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自然环境与现代生态建筑的关系

浅谈自然环境与现代生态建筑的关系

浅谈自然环境与现代生态建筑的关系
浅谈自然环境与现代生态建筑的关系

浅谈自然环境与现代生态建筑的关系

提要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能源的日益匮乏,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了各国人们的重视。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应用仿生学原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关键词仿生学原理自然环境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而建筑作为人类对大自然一种最大的影响活动,如何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使建筑物与大自然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摆在人们的面前。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建筑师。人类在建筑技术上所遇到的许多难题,其实在自然界中早已有了类似的解答。因为生物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与组织,它需要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新陈代谢、肌体完整的保障系统,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只有这样,自然

界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持生物链的平衡与延续。当然,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建筑,而建筑也同样需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也会毁灭人类自身。

在自然界,有许多生物的造型及形态不但漂亮,而且巧夺天工,是人类建筑构思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从一滴水珠和一个蛋壳看到了其自由抛物线型曲面的张力与薄壁高强的性能;从一片树叶的叶脉发现了其交叉网状的支撑组织肌理。织布鸟会编织树皮成巢,缝叶莺会缝叶成巢,燕子会用泥丸垒成巢,营冢鸟能造出恒温的巢,骨顶鸟会造浮巢……鸟也为人们展现了许许多多的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品。全世界许多建筑大师们常常应用仿生学原理,根据动植物的形态与生长肌理以及一切自然生态的规律,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从建筑的造型、设计、计算、用材、施工、选址等入手,创造出了一大批美仑美奂的作品,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奇景观。

德国建筑学家根据向日葵成功设计建造了一种旋转房屋。它装有如同雷达一样的红外线跟踪器,只要天一亮,房屋上的马达就开始启动,使房屋迎着太阳缓慢转动,始终与太阳保持最佳角度,使阳光最大限度地照进屋内。夜间,房屋又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复位。这种建筑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保证房屋的日常供热和用电,又能将光能储存起来,供阴雨天和夜晚使用,构思十分巧妙,设计独具匠心。

路边生长的车前草,它的叶片排列十分规则,每两片之间的夹角都是137度。所以,每片叶子都能够得到充足的阳光。

于是,建筑师根据车前草的排列结构,设计建筑了螺旋式楼房,使每间房屋在一年四季中都可以得到阳光的照射,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采光”建筑。

蜘蛛网就是自然界中的悬索结构。蜘蛛织网,一般利用三点,如墙角、挑出的树梢、石头尖处等,先由三点连成三角形组成网的边,并由一根特殊的丝通过未来的网中心,然后由边向网中心拉辐线,到网中心后在相邻的地点向边拉辐线,这样来回拉了几条辐线后,却跑到相对的那一边去拉辐线,很明显,它正利用静力学以维持网的平衡。拉好了所有的辐线,蜘蛛由网中心以螺旋线向外盘旋拉丝线。蜘蛛到了最外圈后,沿着原路返回,返回时不时地抓起原有的网线聚成小球,固结在与辐线相交的点上形成很多的小点,在沿着原路返回过程中拉的丝线才是真正的蜘蛛网线。由外向里盘旋的螺旋线越来越密,形成数学上的对数螺旋线,这样,曲线由外向里虽然密度增加,但在理论上永远到不了中心点。

美籍华人林同炎成功地设计了一座曲线斜拉桥,它如众多的“蜘蛛丝”拉着一片细长的树叶一样,构思之独特、工程之巧妙、造型之优美受到全世界工程技术人员的好评,获得了全国第26届优秀建筑比赛一等奖,被誉为“结构工程与美的理想相结合”的典范。林同炎设计的曲线斜拉桥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条狭谷河流上,两岸山高陡峭,谷深流急,若是采用一般直线形桥,则两岸引桥要挖去大量山崖,假如采用抬高桥面的方案,虽然避免开挖山崖,但引桥很长,两者都会使工程造价昂贵。而林同炎先生设计的曲线形桥,很自然地与两岸线

路联接,达到桥与路的有机结合,正如长虹卧波,复道行空,天堑变通途。这桥另一个特点是采用很多斜拉的索,直接固结于两岸山崖上,一根根斜拉索交叉网胜似蜘蛛网,奏出一曲美妙的“蜘蛛网”畅想曲。

