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8最新题库大全2018高考历史试题分项专题1古代中国

2018最新题库大全2018高考历史试题分项专题1古代中国

专题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2018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C

【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

(2018年北京卷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解析】: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 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

(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2018年福建省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

【答案】:D

(2018年山东省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重点理解“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实际上是通过读书考试,就有做官参政的希望或机会,“团结全中国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是指隋以来实行科举制的本质目的——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2018年四川省文综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答案】:C

【解析】:题中材料主要强调西汉初君臣的出身,与西汉初的经济政策调整无关,排除A项;B项是汉武帝时期文化政策,不选;D项是秦朝在文化方面的统一措施之一,不选。(2018年重庆市文综12)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

①恢复了周礼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③实行“初税亩”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恒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黄河中下游的诸候国,

【答案】:B

【解析】:“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2018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故A、B、C表述错误。(2018年上海市单科历史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答案】:C

【解析】:众多邦国团结在商王周围,商王也就是邦国的盟主。

(2018年上海市单科历史7)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答案】:A

【解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是对秦朝郡县制的消极反思,造成了王国问题。

(2018年上海市单科历史9)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A.匈奴、契丹、满族 B.契丹、鲜卑、匈奴 C.女真、鲜卑、匈奴 D.匈奴、鲜卑、契丹

【答案】:D

【解析】:准确掌握秦汉、南北朝、北宋时的主要少数民族。

(2018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0)右侧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魏国所

辖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从曹操时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可判断曹丕建魏国时魏国的统

辖范围。

(2018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4)乾隆自称有“十全武功”。他的主要“武功”包括

A.平定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 B.首派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

C.取得雅克萨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 D.收复台湾、设立伊犁将军

【答案】:A

【解析】:B项“首派驻藏大臣”是雍正帝;C项是康熙帝时期;D项“收复台湾”是康熙帝。(2018年上海市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C

【解析】:此题很简单,图中所示的三省六部制主要盛行于隋唐时期,选C。

(2018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C

【解析】:在分封制废除以后,皇帝的子孙、兄弟受分封(血缘分封)的长期存在,只能是巩固皇权的一种体现。A项错在“长期稳定”;B项错在“基础”;D项错在“历代政权推崇”。(2018年海南省单科历史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答案】:B

【解析】:识记“契丹”兴起和发展的地方是中国东北地区,元朝“辽阳行省”即是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2018年海南省单科历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答案】:D

【解析】:按明初以来的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掌管地方民政、财政,故选D 项;A项是唐中后期掌管地方军民财政大权的官员;B、C两项是宋初以来分割宰相军权和财权的两个副相,不选。

二.非选择题

(2018年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

(2018年全国卷文综39)(历史部分2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材料一

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8分)

(2018年上海市单科历史35)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2

)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

【答案】:

(1)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f6分)

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⑤考试成绩

其他答案。(0分)

(2)论据(4分)

答案l :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思、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1)分析材料,说明“天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于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答案】:

(1)“天之变局”指: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布衣。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解析】:

(1)综合材料一所述,理解“世其官”和“布衣将相”的含义,从而指明“天之变局”。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和中央机构的新变化归纳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

(2018年浙江省文综38—(1))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018年四川卷文综37—(1)、(2))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之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哪些用人思想?(4分)

材料二

(2)表2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

(1)用人思想: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任人唯贤。(4分)

(2)变化: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北宋时达到高峰。(3分)主要原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北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6分)

【解析】: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答案】

(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消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

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

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

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考察中国选官制度与雅典民主制。第(1)问,从材料卢商的仕途案例的信息的可以看出当时实行了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是取代了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顾平时所学科举制度社会政治方面的作用就可以了作答。第(2)问,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可以从原来的权力来源和分配,参与权力群体的扩大角度作答,进步作用回顾梭伦改革措施的作用影响来作答。第(3)问,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要从两者所处的社会性质,选拔人才的目的、对象、标准,政体等角度作答,注意规范答题,分前者和后者。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可从双方制度实行之后的行为差异来寻找答案。主要从两种制度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人生观的不同的角度作答。

