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音乐史考试答案

中国音乐史考试答案

1.什么是音乐史:音乐史是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从理论上说,它包括人类创造音乐的一切物化形态的历史。
2.音乐史与音乐史学的关系:人类从事音乐活动的历史是一部客观的音乐史,而音乐家所写的音乐史著作则是主观的音乐史,前者是音乐史,后者是音乐史学,后者是前者在音乐史学家头脑中的反映。
3.音乐史学的研究目的:①把历史上的优秀作品搜集整理起来,介绍给每一代人。②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研究总结音乐艺术的规律,给今天的创作以资借鉴。③把历史上优秀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音乐的表现手法、体裁、乐器的形制、音乐的创作思想,社会的音乐制度、音乐教育体制及其思想等)介绍给今天的人,使之发扬光大。
4.音乐史学的学科性质:音乐史学是一门包括音乐艺术和音乐文化同时又涉及音乐历史方面的学术研究,它是一门人文科学性质很强的艺术史学学科。
5.中国音乐史的根本任务:通过具体的音乐历史事实,阐明音乐发展的途径和规律,总结其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以作为我们发展和创造社会主义新音乐文化的参考和借鉴,历史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古为今用,是为了有助于解决今天的问题。
6.音乐起源的多元观念:①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②为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音乐。③音乐在产生过程中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④音乐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
7.礼乐制度的形成:礼乐制是在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定。
8.西周音乐文化发展水平与成就:①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②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③器乐在这时期获得较大发展。④这时期已形成调、调式、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⑤西周时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⑥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
9.周代乐舞,大致可分为五类:①六代乐舞——简称“六舞”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尧时期的《大咸》,舜时期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周时期的《大武》。②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③散乐、夷乐——民间乐舞。④四夷之乐——当时王朝四周各部族的乐舞、歌曲。⑤宗教性的乐舞——包括天旱时求雨用的舞雩和每年秋季驱除瘟疫所用的傩舞。
10.《诗经》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的精华,风包括15国民歌,基本上都是北方民歌。风在诗经中占比例最大,共160篇。
11.《九歌》共包含11首歌曲:(1)东皇太一——叙述祭天神的排场(2)云中君——祭女性的云神的歌(3)湘君——祭湘

水男神的歌(4)湘夫人——祭湘水女神的歌(5)大司命——祭主寿命的男神的歌(6)东君——祭太阳神的歌(7)少司命——祭主寿命女神的歌(8)河伯——祭男性的河神的歌(9)山鬼——祭女性的山神的歌(10)国殇——祭颂阵亡烈士的歌(11)礼魂——祭祀结束时所唱的歌。
12.我国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八音分类法①金:钟、镛、钲、铙、铎等②石:磬、鸣球等③土:埙、缶④革:鼓⑤丝:琴、五弦琴、瑟⑥木:柷、椌、敔⑦匏:簧、笙、竽⑧竹:箫、篪、篴
13.音乐思想:儒家——①善与美,仁与乐的统一②主张礼乐并重③提倡乐通伦理。真正代表儒家思想的著作《乐记》(公孙尼子)思想:①物动心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②乐统同,礼辩异。荀子《乐论》:①音乐是人们感情所需要的,因为音乐可以促使人们向上②音乐可以使人们统一在同一的大道上,以应付社会任何的变化③音乐是社会所需要的,因为听了“雅颂之声”,可以使人们心胸宽广,这样就有力量对外征伐,对内起谦让、亲和的作用④音乐是“先王”重视“礼乐”用来表现欢乐的,在“先王”之道中,礼和乐是最重要的⑤音乐具有感化人的作用,所以要谨慎选用。“先王”重视“礼乐”而贱视“邪音”⑥音乐既能够表达人们的志趣,又能使人得到快乐。道家——大音息声(老子)墨家——非乐(墨子)他反对一切娱乐,也包括反对音乐。人民的三大祸患:挨饿没有吃、受冻没有穿、劳苦的不到休息。
14.对墨子观点的评价: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去反对当时王公贵族的奢侈享乐是正确的,但他偏激地反对以至主张禁止一切音乐则是错误的,另外,墨子要求音乐也具有如物质生产那种直接的功利,也是不可能的,这是墨子不认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社会、对人具有不同的功能的缘故。
15.乐府:乐府早在秦朝就已经建立,在汉代兴盛起来,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乐府一词的含义有三种:①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②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③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16.相和歌:①包括了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②是对当时歌曲的演唱形式的称呼。相和歌的产生过程: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有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即“但歌”,后又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了“相和歌”。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
17.相和大曲的概念

