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

太陽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

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

太陽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涪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

本条是太陽病的辨证提纲。

太陽病就是太陽经脉受病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陽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陽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头为诸陽之会,少陽并陽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陽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恶寒是太陽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陽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颈的说法。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太陽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陽被郁,尚未伸展,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陽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原文】

太陽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注释】

①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就是和缓的意思。

②中风:伤风。与猝然晕倒、口眼斜、肢体不遂的中风不同。

【译文】

太陽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

本条讲太陽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原文】

太陽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陰陽俱紧①者,名为伤寒②。

【注释】

①脉陰陽俱紧:陰陽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二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佐证。“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②伤寒:太陽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此属狭义伤寒,不是泛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译文】

太陽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评析】

本条讲太陽伤寒症的主症、主脉。

本条在太陽病提纲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伤寒症的主要脉症。不论已发热,或尚未发热,因风寒等外邪袭表,卫陽被郁,病初起就必然发生恶寒。未发热不等于始终无热,只是因卫陽郁闭较甚,未能及时向外抗邪,而暂未发热,当卫陽郁闭到一定程度,发热自会表现出来。发热的迟速,固然与感邪的性质有关,而体质因素尤为重要,不应专责之于邪气。卫陽郁闭则营陰亦必郁滞,经气运行不畅,则身体疼痛;胃气被外寒所束,不能顺其下降之性,则上逆作呕;皮毛闭塞,肌肤敛束,则脉象浮紧。

【原文】

伤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

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陽明、少陽之期,若不见陽明、少陽病的见症,而只见太陽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评析】

本条说明太陽病已否内传,应以当时的脉证为据,不要拘泥于日数。

按照《素问·热论》的计日传经说,两日应传陽明,三日应传少陽。可是两日并未见到不恶寒,但恶热、口渴引饮等陽明症,三日并未见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等症,则可断定病邪仍在太陽,而没有传变。于此,充分说明了病情已否传变,应以症候为据,决不可以日数印定眼目,这正是仲景师古而不拘泥于古,理论善于结合实践的范例,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仲景学说是在《内经》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原文】

太陽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①。若发汗已,身灼热②者,名曰风温③。风温为病,脉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④,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⑤;若被火⑥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⑦;若火熏之⑧,一逆⑨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释】

①温病:广义伤寒之一。

②灼热:形容身热很高,如同烧灼。

③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变症,与后世的外感风温病不同。

④鼾(hān):呼吸时鼻中发出的响声。

⑤失溲(sōu):《仓公传》:“使人不得前后溲。”又“难于大小溲。”这里的失溲,含有大小便自遗的意思。

⑥被火:误用火法治疗。火法包括烧针、艾灸、熏、熨等。

⑦瘛疭(chì zònɡ):手足抽搐痉挛。

⑧若火熏之:形容肤色发黄而晦暗,如烟火熏灼的一般。

⑨逆:治疗上的错误。

【译文】

太陽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症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评析】

本条讲太陽温病的审症要点,与误用汗、下、火法的变症。

【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陽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陰也。发于陽者,七日愈,发于陰者,六日愈,以陽数七、陰数六故也。

【译文】

患外感病,若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陽经的表现;若有无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陰经的表现。病在陽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陰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七属于陽数、六属于陰数的缘故。

【评析】

本条根据恶寒发热的不同情况,来判断外感病的陰陽属性和愈期预测。

陰陽是两种不同属性相对的机动代名词,任何疾病或者仅是一个症状都有相对的两种情况,把疾病区分为陰陽两种类型,是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最科学的方法,因而也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纲领。例如表与里相对,则表为陽,里为陰,动与静相对,则动为陽,静为陰,强与弱相对,则强为陽,弱为陰,热与寒相对,则热为陽,寒为陰……这是从大体上区分,如进一步分析,表里虚实之中,又各有陰陽;所谓陽中之陽,陽中之陰,陰中之陽,陰中之陰,因此对陰陽的理解,决不应孤立、机械、固定。

【原文】

太陽病欲解时,从巳至未①上。

【注释】

①从巳至未:巳,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未,下午一时至三时。从巳至未,即从九时至十五时。

【译文】

太陽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在上午九时到下午三时。

【评析】

本条说明太陽病将要解除的大概时间。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六婬之邪可以伤人致病,自然界的陰陽消长又可以对人的机体发生好的影响而有助于抗邪,因此六经病欲解都各有一定的时间。太陽病将要解除的时间是从巳至未上,即现在的上午九时以后到下午三时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这是一日中陽气最隆盛的时候,此时人体的陽气随自然界的陽气而充盛于外,有助于驱散表邪,所以太陽病欲解大多在这一时间。

【原文】

风家①表解而不了了②者,十二日愈。

【注释】

①风家:凡家字皆指宿病而言,此处只作太陽中风症。

②不了了:就是不清楚、不轻快的意思。

【译文】

容易患太陽中风的人,表症解除后,身体仍感不适者,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则可痊愈。

【评析】

本条讲表解后精神未爽的,待正复自愈。

风家,指患太陽中风症的病人,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解除之后,还有不爽快的感觉,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余邪尚未全清,二是正气尚未全复。这时不必服药,等待数日自会完全痊愈。所谓十二日愈,乃约略之词,不能看成定论。

【原文】

太陽中风,陽浮而陰弱①,陽浮者,热自发,陰弱者,汗自出;啬啬②恶寒,淅淅③恶风,翕翕发热④,鼻鸣⑤干呕⑥者,桂枝汤主之。

【注释】

①陽浮而陰弱:有释为病机,有释为脉象,两说俱可通。主脉者又有浮沉与尺寸两种意见,根据本条及其他有关条文的内容相衡,应以寸浮尺弱的解释理由为优。

②啬啬(sè sè):悭吝畏怯貌,形容恶寒畏缩的状态。

③淅淅:风声,如冷雨凉风侵入肌肤的感觉。

④翕翕(xī xī)发热:形容发热的轻浅,病人感觉像羽毛披覆在身上一样。

⑤鼻鸣:鼻中窒塞,气息不利而发出的鸣响。

⑥干呕:呕而无物,叫做干呕。

【译文】

太陽中风症,脉象寸浮而尺弱,寸脉浮的,自有发热,尺脉弱的,自会汗出。病人啬啬然恶寒,淅淅然恶风,发热好像皮毛披覆在身上一样,并伴有鼻息鸣响和干呕等症状,可用桂枝汤主治。