(2018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答案】C

【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2018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C

【解析】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2018年高考江苏历史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

(2018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2018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答案】D

【解析】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2018年高考江苏历史2题)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 、 B和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018年上海高考历史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答案】D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22课元朝的统一一课内容,是最基础知识的检测。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

(2018年海南高考历史4题)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

(2018年高考四川文综14题)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关键词是是“数千载发展,在宋元到达一个新高度”,只有②项是元朝的创新,不合题意。科举制从隋朝产生,到宋朝在程序上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实行糊名法防舞弊。“文化政治”是指儒家思想作统治思想及“文人治国”,从西汉武帝以来就有这种趋势。世俗文学是指从从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宋词等。本题考察的是宋朝相关的政治与文化知识,其中②选项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创立的,所以排除ABD。[

(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4题)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2018年上海高考历史34题)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答案】

作用。对于非上海的师生而言,材料差不多就是教材的表述了,但问题(2)却不简单。答案1很新颖,要得满分确实不易;答案2肯定是一普遍现象。看来命题者的意图是要强调“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的“历史阐释”能力了。此题彰显了海派特色。

(2018年广东高考5题)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D

【解析】从秦朝初创皇帝制度,到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再到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以至于明代取消丞相,古代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一条直线,如清初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就严重威胁了皇权,属于特殊情况。(2018年高考广东文基20题)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清 B.明 C.汉 D.秦

【答案】A

【解析】题眼:“不曾设置丞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罪名予以诛杀,于是废宰相。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清朝以后不曾设置丞相。(2018年高考宁夏文综28题)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答案】B

【解析】C、D选项只是表述了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善,A选项的权力归皇帝所有。(2018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答案】B

【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2018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2018年海南高考5题)“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答案】C

【解析】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只有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是开始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

(2018年江苏高考2题)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

(2018年高考安徽文综12题)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各朝代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跨度大,并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观察图,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①是元朝②是唐朝③是西周④是秦朝。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的行政区划,即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知道不同时期中央对地方的行政制度,图①为行省,应是元朝,图②为道,应是唐朝,图③为诸侯国,应是春秋,图④为郡县制,应为秦朝,故A项正确,BCD顺序错误。

(2018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北京孔庙(见下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答案】D

【解析】考查古代民族融合内容。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元朝”、“进士”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进士”是科举制内容之一。A

2018江苏高考历史(含答案)

历史 2018年高考试卷 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 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 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 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下图是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来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 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 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 容丰富,包罗万象 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 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6.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2018年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8年全国高考I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 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 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 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平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 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 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 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 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选编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一 第1课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选编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解析版 2018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 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 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历史备课组整理)D (备课组长教学指导)依据所学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官员的任免是世卿世禄制即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指的是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度,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是官僚政治,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2.《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某一制度解释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 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该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历史备课组整理)A (备课组长教学指导)材料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故A项正确.B、C、D项为地方行政制度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该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宗法制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理解. 3.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 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 A. 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B.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D. 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 (历史备课组整理)C (备课组长教学指导)题干的“封建社会”是指分封制,分封制没有削弱而是加强了贵族政治经济特权A错误; 中央集权还没建立B错误; 这个时候不能说是统一国家,应该是部族国家,D错误; 分封制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所以C符合题意. 1 / 7

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一卷历史真题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史试题(Ⅰ卷)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 献的奇珍异兽。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 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 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 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每日一题

