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轮冲刺】语文高考冲刺模拟卷含答案

【三轮冲刺】语文高考冲刺模拟卷含答案

【三轮冲刺】语文高考冲刺模拟卷含答案
【三轮冲刺】语文高考冲刺模拟卷含答案

2021年高考冲刺模拟测试

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王阳明则认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平时做工作时,越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常人可能认为,想对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

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是外在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这个生命的整合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功夫的过程。日常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我们还是总感觉此人不诚,这个不诚可能就表现在某种言谈中、某种态度上。在整个过程中,那个做事情的人的精神的呈现就是知行的功夫,这个知行的功夫是在生

命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表达出来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10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阳明认为的”知行一体”指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因为后世的学者会分成两个部分研究他的学说,即”知是知,行是行”,所以才有合一并进之说。

B. 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辨别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现象是知行合一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

C. 王阳明理论中”知行工夫本不可费”,”行是知的功夫"两句里”工夫”与”功夫”的意思都是”工力、素养”。

D. 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并且在感受生命的过程中,行显得尤为重要。

2.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以”平时做工作的感受”等为例,论证了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B. 王阳明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些生活中活泼生动的

事例,论证了”知行一体指的是真知真行”。

C. 文章用”常人认为,孝顺父母,自己就要学习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让父母驱寒保暖的知识”的事例,告诉人们这就是知行合一。

D. 文章第三段末尾用日常生活中”这个”人与事为例来论证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们行为思考的两个方式,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知之其切笃定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两个主张的实质并不一样。

C. 讲好王阳明的学说,既需要读王阳明的书,也需要读孔子、孟子、朱熹的书,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知行合一。

D. 人的知行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熔铸后表现出来的,也可以说知行合一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华盛顿1月27日电 美国科学家发现,蚊子能迅速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愉快的人的气味。这

一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以及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特定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参与研究的华盛顿大学杰弗里·里费尔在一份声明中说:”一旦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些气味,那么这些气味就会让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蚊子更爱叮咬某些人,而非随机叮咬。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让蚊子学会将特定人或特定动物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机械冲击和振动联系在一起。24小时后,他们利用Y型迷宫评估这些受过训练的蚊子。结果显示,蚊子不会选择气味让其”不爽”的人,而是更多去叮咬对照组目标。进一步研究显示,与情绪相关的多巴胺在蚊子的厌恶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缺乏多巴胺受体的转基因蚊子失去了学习能力。

里费尔认为,通过了解蚊子如何决定叮咬哪类人等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有助于开发出更有效的控蚊工具。

材料二:

蚊子会传播很多疾病,如登革热和寨卡。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博客上曾发布的图表指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也促使人们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最近的一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因为它可能让我们拥有了一种令人惊讶的潜在革命性武器,即训练蚊子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最新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宣称,当你对即将咬你的蚊子挥出巴掌时,它会学会将你的个人气味与危及生命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在未来会避开你。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态学家杰夫?里弗尔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所描述的那样:”它们本质上是巴甫洛夫蚊子。”“巴甫洛夫的狗”是一项著名的实验,即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这与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相类似。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震动,从而打断昆虫叮咬的企图。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0分钟的实验中重现了这些振动,发现当蚊子的叮咬被这些振动所干扰时,它们就会避开这种气味长达24小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对《国家地理》杂志表示,”现在我们知道有些化合物会触发蚊子这种避免叮人的记忆,我们可能会使用一种配方,它不仅包括主动驱避剂(比如避蚊胺),而且还包括一些会引发它们避免记忆的化合物。”

材料三:

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训练,蚊子可以把特定气味和引起其不适的冲击、振动联系在一起。经

过训练的蚊子在24小时后被关进Y型迷宫嗅觉仪,它们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以前特别喜欢的味道,另一条是对照组。经过了科学家的反复冲击和振动,蚊子学乖后,毅然避开了它们先前十分喜欢的味道。之后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和RNAi(干扰技术),科学家们又确定多巴胺是蚊子具有厌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4. 下列关于蚊子学习并记忆气味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尽管这气味可能是它先前喜欢的。

B. 研究中,科学家让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此气味,使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

C. “巴普洛夫的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巴普洛夫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研究与这个方法相类似。

D. 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振动,从而打断蚊虫叮咬的企图、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重现了这些振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蚊子能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适的人的气味,材料二指出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与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研究的方法类似。

B. 三则材料里中的一系列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即通过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如何发挥作用,最终发现一些能触发蚊子记忆的化合物。

C. 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发布在博客上的图表显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表明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极大。

D. 人们为避免蚊子叮咬带来的危害而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华盛顿大学杰弗·里费尔参与研究的这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

E. 加州大学戴准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称”我们将可能开发此配方”,其中传统的驱避剂避蚁胺,就是材料一和材料三提到的多巴胺。

6. 科学家发现蚊子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这个研究过程是分哪几步进行的?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并简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

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

..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

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

..,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

帝览奏嘉叹。遣行人

..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

以骥遗言诣阙

..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

(节选自《明史·魏骥传》,有删改)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用:因,由于

B. 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念:思念,惦念

C. 骥端厚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白:清楚,明白

D. 仓皇谢慰而去谢:认错,道歉

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 主簿,古代官名,汉代以后,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负责文书簿籍,主管印鉴的官吏。

C. 行人,可指出征、出行的人,亦是使者的通称,其在本文中的含义是后者。

D. 诣阙,”诣”到、往;”阙”是古代皇官前面两边的楼台,又指宫殿或朝廷:”诣阙”即到宫殿或到朝廷。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骥不媚世俗,德行高尚。他任太常官时,没有凭借下属机构进呈的祥瑞之物升官发财;在吏部时,也

没有因为其他人的影响做违背规定和法律的事。

B. 魏骥为人爽直,善于识人。他认为一个人立身的基础是要有是非心,不能人云亦云。面对学生陈循对自己的照顾,他并没有感到欣慰,反而指出陈循等人掌权是国之忧患。

C. 魏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还曾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倡议修筑水利设施,乡民得以获利。

