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 D No.7.2010

8

摘要:科学技术与文化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的特点则在于创造,让隐藏的东西呈现出来;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是培育和激扬文明、意志与道德的土壤与动力。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作用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

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7-0008-01

作者简介:夏冰(1986-),女,蒙古族,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程哲学,社会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一、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和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的两个方面,他们

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一,科学技术:

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力地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

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科学技术就其生产

和发展过程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

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

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第二,文化:《中

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说:"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

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

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

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

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历史

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科学技术不完全是文化,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介质,

当这种载体和介质与文化的功能相同时,科学技术便具有了

文化的特征,反之则不然。文化也不完全是科学技术,但可

以借科学技术的力度加大和扩展自身的功能,发挥深远而巨

大的作用。科学技术与文化共生共存,文化或文化产品本身

就离不开科学探索和发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同

层次科技发展导致不同的文化层次。日本学者森谷正规曾

指出:"每一个国家的技术和制成品,都是该国文化的产物"。

二、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

科学技术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结构,丰富和

更新了文化的内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文化的发

展。科学技术是一个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着的理性工具。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

推进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在文化的发展中的媒体文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

体文化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图书等内容,

它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科学技术与媒体文化的关系

非常密切,科学技术是传媒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媒体文化

的发展又促进了科技的传播与发展。

(一)科技水平决定新闻传播的发展

1844年,莫尔斯发明电报。不久,人们就用它来传播新

闻。20世纪,美国和英国相继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传播新

闻。随着无线电技术、电视技术以及后来的卫星通讯技术的

不断发展,电子新闻传播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新闻传播的重要

工具。

(二)在当代利用科学技术传播手段上,最具有革命性意

义的莫过于卫星传播和网络传播

自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和1962年美国

把卫星用于商业目的之后,卫星传播日益显示出持有的功能

国际新闻的实时转播,电讯服务,以及教育、学习方式的变革

等。现在的记者可利用电传打字机,通过通讯卫星把稿件直

接发到编辑部,各通讯社、报社、电台可以迅速地把新闻传播

到世界各地。

三、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

文化是科学技术滋生的土壤,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考察,

它开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历史性转折,为社会总财富

的不断迅速增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前提。马克思、

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

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

力还要多、还要大。"文化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

良好的氛围,反过来又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任何一项科学

技术虽然其开发过程本身可以看成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具

体到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

拥有了先进的文化,不等于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拥有先

进科学技术,也决不等于就拥有了先进文化。因为文化是以

道德文明和精神意志作用于人,并通过人作用于科学技术。

从社会文化史的发展史来看,在近代科学技术诞生后,才

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科技文化尽管经历了艰难曲折,但却

以其普适性、基础性和极富创造性的鲜明特色,成了人类社

会文化中的一支新军。科学追求普遍化且概括的客观知识,

这与感性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再现客观世界的艺术方式完

全不同。通常,文化以"形象思维"为特征,而科学则以"抽象

思维"为特征;文化主要发挥人的创造能力的感性和直观方

面,而科学则主要侧重理性方面。恩格斯在系统考察近代科

技发展所带来的哲学变革时指出:"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

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

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

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既是新

的科学世界观的核心,也是近代科技文化最重要的思想成果

和能动的创造性的体现。事实上,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

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和文化是相通的,它们具

有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森谷正规.日本的技术-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好的成就[M].上

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史健玲.论科学技术的文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8).

[4]吕乃基.论科学与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7).

[5]郑晓松.技术的文化本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12).

[6]刘京.技术的文化分析视角[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

(6).

[7]吕乃基.21世纪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2002,

(1).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夏冰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理论探索与创新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作者:夏冰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刊名: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BEIJING DIANLI GAODENG ZHUANKE XUEXIAO XUEBAO

年,卷(期):2010,27(7)

参考文献(7条)

1.吕乃基21世纪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期刊论文]-东北大学学报 2002(01)

2.刘京技术的文化分析视角[期刊论文]-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06)

3.郑晓松技术的文化本质[期刊论文]-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12)

4.吕乃基论科学与文化 1996(07)

5.史健玲论科学技术的文化研究[期刊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3(08)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971

7.森谷正规日本的技术-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好的成就 1985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毛训玉论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期刊论文]-内江科技2003,24(3)