专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2018年河南名校联考模拟试题)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表A.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B.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C.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D.长途贩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 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隋唐时期,政府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分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 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政治重心不断东移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郡县制度逐渐完善 “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对材料主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关中地区已经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B.经济和文化重心整体上呈现南移的重要趋势 C.文化重心的不断南移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 第9周周末 古代中国科技文艺(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8高考历史天天复习与选练题(含解析):第9周周末 今天复习:古代中国科技文艺 【考点pk】名师考点透析 考点一、四大发明 【名师点睛】 16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科技渐趋落后的原因 (1)政治: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2)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3)思想文化:文化专制(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和重文艺轻技术的风气,使科技发展失去动力。 (4)对外关系:“闭关锁国”隔断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5)研究方法:重视经验与总结,忽视实验与分析。 归根到底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四大发明可归纳为“一、二、四” 一大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两大作用: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的影响。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试题演练】 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考点二、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名师点睛】 中国古代文学 1.演变历程:先秦散文→汉赋→唐代诗歌→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2.宋词繁荣的原因 (1)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队伍不断扩大。 (2)宋词适应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3)两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明清小说的特点及繁荣的原因 (1)特点:①数量繁多,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②反映社会生活宽广,思想内容复杂。③艺术水平高超。④通俗化、平民化明显。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①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日趋丰富,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传统严谨的文学形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小说在语言的使用、完整表达及故事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来满足市民阶层的这些愿望。 ③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为明清小说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和社会基础。 ④小说体例,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印刷术的完善,各书坊争相刻印。 【试题演练】 1.《中国文学史》在论述先秦的一部作品时写道:“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美人、千里流沙、蜿蜒八龙等罗织起来,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虚幻世界;另一方面,诗人又通过一系列曲折迷离的情节来展示对现实政治和坎坷人生的悲剧性思考。”该作品的风格为 A.内容古朴的现实主义 B.脱离真实世界的唯心主义 C.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 D.关注自己内心的个人主义 【答案】C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检测(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

课时检测(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与否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下列制度机构或官职负责对少数民族管理的有( ) ①秦朝的“道”②宋朝的“三司使”③元朝的“帝师”④清朝的“军机章京”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和县同级,加强了对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统治,故①正确;宋朝的“三司使”是盐铁、户部、度支,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财政权,与题意不符,故②错误;元朝的“帝师”是宣政院的最高负责人,负责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故③正确;清朝的“军机章京”是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文书,根据皇帝的意图起草诏令及记载档案等,与题意不符,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 2.(2018·某某期中)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下表反映了( ) 唐德宗(779 ~805年) 唐宪宗(805 ~820年) 唐文宗(826 ~840年) 唐宣宗(846 ~859年) 门荫 入仕者 10人4人3人1人进士 入仕者 13人17人19人20人 A.科举制度影响政治结构B.宰相执政能力显著提高 C.分散相权适应统治需要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透明 解析:选A 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中的门荫入仕者指的是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而进士入仕者则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上述表格中的数据中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而门荫入仕者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官员的组成结构由门阀士族阶层逐渐向其之外的阶层过渡,故A项正确。 3.(2018·某某期中)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卷3记载,北宋曹州(今某某某某)商人于令仪的子侄多人考中进士。书中还记载了朝廷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密封和誊录等方法。该材料最能反映出( )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检测(一)(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试题

专题检测(一) 一、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某某某某学业水平模拟)“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出分封制( ) A.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 B.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 D.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说明分封制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故C项正确。 2.(2019·某某省江阴市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左传》中介绍古代政治制度时说:“王后无嫡,则择立长;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里“古之制”是指( ) A.等级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恩荫制 答案 B 解析材料反映了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此处的“古之制”主要指宗法制而非等级制、分封制以及恩荫制,排除A、C、D,选B。 3.(2019·某某省江阴市四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王家X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提到:“(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大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②西周的制度带有浓厚的血缘亲情,保留部族色彩 ③“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秦以后的独制是指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政治等级;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

2018高考历史真题带答案

2018年高考文综历史部份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以为如此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取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建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要紧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爱惜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乃至免去,但百姓必需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乘隙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重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那时( B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进展受阻 B.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别离改成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 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一路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C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缘 B.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操纵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7. 昆曲在明代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朝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庭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 江南地域“郡邑医生宴款不敢不用”,乃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D ) A.陆王心学普遍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B.社会品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医生的文化体味 28.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址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 本“不该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那时( D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址督抚干与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阻碍中国 29. 1923年末,孙中山以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式不 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式。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C )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舍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增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叙抗日依照地:“若是你遇见这大样的农人——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答、被 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址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会否减租减息。若是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那个农人就会变成-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叙表明,抗日依照地( A ) A.农人的抗日热情取得激发 B.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国民党的阻碍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 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B ) 图5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2018年高考真题历史(全国卷1)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 项错误。