D. 魏骥为人朴实,行事以礼。他布衣粗食,不置产业,经常像老农一样戴斗签行走于田间,事奉作教谕的

兄长魏骐,虽年老而更加恭敬。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2)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①

黄庭坚

前日幽人②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③。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④。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①当时诗人蔡州平舆,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 ②幽人:隐士,这里指品行高洁的人。

③青袍、堤草:低级官吏所穿之衣为”青袍”、古人常以青草之色喻青袍。

④九方皋;春秋时善于相马的人。

11. 下列对诗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主客并提,第一句说当年李子先被委任吏曹的小官,因为诗人与李子先的境遇相同,所以,”幽人”不仅是为李子先高才而屈居下僚抱不平,也是为自己的遭遇抱不平。

B. 首联第二句说自己也被任为小官,共同的人生遭遇,让主客心灵相通。”青袍”是点睛之笔,与”吏曹”同义,但用得很活,不显得重复。

C. 颔联诗以”春水”、”夜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味醇趣永,虚写”春水”、实写”夜月”,把自己的感情与对方的感情完全融合。

D. 颈联感慨九方皋的罕见,运用设问的手法,措辞自然,语言直率意深,语气斩钉截铁,对仗十分工整,

雕琢精细,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深厚功力。

E. 本诗讲究谋篇结构的法度,重视炼字与对偶。如本诗四联,层次分明,各写一景或一情,仿佛各不相属,但绳之以情,又自然连贯。

12. 请赏析尾联的作用。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荷叶荷花为衣裙,表现了作者不为世俗污损的高洁品质。

(2)《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描写了山势的峻拔。

(3)《锦瑟》”_________________”借鲛人泣珠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的感受。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用沧海横流

....来形容这次海啸恰如其分:巨大的浪涛横扫长达270多公里的海岸线,以无坚不摧之势在陆地上肆虐,所到之处皆被涤荡一空。

②”演员在荧屏里演人,在生活中没有理由不像人。整天趾高气扬

....、摆谱比阔,实在没必要”葛优说,”老爷子教我八个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③传统文化积淀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经过一番改头换面

....之后,适用性大大增强,依然可以服务于时代。

④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条件如何变化,即使在风雨如磐

....的日子里都不动摇,永远为了理想、真理而奋斗。

⑤参加这次画展的作品很多,有的虽出自业余爱好者之手,但画面中对人物形象勾勒得细腻生动、入木三

...分.,已见艺术功力。

⑥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关于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内外研究的人很多,但一直言人人殊

....,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A. ①③⑤

B. ①②⑥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大自然中山川、草木、河流的独特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用画面与读者交流。

B. 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要避免短期恶性竞争,不应一味追逐热点,而要沉下心来,做好每件产品,立足国内市场,并兼具国际视野。

C. 统计数据显示,乡村文化消费人均值增长水平高于城镇,城乡比(城镇与乡村人均值的倍数差)较上年

缩小将近一倍。

D.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强调校园足球运动,一些学校积极响应,但随之也出现了用足球项目替代其他体育项目的不好的苗头。

1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他晚年乔居国外,经常谈起国内的芳邻——李娟夫妇,并把问候的话语写在大札上寄给李娟。

B. 本人中午于二楼共享空间丢失《红楼梦》一书,盼望拾得者璧还原物,不胜感激。

C. 舍弟过于顾皮,做事往往粗心大意,家父一直教育我们做事要认真,为人要诚实,交友要慎重。

D. 对您寄来的文稿,我们提出了几点雅正,望您笑纳。请修改后及时寄回以便发表。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前两处每处不超过10个字,第三处不超过25个字。

林语堂说:”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

则。”①____________就是生命的原则,书法的艺术本质是东方的生命艺术。中国书法由公元前14-12世纪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由篆书演化而来的隶体,②____________,由章草到狂草,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唐朝人张旭以善草书著称,在当时即被尊为”草圣”。纵观中国书法史,并未有”隶圣”“楷圣”之类的说法。③____________。

1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两个人的对话是生活中常见的谈话形式,因为对象不同,其间感受的差别会很大,对象若是法官、医师、警察、主考官之类,对话不但紧张,有时肯定还颇危险,乐趣当然是谈不上的。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又彼此欣赏,那或许是最快意的事了。要紧的是双方的境界能够交接,倒不一定两人都有口才,甚至也不必都健谈;往往一个健谈,一个善听,反而是最理想的配合。可贵的在于共鸣,不在于默契。这世间如果尽是健谈的人就太可怕了,每一个健谈的人,也许需要一个善听的朋友,没有灵耳,巧舌拿来做什么呢?

①有时恐怕还颇危险。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青春万岁》是王蒙的一部小说,在开篇的序诗中她这样写道,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我在生活中快乐的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我想念你们,召唤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

们。从过去到未来,青春之歌从未停歇,而青春就在你的手中。

关于青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学习收获,从以下七个词语中选出三个作为立意的

基础,写一篇文章。

①选择②质疑③担当④独立⑤传承⑥包容⑦审美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王阳明则认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实际上,知和行是融在一起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和每个人的兴奋点、喜好是连在一起的,这不完全是知的问题,这包含了每个人自身的感受偏向在里面。所以,知里面就有行,行就包含了知。平时做工作时,越是熟悉的工作,就越喜欢做。越是不熟悉的工作,就越不愿意做,甚至害怕去做,也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这里面有一个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问题。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曾阐发王阳明的思想,他讲:”天下只有个知,不行不足谓之知。知行有本体有工夫,如眼见得是知,然已是见了,即是行。耳闻得是知,然已是闻了,即是行。知非见解之谓,行非履蹈之谓,只从一念上取证,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常人可能认为,想对父母孝,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时候要让父母暖和一点,什么时候让父母凉快一点,这都是知识,都需要学习。而王阳明则认为,若一个人真的想孝,并不需要专门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会学会。所以,这里面存在一个真知真行的问题。

