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

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

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
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4)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5)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6)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7)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8)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跨文化交际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6)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

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读书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书报告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是胡文仲教授于1998在北京编写的。 胡文仲,1935 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外国文学》主编。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文学科组成员。现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中国高校英语口语协会会长。由于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他共出版了专著6部,教材4部,编著10部,译著5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并一直享有盛名。 早在80年代初期胡文仲就开始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在国外的生活学习使他更加明白了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重要性。回国后他也多次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但随着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胡文仲发现目前我国的研究一般性的探讨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研究比较少,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际方面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因此,他开始编写《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例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读者普及跨文化知识和理论,作为他们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入门向导。 首先,对本书进行简单的概括介绍。《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共有十二章,被作者概括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主要是为跨文化交际进行定义及对跨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解,并对跨文化交际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史及其成就做了详尽的描述。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四章)是作者对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征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第五章至第九章)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被作者依次分为了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经营管理;在这几章中,胡文仲教授对每一个过程的作用和特征都通过举例做了说明。第四部分(第十章)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因此,作者就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价值观的特点、有关价值观的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第五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的内容为提高跨文化意识,也就是教人们如何在实践中应对跨文化的有关问题。 胡文仲编写的这本书在很多观点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就像之前的文章大都只侧重于研究跨文化交际的一个角度,仅仅关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交际方面遇到的问题,没有更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课程名称: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总学时: 36 学分: 2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先修课程:无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 交际意识。 通过中外文化异同分析,正确认识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地位与影响。了解跨文化交际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典型案例,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知晓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提高理论水平与思辨分析能力。 通过对文化态度、文化观念,以及跨文化交际心理的探讨,使 学生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形成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跨 文化观念。 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综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典型案例分析。本课程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对外交际的能力和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促使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所谓双向沟通是指我们的学生和所在国的人们的沟通和他们所教的学生将来和中国人的沟通。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着这双向沟通而展开。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两种案例让学生分析,一种是他们在生活中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案例,另一种是在课堂上、在文本中的中国文化问题的案例。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学生在国外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时能顺利完成任务。 主要章节: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二章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1 价值观中的文化冲突 民族性格 案例分析 2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1)语言的习得与发展

(2)中外思维方式的差异 (3)定势与偏见 3 自然环境、空间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4 心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隐私 案例分析 第三章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1情景与跨文化交际 2角色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3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第四章规范系统与跨文化交际 1 关于规范和规则 2 规范系统的层次性 3 中外规范系统的不同 案例分析 第五章符号、代码系统、编码和译码与跨文化交际 1 符号 2 代码系统 3 代码系统的不同层次 第六章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1什么是“文化附加意义” 2“文化附加意义”的特点 3 中外语言中文化附加意义的不同 4 词汇与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案例分析 第七章交往规则与跨文化交际 1 社会语言差异 2 合作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3 礼貌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案例分析 第八章社会礼仪、社会习俗与跨文化交际 1 送礼 2 禁忌 案例分析 第九章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交际 1 称呼 2 邀请 3 拒绝 4 招呼 5 请求 6 恭敬 7 道歉与感谢 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 (6)文化模式: 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指不同社会群体“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个体对一定情形作出反映的某种心理准备状态和确定的心理倾向。又分“自定势”和“他定势”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1.“文化”的含义: 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 (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 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①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②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③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 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 ①信息源/行为源 ②编码 ③信息

