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摩擦力的八大误区

摩擦力的八大误区

摩擦力的八大误区
摩擦力的八大误区

例析认识摩擦及摩擦力的八个误区摩擦有动摩擦和静摩擦之分。而摩擦力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三

个条件:(l)物体间互相接触、挤压;(2)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3)接触面粗糙;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在判断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大小及种类时,应首先对照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或物体的平衡条件去考虑物体间有无摩擦,再考虑它的方向、大小、种类的问题。而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学生往往理解不透,概念模糊,形成误区。

误区之一运动的物体一定受摩擦力,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摩

擦力。

例1如图1,两个完全相同的有固定轴的轮子,用一条绷紧的传送带连着,呈水平状态,一个工件随传送带一起匀速向右运动,工件是否受摩擦力?

错解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右运动时,相对皮带有向左滑动的

趋势,所以物体受摩擦力作用。

分析与解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理解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对有无相对运动及有无相对运动趋势认识模糊,机械地认为当物体

运动时产生摩擦力且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在分析时首先应考虑有无摩擦,再考虑其它问题。

因工件是随水平传送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工件相对

传送带是静止的,既无相对运动也无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工件与传送带之间没有摩擦。

例2如图2,在水平方向力F的作用下,物体静止在竖直的墙

面上,试分析物体是否受摩擦力?

错解因为竖直墙面可能是光滑的,也可能是粗糙的,而物体

静止在墙面上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所以物体可能受摩擦力,也可能不受磨擦力。

分析与解产生错误的原因,是片面理解产生摩擦的条件。需

要指出:有时产生摩擦力的三个条件中有的未知或不易确定,不能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去分析,此时可用平衡条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因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物体在竖直方向受平衡力。所以物体在竖直方向除受重力外,一定还受一个向上的摩擦力与之平衡。

误区之二: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例3如图3物体在传送带上,从低处送到高处,则物体与传

送带之间的摩擦力方向如何?

错解因为物体随传送带向上运动,所以根

据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传送带对物体产生的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斜面向下。

分析与解在物理学中,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因物体静止在传送带上,但它相对传送带有向下运动的趋势,物体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沿斜面向上的,此时,物体所受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误区之三: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接触面积越大,运动速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

例4某一物体在一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一次速度为0.1m/s,第二次速度为0.2rn/s,则前后两次物体所受摩擦力大小怎样?

错解因为v1<v2,所以f1<f2

例5甲乙两块相同的砖,若甲平放,乙竖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乙两砖所受摩擦力大小怎样?

错解因为甲平放,接触面积大,所以甲受到的摩擦力大于乙受到的摩擦力。

分析与解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理解不透彻。影响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压力大小,二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且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动摩擦力越大。而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所以,例4中,前后二次物体所受摩擦力相等。例5中,甲、乙两块砖所受的摩擦力相等。

误区之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例6用手握住一个瓶口朝上的瓶子静止在空中,则随着手握力的增大,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怎样变化?

错解因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所以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变大。

分析与解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理解不清。由于瓶子与手之间是静摩擦,且瓶子静止在空中,瓶子处于平衡状态,应受平衡力作用。所以在竖直方向除受重力之外还受一个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作用,且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由于瓶子的重力大小不变,所以尽管手的握力增大但摩擦力大小不变.而增大手的握力,只能起到增大手与瓶子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而不能改变竖直方向手握一定重物时静摩擦力的

大小。况且,即使是动摩擦力,也应注意在接触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才越大。

误区之五: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例7甲、乙两辆小车,m甲< m乙,甲在砂石路面上,乙在水泥路面上匀速运动,问甲、乙哪一个受到的摩擦力大?

错解因砂石路面比水泥路面粗糙,所以甲受到的摩擦力大于乙受到的摩擦力。

分析与解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决定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片面理解.摩擦力的大小不仅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还跟压力大小有关,且只有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才越大。所以本题中,将无法确定甲、乙哪一个受到的摩擦力大。

误区之六:摩擦力总是有害的

例8 人走路时,脚和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错解人走路时,由于地面对脚产生阻碍作用,所以脚和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有害的。

分析与解当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时,摩擦力将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所以摩擦力不一定是有害的。人走路时,脚相对于地面有向后的运动趋势,所以地面对脚产生一个向

前的静摩擦力,正是这个静摩擦力,才是脚向前行走的动力。所以人走路时,脚和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

误区之七:当物体滚动或转动时产生的摩擦一定是滚动摩擦

例9用铅笔刀削木质铅笔时,铅笔与卷笔刀之间的摩擦属于什么摩擦?