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知识是外在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可最后落实在生活中是整合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这个生命的整合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个功夫的过程。日常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为我们安排好了,但我们还是总感觉此人不诚,这个不诚可能就表现在某种言谈中、某种态度上。在整个过程中,那个做事情的人的精神的呈现就是知行的功夫,这个知行的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的熔铸后表达出来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10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阳明认为的”知行一体”指的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因为后世的学者会分成两个部分研究他的学说,

即”知是知,行是行”,所以才有合一并进之说。

B. 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辨别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现象是知行合一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

C. 王阳明理论中”知行工夫本不可费”,”行是知的功夫"两句里”工夫”与”功夫”的意思都是”工力、素养”。

D. 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一定要有生命的感受,并且在感受生命的过程中,行显得尤为重要。

2. 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以”平时做工作的感受”等为例,论证了一个人的行动当中包含着他本身的知识,知行是一体的。

B. 王阳明用”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些生活中活泼生动的

事例,论证了”知行一体指的是真知真行”。

C. 文章用”常人认为,孝顺父母,自己就要学习如何在适当的时候让父母驱寒保暖的知识”的事例,告诉人们这就是知行合一。

D. 文章第三段末尾用日常生活中”这个”人与事为例来论证每个人都要把外在的知识,经过自身生命的整合、认可,把它展现出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阳明之前,知与行只是人们行为思考的两个方式,王阳明将知与行由简单的人的行为的两个部分,合一上升到一个本体概念。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知之其切笃定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两个主张的实质并不一样。

C. 讲好王阳明的学说,既需要读王阳明的书,也需要读孔子、孟子、朱熹的书,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知行合一。

D. 人的知行功夫是在生命中经过整体性熔铸后表现出来的,也可以说知行合一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 项,强加因果,原文”在王阳明之前,学者们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说的,知是知,行是行。而王阳明则认为,‘知行一体’,知中就有行,行中就有知”,前后没有因果关系;B 项,”辨别真知与假知,真行与假行的现象是知行合一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D 项,”王

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错误,原文”王阳明主张凡事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告诉人们这就是知行合一”错误,应该是说明”知行合一、知行一体指的都是真知真行”。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这两个主张的实质并不一样”错误,是一样的,谈的都是”知行一体”的问题。

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新华社华盛顿1月27日电美国科学家发现,蚊子能迅速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愉快的人的气味。这一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以及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一期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特定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参与研究的华盛顿大学杰弗里·里费尔在一份声明中说:”一旦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些气味,那么这些气味就会让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蚊子更爱叮咬某些人,而非随机叮咬。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对此展开了研究。首先,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让蚊子学会将特定人或特定动物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机械冲击和振动联系在一起。24小时后,他们利用Y型迷宫评估这些受过训练的蚊子。结果显示,蚊子不会选择气味让其”不爽”的人,而是更多去叮咬对照组目标。进一步研究显示,与情绪相关的多巴胺在蚊子的厌恶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缺乏多巴胺受体的转基因蚊子失去了学习能力。

里费尔认为,通过了解蚊子如何决定叮咬哪类人等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有助于开发出更有效的控蚊工具。

材料二:

蚊子会传播很多疾病,如登革热和寨卡。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博客上曾发布的图表指出,蚊子每

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也促使人们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最近的一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因为它可能让我们拥有了一种令人惊讶的潜在革命性武器,即训练蚊子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最新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宣称,当你对即将咬你的蚊子挥出巴掌时,它会学会将你的个人气味与危及生命的经历联系起来,并在未来会避开你。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生态学家杰夫?里弗尔在接受《国家地理》杂志采访时所描述的那样:”它们本质上是巴甫洛夫蚊子。”“巴甫洛夫的狗”是一项著名的实验,即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这与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相类似。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震动,从而打断昆虫叮咬的企图。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0分钟的实验中重现了这些振动,发现当蚊子的叮咬被这些振动所干扰时,它们就会避开这种气味长达24小时。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对《国家地理》杂志表示,”现在我们知道有些化合物会触发蚊子这种避免叮人的记忆,我们可能会使用一种配方,它不仅包括主动驱避剂(比如避蚊胺),而且还包括一些会引发它们避免记忆的化合物。”

材料三:

里费尔等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训练,蚊子可以把特定气味和引起其不适的冲击、振动联系在一起。经过训练的蚊子在24小时后被关进Y型迷宫嗅觉仪,它们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以前特别喜欢的味道,另一条是对照组。经过了科学家的反复冲击和振动,蚊子学乖后,毅然避开了它们先前十分喜欢的味道。之后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和RNAi(干扰技术),科学家们又确定多巴胺是蚊子具有厌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4. 下列关于蚊子学习并记忆气味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蚊子一旦将一些人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下次叮咬时就会避开散发这种气味的人。尽管这气味可能是它先前喜欢的。

B. 研究中,科学家让蚊子以厌恶的方式学习识别某此气味,使它们产生厌恶反应,就像对驱蚊剂的反应一样。

C. “巴普洛夫的狗”被训练按照条件反射分泌唾液,巴普洛夫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研究与这个方法相类似。

D. 当人拍打蚊子时,通常会在皮肤上产生微小的振动,从而打断蚊虫叮咬的企图、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重现了这些振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蚊子能学会识别并记住让其不适的人的气味,材料二指出训练蚊子避开某些人的方法与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研究的方法类似。

B. 三则材料里中的一系列发现可能对预防蚊子叮咬,防止其传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即通过了解蚊子的基因和神经如何发挥作用,最终发现一些能触发蚊子记忆的化合物。

C. 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发布在博客上的图表显示,蚊子每年造成的人类死亡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动物都多,这表明蚊子传播疾病的危害极大。