在南美洲巴西的亚马逊河上,到处漂浮着一种大而美丽的观赏植物——王莲。它的叶子像一只浮在水面上的大圆盘子,直径达 1.5~2.5米,载重量十分惊人,一片叶子竟可载重40~千克,一个孩子坐在上面,就像乘一条小船在河中飘荡。

为什么王莲的叶子有这么大的浮力呢?原来,王莲叶子的背面,是一种网状结构,密布着许多构成骨架的粗壮叶脉,粗大叶脉之间又连着镰刀形状的较细的叶脉,叶子里面又有许多气孔,能使叶子稳当地浮在水面上。

100多年前,英国一位花匠兼建筑师模仿王莲叶子的构造,用钢和玻璃建造了一座式样别致的“水晶宫”。这座水晶宫虽然很重,却能浮在水面上。

现在,这种叶脉结构已被广泛用于城市建筑和水上建筑。人们曾精确地按照王莲叶脉的分布情况,成功地为一座大厅建造了一块厚度仅有4厘米,但跨度却有100米以上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大厅不仅结构轻巧,宏大雄伟,而且光线充足,美观雅致。

上述所提到的建筑都是利用了仿生学原理,并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建造的。它们都具有构思独特、选址巧妙、造型美观、结构合理、造价低廉、高效、低耗等特点,并且结合了当

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尽可能地采用那些可再生能源,使建筑物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如水乳交融般,既和谐统一,又相辅相成。

说到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完美而又和谐地结合就不能不说起流水别墅。这座建于1936年的度假别墅,是由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设计的。别墅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

州匹兹堡市附近的一片风景优美的山

林之中。它座落在地形复杂、溪水跌

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

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流和

小瀑布的上方。悬挑的楼板锚固在后

面自然山石中,主要的一层几乎是一

个完整的大房间,通过空间处理而形

成相互流通的各种从属空间,并且有小梯与下面的水池联系。正面在窗台与天棚之间,是一金属窗框的大玻璃,虚实对比十分强烈。

从流水别墅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桥,便道,车道,阳台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谷而向周围延伸,这些水平的推力,以一种诡异的空间秩序紧紧地集结在一起,巨大的露台扭转回旋,恰似瀑布水流曲折迂回地自每一平展的岩石突然滑落一般,无从预料。整个建筑看起来象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但是它更象是盘旋在大地之上。它似乎全身飞跃而起,指挥着整个山谷,超凡脱俗。建筑内的壁炉是以暴露的自然山岩砌成的,瀑布所形成的雄伟的外部空间使之更为完美。不同凡响的室内使人犹如进入一个梦境。赖

特对自然光线的巧妙掌握,使内部空间仿佛充满了盎然生机,光线流动于起居的东,南,西三侧,最明亮的部分光线从天窗泻下,一直通往建筑物下方溪流崖隘的楼梯,东、西、北侧的房间,则相形之下显得较暗。岩石铺成的地板上,隐约出现它们的倒影,流布在起居室空间之中。从北侧及山崖是反射进来的光线和反射在楼梯的光线则

显得朦胧柔美。在心理上,这

个起居室空间的气氛,随着光

线的明度变化,而显现多样的

风采。

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

“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

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

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涓之

时,倒像是让别墅进行一种

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

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

帘般垂在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映衬。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1世纪是生态世纪。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平衡,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尽可能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温,节能、节水、节材,绿色景观丰富,对各种污染物的阻隔、废物的有控排放和无害处理,生态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等等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我国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现在看来,仍显得有十分的积极意义。建筑物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并相互促进再生,才能为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建筑物应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钢筋混凝土丛林,一个人们用来遮风挡雨的场所。它更应该象一棵树、一汪水、或者象一个鸟窝那样,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人们置身于其中,就仿佛处于大自然中。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欣喜地发现,我们的家园已不再单调而枯燥,它们就象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那样,充满阳光、充满生机、还有鸟语花香!