错解由于削铅笔时,铅笔在卷笔刀之间转动,所以它们之间的摩擦属于滚动摩擦。

分析与解需要指出,滑动摩擦是一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有一接触面保持不变。滚动摩擦是一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物体间两接触面均在改变。由此可见:根据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两接触面是否改变来判断是滑动摩擦还是滚动摩擦。所以例题中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只看表面现象,而没有弄清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本质区别。事实上,用卷笔刀削木质铅笔时,虽然物体间存在转动,但它们在相对运动过程中有接触面不变,因此它们之间的摩擦属于滑动摩擦。

误区之八:在运动过程中,物体运动越来越慢,说明摩擦力越来越大

例10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为什么?

错解足球在草地上越滚越慢,是因为草地与足球之间的摩擦力越来越大的缘故。

分析与解足球在球场草地上越滚越慢,说明足球的水平方向运动速度减小了。即足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原因是足球在水平方向受到了力的作用。进一步分析,足球滚动时,由于足球具有惯性的缘故,会向前运动。由于所受摩擦力方向,也就是足球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力方向,当与足球的运动方向相反时,足球做减速运动,而不是足球对草地间的摩擦力越来越大的原因。

对摩擦力的认识总结资料

对 摩 擦 力 的 认 识 总 结 摩擦力专题材料 整理人 陈 浩 摩擦力是力学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力,它是在互相接触并且接触面不光滑的两个物体之间产生的。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阻碍它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就是摩擦力。摩擦力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且有相互作用的弹力;②两接触面均粗糙;③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下面结合一些典型模型作一剖析,期望对摩擦力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一、有外力作用时才会有摩擦力产生吗? 如图1所示,用水平力F 拉放在地面上的物块, 但未拉动,是因为物块受到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的作用,但以此认为沿接触面的外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前提条件却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如图2所示,放置在水平传送带上并与传送带 保持相对静止的货物,在传送带加速或减速时,也会受到静摩擦力 图1图2

的作用,其原因并不是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受除静摩擦力以外的其他外力作用,而是因为货物与传送带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可见,相互接触的物体要产生静摩擦力,物体间必须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这种“相对运动的趋势”既可由外力产生,也可以是因为运动状态的改变而产生。 如图3所示,汽车刹车后在水平方向上只 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汽车是靠自身的惯性相对 地面向前滑动,而不是其他外力的作用。 二、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吗?(即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摩擦力尽管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物体的运动一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因此,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对地的运动方向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即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既不充当阻力也不充当动力! 如图2所示,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加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右,与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同,对货物的运动而言为动力;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减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左, 图3

对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关于摩擦力的几个常见误区 巴东二中杨海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对于摩擦力的认识存在误区。本文将从一些实例入手,对于几个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误区进行分析。 误区一:静止的物体只能受到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只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解析:摩擦力分为三种: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趋势,滑动摩擦力阻碍的是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 其中的“相对”指的是研究对象与和它接触的物体之间,而不是相对于其他惯性参考系。如果两物体之间具有的仅仅是相对运动的趋势,那么就算物体相对其他参考系在运动,存在两物体之间的也一定是静摩擦力,而不是滑动摩擦力(或者滑动摩擦力);反之,如果物体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即使此物体相对于其他参考系静止,它也受到滑动摩擦力。另外,运动的物体还可能受到的是滚动摩擦力。 例1.在地面上运动的人,脚底受到的是静摩擦力。(运动物体受静摩擦力)例2.物体在水平地面上滑动时,地面受到物体对它施加的滑动摩擦力,而地面是静止不动的。(静止物体受滑动摩擦力) 误区二:摩擦力总是阻力,阻碍物体的运动。 解析:出现此种认识误区的同学,对于摩擦力定义中的“相对”二字理解不深。摩擦力阻碍的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二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并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例1.将一木块静止地放上一转动的传送带,木块和传送带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分析可知,木块会受到一个向前的摩擦力的作用。这个摩擦力的方向和木块的运动方向相同。 图1 例2.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的人,脚相对于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故脚部受到一个向前的静摩擦力的作用,其方向与人的运动方向相同。 误区三:摩擦力的大小一定与正压力成正比 解析:两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一定时,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就越大,但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并没有必然联系,应根据物体的实际受力情况和实际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来确定。 例1.对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块施加一个2N的推力,若木快不动,则木块受到一个地面对它的静摩擦力,大小与推力的大小相等(也为2N),方向与推力方向相反;继续增大推力的大小,只要木块不发生运动,那么其受到的静摩擦力必然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这个过程中,木块对地面的压力不变,但是静摩擦力增大了。