D. 人们为避免蚊子叮咬带来的危害而发起所谓的”蚊子大战”,华盛顿大学杰弗·里费尔参与研究的这项实验可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转折点。

E. 加州大学戴准斯分校的沃尔特·利尔称”我们将可能开发此配方”,其中传统的驱避剂避蚁胺,就是材料一和材料三提到的多巴胺。

6. 科学家发现蚊子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这个研究过程是分哪几步进行的?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并简述。【答案】4. C 5. BE

6. ①找到气味目标。找到蚊子喜欢叮咬的特定的人或特定的动物,并找到对照组目标。

②厌恶式学习。通过反复冲击和振动,让蚊子学会将特定人或动物的气味与不愉快的感觉联系起来。

③测试评估。24小时后,把经过训练的蚊子关进Y型迷宫嗅觉仪,嗅觉仪两个方向一头是蚊子先前喜欢的气味,一头是对照组目标,观察其对气味的选择,发现蚊子避开了先前喜欢的气味。

④确定影响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因素。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RNA干扰技术,确定多巴胺是蚊子具有厌恶性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训练蚊子具有学习与记忆能力的不是巴普洛夫。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研究的最终结果是可能会使用一些配方配方,利用”这些化合物”进而达到预防蚊子叮咬,防止其传播疾病的最终目的;题干中”发现一些能触发蚊子记忆的化合物”与材料二中第三段”现在我们明确了有些化合物会触发蚊子避免叮某些人的记忆”矛盾;E项,多巴胺不是主动驱避剂,它是使蚊子具有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关键因素。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科学家发现蚊子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的研究过程的步骤”,注意根据材料一的最后两段和材料三概括找到气味目标、厌恶式学习、测试评估、确定影响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因素等四个阶段。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

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

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

..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

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

..,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

帝览奏嘉叹。遣行人

..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

(节选自《明史·魏骥传》,有删改)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用:因为,由于

B. 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念:思念,惦念

C. 骥端厚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白:清楚,明白

D. 仓皇谢慰而去谢:认错,道歉

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 主簿,古代官名,汉代以后,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负责文书簿籍,主管印鉴的官吏。

C. 行人,可指出征、出行的人,亦是使者的通称,其在本文中的含义是后者。

D. 诣阙,”诣”到、往;”阙”是古代皇官前面两边的楼台,又指宫殿或朝廷:”诣阙”即到宫殿或到朝廷。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骥不媚世俗,德行高尚。他任太常官时,没有凭借下属机构进呈的祥瑞之物升官发财;在吏部时,也没有因为其他人的影响做违背规定和法律的事。

B. 魏骥为人爽直,善于识人。他认为一个人立身的基础是要有是非心,不能人云亦云。面对学生陈循对自己的照顾,他并没有感到欣慰,反而指出陈循等人掌权是国之忧患。

C. 魏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还曾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倡议修筑水利设施,乡民得以获利。

D. 魏骥为人朴实,行事以礼。他布衣粗食,不置产业,经常像老农一样戴斗签行走于田间,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老而更加恭敬。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2)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

【答案】7. B 8. A 9. C

10. (1)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2)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很大,德行高尚。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念:考虑,思量。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

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 项,吏部只掌管文官的任免、升降、调动,武官事务归兵部掌管。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 项,错在”倡议修筑水利设施,乡民得以获利”并非在任期,”家居”即作者告老回乡之后。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渠:他;安得善终:怎么会有好结果呢;竟:最终;致仕:辞官退休;有补治化:状语后置句,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下所司:下令给主管部门;故事:前代旧例。

参考译文:

魏骥,字子房,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师逵的推荐,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 年,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入试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虑到他年龄大,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吏逐 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辞官退休。

魏骥做官识大体。任太常官时,山川坛抓获一对白兔,京畿内长瑞麦,他都拒绝进呈给朝廷。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司法官因天旱体恤受刑者,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依仗宠幸,凌辱公卿,唯独尊重魏骥,称他为”先生”。景泰初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人对魏骥说:”您虽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请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为您加官封爵,这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偏私我。”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

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

魏骥端正厚道刚劲正直,善于识别君子小人,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闲居也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纯厚。萧山原来多水灾,魏骥倡议修筑螺山、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水利。乡里人依赖它获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经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间。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慰问而离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说:”臣最初任职萧山,看到退休尚书臣魏骥的乡下住宅,教育子孙尊崇孝悌,致力农耕,增筑堤坝,挖掘湖泊,抵御灾害。所做的事符合礼法,提倡理学,勉励后进。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大,德行高。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皇帝阅览奏折而嘉叹赞赏,派遣使者前往慰问,踢给羊和酒,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他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皇帝叹息说:”魏骥临终的遗言还害怕劳民伤财,可谓忠诚的大臣啊!”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①

黄庭坚

前日幽人②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③。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④。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①当时诗人在蔡州平舆,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

②幽人:隐士,这里指品行高洁的人。

③青袍、堤草:低级官吏所穿之衣为”青袍”、古人常以青草之色喻青袍。

④九方皋;春秋时善于相马的人。

11. 下列对诗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主客并提,第一句说当年李子先被委任吏曹的小官,因为诗人与李子先的境遇相同,所以,”幽人”不仅是为李子先高才而屈居下僚抱不平,也是为自己的遭遇抱不平。

B. 首联第二句说自己也被任为小官,共同的人生遭遇,让主客心灵相通。”青袍”是点睛之笔,与”吏曹”同义,但用得很活,不显得重复。

C. 颔联诗以”春水”、”夜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味醇趣永,虚写”春水”、实写”夜月”,把自己的感情与对方的感情完全融合。

D. 颈联感慨九方皋的罕见,运用设问的手法,措辞自然,语言直率意深,语气斩钉截铁,对仗十分工整,雕琢精细,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深厚功力。

E. 本诗讲究谋篇结构的法度,重视炼字与对偶。如本诗四联,层次分明,各写一景或一情,仿佛各不相属,但绳之以情,又自然连贯。

12. 请赏析尾联的作用。

【答案】11. CD 12. ①营造了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

②以景结情表达了作者对将归隐之地风物的喜爱。

③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 项考核内容,CD项考核手法,E项考核结构,其中C项,实写”春水”,虚写”夜月”;D项,不是”设问”,是反问。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作用的题目,注意从情感、手法和结构等角度分析,尾联”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是典型的景物描写,通过”酒船渔网”“花落故溪”营造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从手法上看是以景结情,表达作者对将归隐之地风物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荷叶荷花为衣裙,表现了作者不为世俗污损高洁品质。