建筑施工对环境影响

建筑施工对环境影响 前言: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大了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建设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城市的经济繁荣和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建筑行业也同样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的严重问题。本文对施工流程、保护措施等做了简单分析。 1.掌握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是对整个建设项目的总说明和总分析,是对拟建建设项目或建筑群所作的一个简单扼要、突出重点的文字介绍,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项目的特点; (2)建设地区的自然、技术经济特点; (3)施工条件; 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来讲,必须要掌握建设项日的概况,只有这样才能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累积效应分析以及投产运行进行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建设项目的概况,主要是对建设项目的名称、地点及建设性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平面布局、交通组织以及水、电、气供给,通讯、通风空调,雨、污排水与生活污水处置设施位置、规模等公用工程的介绍。除此之外对于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也要做到了解,这包括了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等。 2.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对于民用类建筑施工来说,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原则上是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包括建设项目的类型、性质、规模、开发建设方式与强度、能源与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征以及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条件来确定。 2.1工程概况 首先对工程概况、工程一般特征作简介,找出建设项目施工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列出建设项目组成表,为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分析和提出合适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对于分期建设项目,则应按不同建设期分别说明建设规模。 2.2施工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想要了解在民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环境有哪些影响,必须先掌握施工顺序。一般来说分部工程应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饰”的原则。在组织建设项目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施工的同时,会伴随着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工程施工中最常见的环境问题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是噪声振动污染。主要是打桩机、空压机、发电机、振捣棒、电锯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振动污染。 二、是粉尘污染。水泥、石灰、沙料在搬运、制水泥沙浆、制熟白灰和在石灰堆放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及扬尘污染。 三、是烟尘污染。主要是沥青锅在使用时产生的沥青烟的污染和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尘污染。 四、是废水污染。在制熟白灰、水泥沙浆时排放或跑、冒的废水以及湿水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五、是光污染。在烧电焊时产生光污染。 六、是废气污染。在装饰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木制型材、油漆等粉饰油料、涂料,这些物质挥发出大量的甲醛、甲醇、丙酮等,污染环境。 七、是放射性污染。由装饰材料花岗岩等产生。八是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九是对施工现场周围树木、花草、植被、水源等造成的生态破坏。 2.3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中的环保措施方案分析包括两个层次,首先对项目可研报告等文件提供的污染防治措施进行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及运行的可靠性评价,若所提措施有的不能满

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之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与自然的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带来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给自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接受自然的惩罚。人们深刻反省自身的行为,重新科学理性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探索和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日渐深入,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认识的综合,它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建构现代生产力范畴提供了观念导向,适应当前人类发展需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回顾人类和自然的发展史,很容易就能看到这种关系存在和发展[1]。 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自从机器大工业出现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源的数量急剧扩大,大片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引起了大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工业“三废”的无控制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空气,一些物种灭绝,而另一些物种又泛滥成灾,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的广泛关注。尽管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加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失衡加剧,环保问题异常严峻。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源于生态学,单一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1713年德国的卡洛维茨(Carfowitz)提出了森林永续利用理论,1867年哈根(Hartig)提出了森林多效永续经营理论。这两个理论认为木材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实际上就是木材采伐单一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此后,人们为寻求一种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基础上的长期发展模式,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先后提出过“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等各种构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当代可持续发展观:1)经济发展观,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关键字:建筑环境和谐 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一、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其与历史建筑相处融洽的问题。用协调来处理两者的形态关系是最基本的手法。在一些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新建筑的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是与其和谐共处的常用方法。而更有效的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态上的一些特征有机的组织到新建筑的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的新建筑。在北京曾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将古代的“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

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头”上!这种方法无疑是不可行的,毕竟新老建筑之间时代差异性很大,机械的拼装只能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物,毫无美感可言。建筑是随着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节拍的变化而变化,但总是万变又是不离其宗,只要寻找到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到一个场景之中,便能使“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 二、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因此建筑的原始含义就是“庇护所”,即遮风避雨、抵御自然侵害的场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建筑从单一的“庇护”功能拓展到包括生产、运行等在内的多种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样。今天,建筑不仅仅构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道道“屏障”,也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座座“桥梁”。拥有上述功能的建筑显然具有消耗资源和排泄废物等行为,从而与其所环境息息相关。任何建筑都是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系统科学揭示,系统对其环境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即引起环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变化、维护环境品质和动态平衡的积极作用与不断向环境排泄自身废物、导致环境品质变坏和失衡的消极作用。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工创造的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亲近的,当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与环境应当有机结合,建筑应当利用环境,与环境融合,成为环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建筑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建筑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摘要: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与此同时, 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 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 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 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 关键词:建筑环境影响 1.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 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 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 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 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 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因此, 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 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 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 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 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 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 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 3 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 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 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 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因此, 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 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 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 这些资源还可以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 太阳加热, 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 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 4 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