顿号的使用及十大误区

顿号的使用 顿号(、)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 1、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例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2、习惯上不须停顿的并列词语之间不加顿号。一般单节的并列词语之间不能用顿号。 例:兄弟要敬重父母。 3、多个并列词语,前面的之间用顿号,最后两个词语之间用“和”或“及”等。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顿号。 例:义理、考据和辞章。 4、并列词语之间有问号或叹号的,不再用顿号。 5、句中概数的中间不用顿号。 如:你的年龄大概是十六七岁。(不能写成“十六、七岁”) 离村三、四里外有一条小河。 上例中相邻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中间不应用顿号隔开。 【注意】相邻的两个数字而非约数之间要用顿号。如:三年级四、五班的学生。 6、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打打麻将呀,听听戏呀。 7、标题中有并列词语时中间不用顿号,可在并列词语之间空一格。 8、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

给养的筹划,武装的整理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的工作之中。 9、并列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如: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如: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剔透〉,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 10、并列成分做状语,并列成分是介宾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他们[在朦胧的夜色中,在大青树下,在纺车旁边,用传统的诗一般的语言]倾吐着彼此的爱慕和理想。 【注意】并列成分若都是单个词语或成语则用顿号。如:我们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大国主义。 11、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并列成分是主谓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注意】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共带一个宾语,并列词间用顿号 如:今年我公司研制、推出了两款新车。 12、并列的词或词组作复指成分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如:老槐树下有两辈人:一个“老”字辈,一个“小”辈。 13、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如: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⑩顿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并列的短语。分句之间停顿较大,不应用顿号。 例(1)这次会议对玉米、小麦、油料、和棉花的收购任务,作了重新安排,

关于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关于摩擦力认识的几个误区 孙广阔 (山东费县第一中学 273400) 在学习摩擦力时,由于受生活中个别现象或已有体验的影响,许多同学老是存在着一些错误地认识 ,下面结合一些典型模型作一剖析,以期望同学们对摩擦力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一、有外力作用时才会有摩擦力产生吗? 如图1所示,用水平力F 拉放在地面上的物块,但未拉动,是因为物块受到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的作用,但以此认为沿接 触面的外力是产生摩擦力的前提条件却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如图2所示,放置在水平传送带上并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 的货物,在传送带加速或减速时,也会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其 原因并不是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受除静摩擦力以外的其他外力作用,而是因为货物与传送带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可见,相互 接触的物体要产生静摩擦力,物体间必须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而这种“相对运动的趋势”既可由外力产生,也可以是因为运动状 态的改变而产生。 如图3所示,汽车刹车后在水平方向上只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汽车是靠自身的惯性相对地面向前滑动,而不是其他外力 的作用。 二、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吗?(即摩 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摩擦力尽管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物体的运动一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因此,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对地的运动方向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即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摩擦力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既不充当阻力也不充当动力! 如图2所示,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加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左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右,与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同,对货物的运动而言为动力;当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减速运动时,货物相对传送带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所受的静摩擦力向左,与货物的运动方向相反,对货物的运动而言为动力。当货物与传送带之间有相对滑动时,以上摩擦力就变为滑动摩擦力,也是既可充当动力也可充当阻力的。 又如人在加速跑动时,车辆加速前进时,由于人的脚或车轮(主动轮)与地面接触时相对静止且有向后运动的趋势,故地面给人的脚或车轮一个向前 的静摩擦力,这个静摩擦力是使人或车加速前进的动力。可以设想 一下,若人或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时,能加速运动吗? 在如图4所示的情景中,物体匀速转动时相对转盘有向外运动 的趋势,受到的静摩擦力指向圆心,与运动方向垂直! 在如图5所示的情景中,当人随电梯向上或向下加速时,受到 的静摩擦力和运动方向成一夹角——不共线! 图1图2 图4

摩擦力重点难点易错点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批改同学们的作业、试卷和解答同学们提出的疑难问题中,笔者的体会是:同学们对摩擦力感到困难和解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理解不深刻,因而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现将同学们的常见认识误区归类分析,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忽略“相对”,步入误区 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有的同学认为“相对运动”、“相对静止”就是“运动”、“静止”,常产生以下认识误区。事实上,它们是有很大区别的。“运动”、“静止”是以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的,而摩擦力中的“相对运动”、“相对静止”是以与它接触的物体为参考系的。 误区之一: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受到静摩擦力。 如图1所示,物体A与小车一起向右加速运动。物体A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具有共同的加速度a,那么物体A合力水平向右,只能由小车对A的静摩擦力提供,所以物体A受到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而物体A(对地)的运动方向也向右。因此,运动的物体也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误区之二:只有运动的物体才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如图2所示,物体B在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运动,地面相对于物体B向左运动,所以地面受到了向右的滑动摩擦力,而地面是静止的。因此,静止的物体也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误区之三: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如图3所示,物体A在传送带上以速度向右运动,传送带以速度顺时针转动则物体A相对传送带向左运动,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而物体A(相对地面)的运动方向也向右,因此,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误区之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共线。 如图4所示,在绕竖直轴匀速转动的圆盘上,相对于盘静止的物体受到的向心力由圆盘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提供,这个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因此,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共线。 综上所述,解决此类摩擦力问题,关键在于认真领会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与运动方向无关。