【评析】

本条进一步阐述太陽中风症的脉症特点,并提出主治方剂。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①三味,以水七升,微火②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③服一升,服已须臾,歠④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⑤令一时许,遍身漐漐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⑦,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⑧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两、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⑨,酒酪,臭恶等物。

【注释】

①咀:古代的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如黄豆大,入水煎煮,现在多用刀刃切成饮片。

②微火:取和缓不猛的火力,使不沸溢。

③适寒温:使冷热适当。

④歠(chuò):方中行曰:“大饮也。”就是大口喝的意思。

⑤温覆:覆盖衣被,使周身温暖,以助出汗。

⑥漐漐:《通雅》云:“小雨不辍也。”形容微汗潮润之状。

⑦小促役其间:略缩短服药间隔时间。

⑧周时: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称为周时。

⑨五辛:《本草纲目》:大蒜、小蒜、韭、胡荽、芸苔。

【原文】

太陽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译文】

太陽病,只要有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症状出现的,桂枝汤则可主治。

【评析】

本条为桂枝汤症的主要症状。

太陽主表,统辖营卫,是人身最外的一层。其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风寒之邪外袭,太陽首当其冲,

因之头痛为必有症状。风寒束于太陽之表,人体正气与邪相争,所以既恶风寒,又有发热。但是由于人的体质不同,腠理的疏松致密不一,因而有自汗、无汗之异。本症头痛发热,恶风自汗,为太陽中风的典型见症,所以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

头痛,三陽病皆有之,其区别已说明于前。发热,三陽病也皆有之,太陽发热必恶风寒,陽明发热不恶风寒,少陽则寒热往来。自汗出,太陽并陽明病皆有之,太陽汗出为邪在表而肌腠疏松,陽明汗出是邪在里而热蒸液泄。这也是应该区分的。

【原文】

太陽病,项背强几几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注释】

①几几:俯仰不自如貌。《刺腰痛论》曰:“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蜈蚣藤

【译文】

太陽病,项部连背部强直拘急,俯仰不得自如,反而出汗恶风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评析】

本条为太陽中风兼太陽经脉不利的症治。

太陽病兼项背强症,大多是无汗恶风,这是因为太陽经脉循行在脊背之间,风寒外柬,太陽经脉阻滞,经气不利的缘故。应当无汗恶风,却见汗出恶风,故用一“反”字以资区别。汗出恶风是太陽中风症的主症,故用桂枝汤,太陽经脉不利,故加葛根以宣通经脉之气,而治太陽经脉之邪。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臣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陽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原文】

太陽病,下之后,其气上冲①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注释】

①其气上冲: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冲。

【译文】

太陽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服药方法同于前。若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太陽病下后,气上冲,为表邪尚未内陷。

太陽表症,误用下法治疗,最易导致表邪内陷而发生变症。今误下以后,病人自觉逆气上冲,这是正气犹能与欲陷之邪抗争的标志,因知邪仍在表,所以仍当用桂枝汤助正气以祛邪于表。假使气不上冲,则是正不胜邪而邪陷于里,桂枝不再适用,故曰“不可与之”,而应根据辨证决定救误方法。

【原文】

太陽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①,仍不解者,此为坏病②,桂枝不中与③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④,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⑤此,勿令误也。

【注释】

①温针:针灸的一种方法,用针针于一定穴内,以艾裹针体而蒸烧之,以冀发汗。

②坏病:因治疗错误致病情发生恶化,症候变乱,而不能称其名者。

③不中与:不中用的意思。

④解肌:解散肌表之邪,也属发汗的范畴,但与开表发汗不同。

⑤识:读“志”,记也。《论语》:“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译文】

太陽病三日,已经用过发汗方法,又用过涌吐,或攻下,或温针等治法,而病仍不解的,这是治疗不当,成为坏病,桂枝汤是不适用的。应当了解其脉症变化,通过具体分析,得出病变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随症选择治疗方法。桂枝汤本来作用是解除肌表之邪,假使病人的脉象浮紧,发热而无汗的,不可用桂枝汤,应常记着桂枝汤的宜忌,不要犯使用不当的错误。

【评析】

本条叙述坏病的形成原因与治疗原则,以及桂枝汤的所长与所短。

【原文】

若酒客①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注释】

①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

【译文】

平素嗜酒的人,若患了太陽中风症,不应用桂枝汤治疗,若服用了桂枝汤,就会出现呕吐的症状,这是嗜酒的人多湿热内蕴,而桂枝汤是辛甘温之剂,用后更助热留湿的缘故。

【评析】

本条讲酒客患太陽病,忌用桂枝汤。

本条的重要意义,是提示人治病用方,不但要方与症符,而且要注意患者的平素嗜好,否则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但也应当活看,嗜酒的人并不一定都不喜甘甜,相反,不是酒客,也会内蕴湿热,桂枝汤同样忌用,还应作具体分析,要在领会其精神实质。

【原文】

喘家①,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佳。

【注释】

①喘家:素有喘病的人。

【译文】

素有喘病的人,因感外邪而喘,治以桂枝汤加厚朴、杏仁,颇有效果。

【评析】

本条讲太陽中风引发喘疾的治法。

病人原来有喘病宿疾,外受风寒引起了喘病,这时除具有桂枝症外,还有气逆作喘。桂枝症自应治以桂枝汤,喘乃肺气上逆,则应加入宣降肺气之品以治喘,厚朴、杏仁长于宣降肺气,所以加用之。不称主治,而只说佳,这正表明是临床的经验记录,同时也是仲景求实精神的体现。

【原文】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译文】

凡是内热炽盛的病人,若服用桂枝汤而发生呕吐的,以后可能会出现吐脓血的变症。

【评析】

本条亦属于桂枝汤禁例,但没有从正面提出,而是提出服桂枝汤的反应,及以后可能发生的后果,从而得出这是里有蕴热的缘故。虽然还未至“桂枝下咽,陽盛则毙”的地步,但吐脓血的后遗症也是相当严重的了。这就意味着里有蕴热,切不可用桂枝汤。

【原文】

太陽病,发汗,遂漏①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②,四肢微急③,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注释】