浅析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住宅设计 张萍萍

浅析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住宅设计张萍萍 发表时间:2017-12-11T11:04:04.0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作者:张萍萍 [导读] 摘要: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决定了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不断注重物质生活,也加强了对精神以及健康等方面的追求。 深圳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 518053 摘要: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决定了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不断注重物质生活,也加强了对精神以及健康等方面的追求。传统的住宅建筑设计,将重点更多的放在了功能性的体现上,忽视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在保护环境的理念下,生态住宅设计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应重点研究的领域,提高建筑与环境的相融性,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生态住宅设计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度不断增加,生态住宅的理念得以提出,这必将成为我国现代住宅发展的趋势。住宅建筑工程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设计效果如何在根本上决定了后期用户生活质量,而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及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理念下,必须要对住宅建筑进行相应的生态设计,实现生态建筑建设,在保证其结构功能实现的基础上,提高其生态建设效果,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一、生态住宅概述 生态住宅即将整个住宅建筑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并通过合理的设计对建筑内外空间存在的各种物态因素进行整合,使得所有物质、能源均可以在住宅系统内部进行有效的循环,将整个住宅环境建设成为一个低能耗、高效率、无污染等生态平衡环境。在对生态住宅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从设计、建设、使用以及废弃整个过程出发,确保工程施工的高效节能,合理选择绿色、低耗建材,并积极将可再生材料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在住宅建筑废弃后可以实现对各项材料的回收利用,降低能耗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设计时将绿色生态理念贯彻到整个居住环境中,将人、环境与建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根本性的目的就是在整个设计、建设以及使用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观。 二、生态住宅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 人是生态住宅建筑中生活的主体,因此生态住宅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人们对于住宅建筑的需求和感受,如明亮温暖、舒适宽敞,确保住户的健康和安全。同时,生态住宅设计应符合人们的审美,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法,美化住宅建筑,优化周围生活环境,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机制,实现良好的生态住宅设计效果。 2.2理论联系实际 生态住宅是满足人们需求和时代发展的一种新型住宅,在设计生态住宅建筑时,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住宅建筑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地质特征、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多方面内容,结合住宅建筑施工设计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坚持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 2.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真正含义不只是重视保持自然生态环境,而且追求人类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实现大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住宅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各种能源和资源,在保护生态住宅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住宅设计,实现自然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的最大利用率,设计符合人们生活习惯、发展需求的住宅建筑。另一方面,基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环境特征,在设计生态住宅建筑之前,全面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植被、气候、水文、土壤、空气等多方面信息,优化和改进住宅设计。最后,生态住宅设计应考虑到各种不同性质的建筑材料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尽量采用绿色节能型建筑材料,避免对水源、空气等造成破坏,节约建筑材料,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建筑工程生态住宅设计措施 3.1建筑布局规划设计 对于住宅建筑工程来说,在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因素影响下,最终生态设计的方向不同,因此在对工程进行整体布局规划设计时,需要根据各项因素来做好规划设计。 (1)场地选择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地理环境多以山地居多,在选择建筑工程建设场地时,一般为“依山傍水”不但可以提供新鲜的空气,达到减轻湿热的目的,同时在冬季还可以利用山体来阻挡冷风的影响,可以有效调节室内气候。对于山地环境建筑工程,应尽量选择南向破位置,可以为住宅提供充足的光照,削弱冬季北向来风。 (2)布局形式 主要包括线网式、主轴式、层台式以及主从式,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确定布局形式,不同形式所适应的环境不同。例如线网式多应用于地形限制大地区,此种设计方式将各住宅单元之间保护相互独立,并利用道路将其进行串联,可以满足日日常生活中对交通的要求。 (3)布局规划 在对住宅建筑进行整体布局规划时,需要合理确定住宅朝向与日照间距,同时要确保通风的有效性。这就决定了在设计时,大多以当地风环境为设计要素,通过风玫瑰图等来确定夏季主导风向与风频率,利用相反风向频率进行叠加计算得出夏季最高风频率方位,并将计算结果与利于冬季光照正南北方向进行结合,最终来确定布局方案。其中,对于山地环境住宅建筑光照效果与风环境有一定联系,设计时需要确保两者之间的协调性,综合分析不同坡向与坡度对日照阴影造成的影响。 3.2住宅建筑户型设计 (1)单元拼接与组合 对于高层住宅建筑工程来说,根据单元拼接方式不同可以变更为多种平面形式,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将各单元结构形成遮挡来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观《地球起源》有感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姓名 学号 所在学院 课程名称自然辨证法概论 完成时间2014年9月27日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了两节课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本人感觉收获颇丰,但是还并未对自然辨证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接下来我将对在第二次课上老师播放的《地球起源》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我一直认为哲学是神秘的,因为任何学科的最高层次都可上升为哲学的观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人存在,不像动植物那样直接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也不是直接成为其他生命表现它自己本质的对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问题。观完《地球起源》我认为在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人口数量和欲望无节制增长造成的困境催生了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这一对孪生子。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社会关系为中介的,只有在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 姓名:陈裕豪 学号: 011230130 院系:航空宇航学院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班级: 0112301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融合,讲到了自然环境和建筑融合的定义以及目的。并讨论了中国从古代时来建筑的研究。进一步加上流水别墅,西塔里埃森,贝芬格建筑三个例子为我们展示了成功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建筑并基于这些例子提出了如何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的方法论。 关键词:自然环境,建筑设计,绿化,环境观念。 一、什么是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指的是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合理利用再生能源,根据仿生学,工程力学等学科。通过组织和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损,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同时,建筑独有的特色和当地的景观相融合,突出了当地景色,为人类的精神需求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二、为什么要将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融合? (一)、建筑要体现文脉特色。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1949- )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秩序一样,也是庞大秩序中的一个”。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设计环境,既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因此,建筑环境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还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 (二)、大自然的建筑是最伟大的。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建筑师。人类在建筑技术上所遇到的许多难题,其实在自然界中早已有了类似的解答。因为生物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和组织,它需要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新陈代谢、肌体完整的保障系统,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持生物链的平衡与延续。当然,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建筑,而建筑也同样需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也会毁灭人类自身。(三)、人类在长期的工作对精神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工作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将自然环境和建筑结合,能够让人在疲惫的工作之余,精神上得到良好的放松。建筑和自然的相互融合,能够最大化程度将人类融入到自然之中,当人类在自然之中就能够更好地放松心灵,有助于人们缓解压力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盲目地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面对日益加剧的危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类在环境中的地位,并希望通过全球的共同行动来改变这种危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一、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协调发展 所谓协调发展是指在以人类为核心和主体的全球生态经济系统中,人类通过它不断理性化的行为和规范,以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协调人类的持久生存,世代福利与资源分配的当前与长远关系,从而实现全人类寻求的总体目标的最优化。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会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涵义: 其一,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其二,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 其三,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应该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自200—300万年前古人类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环境”系统中,人类长期习惯于以“大自然主宰者”的地位思考问题,认为人类可以主宰一切,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可以向大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生规律,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此,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这是我国振兴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唯一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是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的可行性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就有许多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如道家的“与物成春”、佛教的“万物平等”、儒家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近代以来,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进行着不息的探求,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

