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清朝大学士李光地家训

清朝大学士李光地家训

清朝大学士李光地家训
清朝大学士李光地家训

家训·谕儿

【原文】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此文公自言读书事也。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况必要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纪所疑,附以辩论,则浚心愈深。着心愈牢矣。

近代前辈当为诸生时,皆有经书讲旨及《纲鉴》、《性理》等钞略,尚是古人遗意,盖自为温习之功,非欲垂世也。

今日学才亦不复讲,其作为书、说、史、论等刊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之故,不与为已相关,故亦卒无所得。盖有书成而了不省记者,此又可戒而不可效。

——李光地【译文】

“口不断地吟诵《诗》、《礼》、《易》、《乐》、《春秋》中的篇章,手不断阅诸子百家的著作。读了历史,一定要摘录其中的重要事件。看了别人的著述,一定要长见识。不论是

名家之作,还是无名之辈的著述;也不管是大部头,还是小册子,都决不放过。夜以继日,燃烛苦读。从来都是刻苦攻读、勤奋学习,度过一年的光阴。”在这里,韩文公(韩愈)说的是自己如何读书、学习的情形,而其中的要点和诀窍却在“纪事”、“纂言”这两句里面。

大凡读书,看过或诵读过,都不如读书是地动手,更有其效。这是因为,动手之时势必动脑筋。虽然你看过或读诵过二十遍,其收效不如摘抄详尽、认真;你要探索书中的精微,那你就不能不深入思考,殚精竭虑。倘你在此过程中还能做到研究、考查其相同或差异之处,分析有关的是非问题,同时把自己有疑惑之处记下来,顺便加以辨析、论证。那末,你越深入思考、钻研,你就越记得牢固。

近代的学术前辈还在府、州、县学做生员时,他们都写过经书的要点讲解和《纲鉴》、《性理》等书中的略抄,他们这种作法还有古代圣贤流传下来治来意蕴。因为,他们是为了方便于自己温习功课,而并非是想以引留传后世。今天的学者再不讲究这种学风了,他们编学书籍、讲解经籍的说文、史著、论文等等,并大量印刷发行、流传于世,只不过是追名逐利而已,这些书与他们的思想修养、学术追求毫无关系,所以,从这类书中最终是一无所获。正是这个原因,有的人写成了书,却什么东西也不懂得,什么知识也未记住,像这样的人和这类作法应该引以为戒,而且切不可效仿!

李光地【《李光地》阅读答案附译文】

李光地【《李光地》阅读答案附译文】 李光地阅读答案附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16 分)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幼颖异。力学慕古,康熙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十四年,密疏言“闽疆褊小,自二贼割据,诛求敲扑,民力已尽,贼势亦穷。南来大兵宜急攻,不可假以岁月,恐生他变。方今精忠悉力于仙霞、杉关,郑锦并命于漳、潮之界,惟汀州小路与赣州接壤,贼所置守御不过千百疲卒。窃闻大兵南来,皆于贼兵多处鏖战,而不知出奇以捣其虚,此计之失也。宜因贼防之疏,选精兵万人或五六千人,诈为入广,由赣达汀,为程七八日耳。二贼闻急趋救,非月余不至,则我军入闽久矣。贼方悉兵外拒,内地空虚,大军果从汀州小路横贯其腹,则三路之贼不战自溃。伏乞密敕领兵官侦谍虚实,随机进取。”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因内阁学士富鸿基上之。上得疏动容,嘉其忠。十六年,复泉州,光地谒拉哈达于漳州。拉哈达疏称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命优叙,擢侍读学士。 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未几,锦遣其将刘国轩陷海澄、漳平诸县,断万安、江东二桥,南北援绝。光地遣使赴拉哈达军告

