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年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17课 解放战争

2019年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17课 解放战争

2019年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17课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

1.(2018·江苏高考·10)右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D.渡江战役结束后

【考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析】全面内战爆发是1946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是1947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B项错误;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材料中“1948年11月”相符,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2017年题组

1.(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2016年题组

1.(2016·天津高考·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2.(2016·上海高考·25)《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A.淮海战役胜利后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D.平津战役胜利后

【考点】解放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平津战役)

【解析】“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出现在当时的北平。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与北平无关,故A项错误;辽沈战役胜利解放的是东北全境,与北平无关,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南地区,与北平无关,故C项错误;平津战役胜利和平解放北平,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5年题组

1.(2015·北京高考·18)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表1

A.五四大潮的洗礼B.长征

C.上井冈山D.重庆谈判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重庆谈判)

【解析】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应该远在“二十”之上,故A项错误;长征发生在1934—1936年,应该在“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之前,故B项错误;上井冈山时间大约是1928—1934年,在长征之前,故C项错误;重庆谈判发生于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提出后,在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前,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海南高考·22)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A.偿还大量外债B.贪污腐化成风C.军费开支巨大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国民政府滥发法币引发通货膨胀)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的时间信息“1945年”“三年后”因此应为1948年,这一时期,正是属于解放战争的决战阶段,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支持蒋介石,因此偿还大量外债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贪污腐化成风一直是国民党的弊端,并不会导致某一时间通货膨胀,故B想错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国民党为支付与共产党作战的军费开支,大量发行金圆券,导致通货膨胀,故C项正确;官僚资本的发展与通货膨胀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2014年题组

1.(2014·安徽高考·16)图5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①②③④

图5

A.①④③②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①中图示有“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地区”,地图上“碾庄”等表明了是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战役,时间应该是1948年11月开始;②中地图有关键信息“大别山”,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③中地图图示中出现“抗日根据地”,可知在抗日战争期间,时间应该是1937至1945年;④中主要作战区域为长江以南,可以判定为渡江战役以后发生,时间应该为1949年4月以后,按照时间先后排列为③②①④,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13年题组

1.(2013·天津高考·8)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

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民主主义国家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D.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抗战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故选B。【答案】B

2012年题组

1.(2012·江苏高考·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解析】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战略反攻正式拉开序幕。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并不是与国民党设想的那样,从而打乱了国民党的军事计划。

【答案】A

2.(2012·四川高考卷·19)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解析】关键信息:快点给他们和平。从题干材料反映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再结合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与相关事实分析,A项正确;BC项与题干无关;从时间信息上看,D项说法错误。

【答案】A

3.(2012·海南高考卷·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解析】由时间信息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是解放战争获得胜利的前夕,结合其由农村转向城市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内容说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阶段基本结束,B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无从体现;D项应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2016·天津高考·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2)依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又是怎样“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4分)

【考点】(2)解放战争——中共土地改革

【解析】(2)第一小问代表,从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农民利益的方式是进行土地改革;第二小问支持,从材料二“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可知农民“全力支持”解放战争的方式是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答案】(2)代表农民利益:进行土地改革。(2分)

“全力支持”: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2分)

2.(2016·浙江高考·38)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

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8分)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8分)

(4)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2分)

【考点】(2)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中共土地改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3)新民主主义革命

(4)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解析】(2)据材料一“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获知经济举措为解放区进行土改,据所学可知其意义为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据材料二毛泽东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可知军事举措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据所学可知其意义为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第一小问事业,据材料二“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可知,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一致的,均是反帝反封建,即事业为反帝反封建;第二小问说明,材料一涉及到土改、领导农民群众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实行土改,领导群众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材料二提到中共通过军事手段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据所学可知,中共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采取军事手段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4)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革命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符合国情的、维护人民最广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些均是中国革命经验。