跨文化交际理论

第四章跨文化交际理论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1983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初步探讨首次出现在《国际与跨文化交际年鉴》中。随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探索渐入佳境,学者们互相借鉴、综合研究,使跨文化理论的发展突飞猛进,至今已有十几种之多,涵盖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各个方面。本章主要就一些研究比较成型、实践性较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作以详细论述。 4.1 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 人们常常把谈话当成生活中最理所当然的事。其实人们在交谈时经常按照大家预期的方式说话,这是约定俗成的方式。为了了解交谈的本质,人们常常使用意义协调理论(Coordinated Management of Meaning, CMM)。该理论是由美国传播学大师W·巴内特·皮尔斯和弗农·克罗农(W. Barnett Pearce and Vernon Cronen)提出的。他们认为交际过程受到规则制约和指导,因此,规则在该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意义协调理论一般指个体如何确立规则,创造和解释意义以及这些规则如何在交谈的意义协调中使用。 皮尔斯和克罗农把生活比作是“没有导演的戏剧”,谈话则是这场戏剧中的主要产品。由于没有导演也没有剧本,所以情节错综复杂,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获得意义,同时又不停地与他人协调着他们的剧本。实际上,那些能够读懂他人剧本的人在交谈中能够保持前后一致;而那些读不懂剧本的人则需要协调他们的意义。可见,对谈话剧本达成共识非常困难。皮尔斯和克罗农这个鲜活的比喻阐明了意义协调理论的本质。该理论是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之上提出的。 4.1.1 意义协调理论的前提假设 意义协调理论关注的是个人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且它揭示了个体如何把意义赋予某个信息。该理论有以下几个前提假设: 1.个人生活在交际之中。 2.人类共同创造社会实在。 3.信息传递依赖于个人意义和人际间的意义。 意义协调理论的第一个假设说明了交际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皮尔斯认为人类交际的重要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就是我们生活在交际之中。意义协调理论认为社会情景是互动创造的。也就是说,正在进行社会交往的两个人共同创造了谈话的意义。交际活动中的每个人都是人际交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时人际交往系统又能帮助解释每个人的行为和反应。可见,个体创造了交谈的现实,所以每个互动都具有独特性。西方学术界倾向于把交际看成是无色无味的思考和表达工具,皮尔斯和克罗农则与传统观念相悖,他们认为只有重新审视交际,在新的语境中理解交际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所以,首先要承认交际的重要性。 意义协调理论的第二个假设是人类共同创造社会实在。这里所说的社会实在(social reality),是指个体对意义和行为的理解与他人交际互动的符合程度。在两个人交谈之前,就已经有各自的交谈经验,在谈话中,两个人从不同的起点进入交谈,交谈的结果又会产生新的社会实在。可以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新的社会实在。 意义协调理论的第三个假设是信息传递依赖于个人意义和人际间的意义。所谓的个人意义(personal meaning)指的是个人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从个人独特的经验出发获得的意义。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地球 村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人们开始频繁交流。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 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越来越重要。而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得到提高以适应 新的发展。本文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做了综述,梳理国内外跨文化交 际能力的各类研究,以带动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 1. 国外研究 1956年,Chomsky在其文章《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首次提出 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an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 强调了语言使用规则。然而,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文化。1967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先采用了“交际能力”,对Chomsky进行了批判,他认为Chomsky 关于“能力”的定义存在局限性。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 可能性、可行性、得体性和表现性。其中,得体性强调了语言使用应符合特定的 社会文化语境。1959年,Hall首先运用跨文化交际概念,并对言语交际行为作了 深入分析,此书因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山之作(戴晓东, 2011)。随后众多 学者在该领域继续探索,跨文化交际历经半个世纪的旅程,理论框架也越来越清 晰丰满,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Ruben(1989)提出了Behavior-skill Approach模型,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 是一系列的交际行为。Gudykunst等人(1977)从心理角度来解释交际行为,提 出了焦虑性和不确定性管理理论。他指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不是用其文化 准则而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解释其行为模式。Ting-Toomey(1988)提出了身份协商理论,该理论围绕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冲突问题,分析了面子的行为与策略。Bennett(1986, 1993)创建了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发展模型,来解释人们对文化差 异的反应。根据观察和别人对跨文化经历的叙述,该模型主要关注民族优越感(Bennett, 1993)(自身文化的世界观占据主要地位)和民族相对主义(坦然接 受众多标准和习俗,并在跨文化场景中自觉调整行为和判断标准)的构建(Bennett & Bennett, 2004)。然而,该理论的前提是:民族相对主义世界观更能 有效培养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以及适应陌生环境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行为(Kim, 2005)。 Deardorff (2006)创建了金字塔模型。该模型主要用来评估学习结果,并进 一步发展可测量的学习结果,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含的具体态度、知识和技能,来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在和外在结果。Spitzberg (2010)认为“能力”应 该被认为是对各种行为的社会评价,并强调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评价的两个主 要标准:有效性和得体性。Spitzberg & Cupach(1984)认为大多现存的跨文化交 际理论模型(ICC)都不全面,主要包括了一些文献综述,并就此陈列出了相关的技能、能力和态度等。因此,他们建议发展出一套综合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该模型不仅包含理论和实践综述,还应该能预测具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行为。Spitzberg & Cupach的Cross-Cultural Attitude Approach包含一系列成分,可划分三 个层次进行分析:个体系统、片段系统和关系系统。 2. 国内研究 我国的跨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跨文化交 际渐渐成为显要的话题 (戴晓东, 2011)。何道宽(1983)正式把跨文化交际学引入

跨文化交际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论 1跨文化交际 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新世纪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2.经济的全球化 3.人口的流动 4.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既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是指一门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学科。 根据几个定义归纳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特点: 1.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2.跨文化交际是通过象征符号来实现的; 3.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4.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5.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创建共享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里的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中国人与美国人等 另一个层面是指同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交往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面对面的交流既包括了语言交际也包括了非语言交际,而且是一种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2.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 (陈国明)差异可以是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也涉及行为方式和习俗方面,如手势、衣着、语言使用的差异,同时也涉及个人文化身份和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这些存在差异的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了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 3.跨文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 由于语言、交际风格、非语言行为、思维模式、社会准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4.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 许多冲突往往不是出于人们恶意的动机,而是来源于人们良好的愿望。在自己文化中得体而礼貌的行为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却成了无礼的举动,善良的意图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误解和不愉快 5.跨文化交际常常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很容易造成心理紧张,人们经常提到的“文化休克”就是形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心理反应。因为交际过程和结果都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容易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焦虑。 6.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 (可以举例:出国经历的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经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不仅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概述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概述

