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作者:杨清查…文档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267 更新时间:

2008-12-18文字控制:[小][大]

(2008年第2期)

2007年甘肃区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加快的发展势头,全省14个市州的经济增长速度均达到两位数。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如果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不到及时、有效遏制,不仅会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冲突,弱化区域已经形成的分工和合作,而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形成负面影响,最终将影响构建和谐甘肃、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进程。因此,甘肃应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深入探究区域差距产生的根源,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发展差距现状

从甘肃14个市州看,兰州市和河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市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一)经济总量。兰州市经济总量最大。2007年,兰州市贡献了全省近

1/3的GDP,其他13个市州的贡献率都在10%以下;其中嘉峪关、临夏、定西、甘南、陇南等5市州的贡献率均不足5%。

(二)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14个市州中嘉峪关市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最高,2007年人均GDP达到58856元;定西市最低,为3418元,嘉峪关是定西市的近17倍。

(三)城乡收入。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嘉峪关市,达到13442元,最低的是临夏州,仅为5873元,嘉峪关是临夏州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也比较明显,最高的是嘉峪关市,为5836元,最低的是临夏州为1595元,嘉峪关是临夏州的3.7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

(四)财力贡献。2007年,兰州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6.55亿元,贡献了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近1/4。武威、定西、临夏、甘南等四市州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均在2%以下。市州财力贡献能力差距悬殊。

(五)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差距悬殊。2007年嘉峪关市最高,人均为2733元。定西市最低,人均仅为111元,嘉峪关是定西的近25倍。

(六)工业化进程。据相关研究表明,嘉峪关市已步入后工业化阶段;而经济发展落后的定西市则刚完成前工业化阶段,步入工业化初期。同时,在14个市州中,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有8个市州,占总数的57.14%。

二、原因分析

区域发展差距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自然区位因素、经济结构因素、市场化因素、人力资本因素、社会因素等五大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区位因素。自然区位因素是造成甘肃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原因。在甘肃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兰州市,其作为省会城市,地理条件优越,技术、人才、信息密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全省人才、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而金昌、酒泉、庆阳等地则依托资源优势使当地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河西地区地势平坦,农村经济发达,特色农业正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相反,在甘肃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如陇南、定西、临夏等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社会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长期以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为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

(二)经济结构因素。经济结构变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区域经济结构层次的高低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选取了非农增加值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城市化水平、非国有工业经济比重等4项结构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发现经济发达区域的大多数区域经济结构层次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和落后区域的大多数区域经济结构层次相对较低。因此,经济发展落后区域要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

(三)市场化因素。市场化是指经济资源由计划配置为主体向由市场配置为主体的根本转变,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企业行为、政府职能等一系列经济关系与上述转变相适应的过程。市场化程度本质上是市场机制在多大范围发挥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化进程的差距表明了各区域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差距,而体制机制方面的差距则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相关数据反映,兰州、嘉峪关、金昌、酒泉等地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发育程度较好。而临夏、定西、甘南等地经济相对封闭,市场化进程滞后。这说明由市场化引起的差异是影响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四)人力资本因素。甘肃区域受教育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兰州和河

西地区的嘉峪关市、金昌市、酒泉市的人均受教育程度较高,而甘肃南部地区的天水、陇南、临夏则较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人力资本的质量的体现,其虽然不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但是却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甘肃人力资本在质的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甘肃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社会因素。社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区域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数量布局、城市规模大小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缩小差距,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非均衡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根据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可确定将兰州经济区和河西经济区作为甘肃省重点发展区域。兰州经济区是甘肃省经济核心区,要充分发挥其区位、资产存量优势及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密集优势,以高新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为突破口,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强化省会城市兰州的经济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河西地区应继续贯彻落实再造河西战略的各项措施,以城市经济区为核心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以农业产业化、新材料研制和旅游业为突破口,积极建设高科技型、外向型、加工主导型的河西经济长廊,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甘肃东部地区,将天水作为甘肃东部区域的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天水的机械制造、电子产品和旅游业,使其成为带动东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二)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增强区域竞争力。甘肃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正逐步形成。农业上,河西地区的制种业、中东部地区的马铃薯、中药材、果品、小杂粮、花卉等具有相对优势,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激励政策,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集团;工业上,大力发展以资源为依托的石化、有色、黑色等优势产业,在规模和深加工上下功夫。对机械、电子、食品等竞争性产业,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把研发基地建在沿海中心城市,本地仅承担生产,同时,要积极与国内外资本、技术联合,提升本地企业的竞争力。

(三)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来解决农业后续发展能力,使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所下降的同时,又能