急,值江水涨,道阻,乃导军自漳平、安溪小道入。光地从父日蚃①,率乡勇度石珠岭,芟荆棘,架浮桥以济。又使弟光垤、光垠以乡兵千度白鸽岭,迎巡抚昊兴祚军于永春。师次泉州,击破国轩,窜入海。拉哈达上其功,再予优叙,迁翰林学士。光地上疏推功将帅,辞新命,不允。 十九年,光地至京师,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四十九) [注 ]①蚃,音未详,人名用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不可假以岁月假给予。 B.伏乞密敕领兵官侦谍虚实谍侦察。 C.遣使间道赴京师间道从小路。 D.师次泉州,击破国轩次处所。 5.从全文看,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李光地“矢志为国”的一组是( 2 分)()①十四年,密疏言②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③又使弟光垤、光垠以乡兵千度白鸽岭④光地上疏推功将帅⑤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⑥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耿精忠和郑锦曾经一起派人招抚李光地,后来得知汀州有危险后又一起发兵援助汀州,说明二人的立场是一致的。

李光地《榕村全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诸葛《前出师表》,仓卒①之际. ,言有伦次。先要后主自己“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是修身之意。次及“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是齐家之意。宫中之事,交与攸之、祎、允等,营中之事,交与向宠,是亦尊贤,敬大臣事。“亲贤臣,远小人”数语,《伊训》《说命》无以加焉。次及自己出处,次及南方已定,欲北定中原。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然兴复之本总在人君。故反复于攸之、祎、允等进纳忠言。而又切瞩②后主“自谋,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后主后来失国之道,忠武③固.已见之矣。若此等文字,韩昌黎亦未做得。昌黎后为国子祭酒④,亦未见有条奏可方《天人策》者。为侍郎时, 未见章疏有如《出师表》者。要之,亦少忠武一段诚意恳恻处。 (节选自李光地《榕村全书》) 【注释】①卒:仓猝。②瞩:同“嘱”,嘱托。③忠武:诸葛亮谥号。④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 6.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4分) 仓卒之际. 际: 横无际.涯 际: 固.已见之矣 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断三处)。(3分) 由 内 及 外 由 近 及 远 然 兴 复 之 本 总 在 人 君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次及南方已定,欲北定中原。(2分) (2)若此等文字,韩昌黎亦未做得。(2分) 9.除“诚意恳恻”外,选段还对诸葛亮的《前出师表》给予怎样的评价?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6.(4分)(1)时候 边际 (2)本来 顽固 7.(3分)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然兴复之本/总在人君 8.(4分)(1)(2分)其次谈到南方已经平定,(他)想要北上平定中原。 评分说明:“次”1分,句意正确1分。 (2)(2分)像这样的文字,韩昌黎也没办法写出来。 评分说明:“若”1分,句意正确1分。 9.(5分)言有伦次(或“条理清晰”)。(1分)先要后主修身、齐家,“尊贤”“敬大臣”,(2分)然后言及自己出处和出师北伐,(1分)最后再反复叮嘱人君(君臣)。(1分) 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诸葛亮《前出师表》,在仓猝的时间内,(却)说得很有条理。首先要求后主要“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这是修身的意思。其次谈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是齐家的意思。皇宫中的事务,交给(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军营中的事务,交给向宠,这也是尊重贤臣的事情。“亲贤臣,远小人”几句话,《伊训》《说命》都难以超越。再其次谈到自己的出身,(又)其次谈到南方已经平定,想要北上平定中原。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然而兴复汉室的根本,总是在君主。所以反复要(2)固 (1)际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四十三)】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四十三)】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 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四十三)】 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

《李光地》阅读答案及翻译

李光地 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幼颖异,力学慕古。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二年,乞省亲归。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十四年,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上得疏动容,嘉其忠,擢侍读学士。 以父丧归。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十九年,授内阁学士。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初,畿辅屡遭水患,上以漳河与滹沱合流易泛滥,命光地导漳自故道引入运河,杀滹沱之势。寻奏霸州等七县因浚新河,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豁免赋额,从之。由是下流益畅,无水患。上褒其治绩,擢吏部尚书。四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时上潜心理学,旁阐六艺,御纂朱子全书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诸书,皆命光地校理,日召入便殿揅求探讨。 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以疾废,命诸大臣保奏诸皇子孰可当储位者。尚书王鸿绪等举皇子允禩,上切责之。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因以撼光地。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上偶言及侍郎汪霦卒后,谁能古文者,光地曰: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苞得释,召入南书房。其扶植善类如此。 五十七年,卒,年七十七。遣恒亲王允祺奠醊,赐金千两,谥文贞;使工部尚书徐元梦护其丧归。复谕阁臣: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清史稿列传达室第四十九》,有删节)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使间道赴京师间道:从小路 B.上用其言,卒平台湾卒:副词,终于 C.皆命光地校理校:考察 D.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坐:因犯罪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2.下列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