①漏:渗泄不止的意思,在这里是形容汗出不断。

②小便难:小便不通畅。

③急:拘急,屈伸运动不得自如。

【译文】

太陽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短孝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若仍然存在头痛、发热等表症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过汗导致陽虚液脱的症治。

太陽病,本当治以发汗,但必须是微汗,始得邪去表解,若服药后大汗淋漓,不但病不能除,反能产生种种变症。今发汗后漏汗不止,是卫陽伤而卫外不固。病人恶风,有两种可能,一是表邪未尽,二是卫陽虚弱。汗多不仅伤陽,同时也必伤陰,陰液不足则小便难而不畅。陽气陰液俱虚,筋脉得不到温煦濡养,则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本症漏汗恶风,仅是卫陽虚,而未达肾陽虚的地步,溲难肢急,也仅是暂时液脱不继,而未到真陰耗竭的程度,况且病机侧重在卫外不固,所以治疗不需四逆诸方,只用桂枝汤加附子一味以复陽固表为主,陽复则表固汗止,汗止则液复,而溲难肢急自愈。这正是治病求本的科学价值所在。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原文】

太陽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译文】

太陽病,误用攻下之后,有脉象急促、短促,胸部胀闷症状出现的,用桂枝去芍药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太陽病下后胸陽被遏的症治。

太陽病误用下法,最易发生表邪内陷的变症。本症胸满乃胸陽受到损伤而失于展布所致,然而胸陽虽伤但邪并未全陷,仍有欲求伸展之势,主要反映在脉势急促上,如果脉不急促,则正伤甚而无力抗邪,邪必全陷了。本证的脉促是胸陽被遏求伸,就其本质来说,是胸陽不足,陰邪溢漫,所以仍用桂枝汤之辛甘,温通陽气,祛邪出表,因芍药酸寒,于陽虚被遏不宜,去而不用,这样就更利发挥温通陽气的作用。

如是脉微恶寒,则卫陽亦虚,所以又加辛温大热之附子,以复陽温经。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原文】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①,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②,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③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陰陽俱虚④,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⑤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释】

①如疟(nuè)状:寒热发作的情况,好像疟疾一样。

②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古代称路厕为“行清”。清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尚能如常的意思。

③脉微缓:微与洪相对,缓与紧相对,微缓就是不洪不紧而柔和的意思。

④陰陽俱虚:这里的陰陽,指表里言,谓表里都虚。

⑤热色:红色。

【译文】

太陽病,已经得了八九天,患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较长,怕冷的时间较短,一天发作两三次,似疟疾般,病人不呕吐,大小便正常,即邪气郁滞在表的表现。此时,若脉象渐趋调匀和缓的,是邪气去、正气复的征象,疾病即将痊愈。若脉象微弱而怕冷的,这是表里陽气皆虚,可能系误用汗、吐、下所致,因此,就不能再用发汗、攻下、涌吐的方法治疗了。若面部反而出现红色的,表明邪气仍郁滞在肌表未能解除,病人皮肤还一定有瘙痒的症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太陽病微邪郁表三种转归的辨治。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另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原文】

太陽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①、风府②,却与桂枝汤则愈。

【注释】

①风池:穴名,在脑后(脑空穴下)发际陷中,枕骨斜下方凹陷中,是足少陽胆经穴,可治热病汗不出、偏正头痛、颈项强直等症。

②风府:穴名,在项后人发际一寸,在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是督脉经的穴位,可治头项强痛、中风、偏枯、头疼项强等症。

【译文】

太陽病,服了一遍桂枝汤,不仅表症未解,反而增添了烦闷不安的感觉,此乃邪气郁滞太甚所致。治疗应当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经泄邪,然后再给予桂枝汤就可以痊愈。

【评析】

本条讲太陽中风症,当邪势较盛时,可先用针法以泄邪。太陽中风症,服桂枝汤,是正确的治法,照理应当得微汗而解。可是刚服药一次,反而出现心烦不安,这有两种可能,一是药不对症,病情发生内传化热的变化;二是表邪较盛,药力不够,正气驱邪之力不足,正邪相争而致烦。如属前者,必须立即更改药方,桂枝汤绝对不可续服;如属后者,则应采用针刺方法,先刺项后的风池、风府穴位,以泄经脉郁遏之邪,然后再续服桂枝汤,即可向愈。两种病机截然相反,万一诊断错误,则后果非常严重,决不可掉以轻心。所以在辨证时必须掌握以下几点。一是桂枝症仍在,所谓不解者,是指表症未解也。二是只增一烦,别无其他热症。如果误认心烦为热,而改用清热方药,同样是错误的。从本条先用刺法来看,针刺确实可补汤药的不足,于此也可见仲景不但是博采众方,而且是博采各种治疗方法。前面已有针足陽明,使经不传的方法,此条更是开针与药并用的先河,这样的治疗思想,也应当积极发扬。

【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①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释】

①脉洪大:脉形盛大如洪水泛滥,宽洪满指,但来盛去衰。

【译文】

服了桂枝汤以后,大汗淋漓,脉象洪大,表症仍在,仍可用桂枝汤,应遵照服药的调护方法。假如恶寒发热似疟,一日两次发作的,还须得汗始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评析】

本条讲服桂枝汤不如法,两种变局的治法。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三铢(炙)、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①,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释】

①大烦渴不解:烦是心烦,渴是口渴,大是形容烦渴的厉害,不解是病未愈的意思。

【译文】

太陽中风症,服了桂枝汤后,出很多的汗,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症状的,为邪传陽明,热盛而津伤,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太陽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陽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①一汤。

【注释】

①越婢:“婢”与“脾”古字通用,《玉函经》方后煎法,二“婢”字均作“脾”,可证。成注:发越脾气,通行津液。

【译文】

太陽病,发热怕冷,发热的时间长,怕冷的时间短,一天发作两三次,并见心烦、口渴的,为表郁兼内热之症,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若病人脉象微弱的,这是陽气虚弱,发汗法不能治愈。