1.5.1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 跨文化交际学之所以诞生于美国,是和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不开的。首先,因种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流动性大,美国又被称为“大熔炉”。此外,美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冲突也时有发生。也就是说,美国人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跨文化交际愈来愈频繁。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一些美国有识之士意识到,要使美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就有必要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该学科产生的背景。 1.5.1.1 学科产生的背景 首先,从国际背景来看,其根本原因是在于随着科技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广泛的移民潮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邦国概念日益模糊,整个世界成为一个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地球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越来越频繁,跨文化冲突也时有发生。比如,曾有一批美国和平队队员前往菲律宾,两年后,4人辞职,26人被送回国,据分析是因为无法忍受文化隔阂造成的心理负担(胡文仲,1985:45)。其次从国内背景来看,为了帮助训练美国人在国外能更有效地从事国际交往,帮助外国留学生适应美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处理好各种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就应孕而生。总的说来,面对全新的国际形势,美国政府和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让美国的多元社会会更加和谐地发展,让美国人能够与其他

文化的人更好地进行交往,是美国实现其雄心抱负的前提条件。 1.5.1.2发展历程 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内容来看,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草创期(1959年之前),基础期(1960-1969年),巩固期(1970-1979年)以及开花期(1980至今)(陈国明,2009:6-9)。 1)萌芽阶段(或草创期):20世纪50年代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萌芽阶段。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 首次使用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Hall 把传统人类学单一文化研究拓展为文化的比较研究,尤其是着重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互动的关系,并认为全盘了解互动对方文化不是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条件,而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仍是目前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此外,他还把文化的概念,从宏观分析的角度转移到微观分析,并延伸到传播的研究(Leeds-Hurwitz,1990,参阅陈国明,2009:6-7)。 2)初步发展阶段(或称为“基础期”):20世纪60年代,跨文化交际研究得到了初步发展,更为直接探讨文化与交际的关系的跨文化交际著作陆续出现,如:Oliver的《文化传播》(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和Smith的《传播与文化》(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此外,美国一些大学相继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应的教材也随之出现。1966年,匹兹堡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交际理论 最有影响的四个跨文化理论提出了区分文化差异的方法和维度,对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特定群体的 文化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六大价值取向理论(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 最早提出跨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Kluckhohn &Strodtbeck Kluckhohn ,哈佛大学的教授,参与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战争情报处组建的专家队伍,研究不同文化的价值、民心与士气。 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研究和价值观的分析、对美国德克萨斯州不同文化与种族的社区共存的大规模研究 成果:《价值取向的变奏》——六大价值取向理论 1、对人性的看法。 美国认为人性可善可恶,是善恶混合体,又可能改变;美国强调制度,尽可能考虑人性恶带来的坏行为。 很难改变。“三岁看、老” 中国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制度比较稀松。 2、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 中国人讲求风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美国人更强调通过改变自然环境去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目标。人主导环境。 东南亚海啸事件:美国人认为是人类预测不准备;中国及亚洲国家认为是人破坏自然带来的灾难。 3、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 中国:集体主义 西方:个体主义 4、人的活动导向 美国“强调行动的社会,人必须不断的做事,不断的处于在动之中才有意义,才创造价值。不仅要动,还要快。快餐文化, 亚洲社会。静态取向,安然耐心被视为美德,强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强调无为而治。 当美国人发现问题总是倾向于立即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实施;而东方人有时会选择静观,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与外界环境自然成熟,再抓时机去把问题解决掉。 5、人的空间观念 中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公共的东西,没有太多隐私而言; 美国人、德国人倾向于把空间看做个人的私密之处,他人不能轻易走进。 6、人的时间观念 一是关于时间的导向,即一个民族和国家注重过去、现在和还是未来。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 1.“文化”的含义: ①“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②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 (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 (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

