可能对一国国内事务不闻不问的观点 2007年11月期中(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外交、地中海体系、主权平等、秘密外交、格劳修斯 二、简答: 1.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对外交的任意两个影响 2.如何判断一国国家实力 3.举例说明国家职能的扩大对外交的影响 4.现代外交的特点 5.举例说明核武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论述: 1.试论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2.同03-04年 2004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名誉领事、标准操作程序、外交团长、对等原则 二、简答题 1.列举外交使馆和领事馆的2个重要区别 2.中国外交部的组成 3.列举外交谈判的3个动机 4.多边外交的主要功能 三、论述 1.首脑外交的特点和局限性 2.举例描述官僚决策模式

2006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 名誉领事、对等原则、标准决策程序、外交团团长 二、简答: 1.建立外交关系等于建立领事关系吗?断绝外交关系等于断绝领事关系吗? 2.列举三个外交谈判要达到的目的。 3.中国外交部的组成部分。 4.多边外交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什么质疑国家利益? 三、论述: 1.首脑外交的作用和局限。 2.描述和举例说明决策理论中的组织过程决策模式。 2008年1月(贾庆国) 一、名词解释4*5 名誉领事、外交庇护、理性决策模式、外交团、对等原则 二、简答6*5 1.建交是否等于建立领事关系?断交是否等于断绝领事关系? 2.中国外交部机构构成 3.外交谈判的三个主要动机 4.多边外交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何质疑国家利益的存在 三、论述25*2 1.首脑外交的作用与局限 2.描述和举例说明决策模式中的官僚决策模式 2005年1月(王锁劳) 一、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外交豁免权、外交庇护、《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穿梭外交、外交辞令、君子协定 二、简答题 1.外交有哪些功能? 2.什么是理性行为者决策模式? 3.正式照会与普通照会之间有什么异同? 4.宴请包括哪些种类和形式? 三、论述题(二选一) 1.为什么说“外交为民”是外交官工作的宗旨?请联系2004年中国的外交实践来谈。 2.外交谈判有什么艺术和技巧?请联系中国的外交实践来谈。 2006年1月(王锁劳)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资料,这就为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锋芒毕露是现今社会生存之道

锋芒毕露是现今社会生存之道 韬光养晦是隐藏实力,完善自我,等待时机;而锋芒毕露是尽力地展露自己的才华,去主动创造机会、争取机会。归根结底,这两者其实就是个人在实现某个目标时秉承的态度和行动准则。而生存之道则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人能够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并得到发展的方法。 今天我们讨论韬光养晦和锋芒毕露哪个才是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那么就要看对于我们普通的社会大众来说,哪个更可行,更能让我们可以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上生存下来,生存得更好。而我方认为,锋芒毕露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理由如下: 首先,在如今这个竞争型社会,只有积极展露才华、主动竞争,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现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2013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已接近700万,而2014年百家企业计划招收本科生4.5万人,同比2013年下降了7.3%。面对无数的竞争对手,如果不竭尽全力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你要怎样脱颖而出呢?同时,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每个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使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也可能随时被顶替、淘汰。正因如此,我们更要主动地表露才华、证明自己的实力,“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能力得到认可我们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身边的锋芒毕露者津津乐道,自己却不敢展露锋芒。但也许我们本身能力的差距并不大,只是我们大多数人总是畏惧风险,怕“出风头”,结果往往错失良机。其实锋芒毕露并不可怕,有锋芒才有竞争力,锋芒不是会刺伤人的光,而是吸引人的闪光点。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机会转瞬即逝,即使是普通人,我们也要敢于主动显露自己的锋芒,竭尽全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生存发展的机会。 其次,锋芒毕露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锋芒毕露并不代表我们就不需要去“养晦”了,相反,锋芒毕露者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在与这个社会的互动磨合中,获得更多外界的反馈,审视自我,从而得到成长与提升。而且不同于韬光养晦者的默默积蓄,锋芒毕露者所收获的不仅仅是技能上的积累,更是心态上的成熟。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阿里巴巴总裁马云,从最开始创立中国黄页到今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马云一路雷厉风行,锋芒毕露,在不断地尝试中逐渐成长,实现了从草根到中国首富的华丽转身。 综上所述,想要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敢于主动竞争、展露锋芒的自信与勇气,锋芒毕露才是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的生存之道。