【答案】(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3)事业:反帝反封建。

说明: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2012—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2019年题组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为工作重心转移的准备措施 【解析】由材料“1948年10月底”、“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 可知在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决战之际,通过人才培养做好工作重心转移,统治全国的准备,故选B项;土地改革关注的是农民,而材料强调的是干部群体,排除A项;1948 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重视科技推动工业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举措,排除C项;1948年的国共阶级矛盾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目的,排除D项。 【答案】B 2018年题组 1.(2018·江苏高考·10)右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

【考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析】全面内战爆发是1946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是1947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B项错误;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材料中“1948年11月”相符,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 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2017年题组 1.(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答案B 2.(2017.11·浙江高考·13)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这场革命的意义是() ①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④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同步精品课堂)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17课 解放战争(测)(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下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A.①④③②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图①由“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安徽北部淮河流域等信息可知,该战役为淮海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图②由“大别山”等信息可知,该战役应为1947年夏的挺进大别山战役,这是解放战争转入反攻的开始。图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图④反映了解放军越过长江中下游防线,是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故正确的时间顺序应为③②①④,故ABD都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材料图片的关键信息,学生应该熟练掌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军队名称、进军路线等入手,即可正确排序,得出正确答案。

2.毛泽东在《复李济深等56人电》中说:“……(蒋)求喘息谓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谈判,口诵八条,眼望美国,脚向广州……”当时的历史背景是 A.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 B.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 C.渡江战役刚刚取得胜利 D.三大战役中共取得胜利 【答案】D 3.1948年底,蒋介石在军政要员的会议上说:“东北丧失,危及华北,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蒋介石提及的“此次会战”是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型关战役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48年底”“徐、蚌乃首都门户”和所学知识可知,徐、蚌属于淮海地区,故A项正确“东北丧失”说明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故B项排除;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发生在三大战役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平型关大捷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故D项排除。 点睛:“1948年底”“徐、蚌乃首都门户”是解题的关键。 4.1945年12月27号,苏、美、英三国外长发表公报:“在国民政府下,有一统一与民主之中国,国民政府各级机构中民主党派之广泛参与以及内部冲突之停止,均属必要。”该公报 A.符合中美苏英共同利益 B.反映了美苏冷战的局势 C.加速了国共内战的爆发 D.促进了政协会议的召开 【答案】D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踏雪寻梅】 1.了解国共内战是美苏全球争霸战略和冷战政策的产物。 2.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美国冷战政策在亚洲失败的表现。 3.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意义。 【按图索骥】 一、“缓兵之计”——重庆谈判 1.背景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为争取和平,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结果: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很快被国民党撕毁,全面内战爆发。 二、解放战争的爆发与转折: 1.第一阶段:战略防御(1946.6——1947.6)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2)结果: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以及对 陕北和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误区警示]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是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而斗争的焦点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 2第二阶段:战略反攻(1947.6——1948.9) 1947年6月,、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 3.第三阶段:战略决战(1948.9——1949.1) 1948年秋,中共中央连续发动、、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和平的烟幕——北平谈判 (1)背景 ①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②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2)结果:1949年4月,国共两党双方达成《》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 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月23日,解放军占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取得基本胜利。 [诗歌欣赏]《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小题专练:第17课 解放战争 Word版含答案

第17课小题专练 1、杨奎松评价近代某事件时说:“双方一个力图以承诺民主为掩护,将国家重新统一在一党的控制之下;一个则必欲以事实上割据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军队和干部,完全是背道而驰。”该事件是( ) A.辛亥革命时期的南北和谈 B.国民党“一大”实现了国共合作 C.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 D.1949年的北平和谈 2、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 B.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 C.国共已经达成和平协定 D.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 3、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要求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鲇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延安。材料表明( )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紧张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4、1949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 )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5、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口号。“后方挖蒋根”是指( ) A.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6、观察下表,导致1946年、1947年国共军队兵力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2019年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17课 解放战争