满足广大群众的生活需要;积极调整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产业,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结构节能、降耗和治污。

(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经济欠发达区域和经济落后区域的人口素质,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一,落实教育超前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发展积累充足的资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建立地方性教育发展基金制度,为教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满足地方教育不断扩大的需要,教育发展基金的筹集可采取政府财政拨款、企业出资、个人捐款相结合的办法。第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资金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努力挖掘出现有教育资源潜力,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加快县域脱贫步伐。甘肃是一个贫困人口大省,贫困县数量较多。这些贫困县主要集中分布在陇南、定西、临夏、甘南等经济落后区域。目前,解决贫困县域经济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实际出发,加快贫困山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生态建设;二是加大国家、省两级财政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快贫困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改善贫困县的基本医疗水平,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四是充分发挥贫困县区周围经济极点的辐射作用,带动贫困地区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甘肃省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实施细则

甘肃省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保证建筑产品使用安全,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省人民政府《甘肃省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暂行办法》(甘政发[1992]227号)、建设部《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建设部令第78号)、《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暂行规定》(建建[2000]142号)等法规和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凡在本省境内的各类建设工程,除国家和省上另有规定外,竣工验收备案均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建设工程建成后,必须通过竣工验收,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投入正式使用。 第四条全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竣工验收的监督和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工作。 第五条 ,经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列入重大建设工程管理的和省政府委托的其它大中型项目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按照省政府《甘肃省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暂行办法》组织竣工验收。 其它建设工程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竣工验收,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 已完成工程设计和合同约定的各项内容,达到竣工标准。

(二) 施工单位在工程完工后对工程质量进行了检查,确认工程质量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符合设计文件及合同要求,并提出工程竣工报告。工程竣工报告应经项目经理和施工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并加盖公章。 (三) 委托监理的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应具有完整的监理资料,并提出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应经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单位有关负责人审核签字,并加盖公章。 (四) 勘察、设计单位对勘察、设计文件及施工过程中由设计单位签署、并经监理单位认可的设计变更通知书进行了检查,确认勘察、设计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要求,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并提出质量检查报告。质量检查报告应经该项目勘察、设计负责人和勘察、设计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并加盖公章。 (五) 生产性建设工程主要工艺设备及其配套设施经联动负荷试车合格,形成生产能力,能够生产出设计文件所规定的产品。建设单位根据试生产情况,提出试生产报告,并经有关负责人审核签字。 (六) 建设单位编制完成工程竣工决算,按规定经过有关单位审查和审计,并提出审查和审计意见。 (七) 有完整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 (八) 有工程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的进场试验报告。 (九) 建设单位已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 (十) 有施工单位签署的工程质量保修书。 (十一) 规划区范围内的工程,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进行了检查,并出具认可文件。

最新-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精品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各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有正面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对策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八大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 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呼包鄂,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 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 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内蒙古自治区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有27家,而蒙东地区总共