清朝大学士李光地家训

家训·谕儿 【原文】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此文公自言读书事也。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况必要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纪所疑,附以辩论,则浚心愈深。着心愈牢矣。 近代前辈当为诸生时,皆有经书讲旨及《纲鉴》、《性理》等钞略,尚是古人遗意,盖自为温习之功,非欲垂世也。 今日学才亦不复讲,其作为书、说、史、论等刊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之故,不与为已相关,故亦卒无所得。盖有书成而了不省记者,此又可戒而不可效。 ——李光地【译文】 “口不断地吟诵《诗》、《礼》、《易》、《乐》、《春秋》中的篇章,手不断阅诸子百家的著作。读了历史,一定要摘录其中的重要事件。看了别人的著述,一定要长见识。不论是

名家之作,还是无名之辈的著述;也不管是大部头,还是小册子,都决不放过。夜以继日,燃烛苦读。从来都是刻苦攻读、勤奋学习,度过一年的光阴。”在这里,韩文公(韩愈)说的是自己如何读书、学习的情形,而其中的要点和诀窍却在“纪事”、“纂言”这两句里面。 大凡读书,看过或诵读过,都不如读书是地动手,更有其效。这是因为,动手之时势必动脑筋。虽然你看过或读诵过二十遍,其收效不如摘抄详尽、认真;你要探索书中的精微,那你就不能不深入思考,殚精竭虑。倘你在此过程中还能做到研究、考查其相同或差异之处,分析有关的是非问题,同时把自己有疑惑之处记下来,顺便加以辨析、论证。那末,你越深入思考、钻研,你就越记得牢固。 近代的学术前辈还在府、州、县学做生员时,他们都写过经书的要点讲解和《纲鉴》、《性理》等书中的略抄,他们这种作法还有古代圣贤流传下来治来意蕴。因为,他们是为了方便于自己温习功课,而并非是想以引留传后世。今天的学者再不讲究这种学风了,他们编学书籍、讲解经籍的说文、史著、论文等等,并大量印刷发行、流传于世,只不过是追名逐利而已,这些书与他们的思想修养、学术追求毫无关系,所以,从这类书中最终是一无所获。正是这个原因,有的人写成了书,却什么东西也不懂得,什么知识也未记住,像这样的人和这类作法应该引以为戒,而且切不可效仿!