2019年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17课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 1.(2018·江苏高考·10)右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D.渡江战役结束后 【考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解析】全面内战爆发是1946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是1947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B项错误;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材料中“1948年11月”相符,故C项正确;渡江战役是1949年,与材料中“1948年11月”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2017年题组

1.(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2016年题组 1.(2016·天津高考·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2.(2016·上海高考·25)《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A.淮海战役胜利后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D.平津战役胜利后 【考点】解放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平津战役) 【解析】“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出现在当时的北平。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与北平无关,故A项错误;辽沈战役胜利解放的是东北全境,与北平无关,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南地区,与北平无关,故C项错误;平津战役胜利和平解放北平,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5年题组 1.(2015·北京高考·18)表1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表1

高中历史考点17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原卷版)

考点17 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 【十年真题】 知识点一土地革命 1.(2018·天津高考·9)“(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 A.①B.② C.③D.④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3.(2015·天津文综·6)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4.(2014·四川文综·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5.(2014·福建文综·16)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6.(2013·广东文综·16)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 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7.(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 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 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8.(2012·北京文综卷·18)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必修1习题: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基础巩固 1蒋介石曾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蒋介石所说的“先生”是指()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 B.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 C.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 D.美国总统杜鲁门 2下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符合的是() A.“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B.“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C.“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D.“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3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导致“和平已经死了”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和谈 B.国民党不断扩大内战规模 C.美国等国际势力的插手 D.中间派无法左右国民政府

4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A.进行战略反攻 B.进行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进行平津战役 5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包括了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乡村的地名。从以上路线可知,老人参加了() A.孟良崮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引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A.这首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 B.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 C.“天翻地覆”是指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D.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7下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 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它在此作为历史的见证定格为永恒。这一天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17课:“解放战争”说课稿 新课标教材“解放战争”一课对旧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把以前三节课的内容压缩为一节课。这使得教师备课中既要割舍一部分内容,但也需补充一些知识点。“解放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真实面目,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明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是党的英明决策,通过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战略战术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最终实现课堂小结时学生能够总结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抓住重点、难点,设置一定深度的问题,给学生思考搭建

平台。比如“抗战结束,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有何目的?是借机刺杀毛泽东等人吗”?接着追问,“毛泽东是去还是不去呢,有何利弊?这些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兴趣。把旧教材的内容压缩后,可用的教学材料也少了。如图片、国共两党各阶段实力对比数据、文字材料等等。实际上,教材上有的要充分利用,教学中需要的要设计增补。如第79页“资料回放”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若能有梯度地设计一些问题,如材料中第二年指哪一年?解放军要进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该选择在哪里?为什么?我设计了一套肢体动作解决这一问题。请一个学生上讲台配合老师做一个动作演示。蒋介石重点进攻向陕北和山东就像一个人伸出两个拳头打人,我们一方面拉住他的两个拳头,再选择回击的部位,那么他的哪里会变成弱点?“肚子”。落在中国地图上应该是哪个地方?配合幻灯片“人民解放军挺近中原示意图”、“人民解