甘肃省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向晓梅杨丽 随着开发区入驻企业地不断增加,产业工人地需求也越来越多,预计到年开发区用工缺口在人左右.为了进一步拓宽疆外劳动力输入渠道,解决开发区企业招工难地现状,月日至月日,社会发展局向晓梅局长率区人才交流中心杨丽、华芳纺织吴春梅副总经理、天盛实业陈咏梅部长、兵团职介中心黄欢五位同志赴甘肃省兰州、临夏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五个地区,进行了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针对市、县、区地劳务办同志,以及所职业学校、所劳务中介机构召开了场劳动力市场推介会,并就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成批量输转产业工人事宜进行了对接洽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甘肃省劳务输出概况 甘肃是一个农业省,农村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地,由于地少人多,山区十年九旱,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家庭地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甘肃省今年有富余农民工万,外出务工人员万,其中:在省内务工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万人,新疆万人,是劳务经济效益较为突出地劳务输出大省.甘肃省劳动厅上至省政府、下至县乡都成立有专门负责劳务工作地劳务办,已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劳务工作流程,劳务信息网络覆盖各县乡、遍及全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临夏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个地区,富余劳动力丰富,劳务输出规模较大,定西每年输转万人、天水万人、庆阳万人、平凉市万人、临夏万人;其次,这个地区在新疆务工人员较多,每年还输出季节性拾花工近万人,对新疆和兵团有一定了解,有利于企业沟通和宣传.与此同时,这个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属于甘肃较贫困地区,就业水平和工作待遇与开发区企业相对较为接近,此外,庆阳、平凉、临夏这三个地区是甘肃回民较为集中地区域,因开发区企业用工条件和待遇与东南沿海一带地企业有差距,在招录汉族员工方面没有优势,受民族饮食习惯地影响,甘肃回民不太好向外输转,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三个地区重点考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此次用工市场对外推介取得地收获 、此次考察得到了甘肃省劳动厅地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甘肃省劳动厅在利用年底到各县市考核地机会将开发区企业招工信息发放到各县乡劳务办,为开发区做了大量地宣传工作.同时为更好地解决开发区纺织产业工人地用工缺口,支持开发区劳务输转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地职能,甘肃省劳动厅决定在石河子开发区挂牌成立“甘肃省劳务输出转移基地”,为企业和农民工搭建劳务输出绿色通道.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此次出行,甘肃省劳动厅提前准备、全程安排.在很短地时间,为我们与个市、县、区、所学校、所劳务中介机构进行了面对面地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达到了很好地效果.通过对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和待遇情况地沟通推介,与临夏州劳务办达成了在年内为开发区宣传并组织名劳务工地输转协议,与庆阳劳务办签订了建立长期劳务输送基地地意向性协议,与甘肃轻纺服装技工学校达成为企业招录、培养纺织挡车工地意向,与庆阳理工中专、西峰职业中专达成农民工转移培训和中职生学习就业合作意向.同时委托三家职业介绍所在当地发布企业招工信息,为我区代招所需人员.这些协议和意向地达成,为明年企业地用工打下了很好地基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这次外出考察,由于有区内企业一同参加,参与整个招工行程,使企业客观、真实地感受到了企业招工条件与劳动力市场价格之间地较大差距,招工地难度和艰辛.特别是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市场化,给企业今后地用工成本带来挑战和更多地制约等不利因素,也提醒企业要树立正确地用人观念,及时调整用工政策,千方百计留住员工,同时及早做好与各地劳务市场地市场化对接,做好在人力资源使用上地储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三、此次赴疆外招工地感触和认识 、通过此次对这个地区地实地考察和了解,使我们对当前地劳动力市场和招工形势有了更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甘肃省农村地区信息需求获取方式调查报告

省农村地区农民信息需求及获取方式调查报告 (以榆中县为例) 第一部分调查背景及实施情况 一、调查背景 在信息社会今天,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各不一样,且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尽相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条件、人们意识形态等发展各异,这些对省地区农民的信息需求及获取方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信息传播方式的普及,现代都市正在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进程不得而知,一个地区信息畅通程度是这个地区经济发展意识观念形态发展的关键。此次调查掌握的数据信息,对发展省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缩短农村与农村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改变农村地区农民的意识形态必将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调查目的 (1)了解省农村地区人口结构,为分析信息需求与人口结构的关联性提供依据 (2)了解省农村地区基层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情况,分析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情况 (3)了解省农村地区人口文化程度,为分析信息需求与获取方式与人口文化素质提供依据(4)了解省农村地区人们信息需求状况 (5)了解省农村地区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 (6)分析总结省农村地区农民信息需求方式及获取方式及其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 三、抽样方式 1.抽样方式 (1)本次调查的对象是:省农村地区农民(榆中县为例) 说明:榆中县总共20个镇/乡,计划调查其中10个,每个乡/镇调查2个村(夏官营调查三个村3个村),每个村调查3个组,每组调查6份,总共是10*2*3*6+6=366份问卷。把调查人员分成10组,每组调查一个乡/镇。权衡榆中县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距离市区的距离等条件,最终确定了10个乡镇: 城关镇:东湾、金家圈;夏官营镇:詹家营、家湾;青城镇:青城、红岘; 金崖镇:黄家庄;定远镇:歇家嘴、安家营;小康营乡:家营、小康营; 中连川乡:垲坪、鞑靼窑;上花岔乡:平湾、黑虎连搭乡:家坡、石头沟 新营乡:黄坪、新营韦营乡:武家窑、家岔 2.抽样对象的确定 本次调查目的重点在于掌握省农村地区农民信息的需求和掌握方式,调查选择的主要标准在于农村地区的农民,他们获取社会新闻、农时信息、务工信息等的方式。所以在抽取的366个样本中,其主要是农村地区的住户,采取随机入户调查。而针对他们获取信息容而定,其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甘肃省建筑工程费用定额标准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甘建价[2009]358 印发《甘肃省建筑安装工程 费用定额》的通知 各市、州建设局(建委),省级有关厅、局、总公司,各有关建设、设计、施工、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甘肃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于2009年9月9日由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常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印发。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2009年10月1日起,停止执行以下文件: 1、原省建设厅“关于颁发《甘肃省建设工程费用定额》暨费用标准核定办法的通知”(甘建价[2004]323号); 2、原省建设厅《关于调整甘肃省建设工程人工单价的通知》(甘建价[2006]443号); 3、原省建设厅《关于调整甘肃省建设工程人工单价的通知》(甘建价[2007]435号); 4、原省建设厅《关于调整甘肃省建设工程人工单价的通知》(甘建价[2008]97号); 1

