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

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

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知识应用

例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3)发令枪响后,好

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3.课外实践: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学习资料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内容】 教材一开始就用一幅图画展示了古筝发声的情景,再列举一些实例来启发学 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 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使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 点。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 学生的交流能力。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想想做做”,由于学生刚接触探究活动,可结合引言课的经历,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 使整个探究活动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且应突出教师的引导 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学做导合一” 教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宇航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带着各种对声 音的疑问,今天开始,我们将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首先要共同探讨的是《声音 的产生与传播》。 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 八年级 级 所需时 5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研究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简单机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经历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所以在本章一些探究实验可完全放手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本章教学内容容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元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用其来解决简单计算、探究滑轮组的省力规律、机械效率的概念及机械效率的测量和相关计算。 单元学习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利用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利用本章公式进行计算。 本单元划分为三个专题:认识杠杠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和探究滑轮组的省力规律;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报告单、一份“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报告单;学习收集数据,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杠及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一些应用。 4(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及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 轮组 5(能运用滑轮组用力规律公式进行计算。 6(了解其他简单机械。 7(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 8(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说教材、学生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本章共分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实践性较强,主要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他听到的,看到的实例来探究声音的基本现象,因此没有过多的物理理论和物理规律,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通过科学探究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及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物理思维 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重视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重视学科渗透,科技新成果的纳入。教材在内容上注意学习过程中与学生融合、互动,不是直接呈现所有结论,每章节开始都安插一幅反映章节主题的醒目图片,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教材的物理特性;每小节内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安排了“讨论与交流”栏目,沪科版教材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动脑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对声音有一定认识 2.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充满活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 3.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激发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气体、液体、固体都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研 究问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逐步养成探索自然现

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难点: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实验探究法、演示实验法、师生合作实验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 (二)学法:探究、观察、讨论 五、教学资源 (一)教具:小发声器、小音箱、蜡烛、分贝仪、音叉、钥匙扣、激光笔、水槽、塑料水杯、塑料玩具弹簧 (二)多媒体资源:自制ppt、播放钢琴曲和生活中熟悉的声音、生活中的图片 六、实验改进要点 (一)声音不仅要听到,还要让学生看到物体的振动,这里利用了转换的思想,所以声音在气、液、固中的传播都会以这种思路来探究。每组要做两个实验,一个是听到的,另一个是看到物体的振动。 1.气体中可以传播声音:利用蜡烛烛焰的晃动来实现,这里不仅解释了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更能解释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2.液体中可以传播声音:“光之舞”实验:激光笔对准水面,观察白屏上的光点晃动,放大的思想。 3.固体中可以传播声音:观察塑料玩具弹簧的振动,都是利用身边的小物品,学生们会觉得物理贴近生活,从而对物理更感兴趣。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随着播放优美的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开始我们的探究之旅;播放几组生活中熟悉的声:小提琴、鸟叫、电话铃声闪电声等使学生感受我们就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这些声音例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刘颖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教师:刘颖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叉,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明标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备注】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多媒体图片,在学生观察图片的同时,依次播放与插图描述的声现象所对应的声音文件。 【学生活动】让学生归纳图片中发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归纳出:都有物体在发声。【备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活动】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四人一组做实验,并归纳出实验结果: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活动】提问检查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估。

初中物理《压强》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可编辑修改版)

《压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年 八年级 级 所需时 4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前面力的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时需用到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重力、密度,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等重要知识。所以,本章知识也是初中力学知识的延续和综合,学习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知识较抽象,学生感性经验少,所以应加强实验,如探究液体的压强,了解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更

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划分三个专题:认识压强的概念;探究液体压强及大气压强的特点;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单位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掌握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决定液体压强的因素,知道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难点:对压强定义式的理解和应用;对液体压强特点的探究和理解;大气压强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报告单、一份“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利用身边常见废旧物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挖掘身边资源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doc

沪科版《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 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2、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重点难点】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课时】1课时【教具】音叉、玻璃钟罩、泡沫塑料球、橡皮筋、鼓、铁架台、电脑多媒体【教法】启发、讲解、实验、讨论【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二.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 (2) 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 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 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 学生活动2:两