第17课解放战争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漫画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露现实的本质。右边的漫画反映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的真实意图是( ) A.封建民主国家 B.反对一切外国侵略者 C.独裁内战 D.惩治政府腐败现象 解析:人民的“主人”用武力维护其利益,这就一针见血地揭露出了蒋介石搞独裁内战的本质意图。 答案:C 2.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 解析:抗战胜利后,经过将近百年之久被奴役和战乱折磨的广大民众,强烈要求国共能携手实现和平、民主。 答案:B 3.“我们提议(中共)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注:当年为民国三十五年)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部队发此电文主要是由于(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C.国民党实行重点进攻D.战略反攻的需要 解析:由“民国三十五年”可知是1946年,由“鄂中”知是中原地区,综合两点信息可知是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答案:B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 解析:蒋介石的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那么他露出来的“胸膛”就是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插上一刀”就是指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而战略反攻的序幕是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的。 答案:A 5.2011年1月15日是天津解放62周年纪念日。解放天津的军事行动处于人民解放战争的( ) A.战略防御阶段B.战略反攻阶段 C.战略决战阶段D.战略相持阶段 解析:天津解放属于平津战役,当时是战略决战阶段。 答案:C 6.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D.渡江战役 解析: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来判断。在三大战役里,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而且三大战役后,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为解放全中国奠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一、解放战争的过程: 第一阶段:战争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 第二阶段:全面内战:1946年6月—1950年6月 ①防御阶段(1946、6——1947、6) ②反攻阶段(1947、6——1948秋) ③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 ④胜利阶段(1949、1——1950、6) 第一阶段:战争序幕:1945年8月—1946年6月 1.重庆谈判: (1)背景: ①主要矛盾:抗战结束后,国内主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盾变为了美帝支持的国民党发动派和 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②国内人民:渴望和平。 ③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积极帮助国民党抢夺胜利果实)[来源:学.科.网] ④蒋介石:迫于国内外的和平压力,内战准备尚未完成→“假和平、真内战” ⑤中共: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 (2)结果: 签署《双十协定》 (3)《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4)斗争焦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5)意义:政治上取得主动权, 赢得民心。 2.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6年初 地点:重庆 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第二阶段:全面内战:1946年6月—1950年6月

(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标志):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战术、战果):运动战,歼敌70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地区):1947年,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2.反攻阶段(1947、6——1948秋) [来源:Z&xx&https://www.sodocs.net/doc/9219150828.html,] (1)经济:土地改革(时间、文件、内容、意义)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影响: 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 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2)军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间、部队、意义): 1947年6月; 晋冀鲁豫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3.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歼敌52万,华北全境 歼敌55万,解 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地区、中 原地区 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战果林彪,罗荣恒,聂荣臻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振林 林彪, 罗荣恒 指挥1948年9月——1949年1月 时间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取得的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17课 解放战争

一、单选题 1.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发生在山东的一次著名战役,该战役() A.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D.是战略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2.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部分解除禁运到取消禁运,再到实行“有限援助”,1949年开始逐步削弱对国民党的援助。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 美国放弃控制中国的战略政策 B. 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影响力发生变化 C. 美国由“扶蒋”逐渐转向“中立” D. 美苏争霸使美国国力迅速下降 3.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种空前浩大的人力动员,解放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可以说超出了最高的负担界限。当时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这种超出寻常的战争承受能力的客观条件是() A.解放区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 B.华北和华东良好的农业基础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D.受到解放全中国的激情鼓舞 4.“决战鲁西南,直插鄂豫皖,突破合围圈,逐鹿我中原。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威名传!”(《千里跃进大别山》)歌曲歌颂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 ) A.国民革命时期 B.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解决了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的会议是() A. 遵义会议 B. 中共七大 C. 七届二中全会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6.1945年10月19日,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 A. 统一战线是重要的斗争策略 B. 共产党已做好内战的充分准备 C. 国民党“一党专政”不得人心 D. 共产党革命领导地位受到认可 7.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敌人的数量按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B.淮海、平津、辽沈战役 C.平津、淮海、辽沈战役 D.辽沈、平津、淮海战役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对点练习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内战的爆发 1.背景 (1)“假和平、真内战”:抗日战争胜利后,________面临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________________”策略,电邀________赴重庆共商国是。 (2)重庆谈判:①目的:争取____________,揭露美蒋阴谋。②时间:1945年8月底~1945年10月10日。③结果:签订《________________》。 (3)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6年初,__________。②结果:通过了有利于________的政协协议。 2.概况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__________,全面内战爆发。 (2)战况:①人民解放军采取____________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________、________两大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战略反攻 1947年6月,________、______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________,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 (1)辽沈战役:①时间:____________年9月,辽沈战役首先打响。②战况: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________,解放__________。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__________。③战果:解放________全境。 (2)淮海战役:①解放军以______为中心先后歼灭________兵团和________兵团。②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军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________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3)平津战役:①部队:________解放军和________解放军。②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________接受改编,1949年1月________和平解放。 (4)意义:①三大战役共歼敌或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__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战果上看,在________战争史乃至________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②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和谈 (1)背景:战场上的溃败,迫使________在1949年元旦发出“________”声明;______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______进行到底。 (2)目的:结束________,减少人民________,中共提出和谈条件。 (3)________年4月。 (4)内容:双方达成《________________》最后修正案。 (5)结果:南京国民政府________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全国发出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________,国民党军队长江防线瓦解。 (2)国民党政权瓦解: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____,统治中国________年的国民党政府覆灭。 (3)影响:____________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争 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理解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解放战争的过程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中国人民的矛盾。 1、过渡阶段(1945、8——1946、6)(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1)重庆谈判(1945.8-10) ①谈判背景: 国民党方面,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采取“”的策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中共方面,为、揭露美蒋阴谋,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②结果: 双方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和未达成协议。 ③斗争焦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 ④影响:中共:政治上取得主动权, 赢得民心;国民党:如果发动内战将陷于被动地位。(2)政治协商会议(1946.1) 时间:1946年初地点:重庆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各党派代表和无党派人士参加,再次确认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2、防御阶段(1946、6—1947、6) (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标志)

