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江苏省盐城市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配景研究 (1)

江苏省盐城市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配景研究 (1)

江苏省盐城市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配景研究 (1)
江苏省盐城市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配景研究 (1)

江苏省盐城市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配景研究

摘要

大洋湾湿地是盐城市中心主要的湿地,其中心湖区的建设条件优越,湿地的动植物资源丰富、水景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毗邻机场、地理位置优越、有天然的水域和水湾、并且大洋湾还有沙滩。本文就而大洋湾湿地公园最具重要的各种植物的生长和配景进行了研究,并进而概括出大洋湾湿地公园常见园林植物资源和植物景观的营造特点。

关键词: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配景

RESEARCH ON PLANT CONFIGURATION IN THE OCEAN BAY WETLAND PARK IN YANCHENG,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As the center of the main wetland in yancheng city, ocean bay center lake park project has good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s superior, adjacent to yancheng airport,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the ocean bay also has long beach, rolling hills and rich animal and plant resources, natural water bay and open waters. In this paper, and the ocean bay wetland park,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kinds of plant growth and entourage of was studied, and then generalizes the ocean bay wetland park common garden plant re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landscape.

Key words:Ocean bay wetland park; Plant entourage of

目录

第一章诸论 (1)

1、选题背景1

2 、研究意义 1

3、文献综述2

3.1国内与此相关研究情况 (2)

3.2国外与此相关研究情况 (3)

4 、主要研究内容 4

5、研究方法与思路 4

5.1文献查阅法 (4)

5.2实地调研法 (4)

5.3演绎分析法 (5)

第二章大洋湾湿地公园概况 (5)

1、大洋湾湿地公园发展背景 5

2、大洋湾湿地公园建设状况 5

3、大洋湾湿地公园如今规模 6

第三章大洋湾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6)

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6

2、从美学角度出发7

3、从人文角度出发7

第四章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元素与其它元素的关系 (8)

1、植物景观与地形8

2、植物景观与园路10

3、植物景观与水体11

4、植物景观与园林小品14

第五章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营造与群落配置模式 (15)

1、植物景观空间营造15

2、植物群落配置模式15

3、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资源与应用分析16

结论 (17)

1、大洋湾湿地公园常见园林植物资源17

2、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特点17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第一章诸论

1、选题背景

伴随着现代景观的不断发展,园林的形式越来越多,由于地域的不同、人们的需求不同,城市园林形式的多元化顺应时代发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城市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被绿水青山所环绕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的追求。同时,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概念也引入园林景观设计,公共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交往活动的公众场所,因此,要考虑人们的公共生活的需求,这是一个城市的生态、人文、美学的综合体现,它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的(张爱研,2010)。融合了生态理念、公共空间、现代园林等概念的大洋湾湿地公园应运而生。大洋湾曾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绵长的沙滩和美丽的山丘,然而,由于近年以来的城市发展,城市建筑开始向海湾推进发展,海湾的形态不断被重塑,天然的海岸线也被砌筑的海岸线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大洋湾岸线设计绿色保护带刻不容缓。而且作为距离市民最近的海湾,顺应人们的需求,大洋湾湿地公园的建设对盐城市民亲近海湾提供了可能性。而作为大洋湾湿地公园最具重要的各种植物的生长和配景研究则成为了为了更好发展大洋湾湿地公园的重要命题。

2 、研究意义

探索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和配置模式成功设计园林最不可或缺的环节,当今园林植物景观营造的首要问题是以合理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去建设出文化特色、自然生态、富有人文气息、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园林。大洋湾公园以植物景观为主,植物是城市中唯一有自净功能的生物,它们是城市之肺。城市植物距离

人居环境较近而且覆盖面较广,因而最大发挥了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大洋湾公园处于滨海城市边缘带,不仅对海边水土保持有作用,而且使城市边缘走进人们生活,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娱乐、散步健身的绝佳场所。大洋湾公园连通城市两个主要行政区,大面积的植物种植面积,对提高城市绿化率、增强绿地连接性有重要影响。长达13km 的狭长型公园,是大洋湾公园的重要特色,它的特殊地形植物景观处理是值得研究学习的。大洋湾植物具有典型的华东植物营造特色,因此有着重要的调研探索价值。

3、文献综述

3.1国内与此相关研究情况

很早以前我国人民就开始对植物进行研究,7000年前,古人就已经开始了植物的栽培,许多的历史文献都比较详细记述了我国古代的园林建造活动。随着造园活动的发展,逐渐涌现出一些精彩而重要的论述。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明代的《园冶》、《长物志》以及清代的《花镜》,这三本书对植物造景方面进行了科学的、系统的论述。建国前我国的绿地还非常少,建国后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陈俊愉首次对园林艺术和建造进行定义,提出了“绿化”的概念。孙筱祥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植物种植的设计方法与问题。朱钧珍提出了着重艺术的手法来表现植物景观的意境的观点。随着近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国内理念经历了从重视园林建筑、山水等硬质景观,轻视植物景观,到认同植物景观并提倡植物景观为主的过程(苏雪痕,2012)。《景观设计材料手册》按地域对国内植物进行划分,并且对800 多种常见园林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周厚高,2014)。《图解园林施工图系列5:种植设计》和《环境景观:绿化种植设计》分别在设计植物景观和指导植物种植工作上作出了基础的研究。(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201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8)。《植物景观设计》阐述了不同的植物的不同风格与特点(王丽莉,2008)。《园林植物季相景观设计手册》系列书籍中不同的季节的植物景观作了介绍(李作文,2014)。《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与维护》中对许多类型的植物景观设计方法进行介绍并配以相关的例子(杨丽琼,2013)。21 世纪的中国进入了城市园林景观创作的繁荣期,伴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使我国的植物景观设计理念朝着多元化发展。一类是植物景观空间方面的理论。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包志毅提出,现代的园林的设计与规划中,空间的构成与设计是最重要的。一类是植物景观生态方面的理论。程绪河出版的《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现代生态园林的概念:“生态园林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园林的各种经验,体现了生态学的许多理论,建立多生态、多方面、多结构、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与动植

物新的生态秩序,从而产生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汤程,2013)。曾丽娟曾对深圳市居住区的植物配置作出了总结,并提出16 种基本配置模式(曾丽娟,2007)。从植物的组成材料划分类型,植物群落可以分为复层树群、密林、疏林草地、花镜、草坪等类型;从功能类型来划分,植物群落可以分为观赏型、游憩型、环保型、科普型等类型(陈波,2011)。近年来,我国有关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全新的观点。运用AHP 法和心理指标对园林的植物景观进行了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张哲,2011)。植物景观评价从定性转向定量,从植物群落结构出发,将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 多样性指数、1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作为测试地区的植物多样性的测定指标,根据测试地区的植物群落组成分析对植物景观进行评价(杨蕾,2011)。蔡雄彬(2012)提出植物景观对焦虑情绪有缓解作用。惠惠(2012)提出了节约型园林设计理念,总结出了对节约型园林景观的创作原则和设计手法。韩付家(2013)对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和垂直空间四种景观空间的创作景观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园林植物应成为景观空间营造的主角而不是作为装饰性的栽植配角。汤程(2013)对我国CBD 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矫明阳(2013)通过对带状植物景观的公园研究,发现植物的颜色和形态是吸引游人注意力的两个主要因素,游人在选择休憩地点的时候更加青睐于林荫且具有一定遮挡的空间。徐萃(2015)分析公园中主要功能区的植物造景如:文化娱乐区、体育活动区、安静休息区等带给人情感化的反馈,并研究了植物自然属性与人的知觉情感之间的联系、植物空间造景与人的空间感受之间的联系、植物景观设计与人的情感价值之间的联系、植物景观设计与人的场景记忆之间的联系、植物造景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之间的联系。王人杰(2016)对对城市园林的边界植物景观存在的各类问题作了总结并提出简单解决的措施。刘小冰(2016)分析了城市植物景观的生态理念设计。[4]