【评析】

本条讲太陽病表郁化热的症治。本条是太陽表症迁延时日,因循失汗,以致邪郁不解,形成外寒内热的症候,其病理机转与大青龙汤症相同,脉微弱为无陽,不可发汗,与脉微弱不可服大青龙汤的禁例亦同,仅病势较轻而已。由于叙症简略,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但是只要能前后互参,还是有绪可寻的。既云太陽病,自当具有脉涪头项强痛等症;从热多寒少,还当有烦渴等热象;从脉微弱不可发汗的对面来看,则脉当浮大有力,这样就可对本症有较全面的认识。所谓脉微弱者,此无陽也,乃是倒装文法,无陽即陽虚的意思,脉上既然已露出陽虚征兆,当然不可使用汗法以发其汗了。多数注家认为不可发汗是指麻、桂等辛温之剂,正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有主张桂枝二越婢一汤是辛凉解表的轻剂。但从方中的药味来看,大多数属于温热性质,仅有一味用量只有二十四铢的石膏是寒性药,竟说成变辛温为辛凉,这是不切实际的。

荛花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三钱(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原文】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译文】

服了桂枝汤,或使用了泻下法后,患者仍然头痛,项部拘急不柔和,犹如皮毛覆盖在身上一样发热、无汗,胃脘部胀满,微感疼痛,小便不通畅者,用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水饮阻滞似表,汗下津伤而病仍不解,治当益陰利水。本条首先回顾了已经用过的治法,接着提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症依然存在,这就颇值得研究,从更换的主方来看,桂枝汤去桂,可以肯定治不在表,加入苓、术运脾利水,显然是旨在利水治饮。由于里有水饮阻滞,在外的陽气被遏,故发热无汗,在外的经腧不畅,故头项强痛,“水热结胸症”可以发生项强,可做旁症。正由于里之饮邪阻滞,胃气阻塞则心下满微痛,水湿不得下行则小便不利。既然不是表症发热,自非桂枝汤所能治,而心下满微痛,更不同于肠腑燥实,用下是错误的。所幸尚未发生其他变症。但是误用汗下,津液徒伤,致成津已伤而饮仍停的局面,饮停必须利水,津伤当兼益陰,所以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样的化裁,既加强了利水治饮作用,又具有益陰功能,庶利水而不伤津,水饮去则诸症自除,所以说:“小便利则愈。”

【原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①,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②,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陽;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③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释】

①挛(luán)急:伸展不利。

②厥:手足发冷。

③谵(zhān)语:神昏妄言,也就是说胡话。

【译文】

伤寒病,出现脉涪自汗出、小便频数、心烦、轻微怕冷、两小腿肚拘急疼痛、难以屈伸症状的是太陽中风兼陽虚陰亏症,治当扶陽解表,反而单用桂枝汤来解表,这是错误的治法。服药后就出现了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不安、呕吐等症,是误治导致陰陽两虚。治疗应该先给予甘草干姜汤,使陽气来复,若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厥冷转愈而见两腿温暖的,说明陽气已复。然后,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来复陰,陰液恢复,病人两小腿肚拘急疼痛即可解除,两腿即可自由伸展。若误汗伤津,致肠胃燥实而气机不调和,有谵言妄语等症出现的,可以少量调胃承气汤治疗。若反复发汗,再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汗多亡陽,导致少陰陽衰的,应当用四逆汤主治。

【评析】

本条讲伤寒陰陽两虚症,误用桂枝汤而致病变加重的救误方法,以及可能发生的其他两种变症和治法。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用陈米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黄、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火上稍煮至开即成,每次温服少量。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

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药渣,分两次温服。身体强壮的人可以用大的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原文】

问曰:证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①拘急而谵语。师曰:至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陽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陽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注释】

①胫(jìnɡ):小腿,从膝盖到脚跟的一段。

【译文】

问:病人的症状像桂枝汤症,按照桂枝汤症的治法进行治疗,结果反而病情加剧,出现四肢冰冷、咽喉干燥、两小腿肌肉拘急疼痛,甚至出现谵语等症,老师预测到了病人半夜手足应当温暖,两腿应当舒展,病情后来的发展果然如老师说的那样,这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答:病人寸口脉搏浮而大,浮是感受风邪,大是虚的表现,感受风邪就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出现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虽然症状很像桂枝汤症,其实不是桂枝汤症,而是太陽中风兼陰陽两虚症。因此,在治疗上必须用桂枝汤加附子以温经发汗。但是医生却反而单用桂枝汤发汗,导致汗出亡陽,并兼陰液亏虚,从而有四肢冰冷、咽喉干燥、烦躁等症状出现。治疗先给予甘草干姜汤,服药后陽气于半夜恢复,两腿就由厥冷转温暖,而两小腿肌肉拘挛疼痛尚未解除,于是再给予芍药甘草汤,服药后,陰液得复,两脚则可自由伸展了。若误汗伤陰,导致陽明燥屎内结,就会出现谵语、心中烦乱不安等症,应当用承气汤攻下里实,服药后大便微见溏泻的,为燥屎得去,谵语等症则会停止,疾病即可痊愈。

【评析】

本条讲以问答方式研讨上条症治的机制。

陽旦汤是桂枝汤的别名。此条文字比较费解,既说附子温经,又说亡陽故也,显然于理难通;再则把陽明内结、谵语烦乱和厥逆咽中干、烦躁连在一起,既是陽虚,又是热盛,怎么会同时出现,更是于理不合,无怪引起后世注家的分歧意见。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①,头项强痛②而恶寒③。 【注释】 ①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②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③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 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 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①者,名为中风②。 【注释】①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就是和缓的意思。【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①者, 名为伤寒②。 注释】①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 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 是浮紧,那么,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佐证。“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②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此属狭乂伤寒, 不是泛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译文】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评析】本条讲太阳伤寒症的主症、主脉。 本条在太阳病提纲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伤寒症的主要脉症。不论已发热,或尚未发热,因风寒等外邪袭表,卫阳被郁,病初起就必然发生恶寒。 未发热不等于始终无热,只是因卫阳郁闭较甚,未能及时向外抗邪,而暂未发热,当卫阳郁闭到一定程度,发热自会表现出来。发热的迟速,固然与感邪的性质有关,而体质因素尤为重要,不应专责之于邪气。卫阳郁闭则营阴亦必郁滞,经气运行不畅,则身体疼痛;胃气被外寒所束,不能顺其下降之性,则上逆作呕;皮毛闭塞,肌肤敛束,则脉象浮紧。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