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战术、战果) 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70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地区) 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和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3、反攻阶段(1947、6——1948.9秋) (1)经济措施:土地改革 时间、文件:1947年,颁布《》 内容:没收,废除,实行,按平均分配土地。 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 影响: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2)军事措施: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年6月,、率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的序幕。 4、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 概况: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三大战役。 意义: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消灭。 5、胜利阶段(49.1-49.10) (1)北平和平谈判(1949.4) 背景:①国民党: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声明。 ②中共: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但为迅速结束战争,减 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结果:4月,国共两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3)进军全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单元第17讲人民解放战争课后提升

第五单元第17讲 一、选择题 1.(2021·皖赣联考)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8月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以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接着,蒋介石又连发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定大计”,且言“已准备飞机”迎接毛泽东。国民党的这些举动,意在( ) A.顺应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B.表明实现国共和谈的决心 C.博取在政治上的有利地位 D.营造民主建国的和平氛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4日,蒋介石电邀……16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以大字标题刊出……新闻。接着,蒋介石又连发两封电报”可知,蒋介石短短数日多次邀请毛泽东赴渝谈判,制造舆论,是为了博取政治上的主动地位,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排除A、B两项;国民党表面上营造民主建国的和平氛围,但实质是意图实现独裁,排除D项。 2.(2021·福建漳州模拟)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宣言》,提出承认解放区民选政府和抗日军队,承认各党派合法地位,成立联合政府等要求。9月3日,国民党发布《中国国民党为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必须完全实施宪政,要加紧整编全国军队,切实保障人民权利。这表明( ) A.国民党正面回应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B.国共两党宣言大同小异 C.国共战时合作关系已经破裂 D.国共两党矛盾日趋激化 【答案】D 【解析】材料叙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无视中国共产党的合理要求,坚持走西方资产阶级宪政道路,激化了两党的矛盾,故D项正确;材料中国民党只字未提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要求,说明其并未正面回应,排除A项;国共两党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其宣言出发点不同,内容也有很大差别,并非大同小异,排除B项;国共战时合作关系破裂的标志是1946年全面内战的爆发,排除C项。 3.(2021·广东惠州模拟)1946年12月,中共中央改组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统区的一切工作”,通过各种媒介揭露“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 A.以舆论宣传为中心工作B.壮大民主统一战线 C.为工作重心转移作准备D.避免全面内战爆发 【答案】B 【解析】在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城市工作部在国统区通过各种媒介揭露蒋介石的罪行,这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等民主力