中美关系史读书笔记

中美关系史读书笔记 随着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拉开中美关系史的序幕,两国的交往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手变得愈发频繁与密切。 早期的中美关系是和平友好的,但是地位却不近相同。中国当时是闻名于世的物产丰富的大国,小农经济下的自给自足和重农抑商的政策,让千里迢迢来到富庶东方寻求经济支持的刚刚独立的美国尝到了甜头的同时,也饱受贸易逆差之苦。而外来的传教士在中国也屡屡碰壁。 直到19世纪初,美商开始为了谋取高额利润而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中美关系史由早期的友好开始有了冲突。不知是受传统文化“与人为善”的思想熏陶已久还是闭关锁国的中国不识人心险恶,中国仅凭美国表面上的顺从和配合将其列为“恭顺”“守法”。而“恭顺守法”的美国却在暗暗的利用中英矛盾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和利益。写到这里,我仍旧和几百年前的老祖宗一样,用善意来揣度为什么受人尊敬的麦迪逊总统会对友好的中国做出这样的举动。当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积累也许就可以解释这些事情。毕竟在国际舞台上,促使各国奋斗的就是本国利益。但是一方面暗地帮助英商脱手积压货物,听任英国炮舰凌辱中国,在英国获得特权之后也坐享其成,另一方面继续保持温和态度以赢得清政府的好感,这种做法未免太不人道。也许这样可以使本国的利

益最大化,但同时也损害了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从鸦片战争之后,中美关系的地位就开始了慢慢的转变。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密切注视中国情况的美国眼见英国获取了大量利益,也决定派遣使团来华签订条约。本来使团进京是以平等的谈判态度,国务卿的指示连叩头问题也放宽,“视实际情况自行甄办”,“不可冒犯中国人”。但是荒唐的是,清政府竟然在进京问题上犹豫了起来,理由是“与旧制有乖”!本来几乎对等的谈判,被美国人抓住了一个现在看来很可笑的把柄,生生的变成了含有威胁的不对等谈判。甚至到后来,清政府竟然表示“只要使团不坚持进京,清政府对签约一事原则上不表示反对”。而条款的内容,由于清政府没有事先准备,草约完全由美方提出。由于主管谈判的耆英对国际事务的无知,识别不出条约各款的危害性,将严重侵害中国主权的领事裁判权等轻易送给了美国。望厦条约的签订为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提供了蓝本,“成为中国在下一个十年当中直到天津条约签订之前国际关系的法律模式”。中国也从此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1856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美国在列强的侵略中坐收渔利,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和特权。至此,清政府仍然天真对美国保持着良好的印象,并且将任期已满的驻华大使蒲安臣聘为中国全权特使。蒲安臣为了美国利益擅自越权签订了《蒲安臣条约》后,由于美国的“合作政策”使清政府安然度过了修约的危机时期,美国竟然再一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李益成搜集整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中国外交

当代大学生眼中的中国外交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在以经济金融市场为核心利益的主流经济时代,只有在发展了强大的经济实体与商业网络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使自己立于强国之林! 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从长期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处境中由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和新生的国家。中国的外交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又是刚摆脱被压迫民族地位的国家的外交。从80年代起,中国的外交又是一个按照中国特色建设着社会主义的这样一个国家的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下展开的。但是,外交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外交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而同对方打交道。任何一方如果单纯地突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展开外交关系根本不可能。因此,中国当代外交史充满着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它们又是符合外交特点,即按照外交所允许的形式表现出来。 新中国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所展开的外交在性质上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诞生,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品格。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热爱和平是其本性。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历史的必然,是国家性质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要求。 新中国的诞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战争力量。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站在被压迫民族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成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新中国的诞生使世界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阶段。 国际关系中存在有三大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在新中国诞生时所面对的国际矛盾关系中,需要认识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带有根本的性质,这一对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在国际上的反映。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在序言中载明:“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中国外交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使自己的维护世界和平的行为,包含了某种促进人类进步的意义。新中国诞生时,帝国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并竭力企图遏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的进步潮流,为此进行殖民战争、侵略战争,并喧嚣着要对苏联进行大战。当时中国人民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斗争中去,站在了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并对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给予坚决的支持。这说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必须反帝并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和支持被压迫民族,而这符合人类进步的要求。此外,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含着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和平等互利等项重要内容,这在中国是一种自律,对于侵略和战争势力则是一种断然的否定,这也符合进步的要求。