3.2国外与此相关研究情况

从19 世纪下半叶至今,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的植物造景的设计思想总共出现了四种倾向,这些思想引发和推动了世界各地区植物造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程袁华,2007)。早期西方设计以规则式园林为主要特征,之后一些专业人士提出了自然景观理念,因此以园林思想为基础的模拟自然的人工群落频繁出现在园林景观中。1843 年,英国建造了公众可免费观赏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正式诞生。19 世纪50 年代,美国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在曼哈顿中心区建立了纽约中央公园。当时的园林植物景观依然延续了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形式,但是生态意识已经融入其中(朱建宁,2007)。现代西方植物景观设计没有采用复杂的配置方式,并且开始体现出乡土气息或使植物归化于自然景色,比如在城市内种植一些美丽但未驯化的植物,同人工构筑的景观相互对比,在每个城市的中心公园要设立自然动植物保护中心,展现出自然的景观。20 世纪20 年代末期以后,出现了一些很少施以人工养护的生态园林的植物群落,并且其生境完全模仿自然(王春沐,2010)。20 世纪30年代后期,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兴起,现代主义的文化的思潮带来了景观风格的变化。许多国家的设计师与园艺家们对园林植物种植形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如英

国设计师鲁滨逊认为要将生态习性融入园林种植中去,要让园林中的植物自由生长,英国园艺学家杰基尔和路特恩斯对规则式的结构,自然的植物为内的种植方式非常推崇(王向荣和林箐,2001)。现代植物景观屹然是一个优美的绿色开放空间,让人们感觉到一种回归自然的感受。这其中出现的许多著名的园艺师和景观设计师,其中包括格特鲁德·杰基尔、罗斯玛丽·维里、米恩·瑞、杰弗里·杰里科、丹·凯利、托马斯·丘奇等,他们都为推动现代植物景观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嘉,2006)。在现代植物景观的发展中,植物景观设计从服务对象、设计原理、变现手法、尺度和艺术上的探求不断超越传统园林的局限,扩展到多种范畴和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涌现出许多经典著作。《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书中详细介绍对于植物材料的的各项功能和种植设计(Norman K.Booth,1989)。《风景园林植物配置》中突出园林的养护与管理,论述了从生态学和美学角度对树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等的种植设计作,(Brian Clouston,1992)。《植物景观设计》对植物景观与环境的联系、景观设计原理与园艺实践的结合进行了阐述(Nancy A.Leszczynski,2004)。

4 、主要研究内容

主要通过对大洋湾公园的实地考察,研究植物景观与其它景观要素地形、园路、水体、园林小品之间的关系;总结植物景观的配置模式,包括对空间营造手法和公园植物群落的研究;重点分析三个重点景区的植物景观;对大洋湾公园植物资源进行汇总;提出大洋湾公园植物景观的各类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5、研究方法与思路

5.1文献查阅法

获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资料,特意去查阅国内外关于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其中包括相关的书籍、期刊、会议论文及硕博论文等。通过广泛的阅读与之相关的文献和已整理的理论方法,来学习已有的研究成果,去了解现阶段的研究发展方向,梳理相关成果的脉络,为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方法上的支持。

5.2实地调研法

通过在大洋湾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在文献研究和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更多的数据和信息来支撑论点。通过对大洋湾湿地公园的现场踏勘、

拍摄照片等形式的实地考察,分析了大洋湾的植物景观的设计模式。从而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植物景观的建设。

5.3演绎分析法

对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得出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大洋湾公园植物资源现状,分析植物景观构成要素及形式类型,在调研结果和文献综述的基础分析上,提出大洋湾公园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优化环境的策略和方法。

第二章大洋湾湿地公园概况

1、大洋湾湿地公园发展背景

大洋湾与苏中平原特色和黄海之滨有相同的雅韵。他的四周有洋湾的环绕,形成“B”形的港湾和岛屿,是一处原始生态的湿地。整个湾内地势平坦,部分地区起伏,河网密布,适合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好。其周边附近景点繁多,风景优美,景观各具特色。河水清澈见底,民俗风情淳朴,湾内芦苇飘摇,白帆零星点点,渔舟唱晚,一派水乡泽园风光。大洋湾河水清澈,鱼虾水产丰富,动物成群,洲上树林茂密,田园如画,沟汊纵横,生态和谐。作为距离市民最近的海湾,为了顺应人们的需求,大洋湾湿地公园的建设便被提上了日程。

2、大洋湾湿地公园建设状况

大洋湾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面积达13平方公里,主要包含六大功能片区,有温泉休闲片区、樱花园片区、都市休闲片区、福缘地片区、田园休闲片区、东环路旅游配套区,这包括新洋港河道两侧各200米的防护林区。其中樱花园片区以花为主题,园内四季花开,包含多个次级分区和景观区;温泉休闲片区是由许多有异域风情的酒店组成的,将温泉文化与度假经济结合,形成以温泉休闲为基础,以度假酒店为经济点,以休闲养生为发展目标的“温泉休闲综合体”;福缘地片区中以永宁寺为重点项目,以“一花五叶”的布局围绕永宁寺打造亚洲佛学文化交流永久会址及国际化禅修养生度假区;都市休闲片区以及田园休闲片区主要是休闲民宿为主的自助游模式,以走廊两侧的生态建设为依托。整个景区范围内陆地、水上,湖滨道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游玩形式,从而丰富游人的空间体验。

图为大洋湾湿地公园卫星图

3、大洋湾湿地公园如今规模

大洋湾生态运动公园遵循整体性、生态性和人文特色的原则,公园全力打造7大主题片区,分别为:历史回溯区、体育健身区、休闲运动区、趣味运动区、极限运动区、商业景观区、入口景观区。总共40多个景点,总投资非常大有30亿之多,公园将于2011年10月正式开园。

第三章大洋湾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在明清之前中国就出现了园林设计生态美学理论,著作《园冶》中计成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主张合理性的审美需求[5]。(王宇欣,2000)其实,

植物的生态属性和审美属性二者之间也是有关系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植物能创造绿色的空间,这能提高环境质量,并且对生态平衡也有保持作用,另一方面植物的健康生长离不开好的生态环境,人们对预期景观,良好生长的植物会有很好的美的感受,人们会爱护美的植物景观,这也对生态功能起了保护的作用,从而产生“诗意的栖居”。因此,植物的形式美和生态美是高度统一,植物的配置必须具备科学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统一,对植物形式美感的探讨是美学研究的,方向,生长和生态价值是生态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这种观念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世界的总体认识由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为和谐统一的生命体系的转变,植物的生态学和美学是一个统一体,这是被世人所公认的。