人类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环境有 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这些条件的异常改变,如果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破 坏人的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对立统一而生病。如《内经》说:“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日:高下之理,地势使然,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 者先天,阴胜者后失,此地理之常也,生化之道也。高者 其气寿,下者其气天,地之大小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性,所患疾病 及防治方法也不同。这种不同,正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适应 性表现。 由于环境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所以古代养生家很 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造。据传古代名医孙思邈晚年选 择山青水秀之乡造屋植木种花修池,独自在那里养老。清 代养生家曹慈山也“辟园林于城中,池馆相望,有白皮古 松数十株,风涛倾耳,如置身岩壑,至九十余乃终”。这 和今天提倡美化环境和绿化环境意义相同。不同的是,在 工业不发达的古代,不存在象今天这样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要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一个成 年人平均每天要呼吸二十六斤空气,进食三斤食物,饮入 五斤水。生命所必需的氧气、水和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 源于自然界。并且,人类在生命发展和新陈代谢过程中, 也与自然环境形成了某种物质交换的平衡关系,从而适应 了地球的环境条件。近些年来研究发现,在人体的背部器 官和组织中,含有地壳中所存的六十多种化学元素;将人 体血液和地壳岩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比较,除了构成血液 原生质的主要成分(碳C,氢H,氧0,氮N)和岩石的主 要成分(硅Si)以外,其它许多元素平均含量所占的比重 极其相似。这是人类与周围环境长期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果。自然界中,大气、水、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许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窑洞民居特征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黄 土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 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 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 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 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 用较多。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二、黄土高原自然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介于北纬33°41′~41°16′,东经100°52′~114°33′之间,海拔高度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沟