5、原省建设厅《关于甘肃省工程规费项目住房公积金、工程排污费计算办法的通知》(甘建价[2007]83号)。 二、自2009年10月1日起,现行建设工程消耗量定额地区基价中的人工单价按照原省建设厅《关于颁发“甘肃省建设工程人工单价”的通知》(甘建价[2004]125号)中“甘肃省建设工程人工单价”×1.528计算,并计入直接工程费。 三、原有规定与本定额不一致的,按照本定额规定执行。 四、本定额从2009年10月1日起执行。已办理了结算的工程不再调整。 附件:《甘肃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00九年九月九日附件:《甘肃省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 2

甘肃省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定额 目录 一、总则 二、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表 三、工程造价计算程序 四、不可竞争性反弹建设程序 五、工程费用标准及有关规定 (一)措施项目费取费标准 3

甘肃省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省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省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 向晓梅杨丽 随着开发区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加,产业工人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预计到开发区用工缺口在15000人左右。为了进一步拓宽疆外劳动力输入渠道,解决开发区企业招工难的现状,11月22日至12月4日,社会发展局向晓梅局长率区人才交流中心杨丽、华芳纺织吴春梅副总经理、天盛实业陈咏梅部长、兵团职介中心黄欢五位同志赴甘肃省兰州、临夏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五个地区,进行了劳动力资源情况调研。针对6市、17县、4区的劳务办同志,以及16所职业学校、5所劳务中介机构召开了10场劳动力市场推介会,并就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成批量输转产业工人事宜进行了对接洽谈。 一、甘肃省劳务输出概况 甘肃是一个农业省,农村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75%,由于地少人多,山区十年九旱,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甘肃省今年有富余农民工500万,外出务工人员477万,其中:在省内务工227万,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150万人,新疆100万人,是劳务经济效益较为突出的劳务输出大省。甘肃省劳动厅上至省政府、下至县乡都成立有专门负责劳务工作的劳务办,已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劳务工作流程,劳务信息网络覆盖各县乡、遍及全国。

临夏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5个地区,富余劳动力丰富,劳务输出规模较大,定西每年输转60万人、天水50万人、庆阳50万人、平凉市45万人、临夏40万人;其次,这5个地区在新疆务工人员较多,每年还输出季节性拾花工近10万人,对新疆和兵团有一定了解,有利于企业沟通和宣传。与此同时,这5个地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属于甘肃较贫困地区,就业水平和工作待遇与开发区企业相对较为接近,另外,庆阳、平凉、临夏这三个地区是甘肃回民较为集中的区域,因开发区企业用工条件和待遇与东南沿海一带的企业有差距,在招录汉族员工方面没有优势,受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甘肃回民不太好向外输转,因此我们选择了这三个地区重点考察。 二、此次用工市场对外推介取得的收获 1、此次考察得到了甘肃省劳动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甘肃省劳动厅在利用年底到各县市考核的机会将开发区企业招工信息发放到各县乡劳务办,为开发区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同时为更好地解决开发区纺织产业工人的用工缺口,支持开发区劳务输转工作,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甘肃省劳动厅决定在石河子开发区挂牌成立“甘肃省劳务输出转移基地”,为企业和农民工搭建劳务输出绿色通道。 2、此次出行,甘肃省劳动厅提前准备、全程安排。在很短的时间,为我们与6个市、17县、4区、16所学校、5所劳务中介机构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达到了很好地效果。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将对主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做简要的综述。 1.1 区域经济差异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区经济差异是各区域之间经济增长总量上的差异。如区域之间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方面的差异;第二,把区域经济差异视为各领域之间的经济增长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异,不仅研究了区域之间某一时间的经济差异状态,还研究了其变化的过程;第三,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相关人均经济指标、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种观点企图全面反映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各方面的不相同的现象。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就是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不难发现,它们所涉及的几乎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某个或某些时点的状态或结果,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这些状态和结果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和缩小这些差异,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在这方面研究了许多现实的问题。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资源察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蕊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1.2 重要的区域经济差异理论 (一)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之间要素报酬的差别将会通过要素流动趋向均衡,其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供求和价格的变化最终消除区域之间人均收入的差别,导致经济增长的均衡。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 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 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中西部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具有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的特点。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4)存在一定程度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使经济发达地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 (5)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最优配置。 2、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甘肃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62/T25-3016-2005)