2、从美学角度出发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后期建设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从植物景观的设计、种植、管理这三个阶段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影响因子的权重值排序可以有重点性的设计一些景观要素,其中生态美的所占比重最高,通过重点建设生态美,对物种的种类、乡土植物和植被类型的搭配,来营造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通过对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进行美学质量评价研究,根据科学的评价研究的结果可知,大洋湾湿地公园在植物物种多样性方面上还有很大的欠缺,所以在对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后期建设上,应该改变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种植形式的科学组合,从而提高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美学质量[8]。

3、从人文角度出发

现如今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出具有地域文脉特色、自然生态、富有人文气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康植物空间,这是总合理的设计理念及方法才能建设出的。植物是十分重要的城市之肺,而大洋湾公园以植物景观为主,所以公园的植物对城市的净化功能有很大的作用。城市植物距离人居环境较近而且覆盖面较广,因而最大发挥了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大洋湾公园的地理位置很好,它处于城市边缘地带,对海边水土保持有很大的作用,并且使城市边缘走进人们生活,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息娱乐、散步玩耍的休闲场所。

第四章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元素与其它元素的关系

1、植物景观与地形

园林景观的主要参考设计根据,都是根据园林地形来组织创作的。地形可以通过高低起伏、大小对比、形状特色进行组景服务。地形对园林的艺术性有很大作用,只要地形处理的好。根据地形高低、大小、陡峭与平缓等天然形态,从而来进行园林的景观设计和合理的安排各类植物的栽植。园林植物有利于改善地形的外观,例如在山体较高处种植高耸的乔木,能加强山体高耸的感觉;在山体凹陷处栽植高耸植物,则会削弱地形的起伏变化。园林的地形可以分为三种:自然山体、人造微地形以及山石[10]。由于大洋湾公园地形多以人造微地形和山石为主,因此讨论后两者与植物景观的关系。

(1)人造微地形与植物景观

山丘、道路两旁的坡地、堤岸和桥梁护坡等都属于人造微地形。植物对坡面和山体的保护作用很强,有很好的生态效应,避免大雨冲刷导致的水土流失或滑坡。通过对人造微地形上的植物景观设计,对丰富园林景观有很大的作用。人造微地形植物造景的植物要选择也有很多学问,一般要选择生长速度快、适应性能力强、耐修剪、适合贫瘠土壤、根系深、抗风的种类。要根据坡面的朝向不同,对植物喜光性条件要了解。坡面植物种植一般选择灌木类植物和地被类植物。

①坡垂式

大洋湾公园中坡垂式地形非常多见。公园整体呈东西带状分布,从东向西而望,海岸在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右侧,大洋湾的主体景观基本上都在左侧,大洋湾公园外侧边缘带是城市车行道,因此为了让游人在大洋湾公园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散步骑行时感受到自己身处公园内,而不是嘈杂的城市干道边缘,大洋湾公园主体部分必须有相对较高的地形,一可以增加景观层次,二可以遮挡游人视线避免看到城市干道上的来往车辆。坡垂式地形很适合园内景观的设计,

并且坡垂式地形形态更加突出,缓坡地形与植物景观相融合,使景观更加完美。

②覆盖式

覆盖式植物景观在大洋湾公园中非常多见,一般大块地形,不论是山坡、缓坡还是平地,草坪植物的使用都是最适宜的。

③阶地式

大洋湾公园中阶地式地形比较少见。例如,半圆形台地有规律的一层一层向海边延伸,台阶最高处种植椰子,椰子硕大的叶子迎风摆动,与天际线形成对比,下层的阶梯种植的是小型灌木。最高层种植高大乔木,低层种植小乔木或灌木,更加凸显出了阶地式台阶的落差性。

④自然式案例

大洋湾公园由于是完全性人工公园,因此自然式地形非常罕见。因此这里将大块平地认为是自然式地形。这里的自然式地形与覆盖式地形的植物景观特色有重叠之处,都是以草坪植物作为绿化载体。例如大洋湾中的樱花园,经过改造提升后的樱花园景区,已成为国内又一处特色化、规模化的赏樱胜地,绚丽烂漫的樱花园内,包含浪漫樱林、粉色樱堤等“樱花十景”,数万株樱花绵延而来,繁花似锦,十分壮观。经过改造提升后的樱花园增加了冬樱、牡丹樱等新品种,目前樱花乔木已达50多种,5万多株。园区还合理配置早、中、晚各类的樱花,使樱花的花期向后延长,改变了花期短的问题。

图为樱花园内樱花

(2)山石的植物景观

山石是园林造景的重要素材,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对山石配置于园林有极高评价,文人常赋予山石灵性人格。古典园林中的假山掇石万窍灵通、氤氲绵联、迂回峭折、透漏兼备,令人玩味无穷。

山石具有朴素和自然的魅力体现出自然意境,使其不用修饰就能创造出自然景观。山石的这种独特品格使它在园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代园林设计往往利用山石人为拟山置石,模仿自然,回归自然,感受自然,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杜文娟,2011)。大洋湾公园因其较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因此古典园林中的山石堆砌在公园中相对少见。相比之下,公园中的景观石多具现代感,它们大多是沿海岸线一带布置。或成堆摆放,或零星分布。景观石被放置于沙滩上,这使植物难以生长。严格的山石植物景观在大洋湾公园中几乎不见身影,但是从公园西门口沿公园主干道一直走向公园东门口,景观石与植物却难以在视觉上分隔开来。

2、植物景观与园路

园林道路在园林中起到便利交通、引导游人、优化空间的作用,园路两旁的植物景观设计非常重要。园路旁可以将乔木、灌木、地被等植物多层次结合,形成自然丰富的景观。植物大小与树形大小通过疏密分层种植,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效应。封闭出幽深静谧,开阔处明朗活泼。园路植物通常采用列植或对植方法。对植是指用两种相似的植物在路旁队列种植;列植是乔灌木按一定间距成排列种植。生动曲折的园路植物设计,可以引导游人深入情景之中,使道路充满自然的感觉。园路分为主干路、支路和园林小径(刘灿,2006)。

图为大洋湾湿地公园小径植物景观

3、植物景观与水体

中国古人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表达了对山水的情怀。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原则一直受着寄情山水的审美和理想影响着,古典园林几乎无水不欢。在西方园林,静态水景如水池,动态水景如喷泉,在园中随处可见。园林中的水景不仅有很好的观赏性,而且对维持环境生态效益也有很大作用。有水景的地方几乎就会有植物景观。植物与水体的组合,是园林设计普遍存在的景观。水与植物都是表达自然性的极致代表,两者的组合,可以形成最自然的景观。水生植物景观的设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既是植物的生态性原则,植物的选择与搭

配必须遵循水生植物的生态需求,并且要求设计者充分了解自然界水生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即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在满足了生态学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美学原则合理设计水景植物景观,才能创造出如诗如画的园林景观。