:也称大曲,后世称为“汉大曲”,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之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乐形式。其特点是: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有器乐伴奏的舞蹈,并没有纯粹的乐器演奏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这事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
18.嵇康的音乐思想:《声无哀乐论》中心思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呗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关系。(心之与声,明为二物)进步意义是嵇康认为音乐虽能使人爱听,但并不能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把音乐简单的等同于政治的观点,这是有其进步意义的。而且他所看到的音乐形式美、音乐的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为论及的。历史意义:《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19.古琴音乐:蔡文姬《胡笳十八拍》、阮籍《酒狂》、嵇康《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20.隋朝音乐的成就:隋朝统治者创立“教坊”机构,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方面的音乐文化成果,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造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民间散乐百戏的发展也受到高度重视。历史意义:这些开放性的文化政策,不论统治者的主管动机如何、客观上起到了拖动我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世界性规模发展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显然是不同低估的。
21.法曲:法曲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法曲又名法乐。宋代以前宫廷两大音乐体系:雅乐(祭祀典礼用的音乐)和燕乐(娱乐用的音乐)。
22.曲子: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它的产生是因为自北魏、北周以来,西域音乐大量传入中原,加上长期积累下来的汉族传统音乐,在社会上遗留下无数极为流行的曲调,所谓“胡夷里巷”之曲,民间歌手或乐工利用这些现成曲调填词歌唱,浴室产生了曲子这种新颖的长短句歌曲。
23.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使更多的百姓接受,便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方式进行宣传,这种方式就称为“俗讲”,所用的疆场的本子就叫“变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
24.隋唐时期的宫调理论成果体现隋代八十四调和唐代燕乐二十八调体系的

建立。“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亦称“燕乐二十八调”。
25.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瓦子勾栏也称“瓦舍”或“瓦肆”。瓦子勾栏是固定性的演出场所,不管刮风下雨,不论寒冬酷暑,每天都进行演出活动。
26.南宋京师瓦子勾栏与宫廷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瓦子勾栏首宫廷管辖,瓦子勾栏中的艺人倡导宫廷演出;另一方面宫廷艺人也经常到瓦子勾栏中献艺。南宋宫廷教坊时置时废,常用宫廷出资召集勾栏艺人为宫廷表演。勾栏艺人与宫廷乐工之间的交流表演,既对瓦舍技艺的提高促进很大,也对宫廷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7.宋代曲子:宋代曲子的来源主要是继承了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过大曲、法曲的片断,其创作方法大多是依乐填词。填词时不仅可以在歌词方面作“减字”或“偷声”的变化,而且可以在原曲牌的基础上采用“摊破”和“犯调”等手法形成新的变体。“减字”是减少原词字数,“偷声”是层架原词字数,“摊破”是在原曲牌的基础上增加乐句,“犯调”是把属于不同曲牌的乐句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曲牌。宋代曲子的另一个来源是根据当时流行曲子的体裁和风格特点自创新曲,称为“自度曲”或“自制曲”。
28.唱赚:曲子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清唱套曲的一种表演形式——唱赚。唱赚的曲体结构在北宋时已经确立,主要有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其结构图示为:引子—A—B—C—D…尾声(奏鸣曲式结构)。
29.鼓子词:鼓子词流行于宋代,因为主要用鼓伴奏而得名,其结构是在一个节目中只重复使用一个曲牌。鼓子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说有唱,说唱相间,歌唱部分重复使用同一曲牌,属说唱音乐类。一种是只唱不说,用同一曲牌以分节歌的形式歌唱多段曲词。
30.诸宫调:因其运用多中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有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套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这样,各套之间的联接则出现了多宫调的运用,造成宫调色彩的对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31.杂剧:宋、元时期戏曲的发展,有杂剧与南戏两大体系。宋代的杂剧既是各种伎艺(如滑稽戏、傀儡戏、皮影、说唱、歌舞、杂技、武术等)的统称,又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杂剧兴起于北方,北宋时期已很流行。宋杂剧的表演结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①艳段(表演情节较简单的日常生活熟事)②正杂剧(表演较复杂的故事)③散段(又称“杂扮”,是一种滑稽表

演)宋杂剧主要角色有:付净(发呆装傻)、付末(以付净为对象,打趣逗乐)、孤(扮官吏)、旦(扮女性)。元杂剧在剧本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可增加一个楔子。“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曲六大家加上王实甫和乔吉甫。
32.南戏: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曲形式,因起源于浙江温州,初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后为区别去北方杂剧,又称“南戏”或“戏文”。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并称 “四大传奇”。南戏的剧本结构,根据剧情需要可长可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3.南戏与北杂剧的区别:南戏的音乐与北杂剧相较,有这样一些特点:①在宫调方面,南戏不受宫调限制,且可随时换韵。②在演唱方面,南戏没有一人主唱的定规,剧中角色根据需要均可随时演唱,且创造了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③在音乐风格方面,南戏以唱南曲为主,风格细腻委婉,一般采用无声音阶。④在曲牌的运用方面,南戏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连缀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