2.郑翔峰科学技术与先进文化关系的理性思考[学位论文]2006

3.鲁献慧关于科技与文化价值观的若干思考[期刊论文]-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5)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9614348921.html,/Periodical_bjdlgdzkxxxb20100700

4.aspx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另一方面,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我看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从整体上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作用。 一方面,科学技术能对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它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其次,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如今的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学习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最后,科学技术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人们能用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以材料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为例,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上看,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群居洞穴的猿人旧石器时代,通过简单加工获得石器帮助人类狩猎护身和生存。而随着对石器加工制作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如制陶和纺织,于是人们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又进入了青铜时代,那时人类能冶炼青铜以及更多的金属,这些金属不仅能用来制造更锋利的刀、箭,并且还能用来制造锄、犁,这些工具的发明和制造又大大推动了种植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随后炼铁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以铁矿石的广泛分布性和易于制作性决定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之后钢铁、水泥等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而工业社会的四次科技革命更是无法离开材料的有力支持: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使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成为可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不仅使原来的重工业部门有了重大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由上可见,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大的推动力。 在看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以材料技术为例: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塑料制品被广泛使用,它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令人头痛。现在在垃圾堆中的废弃塑料制品越来越多。由于这些塑料制品是合成高分子主链构成的,结合得十分牢固,又非常稳定,耐酸碱性又高,且不蛀不霉,即使把它们埋入地下,上百年也不会腐烂。因此,它们已成为严重的“白色污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活动的制约,科学技术是在由各类社会活动和

论科学技术的文化计量

论科学技术的文化计量 摘要:文化的进步要求,必须对全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文化价值的衡量和计量,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也是科学计量学的重大课题。本文是就中国计量文化的博大精深、计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如何加强计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核心内容经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计量措施 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挖掘计量文化内涵,加强计量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1 中国计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也包括了具有东方文化的特点计量文化,中国的古典文学、音乐和计量单位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音乐。音乐中的音调等规定称为“音律”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尚书》中有记载,舜继承帝位之后,到各地巡视,他来到泰山下的岱庙,为了安抚百姓,协同四季之日月,统一了律法,又下令统一了音律和度量衡。把度量衡和音乐中的音律联系在了一起。可见音乐和度量衡关系的密切。基于中国的文化特点,许多典故被概括为成语,与长度单位有关的成语有:鼠目寸光,毫厘不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入木三分、一落千丈千里、迢迢一日千里等与其他计量单位有关的成语有五光十色、分秒必争、五彩缤纷一刻千金等。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唐诗中涉及计量单位的为数众多。李商隐的《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计量单位的妙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唐诗增色不少。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棵耸入云天,熠熠生辉的巨树。那么计量文化就是它充满智慧的一个枝杈。在学习计量知识的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含案例)

科学技术的作用与评价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科学”“技术”呢?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这表明科学与技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长期以来,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平行地分别发生的。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是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具体事例: 一 科技给力为华蓥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时间:2011-3-11 来源:广安在线 [评论] [字号:大中小] [打印] [关闭] 。

进一步更新观念,为把我市培育成为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良好

2004年2月10日 第2期 进一步更新观念为把我市培育成为 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良好的氛围 中共丽水市委副书记焦光华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三个解放出来”把观念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说明观念的重要性。观念产生于社会实践,又对社会实践活动起反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观念本身也不断发展更新和进步。当前我市的最大实际是经济发展欠发达,加快发展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市委提出的“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为实现把丽水培育成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发展主题,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一、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形象,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

竞争力的观念,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环境是个大系统,既包括基础设施和市容环境等硬环境,也包括政策、服务和法制等人文软环境。环境好坏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反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对于我市这样一个位处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地理位臵、客观环境是历史形成而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改善的,至于人文环境更可随人的素质提高而改善。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等一系列活动为我市推进环境建设创造了良机。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必须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目标,以正在启动的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加大优化软环境的力度,使丽水成为创业者的天堂。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必须优化服务环境。投资环境的比拼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政府服务水平的比拼。如何增强“亲商”意识,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规范的服务,是我市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优化服务中,决策服务是关键。要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赢思维,树立“共赢”思维,在决策中要做到“算大帐,不算小帐,算长远帐,不算眼前帐”,舍得拿出最优的项目、最好的政策、最大的效益来吸引客商,留住客商。要