图为大洋湾湿地公园水面植物景观

4、植物景观与园林小品

大洋湾公园内的园林小品种类不多,只有几个零星分散的洗手池设施和沿人行道布置的大量石椅。因此选用拥有秀美线条、树形轻盈的凤凰木。洗手池支架中间以杜鹃花做填充物,将原本欠缺美感的洗手池美化成园内一道微型景观。石椅被布置在人行道旁,旁边通常种植着整形块状灌木丛。

图为大洋湾湿地公园主干路植物景观案例

第五章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营造与群落配置模式

1、植物景观空间营造

在园林空间创作中,利用不同高度、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选择种植形式、空间布局、植物大小及其在空间范围内所占的比重,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空间。特别地,通过不同植物的相互组合,可以产生缝补的空间光影变化效果。种植密度高的植物组合空间较暗,而种植密度低的植物组合空间较明亮(孟瑾,2006)。植物空间的形态要素有三方面:水平要素、垂直要素、顶面要素。水平要素就是要通透与连续空间视线与其周边环境。植物景观常用的水平要素有地被植物、草坪、绿毯、花坛等。其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垂直要素的植物景观空间,它能带来很强烈的空间感。植物景观常用的垂直要素有绿篱、绿墙、花架、藤类植物等。在植物景观空间上,顶面要素相对以上两个要素要少见。伞形结构的大型乔木是比较常见的顶面要素,成片的树木林冠西城的自然顶部覆盖空间。生活中的花架也是常见的顶面要素。因为水平要素和垂直要素的构成有所不同,所以对植物空间也有以下六类:口型植物空间,是四面围合的空间,是最典型的封闭植物空间,一般需要封闭场合的景观可以设计成此类空间;U 型植物空间是三面围合的空间,有一个内向的焦点,同时又有一定的指向性,属于半开敞植物空间,园林中的草坪空间常运用此类空间布置植物;L 型植物空间是在转角处限定一定区域、两面封闭的空间类型,从转角处开始,空间感逐渐减弱,属于半开敞植物空间;平行线型植物空间属于竖向植物空间,它一组互相平行的垂直面空间两端开敞,空间方向性较强;焦点型植物空间是指在有视觉焦点的空间类型;模糊型植物空间是指无法界定空间类型的一类园林空间。各类植物空间可以任意组合,常见的组合方式有线式组合、集中式组合、放射式组合、组团式组合、包容式组合和网格式组合。由此可以总结出常见植物空间类型,分别是开敞植物空间、半开敞植物空间、覆盖植物空间、竖向植物空间、封闭植物空间等(黄传煌,2011)。

2、植物群落配置模式

植物群落是自然界植物存在的一种实体,也是植物种和种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形式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植物群落在整个地球表面上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起着特殊的作用。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种类的数量特征和结构使它们的基本特征。植物的类型不同,决定了他们在高度、形态、生长态势、叶的类别上表现不同,称为生长型,生长型决定着群落结构的外部形态(庄雪影,2006)。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群落的一种配置状态,分层现象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成层性分为两种,包括地上成层和地下成层。生活型层决定了植物的分化,生活型不同,使植物在空中占居的高度以及在土壤中到达的深度就不同,水生群落按水下的深度来排列,这样就产生了群落中植物按高度配置的成层现象。把森林群落从顶部到底部按生长型划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在各层中又按植株的高度划分亚层,例如热带雨林的乔木层通常分为三个亚层。草本群落则通常只有草本层和地被层。在层次划分时,将乔木和生活在各层中的地衣、藻类、藤本等层间植物划入实际所逗留的层中。植物群落可以从单层植物结构、乔木-灌木群落结构、乔木-地被群落结构、灌木-地被群落结构、乔-灌-草本群落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李鸿雁,2013)。

3、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资源与应用分析

大洋湾公园常见园林植物有 67 科 151 属 172 种。其中乔木 88 种,灌木46种,草本 35 种,藤本 3 种。

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是当代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海滨区域是城市中生态最为敏感区域之一,它的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否关系到海滨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优劣(孙伟,2006)。公园场地与植被相关的自然特性主要是气候、土壤等。在滨海区的绿地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特殊的自然特征,与内陆相比,滨海地区风势较大,土壤盐碱性较高,因此植物种类和配置要与海滨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相适应。大洋湾公园沿海边建设,选取具有深根性、抗风、耐盐碱等生态习性的植物有实际意义。

结论

1、大洋湾湿地公园常见园林植物资源

经过此次调研,得出大洋湾公园常见园林植物有 67 科 151 属 171 种。其中乔木 88 种,灌木 46 种,草本 35 种,藤本 3 种。抗风性园林植物有 22 种,耐盐碱性园林植物有 10 种。

2、大洋湾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特点

(1)乡土植物与常绿植物应用广泛。此次调研总结出大洋湾公园运用了大量的上述科植物,例如樟树、榕树、榉树、水黄皮、大叶仙茅等。由于冬季并不寒冷的华东地区,落叶增加采光的意义不大,设计者偏好于选择常绿树种。因此大洋湾公园中常绿植物占有较大比重,例如樟树、南洋楹、高山榕等。

(2)围合植物的空间形式多变,群落的结构模式多样。大洋湾公园冗长的地形,使得设计者需要在如何在狭长的地形上创造丰富多变的空间形式下功夫。大洋湾公园中的硬质景观较少,这使植物成了围合空间的重要材料。植物围合而成的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竖向空间、封闭空间等,使游客有了不同的游园体验,开敞空间如大草坪可以让游人在草坪上自由的活动,半开敞空间提供游人交谈聊天的场所,封闭空间则使游人可以放松休息。大洋湾公园拥有丰富的植物群落结构,尤其是在纵向结构上,竖向植物层次丰富,园处随处可见乔木-灌木-草本、乔木-灌木、乔木-地被以及灌木-地被等植物群落模式。