(2)《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描写了山势的峻拔。

(3)《锦瑟》”_________________”借鲛人泣珠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的感受。

【答案】(1). (1)制芰荷以为衣兮(2). 集芙蓉以为裳(3). (2)重岩叠嶂(4). 隐天蔽日(5).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芰”“嶂”“蔽”的写法。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用沧海横流

....来形容这次海啸恰如其分:巨大的浪涛横扫长达270多公里的海岸线,以无坚不摧之势在陆地上肆虐,所到之处皆被涤荡一空。

②”演员在荧屏里演人,在生活中没有理由不像人。整天趾高气扬

....、摆谱比阔,实在没必要”葛优说,”老爷子教我八个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③传统文化积淀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经过一番改头换面

....之后,适用性大大增强,依然可以服务于时代。

④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条件如何变化,即使在风雨如磐

....的日子里都不动摇,永远为了理想、真理而奋斗。

⑤参加这次画展的作品很多,有的虽出自业余爱好者之手,但画面中对人物形象勾勒得细腻生动、入木三

...分.,已见艺术功力。

⑥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关于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虽然国内外研究的人很多,但一直言人人殊

....,始终没有一个定论。A.①③⑤ B. ①②⑥ C. ③④⑤ D. ②④⑥【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

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望文生义。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褒贬误用。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常用来比喻形势严峻、社会动荡。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对象错配。言人人殊:说的话个个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大自然中山川、草木、河流的独特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

【二轮复习】语文高考冲刺模拟卷含答案

2021 年语文高考 模拟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伴生的社会动荡、国内战争、外敌入侵,世界上很多辉煌一时的伟大文明就此覆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提出,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自然灾害的频仍直接相关.而后来的历史研究,也证明古埃及文明、两河领域的古阿卡德帝国、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气候波动和生态崩溃;瘟疫的暴发,也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的结束以及阿兹台克帝国、印加帝国的迅速瓦解.但是,让灾难史研究者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同样遭受周期性、大规模自然灾害的中华民族,却每每能够在灾难中迅速恢复,并持续发展? 这一问题,有很多答案.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自古以来资源的短缺、灾难的频仍,让中国人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并积淀为一种深层的社会意识,我们可以称作“韧”的精神.这种“韧”的精神,蕴有强大的自我恢复和更新能力,呈现出变通的智慧和顽强的活力,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安然渡过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困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变革而延续至今. “韧”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表现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内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在大一统国家出现的前夜,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针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各抒己见,提出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的种种方案,形成了数千年来民族智慧的“百宝箱”.其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代表思潮,就是儒家和道家.如果说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华文明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阳刚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则反映出谨慎内敛、谦虚忍让的阴柔一面.两者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特质. 儒学是讲求“入世”的进取型思想,它以“修齐治平”为已任,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这种思想恰可与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相配合:现代社会崇尚进取,鼓励竞争;儒家思想重视群体,鼓励奉献,这些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巨大的潜能,东亚“儒学文化圈”在近代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如同《庄子》所谓“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当今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加速、高度紧张的时代.在高速的社会发展中,进取型的思想也会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过重视“成就”而忽视人与自然的协调,过于重视“功名”而忽视人与内心的平衡.由此而言,这次疫情的暴发,使我们能够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重新回顾中华文明中沉静内敛的另一面. 实际上,瘟疫原本就是一种“社会病”,一种“文明病”,它在历史上就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开始大规模地聚居而发生,并随着人群的移动而传播.而近三百年间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一,也是对自然的征服、资源的掠夺、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严重的时期.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中国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发展的这种缺陷.在道家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无贵贱”“万物一齐,

高三高考冲刺卷(语文)

20XX年曲靖一中高考冲刺卷语文(六)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精典渡难关原型毕露平心而论 B. 翔实家具录像凝练 C. 上阕小俩口占上风蘸水 D. 灰谐暴发户跳槽濒临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 ....,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 B. 先生的杂文有如射向敌人的投抢,批判教育的对象不同,因而文体有别,小说则平. 易近人 ...,并包含对下层人们的同情关怀。 C. 中央加大环保管理力度,在港商聚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方政府治污也紧接着亦. 步亦趋 ...,部分港商显然对内地政府在环保上的态度猝不及防。 D. 令人玩味的是,他们相识数十年,胼手胝足 ....,共同打下江山,难道之前不知对方是什么人品,用过什么不堪手段吗?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城市发展论坛的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城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城镇化速度和 趋势上,而对城镇化过程中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则明显被忽视。 B.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已将控制房价列为重点关注的民生议题,社会上 甚至有人说,能否调控房价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 C. 气候的变化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如每年的春末和秋初,气温变化幅 度较大,哮喘的发病人数也明显增加。 D. 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向致力于对人权的保护和促进取得显著成效,最近十余年来,中 国政府已经批准了十余项国际人权条约。 4. 依次填入下面两段中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正像要是没有供给养料的社会土壤,人的个性的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一样。 因此,。 (2)当然,既善于观察,又善于贯通,这是最理想的了。可是人们做学问总难免有所偏,。可以以一方为主,兼顾另一方,走极端就不会有成