伤寒论之九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 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 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 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 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 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 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 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大凡阳症下利,利必臭秽,肛门灼热,苔必黄垢,且必伴有身热、脉数等脉症,而少阴阳虚的下利口渴,利必清稀溏泄,或完谷不化,苔白润,且必伴有恶寒、脉微等脉症。 从“若小便色白者”至“故令色白也”为又一节,说明小便色白是诊断少阴病阳虚寒盛的重要依据。 从辨证上来说,欲吐不吐、心烦,以及自利而渴,诊为阳虚寒盛,尚嫌证据不足,只有小便色白清长,才完全排除属热的可能,从而确诊为阳虚寒盛,所以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少阴下利而渴,是下焦阳虚寒盛,无阳以温,不能制水,所以小便清长,若阳热下利,则小便无不短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133】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 【133】 展开全文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一。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

药法。 陈修园:今试言结胸之因,并详其状而及其治。病发于太阳,太阳主外,宜从汗解,而反下之,则热邪乘虚而入,结语胸膈有形之间,因作结胸;病发于少阴,少阴主里,当救其里,而反下之,邪若结于下,则为脏结矣。今不结于脏,而结于心下,因而作痞。痞证发于阴,原无法下,不以下之迟早论也,其证治另详于后。而阳证之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试再由其因而更详其状。太阳之脉上循头项。今结胸者,气结于内,遂不外行于经脉,以致经输不利,其项亦拘紧而强,犹如柔痓反张之状。下之,令内之结气一通,则外之经输自和,宜大陷胸丸方。 张钱塘云:此言结胸、结脏之所因,而欲脏结之中,复又推言痞结,以见痞之同发于阴,而不与脏结同者,脏结结于下,而痞结结于上也。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结于上者,感上焦君火化也。 黄元御:承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来。(在太阳首篇)。 病发于阳,风伤卫也。风伤卫气,遏逼营血,而生内热,藏阴衰者,先作,以阳盛于上也。热未入腑,下之若早,中气受伤,升降倒置。胃土上逆,胆木不得下行,君相合邪,刑克肺金,肺热愈隆。而皮毛不泄,经络之热,遂内入胸膈。经腑之气,两相拒格,硬满作痛,是为结胸。

伤寒论(4.1.6)--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 第四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一、 选择题 (一)A1型题 1.以下那一项,不属于少阳经系的组成部分: A.手足少阳经脉 B.腠理 C.手足厥阴经 D.三焦腑 E.胆腑 2.少阳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由表入里,由寒转热的中间过渡阶段,其病既不同于太阳之表寒,又不同于阳明之里热,其病属于: A.表寒里热 B.表里俱热 C.表里俱寒 D.热郁表里之间 E.表热里寒 3.少阳伤寒典型的脉象特点是: A.弦細 B.弦大 C.浮大 D.沉紧 E.滑数 4.头痛发热者,不属以下病证: A.阳明 B.太阳 C.太阴 D.三阳 E.少阳 5.小柴胡汤原方中,重用达半斤的药是: A.柴胡 B.黃芩 C.柴胡、黃芩 D.半夏 E. 柴胡、半夏 6.柴胡证往來寒热,休作有時的产生机制主要是: A.血弱氣盡,腠理開 B.藏府相連,邪高痛下 C.邪氣与正氣相搏於胁下 E.正邪分爭于表里之间 7.阳微結与純阴結鉴别的要点是: A.头汗出 B.大便鞕 C.发热微惡寒 D.心下满,按之痛 E.手足冷,不恶寒 8.小柴胡汤 可用于治疗头痛发热 A.伴脉弦细者 B.伴大便干结者 C.伴小便不利者 D.伴汗出短气者 E.伴汗出恶风者 9.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发黄 A.伴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者 B.伴腹微胀满,口渴,小便不利者 C.伴胁腹不满,发热无汗者 D.伴胁下满痛,心烦喜呕者 E.伴心中懊(恼),小便不利者 10.下列诸症,不宜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C.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D.太阳病转人少阳,胁下硬满,但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 E.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 11.小柴胡汤证若病人咳嗽,其加减法为 A.去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B.去半夏、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C.去人参、生姜,加五味子、茯苓 D.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于姜 E.去人参、黄芩,加五味子、干姜 12.应用小柴胡汤时,若病人口渴,其加减应为 A.去半夏加重人参、麦冬 B.去半夏,人参加至四两半,加括萎根四两 C.去半夏,加重人参,加五味子、括蒌实 D.去半夏、黄芩,加括篓根 E.去半夏、黄芩,加五味子、括篓根 13.柴胡桂枝汤证的病机不宜表述为: A.太阳少阳合病 B.少阳夹表证 C.少阳兼外寒证 D.太阳少阳并病 E.太阳未罢,始入 少阳 14.大柴胡汤证也可出现下利,其机理是: A.湿热下注 B.少阳兼阳明,壅热迫津下泄 C.胆气下迫 D.阳明燥结,热结旁流 E.气机下陷,清阳不升 15.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出现小便不利而渴的原因是: A.上热下寒 B.上火下水 C.胃热脾寒 D.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结 E.膀胱气化 不利 16.柴胡加龍骨牡蠣汤证出现胸满烦驚、讝語的原因与下列那项机制无关? A.胃热上蒸 B.心阳不宣 C.胃热上蒸 D.热扰心包 E.热郁少阳 17.热入血室证出现谵语的特点是: A.入暮乃作 B.入夜益甚 C.高热谵语 D.神昏谵语 E.动血谵语 18.头汗出,大便硬,心下满,手足冷者,宜用: A.大陷胸汤 B.柴胡桂枝干姜汤 C.栀子豉汤 D.小柴胡汤 E.茵陈蒿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 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译文】 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译文】 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译文】 病有发热与恶寒同时并见的,是发于阳经,性质是阳性的;不发热而只是恶寒的,是发于阴经,性质是阴性的。阳性证候的愈期,往往在第七日,阴性证候的愈期,往往在第六日,这是因为七属阳数,六属阴数的缘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 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 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译文】 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 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厥阴病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 第三四〇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校勘:玉函经:“食则”上有“甚者”两字,“利不止”作“不肯止”,“饥”字下无“而”字。脉经,千金翼方并同, “则吐蚘”上无“食”字。 词解:“消渴”指饮水多而渴仍不解。(见第72条解)。“蚘” 音蚰,即蛐虫。(见第93条解) 语释:厥阴的病状,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以厥阴属肝木,主风气,因邪气容于经, 木火炽甚,津液被灼则消渴,肝气横逆则气上撞心,肝 火上逆于心则心中灼热而疼痛,肝木侮土,脾胃受病, 则饥而不欲食,胃中空虚,蚘闻食臭,窜扰于上,故食 则吐蚘,若误用苦寒攻下,损伤中阳,以致下焦虚寒 更甚,则发生下利不止的变证。 体会:具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的症状,叫做厥阴病,本条又为厥阴病的提纲。其文 中的消渴,与消渴病有所不同,彼则饮一溲一,,此则 饮水多而渴不解,特此申述。其症候寒热错杂,可以用 鸟枚丸治疗。本条虽为厥阴病的提纲,只能说明寒热错 杂的症状。并不能概括全篇的寒厥热厥。因此必须分清 寒热而施治。且厥阴病为六经传变得最后隋段,也就是 生死存亡的关头,如身体强壮,治疗得法,则病机转愈, 如身体衰弱,治疗不当,则病机转危,当须识此。 原文 第三四一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脉”字上有“其”字。 语释:患厥阴中风病,脉象微浮,为阳气未复,阴渐消退,为病欲愈。若脉象不现微浮,为阴邪尚盛。阳气未复,为 病未愈。 体会:本条从脉象诊断疾病愈否,是以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来推断的。在实践工作中,还有一定价值。 但从脉象来分析,不够全面,必须脉正参合,方为完善。 原文 第三四二条:厥阴病,欲解肘,从寅至卯上。 167