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 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 点睛:近几年来全国课标卷一中的25题几乎都是考查的秦汉政治,今年高考命题打破常规,考查了唐代政治;而唐代的藩镇割据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本题反其意而为之,考查角度新颖,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思路。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这启示我们遇到和教材结论相违背的题目,解题的最好方法是排除法,本题中A、C不符合史实,B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由“兵额与功能”可判断出此时期的藩镇有延续统治的作用。 3.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全国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答案】A 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 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 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答案】D 16.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B.李鸿章C.张之洞D.袁世凯 【解析】考查重要历史人物及相关活动。李鸿章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洋务运动中创办军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耗费巨资筹办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这与他在战争中的避战求和政策有关。 【答案】B 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01.(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 【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02.(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

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0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朝议制度的理解。对军国大事皇帝都交给群臣讨论,然后把讨论的结果上奏给皇帝,最后由皇帝裁断。这种朝议制度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制约作用的大小与皇帝个人的品质有关。但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这正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教师在讲解这一问题时需要突出强调,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02.(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22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业水平过关-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业水平过关(一) 一、单项选择题Ⅰ 1.某某号称“齐鲁”,这一称谓源自( )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2.(2018·某某学考模拟)西方人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薄 D.专制王权强大 答案:B 3.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 A.奴隶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D 4.(2018·某某学考模拟)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 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答案:D 5.(2018·某某学考模拟)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 ) A.三公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解析:秦朝的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并且负责总领百官,所以在秦朝,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首”。 答案:B 6.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解析: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地方长官由皇帝任命,故选D 项。 答案:D 7.(2018·某某学考模拟)秦统一全国后,诏书传到南方的许多地方,当地却没有人认识。据此,你认为秦始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 A.统一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诏书传到南方的许多地方,当地却没有人认识”就能得出D项。 答案:D 8.“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 A.丞相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内阁制度 解析:汉朝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从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项。 答案:C 9.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 A.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B.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解析: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分散相权。 答案:A 10.(2018·某某学考模拟)唐朝的中央机构为三省六部。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中书省——草诏 B.门下省——执行 C.尚书省——审议 D.枢密院——军事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规定中书省有决议权,可草拟诏令,门下省有审议权,尚书省有执行权,枢密院是宋朝二府三司制的机构。 答案:A 11.(2018·某某学考模拟)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X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题干体现出将宰相权力分割,中书省管民政,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互相

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史(历年高考选择题分类汇编2011-2018)

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2018考题 01.(2018年北京卷3) 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D)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02.(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 A) 03.(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贡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贡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贡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贡 驻兵少防盗贼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04.(2018年全国新课标1卷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C)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05. (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2)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B)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06.(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 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 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 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07.(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 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1)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00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2.(4.00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表“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3.(4.00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4.(4.00分)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5.(4.00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6.(4.00分)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7.(4.00分)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

2018高考历史试题分项专题2018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精

2018-2018历史高考试题分项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一)选择题 (2018高考文综北京卷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2018高考文综山东卷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018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018高考文综浙江卷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8高考历史海南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2018高考历史上海卷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

2013~2018年高考历史六年真题分类汇编(含答案和解析)

2013~2018年高考历史六年真题分类汇编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8·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认为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意在说明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项。夏商时期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项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与材料主旨不符,而且材料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项。 2.(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从而使周的文化影响也因此覆盖其所辖之处,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加强了文化认同,故选A 项。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局面,排除B项;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到贵族的世袭特权问题,排除D项。 3.(2017·江苏高考,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说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与“政治的权力”这一信息不符,故均可排除。 4.(2016·全国卷Ⅱ,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福建各地族谱中有许多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且清乾隆年间此类现象骤然增多,这主要说明康熙帝收复台湾后,大陆移民移居台湾生息繁衍的现象增多,故选B项。族谱编修历来就有,而非顺应了移民的需求,排除A项;C项说法明显错误;D项说法与题干情境不符,排除。 5.(2016·江苏高考,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子”“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6.(2015·江苏高考,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