高考冲刺卷语文试卷

高考冲刺卷语文试卷(一) 第一部分(共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水蒸气拾人牙惠昵(ní)称弄巧成拙(zhuō) B.发详地一脉相承麻痹(bì)曲(qǔ)意逢迎 C.快捷键情有独衷阴霾(mái)虚以委蛇(shé) D.元宵节形迹可疑滂(pāng)沱蓦(mò)然回首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句子和词语,语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针对众多作家指责百度文库侵权的问题,百度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将百度文库中文学作品附带的大部分_________回报给版权方。 ②对学生的教育,如果在生活上“怀里抱着走”,在课业上“鞭子赶着走”,那么将_______ 无穷,很难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③每次会议,闫书记都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他常说:人民的事业需要我们讲真话,而不负责任的__________是事业的绊脚石。 A.效益祸害附和 B.收益祸害附会 C.收益贻害附和 D.效益贻害附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期以来,一些商业电视广告“打造优等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蛊惑之词不绝于耳 ....,对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 B.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加了给予老年人生活关照和精神慰藉的内容,这对那些虐待老人 的不肖子孙 ....起到了震慑作用。 C.中华文理学院中文系孔立远教授博览群书、学养深厚、才气横溢,他的诗文犹如天马行空 ....,令他的学生十分佩服。 D.肖仁福的小说《权规则》是一本表现权利背景下各色人等心态的作品,对官场上尔虞我诈现象的讽 刺批判入木三分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戏剧美学理想,它是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 B.畜牧局下发通知,要排查并打击在饲料原料和产品中添加有害物质及在畜禽饲养、贩运过程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 C.甲状腺减低症简称“甲减”,发病率高达5%,但在人群中知晓率却很低,多数人不但没听说过这种病,甚至还很不了解这种病。 D.以色列军方一位发言人说,以色列军队几天前就开始占领了靠近以色列北部边境的两个黎巴嫩村庄中的阵地。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B.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C.《氓》是一首叙事诗,她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爱情悲剧,多用比兴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主人公別里科夫是一个因循守旧、害怕新事物、抗拒新思想的“套中人”形象。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

2020届全国Ⅱ卷冲刺高考六月定心试卷(四)语文试题

2020届全国Ⅱ卷冲刺高考六月定心试卷(四)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那么,如何有效和顺利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关键是要处理好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根据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甚至对立的同一。这意味着,没有众多的存在着种种差异的国家,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

高考语文冲刺宝典【即答题宝典】

高考语文冲刺宝典【即答题宝典】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诗歌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

上海市高三下学期语文高考冲刺试卷

上海市高三下学期语文高考冲刺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一下·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 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是因为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类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与教养谬之千里。这也许怪不得他,()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懂得与自然协调地相处,懂得爱护无言的植物的人,,他多半也可能会爱惜更多的动物,爱护自己的同类。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等等,有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做到了的人是伪善。你可以跪在泥里,但你不可以把污泥抹上整个世界的胸膛,并因此地说到处都是污垢。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光片。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教养不但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且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 B . 不是教养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 C . 不是教养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 D . 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而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 (2)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 B . 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

高考冲刺语文成语大全

高考冲刺语文成语大全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些基础题是考察成语的,所以同学们在平时要多注意积累成语。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冲刺语文成语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冲刺语文成语大全一 1、心宽体胖——也说“心广体胖”。胖——pán,安泰舒适。指有修养的人心胸宽广,体貌也就舒泰、安详。 2、心劳日拙——做坏事的人费尽心机,却越来越无法得逞,处境一天不如一天。 3、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年词语解释题) 4、心有余悸——指经历一场危险之后,回想起来仍感到害怕。只用于对过去发生过的事还感到害怕。 5、兴高采烈——兴致和情绪都非常高昂热烈。形容十分愉快。 6、信誓旦旦——旦旦——诚实的样子。形容誓言极其诚挚可信。 7、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必多寻思,就能写出来。 8、信笔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随便写作。不是画画。 9、信口雌黄——信——听凭,随意。雌——cí。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抹再写。比喻不问事实,随嘴乱说。 10、薪尽火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一代代地流传。 11、行云流水——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 12、行将就木——意为人之将死,而不能用来修饰树木。 13、虚张声势——假装出强大的声势。 14、虚与委蛇——蛇——yí。委蛇——应付。对人虚情假意地进行敷衍应酬。 15、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可以表示对别人的敬意,只能对人,不能当谦词用于自己。 16、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位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等待客人,表示尊敬。也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

2014届高考冲刺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4届高考冲刺试卷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它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充之。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宋代的书会应不少。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以致被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人称之为书会先生。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驱。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从现实的商业利益。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1.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 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C.书会走向专门化的原因,既有受宋代都市文化商品化左右的因素,也有书会为了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因素。 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们据其专长,

高考冲刺语文天天练

C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去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5.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6.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C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高三语文高考冲刺30天如何得到更多分

高考冲刺30天如何得到更多分 【语文】 文科附加题勿被倒扣分 ■朱亚平扬州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首先是作文,要给文章增添亮点。最后50天要注重以下训练,要在审题基本正确、内容基本充实、结构基本清晰、语言基本流畅的基础上,增加到位、独特、新颖、著名的事例和精彩的句子、精巧的结构、精彩的开头、精彩的结尾、独特的构思、深刻的主旨等。语言的“亮点”包括:一个精妙的比喻;一句恰到好处的名言、反问、设问;一个排比句;一个反复、照应。 第二是复习的争分点。现代文阅读要注意:1.读懂原文,把握语境;2.定性准确,思路清晰;3.理解全面,表达到位;4.博闻多思,增加底蕴。现代文阅读中的名言警句,是记忆性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拿到手。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整体感知阅读,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具体阐释和抽象概括。 对于诗歌题,其一,在最后的几十天里,建议用提供常用术语供选择的方法,聚焦学生的思维。例如:《采桑子》晏殊运用拟人、衬托的手法,还用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景物渲染了愉悦欢快、赞美仰慕、离别伤感、豪迈旷达、闲适恬淡、相思悲苦、坚守节操、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的情感。其二,最好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先观点再分析,然后再总结。 另外要提醒考生,文科生附加题切勿遭遇倒扣分。在文言文断句时,学生常犯的错、漏、多等错误会分别扣分,比如对五处未标一处则得5分,而对五处错一处反扣1分,挑战与风险并存。 最后的复习要注意跟着老师走,每周一套的试卷,要吃透,不要以量取胜。自己找弱项,强调多问。此外,最后两道甲乙选做题目请考生放心,无论选做哪道题评分规则上会均匀给分。 【数学】 发现解题思路贵在多分析 ■沈玖贵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 1.考前要回归课本 考前要回归课本,掌握了教材就把握了考试的根本。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考查的内容分类整理,理清脉络,使考查的知识在心中形成网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每一个考点的内涵与外延。在建立知识系统的同时,同学们还要根据考纲要求,掌握试卷结构,明确考查内容、考查的重难点及题型特点、分值分