1 总则 1.0.1 为了规范甘肃省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确保工程实体质量,统一全省建筑工程资料收集、整理、著录的准则,结合甘肃省实际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各国建筑法》国务院令第279号《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甘肃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78 法》、《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件归档整理规 GB/T50323-2001 1.0.5 工程资料除执行本规程规定外,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2 术语 2.0.1 工程资料(building document)

工程建设过程中从项目申请、可行性研究、立项、征地、测量、勘察、设计的开工前准备阶段和开工后监理、施工及竣工验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信息的记录。包括工程准备阶段文件、施工资料、监理资料和竣工图。 2.0.2 资料员(data persknnel) 施工现场负责人收集、汇总、整理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人员。 2.0.3 工程准备阶段文件资料(seedtime project) 2.0.4) ) 工程设计 2.0.6 监理资料(project management document) 监理单位在工程设计、施工等监理过程中形成的资料。 2.0.7 施工资料(construction document) 工程竣工验收后,能真实反映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结果的图样。 2.0.9工程档案(building archive)

在工程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的历史记录。 2.0.10 工程资料档案著录(description of building docrment) 提取工程资料档案信息,对工程资料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编制工程资料档案目录的过程。 2.0.11 立卷(filing) 的组卷过程。 2.0.12 归档( microrfil mcarrier) 胶片为基础通过缩微技术承载信息的物质形体。 2.0.15 光盘载体(CD carrier) 以光盘为形式承载信息的物质形体。 3基本规定 工程资料的形成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范、设计文件与工程合同的规定。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

2021年媒体调查报告3篇

媒体调查报告3篇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技术,网络技术, ___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 ___、数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1.媒体个性化突出: 2.选择性增多:3.表现形式多样: 4.信息发布实时。 ___这样说,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和新媒体打交道已经成为了每天必做的事情。而新媒体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吃饭、走路、逛街...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摆弄着 ___,聊 ___、发微博、看新闻等。新媒体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信息,更多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打发业余时间一种最好的方式,满足了我们对娱乐的需求。而且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与朋友、亲人视频、聊天,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上传信息 ___身边的新鲜事。特别是微博,身边发生的大事小事都会有人发微博,我们每个人都享有这样的权利,所以导致新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点一滴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一切社会生活都经由传媒,新媒体已经深刻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新媒体,阅读最新新闻,浏览网页,聊天等。但新媒体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对我们来说有积极影响也同样有消极影响。最突出表现在可以帮我们收集信息,是我们广泛的信息,有利于我们无奈了解社会。第二点就是完善自我,开阔眼界,发散思维。第三点就是加强跟朋友、亲人的沟通。但是新媒体信息的泛滥,容易使我们感到迷惑。在新媒体中人们既是信息的受者,也使信息的发布者,因此网络等新媒体上既有进步、合法、有益、真实的信息,也有反动、非法、有害、虚假的信息。所以我们在对待新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时,要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要学会辨别虚假信息,提高自己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如今社会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信息的传播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因其其不受时间、空间、年龄局限和新媒体本身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此感兴趣并使用。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好的一面,学习和完善自我。尽量克服消极的一面,要让新媒体更好的引导我们的行为,传递正能量。 我于XX年**月份,对我实习的学校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以及学生对于

甘肃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甘肃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 程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1 总则 1.0.1 为了规范甘肃省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确保工程实体质量,统一全省建筑工程资料收集、整理、著录的准则,结合甘肃省实际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各国建筑法》国务院令第279号《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甘肃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78号《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城市建设档案著录规范》GB/T50323-2001等国家现行的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甘肃省有关规定编制。 1.0.3 本规程适用于甘肃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和重要部位的加固、维修工程的资料管理。 1.0.4 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著录应与工程验收同步进行,使用统一制式表格。 1.0.5 工程资料除执行本规程规定外,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2 术语 2.0.1 工程资料(building document) 工程建设过程中从项目申请、可行性研究、立项、征地、测量、勘察、设计的开工前准备阶段和开工后监理、施工及竣工验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信息的记录。包括工程准备阶段文件、施工资料、监理资料和竣工图。 2.0.2 资料员(data persknnel) 施工现场负责人收集、汇总、整理施工技术资料的管理人员。 2.0.3 工程准备阶段文件资料(seedtime document of a construction project) 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活动中形成的文件。 2.0.4竣工验收文件资料(handing over document) 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活动中形成的文件。 2.0.5勘察、设计文件资料(engineering prospecting design document) 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为工程建设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设计图、设计变更以及在工程项目建设活动过程提供的其它文件。 2.0.6 监理资料(project management document) 监理单位在工程设计、施工等监理过程中形成的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