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 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同的。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看图3-13人耳的结构。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3.声音传播的快慢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初中物理科___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是新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这一课里,主要讲述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 ,及声速 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它还是对声的利用知识的延续,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知识的扩展上看,本节都是声学的重点章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物体震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说教学要求 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__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特征及观察,记忆,想象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我将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三. 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几个阶段:导入新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总结。 (一)导入新课 3分钟时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或动画),通过对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 的声音引导学生对未知问题探索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索新知 准备用5分钟做教材12面实验,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声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做 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再思考,讨论后归纳结论: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3分钟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3面想想议议,首先教师提问:蝉是怎样发声的? 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能答出:没有镜膜的蝉,不能发声,有镜膜的蝉能发声然后老师做出总结,蝉是利用镜膜的振动发生的。 我准备用10分钟组织学生探究声音是怎么样传播的按照实验提出问题,猜想, 进行试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针对用课桌实验,老师先提出问题:课桌能传声吗?。让学生思考,在老师播放有关的动画课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固体能够传声。让学生体验成功带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10分钟的时间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真空中的闹钟”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空气也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这种实验探究的方法叫:理想化推理法。 关于声速,老师先引导学生知道,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表达,接下来提问:声速的大 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小资料,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活动产生意图: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活动过程: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2、你听到什么?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一等奖)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获全国一等奖)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声的世界》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三章,本节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理念: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首先用四幅图把学生带入了声音的情境,接着又安排了一系列与声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材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中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本节设计为科学探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这样的设计,是由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对探究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些探究活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知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本节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理念 (一)注重各个环节、细节的创新 本节课在很多环节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用“跳舞的烛焰”引入新课,将发声的闹钟放入水中证明液体可以传声,以重庆磁器口古镇“金盆洗手”的发声现象结束新课。 创新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如:在“证明发声的音叉也在振动”的实验中,在水槽下垫一张红纸,使“水花四溅”现象更为明显;在真空罩的实验中,为了减震,在闹钟下垫一块海绵,为防止搬动真空罩时闹钟翻倒,又在海绵上放一块U形磁铁。 教学上的所有创新都是学生本位理念的体现,这些创新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更为深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对种种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知识与生活、社会、重庆本地特色的联系 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和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重庆本土文化特色的联系,如:鼓掌、说话时的发声方式,蝉、蟋蟀、弦乐器、管乐器等常见物体的发声方式,“天宫一号”上宇航员的通讯方式,天坛回音壁的原理,“金盆洗手”的发声原理等等。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无法用任何其他方式代替。本节课一共设计有14处学生亲身体验,包括:体验烛焰的舞动,体验直尺、声带、课桌的振动,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各种固液气体的振动,体验真空不能传声,体验液体可以传声等等。 (四)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范文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 二、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 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声音的反射。 <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 难点。 2、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最新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并学习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实际感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从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延伸到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6、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的声现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 【学生准备】 橡皮筋、直尺、铅笔、小闹钟、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古诗《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引导提问:你能体会古诗意境,知道古诗中

蕴涵了那些物理知识吗?你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怕得鱼惊不应人”吗? 我们说话的声音及大千世界里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鱼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为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张评价表,评价等级分为五等(1—5), 1最差, 5最好。这节课结束我们将评出表现最好的同学和小组。 课堂表现评价表 二、推进新课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分小组探究: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这三个实验大家可以直接 感知,有利于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接着让学生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力(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 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说课标解读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新教材)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本课题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这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主要学习声的哪些方面的问题。二、说教材分析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三、说学情分析 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通过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想想议议”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是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 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想想做做”中,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是一个开放型问题,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设计的方法应给予鼓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纯知识点)

第一单元声与光 要点提纲 一、声音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而产生的,所以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2.声音的特征 a.响度:声音强弱的程度,响度与声波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距 离有关; b.音调: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即发声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与 声音的频率f有关; c.音色:随着发声体的不同而不同。 3.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声波 称为次声波,超过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4.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5.噪音的控制:(1)控制噪声源;(2)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3)保护受噪声影响者。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108米/秒,这是目前宇宙中的极限速度。 2.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电灯,蜡烛等。 3.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太阳光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地球上时近似认为是平行光,而蜡烛,电灯之类的点光源发出的光为放射状光线。 三、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N:法线 入射线 反射线 θθ 应注意的问题:关于反射定律的中考题型,考作图题的概率比较大。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是入射光线和 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不能写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 有入射光线才有反射光线的),反射定律适用于任何反射面,包 括曲面,但是初中阶段只讨论平镜面反射。 四、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平面镜成像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成像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为正立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注意:作图的时候物用实线表示,虚像用虚线表示,实像用实线表示。 五、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特别的,当光垂直入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总是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线、入射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r)。 音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