现实社会中人的存在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及作用

现实社会中人的存在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及作用 无论是在高唐始祖或是追溯到上古炎黄,我们可以可以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纵轴上清楚的看见人类所留下的一系列痕迹,也有人说过,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的进化史,由鸿蒙之初,天地初开时神智未开的人游猎而生,食肉饮血的原始生存之道,到而今社会的高屋建瓴,美酒佳肴而食,这些既是反映了各个不同社会中的生活姿态,其实反映的更多的还是一种变化、一种发展。历史是用来为今天筑基的,今天也的努力也仅是为了明天或者下一代的幸福而付出。《拾遗记》有言,物有阴阳,而人分男女在社会乃至地球的发展中又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呢?今天我们要看的便是人类在这一历史社会中的各种姿态。. 在马列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发展关系,并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形态做出了细致的解释,而作为最主要的我认为还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劳动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可以说准确的概括出了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要素。而现在我们要说的便是劳动力——人。 这里或许有人要说了劳动力就是指人么?那么为人类进行躬耕劳作了几千年的黄牛,载人负重的马所有的这些不也是劳动力么?的确,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它们所做出的贡献都是无法忽视的,古人云,君子善假于物也,上天赋予人的一个最重要能力就是可以借助于外物进行一些我们身体本身所无法达到的任务,假物者,人也,所以归根

究底而言,劳动力本身指的还当是人,那么人是怎么样成为改造世界中的主角,又是什么样的心理支配着人类成为改造世界中的主角的呢? 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东西科学家们由来就没有放弃过探索。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是最基本的源于生物最原始的一种本能,随又想被上天作为废弃的东西处理掉呢?然而这也仅仅只是一个物理形态上的原因,而我这里所说的根源该是想内里看的,不需要向太远的,甚至几光年外的地域去探讨,亦不必历史回溯到过去去寻找答案。自在心中,我一直认为人的内心是创造,构成世界的根由。 生的萌动,由一个细胞产生的对于美好的愿望,经过无数伙伴的加入,形成了由量的积累,无限的放大了人对于更好的生活的追求,而由量变的无限大发展到质变的结果,这便远不是一两种思维所能够解释的了,经由思维力场的干扰重组,再打乱重组,人的思想的复杂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颠峰。 善恶一念之间,所以人性的善恶是很能够简单定义的,而对于明天的憧憬,对于美好的向往又成了所有人类的共通,而追求促进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社会进步的原因吧。 正如有很多人说的那样,人都是贪婪却有懒惰的,一方面总是希望获得很多很多,期许着可以过上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生活,一方面却又懒散的不想要付出,这是一个本性性的东西。而因为这一点,成功的人为了成功而有理性的节制了自己的惰性,安于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不想要安逸的人就可以成功了么?也不是的。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 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 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 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2018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190; 课程代码:00270; 适用专业及层次:行政管理本科; 课程考核:纸考(比例30%);终考形式:纸考(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领导机构是(A)。 A.中央委员会 B.中央政治局 C.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D.中央书记处 2.我国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 A.单一制 B.复合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B)。 A.党管干部 B.民主集中制 C.首长负责制 D.个人服从组织 4.在我国所授予的勋章和称号中,具有最高荣誉等级者的授予人是(D)。 A.中共中央总书记 B.全国人大委员长 C.国务院总理 D.国家主席 5.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D)、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法院院长,或者被任命为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 A.20岁 B.21岁 C.22岁 D.23岁 二、多项选择题 6.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BCE)。 A.人民主权原则 B.人权保障原则 C.权力制约原则 D.民主政治原则 E.法治原则 F.行政监督原则 7.我国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有(ABEF)。 A.平等权 B.政治自由 C.人身自由 D.信仰自由 E.监督权 F.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8.总理有权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任免的人选是(ABCDEF)。 A.副总理 B.国务委员 C.秘书长 D.各委员会主任 E.审计长 F.各部部长 9.法院的审判制度主要有(BCDEF)。 A.首长负责制 B.人民陪审员制度 C.合议制度 D.两审终审制度 E.辩护制度 F.回避制度 10.目前中国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按照其职位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CEF)。 A.党政工作类 B.企业管理类 C.综合管理类 D.行政管理类 E.专业技术类 F.行政执法类 11.我国直接选举的环节主要包括(ABEF)。 A.选民登记 B.候选人的提出 C.候选人陈述 D.候选人竞选 E.投票 F.公布结果 三、辨析题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在指导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大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是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五、学法教法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与学法教法的选择,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板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堂导入呈现三张有关旧中国外交的照片,分别反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通过设问“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我们还