小学科学老师教学随笔一堂摩擦力的公开课

小学科学老师教学随笔一堂摩擦力 的公开课 教后记今天上了一次公开课,还有录像啊,我比较紧张,因为是在中午的时候张老师临时和我说的。我牺牲了午觉的时间,抓紧时间制作课件。我希望自己表现好。我上的是摩擦力,所以内容比较多。任务重。 这节课需要小组实验。我要准备好很多的实验器材。去实验室没有找到器材,就打电话给实验老师,谢天谢地,在最后的的几分钟讲器材准备好了。上课的时候因为时间来不及,又占用了课堂的时间发器材。最后在手忙脚乱中把东西都准备好了。 在上课的开始,我先放了快乐大本营的“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中的关于摩擦力的视频,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在看之间,我问同学,猜书本被拔开了没有?同学举手回答:没有拔开。看完之后,我问道:大家从中知道了什么呢?大家一口同声的说摩擦力。之后我顺势说今天我们们所学的就是摩擦力。 在我们身边我们也可以自己去感受摩擦力,我在PPT上展示出需要学生自己去做的小实验,让他

们小组活动2分钟。充分让他们活动起来。活动之后,我提问:在3个实验中,感受力的是哪个?学生有的脱口而出,我示意学生举手。学生举手回答是1与2中感受到力。我问这种力是什么力?学生回答是摩擦力。我继续提问,同样是摩擦力,他们的运动状态一样吗?大家同时回答不一样。我再接再厉:那摩擦力是不是都一样呢?学生回答:不一样。继续提问:那分成哪几种呢?大家看书回答。学生看完书之后回答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我请学生看书,知道他们的定义。在在屏幕上展示分类。学生很认真的看书。并且根据之前的实验总结定义。我请学生起来回答。学生有积极回答的。第一个定义滑动摩擦里比较难,在回答之后,滚动摩擦,静摩擦,都顺利的说出来了,我是松了一口气。我怕冷场啊。 之后问他们各自产生的条件?我让他们小组讨论,自己试着总结。在讨论3分钟之后,我让他们回答。学生回答:相互挤压,有相对运动。我提醒道:有一个隐藏的条件:表面呀怎样?学生反映过来:接触面不光滑。在回答静摩擦的时候,就比较简单了。但是我提醒道,他们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静摩擦想想动而没有动。与滑动摩擦不同。

作文常见十大误区

高考作文常见的十大误区 一、审题——若即若离 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多以“话题作文”或是“新材料作文”出现,题目宽泛,不设审题障碍,但也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依然要在所给话题、材料范围内进行审题写作,不可抛开话题、另辟蹊径地“信马由缰”。否则,就会不着边际,偏离话题。比如上海2007年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就应该牢牢抓住“必须”“跨”“坎”等“题眼”进行审题,还要重点关注、开掘出“坎”的引申义、比喻义。 规避:要加强审题训练,针对题目“辨字析词”,盯准“题眼”,尤其对于哲理性命题,涉及辩证关系的,更要深入分析题目的深刻内涵。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广。 二、入题——千呼万唤 高考作文因字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写得太多,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往往出现“入题慢”的弊病,废话很多,以一当十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引用原材料或可有可无的内容占去了很大的篇幅,重点部分无法展开。 规避:多看名家精短美文,为我所用,在“实战”中寻找不足,总结经验。 三、扣题——蜻蜓点水 有的考生写作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话题、话题的关键词或与话题相近的表述,犯了扣题不紧的错误,看不出是就所给特定“话题”或是“新材料作文”而写的文章,这样得分自然不会理想。 规避:在行文时牢记“考纲”中对作文扣题一项的具体要求,依照标准去做,回想老师的相关叮嘱及传授的方法。 四、立意——平庸病态 见解独到、构思新巧、主旨积极的文章无疑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可惜的是,在考场上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甚至写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如有的学生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这样写:“我要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移植过来,为自己发财致富……”由于思想格调不高,不符合高考作文“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 规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突破定向思维、线性思维,走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视角独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五、选材——陈旧苍白 有的学生作文材料陈旧苍白,缺乏厚重感。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分析少论证;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到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为原则。 规避:积累材料。一是在高三这段时间里继续收集鲜活的材料,并选记一些名言警