壑纵横;植被减少,除外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土层较厚。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三、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及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发展对策: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感受: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使自己深刻认识了中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了该地域特有的窑洞民居文化。同时,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浅析气候对各地族群或聚落的影响 最近在看一本陆元鼎编写《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书籍,其内容采用了以建筑学为主,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气候地理等角度来分析对中国民居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尤其对其中聚落、单体、气候这一章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观后感,在此浅谈气候对各地族群或聚落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族群或聚落之间发展不平衡,这必然带来适应、利用和改造局部自然气候或环境的许多差异。 西北地区高原多,民族群落多,海拔高,阳光充足,雨水稀少,干旱风大,而且冬天寒冷,经常有沙暴,夏天干热,因此往往单体采用封闭式的空间。即使有院落也很小,采光通风采用天窗或小小的天井,若干个单体互相毗邻。在夏季温和不热的青海省,因冬季需争取日照,所以天井开口较大。 东北地区,冬干开春风大,日照较充足,夏季短暂,冬季严寒,因冬季太阳高度角低,为了争取日照,民居间距较大,多数民居以烧炕取暖(包括做饭)平面紧凑。 华北地区,冬天干燥风大而寒冷,日照充足,夏季炎热,既要注意防寒又要防热,但以防寒为主,典型的实例是北京的四合院,其单体间距较东北地区窄,四合院可毗邻相接,形成邻里街坊。每个四合院有强烈的主轴线,轴线往往是南北方向。四合院主体建筑空间形成坐北朝南的格局,以便争取冬日阳光,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因此聚落与单体之间形成以南北或东西方向的交通道路。 内蒙古以牧区为主,冬干风大日照好,牧区传统上流动性较大,为了减少各方向的迎风阻力,及节能和防寒,民居平面非常紧凑,形成圆柱体型弧型顶盖中央有采光排气孔洞的帐房。帐房以轻便为主,所以维护结构很轻薄,且为了减少冬日的取暖耗热量,所以尽可能减少与室外大气表面相接触的表面面积。 江南地区海拔低雨水多,城镇水网密集,冬天平均气温虽不太低,但伴有寒风及雨雪袭击,气温会陡降,不过持续时间不长;夏季潮湿闷热,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建筑及要防寒又要防风隔热,以后者为主。建筑单体封闭性不强,需要争

浅析生态建筑设计

浅析生态建筑设计 摘要: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 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本论 文就生态建筑设计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生态建筑设计生态理念发展实践 abstract: now living in cities are eager to return to nature, hope more contact with nature, but only the green residential buildings can not say it ha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zoology is green based cove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philosoph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key 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philosophy; development;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 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态型 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 一、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 人们对于生态的建筑这一概念并不感到陌生,生态建筑也被称

电视剧中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

电视剧中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 电视剧之所以离不开自然环境,是因为电视剧通过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而故事中的人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的。观众看到的是具体空间环境中的人物,只要看到的不是人物的特写镜头,一般都能看到人物身边的自然环境。 中国论文网/7/view-12768806.htm 根据电视剧中自然环境对主人公的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可以大致分为平行关系、和谐关系以及对立关系。 平行关系 平行关系,是指自然环境既没有阻碍主人公的意愿,也没有促进主人公的意愿,自然环境没有对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任何影响,自然环境和主人公

两者之间互不干涉、互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几乎感觉不到自然环境的存在,把注意力全放在剧中主要人物的身上了,这种情况下自然环境对电视剧悬念的产生基本不起任何作用。 在一部分电视剧中,几乎看不到自然环境,例如情景喜剧《家有儿女》第一部,主要内容是夏东海、刘梅、夏雪、夏雨、刘星等五人在家里的故事,观众几乎听不到风声、雨声和雷声,几乎看不到山川河流,偶尔看到楼外的墙壁、道路、花草树木,这些已被社会化的物质和剧情联系不大,只是起到缓解故事节奏、调节观众情绪的作用。 还有一部分电视剧,观众能够看到有限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镜头在整部电视剧中所占的时间比例不大,和剧情的联系也比较小,这种自然环境对电视剧悬念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例如在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藏在路边的树丛里伏击刺杀汉奸李海丰,余则成到树林土路边迎接妻子翠平,