2014届高考冲刺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4届高考冲刺试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它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充之。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宋代的书会应不少。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以致被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人称之为书会先生。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驱。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从现实的商业利益。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1.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 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C.书会走向专门化的原因,既有受宋代都市文化商品化左右的因素,也有书会为了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因素。 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们据其专长,

语文高考冲刺,增分五绝招

语文高考冲刺,增分五绝招 新高考新教法 2010-03-19 1250 5cc149a20100hg5g 高考之前三个月,你对语文还能做什么 高考越来越近了,很多学生宁愿把时间用在数学和英语上,也不愿“浪费”在语文上。在最后三个月的时间里,要使自己的语文水平语文素养有一个大的提高,是不现实的,但要使自己的考试成绩提高一个层次,却完全是有可能的。 语文水平与语文考试成绩不完全是一回事。语文素养需要长期的积累感悟和锻炼,而语文考试成绩有某种特殊的要求,因此有某些特殊应对的方法。如果能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掌握某些规律方法,进行强化训练,成绩提高一步是完全可能的。那么怎样复习才最有效回顾展望,列表织网,知彼知己,死去活来,简练沉思。 【绝招一】回顾展望对历年高考试卷作一回顾和梳理 首先是“回顾展望”。我们必须对近五年来试卷作一个回顾和梳理。鉴往知来,看一看这些年高考到底是怎么走过来的,考了些什么,哪些内容是必考的,重复了几次,哪种题型只出现过一二次,哪些内容是课标中要求的可还没有考,从而推知将来可能会考些什么。这个梳理工作十分重要,在梳理的过程中你也会明白某一类题目该怎样回答。 这个梳理其实也花时不多,完成了这一步,心中就有了底,比零打碎敲做习题不知好多少! 【绝招二】列表织网最有效、最明晰、最便于记忆的方法 在“回顾展望”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列出一张张表格,编织自己的知识网络。列表和织网是最有效、最明晰、最简易又是最便于记忆的方法。它可以使你头脑清晰,一目了然。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应对方法。这一步骤很重要,否则,只是把过去考卷做一遍,仍然会感到杂乱无章,答题时就没有把握。表,可以是有大有小,大表是总的框架,在总的框架下,再切分多个块面,每个块面上,再有更细致的要求和例题。 比如,现代文阅读有一个必考的内容,就是对文章主旨、要点、段意的把握与揭示。这就要熟练掌握文章句群中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君臣关系”。在“表”中列出区别“君臣”的要点“君(中心句)”往往是1、总起句、总结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Ⅰ卷)语文试卷(二)及答案

2020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全国Ⅰ卷) 语文试卷(二)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问题近年来开始热了起来,发表文章多了,还召开了几次经典方面的学术讨论会。当代的经典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经典只不过是那些比较优秀、超越了同时代作家的思想艺术平均水准,并被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品。具体点说,我认为经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代经典”,即在特定的时代,比如解放后17年间的《红日》《创业史》《青春之歌》等,这一类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上都存在着时代的局限,但它们确实在特定的时代中影响、教育了一代人,因此作为一种“时代经典”,应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文学史上应有它们的地位。另一类可称为“永恒经典”,如《红楼梦》《阿Q正传》等,这一类作品不受时代和空间的局限,它们以思想上的超越性,艺术上的独创性,时间上的永久性一代代传承下去。就当代文学来说,目前从严格意义上还难觅“永恒经典”,但具备“永恒经典”潜质的作家作品可以找出不少。比如散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有资格享受“经典”的待遇。韩少功的《山南水北》,余秋雨的《这里真安静》等,也都有成为“永恒经典”的可能。至于小说,也有这类作品存在。如汪曾祺的《受戒》,阿城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等。我们现在要做的,一是改变观念,不能一味“贵古贱今”,认为时间越远、越古老的作品就一定优秀伟大,时间越近的就一文不值。二是经典化的过程需要一些仪式相助,比如设立一些真正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文学奖,将真正的文学经典筛选出来。在经典确立的过程中,价值标准