(3)场地要素凸显种植特色。大洋湾公园是带状休闲公园。带状公园的特色是公园地形呈成条形,有长轴短轴之分。大洋湾公园在长短轴比上达到极高的比值,长轴长达 13 km,而短轴几乎平均不到 1 km,因此如何在公园规划景区布置植物是设计师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长条形公园首先必须有一条贯穿长轴的主干路,而如何避免游人在冗长的主干路感到疲惫,植物设计的合理性显得格外重要(李东拓,2010)。设计者将公园长轴分为 ABC 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属于自己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 摘要(summary):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其中对于湿地公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园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中的植物进行研究,从而更好 的进行植物的配置,在景观上达到比较好的景观效果,创造更大的景观效益。这次 我们通过对七桥翁湿地公园进行了解、分析、研究,发现湿地公园的植物在配置方 面有它自己独特的特征,与在其他设计方面有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从湿地植物的配 置特色、配置方式、造景效果方面对起进行分析。 关键词(key words):湿地公园植物规划配置特色配置方式造景效果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非常有特色的一部分区域,是一种独特的生态构成形式,也是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与生态效益。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从景观角度来看,也是非常独特与富有观赏性的。无论是天然湿地还是人工湿地,都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都具有组成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植物。显然湿地植被是动物,特别是水禽的栖息地,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元素、生态学金字塔的基础、生物网和食物链中关键性的链环和物、能流入口,是生态系统形态结构的骨架,而湿地植物的季象、外貌、结构、生态、动态、类型,则以植物种类成分,及湿地植物为基础。因此,如何利用湿地植物的潜能,使其景观、生态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是植物景观配置中的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湿地公园(wetland park):是保持该湿地区域独特的近自然景观特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观光休闲、生态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1.植物规划 植物造景就是以自然乔、灌、藤、草本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形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街道—植物等综合景观,让人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景观的,就必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汲取创作源泉,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外貌、季相,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与分层现象,群落中各植物种间的关系等。这些都是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设计的科学性理论基础。 规划原则:在当地自然条件、自然植被、城镇绿化种类、比例、古树名木、历史资料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后,可着手进行植物规划。 具体要求就是: (1)在满足园林绿化综合功能的基础上,要兼顾各绿地类型及城市性质进行规划 (2)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已驯化的外来树种 (3)以乔木为主,结合灌木、藤本、地被、花卉,给人工栽培群落提供丰富的素材(4)快长树—慢长树,常绿树—落叶树相结合 植物的配置就是为了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景观效果,从而实现人化的生存环境,一个和谐的环境。植物的规划不仅单纯的是植物的规划与配置,更多的是和环境的融合,和周围景观的协调,和设计者思想的融合,只有这些方方面面都结合为一体才能称为具体意义上的植物设计规划。 2. 配置特色 七桥翁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人工湿地水生植物配置以及种植方法种植间距等

人工湿地水生植物配置以 及种植方法种植间距等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丹江口移民安置点人工湿地水生植物配置说明1配置原则: 在人工湿地的设计和构建中,湿地水生植物品种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施工条件和当地气候等综合因素考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植物的选用原则如下: 1 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2 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包括; ①抗冻、抗热能力 ②抗病虫害能力 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3 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 4 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 5 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 6 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2 配置品种及种植要求 基于上述原则,结合丹江口地区气候特点,种植水生植物品种如下:菖蒲:【拉丁学名】 Acorus calamus Linn 种植方法: 种子繁殖:将收集到成熟红色的浆果清洗干净,在室内进行秋播,保持潮湿的土壤或浅水,在20℃左右的条件下,早春会陆续发芽,后进行分离培养,待苗生长健壮时,可移栽定植。

分株繁殖:在早春(清明前后)或生长期内进行用铁锨将地下茎挖出,洗干净,去除老根、茎及枯叶、茎,再用快刀将地下茎切成若干块状,每块保留3~4个新芽,进行繁殖。 在生长期进行分栽,将植株连根挖起,洗净,去掉2/3的根,再分成块状,在分株时要保持好嫩叶及芽、新生根。 种植密度:30株/㎡ 水葱【拉丁学名】Scirpus validus Vahl 种植方法: 种子繁殖:常于3~4月分在室内播种,室温控制在20~25℃,20天左右既可发芽生根。 分株繁殖:早春天气渐暖时,把越冬苗从地下挖起,抖掉部分泥土,用枝剪或将地下茎分成若干丛,每丛带5~8个茎杆。栽到花盆内,并保持盆土一定的湿度或浅水,10~20天即可发芽。如作露地栽培,每丛保持8~12个芽为宜。 种植密度:24株/㎡。 再力花【拉丁学名】Thalia dealbata 种植方法: 以根茎分株繁殖。初春,从母株上割下带1~2个芽的根茎,栽入盆内,施足底肥(以花生麸、骨粉为好),放进水池养护,待长出新株,移植于人工湿地中生长。 种植密度:10株/㎡。 梭鱼草【拉丁学名】Pontederia cordata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 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 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 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

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

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特点教学提纲

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设 计特点

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特点 【摘要】湿地具有非常强大的生态调节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的面积不断加快,许多湿地逐渐被城市建筑所包围,面积急剧减小,破坏日益严重。所以为了能够有效的保护湿地,湿地公园的建设趋势日趋明显。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湿地公园的植物空间设计还不是十分的完善,所以急需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将结合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特点,对湿地生态核心的保护以及恢复工作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域,营造了良好的植物空间环境。与此同时,还结合了植物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将湿地公园划分为园林、水面、堤岸等等环境类型,对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从而达到最为理想的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设计效果。 【关键词】湿地;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设计特点 .、八、- 刖言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生态景观会议,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以及社会效益。近几年来湿地的其他自然资源和功能也逐渐的被人们发掘出来,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科研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城市湿地的功能包括为城市居民提供水源,做好防洪排涝的工作,调节城市气候,保证城市生存环境的质量,为动物提供更加多样性的栖息地,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的场所。所以建立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方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城市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公园不同于其他的城市公园类型,他的独特景观能让居民感受到独特的湿地魅力。

1湿地公园的概述 1.1湿地 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到水生生态系统的一个过渡过程,在湿地的生态系统当中,水生植物占据着较大的优势,并且长期处于水淹没的状态。对于湿地最为广泛的概括定义为天然或者人工修筑的,具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或者具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咸水的水体。与此同时,随着不断的变化,湿地的范围也被逐渐扩展到邻近湿地的河流和海岸、岛屿都属于湿地的范畴。 1.2湿地公园 我们并没有给予湿地公园一个明确的定论,只是将它区别与自然保护区以及一般意义的公园。湿地公园既有多样化的物种同时也具有生态旅游和教育的功能。湿地公园的占地面积也是具有一定要求的,在湿地当中无论是原有的还是进一步延伸的景观都应该以自然湿地作为基础,避免人工大规模的改造工作1.3湿地公园植物空间营造在对湿地公园进行相关的空间设计和营造之前,我们需要对湿地植物资源的现状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进行整体的空间规划,设定合理的设计主题,选择合适的植物,遵循和谐、统一的生长规律进行湿地公园的植物空间设计,并且要体现出美学的思想,充分的展现出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湿地公园的植物空间建设,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按照区域植物的功能进行分级的控制,选择合适的植物类型,配合周边各项主要的要素,在结合人类的审美追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形式。 2湿地公园建造案例 淮河两岸距南京主城区12mk"公园地处秦淮河南北长4080m,东西宽3500m, 总面积