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一、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的办法有: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1.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摩擦 例1(2012·赤峰)如图所示四个实例中,属于增大摩擦的是() 解析:轴承之间装滚珠是将滑动摩擦变成了滚动摩擦,从而减小了摩擦力;写字时用力,这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摩擦的;向门转轴处加润滑油使接触面更光滑一些,以减小摩擦力;旱冰鞋安装滚轮,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力。故选B。 2.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 例2(2012·宜宾)在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磨擦的是() 解析:轮滑鞋带有滚轮是通过将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的方法来减小摩擦的;重型卡车安装多个轮胎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水泥路面上划出一道道的横线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是通过使接触面脱离接触来减小摩擦力的。故选C。 例3(2012·德州)图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 解析:磁悬浮列车被轨道上的强磁场微微托起,使压力减小,故摩擦力减小;气垫船的船底与水面之间有一层空气垫,使船底与水面脱离,从而减小摩擦;在轴承中加滚珠,是利用变滑动为滚动的方法减小摩擦;轮胎上制有花纹,是使接触面变粗糙,从而增大摩擦。故选D。 例4(2012·泉州)以下四个实例中,可以增大摩擦的是() A.给车轴加润滑油 B.自行车脚踏板刻上花纹 C.给行李箱装上轮子 D.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 解析:给车轴加润滑油,是使接触面变光滑的方法减小摩擦;自行车脚踏板刻上花纹,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摩擦;给行李箱装上轮子,是通过变滑动为滚动的方法减小摩擦;磁悬浮列车悬浮行驶,是通过使接触面脱离接触的方法减小摩擦;故选B。 例5(2012·河池)下列实例中,属于增大摩擦的是() A.在拉杆式旅行箱上安装轮子 B.在机器的轴上安装流动轴承 C.在结冰的路面上撒上煤渣 D.在气垫船底和水面之间充一层空气垫

项目管理的十大误区

项目管理的十大误区 项目管理运用各种相关技能、方法与工具,为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下面为你了项目管理的十大误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鼓包现象 “毯子底线是什么?”这是项目结束是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在项目中,主要的工作通常得到特别的关注,但是那些边缘的事却总是被忘记,或是推迟到“以后”再做。在项目结束时,就会有好几堆(从毯子底下扫出来的事)需要处理。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鼓包现象”,因为项目组成员认为这种现象是,项目结束前,所有这些“额外的”工作就突然冒出来了。 症状 任何人们认为“以后会做”、但是却不在计划内的事; 增长的日志(问题、缺陷等); 假定在项目最后才完成文档。 在大多数项目计划中,没有“以后”这个时间。因此这些事要么取消了,要么在结束时疯狂的仓促完成。 2、缺少维护文档 时常,项目工作紧张时,第一个去掉的就是文档工作。有时即使项目有时间,也不会创建文档;或是创建了文档,却很少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维护它。

症状 产品与需求文档不符; 技术文档过时,无法保证技术的延续; 没有记述项目的决策及决策原因的文档; 没有对变化的审计跟踪。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因为文档是为项目服务的。一旦项目结束了,将来的项目和维护这个项目的人员,都需要通过文档来了解项目创建了什么、为什么要创建它们,以及如何创建它们。否则,它们就会像前人一样,落尽同样的陷阱—在这种情况下,“忽视文档中的历史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3、源头不保证质量 项目组成员并不总是认可“源头质量”的说法。有时候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即“别人会发现我那些错误”,而不是认为自己要对质量负责。项目经理无法评审所有的工作,所以他们必须依赖其他项目组成员。因此,项目组成员必须担负起责任,确保所有他们署名的工作,代表他们的最高水平。 症状 没有评审,就交付了有错误的工作成果; 不测试开发出的代码; 不关注对工作成果的提交。 整个研究结果都显示,项目的质量问题如果没有在源头发现,就要花数倍的成本在项目后期解决。

专题-摩擦力突变问题探析

二、动静突变 例2 :把一重为G的物体,用一个水平的推力 图甲所示),从t=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随t的变化 关系是图中的( ) 甲 动动突变 一个小物体无初速度地放在P点,小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问当皮带逆时针转动时,小物体运动到Q点的时间为多少? 2 s 摩擦力突变问题分类探析 摩擦力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摩擦力的突变的考题常有出现,且类型多,特别是静摩擦力随物体的 相对运动趋势发生变化,其大小与方向均有可能变化的情况对应于物理过程的转变及临界状态,在分析中很容易发生失误,在复习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应仔细分析物体的状态变化的过程与细节。 摩擦力的分类定义产生条件大小方向作用效果做功 一、静动突变 例1、长直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个铁块,木块由水平位置缓慢向上转动。另一端不动,则木块受 到摩擦力f 随 变 象 中 角度的 化关系图 是(甲) 的() 练习:如图乙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拉力F拉木块直到沿桌面运动,在此过程中,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f随拉力F的大小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O D F F kt(k为恒量, t时间)压在竖直平整的墙上(如 例3、传送带以恒定的速率V10m/s运动,已知它与水平面成37,如图所示,PQ 16m将 0.5,