学案2: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考纲课标解读】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考点概括梳理】 1争取和平民主 (1)重庆谈判 ①原因:蒋介石采取“”的策略。 ②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了《》。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召开,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最终结果:政协协议被国民党撕毁。 2解放战争 (1)开始:1946年6月.周目党军队进攻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解放军采取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人。 (3)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上半年,粉碎国民党对和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4)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率军队挺进大别山。 (5)战略决战:从1948年秋开始,先后发动、、三大战役。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6)战争胜利 ①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②北平谈判:1949年4月,国共双方达成《》最后修正案 3.胜利意义 (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即将诞生。 (2)国际: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是的胜利。【重点难点突破】 南京,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许多与中国革命密切相关的事件就发生

在这里。 材料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地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其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阅读下面三幅图: 请回答: 图一图二图三 (1)上图中在南京发布的是,它的作者是谁?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图二奏响了中国20世纪初年的时代最强音,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在呐喊。这个共同的理想是什么? (3)图三中的那个外国人耳闻20世纪30年代的红军战略大转移,为伟大的“长征精神”所感动。请简要概括“长征精神”的内涵。 材料二毛泽东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材料三:阅读下图 (4)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四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课前自主学习 一、内战的爆发 1、政治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中共中央派等赴重庆,经过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l0日签署了会谈纪要,即。 (2)重庆政协:年初,在重庆召开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2、内战爆发 (1)标志: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内战爆发。 (2)人民军队采取方式,8个月里歼敌70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重点进攻山东和,几个月后,又被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1、战略反攻 (1)主要任务是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在外线大量歼敌。 (2)1947年月,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解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经过一年作战,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2、战略决战:(1)辽沈战役:年9月,首先攻占锦州,切断了东北敌军的退路。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占,东北全境解放。(2)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以为中心的淮海战役开始。经过三个月作战,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3)平津战役:辽沈战役之后,东北解放军迅速入关,与一起发动平津战役。在攻克张家口和天津后,由于中共的努力争取,北平守军在总司令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声明,对此,毛泽东号召中国人民。 (2)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国共两党于1949年4月在北平举行谈判,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最后拒绝签字,谈判破裂。 2.国民政府覆灭 (1)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进行战役,23日解放,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意义: (1)标志着中国100多年来的历史从此结束;(2)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力量,鼓舞了世的士气;(3)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近代史 解放战争(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中国近代史之解放战争 一、选择题 1.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A. 三大战役 B. 渡江战 役 C. 北平和平解 放 D. 南京解放 2.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②戊戌变法的失败③中国的抗战胜利④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整理历史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 程 B. 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 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 程 D.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4.“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与此描述相符合的战略部署是() A. 百团大战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 山 C. 三大战 役 D. 淮海战役 5.八年级二班全体同学在历史课上展开了关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主动撤离延安的讨论,下面是同学们发表的一些观点,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 A. 敌强我弱,避实就虎是正确的选择 B. 不能与敌人硬拼,人存地存、人失地失 C. 发挥我军善于运动战的优

势 D. 撤离延安是为了保证 中央领导人的安全 6.“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与蒋介石此电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西安事变 B. 卢沟桥事 变 C. 重庆谈 判 D.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7. 小明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收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问他在进行哪一历史主题的学习( ) A. 北伐战争 B. 十年内 战 C. 抗日战 争 D. 解放战争 8.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穿过以宣誓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南京条约》、渡江战 役 B. 《马关条约》、淮海战役 C. 《辛丑条约》、平津战 役 D. 《辛丑条约》、辽沈战役 9.1946年,当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时,周恩来说:“我们并不因为蒋(介石)破坏了这些协定,就以为没有了收获。因为全国人民都承认了这样的事实,认为中共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这表明( ) A. 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赢得了民心 B. 美 国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共产党在战场上连连打败国民党 D. 国 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