2020高考冲刺语文天天练

C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年味 许心龙 从县屠宰场回到村里,我顾不上喝口水就急慌着去找四叔和四叔的杀猪锅灶。 是屠宰场的聂总安排我的事儿。在村里我养猪多年,小打小闹,一年百十头猪,跟县屠宰场打交道就多,结识了聂总,成了好朋友,时常微信聊天,偶尔也喝两盅。 聂总走出正作业的屠宰间,抬头望望温暖的太阳,转脸又望着我说,城里现在已经没有了年味,正好你喂养的有猪,哦,要那不喂饲料的猪,看看还有没有杀猪的锅台,我想好好体会体会年味。打小我就喜欢这年,喜欢过年飘看雪花,喜欢过年放鞭炮,喜欢看杀猪。唉,如今,这些好像都没了。不瞒你说,我寻找年味已经不是一年了,一进入腊月,我就跟没魂了似的,我也弄不清楚咋回事。 前年春节,我带着孩子老婆飞去了三亚,在那儿呆了一个礼拜,一点我期待的年味也没找到,大冬天的跟夏天没两样,中午穿着背心,晚上趟趟海水,吃了顿海鲜还拉肚子! 去年过年,我赶去了哈尔滨。乖乖,那才叫冷得过瘾呀,滴水成冰,吐口水落到地上,子弹一样,就砸了个小坑!但是屋里暖和,可过年图的啥?是热闹呀,光闷在屋里那不叫过年。唉,说实话,除了冰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冰雕好看是好看,可一点年味也没体会到。 恍然,我明白了聂总要找的是啥年味了。聂总要找的是爹娘一笼一笼蒸着年馍时,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啪啪散乱地炸着鞭炮;循着猪的嗷嗷嘶叫看大人一头汗水地杀猪,每杀一头猪、就朝天空燃放一枚“空中响”;贴着秃毛笔写的还在留着墨汁的春联,染得手上都是红纸掉的颜色;穿上新衣服,装上压岁钱,“啪啪啪”燃放三枚关门炮就上床,上床闭着眼却睡不着,侧身想着谁家燃放第一挂鞭炮时就起床;起床后打开门燃放三响开门炮;跑了大半个村庄,耳朵被鞭炮炸得嗡嗡直响,抢拾了一袄兜大都是乏筒的鞭炮;待天一亮,兴奋地随着大人走家串户给长辈拜年:拜年喽,新春快乐! 先点炮,再杀猪!聂总兴奋地喊。 燃着的鞭炮“噼噼啪啪”欢快地炸出了一地红纸屑,像铺了一地红花,吉祥喜庆。淡蓝的硝烟穿透阳光升腾散去。聂总一边拿手机拍照,一边不住地喊道,这才是过年,这才是过年呀!四叔,开始杀猪吧! 四叔早攥紧一根粗杠子,吼的一声,不偏不倚打在黑猪的脑袋上。七八个人把晕倒的黑猪抬放到一块楼板上。刺啦!一眨眼,四叔的尖刀从猪脖子里拔了出来。四婶早准备了一个铝盆,来接鲜猪血。“咕嘟咕嘟”,殷红的冒着热气的鲜猪血有节奏地流到了四婶端着的铝盆里。乖乖,满满一大盆!聂总激动地说,猪血是好东西,是胃肠的清道夫。”聂总抬头望望偏西的太阳,一脸的灿烂和享受。 注意灶火,五十度左右!四叔命令烧锅的四婶。锅下冒蓝烟,锅上冒水汽,四叔头上冒热汗。四叔边说笑边指挥,多上几个人,把猪身子挂横杠上。屠宰场杀猪是屠杀,我们在这儿杀猪是宰杀。屠杀无情,宰杀才有味道哩。聂总笑着挽起袖子伸出了手。 随着众人一声“嘿!”,猪被头朝上悬挂了起来。四叔双手握刀,凝神静气,气运丹田,喊一声:开!接着刀光一闪,刺啦一声,长长的猪身被剖膛开肚了。一头黑猪很快被肢解了…… 除夕夜看完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节目,我给聂总编发了个新春祝福的信息。村庄的黑夜里密密麻麻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阵紧似一阵。我钻进被窝,心想城里的聂总是听不到这么真切的鞭炮声了,也不能这么真切地体会“爆竹一声辞旧岁”了。 然而,后来我才听到聂总过年出了意外。直到正月十五了一直没有收到聂总的回复信息,我这才察觉了聂总的不正常。聂总在县拘留所里度过了一个春节,他因为违规燃放鞭炮被拘留了十五天。聂总搓着手笑说,真忍不住,就点燃了那挂鞭炮。当时,我久久望着聂总说,明年过年来乡下我老家吧,我给你收拾一间房子,买一大卡车鞭炮! 聂总俩大眼无神地望望我,又望望众朋友,没有吱声。 这个聂总!人有时候不知迷茫的啥,为了这个虚无的东西,值当吗?还是来点实在的吧!给聂总压惊的弟兄们同时举起了酒杯。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年3月期,有删改)【注】小说原题为《寻找》,题目为编者所加。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人公聂总的心境是许许多多国人的共同心境,因此,可以说聂总是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B.小说写到聂总在三亚和哈尔滨的感受反衬了昔日年味之浓,强化了对传统文化背景下年味的怀念。 C.小说以“我”记忆中的“年味”和聂总找到的“年味”相互映衬,一虚一实,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准确生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5.小说以“年味”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探究小说结尾部分画横线句子的丰富意蕴。(6分)

2020年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样卷) 语文【含答案】

2020年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样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文化热情涵养更多经典 石羚 近几年我国话剧市场爆款频频,但“爆点”不一。去年《窝头会馆》的抢票热潮,热在明星大腕齐聚一堂;《哈姆雷特》因文学名著的号召力而票房飘红;而今年《荼馆》开票的场景又火爆异常,则归功于北京人艺这块金字招牌。 “排队”现象是观察公众文化生活的有趣切面,而那些被争相抢购的文化产品,最能折射时代的需求。1956年在南京,观众为了一睹梅兰芳的风采,带着铺盖卷买票;1986年在北京,歌迷排队花半个月工资只为听一场搖滚演唱会。而今天,文化消费方式更加多元,资源获取更为便利,但人们对髙质量文化产品的热情始终如一。从“故宫跑”到“通宵等”,从“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开启夜场到“妇好墓展”预约全满,为文化排队日益成为常态。 化解“一票难求”的尴尬,一味增加场次并不现实。毕竟,观看者数不胜数,而老戏骨精力有限,经典数目也有限。长远来看,戏台上不能只有《茶馆》和《雷雨》,音乐会不能只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用匠心浇灌更多的重量级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工业品不同,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能毕其功于一朝一夕。经典化的过程、演员的成长,与喝茶一样得慢慢“泡”。这就需要观众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不放过佳作的成熟老到,也不妨看看新作的崭露头角,说不定你我当下相遇的,就是未来的经典。 另一方面,经典作品已是难得的文化名片,也可以进行多侧面的开掘,既丰富经典的表

语文高考冲刺复习资料

语文高考冲刺复习资料 本文主要结合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为考生准备了“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高中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其他方法八 你还在为没有合适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而苦恼吗?别担心,看了“高中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其他方法八”以后你会

相关主题