四、 静静突变 例4?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共受到三个力即 F 1、F 2和摩擦力的作用,木块处于静止 状态,如图,其中F i 10N ,F 2 2N ,若撤去F i ,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A ? 10N ,方向向左 B . 6N ,方向向右 C 2 N ,方向向右 D .零 五、 摩擦力有无判断 例5、水平皮带传输装置如图所示, O i 为主动轮,02为从动轮。当主动轮顺时针匀速转动时,物体被 轻轻地放在A 端皮带上,开始时,物体在皮带上滑动,当它到达位置 C 后停止滑动,直到传送到目的地 B 端,在传送过程中,若皮带与轮不打滑,则关于物体受的摩擦力和图中 P 、Q 两处(在01、02连线上) 皮带所受摩擦力的方向的正确说法是() ① 在AC 段物体受水平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P 处皮带受向上的滑动摩擦力。 ② 在AC 段物体受水平向右的滑动摩擦力。 P 处皮带受向下的静摩擦力。 ③ 在CB 段物体不受静摩擦力, Q 处皮带受向下的静摩擦力。 2. (2001夏季广东河南卷) 物体B 放在物体A 上,A 、B 的上下表面均与斜面平行(如图),当两者以相 同的初速度靠惯性沿光滑固定斜面 C 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时,( ) ④ 在CB 段物体受到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 P 、 Q 两处皮带始终受向下的静摩擦力。 习题: 1. (2002卷)如图4物体a 、b 和c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 F b=5 N 、F C =10 N 分别作用于物体 b 、c 上, a 、b 和c 仍保持静止。以f 1、f 2、f 3分别表示a 与b 、b 与c c 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 ) A . f 1=5N , f 2=0 , f 3=5N C f 1=0, f 2=5N , f 3=5N B . f 1 =5N , f 2=5N , f 3=0 D . f 1=0, f 2=10 N , f 3=5 N A . 图4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课时 认识摩擦力(导学案)

第3节摩擦力李度一中陈海思 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 课 题 认识摩擦力课型新授课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知识与 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摩擦力的存在. 2.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 法.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通过对生产、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亥 杂诗 · 其五》◆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 因素.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筷子、橡皮、洗洁精、 木块、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 砝码等. 教学难点 摩擦力大小、方向的判 断. 教学 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2)有压力;(3)接触面粗糙;(4)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做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与接触面面积大小和物体运动速度快慢或运动状态等无关.

注意: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或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物体间相对运动”不等于“物体运动”).如刚放在水平运动的传送带上的货物,由于相对传送带向后运动,因此货物受到向前的摩擦力(与传送带运动方向、货物动方向一致);当货物速度达到与传送带的速度相同时,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对运动,因此不再受到摩擦力. 例题1(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木块A从斜面顶端滑下,运动到水平面上,判断木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受到滑动摩擦力,若受到,请画出摩擦力的示意图.

《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等奖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实验中学郭海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在“科学世界”里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常见实例和实验,认识摩擦力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增减摩擦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科学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能灵活运用物理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科学态度 (3)鼓励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接受挑战

【教学重点】1、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猜想 2、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3、对实验表格进行分析评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相对运动”的理解 2、形成假说“摩擦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3、区分“重力”与“压力” 4、设计实验表格,体现控制变量法 【设计思路】 本课以“捉泥鳅”游戏引入,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现场抓水中的泥鳅和沾满木屑的泥鳅作对比,强烈的反差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并且当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出猜想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刚才亲眼所见的情景,得出合理的猜想,“捉泥鳅”的前后呼应也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本节课的主题是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了突显主题,摩擦力定义就不能占用较大篇幅。于是我以两次感受实验,突破“相对运动”这个难点,从而很快得出摩擦力的定义。 教材中选择用毛巾和木板来呈现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木板较窄,易发生“脱轨”事件导致实验失败,而毛巾较软,易发生堆积,使拖动木块时受到阻碍,我将它们换成砂纸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砂纸很平整,不易起皱,正反两面的粗糙程度不一样,能形成强烈对比的实验效果。另,教材中选用钩码作为重物改变压力大小,我将它改成了密度更大更易放稳的铜质圆柱体,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且更易操作。 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直接读出摩擦力大小。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极难控制匀速运动,故给读数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我在评估完第一个猜想的验证实验后,教给学生一种新方法,将拉动木块改为拉动砂纸。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需控制匀速,这一实验方法的改进无疑大大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网络的十大禁忌