李光地结局为什么那么惨

李光地结局为什么那么惨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五月,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77岁。康熙为什么收拾李光地呢?李光地结局为什么那么惨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李光地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五月,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77岁。皇帝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如此看来,李光地结局也并不算很惨。 康熙为什么收拾李光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月,他奏进的文章令康熙皇帝十分不满意,指斥他假冒道学,不能表率翰林,将他降为通政使司通政使。当年十二月,李光地重新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李光地又担任会试副考官,并与侍郎博霁、徐廷玺以及原任河督靳辅视察黄河工程情况。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正月,李光地奉旨提督顺天学政。当年四月,李光地的母亲离世,按照礼制李光地需解职回乡丧居以尽孝道,称为丁忧守制。康熙皇帝颁下谕旨,称:“提督顺天学政关系紧要,李光地特行简用,可在任守制。”李光地接到谕旨后表示:“臣蒙荷圣恩,怎敢不以残喘自效?”不过,他还是提请康熙给予九个月假,让自己往返治丧。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李光地服丧期满,康熙命其官复原职。次年,李光地得授工部左侍郎,仍兼任顺天督学。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十二月,他又因“居官优善”、“清廉”而迁任直隶巡抚。在任期间,李光地很好治理了当地水患,得到康熙的褒奖,不久被拔擢为吏部尚书。康熙四十年(1701年),李光地主持的治理永定河的河务工程顺利竣工。他获得了康熙手书“夙志澄清”匾额及御制永定河诗、御服衣冠等赏赐物品。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给事中黄鼎楫、汤右曾等人合疏弹劾李光地抚绥直隶灾民不利,不将灾民逃散情形据实陈奏,请求朝廷严加处分。八月,御史吕覆恒劾奏李光地处理秋审事宜任意断决,给事中王原又颏奏李光地荐人不当。但是,这些非议大多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否决。在吏部任上,李光地对兵制、官俸、蠲免钱粮等方面屡有建言。 对李光地的评价李光地一生,辅弼帝业,清勤谨慎,始终如一,其光辉业绩,不胜枚举。“三藩之乱”发生后,国家处于分烈日裂的严重关头,李光地派人冒险上京,进献蜡丸密疏,献策平定耿精忠在福建的叛乱。他以全家生命力荐施琅专征平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清兵入关后,大片膏腴之地被八旗贵圈占作牧马场。原来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或被迫为奴,或投充旗人庄园为其耕种,或被赶到贫瘠之地勉强为生康为生。 李光地为政席仁,他义设常平仓,荒年赈济饥民;减免赋税,废除自秦以来的“十家连坐法”和“凌尺”、“灭族”等酷刑,拯救了因《南山集》案被株连入狱的文学家方苞。江南知府陈鹏是一位清官,康熙帝南巡时,江南总督阿山乘机向陈鹏要求供奉、馈赠,增收百姓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四十三: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四十三: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 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带您走近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在清朝理学名臣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的厅堂里,4幅李光地的亲笔诗作高高悬挂,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这是李光地一生清廉为官、勤政爱民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激励着李氏后人要像他一样,心如明镜、志向高远。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分享李光地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人,清朝名臣、著名理学家。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内阁学士、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为官近五十年。康熙评价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 李光地一生勤于钻研程朱理学,著述颇丰。13岁读遍儒家经典,19岁写《四书解》,20岁写《周易解》,24岁辑《历象要义》。除了儒家经传以外,他还兼通诸子百家、历数、兵法、水利、律吕、音韵等学术领域。康熙四十五年,李光地奉旨编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以及审定《诗》《书》《春秋》《律吕正义》等书。一生著作达43种之多。清道光年间,朝廷主持编修《榕村全集》时,其中有5种散佚,存世38种,共计175卷。 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的故居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福建省安 溪县湖头镇,包括李光地旧、新衙及贤良祠(榕村书屋)等。 旧衙位于湖头镇湖三村,整座建筑形似殿宇,纵深五进,两边护厝,斗拱、梁架、门窗上面雕有飞禽、走兽、花木、鱼虫、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正厅及廊宝墙上嵌有数十块大理石,镌刻着康熙赐给李光地的书文。厅堂悬挂着“谟明弼谐”等牌匾近10块,映射出故居主人不平凡的历史。

李光地《周易折中》屯六二“乘马班如,匪寇婚媾”研究

《易经》屯卦“乘马班如”检讨 《易经》屯卦曰:“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邅,难行不进之貌。”古之说《易经》者,均以“乘马班如”意同“屯如邅如”。子夏《传》即云:“班如者,谓相牵不进也”,马融亦云:“班,班旋不进也”(俱孔颖达疏引),虞翻亦云:“班,踬也,马不进故班如也”,《文选·陆士衡演连珠》刘峻注引王肃亦云:“班如,盘桓不进也”。 此等经师故训,其实源自“班”、“盘”双声。然“班”之诂释,“盘桓”亦仅声训而已。如《尔雅》、《小尔雅》、《方言》、《广雅》,或释为赋布,或释为序次。今试就屯卦六二爻辞作一检讨,以择此中之“班”义 按旧说多以“乘马班如”与“屯如邅如”为一句,唯李光地《周易折中》称:“‘屯如邅如’,当读断”,“‘乘马班如’,当连下‘匪寇婚媾’读”,“言彼‘乘马’者非寇,乃吾之‘婚媾’也”。 据李氏之说,则“乘马”与“婚媾”、“女子”相应。按《乐府诗集·曹子建美女篇》注云:“美女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徵求,终不屈也。”《续汉志·五行五》刘昭注引郑玄曰:“天行健。马,畜之疾行者也,属王极。”则屯卦六二“乘马班如”,谓车舆轮班徵求也。《舜典》郑玄注云:“强取为寇”(《史记集解》、 《周礼司刑》疏引),孔颖达疏亦云:“犹如有人逼近于强,虽远有外应,未敢苟进,被近者所陵。”《杂卦》曰:“屯,见而不失其居。”殆君子于六二不遇其时,故“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也。