论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

论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是推进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也是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科学发展的含义,既包括我们对于事物矛盾运动和转化的哲学认识,包含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规律与相互影响的正确判断,也包括提高自身适应环境、变革事物与促进和谐发展的功能,提高自身存在的价值。发展离不开人,人是决定性因素。必须注重人的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以及发展的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人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发展一切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共享。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极大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深刻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精神文明和价值观念。与此同时,现代科技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伦理和社会问题,迫切需要人文规范,以消除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本文深刻首先分析了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即科学技术是人类进化的手段、科学技术是人的能力形成的基础、科学技术是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依托。接下来本文深入阐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自身以及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后果。同时,人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发挥着巨大影响,首先人的发展的需要及其实践活动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其次人的发展是科技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最后人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价值尺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实现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途径,也就是首先要全面关注人类发展的向度;其次要使科学技术与人文相融合;最后要建立健全的科学技术评估体系,完善社会制度,使科技进步成为有利于所有社会成员发展的人类成果。 1、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1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1.1.1科学技术是人类进化的手段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本是自然界众多生物中极其普通的一员,他的自然能力并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但人却居于自然万物之上,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种支配万物的力量,这

论科学技术不能创造价值财富(黄云雷)

论科学技术不能创造价值财富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技成果推陈出新。科技的创新,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些都要求我们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深入研究这一重要理论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对我国决策者在新时代中就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以及如何安排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如何定位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学界针对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财富存在着不小的争论。有的学者援引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大会上提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发展为理由,试图向广大人民宣传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财富的学说。在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技成果推陈出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学说看似很有说服力。但是严谨的马克思主义者需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科学技术是排除在人类活劳动之外的一种特殊的物化劳动,它在生产过程中绝不能创造价值,而只是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它的产品上而已。 首先,按照马克思所提出和创立的“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理论判断,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作为可变资本的活劳动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也就排除了科学技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可能性;再者,科学技术具有非独立性,一般要渗透到生产要素特别是生产资料要素之中,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价值不变的资本,所以,科学技术就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任何源泉,至多不过是转移旧价值的手段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从它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属于意识的范畴。既然属于意识范畴,它必然是依赖于物质的。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最常见的是依赖于人——转化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生产工具——转化为经过现代化改造的机器工具上。意识同时也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通过指挥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反作用于物质。科学技术的威力通常由高级劳动者和先进的机器发挥出来,以更少的劳动耗费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正如科学家建立电磁感应理论并以此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促进相关技术的提高,逐渐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实现了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以电力为动力带动各种机器,极大地增加了人类的物质财富。有的学者紧紧抓住这一点,以此为依据,说明科学技术创造了价值。显然这是不符合逻辑的。首先,科学技术是人类在总结经验,观察实践以及大胆猜测中得出的科学的意识。这种意识本身就包含价值,而这种价值的源泉只能来自人类劳动,确切说是科学工作者和高级技术工人的辛勤劳动。由于这种劳动更多是脑力劳动,具有一定隐蔽性,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从而得出了是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错误结论。在某种意义上看,科学技术更像是一种不变资本,它所能“创造”的价值,不会大于开发这种科学技术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价值。那么如何解释社会中某种科技创新迸发出的力量(或者说其“创造”的价值)看似远大于开发其成本这一现象呢?看似多出来的那部分价值从哪里来的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将目光放得更远,视角更准确。我们知道,一项科技的开发创新,往往是由具备较高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完成的,那么将这些人从孩童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这其中就耗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包括教师为他们提供教学服务,书商为他们提供各种教科书,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等等。这样的人类劳动统计起来数目将是巨大的。然而这还不是全部。一项科技的开发于创新,往往是在其较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我比别人看起来更容易成功,那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作者:燕春培(学号:2011202048)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2011级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摘要:作为人类文明动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通过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越采越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并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使人能够从“奴隶般的劳动分工”中解放出来,越来越远离一般动物界,实现人之为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完善提供思想基础和知识文化背景。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科学技术人文价值基准。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人为本 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已被人们深刻认识。然而,纵观人类文明进化史,科学技术的价值功能绝非仅仅是经济的,也不仅仅是军事与政治的,它不断推动着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整个人类文明进步。 然而,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科学通过技术应用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理论探讨的热点。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超过其负面效应,对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不应怀疑;悲观主义则持相反意见,担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核武器膨胀、克隆人种等等严重问题,已经使人类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某些国家,一段时期以来,悲观主义的论调曾经占了统治地位,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质疑。 新世纪到来之后,这一问题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双重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人类享受着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生活资料,日子越过越舒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战争威胁、道德危机等等也确实存在,令人不得安宁。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究竟有多大积极意义?科学技术究竟有没有人文价值?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科学技术给人文价值带来的正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正面影响是无可置疑的。马克思认为,人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首先,科学技术在物质层面的人文价值表现在: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的物质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物质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人类由以产生的动物界,从而凸显出“人”的存在与价值。[1]人类物质消费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就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创造各种物质财富的同时,极大地减轻了人类的劳动强度,使人能不断地从“奴隶般地服从”劳动分工的悲惨状态下解放出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解放包括人从自然力和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方面的含义。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经历了一个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到“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三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人类对物质手段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劳动谋生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物质手段的进步与人自身解放的高度一致性。 其次,科学技术不但用其创造的物质财富造福于人类,其本身还有巨大的精神价值,