翠平按上级命令撤到城外,自然环境只是展示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空间,映衬了剧情的真实性,对电视剧悬念的产生所起的作用很小。 和谐关系 和谐关系,是指自然环境基本上满足了主人公的意愿,对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正面积极的影响,加深了观众对主人公的印象。例如,电视剧《老子传奇》第一集开始是水珠慢慢地滴落在湖面上,圈圈涟漪荡漾开来,月影渐渐显现,然后是一轮红日从海面上冉冉升起,这样的自然环境喻示着阴阳变化,道法自然。最后一集的结尾是老子骑着牛,迎着夕阳映照的云雾慢慢地走向远方,然后是无尽的星空,象征着无欲无争,归隐自然。没有这样的自然环境,老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精神世界就很难表现出来,有了这样的自然环境,就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 由此看来,恰当的自然环境能够促使电视剧悬念的产生。这种情况在各种

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筑的几个重要因素: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和建筑的地域性特点。这些因素与建筑周边环境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入手,阐述建筑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建筑的发展需要与环境的发展同步进行,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建筑;环境;和谐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的过度集中和无序化发展,至使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日渐矛盾,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因此,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则应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师倍受关注的主题。建筑离不开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建筑已不在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被看待,与它相对应的环境,也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被重视。二者是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一、建筑造型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造型要具有温和的风度,避免过分个人的表现。建筑并不是不能表现,而是比较适合温文幽雅的风度,让大众面对它的时候,眼睛一亮,有如沐浴春风的感觉。美感在于合情合理,耐得住长久的体验,而非一时激动的反响。因此建筑在造型方面需要与环境相互协调。 创立“有机建筑”论的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他认为建筑师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建筑应是从地面生长出来而非自然环境的粗暴撞入者。因此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是其作品的最大特点。“流水别墅”(图1),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这一设计最终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它座落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一般。别墅建在小瀑布的上方,通过钢筋混凝土的特性,向四方悬挑出层层叠叠的平台。它的形体舒展开放,与地形、林木、山石、流水关系密切,形成建筑物与大自然互相渗透的格局,充分体现了有机建筑论的整体构思,是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在造型上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贝聿铭从一个古老的中国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中得到启发。“它的形象是四个组合在一起的高度递增的三棱柱,类似一个多面的水晶体。虽然它的体型看上去似乎很复杂,但它的平面却是一个简单的正方形。”在与环境的协调方面,大厦的正面朝向港湾,因此具有广阔的视野,加上它大部分用的是玻璃材料,从远处眺望就像插在海面上的一块宝石,晶莹剔透与蓝天相互映。 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图3)入口位于严谨的建筑群中心,其造型与周围建筑毫无相似之处,形成强烈对比,但透明的方椎体形既与协和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相呼应,又与卢浮宫石构建筑形成虚、实对比,而体量不大、位置适中,所以“主从”关系和谐。 二、建筑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人们对色彩的审美意识,使色彩在人工建筑与周围自然复合系统的和谐中占据重要位置。所以在建筑的设计阶段,需要建筑师考虑到色彩对环境的影响。 1。建筑的色彩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同色彩可以组合成各种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比与调和。色彩差异与变化程度大,对比就强烈;反之,对比就减弱。调和是指不同色彩之间的巧妙配合与完美统一。“巧妙”与“完美”在于色彩调配上的比例恰当、结构有序、质感契合。

浅谈人与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已是人们必须重视的课题。我们已经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环境问题所给我们的警告。人与环境的关来具有辩证性质,但人类对它的反思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逐渐成熟起来。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山水有灵,天人和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传统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课题,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的真正贡献,不在于指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茉系,而在于揭示了消解人与环境之间悖论的契机和基础。在马克思看来,要真正走出人与环境的悖论所造成的怪圈,必须诉诸于人的现实活动,亦即实践。这正是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不同于也优越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只能诉诸于人的实践的历史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与环境之间异化关系的彻底扬弃,只有通过历史的无限发展才能完成。而历史的发展又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实现。因此,人与环境矛盾的最后克服,只能诉诸于实践及其发展。所谓“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就是说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人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人化的彻底完成,亦即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的异己化关系被最终超越,从而使人的改变与环境的改变不再表现为两种互为外在的而且相互否定和矛盾的规定,而是完全变成两种互为内在的同一个过程。 当今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在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规定。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对的,也是相生的,在“相对”的阶段中,人改变环境,让环境来顺应人,或人被环境改造,一旦度过相对的阶段,人与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