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4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公司于2013年开始准备该项目,在项目设计中,基于上述理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遵循了生态性、自然性、主题性的理念和原则,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制定了如下设计规划。 4.1建设条件及发展趋势分析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信江中下游,因“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名,地理位置优越,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赣北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鹰潭西湖湿地公园位于主城区西部,东至白露河,南至浙赣铁路线,西至西湖路东侧,北至老206国道,规划面积约100.8hmzo 本着“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鹰潭市把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放在城市扩容上,力求构建“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发展格局。设计时明确提出,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必须契合总体规划布局,分析周边用地性质,抓住城市大环境景观轴线,掌握游人、居住者视线范围,通过预测周边人流量以及使用率来合理设置地标性景观、集散性景观、生态教育景观以及运动休闲廊道、绿道景观等。 4.2生态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力求以湿地保护为基础,景观以水为主题,与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交相辉映,运用最新生态建设理念,建设生态廊道,突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始终秉承将“城回信江”理念融合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融人滨水生态风光、江南文化风貌,成为城市生态绿肺,带动旅游发展,引领绿色环保理念,宣传健康运动生活,塑造休闲阳光环境。 4.2.1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使原有的大片湿地退化萎缩, 如何确保湿地由退化到健康的转变,同时使其长足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湿地、发挥其长久生态功能的意义所在。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依据现状生境评价中的分级分类型评定结果和生态水网布局规划,制定天然湿地核心区的生境修复战略。确定需修复的典型生境的位置、类型(含:原水域生境、新增水域生境、间歇性生境、苇地生境)及重要的水系廊道。在具体生境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动植物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植被多样性恢复,大量栽植乡土树种,针叶、阔叶、落叶、常绿搭配,组合成景观高低错落、层次明显的森林景观;利用现有水系和乡土植物构建陆地生态廊道系统和水体生态廊道系统,即绿网和蓝网,从而形成水陆交融的生态网络结构,同时又与园外水体生态系统相联系。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规划中,必须实行保护优先,恢复先行,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恢复场地记忆,保护原生态湿地风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4.2.2设计理念—“莺飞庆天,鱼跃于渊”。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设计结合该理念,我们以“莺飞鱼跃”为主题谓万物各得其所,构成独特的结构,旨在建设集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于一体的湿地核心区域。 4.2.3湿地公园景观之水体设计及水生态处理。本次设计一的垂点之一是 采用水生植物组件配置多级水生植物串联池,经沉淀池预处理的水依次流过香蒲.葑草、菖蒲、芦苇净化池,形成有一定化层次的白净生态系统,有利于植物生长期和净化功能的节性交替互补。香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文献综述

学科代码: 2120904010 学号: 082018010017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国内湿地公园植物的主要配置形式 学生姓名:刘彦卿 指导教师:赵建华 专业:园林 年级:2008级 2011年1月26日

现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兴建湿地公园,单是中国建设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有30处之多。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申请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城市湿地公园,获得国家的批准和大力支持。花溪湿地公园以花溪河为纽带,串联起十里河滩、花溪公园、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三个景区。城市湿地公园的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在城市中的表现形式,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调节环境、美化景观的巨大功能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具体可以归纳为: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美化城市环境和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在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时,应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学理论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可以研究分析湿地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从而确定合理的景观功能分区边界和大小,提出更好的动植物保护方式。而水文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则从微观角度分析揭示湿地系统的演变方式和方向。在城市中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湿地公园绿地植物理想选择: a.—生长表现好,如:易生长、病虫害少、易管理,管理粗放等。 b.具有一定的抗逆性,适应栽植地立地条件。 c.适应栽植地养护管理条件。 d.不宜成片栽植刺槐、黄金槐、香花槐、火炬树、侧柏等绿化先锋树种。 e.应以大规格乔木为主。重点地段及重要景观树落叶乔木规格不应低于胸径15cm、分枝点2.7m;一般地段乔木胸径不应低于10cm。

城市湿地公园的作用与设计理念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作用与设计理念 摘要: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近年来被人们所重视,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多样化与湿地保护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式。将城市湿地公园打造为低碳游憩场所,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增加人们的参与意识。本文将探讨城市湿地公园的作用并提出设计理念。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作用;设计理念 abstract: our country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asonable use in recent year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wetland park, is the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diversity and protection of the wetland is combined with a novel mode. to build the city wetland park as a low carbon city wetland park recreation sit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increase people’s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role of city wetland park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idea. key words: city wetland park; function; desig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985.1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引言 湿地作为地球三大(还有森林及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总面积位

人工湿地的植物种植和后期维护管理汇总

人工湿地的植物种植和后期维护管理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关键在于工艺的选择和对植物的选择及应用配置,因此,科学的选择和配置水生植物对人工湿地系统和景观的营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水生植物概述 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体、沼泽地的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目前国内通用的分类方法是把水生植物分为 4 类: (1)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是指茎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香蒲、黄菖蒲、燕子花、慈姑、芦苇、灯心草、蒲苇等。 (2)浮叶植物。浮叶植物是指叶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凤眼莲、王莲、睡莲、萍蓬草、芡实等。 (3)漂浮植物。漂浮植物的根不生于泥中,植株部分漂浮于水面之上,部分悬浮于水里,如满江红、水鳖、浮萍等。 (4)沉水植物。沉水植物的整个植株全部没于水中,或仅有少许叶尖或花露于水面,如金鱼藻、菹草、苦草、黑藻等。 二、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 1)水生植物的景观功能水生植物能够给人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它不仅可以观色、闻香、还能赏姿,并欣赏映照在水中的倒影,令人浮想联翩。荷叶青翠而洁净,叶型如伞,大而美观。荷花淡雅清香,气质高贵。菖蒲是常绿水生观叶植物,与碎石相配以增加景观效果。芦苇丛植于水边,微风轻拂,哗哗作响,体现了动和静集合。 (2)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在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水质的净化功能上: ①直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②为根区好氧微生物输送氧气; ③增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 水生植物除了可以改善水质外,还具有维护物种多样性,改善气候、净化空气、改善土壤等生态功能。 三、人工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 (1)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管理简单、方便是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若能筛选出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将会减少管理上尤其是对植物体后处理上的许多麻烦。一般应选用当地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 (2)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 ①抗冻、抗热能力 由于污水处理系统是全年连续运行的,故要求水生植物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基本正常生长,而那些对自然条件适应性较差或不能适应的植物都将直接影响净化效果。 ②抗病虫害能力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易滋生病虫害,抗病虫害能力直接关系到植物自身的生长与生存,也直接影响其在处理系统中的净化效果。 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要长期浸泡在水中和接触浓度较高且变化较大的污染物,因此所选用的水生植物除了耐污能力要强外,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围的动植物环境都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3)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BOD5、COD、TN、TP 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应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对污水承受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4)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因此,应着重选用常绿冬季生长旺盛的水生植物类型。 (5)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所选植物根

园林常用水生植物水生湿地植物的配置及应用

园林常用水生植物水生湿地植物的配置及应用(组图) (2010-04-13 13:32:08) 转载▼ 标签: 水生湿地植物 杂谈 水生湿地植物作为营造水景的重要要素,它的应用一直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本文从植物的构建模式、优化配置、群丛模式、与水体关系角度分析了水生湿地植物,并且结合武汉市三大公园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 1、生态水景的构建模式 1.1 生态水景的构建模式 (1)生态自然型 其景观自然形成,各群落分布自然合理,少有人工干涉,如:洪湖的荷花,白洋淀的芦苇。 (2)生态观赏型 其景观由人按生态原理并结合原地形地貌设计而成,各群落分布建植由人工而成,群落以观赏为主。同时运用各种手法使风景优美,使之成为旅游景点,如:杭州的西溪湿地、金银湖湿地公园等。 1.2 水生植物的群落模式 (1)物种多样化模式:陆生、湿生、挺水、浮水、沉水植物依序构成生态水景的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统一的组合体,各组成部分比例协调,景观层次和色彩丰富,如:解放公园。 (2)优势种主导模式:优势种在水景中起主导作用,是景观的主体部分,也是景观的特色部分,其他物种为伴生物种。如大片的荷花形成的景观,点缀有香蒲、茭草和水葱。如杭州西湖曲院风荷的荷花。 (3)水质净化型模式:此类景观以大量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为主,水域内点缀少量其它水生植物,主要以保持水质良好,水体透明为主。如:和平公园的人工湖,其中种植的大量菹草和黄花鸢尾。