《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其“乘”,孔颖达疏谓为“乘陵”,非爻辞之车乘。按“乘刚”也者,犹《续汉志·五行三》、《五行六》之“阴胁阳”、“阴乘阳”。刘昭注案《尹敏传》云:“是岁河西大雨雹如斗,安帝问孔季彦,对曰:‘此皆阴乘阳之徵也,今贵臣擅权,母后党盛,陛下宜修圣德,虑此二者也’。”是知屯卦六二爻辞,言君子不苟且于进取也。 司马彪《续汉书·五行一》记桓帝初京都童谣,云:“车班班,入河间”,“言上将崩,乘舆班班入河间迎灵帝也”。刘昭注引应劭释此句云:“徵灵帝者,轮班拥节入河间也”,然则,屯卦六二爻辞之“班如”,当以本字为释,方得其中蕴藉。 己丑小暑初稿 己丑白露前日修改 云间后学杨坤敬述

李光地的官场生存法则

李光地的官场生存法则 李光地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官员。他的晋升之路体现了官员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卓越的才干和领导的赏识;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封建官场那些或明或暗的规则:认真、谨慎、察言观色、以退为进和对同僚关系的处理。李光地作为清初的高官,展现了封建官场的为官之道 李光地,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均在康熙帝执政时期。其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康熙帝与李光地“情虽君臣,义同朋友”。但同时,李光地也是我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一名官员。 实干谨慎迎来步步高升 李光地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向康熙帝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管理才华,得以步步高升。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白巾军进犯安溪,回乡守制的李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险要,力保安溪;六月,郑经军队围困泉州,李光地大破郑军,赢得地方大员荐举,被从优授为学士,服满赴京遇缺即补。这个时候,若是一般人,肯定会欣喜若狂,但李光地却上疏说泉州围解“乃将帅仰奉威灵,拯百万垂危之命延及臣家,微臣其何功之有哉!”他又以极为谦恭的态度说,所有这些都是别人故意给他让功,他接受官职的话会于心不安,因而恳请辞去所授学士之官。这些当然是李光地以退为进的伎俩,但却给康熙帝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占据台湾的郑经一死,李光地便立即上奏收取台湾,并建议任用熟悉海上情形的内大臣施琅领兵攻打。康熙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收复台湾。李光地因此为清朝立下了一大功劳,他也因此而出任内阁学士,倍受康熙帝宠信,从此李光地步步高升。康熙三十七年(1688年)十二月,李光地被擢升直隶巡抚,这可是权势赫赫的肥缺。 李光地任直隶巡抚时,奉命修治漳河和子牙河。他认为治河不仅是防害,更重要的是变水害为水利。为了主持治河工程,他多次亲临工地调查。由于因时因人制宜,李光地的治河实践大获成功。于是又被擢升为吏部尚书,仍管巡抚事。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一月,康熙帝以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春风得意之余,李光地采取了更加谨慎的为官之道。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纷纭的官场中寡言慎行,惟恐招祸,“其有献纳罕见于奏章,独与公共事内廷者时能道之。”在私下,他对重大事情也多说些委婉和模棱两可的言辞。康熙四十五年六月,江宁知府陈鹏年因为两江总督阿山的事情被论斩。康熙帝问李光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