⑥译码 ⑦反应 ⑧反馈 4.影响交际的因素: ①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 ②情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所涉及的话题等。 5.“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①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实际交际的过程。 ②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情况等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 ③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6.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 ①世界上时空的紧缩不能使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自动消失,语言只是日常生活交往中涉及的众多代码之一,语言代码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②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编译码的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语言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文化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Summa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bject Abstract: The new subje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a history of twenty years in China while i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mplemented in China, many changes have happened in society,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flux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immigra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the appearance of cosmopolis and so on. All these make the researc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urgently necessar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s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 on both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Communication 摘要: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上有50多年的发展史,而在我国却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学多新的变化,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出现呼之欲出。本文叙述了跨文化交际的起源与发展,国际与国内发展的现状及国内的发展趋势。并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跨文化交际将得到飞速发展。 关键字:跨文化交际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的起源与发展 跨文化交际是长期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它作为学科的历史却很短。“跨文化交际”这一述语是有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在1959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先提出的,学术界普遍将这部著作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此后,Robert Oliver出版的《文化与交际》(1962),A. Smith出版了《交际与文化》(1966)。这三本书都是围绕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展开论述的。而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学者们在讨论交际时很少涉及文化的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60年代中期,在匹茨堡大学的一批学者组织了研讨会(workshops),形成了一个研究中心,David Hoopes主编,出版了《跨文化交际学读本》(1971,1972,1973,1974),在当时论著非常缺乏的情况下,读本在教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70年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正式承认跨文化交际学这一领域,并在协会下而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分支,言语传播协会(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在协会下也成立了跨国与跨文化交际委员会,并确定1970年为“跨文化与跨国言语研究交际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以Gudykunst 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到现在,跨文化交际已经形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科学体系,在美国有约130多所大学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这门课程。跨文化交际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民族学、大众传媒学、美学、宗教学等许多领域,并成为其研究方向之一。相关文章与专著也迅速增加。 2.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课程名称: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总学时: 学分: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先修课程:无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 交际意识。 通过中外文化异同分析,正确认识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地位与影响。了解跨文化交际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典型案例,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知晓中西方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提高理论水平与思辨分析能力。 通过对文化态度、文化观念,以及跨文化交际心理的探讨,使 学生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形成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跨 文化观念。 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综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典型案例分析。本课程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对外交际的能力和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促使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所谓双向沟通是指我们的学生和所在国的人们的沟通和他们所教的学生将来和中国人的沟通。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紧紧围绕着这双向沟通而展开。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两种案例让学生分析,一种是他们在生活中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案例,另一种是在课堂上、在文本中的中国文化问题的案例。双向沟通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学生在国外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时能顺利完成任务。 主要章节: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二章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价值观中的文化冲突 民族性格 案例分析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的习得与发展

()中外思维方式的差异 ()定势与偏见 自然环境、空间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心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隐私 案例分析 第三章社会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情景与跨文化交际 角色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第四章规范系统与跨文化交际 关于规范和规则 规范系统的层次性 中外规范系统的不同 案例分析 第五章符号、代码系统、编码和译码与跨文化交际符号 代码系统 代码系统的不同层次 第六章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什么是“文化附加意义” “文化附加意义”的特点 中外语言中文化附加意义的不同 词汇与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 案例分析 第七章交往规则与跨文化交际 社会语言差异 合作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礼貌原则及其文化差异 案例分析 第八章社会礼仪、社会习俗与跨文化交际 送礼 禁忌 案例分析 第九章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交际 称呼 邀请 拒绝 招呼 请求 恭敬 道歉与感谢 案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案例分析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required to analyze case 48 on Page 261 by using the theory we leant in chapter 8.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00 words following the Chinese outline below: 1. 点明该案例所反映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2. 对该理论进行简要解释; 3. 结合理论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4. 评价和总结。 该案例反映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The business contexts,送礼礼仪在商务交际中非常重要,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送礼要注意不同的风俗礼仪。在全秋化的大背景下,在商务交际中多个国家的人越来越常见。但是不同国家的人文化背景也不同,所以导致在商务交际背景下重视文化差异特别重要。in chapter 8,我们学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商务上的差异。如在管理方面、交际方面、送礼方面等等。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的是在不同文化下,对于在商务交际中送礼品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送礼也有很多别,中国人喜欢送礼物,而且是贵重的礼物,因为礼物的贵重与否通常代表着关系的亲密度。但北美的人们送礼通常只是表达友谊,而且他们之间的礼物价值通常比较小。 在不同文化的人在交际过程中,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的差异,所以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我们要时刻注意文化的差异。防止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不能够好好的相处。我们不应以自己的文化去判断他人的意思。只有注意好才能好好相处。 This case reflects the The business context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 Gift giving etiquette is very important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but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t customs and etiquette when giving gifts. In the background of full autumn, people in many countri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Howeve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s different,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ay attention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xt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In Chapter 8, we learned the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For example, in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gifts, and so on. This case tells us the difference in giving gifts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under different culture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many different views on gifts. Chinese people like to give gifts, and they are valuable gifts, because the value of gifts usually represents the intimacy of relationships. But people in North America usually give gifts only to express friendship, and the value of gifts between them is usually small.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many differences in many aspects, so we should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Prevent misunderstandings from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not be able to get along well. We should not judge the meaning of others in our own culture. Only by paying attention can we get along wel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