高一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 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一历史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能力是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知识点大家要重视起来。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必修一新... 高一历史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能力是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知识点大家要重视起来。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 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③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了独立;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革命运动。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这一建交原则是: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3.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1)"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3)"一边倒":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4.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成就:(1)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2)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练习题 1、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宣布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必须遵守的原则是( ) (1)平等互利 (2)和平共处 (3)互不干涉内政 (4)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A、(1)(2)(3)(4) B、(1)(4) C、(2)(3) D、(3)(4) 2、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不包括( ) A、"一大片"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一边倒"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同创中学陈军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体会一科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感受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单元结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基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突破)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调整) 【教学过程】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了解建国后的外交形势 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2、思考分析: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 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 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3、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的三项基本方针

重庆市主城区六校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2014-2015学年(上)期末考试高三文科综合试题 历史部分 (共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治国需要理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最符合历史潮流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蒋廷黻说:“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文中“放弃所不应当放弃”是指 ①五口通商②协定关税③领事裁判权④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准许各国派兵保护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3.清末《上海县续志·序》中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迩来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读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反映了 ①上海开始成为通商口岸,发展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②《辛丑条约》后,“欧风美雨”大量涌入中国引起社会巨大变化 ③作者反对“欧风美雨”大量涌入引起的社会风俗变化 ④作者感觉到了“欧风美雨”大量涌入对中国的影响不断加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 4.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费正清曾形象地比喻成“两出巨型戏剧”:第一出是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对抗,第二出是这场对抗导引中国在“一场最巨大的革命发生中所发生的基本变化。”下列历史现象不能体现“第二出戏”的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5.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出席这次全会的正式代表有七届中央委员会成员53人。这一届中央委员选举产生时,当时中国 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解放区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C.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主力被消灭 D.南京已经解放,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6.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用这样的语言形容某一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

现代企业的根本生存之道

现代企业的根本生存之道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哲学维度 (提纲) 解题:解释所谓“哲学维度”。对于我们的话题,我们首需问的就是:何为“企业--文化建设”?它与国家文化建设有什么关系?与经济建设又有无本质区别?“企业--文化建设”就像建设一座立交桥那样的建设吗?要回应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需要搞清楚类似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企业?什么又是企业文化?企业与国家关系如何?在一个特定国家或特定社会制度下的企业--文化意味着什么?没有文化的企业意味着什么?将企业文化作为“建设”这样的对象性活动来操劳又意味着什么?等等等等。要想在几个小时内深彻地回答这些问题,显然是不自量力。我下面的演讲只是企图摊出或者不如说力图将事情本身推入一种“思考的深度”,以期为诸位思考这样的问题提供某种回旋激荡的思想场域。我下面的讲座主要围绕三个大的方面来展开:1、企业以及企业文化的“现代性”;2、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生存的中国企业—文化;3、朝向作为一种现代生命态势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以及企业文化的“现代性” 我们首先必须追问的显然是:何为企业?如果不在相当的深度上追问这个问题,那么一切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谈论都是奢谈。我说“相当的深度上”是说,我们必须越出对“企业”这个概念的教科书式的理解。关于企业的概念,国内外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通常所说的企业,一般是指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如工厂、矿山、铁路、公司等(新华字典)。或者: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或:企业就是组合和运用各种生产要素,从事一定范围内的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取利润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一般教科书)。说得更具体点:一个企业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的要素:l、拥有一定数量、一定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和资金;2、具有开展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活动的场所;3、具有一定技能、一定数量的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4、从事社会商品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5、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地位;6、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获取利润。 这些定义虽然都不错,但显然都只是“外延式”(解释这个逻辑术语)的定义,就是说,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的第一课,本课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在这一时期,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关系。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本课是新中国外交关系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本单元的地方比较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些屈辱史实,对近代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有很深刻的印象,高一的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都停留在初中。所以对于本课,他们大部分会对具体的事实很感兴趣,对于理论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拔高。因此第一目中关于政策和方针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必须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这三个具体的政策怎样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第二目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第三目中涉及到的小概念成为盲点,比如“印度支那”,对“求同存异”的解释也成为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中国近代的国际地位,理解新中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和实质,培养学生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作用和意义。3.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对亚非万隆会议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外交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2.运用历史材料,设置历史情景,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3.循循诱导,注意方法引导,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建国初期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站立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2.通过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上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教学重点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

说课稿: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六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一课。该单元阐述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概述了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指出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交政策作出的重大调整,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本课正是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外交成果。且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因此学习本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总共分三个子母,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为: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2、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外交成就; 3、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4、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