倪海厦讲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讲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厥阴主要谈的就是肝,附属的就是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所以看到厥阴证, 手足四逆的时候,心脏一定衰弱了,因为心血不足,肝又不受血了,病从太阴进入少阴,到了少 阴没有好,所有的病毒会进入厥阴,这是人体最后一道关卡,人身上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 像现在的急性肝炎、从饮食来的或输血来的,病毒随着血就到肝裹面去了,肝能把血里面的毒代谢掉,把脏的排出去,因为五脏六腑所有的血通通会进入肝,从肝的静脉出来,再到胸腔再 交换,厥阴证里面方子不多,轻微的有用到皮肤表面,重病的时候,汤方一样,只是剂量加重, 像冻疮,热水敷都没有用,因为老是表热但里面仍是冷的,用「当归四逆汤」,能从脚指头发热出来,因为有新鲜的血进入了。 到了最后很危险的阶段,人的免疫系统会出来相抗,就是肝脏的血会出来相抗,因为里面 很深的地方,赢的时候病人会发热,输了病人就昏迷过去了,所以寒热并见,而且可以看到很 多昏迷的现象,因为完全在血里面,东西淤积在肝里面,结果造成血液循环产生障碍,所以有 昏厥的现象。 三四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 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太阴影响到中焦,少阴影响到下焦,到了厥阴的时候,中焦、上焦都冷掉了,肠胃里面都冷 掉了以后,里面没有消化的能力,没有抵抗力在里面的时候,人吃的东西里面的寄生虫就开始躲在身体里面,因为肠胃常年不好,没有办法把它消化掉排出去,虫卵就在身体里面生成虫, 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寒热并结,通通列入厥阴证,所以到了有虫的阶段就会看到厥阴证。 中医小儿科中望诊上,唇上有白点,很整齐的排列,眼睛下方稍微黑黑的,脾开窍在唇,有 白点代表中寒,上面有黑黑的代表上热,寒热并结了,有虫的时候腿上的「虫区」(百虫窝)会有压痛点,病人的症状消渴,就是上焦有热,热在上焦所以口渴,气上撞心,热气往上冲,因为 热气被下面的寒顶上来的,心中疼热,感觉胃里面辣辣的很烫,好像吃到大蒜一样,饥而不欲食,肚子感觉到饿,却吃不下东西,代表脾脏的功能还在,但是胃里面不好了,虫在里面所以吃 不下去,食则吐蚘,因为东西吃下去,虫也在吃,下之,利不止,本来就是肠胃比较寒了,如果攻下,就下利不止了,就更危险了。 三四一:「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也。 如果病人厥阴证的时候中风,脉微浮微浮代表免疫系统恢复了,代表阳气回来了,所以 这时候肝血很足,身体很好的人,如果不幸病进入厥阴的时候,他会痊愈的,因为肝脏是最强的。 三四二:「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所以阴证要恢复的时候都是在半夜。 三四三:「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厥阴病的时候,如果想喝水,渴欲饮水,代表内脏功能慢慢恢复中,因为免疫系统强起来 了,把病毒赶出去了,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不需要用药的。 三四四: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这是废话,这条辨可能是从别的地方来的,前面已介绍过许多了。 三四五:「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一般来说,伤寒就是表寒,可是厥阴证的时候,因为病毒已经进入到身体里面,看不到表 证的,看不到发热恶寒,所以感冒有症状的,代表免疫系统很好,伤寒,先厥,厥阴证的病人得 到感冒没有症状的,一得到感冒,马上就昏迷过去了,后发热而利者。病人又发热回来,发热代表免疫系统强起来了,把病毒排出去,排出去会下利,下利的时候代表病毒跟着大便清出来,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8.1】问曰:病有脏结,有结胸,其状何如?师曰: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者,名曰脏结也。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8.2】何谓脏结?师曰:脏结者,五脏各具,寒热攸分,宜求血分,虽有气结,皆血为之。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劈)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当归二两牡丹皮三两桃仁二十枚(去皮尖)枳实二两 【8.3】心脏结,则心中痛,或在心下,郁郁不乐,脉大而涩,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若心中热痛而烦,脉大而弦急者,此为实也,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 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方连翘二两阿胶一两半半夏半升(洗)赤小豆三两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方 黄连三两阿胶二两半夏半升(洗)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茯苓三两 【8.4】肺脏结,胸中闭塞,喘,咳,善悲,脉短而涩,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若咳而唾血,胸中痛,此为实,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主之。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百合七枚(洗,去沫)贝母三两茯苓三两桔梗二两 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方葶苈三两(熬)栝蒌实大者一枚(捣)桔梗三两牡丹皮二两 【8.5】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失气者,此为实,大