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模式:通达人为设计将欲种植的水生湿地植物群落,根据环境条件和群落特性按一定比例在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方面进行安排。使其高效运行达到净化水质,并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和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群落配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水平空间配置:指水域平面上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所配置的植物群落可分为生态型植物群落和观赏性植物群落,生态型植物群落以水体污染的治理,污水的净化,促进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主要目标,注重群落的生态效应,其建群种要求耐污,去污能力强,生长快,繁殖能力强,生态效益好的物种,如芦苇。观赏性植物群落要求株型美观,有花有色,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易形成区域内观赏特色。如:荷花和睡莲。 垂直空间配置:指水生植物群落的垂直空间配置由水深决定,不同的水生植物群落对水深有不同的要求。群落配置从湖岸向湖心,随水深的不同分别选用不同的水生植物,即湿生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这些群落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生态位,能适应不同水深处的光照条件,能保持相对稳定。 2、水景中的水生湿地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 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分为水边的植物配置、驳岸的植物配置、水面的植物配置、堤、岛的植物配置等。配置时要考虑到物种搭配和生态功能,做到观赏功能和水体处理功能统一协调。物种搭配应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符合各水生植物对生态位的要求,同时能充分发挥各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2.1 水边与驳岸的植物配置 水体边缘是水面和堤岸的分界线,水体边缘的植物配置既能对水面起到装饰作用,又能实现从水面到堤岸的自然过渡,尤其在自然水体景观中应用较多,所以水边植物配置应讲究艺术构图。在构图上,注意应用探向水面的枝、干,尤其是似倒未倒的水边大乔木,以起到增加水面层次和富有野趣的作用。水边的植物配植,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色彩、线条以及姿态来组景和造景的。我国园林中自古水边主张植以垂柳,造成柔条拂水,同时在水边种植落羽松、池松、水杉及具有下垂气根的小叶榕等,均能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但水边植物配植切忌等距种植及整形式或修剪,以免失去画意。 2.2 水面植物的配置 水面全部栽满植物的,多适用小水池,或大水池中较独立的一个局部,在南方的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既要考虑到湿地的保护,又要满足城市公园功能上的要求,包括游憩、观赏和教育等。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时,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应根据原有植被现状,结合该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现、选择该公园内最具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作为重点来营建,营造出一个具有该地区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本文从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出发,结合树木学、花卉学、生态学相关理论,从植物选择、整体和局部景观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植物景观营造的要点。 一湿地及湿地公园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分类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的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主题公园设计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当然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的是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和净化污水的功能。 按其功能分,城市湿地公园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 (二)城市湿地公园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的区别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规划(《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2005)。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城市湿地公园应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的范畴,与其它绿地类型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湿地公园不是简单的湿地+公园,它包含了湿地和公园的特性。首先,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一般是在基底条件较好的区域(即当地本来就保留有部分自然湿地)。其次,由于城市湿地公园处于城市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人为干扰(即其地域范围内有部分湿地已遭破坏,因而需要进行修复),此时便可参考和借鉴人工湿地营造的方法和理论。另外,在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虽然主要以体现湿地景观为主,水域或水陆交界地占很大比例,但仍有一部分陆上区域,该区域的植物景观营建是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湿地的中英文原意是“过度湿润的土地”。《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年3月12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完整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年月

前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促进城市湿地资源的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升生态园林建设质量,保障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好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综合效益,在总结国内外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科研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设计原则、总体设计、栖息地设计、水系设计、竖向设计、种植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配套设施设计、基础工程设计、设计成果。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东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等。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总则 术语 设计原则 总体设计..............................................................................................……………………基本要求 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 定位与目标 功能分区 游客容量计算 用地比例 湿地保护与修复 栖息地设计...........................................................................................…………………..…基本要求 动植物保护 栖息地系统设计 栖息地要素设计 水系设计 基本要求 水域设计 驳岸设计 竖向设计 基本要求 高程控制 挖填方设计 道路及场地坡度设计 种植设计 基本要求 植物选择与配置

园林常用水生植物水生湿地植物的配置与应用

园林常用水生植物水生湿地植物的配置及应用(组图)(2010-04-13 13:32:08) 转载▼ 标签: 水生湿地植物 杂谈 水生湿地植物作为营造水景的重要要素,它的应用一直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本文从植物的构建模式、优化配置、群丛模式、与水体关系角度分析了水生湿地植物,并且结合武汉市三大公园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 1、生态水景的构建模式 1.1 生态水景的构建模式 (1)生态自然型 其景观自然形成,各群落分布自然合理,少有人工干涉,如:洪湖的荷花,白洋淀的芦苇。 (2)生态观赏型