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论经历了一个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渐进深化的过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辩证统一,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必将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论文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

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 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

浅谈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浅 谈 教 育 观 念 转 变 地 重 要 性 和 紧 迫 性 撰写人:顾燚 时间:年月日 浅谈教育观念转变地重要性和紧迫性 水城县蟠龙乡木城小学顾燚 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素质教育就是当今教育发展地最佳产物,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和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教育观念转变地重要性 现代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地人才有了更新、更高地标准.不仅要求具有较高地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对所从事地专业有精深地造诣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很强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然,要培养现代化所需要地人才,传统地教育观念及教学体制与此是很不适应地,所以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现行地教育模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大家知道,教育观念转变地要求与素质教育地提出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教育也不例外,教育要发展,就得改革,要改革,首先得树立先进地现代教育观念.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当前一场极为深刻和空前地教育改革,虽然在现实中口号喊得响亮,又有许多理论指导,但人们片面地理解素质教育地概念,把素质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不必看书,作业可以少做,甚至不做”.因此,素质教育虽然推行了,但收效甚微.如果教育观念不转变.不更新.一切改革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只不过是美其名曰地口号而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教育界一直探索地“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虽然在试题上有所体现,但由于教育观念地更新没有到位,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个老师素质地高低,主要是看他地学生考试成绩地好坏,这样一来,我们地老师又回到了“题海战术”中指挥官地位置.更让人痛心地是在一次期终考试中,我们地监考教师在监考时,把学生用来计算试题地计算器没收了,还在教师中大事宣传他地监考力度地到位.因此,我们地教育观念再不转变,“素质教育”将会烟消云散,“应试教育”又会回到过去地主体地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满堂灌等陈旧地教育观念只会给学生造成过重地负担,甚至会使学生成为过去所说地“书呆子”,他们只懂得理论,毫无实践能力.先进地教育观念是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不同个性地学生要采用不同地教学方法.更为重要地教养学生地实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和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的两个方面,他们既有本质上的区别, 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一,科学技术: 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 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第二,文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说:" 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 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 科学技术不完全是文化, 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介质, 当这种载体和介质与文化的功能相同时, 科学技术便具有了文化的特征, 反之则不然。文化也不完全是科学技术,但可以借科学技术的力度加大和扩展自身的功能, 发挥深远而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与文化共生共存, 文化或文化产品本身就

离不开科学探索和发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同层次科技发展导致不同的文化层次。日本学者森谷正规曾指出:" 每一个国家的技术和制成品, 都是该国文化的产物" 。 二、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结构, 丰富和更新了文化的内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一个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着的理性工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 推进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在文化的发展中的媒体文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文化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图书等内容, 它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科学技术与媒体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科学技术是传媒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媒体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科技的传播与发展。 (一)科技水平决定新闻传播的发展 1844年, 莫尔斯发明电报。不久, 人们就用它来传播新闻。 20 世纪,美国和英国相继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传播新闻。随着无线电技术、电视技术以及后来的卫星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新闻传播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 (二)在当代利用科学技术传播手段上, 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莫过于卫星传播和网络传播 三、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启示