网络的十大禁忌 1.别将IT 交给非专业人员负责。 在许多小型企业,只要是稍懂计算机的人员,就会被指派担任技术支持或疑难解答的工作。但是,若该人员原本并非专门负责这项工作,譬如会计或业务人员,那么他们花在解决计算机问题上的时间,就会耽误他们真正的职责,而且由于他们缺乏专业能力,也会为您的企业带来风险。 2.千万别仰赖手动备份流程。 备份应该定期、自动执行。如果您需仰赖某位人员手动按一个按钮或手动启动这项流程,那么一旦此人没进办公室或是忘记,您就麻烦了。 3.别忘了,智能手机基本上就是一台手持式计算机。 如果您的员工需使用智能手机来执行业务,那这些手机也和计算机一样需要信息安全防护。智能手机当中存放的关键业务数据越来越多,因此也应包含在全企业安全政策当中。 4.别将淘汰的设备直接丢弃。 老旧或故障的设备当然得淘汰,但是在您淘汰之前,请确定您硬盘上的数据确实已清除干净,千万别让您老旧的计算机或打印设备成了歹徒挖掘身分信息的宝库。此外,您可以将这些设备捐出来回收,这比起将您的计算机送到垃圾场掩埋来得环保。 5.别高估员工的安全意识。 明确规范如何保护客户数据,订出社交媒体、U盘以及智能型手机的使用规范。将您的政策写成书面的文字,而不是假设员工应该具备基本常识判断,到时候再来后悔。 6.别还没想清楚就一头栽进社交媒体。 许多小型企业都设置了Facebook 网页和Twitter 账号。但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不论大小) 都曾发生一些尴尬的Twitter 讯息而导致公关形象受损,这表示,缺乏深思熟虑的社交媒体操作反而会导致反效果。 7.别省略教育训练。 当您购买一套新的打印机或一部笔记本电脑时,若您或您的员工不晓得如何正确使用,那么只是浪费金钱而已。如果您也跟大多数小型企业一样,相信您也不会聘用全职的IT 支持人员,因此,当您采购新的技术产品时,让基本的员工训练是值得的。您不需外聘一位讲师,但是您每一位人员都应该熟悉操作手册。 8.别出了家门就将安全常识忘得一乾二净 很多人都以为,工作场所的电子邮件与因特网安全性固若金汤,这会误导您在在线做出一些危险的行为。如果您在家中的计算机上不敢随便乱点一些可疑的连结或奇怪的网站,在工作场所的计算机也应该如此。 9.别忽略负面的客户评价。 在线评价很可能严重左右您企业的公关形象。如果有人对您的服务不满,并且发表在博客或Y elp 这类的评论网站,不论如何,请务必响应这类讯息,让大家知道您有在听,而且也很愿意解决使用者的问题。

摩擦力的八大误区

例析认识摩擦及摩擦力的八个误区 摩擦有动摩擦和静摩擦之分。而摩擦力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三 个条件:(l )物体间互相接触、挤压;(2)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3)接触面粗糙;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在判断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大小及种类时,应首先对照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或物体的平衡条件去考虑物体间有无摩擦,再考虑它的方向、大小、种类的问题。而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学生往往理解不透,概念模糊,形成误区。 误区之一运动的物体一定受摩擦力,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摩擦力。 例1如图1,两个完全相同的有固定轴的轮子,用一条绷紧的传送带连着,呈水平状态,一个工件随传送带一起匀速向右运动,工件是否受摩擦力? 错解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右运动时,相对皮带有向左滑动的趋势,所以物体受摩擦力作用。 分析与解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理解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对有无相对运动及有无相对运动趋势认识模糊,机械地认为当物体

运动时产生摩擦力且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所以,在分析时首先应考虑有无摩擦,再考虑其它问题。 因工件是随水平传送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工件相对传送带是静止的,既无相对运动也无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工件与传送带之间没有摩擦。 例2如图2,在水平方向力F的作用下,物体静止在竖直的墙面上,试分析物体是否受摩擦力? 错解因为竖直墙面可能是光滑的,也可能是粗糙的,而物体静止在墙面上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所以物体可能受摩擦力,也可能不受磨擦力。 分析与解产生错误的原因,是片面理解产生摩擦的条件。需 要指出:有时产生摩擦力的三个条件中有的未知或不易确定,不能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去分析,此时可用平衡条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摩擦力.因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物体在竖直方向受平衡力。所以物体在竖直方向除受重力外,一定还受一个向上的摩擦力与之平衡。 误区之二: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的方向判断与大小计算