其景观由人按生态原理并结合原地形地貌设计而成,各群落分布建植由人工而成,群落以观赏为主。同时运用各种手法使风景优美,使之成为旅游景点,如:杭州的西溪湿地、金银湖湿地公园等。 1.2 水生植物的群落模式 (1)物种多样化模式:陆生、湿生、挺水、浮水、沉水植物依序构成生态水景的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统一的组合体,各组成部分比例协调,景观层次和色彩丰富,如:解放公园。 (2)优势种主导模式:优势种在水景中起主导作用,是景观的主体部分,也是景观的特色部分,其他物种为伴生物种。如大片的荷花形成的景观,点缀有香蒲、茭草和水葱。如杭州西湖曲院风荷的荷花。 (3)水质净化型模式:此类景观以大量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为主,水域内点缀少量其它水生植物,主要以保持水质良好,水体透明为主。如:和平公园的人工湖,其中种植的大量菹草和黄花鸢尾。 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模式:通达人为设计将欲种植的水生湿地植物群落,根据环境条件和群落特性按一定比例在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方面进行安排。使其高效运行达到净化水质,并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和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群落配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探讨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探讨 发表时间:2017-01-16T11:23:11.8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30期作者:张文 [导读] 摘要:湿地公园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形势,通过植物景观的设计,为人们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提供体育娱乐及自然文化教育的场所,同时调节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呈现城市景观特色。 身份证号码:35042819900722xxxx 摘要:湿地公园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形势,通过植物景观的设计,为人们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提供体育娱乐及自然文化教育的场所,同时调节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呈现城市景观特色。 关键词:湿地公园;植物景观;景观设计 一、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1)结合生态系统进行分析遵循循环规律 湿地公园的主要载体是水,水作为湿地公园的本源,必须对湿地公园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实现湿地公园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在进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时,需要对其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设计,遵循湿地循环规律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 (2)以综合整治为基础预留发展空间 城市湿地公园最主要功能主要表现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等。应该说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的生活以及生产提供多元化的资源。所以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后续发展,要坚持以综合整治为基础,制定出科学化、合理化的开发、设计、建设、恢复等一系列的方案,从而才能够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下更多的空间。 (3)植被演替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而且本身其植被资源也非常的丰富。因此,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时,可以利用好其丰富的植被资源,让其整个生态更加具有价值。应该充分地结合其生态系统的植被演替规律,优化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结构,从而可以达到不同生态景观的设计要求,有效促进不同群落的结构能够稳定在其生态系统中发展。 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1)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所谓植物景观所指的是借助大自然中的植被以及群落等元素,通过人工设计让其能够产生美的感受和联想。针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应该充分地结合其公园的生态特征,通过人工设计让其植物元素与美学原理进行结合,配合着城市湿地公园的水与地貌特征来进行景观设计。在其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化、合理化的搭配,并且植物所具有的个体特性以及群落所具有的线条美等进行融合,以不同类型的构图设想设计出一个多维度的动态空间。这样的一种景观设计理念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让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2)打造具有乡土风情的植物景观 通常情况下,城市湿地公园基本都是位于城市近郊或者乡村。在进行其景观设计时,应该利用好其湿地现有的水系以及地貌特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历史,选择当地特有的植被来营造具有乡土气息的植物景观。比如:我国著名的西溪湿地公园,就是选择了当地的柿树、河柳、旱柳等植被,来对其湿地公园景观进行设计。而且在其公园的中还有1个河塘,其两侧生长的植物在景观设计时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对于整个浏览线路会产生影响的一些植被,经过优化后,保留了原来的地貌特征,只是合理化地对一些水岸曲直的植物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在对西溪湿地公园进行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景观的人为干预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减少。由于减少了人为干预,促进了其生态环境中的植物群落通过自然的演化,形成了具有极赋特色的乡土植物景观,给游客们带来了清新与美的享受。 (3)打造具有农家特色的植物景观 正如前面所说,湿地公园的地理位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可以借助当地的农家风情以及当地的农家植物来设计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其公园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将当地农家特色的建筑以及农家文化进行了融合。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选择性地将具有农家特色的传统植物元素考虑在内。采用了单一品种的片植以及混合物种片植的方法,让其植物景观更加体现出农家特色。其主要选择搭配的植物主要以桑树、香椿、泡桐、木芙蓉、桃、枇杷、梨、茭白、菱角、芦苇等植物,为其湿地公园增添了许多的植物元素,同时也为其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4)打造具有趣味植物景观 对于趣味植物景观而言,是希望在湿地公园中以较为鲜艳的花、果等来吸引游客的兴趣。在都市生活常居的人们,希望能够在在节假日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所以在进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游客对野趣的需求心理,设计具有趣味植物景观。同样以西溪湿地公园为例,在其公园中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针对性地对浏览线路进行了设计。在主要游览的线路中,设计人员刻意地种植了具有趣味性的植物,并且保持了原生态系统中的野生花卉。给游览者打造了一条生态型花卉游览路线,而且其植物的搭配,也使得其游览路线能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且产生色彩以及线条上的变化。不仅让游览者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同时也能够让其接受到植物知识的教育。在西溪湿地公园中,主要搭配的趣味植物主要以紫云英、毛茛、白三叶、阿拉伯婆婆纳等为主。这也是结合了当地的特色,让其能够为整个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增添不少色彩。 三、湿地公园水生植物与湿生植物景观构成分析 (1)城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分析 水这个载体本身就是湿地公园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水中生长的植物自然也成为了景观打造的一个重点。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水生植物的生活习性来进行划分。通常水生植物可以分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4个种类。无论选择那一种植物种类,都需要坚持所选择的水生植物具有观赏价值的原则。通过合理化的搭配来打造水生植物景观,让其植物所具有的线条以及色彩能够与整体的景观融合,通过一段时间与其自然生态的融合,实现自然水景的稳定。比如:西进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选择,多以沉水植物、浮水植物等为主,在岸边搭配了耐湿性较强的乔灌木为景观辅助,让其不同类型的植物以不同色彩、不同花期、不同形状来向人们展示其和谐性的植物景观。让游览者能够体会到一丝清新与宁静。对于水面较大的区域,可以以睡莲、荷花、芦竹等水生植物来对其水面进行点缀,让植物在

园林常用水生植物水生湿地植物的配置及应用

园林常用水生植物水生湿 地植物的配置及应用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园林常用水生植物水生湿地植物的配置及应用(组图) (2010-04-13 13:32:08) 标签: 水生湿地植物作为营造水景的重要要素,它的应用一直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本文从植物的构建模式、优化配置、群丛模式、与水体关系角度分析了水生湿地植物,并且结合武汉市三大公园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 1、生态水景的构建模式 生态水景的构建模式 (1)生态自然型 其景观自然形成,各群落分布自然合理,少有人工干涉,如:洪湖的荷花,白洋淀的芦苇。 (2)生态观赏型 其景观由人按生态原理并结合原地形地貌设计而成,各群落分布建植由人工而成,群落以观赏为主。同时运用各种手法使风景优美,使之成为旅游景点,如:杭州的西溪湿地、金银湖湿地公园等。 水生植物的群落模式

(1)物种多样化模式:陆生、湿生、挺水、浮水、沉水植物依序构成生态水景的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统一的组合体,各组成部分比例协调,景观层次和色彩丰富,如:解放公园。 (2)优势种主导模式:优势种在水景中起主导作用,是景观的主体部分,也是景观的特色部分,其他物种为伴生物种。如大片的荷花形成的景观,点缀有香蒲、茭草和水葱。如杭州西湖曲院风荷的荷花。 (3)水质净化型模式:此类景观以大量的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为主,水域内点缀少量其它水生植物,主要以保持水质良好,水体透明为主。如:和平公园的人工湖,其中种植的大量菹草和黄花鸢尾。 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模式:通达人为设计将欲种植的水生湿地植物群落,根据环境条件和群落特性按一定比例在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方面进行安排。使其高效运行达到净化水质,并形成优美的景观效果和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群落配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水平空间配置:指水域平面上配置不同的植物群落。所配置的植物群落可分为生态型植物群落和观赏性植物群落,生态型植物群落以水体污染的治理,污水的净化,促进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为主要目标,注重群落的生态效应,其建群种要求耐污,去污能力强,生长快,繁殖能力强,生态效益好的物种,如芦苇。观赏性植物群落要求株型美观,有花有色,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易形成区域内观赏特色。如:荷花和睡莲。 垂直空间配置:指水生植物群落的垂直空间配置由水深决定,不同的水生植物群落对水深有不同的要求。群落配置从湖岸向湖心,随水深的不同分别选用不同的水生植物,即湿生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这些群落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生态位,能适应不同水深处的光照条件,能保持相对稳定。 2、水景中的水生湿地植物群落的优化配置 水生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分为水边的植物配置、驳岸的植物配置、水面的植物配置、堤、岛的植物配置等。配置时要考虑到物种搭配和生态功能,做到观赏功能和水体处理功能统一协调。物种搭配应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符合各水生植物对生态位的要求,同时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