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启示 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涵义,及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字科学技术社会启示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牵引机”,而人类社会发展又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验室”和“加速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涵义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文采用的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科学”的涵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即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改造关系;第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第三,科学是生产力;第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1] (二)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别的,它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第一,从直接的人与人来看,一个人的肉身生存直接来源于作为对象的另一个人的赋予,———或者自然的赋予,这都是一回事,因为自然具有人的本质。他作为人的生命则直接来源于无数人的赋予。而这种赋予同时也赋予了赋予者自身以生命。这种“赋予”绝不是来源于某种“之间”,而是确有所源。第二,从人与物的关系来看,“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从而社会的物具有双重的人格。第三,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即从内在历史方面来看,“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2] 以上阐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概念,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正确理解它们的涵义,以及把握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是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现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人类科学与技术实践历史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并以此作为观察社会、研究问题、建立理论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心是阐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发展规律及社会作用,其中许多深邃的思想和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日益暴漏出它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反映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的深刻矛盾。因此,我们怎样认识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科学技术;人文;社会 什么是科学技术 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是一种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密集、信息密集、产业密集、竞争性和渗透性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积极影响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提升。随着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空前的便利,人们都感慨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便利。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我发觉,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发明更加伟大的了。” 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消极影响 虽然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积极影响,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在它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1环境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极具增长,自然环境收到了严重的破坏。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等现象俨然说明,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资源短缺: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带动工业生产的增长,而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源,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需要我们去合理的规划利用,否则资源就会枯竭,现在人类已经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局面,所以合理利用资源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论文 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所以,在科学技术的问题上,应该趋利避害,努力造福人类社会。 关键字: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双面性 正文: 科学就像一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时,它的面貌是不同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诸多领域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发展是通过渐进和飞跃两种形式而实现的,渐进过程是科学进化过程,是科学知识的量得积累阶段。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进步和创新愈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又是信息时代。当前社会风起云涌,瞬息万变,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科学技术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1],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1 科技进步对社会的正面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科学技术取得了全面的、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空前发展。 1.1科技技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科技进步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进步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自由个性。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众多一直是导致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国际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正因为人口多,才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里创造他人无法企及的业绩。大力开发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正是我国将人口负担转换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的根本途径[2]。

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

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 张彦 (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08) 内容提要: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本文从评价、承认、交流三个侧面就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差别作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管理技术的模式在市场评判、专利制度、非正式交流等诸方面都明显不同于管理科学的模式。管理实践中,只有弄清科技发展 的内在逻辑,,才能为科学和技术社会角色的实现,创造出对每一具体情况都最有利的主客观条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于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学研究正在得到重视。因为,我们称之为科技、研究与创新的现象,总是带着个人智力活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特征。自默顿开拓性研究以来,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从社会学角度去建立现代科技的概念。毫无疑问,科技作为现代化社会分工的一个特殊部门,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职业和一种重要的社会建制。由此,在管理科技活动时,研究其中的社会学,不仅具有启发性,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众所周知,作为组织起来的社会活动,科学显示了社会系统或社会群体的特点。这些特点包含着种种社会关系,它们是以科学共同体独有的信息交换原则为导向的。我们是否能够像讲科学那样把技术也说成是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建制呢?答案是肯定的。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使技术社会化的机构。同时,技术专家也有内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值得信赖的手段。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团体化的表现形式,如专业学会和杂志等,尽管它们对技术专家的影响比对科学家的影响要小些。 但是,“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 在恩格斯的论述中,明显地把科学(即自然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 在科技管理上,把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是一个迄今仍未很好研究的课题。现在的情况是,由于科学管理较技术管理有更多被广泛认同的提法和结论,因而在一般人的理解上,对技术活动的管理无异于对科学活动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在导向上科学与技术社会角色的错位,我国科技界目前理论成果“相对过剩”,应用成果“匮乏疲软”,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力量严重不足,皆与此有关。 本文拟从“评价”、“承认”、“交流”三个相互关联方面,就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差别作一初步探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改进科技管理,首先就同区别科学与技术有关。如果将对技术活动的管理等同于对科学活动的管理,非但不能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实现科技的既定目标,反而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一 在科技界,如何鉴定和评价一项科技成果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在科技活动中,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的心血结晶,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承认。如果杰出表现得到表彰,不仅被表彰者会一如既往地对群体保持忠诚,而且对其他群体成员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反之,如果评价因制度上的缺陷而不能正确地分配承认,就会产生导致越轨的条件。[2]