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 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方白术二两枳实二两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干姜一两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大黄三两厚朴三两枳实三两半夏一升甘草一两(炙) 【8.6】肾脏结,少腹鞕,隐隐痛,按之如有核,小便乍清乍浊,脉沉细而结,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若小腹急痛,小便赤数者,此为实,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劈)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茯苓二两枳实二两芍药三两甘草一两(炙) 【8.7】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为难治。 【8.8】何谓结胸?师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误下故也。 【8.9】结胸病,头项强,如柔痉状者,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苈半斤(熬)芒硝半斤杏仁半斤(去皮尖,熬) 【8.10】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8.11】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8.12】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血管里头充血了, 血里头水份多了,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出汗并不太多,恶风,脉缓者外表出汗了,皮肤疏松,名为中风。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体痛,呕逆一点也不出汗,这个人的气息不得旁达,,脉阴阳俱紧者上下脉全紧,名曰伤寒。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内传少阳病,若躁烦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第6条 当了太阳病,若发汗已误发其汗,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浮主表也主热,这就主热,自汗出热由里往外蒸,身重身体有湿, 里面不实,多眠睡,鼻息必鼾热往上涌,语言难出热往上涌,白虎

汤证。 若被下者阳明病下而不伤人,但里头不实,下后脏气虚了,小便不利更伤津液,直视下药伤脏气,眼睛失去血液的融养,就发直,失溲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若被火者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微发黄色一点血色都没有,剧则如惊痫发惊恐时瘛疭时常的抽。若火熏之黄褐色,一逆误下尚引日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指火攻,促其命期。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根据他这个条文,决不能发汗,泻药也不行,他没有实,实可以。那么后世,你像陈修园他们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我实验过,非常好使,但是得实。什么实啊?人说胡话,大便干了,那么这种温病你也说不能下吗?那得该下就下,但是只是攻不行,你得用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就是麦冬、生地这类药,相当好使,得大量的用,不用生地用人参温补行嘛。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少阴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第8条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足三里穴,使经不传则愈。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病理: 少阴病为心肾阴阳虚衰之病变。 (一)病机:心肾阴阳虚衰,以阳虚为主。 (二)病位:心肾(属里) (三)病性:全身虚衰证 (四)成因: 它经转属(太阳病汗下太过,内夺肾阳;太阴病误治,脾损及肾) 自然传变、风寒直中。 少阴病的诊断及分型: (一)主证:但欲寐 主脉:微细 (二)经络症状:咽痛 (三)分型: 寒化证:但欲寐,恶寒肢厥、下利清谷,小便清,脉微欲绝。 热化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少阴病治则: 阳虚寒化证:温经回阳一一四逆汤为代表 阴虚热化证:育阴清热一一黄连阿胶汤为代表 第一节少阴病辨证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提要】少阴病辨证提纲。 脉: 微一一微弱无力,似有似无一一心肾阳虚,鼓动无力 细一一脉形细小如丝一一阴虚血少,脉道不充 证:但欲寐。表现: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精神恍惚,极度疲乏。 机理:心肾阳气虚衰,心神反为阴寒所困。 能反映少阴病病理特征的脉证是: A.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B.下利便脓血 C.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 D.脉微细,但欲寐 E.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提要】少阴寒化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 原有证:

欲吐不吐---下焦阳虚,寒邪上逆,胃失和降 心烦---虚阳与寒邪相争 但欲寐----阳虚已甚,神失所养 病程:五六日---病经数日,邪更深入 现在证: 自利---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失升运 口渴---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津不布达 小便色白---肾阳虚衰,不能制水 病机: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诊断:少阴病形悉具 辨证:“虚故引水自救”// “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提要】少阴病阴盛亡阳的脉症。 咽痛——少阴之脉循喉,虚阳循经上扰 下利——肾阳虚衰,中焦失于温煦,脾胃升降失常,寒湿下注 呕吐——浊阴上逆 三、少阴病治禁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 【提要】少阴里证禁用汗法。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286) 【提要】少阴病阴阳两虚禁用汗、下法。 第二节少阴病本证 一、少阴寒化证 (一)四逆汤证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提要】少阴病阴盛阳衰的证治。 少阴病 脉沉沉而微细----阳气虚衰,阴寒极盛 举脉略证----应有但欲寐等证 治疗急温之----早期治疗 宜四逆汤---回阳救逆 【辨治要点】 病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主症:四肢厥逆,身踡恶寒,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脉微细,但欲寐。 治法:温肾回阳。方用四逆汤。 下列证候,哪项不是四逆汤的主要脉证: A.下利肢厥 B.但欲寐 C.脉微而沉 D.下利脉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十三: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

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 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十六:「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十七:「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劈葛根四两右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 将息,及禁忌法。 十八:「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下可与之。 十九:「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视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二十:「桂枝汤」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需识此,勿令误也。 二一: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二二、若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二三:凡吐家,服「桂枝汤」,其后必吐脓血也。 二四:「太阳病」,发汗、逐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六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若一服汗止,停后服。 二五:「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方中

伤寒论(6.1.6)--少阴病纲要及少阴寒化证

伤寒论 第六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例题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白通汤的病机是: A.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B.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C.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D、寒邪内侵,阳 郁不达 E、心肾阳虚,火不暖土 答案:B。分析:此题审查对白通汤病机的理解。 (二)A2型题 1.患者,男,60岁。偶感风寒,起病后发热不明显,但觉精神疲惫,昼日似睡非睡。三天后,出现口燥咽干,心下结痛,腹部胀满,大便二日未行。此证最佳辩证应是 A.白通汤证 B.真武汤证 C.白虎汤证 D.大承气汤证 E.小承气汤证 答案:D。分析:此题审查对少阴病三急下证的掌握。少阴病出现水亏土燥,真阴将竭之证,应急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三)B型题 A.理中汤 B.四逆汤 C.桂枝人参汤 D.吴茱萸汤 E.四逆散 1.少阴病,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者,宜选用 2.少阴病,见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蜷卧,下利清谷者,选用 答案1: D。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吴茱萸汤证的掌握。 答案2:B.答案分析:此题审察四逆汤证的掌握。 (四)X型题 1.少阴寒化证的辨证要点是