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 一. 教学内容: 摩擦力大小、方向的确定 二、考点点拨 摩擦力是三种基本性质力中最难判定的力,它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物体在各种运动状态下摩擦力的分析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有所体现,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三、跨越障碍 摩擦处处、时时存在,在初中我们知道,摩擦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三类,我们已知道了摩擦的基础知识,我们今天将进一步来研究摩擦的相关知识。 (一)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2、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 2)相互接触且有形变即相互间有弹力 3)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3、方向:跟接触面相切,并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例1: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试确定其摩擦力的方向。 物体相对于地面的方向是水平向右,所以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例2: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两物体都沿水平面向右运动,A的速度为,B的速度为, 并且<,问A、B两物体间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虽然A的速度方向水平向右,但由于<,所以A相对于和它接触的物体B而言,是向左运动的,即相对运动方向是向左的,故A受到的B对它的摩擦力是水平向右的。 注:1、由例2可以看到,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是有区别的。 2、摩擦力是和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是和运动方向相反,所以我们在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时,一定要先找出该物体相对于和它接触的物体的运动方向,才能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不能仅凭运动方向来判断摩擦力方向。

例3:传送带顺时针方向运动,现将一物体静止地放上传送带,则物体在放上传送带的一段时间内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 物体静止地放上传送带,传送带水平部分向右运动,则物体相对于传送的运动方向向左,所以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4、大小:经过试验,我们得出,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间的压力有关,还和物体间接触面的材料性质有关。 即f=μN μ是一个没有单位,小于1的常数,叫做动摩擦因数。它与两物体的材料性质,表面状况有关,和接触面积无关。 N是物体对接触面的正压力即垂直于接触面的弹力。 例4:一质量为5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它和水平面间的μ为0.6,则此时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多大? 解:此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所以f=μN=0.6×50=30N 方向水平向左 注:这道例题中压力恰好等于重力的大小,但要特别注意,压力并不总等于重力,压力和重力是不相同的两个力。 5、作用效果:总是起着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作用。 (二)静摩擦力 1、定义:两相对静止的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由于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产生的摩擦力。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直接接触 2)接触处粗糙且相互间有弹力 3)两物体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和接触面相切,并且总跟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判断两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一般采用假设法,即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相接触的两物体间是否有相对运动,如果有,此方向即为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如果没有,说明物体间无相对运动趋势。 例5:判断下面两个静止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1)

八年级下册物理 认识摩擦力(导学案)

第3节摩擦力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 课 题 认识摩擦力课型新授课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摩擦力的存在. 2.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 法.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通过对生产、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教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筷子、橡皮、洗洁精、

学 重点 因素. 准备木块、木板、毛巾、弹簧测力计、 砝码等. 教学难点 摩擦力大小、方向的判 断. 教学 课时 1课时 课前预习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2)有压力;(3)接触面粗糙;(4)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做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与接触面面积大小和物体运动速度快慢或运动状态等无关. 复习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导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帮忙.这里有两双筷子,其中一双筷子前端蘸有洗洁精,请两位同学各自挑选一双筷子把桌面上的橡皮夹起来. 实验现象:没有蘸洗洁精的筷子很轻松地就将橡皮夹起来了;蘸有洗洁精的筷子很难将橡皮夹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因为蘸有洗洁精的筷子太滑,阻力太小. 师:我们骑自行车时,停止用力蹬车,最后车子会慢慢停下来,为

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新课引入:现在我们进行一项有趣的比赛,同学们推荐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同学和力气最大的男同学进行比赛。(学生推荐后)请两位选手登场,讲台上有一个橡胶棒(一端涂有香油),请两位选手用手向相反的方向拉棒的两端(男生手握涂有香油的一段),看谁的“力气大”,能将橡胶棒从对手中抢过来。待女生轻松夺取橡胶棒后,教师接着问:是男生力气没有女生大吗?是谁帮助女生获得胜利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她自己,而是摩擦力。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摩擦力。(展示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老师创设了比赛情境,从生活现象引入,巧用趣味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激奋的学习状态。(二)新知探究: 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成语使用十大误区

成语使用十大误区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 ....,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上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例3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等等 二、不明语源,不知本义 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语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 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对例4中的“秦晋之好”,只要稍有点历史知识就会明白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联姻,后专指两姓联姻,不能泛指友好关系;此处用来说两国关系友好,故错。例5“明日黄花”一词出自古典诗歌,“明日”当“第二天”讲,在诗中指重阳节。原意是说,重阳节一过,菊花就枯萎了。后比喻过了时的无应时作用的东西,或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此处“平均主义”本就无价值,更不是外物或报道,故用错。另外这个词常误作“昨日黄花”。例6中“让梨推枣”用于兄弟关系友好,不用于谦虚。例7中“灯红酒绿”兼有两种词义,既指娱乐场所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