《科学技术概论》复习资料

《科学技术概论》试卷(A)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关于科学虽然有多种定义,但总括起来不外是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倾向,一个维度是活动倾向。 2.技术就是规范化的技巧和技能,也就是方法。 3.从最一般的角度可以将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类型。 4.古代科学技术是指近代科学产生之前世界各文明古国所产生的科学技术。 5.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恒星、行星、日月和异常天象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 6.阴阳说和五行说构成了中国古人考察万事万物生衍变化的途径和规律的基本理论框架。 7.公元2世纪罗马人托勒密完成《至大论》,系统地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体系。 8.传承希腊科学文化遗产是古代阿拉伯人对科学的重要贡献。 9.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奏响了科学革命的序曲。 10.伽利略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和近代科学方法的创立者。 11按照狭义相对论,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它的长度测量值最大。 12.1942年费米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利用核能时代的开始。 13.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揭开了现代宇宙学的序幕。 14.按照大爆炸宇宙理论,现今的宇宙大约开始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奇点”爆炸。 15.地壳是指从地表到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二、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按照研究的类型,现代科学一般相应地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三大类。 A.应用科学; B.工程科学; C.信息科学; D.计算机科学。 2.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整体发育性;第二,();第三,自相关性。 A.整体发展性; B.自我发展性; C.内对应性; D.外对应性。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护与期待 摘要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为经济的发展,各种污染等有害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大部分人都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仍然随意丢弃垃圾,乱砍滥伐,排放污物等。因为人类的无知,使得我们这个美丽家园从此不再美丽,使得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一望无际,见不着边的空地。如何能使得这个问题得以改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的到有效的保护。 关键字:环境保护;污染;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法 一、环境 1. 我国的资源 1.1 什么是资源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1.2我国境内的资源分类 (一)按性质分类 ①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

从几个高度谈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从几个高度谈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摘要] 解放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是开启发展新局面的“金钥匙”,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总阀门”。只有依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真正做到思想不僵化,发展不停步,才能把解放思想的成效最终落实到发展举措的创新上。解放思想是我党始终坚持的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不同高度上思考: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继续解放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 解放思想高度 一从历史的高度理解解放思想的重要性。3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再到树立科学发展观,无一不是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如果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广东今天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思想解放的空间有多大,我们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解放能够增强我省的忧患意识,树立世界眼光,克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破除阻碍广东发展的观念和误区。 回望我国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三次大解放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都贯穿一条反“左”主线;三次大解放都使干部群众打破了精神枷锁,带来思想的跃进,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不过,在侧重点上, 三次大解放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从哲学理念上突破,它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打破个人崇拜,属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在经济领域突破,它冲破姓“社”姓“资”的束缚,打破的是计划经济崇拜,以生产发展为中心。 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也在经济领域,但重点在体制创新,它冲破的是姓“公”姓“私”的束缚,打破了所有制问题上的公有崇拜,是第二次解放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改革。 另外,在舆论声援上,第一、二次媒体跟进很强,社会舆论反响突出。第三次重在引导探索,“左”“右”之争的激烈程度与前两次相比,有波澜,但不惊。在时间间隔上,从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到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中间相隔14年,第二次到第三次间隔较短,只有5年时间。 总结分析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程我们可以感到,在我们这种经济落后的国家里,人们的早期改革诉求大都着眼于衣食住行、温饱富裕这些经济层面的东西,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原有问题的解决,经济领域更深层次的问题又暴露出来,社会的改革要求也由此更加迫切,但基本还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这一点比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生动再现。如今的问题是,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距今已过去十一个年头,现在,当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与经济领域的政治因素发生碰撞;当经济之外的其它社会矛盾与改革中的经济问题产生摩擦;当经济体制改革渐行渐远,与现今尚为传统的政治体制产生距离不便匹配耦和时,我们是否思考过再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七大就是对思想解放进行一次再动员的大会。十七大报告在引言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随后,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的概括上,在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论述上,都无不体现着继续解放思想。“法宝”是指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克敌制胜的武器。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解放思想称作“一大法宝”,充分说明我们党对解放思想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当前继续解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