A.欲吐不吐 B.心烦但欲寐 C.自利而渴 D.小便色白 E.四肢厥逆 答案:ABCD。分析:此题考查对条文第282条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 息高 答案:即指呼吸表浅之意。 (二)填空题 1.四逆散主治 , ,药物组成是 ,功效是 。 答案:阳气内郁,气机不畅之厥逆证,柴胡 枳实 芍药 炙甘草,宣通阳气 疏达郁滞 (三)判断说明题 1.附子汤在《伤寒论》用附子的诸方中附子的用量最大。 答案:不正确。在伤寒论用附子的诸方中桂枝附子汤中附子用量最大。 (四)简答题 1.何谓戴阳? 答案:所谓“戴阳”是指阴盛于下,逼迫虚阳浮越于上,其表现为,于阴寒之中见有面赤。 (五)论述题 1.试述少阴吴茱萸汤证的病机、主症。 答案:《伤寒论》原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其症吐利,手足逆冷,酷似四逆汤证,何以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其辨证关键是烦躁欲死,其病机是标志着阴邪虽然充盛,而阳气尚能与阴邪剧争,而不是阴盛阳亡。治疗宜用吴茱萸汤温降肝胃,泄浊通阳。

郝万山伤寒论 62讲 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 我们上一次课的最后谈到了少阴咽痛证,少阴咽痛证的第一个证候是猪肤汤证,这个证候的基本成因和病机是由于一个慢性的下利,下利日久真阴耗伤,虚火循经上扰,因此出现了胸满,心烦,咽痛,用猪肤汤“清浮热,润喉咙”,治疗咽喉疼痛。 咽痛证的第二个证候是:“甘草汤证”和“桔梗汤证”。在《伤寒论》中用甘草,其他方剂中用的都是炙甘草,而只有甘草汤和桔梗汤用的是生甘草。生甘草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从其他书中来看,凡是“毒热聚于阴经”的,差不多都会用到生甘草。比方说:会阴部的脓肿,会阴部是诸多阴经所过的部位,这个部位的脓肿,中医把它叫做“海底发”,用一味生甘草浓缩、熬膏,叫“国老膏”,用“国老膏”治疗“海底发”,就是取一味生甘草,“清解阴经毒热”的功效。又比方说,有人用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来治疗牙髓炎,中医把牙髓炎叫作“骨槽风”,升阳散火汤里头是生甘草和炙甘草都在用,他用炙甘草来“调和诸药,保护中焦”,他用生甘草来“清解阴分的毒热,阴经的毒热”。所以《伤寒论》中的甘草汤,用一味生甘草来清解少阴阴经中的毒热,如果用生甘草,咽痛没有缓解的话,再加桔梗来开喉痹,止咽痛。 好,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张仲景治疗咽痛还用什么方子, 312条,苦酒汤,“苦酒汤证”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这是一个咽喉有溃疡,有溃烂,所以他才说“咽中伤,生疮”,有溃疡,有溃烂;而且又出现了不能语言,“声不出”,所以这是咽和喉都出现了病变,都出现了问题,只有声带受到影响,他才会出现不能语言,“声不出”,它的病机是什么,我们以药测证。苦酒汤用了米醋,用了半夏,用了鸡子白,所以它有清热涤痰,敛疮消肿的作用,因此我们以药测证,它是一个“痰热闭阻少阴经脉”的证候,鸡子白有清热的作用,半夏有化痰的作用,苦酒也有清热的作用,那就是“痰热闭阻少阴经脉”而造成的,“咽中伤,生疮”造成了咽喉疼痛。苦酒汤这张方子,在服用方法上非常特殊。“半夏,洗”你看他那个时候用的是生半夏,要洗一洗,要洗多次,“破如枣核,十四枚”,这个枣核是指的那个硬核呢?还是指的枣仁?我想是指的那个小小的枣仁,否则的话那个蛋壳是装不下的,“鸡子一枚”,就是鸡蛋一枚,把蛋黄去掉,蛋黄不是在黄连阿胶汤中用了么?“内上苦酒”,苦酒就是米醋,再放上米醋,“着鸡子壳中”,你看这个鸡蛋壳,作为一个容器,里面放着蛋清,又放上一些半夏的细粒儿,再放上一点米醋,“上二味,内半夏苦酒中”,就是把半夏和苦酒放到鸡蛋壳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为什么要放到刀环上啊?你手拿着放到火上烧那个鸡蛋壳,不是太烫吗,古人那个大刀刀柄上有一个铁环,把鸡蛋壳放到铁环上,支在火上,“令三沸”,开上三开,“去滓”,把半夏去掉,“少少含咽之”,少少就是慢慢,慢慢含在嘴里头,“不差,更作三剂”。半夏这个药,能不能这样吃?我觉着存在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它对咽喉的粘膜、舌头的粘膜、口腔的粘膜有刺激作用,吃完了整个口腔舌头都麻了,所以今天这个方子我没有看到有人临床报道使用。但是用蛋清来治疗咽痛,这是过去的梨园传统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旧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作者: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 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 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精神委靡、神志迷糊欲睡。 【评析】 本条为少阴寒化症脉症提纲。 【原文】 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

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注释】 ①欲吐不吐: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译文】 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症,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如果小便色白,则少阴病阳虚的症情完全具备。小便色白,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评析】 本条讲少阴虚寒症的辨证。 本条分两节讨论。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由于虚

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症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症,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症状。栀子豉汤症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本症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症,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太阴属脾实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但与阳经实热症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大凡阳症下利,利必臭秽,肛门灼热,苔必黄垢,且必伴有身热、脉数等脉症,而少阴阳虚的下利口渴,利必清稀溏泄,或完谷不化,苔白润,且必伴有恶寒、脉微等脉症。 从“若小便色白者”至“故令色白也”为又一节,说明小便色白是诊断少阴病阳虚寒盛的重要依据。 从辨证上来说,欲吐不吐、心烦,以及自利而渴,诊为阳虚寒盛,尚嫌证据不足,只有小便色白清长,才完全排除属热的可能,从而确诊为阳虚寒盛,所以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少阴下利而渴,是下焦阳虚寒盛,无阳以温,不能制水,所以小便清长,若阳热下利,则小便无不短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